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7讲《唐诗五首》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题型 强知识:核心题型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野望》《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诗人简介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西周的周公旦)、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集》。是一个以酒量大出名的文人,被称为“斗酒学士”。二、注释译文1.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2.薄暮:傍晚。薄,接近。3.徙倚:徘徊。4.依:归依。5.落晖:落日。6.犊:小牛。这里指牛群。7.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8.采薇:采食野菜。【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分析: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分析:动静结合。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看着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应。画面描述:颔联和颈联描绘了薄暮时分诗人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3.试着赏析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分析:用典: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4.诗歌主题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四、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写夕阳下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诗中怀念先贤,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诗中写农人们傍晚还家的喜悦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4)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迷茫和苦闷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诗人简介崔颢( —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二、注释译文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昔费祎登仙,每承黄鹤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3.历历:分明的样子。4.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5.乡关: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白云千年来依旧悠悠飘过。晴日里对岸汉阳的原野,树木看得分明;鹦鹉洲上,绿草极为茂盛(描绘画面题)。暮色降临,何处才是我的故乡 雾霭笼罩的江面使人满怀愁绪。三、诗歌鉴赏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分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分析: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分析: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4.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分析:“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诗歌主旨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四、理解性默写(1)表达日暮怀归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写登楼所见眼前明丽之景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一、诗人简介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二、注释译文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2.问边:慰问边关的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4.居延: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6.孤烟:指烽烟。7.长河:指黄河。【翻译】我轻车简从,前往边关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的边疆。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人的天空。广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笔直的升起,蜿蜒千里的黄河映照着浑圆的落日(描绘画面题)。终于碰到了一队负责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大人正在前线呢!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分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诗人轻车简从,远赴边塞,表现了内心的失意与孤寂。2.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分析:领联既写事又写景。以“征蓬”“归雁”比喻自己的处境。对仗工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3.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析:颈联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以画一般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描绘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直”写出大漠烽烟的挺拔刚劲之美,“圆”给人温暖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既凝练又自然地表现了塞外特有的奇美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怀。4.诗歌主旨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孤寂漂泊之感和慷慨悲壮的情怀。 四、理解性默写(1)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诗中有画)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既写事又写景,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称“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二、注释译文1.从:往。2.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3.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行,去到楚地漫游。两岸起伏的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滚滚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一面明镜,江上的云霞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描绘画面题)。我仍然喜爱着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远行的游子。三、诗句赏析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分析: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析: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诗歌主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四、理解性默写 (1)体现由于地势变化引起景物的变化,从而写出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的句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描摹江上美景,呈现“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卷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借江水巧妙而含蓄的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广为传诵。著有《白氏长庆集》。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二、注释译文1.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刚刚。2.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3.暖树:向阳的树。 4.不足:不够。【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占据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描绘画面题)。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描绘画面题)。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也游览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分析: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2.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分析:领联对仗工整,写莺燕,是禽鸟。“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回。“争”,有拟人色彩,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出燕子忙碌筑巢的情景,两个动词使全诗洋溢着春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分析:颈联对仗工整,写花草,是植物。“乱”字写春花初绽,缤纷繁多,“浅”写小草新萌,短小细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表达了诗人喜悦的感情。