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与朱元思书》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6讲《与朱元思书》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讲《与朱元思书》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知识点2 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知识点3 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①鸢飞戾天者(戾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②蝉则千转不穷(穷 古义:止、息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2. 一词多义
①百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众多)
②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绝)
③上
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尽)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4.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5.重点实词
从:跟随
许:表示约数
缥碧:浅青色
轩:高
邈:远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激:冲击、撞击
戾:至,达到
经纶:筹划、治理
交映:互相掩映
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文中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的对偶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绘远景,描全貌。因山的高耸和空气明净而产生一种两者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从流(随着江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向西)(写江流的曲折,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述作者对这“一百许里”山水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点明这一游览行程中山水的总体特点,是文眼之所在,在结构上统领全文)
第1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piǎo 浅青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俯视,写江水的清澈透明,体现水的静态美)。急湍(tuān)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猛浪若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平视,描写了猛浪狂奔的气势,突出了水“急”的动态美)【动静交织,变幻多姿】
第2段:写“异水”,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的特点。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势竞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动词),互相轩邈(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仰视,“竞”“争”二字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把山写活了,生动地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美景,突出山之奇)。泉水激(撞击)石,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好(美丽的)鸟相鸣,嘤嘤成韵(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间泉流、鸟啼、蝉鸣、猿叫的声响,奏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用奇山异水引出鸟、蝉、猿的奇声异音,以声音衬托山林之寂静)。鸢(yuān)飞戾(lì)天者(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望峰息心( 平息名利之心);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谷忘反(窥,看 。反,通“返”,返回)(由景而生慨叹,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昼犹昏;疏条交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有时见日(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写出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
第3 段:写“奇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写出了富春江山势峻拔,情趣盎然。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参考答案】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答题思路】
定位文本描写:从文中筛选水与山的具体描写语句。
水的独特性:抓住 “千丈见底” 体现水静时清澈见底,“如箭如奔马” 突出水急时奔腾气势。
山的独特性:通过 “连绵陡峭、直插云天” 概括山势特点,从 “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归纳山中景象特征。
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参考答案】
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答题思路】
感想提取:直接引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多角度理解:从自然美景对心灵的净化作用、作者自述归隐心志、劝说友人欣赏美景这几个层面进行阐释,结合景与情的关系,说明其反衬景物怡人的作用。
考点一:词语解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任意东西( )
(4)天下独绝( ) (5)水皆缥碧( ) (6)急湍甚箭( )
(7)互相轩邈( ) (8)泉水激石( )
(9) 鸢飞戾天者( ) (10) 经纶世务者( )
2.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 )
②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 )
③负势竞上(名词作动词, )
④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 )
⑤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⑥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 )
考点二:句子节奏划分
3.划分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考点三:文学常识
4.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他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 ”。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
考点四:名句默写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首段以“ , ”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 , , 。
(4)江水碧绿清澈,让我们同吴均共赏富春江“ , ”的画卷。
(5)文中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考点五:内容理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考点六:文言文阅读
7.文言文阅读。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自从
B.百叫无绝 绝:停止。
C.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B.作者先以俯视角度近处观江水,游鱼和小石块都清晰可见;接着平视其奔涌的状态,江水极富动态美,凸显了其“异”的特点。
C.本文景物描写颇具特色,声色、光影交织,动静、虚实结合,使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总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D.本文抒发了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直接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目标层级 目标内容 学习效果
基础层 掌握 “鸢飞戾天”“经纶世务” 等重点文言词汇含义,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 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畅完成课文背诵。
