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 “论、语、愠、逾、矩、罔、殆、堪、肱、笃”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理解 “说(悦)、女(汝)、知(智)” 等通假字的用法。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名句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中重点章节。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部十二章内容,把握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梳理《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的内容,理解其现实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疏通文意,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论语》中的修身警句与《诫子书》(诸葛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在思想内涵、表达形式上的异同。参与 “论语情景剧” 创编活动,将经典名句转化为生活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名句内涵的理解。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十二章的核心观点,构建对《论语》思想的整体认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理念,培养勤学好问、谦虚务实的学习态度。理解 “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将经典名句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处世能力。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一)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课外阅读、传统文化课程等途径,对孔子和《论语》有初步了解,能说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常见名句。他们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 “学习方法”“道德修养” 等主题有生活体验,便于理解文本内涵。(二)潜在学习困难部分文言字词古今异义现象明显,如 “学而时习之” 的 “时”(按时)、“三人行” 的 “三”(表示多数),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对 “仁”“君子” 等抽象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深入,难以将传统道德理念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十二章内容缺乏情节连贯性,主题相对分散,学生难以系统梳理核心思想。对比阅读中,难以从 “劝学角度”“修身方法” 等维度准确区分《论语》与《诫子书》的异同。(三)兴趣激发点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如课堂提问、同学交往)解读名句,如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分析同学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增强文本的现实感。“论语情景剧” 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创意,通过表演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行为,满足表现欲。展示《论语》名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案例(如企业文化中的 “学而不厌” 标语、校园文化墙的 “温故知新” 题词),让学生感受经典的生命力。三、教学重难点聚焦核心问题(一)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通假字的用法,准确翻译重点章节。梳理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如 “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德修养(如 “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背诵全部十二章,理解名句的现实意义。(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 “仁”“君子” 等核心概念的内涵,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准确分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等名句的辩证关系,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在对比阅读中,能从 “学习与修身的关系”“语言风格” 等方面区分《论语》与《诫子书》的异同。引导学生将经典名句转化为实际行为,实现 “学以致用”。(三)突破策略针对文言字词难点,采用 “字卡认读 + 语境辨析” 的方式,结合现代生活实例解释古今异义词(如用 “每天按时锻炼” 类比 “时习之” 的 “时”)。分析抽象概念时,运用 “概念拆分法”,如将 “仁” 拆解为 “爱人”“孝悌”“宽恕” 等具体行为,结合课本注释和生活案例讲解。对比阅读环节提供 “对比分析表”,明确从 “劝学对象”“核心观点”“语言特点” 等维度进行比较,教师结合具体语句示范分析。开展 “名句践行日志” 活动,让学生记录一周内运用经典名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如用 “见贤思齐” 激励自己向同学学习,实现知行合一。四、教学资源与工具保障教学实施(一)文本材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论语〉十二章》原文。补充阅读篇目:诸葛亮《诫子书》(节选),用于对比阅读。拓展材料:《论语》中与学习相关的其他章节(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孔子画像及生平简介、《论语》成书背景、重点字词解析、十二章主题分类表、对比阅读材料、名句应用案例图片等。音频素材:《论语》十二章配乐朗读音频(节奏舒缓,体现文言韵律)、古琴曲《高山流水》(用于课堂氛围营造)。