4.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分析:尾联直抒胸臆,“最爱”集中表达诗人喜悦之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艳,气象清新。“行不足”,具体表现出诗人对西湖春景的热爱。5.诗歌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四、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早春动物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诗中描绘早春花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喜悦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解析】 画面描绘:田园风光中的孤寂意境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以薄暮时分的东皋为场景,勾勒出秋意浓郁的田园画卷:夕阳余晖笼罩下,树木、山峦浸染着深秋色彩;放牧者驱牛归家,猎人骑马携猎物返回。景物虽呈现自然恬淡的田园气息,却因作者心绪而蒙上清冷、孤寂的色调。 思想感情:仕途失意下的彷徨与归隐矛盾孤独心境的外化:首联 “徙倚” 二字直接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状态,而田园景物的描写(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萧瑟秋景映衬内心的孤独。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借伯夷、叔齐归隐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疏离感 —— 虽身处静谧田园,却无法融入,只能借古贤慰藉。这种矛盾源于作者王绩 “三仕三隐” 的经历:仕途不得志,前途渺茫,故寄情诗酒,在归隐中仍难掩苦闷。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解析】神话与现实的融合:虚实相生的结构艺术首联:从 “昔人已乘黄鹤去” 的神话传说起笔,陡然转入 “此地空余黄鹤楼” 的现实场景,以黄鹤的神秘消失与楼阁的空寂形成对比,虚实转换间奠定吊古伤今的基调。颔联:承 “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虚无,以 “白云千载空悠悠” 的实景延伸,“空” 字重复出现,既写白云飘荡的空茫,也暗含岁月流逝、世事无常的怅惘。效果:神话为黄鹤楼增添神异色彩,现实景物则触发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二者融合自然,使诗歌内容丰富且意境深远。情感抒发:吊古伤今的怅惘与乡愁前两联通过神话与现实的交织,已流露 “物是人非” 的无限怅惘;后两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直抒胸臆,以暮色、烟波烘托乡愁,将历史感慨与个人情思融为一体。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解析】“直”“圆” 的锤炼与自然之妙构图与线条:“大漠孤烟直” 以纵线勾勒孤烟的刚劲,“长河落日圆” 以横线与圆形描绘黄河与落日,形成阔大的空间层次,宛如抽象画的极简线条,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与意境:大漠的金黄、孤烟的灰白、黄河的苍黄、落日的殷红,色彩鲜明对比,构成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王维 “诗中有画” 的特色。景物真实性:塞外风劲,狼烟轻直上冲(无风时);大漠辽阔,落日贴近地平线时显 “圆”,符合自然观察体验。视角自然性:内地人初入塞外,易被 “孤烟”“落日” 等独特景物吸引,诗句捕捉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无刻意雕琢之感。两句诗以辽阔的空间(大漠、长河)、永恒的时间(落日)为背景,既展现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也暗含诗人以 “孤烟”“落日” 自喻的孤寂心境(如奉命赴边的漂泊感),刚劲与苍茫并存,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范。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参考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解析】写景视角与画面转换:动态与静态的交织颔联(动态视角):“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以船行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 —— 山峦渐退至消失,江水奔涌汇入平原,化静为动(山 “随” 船动),凸显蜀地到楚地的地势过渡,视野由狭窄转向开阔。颈联(静态视角):“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静止镜头描摹夜景与黄昏景:明月倒映如 “天镜”,云霞变幻似 “海市蜃楼”,前者写江水澄净,后者写景物奇幻,画面灵动优美。心境变化:从兴奋到思乡的情感流动喜悦与开阔:前两联景物的壮阔(平野、大荒)与优美(天镜、海楼),契合诗人 “仗剑去国” 的青春意气,展现出初出蜀地、闯荡世界的兴奋与对未来的憧憬。乡愁的萌发: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以拟人手法,将江水比作故乡的送别者,含蓄表达随着行程渐远,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逐渐浓烈,情感由外放转为内敛。题型一:名句默写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1)《野望》中写在“薄暮”中诗人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 。 , ”。(2)崔颢在黄鹤楼上远眺,见到了草木明丽之景,抒发了“ ? ”的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写景来交代行踪,用比喻来暗示内心抑郁、飘零之感的语句是“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沙漠景象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描绘了一幅花儿渐放,草儿初长的早春花草图。【答案】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解析】“唯、晖、驱、犊、禽、暮、蓬、雁、圆、渐、蹄”是易错字,注意正确书写。题型二:诗歌鉴赏选择题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此诗的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旷野辽阔,境界高远,正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B.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令人陶醉。C.尾联诗人写家乡之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借此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份深沉的思乡之叹也便成为诗人在整首诗中始终如一的心境。D.此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开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明晰流畅,情韵悠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确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过,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被荆门一带的壮阔景色所吸引,心情是开阔而豪迈的,思乡之情并非贯穿始终的心境,该选项赏析不恰当;故选C。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首联写诗人游西湖,从贾公亭以西出发,到孤山寺北,远眺湖面,见到了春水初涨,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的开阔景象。B.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C.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D.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诗的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并没有提到“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的开阔景象”;故选A。题型三:诗歌鉴赏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全诗从“全景式构图”和“绘画技法融入”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从“全景式构图”角度理解: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塞外大漠的广阔画面,“大漠”展现出空间的广袤,“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别从垂直和水平方向勾勒出景物,构成一幅宏大、壮观的塞外全景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大漠”的黄色与“孤烟”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长河”的曲线与“落日”的圆形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从“全景式构图”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中首先以“大漠”一词描绘出了塞外沙漠的辽阔无垠,给人以空间上的宏大感。接着,“孤烟直”将垂直的烟柱这一元素引入画面,“长河落日圆”又把水平方向的长河与圆形的落日纳入其中。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对这些不同景物在空间上的巧妙安排,从广袤的大漠到垂直的孤烟,再到水平的长河与落日,构成了一幅涵盖广阔空间的塞外全景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塞外风光的壮观与宏大。从“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句中“大漠”的颜色通常是黄色,“孤烟”则是黑色,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醒目。同时,“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形,曲线与圆形相互映衬。