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使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一战前的国际格局的特点:
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课前思考:根据预习,你是否同意潘尼卡的说法?请给出理由。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独立的拉丁美洲实际也成为依附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②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形成了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世界绝大部分土地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③帝国主义的扩张,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国家 英 法 德 美
1870年工业产量 1 2 3 4
1913年工业产量 3 4 2 1
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 1 2 4 5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二工和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德国过去曾有过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的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1897年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特·皮洛夫
根源: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掀起瓜分世界的争斗
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民族感情,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是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通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吓退。……而巴尔干战争的征候则表明,战争的乌云已向欧洲转移。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思考】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试图“吓退别的国家”的?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矛盾与军事同盟
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民族感情,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是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通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吓退。……而巴尔干战争的征候则表明,战争的乌云已向欧洲转移。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思考】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试图“吓退别的国家”的?






突尼斯问题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巴尔干半岛
贸易摩擦
阿-洛领土和北非殖民地
同盟国
协约国
1
3
4
5
2
6
1882年形成
1907年形成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三)导火线与爆发标志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德皇威廉二世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标志: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萨拉热窝事件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7月21日
弗朗茨·约瑟夫同意发出最后通牒。
7月23日晚
最后通牒发至贝尔格莱德要求48小时内答复。
7月25日
塞尔维亚动员,除最后一条外同意其余条款。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
沙皇签署俄国全面动员令。
8月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3日,向法国宣战,入侵比利时。
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
8月4日
英国向德国宣战。
正式爆发
导火索
1914年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一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思考:这些国家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战争动员的根本原因?最终目的是什么?
性质: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一战的过程(1914-1918)
南线: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陆续参战
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交战,1918年,俄方退出一战。
(1917年,苏俄《和平法令》;1918年,苏德《布列斯特条约》)
西线——决定性战场
1914 第一阶段
马恩河战役德国战败,施里芬计划破产
1915-1916 第二阶段
1917-1918 三段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1.战争的烈度
历时 参战国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参战人员 伤亡人员 经济损失
4年零三个多月 31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公里以上土地 15亿以上 7000多万 3000多万 3400多亿美元
14万劳工赴欧
2万人丧生
投入239万
法损54.3万
德损43.4万
合计投入200万人以上
德军伤亡30万人
英法联军伤亡25万人
英舰队6049人阵亡
德舰队2551人阵亡
联军损61.5万人
德损65万人
损失约5万人
二、一战的过程(1914-1918)
1.战争的烈度
按照最低估计,主要交战国战死者人数如下: 德国:180万 俄国:170万 法国:138.4万 奥匈帝国:129万
英国:74.3万 意大利:61.5万 罗马尼亚:33.5万 土耳其:32.5万
保加利亚:9万 加拿大:6万 澳大利亚:5.9万 印度:4.9万
美国:4.8万 塞尔维亚:4.5万 比利时:4.4万 新西兰:1.6万
南非:0.8万 葡萄牙:0.7万 希腊:0.5万 门第内哥罗:0.3万
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1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军事年龄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二、一战的过程(1914-1918)
2.战争的反思——从先进科技到屠杀工具
二、一战的过程(1914-1918)
3.一战与中国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由于前线需要不断补充兵源,协约国意识到,如果能把中国劳工用在码头工作或西欧各项工程建设中,就能匀出更多的欧洲男性投入战斗行列……
……1918年年底(华工)增至九万六千人……一些华工的营地遭到了德军飞机或炮弹轰击……有些华工在清理战场或挖掘战壕时,不慎误触地雷或炸弹而丧命。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基于对一战时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理解,思考以下问题:
1.段祺瑞政府决定参战的动力是什么?联系“府院之争”回答。
2.战后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之一,恢复合法权益要求被拒,为何会如此?
二、一战的过程(1914-1918)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1)含义
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格局:指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目的:惩处战败国,重构秩序,维护和平
(3)措施及其结果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联,将战败国踩在脚下,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在达成协议后,它的实施进程也举步维艰。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
——摘编自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的特征及影响。
【凡尔赛体系的特征】
以欧洲为重心
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妥协产物
受大国控制
苏俄被排除在体系之外
实施进程不顺利,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影响: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对战败国过于苛刻,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加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4)评价:
进步性
⑴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
⑵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⑶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4)评价:
局限性
①由于没有公平原则,帝国主义在许多安排上往往出于各自的私利,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使许多旧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②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国际联盟的建立
由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原则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代表大会每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一次常会,每个会员国有一票表决权。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5个常任理事国(实际美国没有参加)和经由大会选出的4个非常任理事国(后来增加到9个)组成,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它们的所有决议必须经全体一致表决通过。常设秘书处由行政院指定的一位秘书长领导。国联还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机构。
国联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提出了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裁减军备;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仲裁争端,反对并制裁侵略;公开邦交,废止与国联盟约不符合之条约;对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拓展阅读
由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1)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合约。
(2)确保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4)裁减军备。
(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时,既要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
思考:威尔逊提出这一原则的动机及其影响。
动机: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干预和控制战后世界秩序,谋求美国 的霸权地位。
影响:顺应战后和平民主的趋势;推动国联的建立,但最终失败,美国退出国联。
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思考:阅读课本p89页学思之窗,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地人民的幸福和发展,是文明世界的神圣责任”。——国联宣称
委任统治制度是委托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实行“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列宁
实质
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英法等国通过操纵国联,使其成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表象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保护,运用国家法手段貌似公平公正地解决国际纠纷。
VS
原则:全体一致原则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思考:这一原则的初衷是什么?后来为何背离初衷?
初衷
出于集体安全考虑
保护所有盟国利益
背离初衷
在反战反侵略问题上
无法达成一致,最终无法阻止大战爆发
国联的成立是运用国际法协调国际纠纷的新形式,顺应战后和平民主的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
但由于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实力不平衡,国联实际上被列强操纵,
无法真正在反战反侵略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1、实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定义上看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起因上看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从进程来看
帝国主义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进行了长期且残酷的争夺,显示出一战的侵略性质。
从结果来看
战胜国对战败国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探究: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英国: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
法国:战争中被德军占领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俄: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陷入经济困境。
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最大资本输出国。
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中国东北的市场。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整理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国际: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美日实力增强,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材料: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济:促使政府开始调整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到战争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021·辽宁高考·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B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政治: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回忆,使英国公众不希望再有战争。因此,面对纳粹德国的崛起,他们不能酝酿出真正备战所需的心理状态,而是一味地追求和平与安宁……这就使张伯伦更醉心于通过和平方式调节冲突,不顾一切地要避免战争,乃至不惜放弃某些重要的战略地带和牺牲小国利益,以息事宁人,苟且偷安。
——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思想:和平主义思潮弥漫,并导致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出现。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科技: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德军双人自行车供电的电台
法军的电报设备房
四、一战的影响
2、影响
材料六:战争不仅为妇女进入社会提供了机会,也使妇女不得不承担起过去由男子承担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到各行各业,妇女们显示出令男子和她们自已都不曾预料到的力量。这不仅使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妇女的自信心。
——彭沛《浅谈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善》
社会:改变欧洲社会结构,妇女地位提高,女权运动兴起。
四、一战的影响
【思考】科技究竟应当如何合理利用才能造福而不是造祸?
民众究竟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才是爱国而不是祸国
矛盾究竟应当如何解决才能带来和平而不是战争
一战的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四、一战的影响
课堂小结
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工业革命的进展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重重
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
和平主义运动日益高涨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开始改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欧洲优势动摇
美国欲领导世界
俄国建立社会主义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