理解层 分析文中水 “清、急” 与山 “奇、秀” 的描写角度,梳理写景顺序。 可结合文本说明 “从流飘荡” 的观察视角与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应用层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鉴赏同类山水小品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 能独立赏析其他文言山水作品的意象营造与情感表达。
拓展层 探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所体现的魏晋士人归隐思想。 可联系时代背景,阐释作者借山水表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清单梳理
1.赏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的“共色”二字。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 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感。
3. 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中也有通过“游鱼”来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5.《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什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7.“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产生“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不同的“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 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8. 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āo) 急湍(tuān) 泠泠(líng) 皆生寒树(jiē)
B.窥谷(guī) 鸢飞(yuān) 轩邈(miǎo) 直视无碍(ài)
C.经纶(lún) 嘤嘤(yīng) 俱净(jǜ) 猛浪若奔(bēn)
D.独绝(jué) 飘荡(dàng) 戾天(lì) 横柯上蔽(k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D.一百许里 其间千二百里
3.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任意东西 东西: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3)互相轩邈 轩: (4)疏条交映 交映:
5.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7.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 缥碧:碧绿色
B.互相轩邈 邈:远
C.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骏马
D.横柯上蔽 上:在上面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B.在分写“奇山”时,静态的山,却偏写它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又通过泉声鸟鸣蝉转。猿叫等动态描写,反衬山的幽静。静中有动,动还是静:这真是奇特的一笔。
C.作者着力刻画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鄙视功名利禄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感情。
D.本文描写、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简而意丰,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句子多讲求对偶。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猛浪若奔( ) (3)泉水激石(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乙】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
1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以水为血脉(把) B.故山得水而活(鲜活)
C.得草木而华(开花) D.水以山为面(脸面)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 水 得 山 而 媚 得 亭 榭 而 明 快 得 渔 钓 而 旷 落 此 山 水 之 布 置 也
16.【乙】文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乙】文是关于山水画的论著,和【甲】文可谓异曲同工,并互为印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文表现了什么相同的主题,是如何互相印证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唐·元结⑤)
【注释】①欹(qī)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②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③置州:设置州县。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
B.泉水激石 洄悬激注
C.猛浪若奔 此溪若在山野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
19.下列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21.【甲】【乙】两文的作者通过描写山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2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注停顿(标一处)。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从流飘荡 (2)负势竞上
(3)鸢飞戾天者 (4)蝉吟鹤唳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2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26.这两篇文章都是吴均的山水小品文,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颇有相同之处。研读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讲《与朱元思书》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知识点2 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知识点3 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①鸢飞戾天者(戾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②蝉则千转不穷(穷 古义:止、息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2. 一词多义
①百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众多)
②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绝)
③上
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尽)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4.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5.重点实词
从:跟随
许:表示约数
缥碧:浅青色
轩:高
邈:远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激:冲击、撞击
戾:至,达到
经纶:筹划、治理
交映:互相掩映
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文中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的对偶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绘远景,描全貌。因山的高耸和空气明净而产生一种两者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从流(随着江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向西)(写江流的曲折,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述作者对这“一百许里”山水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点明这一游览行程中山水的总体特点,是文眼之所在,在结构上统领全文)
第1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piǎo 浅青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俯视,写江水的清澈透明,体现水的静态美)。急湍(tuān)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猛浪若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平视,描写了猛浪狂奔的气势,突出了水“急”的动态美)【动静交织,变幻多姿】