由此可知,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通过颜色的反差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利用线条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用绘画技法精心绘制而成的精美画作,展现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知识链接:《天净沙·秋思》诗意张力分析:①意象冲突:“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并置,强化游子的孤独感。②动静对比:“古道西风瘦马”的凝固画面与“夕阳西下”的流逝感,暗示时间与生命的矛盾。“诗意张力”指诗歌中矛盾元素(如虚实、动静、情感对立)相互作用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使有限语言蕴含多重意义,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请参考知识链接,结合具体诗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本首诗如何体现“诗意张力”的。【答案】示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句描写明月如同天镜映入水中,反衬江水的清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若隐若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结合题干可知,“诗意张力”指的是诗歌中的矛盾元素(如虚实、动静、情感对立)相互作用那个形成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要分析其“诗意张力”,需要分析出诗歌中存在的矛盾元素;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解读。阅读本诗可知,颔联“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描写了山逐渐消失,视野变得开阔,而“江入大荒流”是动态的江水奔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这两句诗概括出诗人行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用月亮倒映水中有如飞天明镜来展现江水的平静;“ 云生结海楼”用云霞兴起有如海市蜃楼来展现天空的高远。颈联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知识目标内容 自学效果识记 1. 能准确默写五首唐诗的题目、作者及诗歌,如《野望》王绩(唐)、《黄鹤楼》崔颢(唐)等。2. 掌握诗中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与写法,像 “徙倚”“萋萋”“燕然” 等。 能流畅背诵全诗,默写无错别字,字词读音正确。理解 1. 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知晓诗人创作时的处境与情感倾向。2. 分析诗句的含义,如《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边塞风光。3.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概括每首诗所抒发的情感,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 能清晰阐述诗歌背景,准确解读诗句意思,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 1.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渡荆门送别》中运用的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2.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如 “归鸟”“白云” 等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意义。 能准确指出诗歌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应用 1.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五首诗在主题、风格上的异同。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能有条理地比较诗歌的异同,能将诗歌情感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表达自己的见解。评价 1. 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进行简单评价。2. 评判不同版本注释、赏析的合理性。 能初步评价诗歌的价值与内涵,对注释和赏析有自己的判断。知识清单梳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内容理解题:还原诗歌画面这类题常问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紧扣诗中意象串联场景。以《野望》为例,先圈出 “东皋”“薄暮”“树树”“山山”“落晖”“牧人”“猎马” 等关键词,再按 “时间 + 地点 + 景物 + 人物活动” 的逻辑还原:薄暮时分,诗人在东皋极目远眺,只见层层树林都染上秋日余晖,座座山峰披覆着落日霞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返程,画面弥漫着山野秋景的静谧与孤寂。答题时要避免简单翻译诗句,需加入合理联想,如《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描绘为 “广袤大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尽头落日浑圆如盘,勾勒出边塞风光的雄浑壮阔”。二、情感主旨题:抓关键词与背景解答时要从直接抒情词、典故及创作背景切入。比如《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 字直接点明思乡之情,结合崔颢仕途失意、漂泊异乡的经历,可分析出诗人借登楼远眺,表达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漂泊无依的愁绪。《渡荆门送别》则需注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江水送自己远行,实则抒发对故乡的不舍。答题时要分点归纳,如《钱塘湖春行》既写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也暗含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三、炼字赏析题:三步拆解妙处赏析某字时,按 “释含义 — 描景象 — 析作用” 三步答题。以《野望》中 “徙倚欲何依” 的 “徙倚” 为例,先解释为 “徘徊”,再描述诗人徘徊不定、无处可依的状态,最后分析其既呼应首联 “薄暮” 的茫然感,又为后文抒发归隐情怀做铺垫。《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 的 “直” 字,既写出孤烟垂直向上的形态,突显大漠的空旷寂寥,又以刚劲笔力传递出诗人面对塞外风光的震撼,暗含慷慨悲壮之情。若问某字能否替换,需对比原字的独特效果,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绿” 比 “到” 更具动态生机。四、手法鉴赏题:辨类型析效果诗歌常用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手法。《黄鹤楼》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运用典故,借传说引出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拟人手法写莺燕活动,突出早春生机,属于借景抒情。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如《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 “征蓬”“归雁” 自比,借比喻手法写出漂泊天涯的孤寂,同时 “归雁” 反衬自己的 “出塞”,暗含思乡之情。五、意境赏析题:意象群与情感共鸣意境题需先提取意象群,再概括氛围,最后关联情感。《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喧”“莲动” 构成清幽画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而《野望》中 “落晖”“猎马”“寒色” 等意象,组合成萧瑟苍凉的意境,映衬诗人归隐前的迷茫心绪。答题时可用 “×× 意象营造出 ××(孤寂冷清 / 雄浑壮阔)的意境,烘托诗人 ×× 情感” 的句式,如《黄鹤楼》中 “烟波”“日暮”“乡关” 等意象,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强化了乡愁的深沉感。六、句子赏析题:多角度切入分析赏析名句可从内容、手法、结构、哲理等角度入手。《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上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刚长的早春景象,手法上 “乱花”“浅草” 对仗工整,“渐欲”“才能” 动态感十足,结构上承接前文 “早莺”“新燕”,为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做铺垫,充分体现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因画面雄浑、对仗精妙、情感悲壮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结合边塞诗的壮阔风格,分析其如何以刚健笔力展现塞外风光。七、比较鉴赏题:异同点分点作答比较两首诗时,先明确角度,再结合诗句分析。如比较《野望》与《黄鹤楼》的情感,相同点是都含思乡之情,《野望》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归隐前的孤独,《黄鹤楼》以 “烟波江上使人愁” 直抒胸臆;不同点在于《野望》还流露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黄鹤楼》则更多是漂泊异乡的怅惘。比较手法时,可看《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的白描与《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 的比喻差异,分析不同手法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答题时先总述 “同” 与 “异”,再用具体诗句佐证,如 “两首诗都借自然景象抒情,但甲诗以 ×× 手法写 ××,乙诗以 ×× 手法写 ××”。八、答题通用策略1.审清题干关键词:看到 “情感” 就聚焦抒情词句,看到 “手法” 就先判断修辞或表现手法。2.活用注释信息:若考题注释提及诗人 “被贬”,需关联其抑郁或豁达的情感(如《渡荆门送别》中李白出蜀的复杂心境)。3.积累专业术语:用 “借景抒情”“以动衬静”“雄浑豪放” 等术语替代口语,如分析《钱塘湖春行》的 “早莺”“新燕”,可表述为 “以动态景物反衬早春的生机盎然”。4.分点分层作答:按 “手法 + 分析 + 情感”“内容 + 效果 + 主旨” 的逻辑分层,如赏析《黄鹤楼》尾联,可先答 “直抒胸臆”,再分析 “烟波”“日暮” 的烘托作用,最后点明乡愁的深化。一、基础积累1.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B.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C.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归来的动态场景。