视频素材:《孔子》纪录片片段(展现孔子讲学场景)、校园生活情景剧短片(演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应用场景)。(三)教具学具字卡:包含重点文言字词及通假字(如 “愠、罔、殆”“说 = 悦”)。思维导图模板:用于梳理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三类主题的名句。情景剧任务单:明确 “名句选择”“场景设计”“角色分工” 等要求。对比分析表:列出《论语》与《诫子书》在 “劝学角度”“语言风格” 等方面的对比项。五、教学过程具体教学环节设计(一)第一课时1. 导入环节(5 分钟)播放校园情景剧短片:两位同学因借阅文具发生矛盾,其中一位同学引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化解冲突。提问:“短片中解决矛盾的这句话出自哪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经典名句?”导入课题:“这些充满智慧的语句都来自《论语》。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经典的魅力。”2. 新知探究(25 分钟)作者及作品简介(3 分钟):用 PPT 展示孔子画像,简介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介绍《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语言简洁精炼,蕴含深刻道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播放配乐朗读音频,学生标注生字词和停顿。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纠字音(如 “愠” 读 yùn,“殆” 读 dài)。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节奏(如 “学而 / 时习之,不亦 / 说乎?”)。疏通文意(15 分钟):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标注疑难字词。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时习之”“三省吾身”“罔”“殆” 等难点。教师点拨重点:通假字:“说” 通 “悦”(愉快),“女” 通 “汝”(你)。古今异义:“三”(表示多数)、“走”(跑,本课未出现,拓展对比)。重点句翻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指名翻译重点章节,全班订正。3. 能力深化(15 分钟)主题分类(10 分钟):发放思维导图模板,要求学生按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三类,将十二章内容分类填写(如 “温故而知新” 属学习方法,“见贤思齐焉” 属道德修养)。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三类主题的核心名句。名句辨析(5 分钟):提问:“‘学而时习之’的‘习’仅指‘复习’吗?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还包括哪些含义?”(如练习、实践)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习” 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内化,体现孔子 “学用结合” 的思想。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主题分类,用一句话概括对《论语》的初步印象。布置预习任务:背诵前六章,思考 “这些名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 分钟)字卡抽查:随机抽取学生认读 “愠、逾、矩、笃” 等字词,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指名背诵前六章,全班齐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六章,深入探究《论语》的思想智慧。”2. 新知探究(25 分钟)解读后六章(10 分钟):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后六章,重点分析 “士不可以不弘毅”“逝者如斯夫” 等章节。教师点拨:“弘毅” 指 “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体现儒家对君子品格的要求;“逝者如斯” 用流水比喻时间,劝人珍惜时光。对比阅读(15 分钟):发放《诫子书》(节选)材料,学生快速阅读。小组合作完成 “对比分析表”:对比维度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节选)劝学对象 弟子及普通人 儿子诸葛瞻核心观点 学思结合、见贤思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语言风格 语录体,简洁灵活,多问答 书信体,严谨恳切,多排比各小组展示分析结果,教师总结:两者均强调学习与修身的结合,但《论语》更侧重日常行为指引,《诫子书》更侧重精神境界的培养。3. 能力深化(15 分钟)“论语情景剧” 创编(15 分钟):活动要求:小组选择 1-2 句名句(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计校园生活场景,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名句内涵。示例:设计 “小组合作解题” 场景,演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的过程。小组排练 5 分钟后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点评 “是否准确体现名句含义”。教师总结:经典名句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学会用古人智慧解决现实问题。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分享参与情景剧的感受,说说今后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教师总结:《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温故知新” 的学习方法、“见贤思齐” 的修身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将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六、课堂练习设计分层巩固学习效果(一)基础巩固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_________诲女知之乎 通,意思是_________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能力进阶题请从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 中任选一类,默写相关的三句《论语》名句。