第2段:写“异水”,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的特点。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势竞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动词),互相轩邈(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仰视,“竞”“争”二字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把山写活了,生动地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美景,突出山之奇)。泉水激(撞击)石,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好(美丽的)鸟相鸣,嘤嘤成韵(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间泉流、鸟啼、蝉鸣、猿叫的声响,奏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用奇山异水引出鸟、蝉、猿的奇声异音,以声音衬托山林之寂静)。鸢(yuān)飞戾(lì)天者(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望峰息心( 平息名利之心);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谷忘反(窥,看 。反,通“返”,返回)(由景而生慨叹,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昼犹昏;疏条交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有时见日(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写出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
第3 段:写“奇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写出了富春江山势峻拔,情趣盎然。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参考答案】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答题思路】
定位文本描写:从文中筛选水与山的具体描写语句。
水的独特性:抓住 “千丈见底” 体现水静时清澈见底,“如箭如奔马” 突出水急时奔腾气势。
山的独特性:通过 “连绵陡峭、直插云天” 概括山势特点,从 “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归纳山中景象特征。
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参考答案】
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答题思路】
感想提取:直接引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多角度理解:从自然美景对心灵的净化作用、作者自述归隐心志、劝说友人欣赏美景这几个层面进行阐释,结合景与情的关系,说明其反衬景物怡人的作用。
考点一:词语解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任意东西( )
(4)天下独绝( ) (5)水皆缥碧( ) (6)急湍甚箭( )
(7)互相轩邈( ) (8)泉水激石( )
(9) 鸢飞戾天者( ) (10) 经纶世务者( )
【答案】 (1)同样的颜色 (2)跟、随 (3)向东或向西 (4)独一无二 (5)青白色 (6)超过 (7)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 (8)冲击,撞击 (9)至、到达 (10)筹划、治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共色,本义,同样的颜色。从,本义,跟、随。东西,方向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独绝,本义,独一无二。缥碧,本义,青白色。甚,本义,超过。轩邈,词类活用,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激,本义,冲击,撞击。戾,一词多义,至、达到。经纶,本义,筹划,治理。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 )
②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 )
③负势竞上(名词作动词, )
④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 )
⑤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⑥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 )
【答案】 消散、散净 飞奔的马 向上 往高处伸展和往远处伸展 使……平息 在上边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
①句意:风和烟都消散了。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②句意:迅猛的浪头像飞奔的马。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句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④句意: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伸展和往远处伸展。
⑤句意: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动词的使动有法,使……平息。
⑥句意: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考点二:句子节奏划分
3.划分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节奏。
“风烟”是一个名词组合,“俱净”是对风烟状态的描述,停顿一下可以突出风烟干净的状态。“天山”是名词,“共色”是其特点,停顿使天山的形象更清晰。“从流”指顺着江流,“飘荡”是动作,稍作停顿有助于理解顺流漂浮的情景。“任意东西”是对船漂流方向的描述,整体作为一个节奏单元,体现其随意性。“自”表示从,“富阳至桐庐”是地点范围,“一百许里”是距离,这样的划分明确了地点和距离的表述。“奇山”“异水”是并列结构,“天下”“独绝”是对它的赞美,停顿下让情感更强烈。
“水”是主语,“皆缥碧”是其颜色特点,停顿突出水的颜色。“千丈”是深度,“见底”是能看到水底,停顿体现深度和可见度。“游鱼”“细石”分别是看到的两种事物,停顿使它们更清晰。“直视”是直接看的动作,“无碍”是结果,停顿突出观看的效果。“急湍”是水流的状态,“甚箭”是与箭相比,停顿强化湍急的程度。“猛浪”是浪的特点,“若奔”是其动态,停顿凸显浪的汹涌。
考点三:文学常识
4.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他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 ”。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
【答案】 吴均 叔庠 南朝梁 吴均体 书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
考点四:名句默写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首段以“ , ”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 , , 。
(4)江水碧绿清澈,让我们同吴均共赏富春江“ , ”的画卷。
(5)文中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答案】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默写。
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碍、邈、缥、湍”等字词容易写错。
考点五:内容理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把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D.作者在第三段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是为了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景象,表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为后面写“息心”作铺垫,并不是为了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故选D。
考点六:文言文阅读
7.文言文阅读。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自从
B.百叫无绝 绝:停止。
C.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B.作者先以俯视角度近处观江水,游鱼和小石块都清晰可见;接着平视其奔涌的状态,江水极富动态美,凸显了其“异”的特点。
C.本文景物描写颇具特色,声色、光影交织,动静、虚实结合,使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总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D.本文抒发了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直接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1)A