但是诗人作为旁观者,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并没有与这种热闹安逸融为一体。“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以看出诗人的孤独;故选C。2.阅读下面的古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B.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C.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D.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的是一幅明丽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并非是“萧条凄清的景象”。它是通过写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色,与尾联日暮时分的乡愁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从反面铺垫,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选项中说“作正面铺垫”也是错误的。故选D。3.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即自己轻车简从,将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一句是为表现山高路远,关塞迢迢,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喜悦的情感。C.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B.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出“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的是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离开故土的孤寂伤感,而不是激动、喜悦的情感;C.诗歌描绘的是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而非明媚秀丽的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的是沙漠的浩瀚无边,孤烟的劲拔坚毅和黄河的绵长、落日的浑圆,体现出塞外的壮美雄浑;D.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实际上是说在萧关遇到了侦察兵,得知都护已经在燕然前线。这里的“燕然”并非用来表达诗人自身的遭遇,而是指代边疆的某个地方,表明边防形势紧张,军队已经深入敌后;故选A。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晚年归隐之地。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C.颈联将乡民劳作归来之乐景与尾联他们与诗人不相识作对比,表达孤独之感。D.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4.B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独、落寞、惆怅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追怀古代隐士,想要避世隐居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首《野望》以素淡笔触勾勒出秋日山野的寂寥画卷。诗人通过“徙倚欲何依”的徘徊姿态与“相顾无相识”的孤独喟叹,在牧歌式的田园景象中暗藏深沉的生命况味。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精当,将眼前景、心中情与历史意象交融,展现了仕途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典型心境,在疏淡中见凝重,于闲适处显苍凉。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B.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通过静态的秋色和落晖描写,展现的是萧瑟寂寥的秋景,而非“温馨和宁静”。这里是以静写静,而非“以动衬静”,整体营造的是孤寂落寞的氛围,与诗人彷徨无依的心境相呼应;故选B。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人用“徙倚”的动作和“何依”的反问,直抒胸臆,表达出无依无靠的彷徨、失落和孤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思: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此句以秋景强化萧瑟感,烘托内心寂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牧归猎返的热闹场景,更加反衬诗人“无相识”的孤独,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的诗人,只能追怀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伯夷、叔齐两位隐士,将现实孤独升华为对古代隐士的追慕,表达坚守高洁、避世隐居的志趣。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答案】B【解析】《黄鹤楼》意境雄浑,前四句借黄鹤不复返写时空沧桑;颈联绘登楼美景,明丽清新;尾联触景生情,抒思乡之愁。全诗情景交融,将吊古、写景、怀乡有机融合,尽显唐诗风神,不愧千古名章。【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写“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写草的长势茂盛;故选B。二、拓展运用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作者是如何体现山水的动态美的。请从加点字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在尾联借“故乡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7.示例:“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的奔腾而去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展现的是动态美。 8.将故乡水拟人化,写故乡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地送诗人远行,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壮阔笔法绘荆楚山水,颔联“随”“入”二字化静为动,展现山脉延展与江流奔涌的磅礴气象。颈联以“飞天镜”“结海楼”的奇幻意象,将月影云霞写得灵动飘逸。尾联“故乡水”三字陡然转柔,在万里行舟中寄寓深婉乡愁,刚柔相济间尽显诗仙豪迈中的细腻情思。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山随平野尽”可知,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诗人乘船前行,随着船只的移动,身后的山峦逐渐远去,眼前渐渐出现平坦的原野,仿佛山是在随着平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这种景物的变化是动态的。由此可知,“随”字通过描写景物的转换,体现了山水的动态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诗人乘船时所看到的不断变化的景色。结合“江入大荒流”可知,“入”字写出了长江水奔腾不息,向着广阔的原野流去的画面。诗人以流动的视角来描绘江水,江水仿佛具有了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向前奔涌,流入那一片辽远无际的荒原之中,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动态美。由此可知,“入”字生动地表现出江水的流淌之势,让读者能感受到长江水的磅礴气势和动态之美,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知,诗人李白远离家乡,乘船来到荆门之外,一路欣赏着沿途的壮丽景色。然而,在这陌生的环境中,诗人心中始终眷恋着故乡。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将故乡的水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说故乡水不远万里,一路护送着诗人的行舟。由此可知,诗人借“故乡水”这一形象,含蓄而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诗人虽然身处异乡,眼前的景色再美,也无法替代故乡在心中的位置,故乡水的“送行”,实则是诗人内心深处渴望故乡、留恋故乡的情感体现。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B.颔联中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图。C.颈联细致描摹了春日正盛时,白堤上乱花初放而未缤纷,芳草才生而未长高的景致。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这首诗语言平易浅显,清新自然,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鲜活。你学过的古诗文中还有哪些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并加以简析。【答案】9.C 10.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将要回巢的乌鸦不时地啼叫几声。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句中通过景物的烘托,巧妙地展现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凄苦。示例二:“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上布满了野生的葵菜。句中描写的凄清之景衬托了老兵内心的悲凉之感。示例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句中描写的景致空旷寂寥,展现了作者对于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颈联描绘的是西湖湖边的景致,而非指白堤上。而且是初春,并非是春日正盛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的是西湖边各种野花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展现出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不是特指白堤一处的景色。故选C。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白描手法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1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命赴西北慰问。B.“属国”即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的使者身份,这次出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C.