分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辩证关系,说说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何启发。对比《论语》与《诫子书》,说说两者在 “如何修身” 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三)拓展挑战题结合校园生活,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设计一个具体的践行方案(如 “每日发现同学一个优点并记录”)。以 “《论语》给我的启示”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结合具体名句谈感受。搜集《论语》中与 “孝” 相关的名句,探究传统 “孝道” 与现代家庭伦理的联系。七、板书设计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一)主框架《〈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时习之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敏而好学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弘毅核心思想:仁、君子、好学(二)互动区学生生成的名句应用案例:如 “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处理小组意见分歧”。对比阅读的补充观点:如 “《论语》更口语化,《诫子书》更书面化”。(三)视觉化要点用绿色粉笔标注学习方法类名句,黄色标注学习态度类,红色标注道德修养类,清晰区分主题。用 “→” 符号连接相关概念,如 “学→思→习”“见贤思齐→成为君子”,体现逻辑关系。用 “?” 标注易混淆字词,如 “时(按时)≠ 时常”“三(多数)≠ 数字 3”。八、作业布置延续学习链条(一)必做作业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确保无错字、漏字。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文言字词和名句理解的部分。填写 “名句践行日志”,记录当天运用《论语》名句解决问题的实例(100 字左右)。(二)选做作业为《论语》十二章配插图,每章一幅,用图画表现名句含义。与家长交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记录家长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仿写《论语》风格的语录,记录身边同学的 “智慧之言”(如 “课间预习,事半功倍 ——XX 语”)。(三)长周期项目开展 “《论语》与校园文化” 探究活动,三周后展示成果。分组搜集校园中体现《论语》思想的现象(如校训、班规、活动设计)。设计 “班级论语文化墙” 方案,精选 5 句适合班级的名句,附现代解读。以小组为单位,制作 PPT 汇报探究成果,评选 “最佳创意方案”。九、教学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估效果(一)课堂观察表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参与度 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和情景剧活动 能参与活动,偶有发言 沉默被动,极少参与文言理解 准确翻译名句,辨析字词含义 基本理解名句,字词辨析偶有错误 翻译困难,字词理解偏差大合作表现 主动组织小组活动,倾听不同意见 能配合小组任务,有一定贡献 游离于小组外,不参与合作创意应用 情景剧设计新颖,准确体现名句内涵 能完成情景剧,基本符合要求 情景剧脱离主题,缺乏创意(二)随堂检测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 “学而时习之”“仁以为己任” 等名句的翻译和理解。默写检查:当堂默写 3-5 句重点名句,检查书写准确性和背诵熟练度。对比阅读小测:用填空题形式考查《论语》与《诫子书》的核心差异(如 “《论语》的语言风格是______,《诫子书》是______”)。(三)成果评价量规评价维度 优秀(8-10 分) 良好(5-7 分) 待改进(1-4 分)背诵默写 全对,书写工整,节奏准确 错 1-2 处,书写较工整 错 3 处以上,书写潦草名句应用 日志案例具体,体现深刻理解 案例基本合理,理解正确 案例牵强,理解表面化探究成果 文化墙方案创意强,解读贴近校园 方案可行,解读基本合理 方案简单,解读偏离主题十、教学反思与改进优化后续教学(一)亮点与不足亮点:情景剧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抽象名句转化为具象行为,加深了理解;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认识经典的多样性;“名句践行日志” 实现了知识向行为的转化。不足:部分学生对 “仁”“君子” 等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增加生活化解读;十二章内容较多,部分学生背诵压力大,需优化背诵方法指导;对比阅读时,少数小组对 “语言风格” 的分析不够准确,需提供更具体的例句支撑。(二)学生反馈典型困惑:“‘学而不思则罔’中的‘思’具体指什么?”“现代社会还需要‘三省吾身’吗?”“《论语》中的‘君子’标准对女生适用吗?”创意表现:情景剧活动中,有小组将 “逝者如斯夫” 改编为 “课堂走神被老师提醒” 的场景,用 “时间像流水一样溜走” 的台词诠释名句,生动形象;文化墙设计中,有小组将 “博学而笃志” 与 “科学实验探究” 结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三)改进方向针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下次教学可增加 “君子行为清单” 活动,让学生列举现代社会中 “君子” 的具体行为(如诚信考试、帮助同学),将概念具体化。优化背诵指导,采用 “主题归类背诵法”“名句接龙游戏” 等方式降低难度,如将 “学习方法类” 集中背诵,利用课间开展小组接龙比赛。对比阅读时,提前提供《论语》与《诫子书》的语言风格例句(如《论语》的 “子曰:……” 与《诫子书》的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帮助学生准确分析差异。增加 “性别视角”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理解 “君子” 是对所有人的品格要求,消除性别误解,增强经典的普适性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