(2)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②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
(3)D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从流飘荡:随着江流飘荡。从:跟从;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①急湍:急流的水。甚:胜过,超过。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②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间接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并非“直接”;
故选D。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目标层级 目标内容 学习效果
基础层 掌握 “鸢飞戾天”“经纶世务” 等重点文言词汇含义,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 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畅完成课文背诵。
理解层 分析文中水 “清、急” 与山 “奇、秀” 的描写角度,梳理写景顺序。 可结合文本说明 “从流飘荡” 的观察视角与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应用层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鉴赏同类山水小品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 能独立赏析其他文言山水作品的意象营造与情感表达。
拓展层 探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所体现的魏晋士人归隐思想。 可联系时代背景,阐释作者借山水表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清单梳理
1.赏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的“共色”二字。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 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感。
3. 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中也有通过“游鱼”来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5.《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什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7.“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产生“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不同的“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 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8. 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āo) 急湍(tuān) 泠泠(líng) 皆生寒树(jiē)
B.窥谷(guī) 鸢飞(yuān) 轩邈(miǎo) 直视无碍(ài)
C.经纶(lún) 嘤嘤(yīng) 俱净(jǜ) 猛浪若奔(bēn)
D.独绝(jué) 飘荡(dàng) 戾天(lì) 横柯上蔽(kē)
【答案】D
【解析】A.缥piǎo;
B.窥kuī;
C.俱jù;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D.一百许里 其间千二百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绝妙的/断,停止。
B.婉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C.直接/笔直。
D.两个“百”都是数词。
故选D。
3.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C.句意: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 流连忘返。是由两个主谓句构成的。“鸢飞戾天者”是主语,“望峰息心”是谓语;“经纶世务者”是主语,“窥谷忘反”是谓语。故断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故选C。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任意东西 东西: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3)互相轩邈 轩: (4)疏条交映 交映:
5.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7.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答案】4.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 高 互相掩映 5.(1)泉水冲击到山岩上,发出泠泠的声音;美丽的鸟儿相互应和着,嘤嘤鸣叫,和谐动听。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6.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7.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意。
【解析】《与朱元思书》通过描绘富春江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山水的奇特与壮美。文章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水的清澈、山的高耸、鸟鸣的和谐,以及自然界的动静结合。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之情。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更是点明了自然的宁静对人心的洗涤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2)句意: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许,表示约数。
(3)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
(4)句意: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交映,互相掩映。
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激,冲击,拍打。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好,美丽的。相鸣,相和鸣,互相鸣叫。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戾,至、到。息,平息。经纶,治理。窥,看到。反,同“返”,回去。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二段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通过正侧面描写来表现了水的清澈透明。其中“缥碧”写出了水的颜色,“千丈见底”是运用夸张地表现出在静态时水的清澈程度,这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以及在水里游动的鱼和水下细小的石头,这是其水的独特之处。
第二段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水的情态,作者把湍急的水流比作射出的箭和飞奔的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湍急时的汹涌态势,这与水静处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水的奇异之处。
第三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此句中“夹岸高山”表明山的连绵,“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赋予了人的竞争姿态,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和众多山峰林立的壮观景象,仿佛都在竞相往高处伸展,直插云天,表现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象。
第三段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山中泉水冲击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小鸟在这里互鸣叫,蝉鸣和猿啼此起彼伏,山中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天籁,十分美妙,这些描写展现了山中万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第三段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山上的树木生长茂盛,树枝交错,山上的光线暗淡,即使是白天也是那么昏暗,只是有些阳光偶尔会从一些稀疏的树叶缝隙中洒落下来,这体现出山中光线明暗交替,光影的复杂多变,也是山景的独特之处。