“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对比强烈,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此行的渴望。D.尾联用“燕然勒石”的典故,表现诗人对前方战事的关心,以及对都护和戍边战士的赞扬。12.两首诗词中的画线句都用“烟”这个意象展现边塞风光,请简要分析两位作者用“烟”的不同目的。【答案】11.C 12.《使至塞上》中,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人以孤烟的劲拔,突出了边塞的壮美。《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中,作者借荒烟描绘了深秋的萧瑟之景,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凉迷惘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赏析。C.有误,结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称自己如蓬草般漂泊出“汉塞”,如归雁般进入“胡天”,这里强烈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飘零之感,而不是对此行的渴望;故选C。1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理解。结合《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可知,诗人描绘了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升起的画面。在边塞,烽烟是用于传递军情的信号,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这里的“孤烟”劲拔、坚毅,与周围浩瀚的大漠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由此可知,诗人以孤烟的劲拔突出了边塞的壮美。结合《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一抹晚烟荒戍垒”可知,作者描写了在深秋的边塞,一抹晚烟笼罩着荒废的戍垒的景象。“晚烟”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感觉,与“荒戍垒”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破败、萧条的画面。由此可知,作者借荒烟描绘了深秋的萧瑟之景,进而烘托出自己奉使出塞时内心的凄凉迷惘之情。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黄鹤楼 【乙】鹦鹉洲①唐·崔颢 唐·李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迁客②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注释】①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东汉末祢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鹦鹉洲曾因为祢衡作《鹦鹉洲》而得名。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遇赦的李白来此,写下此诗。②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诗人自指,因其曾被流放夜郎。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对仗工整,声调铿锵,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境界开阔,色彩鲜明。B.【乙】诗颈联诗人觉得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C.【甲】诗吊古怀乡,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乙】诗吊古怀今,尾联对月发问抒发诗人曾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D.【甲】【乙】两首诗开篇都运用写实的写作手法,分别交代黄鹤楼历史的悠久和鹦鹉洲得名的由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甲】诗开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乘黄鹤是传说,并非写实;【乙】诗开篇“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写鹦鹉洲得名由来,是写实手法。“【甲】【乙】两首诗开篇都运用写实的写作手法” 表述错误。故选D。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同学用下面两个表情包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前两联可以用“孤单寂寞冷”来表达,这四句写诗人奉命出使,“单车”上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失意、苦闷之情。后两联可以用“豪迈地走来”来表达,这四句写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色和诗人与“候骑”的对话,表现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由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却像那随风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单车”凸显出其行程的孤单,“征蓬”“归雁”的意象更寄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如同飘蓬孤雁般的孤独、失意与苦闷,所以前两联情感可用“孤单寂寞冷”来概括。由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诗人描绘出大漠中孤烟笔直、黄河上落日浑圆的雄浑壮阔之景,展现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以开阔、豪迈之感;随后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诗人虽身处塞外却并未一味沉浸于个人的孤独苦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边疆的军务与将士,体现出慷慨悲壮、豪迈豁达的情怀,所以后两联情感可用“豪迈地走来”来概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甲】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唐】白居易①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③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15.乙诗画线句可谓一幅清新明媚的画,请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其画面。16.语文学习小组将甲、乙两诗进行比较阅读,请你在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发表见解。(1)话题一:写景方法之同;(2)话题二:思想感情之异【答案】15.示例:初春时节,山杏初发,碎红点点,随处点染,一派生机;而湖面的浮萍,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 16.示例1:我选话题一。两首古诗都紧扣“早春”景物的特征,抓住不同色彩的组合,如《南湖早春》中“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红绿相映,色调明艳;《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绿白映衬,明丽可人,既突出早春的生机,又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示例2:我选话题二。甲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诗中洋溢着愉悦与满足之情,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抒发了对美景的留恋。乙诗以美景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消沉与郁闷,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哀愁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如“年年衰病减心情”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伤感。【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画面。作答此题,首先要抓关键词,明确意象。红杏:点明花朵颜色(红)和植物品种(杏),“发”字表明花朵初绽。水蘋:水上浮萍,“新绿”突出其嫩绿鲜活的色彩,“平铺”描绘其在水面蔓延的形态。乱点碎红:以“乱”“碎”形容杏花分布零散、星星点点,似随意点缀于画面。平铺新绿:用“平”“铺”表现水蘋整齐、均匀地覆盖水面,富有动态感。然后,结合色彩与构图,想象画面:色彩上:红杏的“碎红”与水蘋的“新绿”形成鲜明对比,一“点”一“铺”,一“乱”一“平”,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动态上:“发”(绽放)与“生”(生长)暗示春日生机,静态景物中蕴含生命活力。最后,融入情感与背景:尽管诗人因贬谪心情低落,但笔下景物依然明媚清新,需通过画面描绘传递出自然之美与诗人对春景的细腻观察。1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情感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7讲《唐诗五首》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题型 强知识:核心题型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野望》《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诗人简介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西周的周公旦)、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集》。是一个以酒量大出名的文人,被称为“斗酒学士”。二、注释译文1.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2.薄暮:傍晚。薄,接近。3.徙倚:徘徊。4.依:归依。5.落晖:落日。6.犊:小牛。这里指牛群。7.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8.采薇:采食野菜。【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分析: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分析:动静结合。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看着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应。