7.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表达作者感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篇文章是写给朱元思的。在古代,文人之间常常互相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作者通过描绘富春江的美景,并表达出面对美景时人们会有的心灵触动,可能是在委婉地劝说朱元思,不要总是被繁杂的公务所束缚,应该抽出时间来欣赏这样的美景。这种理解也符合古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习惯,以景为媒介,传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方能够和自己一样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宁静。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 缥碧:碧绿色
B.互相轩邈 邈:远
C.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骏马
D.横柯上蔽 上:在上面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B.在分写“奇山”时,静态的山,却偏写它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又通过泉声鸟鸣蝉转。猿叫等动态描写,反衬山的幽静。静中有动,动还是静:这真是奇特的一笔。
C.作者着力刻画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鄙视功名利禄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感情。
D.本文描写、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简而意丰,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句子多讲求对偶。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8.B 9.D 10.A 11.答案示例:那些像鸢鸟飞到天上般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解析】这段选自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富春江流域为背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作者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水的清澈、山的巍峨,以及鸟鸣、猿啼等动静相宜的自然声响,表现出山水的灵动与静谧。通过自然之美,作者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寄情山水的渴望,文字风格既骈又散,韵味丰富,展现出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自然情怀。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故选B。
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夹岸高山”是主语,“皆生寒树”是谓语和宾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都省略了主语“高山”,动词“负”“竞”“轩邈”和“争”赋予静态的高山以生命力,呈现出山体矗立、向上延展的景象。
据此断句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A.有误。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段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总领全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一组议论性偶句,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及关键词:
戾,至。息,使……平息,使动用法。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通“返”,返回。
【点睛】参考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猛浪若奔( ) (3)泉水激石(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乙】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
1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以水为血脉(把) B.故山得水而活(鲜活)
C.得草木而华(开花) D.水以山为面(脸面)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 水 得 山 而 媚 得 亭 榭 而 明 快 得 渔 钓 而 旷 落 此 山 水 之 布 置 也
16.【乙】文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乙】文是关于山水画的论著,和【甲】文可谓异曲同工,并互为印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文表现了什么相同的主题,是如何互相印证的。
【答案】12. 跟、随 飞奔的马 冲击,撞击 13.(1)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2)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14.C 15.故 水 得 山 而 媚/得 亭 榭 而 明 快/得 渔 钓 而 旷 落/此 山 水 之 布 置 也 16.因为水云作为画面中流动变化的内容,起调节画面布白的作用,更由于灵动穿插而使画面富于韵律,直接体现出画家的灵感与心性。 17.示例:两段文字都表现了山水之美,甲文中壮美的山水自然风景正好印证了乙文所述山水之美的理论的现实情景。如甲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与乙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可谓互相印证了山水之美。
【解析】这两篇山水小品文展现了古典文学中“山水比德”的审美传统。【甲】文以吴均骈散相间的笔法,通过“奇山异水”的具象描摹,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体现魏晋文人“澄怀观道”的隐逸情怀;【乙】文则以郭熙画论的视角,用拟人化比喻构建“山—水—人”的有机整体,揭示宋代文人“山水即天理”的哲学思考。两文皆通过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精神家园的艺术升华,体现了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永恒主题。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2)句意为: 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飞奔的马。
(3)句意为: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激:冲击,撞击。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皆,都;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2)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有误,有了草木,就显得繁盛。华:繁盛;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这三部分在语义上是并列关系,分别阐述了水因得到不同元素(山、亭榭、渔钓)而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即“媚”“明快”“旷落”。它们各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在“媚”“明快”“旷落”后应断开,以清晰区分这三个并列的语义单元。“此山水之布置也”是对前面关于山水布置情况论述的总结性语句;
正确划分为:故 水 得 山 而 媚/得 亭 榭 而 明 快/得 渔 钓 而 旷 落/此 山 水 之 布 置 也。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可知,“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将山比作有生命之体,以水、草木、烟云为重要构成部分,形象揭示山水间相依相存关系。水云作为画面里流动变化元素,恰似调节画面布白的妙笔,使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其灵动穿插,又让画面富有韵律之美。这种描述并非单纯写景,实则借山水元素组合,暗含画家创作理念,直接体现出画家创作时对画面灵动韵律的追求,以及寄寓其中的灵感与心性。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甲】文以生动笔触描绘了从富阳到桐庐的山水奇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出了水色的清澈纯净,让人仿佛看到那澄澈碧绿、深邃见底的水,这正是【乙】文“故山得水而活”中“水”之美的现实写照,有了清澈之水,山水才有了灵动鲜活之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勾勒出两岸高山森然、树木繁茂之景,印证了【乙】文“山得草木而华”,草木的点缀让山增添了华彩与生机。
【乙】文从理论层面阐述山水之美,提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等观点,强调山水各元素相互依存、共同成就山水之美。【甲】文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湍急之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崛之山,将山水动静结合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自然之景正是【乙】文山水理论在现实中的生动呈现。二者一理论一实践,共同展现出山水独特的审美价值。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唐·元结⑤)
【注释】①欹(qī)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②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③置州:设置州县。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
B.泉水激石 洄悬激注
C.猛浪若奔 此溪若在山野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
19.下列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21.【甲】【乙】两文的作者通过描写山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A 20(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21.甲文:表现作者喜爱自然,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之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甲】文《与朱元思书》通过描绘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美景,展现了作者吴均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以及对山水之美的沉醉与超脱。【乙】文《右溪记》则通过描写道州城西的小溪,表达了作者元结对自然景观的珍视与惋惜。文中“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一句,流露出作者对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以及对自然之美的保护与传承的渴望。两文均通过山水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疏离。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向西(漂流)/向西;
B.都是“冲击”的意思;
C.好像/如果
D.认为/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方位和时间。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其中“在人间”表示地点,应断开;“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静者之林亭”都是写这条小溪的作用,应断开;故断为: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竞上:争着向上;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
(2)为:因为;命:命名。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第一段“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在作者看来,这里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即使那些流连于官场,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些风景也会为之沉迷。表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以及追名逐利的鄙弃。表达了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结合乙文“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右溪,置州以来,无人欣赏。作者看到此情此景,为之怅然,无人欣赏的小溪和自己有相似之处,故也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点睛】参考译文: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追求闲适和远离尘世的人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2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注停顿(标一处)。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从流飘荡 (2)负势竞上
(3)鸢飞戾天者 (4)蝉吟鹤唳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2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26.这两篇文章都是吴均的山水小品文,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颇有相同之处。研读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3.(1)跟、随 (2)凭借 (3)至、到达 (4)鸣叫 24(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昏暗。
(2)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有个叫石门山的地方)。 25.甲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赋予山以人的思想和动作,写出山峰争着向高处远处伸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其中“争”“限”“含”“蓄”等词将本为静景的峭壁、山峰、洞穴、小溪化为动景,使得这些景物都富有动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高耸、潭水的翠绿。 26.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厌倦官场政务、鄙弃功名利禄(淡泊名利),避世退隐(向往隐居生活)的高洁情趣。
【解析】《与朱元思书》和《与顾章书》是南朝吴均的山水小品文。前者通过描绘富阳至桐庐一带的优美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文章不仅描绘了山水的静美,还通过描绘急湍、猛浪等动词使景象生动。后者则通过描述石门山的幽深与恬静,表现出隐逸生活的追求。两文均寄寓了吴均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悠然自得和超脱尘世的情怀。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旨在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我既然向来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子。“既素重幽居”表达了“向来就向往隐居生活”,语义完整,是原因;“遂葺宇其上”意思是“于是就在那山上盖了房子”,是结果。前后因果关系明确,所以这样断句。
故断句: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2)句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
(3)句意: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戾:至、到达。
(4)句意:蝉鸣鹤叫。唳:鸣叫。
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横柯:横斜的树枝;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昼:白天;犹:好像,如同,在这里可理解为还,仍然;昏:昏暗。
(2)之:助词,的;西:西面。
2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结合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可知,“森壁争霞”中“争”字,将阴森陡峭的崖壁赋予了动态感,仿佛崖壁在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孤峰限日”里“限”字,让独立的山峰有了动作,好像在遮挡阳光;“幽岫含云”中“含”字,把幽深的山穴写成好像能包含云雾;“深溪蓄翠”中“蓄”字,使深谷小溪仿佛有了储存翠绿潭水的动作。“争”“限”“含”“蓄”等词将原本静态的峭壁、山峰、山穴、小溪等景物化为动态的画面。由此可知,这种化静为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高耸,突出了山的雄伟;同时也描绘出潭水的翠绿,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美和生命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石门山景色的优美与独特。
26.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乙文“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可知,作者对石门山的峭壁、山峰、山穴、小溪以及各种动物的声音等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展现了石门山景色的优美和充满生机。由此可知,乙文通过对石门山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石门山这一自然环境的喜爱,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山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这些声音相互混杂,连绵不断,和谐动听。我既然向来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