画面描述:颔联和颈联描绘了薄暮时分诗人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3.试着赏析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分析:用典: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4.诗歌主题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四、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写夕阳下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诗中怀念先贤,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诗中写农人们傍晚还家的喜悦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4)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迷茫和苦闷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诗人简介崔颢( —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二、注释译文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昔费祎登仙,每承黄鹤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3.历历:分明的样子。4.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5.乡关: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白云千年来依旧悠悠飘过。晴日里对岸汉阳的原野,树木看得分明;鹦鹉洲上,绿草极为茂盛(描绘画面题)。暮色降临,何处才是我的故乡 雾霭笼罩的江面使人满怀愁绪。三、诗歌鉴赏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分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分析: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分析: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4.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分析:“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诗歌主旨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四、理解性默写(1)表达日暮怀归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写登楼所见眼前明丽之景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一、诗人简介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二、注释译文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2.问边:慰问边关的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4.居延: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6.孤烟:指烽烟。7.长河:指黄河。【翻译】我轻车简从,前往边关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的边疆。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人的天空。广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笔直的升起,蜿蜒千里的黄河映照着浑圆的落日(描绘画面题)。终于碰到了一队负责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大人正在前线呢!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分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诗人轻车简从,远赴边塞,表现了内心的失意与孤寂。2.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分析:领联既写事又写景。以“征蓬”“归雁”比喻自己的处境。对仗工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3.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析:颈联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以画一般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描绘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直”写出大漠烽烟的挺拔刚劲之美,“圆”给人温暖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既凝练又自然地表现了塞外特有的奇美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怀。4.诗歌主旨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孤寂漂泊之感和慷慨悲壮的情怀。 四、理解性默写(1)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诗中有画)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既写事又写景,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称“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二、注释译文1.从:往。2.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3.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行,去到楚地漫游。两岸起伏的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滚滚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一面明镜,江上的云霞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描绘画面题)。我仍然喜爱着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远行的游子。三、诗句赏析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分析: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析: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诗歌主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四、理解性默写 (1)体现由于地势变化引起景物的变化,从而写出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的句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描摹江上美景,呈现“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卷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借江水巧妙而含蓄的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广为传诵。著有《白氏长庆集》。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二、注释译文1.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刚刚。2.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3.暖树:向阳的树。 4.不足:不够。【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占据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描绘画面题)。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描绘画面题)。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也游览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三、诗句赏析1.赏析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分析: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2.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分析:领联对仗工整,写莺燕,是禽鸟。“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回。“争”,有拟人色彩,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出燕子忙碌筑巢的情景,两个动词使全诗洋溢着春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分析:颈联对仗工整,写花草,是植物。“乱”字写春花初绽,缤纷繁多,“浅”写小草新萌,短小细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表达了诗人喜悦的感情。4.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分析:尾联直抒胸臆,“最爱”集中表达诗人喜悦之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艳,气象清新。“行不足”,具体表现出诗人对西湖春景的热爱。5.诗歌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四、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早春动物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诗中描绘早春花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喜悦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解析】 画面描绘:田园风光中的孤寂意境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以薄暮时分的东皋为场景,勾勒出秋意浓郁的田园画卷:夕阳余晖笼罩下,树木、山峦浸染着深秋色彩;放牧者驱牛归家,猎人骑马携猎物返回。景物虽呈现自然恬淡的田园气息,却因作者心绪而蒙上清冷、孤寂的色调。 思想感情:仕途失意下的彷徨与归隐矛盾孤独心境的外化:首联 “徙倚” 二字直接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状态,而田园景物的描写(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萧瑟秋景映衬内心的孤独。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借伯夷、叔齐归隐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疏离感 —— 虽身处静谧田园,却无法融入,只能借古贤慰藉。这种矛盾源于作者王绩 “三仕三隐” 的经历:仕途不得志,前途渺茫,故寄情诗酒,在归隐中仍难掩苦闷。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解析】神话与现实的融合:虚实相生的结构艺术首联:从 “昔人已乘黄鹤去” 的神话传说起笔,陡然转入 “此地空余黄鹤楼” 的现实场景,以黄鹤的神秘消失与楼阁的空寂形成对比,虚实转换间奠定吊古伤今的基调。颔联:承 “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虚无,以 “白云千载空悠悠” 的实景延伸,“空” 字重复出现,既写白云飘荡的空茫,也暗含岁月流逝、世事无常的怅惘。效果:神话为黄鹤楼增添神异色彩,现实景物则触发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二者融合自然,使诗歌内容丰富且意境深远。情感抒发:吊古伤今的怅惘与乡愁前两联通过神话与现实的交织,已流露 “物是人非” 的无限怅惘;后两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直抒胸臆,以暮色、烟波烘托乡愁,将历史感慨与个人情思融为一体。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解析】“直”“圆” 的锤炼与自然之妙构图与线条:“大漠孤烟直” 以纵线勾勒孤烟的刚劲,“长河落日圆” 以横线与圆形描绘黄河与落日,形成阔大的空间层次,宛如抽象画的极简线条,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与意境:大漠的金黄、孤烟的灰白、黄河的苍黄、落日的殷红,色彩鲜明对比,构成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王维 “诗中有画” 的特色。景物真实性:塞外风劲,狼烟轻直上冲(无风时);大漠辽阔,落日贴近地平线时显 “圆”,符合自然观察体验。视角自然性:内地人初入塞外,易被 “孤烟”“落日” 等独特景物吸引,诗句捕捉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无刻意雕琢之感。两句诗以辽阔的空间(大漠、长河)、永恒的时间(落日)为背景,既展现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也暗含诗人以 “孤烟”“落日” 自喻的孤寂心境(如奉命赴边的漂泊感),刚劲与苍茫并存,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范。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参考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解析】写景视角与画面转换:动态与静态的交织颔联(动态视角):“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以船行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 —— 山峦渐退至消失,江水奔涌汇入平原,化静为动(山 “随” 船动),凸显蜀地到楚地的地势过渡,视野由狭窄转向开阔。颈联(静态视角):“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静止镜头描摹夜景与黄昏景:明月倒映如 “天镜”,云霞变幻似 “海市蜃楼”,前者写江水澄净,后者写景物奇幻,画面灵动优美。心境变化:从兴奋到思乡的情感流动喜悦与开阔:前两联景物的壮阔(平野、大荒)与优美(天镜、海楼),契合诗人 “仗剑去国” 的青春意气,展现出初出蜀地、闯荡世界的兴奋与对未来的憧憬。乡愁的萌发: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以拟人手法,将江水比作故乡的送别者,含蓄表达随着行程渐远,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逐渐浓烈,情感由外放转为内敛。题型一:名句默写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1)《野望》中写在“薄暮”中诗人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 。 , ”。(2)崔颢在黄鹤楼上远眺,见到了草木明丽之景,抒发了“ ? ”的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写景来交代行踪,用比喻来暗示内心抑郁、飘零之感的语句是“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沙漠景象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描绘了一幅花儿渐放,草儿初长的早春花草图。题型二:诗歌鉴赏选择题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此诗的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旷野辽阔,境界高远,正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B.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令人陶醉。C.尾联诗人写家乡之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借此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份深沉的思乡之叹也便成为诗人在整首诗中始终如一的心境。D.此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开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明晰流畅,情韵悠长。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首联写诗人游西湖,从贾公亭以西出发,到孤山寺北,远眺湖面,见到了春水初涨,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的开阔景象。B.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C.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D.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题型三:诗歌鉴赏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全诗从“全景式构图”和“绘画技法融入”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知识链接:《天净沙·秋思》诗意张力分析:①意象冲突:“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并置,强化游子的孤独感。②动静对比:“古道西风瘦马”的凝固画面与“夕阳西下”的流逝感,暗示时间与生命的矛盾。“诗意张力”指诗歌中矛盾元素(如虚实、动静、情感对立)相互作用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使有限语言蕴含多重意义,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请参考知识链接,结合具体诗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本首诗如何体现“诗意张力”的。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知识目标内容 自学效果识记 1. 能准确默写五首唐诗的题目、作者及诗歌,如《野望》王绩(唐)、《黄鹤楼》崔颢(唐)等。2. 掌握诗中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与写法,像 “徙倚”“萋萋”“燕然” 等。 能流畅背诵全诗,默写无错别字,字词读音正确。理解 1. 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知晓诗人创作时的处境与情感倾向。2. 分析诗句的含义,如《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边塞风光。3.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概括每首诗所抒发的情感,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 能清晰阐述诗歌背景,准确解读诗句意思,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 1.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渡荆门送别》中运用的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2.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如 “归鸟”“白云” 等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意义。 能准确指出诗歌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应用 1.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五首诗在主题、风格上的异同。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能有条理地比较诗歌的异同,能将诗歌情感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表达自己的见解。评价 1. 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进行简单评价。2. 评判不同版本注释、赏析的合理性。 能初步评价诗歌的价值与内涵,对注释和赏析有自己的判断。知识清单梳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内容理解题:还原诗歌画面这类题常问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紧扣诗中意象串联场景。以《野望》为例,先圈出 “东皋”“薄暮”“树树”“山山”“落晖”“牧人”“猎马” 等关键词,再按 “时间 + 地点 + 景物 + 人物活动” 的逻辑还原:薄暮时分,诗人在东皋极目远眺,只见层层树林都染上秋日余晖,座座山峰披覆着落日霞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返程,画面弥漫着山野秋景的静谧与孤寂。答题时要避免简单翻译诗句,需加入合理联想,如《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描绘为 “广袤大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尽头落日浑圆如盘,勾勒出边塞风光的雄浑壮阔”。二、情感主旨题:抓关键词与背景解答时要从直接抒情词、典故及创作背景切入。比如《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 字直接点明思乡之情,结合崔颢仕途失意、漂泊异乡的经历,可分析出诗人借登楼远眺,表达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漂泊无依的愁绪。《渡荆门送别》则需注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江水送自己远行,实则抒发对故乡的不舍。答题时要分点归纳,如《钱塘湖春行》既写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也暗含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三、炼字赏析题:三步拆解妙处赏析某字时,按 “释含义 — 描景象 — 析作用” 三步答题。以《野望》中 “徙倚欲何依” 的 “徙倚” 为例,先解释为 “徘徊”,再描述诗人徘徊不定、无处可依的状态,最后分析其既呼应首联 “薄暮” 的茫然感,又为后文抒发归隐情怀做铺垫。《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 的 “直” 字,既写出孤烟垂直向上的形态,突显大漠的空旷寂寥,又以刚劲笔力传递出诗人面对塞外风光的震撼,暗含慷慨悲壮之情。若问某字能否替换,需对比原字的独特效果,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绿” 比 “到” 更具动态生机。四、手法鉴赏题:辨类型析效果诗歌常用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手法。《黄鹤楼》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运用典故,借传说引出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拟人手法写莺燕活动,突出早春生机,属于借景抒情。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如《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 “征蓬”“归雁” 自比,借比喻手法写出漂泊天涯的孤寂,同时 “归雁” 反衬自己的 “出塞”,暗含思乡之情。五、意境赏析题:意象群与情感共鸣意境题需先提取意象群,再概括氛围,最后关联情感。《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喧”“莲动” 构成清幽画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而《野望》中 “落晖”“猎马”“寒色” 等意象,组合成萧瑟苍凉的意境,映衬诗人归隐前的迷茫心绪。答题时可用 “×× 意象营造出 ××(孤寂冷清 / 雄浑壮阔)的意境,烘托诗人 ×× 情感” 的句式,如《黄鹤楼》中 “烟波”“日暮”“乡关” 等意象,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强化了乡愁的深沉感。六、句子赏析题:多角度切入分析赏析名句可从内容、手法、结构、哲理等角度入手。《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上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刚长的早春景象,手法上 “乱花”“浅草” 对仗工整,“渐欲”“才能” 动态感十足,结构上承接前文 “早莺”“新燕”,为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做铺垫,充分体现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因画面雄浑、对仗精妙、情感悲壮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结合边塞诗的壮阔风格,分析其如何以刚健笔力展现塞外风光。七、比较鉴赏题:异同点分点作答比较两首诗时,先明确角度,再结合诗句分析。如比较《野望》与《黄鹤楼》的情感,相同点是都含思乡之情,《野望》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归隐前的孤独,《黄鹤楼》以 “烟波江上使人愁” 直抒胸臆;不同点在于《野望》还流露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黄鹤楼》则更多是漂泊异乡的怅惘。比较手法时,可看《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的白描与《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 的比喻差异,分析不同手法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答题时先总述 “同” 与 “异”,再用具体诗句佐证,如 “两首诗都借自然景象抒情,但甲诗以 ×× 手法写 ××,乙诗以 ×× 手法写 ××”。八、答题通用策略1.审清题干关键词:看到 “情感” 就聚焦抒情词句,看到 “手法” 就先判断修辞或表现手法。2.活用注释信息:若考题注释提及诗人 “被贬”,需关联其抑郁或豁达的情感(如《渡荆门送别》中李白出蜀的复杂心境)。3.积累专业术语:用 “借景抒情”“以动衬静”“雄浑豪放” 等术语替代口语,如分析《钱塘湖春行》的 “早莺”“新燕”,可表述为 “以动态景物反衬早春的生机盎然”。4.分点分层作答:按 “手法 + 分析 + 情感”“内容 + 效果 + 主旨” 的逻辑分层,如赏析《黄鹤楼》尾联,可先答 “直抒胸臆”,再分析 “烟波”“日暮” 的烘托作用,最后点明乡愁的深化。一、基础积累1.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B.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2.阅读下面的古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B.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C.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D.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3.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即自己轻车简从,将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一句是为表现山高路远,关塞迢迢,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喜悦的情感。C.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晚年归隐之地。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C.颈联将乡民劳作归来之乐景与尾联他们与诗人不相识作对比,表达孤独之感。D.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二、拓展运用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作者是如何体现山水的动态美的。请从加点字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在尾联借“故乡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B.颔联中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图。C.颈联细致描摹了春日正盛时,白堤上乱花初放而未缤纷,芳草才生而未长高的景致。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这首诗语言平易浅显,清新自然,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鲜活。你学过的古诗文中还有哪些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并加以简析。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1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命赴西北慰问。B.“属国”即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的使者身份,这次出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C.“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对比强烈,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此行的渴望。D.尾联用“燕然勒石”的典故,表现诗人对前方战事的关心,以及对都护和戍边战士的赞扬。12.两首诗词中的画线句都用“烟”这个意象展现边塞风光,请简要分析两位作者用“烟”的不同目的。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黄鹤楼 【乙】鹦鹉洲①唐·崔颢 唐·李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迁客②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注释】①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东汉末祢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鹦鹉洲曾因为祢衡作《鹦鹉洲》而得名。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遇赦的李白来此,写下此诗。②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诗人自指,因其曾被流放夜郎。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对仗工整,声调铿锵,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境界开阔,色彩鲜明。B.【乙】诗颈联诗人觉得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C.【甲】诗吊古怀乡,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乙】诗吊古怀今,尾联对月发问抒发诗人曾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D.【甲】【乙】两首诗开篇都运用写实的写作手法,分别交代黄鹤楼历史的悠久和鹦鹉洲得名的由来。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同学用下面两个表情包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甲】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唐】白居易①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③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15.乙诗画线句可谓一幅清新明媚的画,请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其画面。16.语文学习小组将甲、乙两诗进行比较阅读,请你在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发表见解。(1)话题一:写景方法之同;(2)话题二:思想感情之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7讲《唐诗五首》(原卷).doc 第07讲《唐诗五首》(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