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中国石拱桥》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9讲《中国石拱桥》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中国石拱桥》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六个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家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还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知识点2 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我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加强对华经济制裁,叫嚣“红色中国不攻自倒”的反华论调极为猖獗的时代。在经济贫困,自然灾害连续而至,以及反华势力猖狂叫嚣的情况下,有些人产生了前途渺茫的心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大批进步作家和知识分子写出了大量反映我国人民聪明智慧、坚强不屈精神的科普性文章,大大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斗志。这些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茅以升以其对桥梁专业的深厚造诣,结合我国桥梁发展的悠久历史,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3 生字词语
雄跨 xióng kuà:大幅度跨越。
记载jì zǎi: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
残损cán sǔn:伤残缺损的。
古朴gǔ 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桥墩qiáo dūn:桥墩是位于桥梁的中间部位,支承相邻两跨上部结构的建筑物。
推崇tuī chóng: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侵略qīn lüè:指用非法手段夺取他国的财物等。
序幕xù mù:某些多幕剧置于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
巧妙绝伦qiǎo miào jué lún: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交头接耳jiāo tóu jiē ěr: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相似。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知识点4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及特征
按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
按语言分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说明对象作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三要素
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①现象——本质;②特点——用途;③原因——结果;④整体——部分;⑤主要——次要;⑥概括——具体。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是平行式结构。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常以表时间的词语为标志,如年月、朝代等。如《中国石拱桥》是按石拱桥建造的历史发展顺序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在第⑥段具体介绍卢沟桥时,又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特点、判断标志、作用、示例
举例子 特点: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说明深奥的科学知识。
判断标志:比如、例如、譬如、据说等。
作用: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中国石拱桥》)
列数字 特点: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某事物或物体的特征和本质。
判断标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等。
作用: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具体、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中国石拱桥》)
引资料 特点: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文、俗语、名言警句等进行说明。
判断标志: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
作用: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诗句:引用……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
作比较 特点: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以说明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
判断标志:较……、比……、相对于……、而……等。
作用: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
打比方 特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打比方,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判断标志:像、仿佛、有如、犹如等。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
下定义 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规定性的说明。一般用“……是……”或“这就是……”的格式表述。
判断标志:这就是……、……是……、……叫……。
作用:准确简明/严密精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示例: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
作诠释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判断标志: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等。
作用: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教材八下)《恐龙无处不有》对什么是“泛大陆”的解释。
注: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①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不一定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②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
分类别 特点: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进行说明。
判断标志: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摹状貌 特点: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对事物的状貌进行摹写。
判断标志:类似于记叙文中的语句描写,对事物进行细致描摹。
作用: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示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列图表 特点: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对事物进行解说。
判断标志:各种类型的图片、表格等。
作用: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特点 分类 常用词语
准确性严密性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表范围 主要、都、大部分、基本、少数、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
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风格的不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知识点5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一、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常见题型】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模板】
1.说明对象判断
看标题:标题直接点明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为 “中国石拱桥”)。
看首尾段:开头或结尾段落明确提及说明对象。
看关键句:各段落中心句或总结句中提炼。
2.特征概括
找原文:从文中直接提取关键词(如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等)。
归纳总结:若特征分散在各段,需合并同类信息,用 “×× 具有 ××、×× 的特点” 句式概括。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题型】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某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题模板】
1.判断说明方法
举例子:具体事例(如 “例如”“比如” 等关键词)。
列数字:具体数据(如 “3000 米”“50%” 等)。
作比较:将两种事物对比(如 “比……”“相当于……”)。
打比方:运用比喻(如 “像”“仿佛”)。
分类别:分点说明(如 “第一”“另一方面”)。
2.分析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 ×× 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 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 的 ××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作比较:将 ×× 和 ×× 对比,突出强调了 ×× 的 ×× 特征,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打比方:把 ××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的 ××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分类别:对 ×× 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晰地展现了 ×× 的不同方面,使说明更有条理。
三、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常见题型】
文中 “××”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 “××” 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1.词语能否删去类
表态:不能删去。
解词:解释词语含义(如 “大约” 表示估计,“几乎” 表示接近)。
析作用:说明该词在文中的限制作用(如 “大约 3000 年” 说明时间是估计值,非精确数据)。
反面分析:若删去,句子意思变为 ××,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类
释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析作用:结合内容说明该词如何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 “可能” 表示推测,说明结论有不确定性)。
总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若为比喻、拟人等修辞)。
四、梳理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分析。
某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
1.判断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时间先后(如历史时期、制作步骤),关键词:“古代”“现代”“首先”“然后”。
空间顺序:按空间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关键词:“上方”“中间”“背后”。
逻辑顺序:按事物内在逻辑(如因果、主次、现象到本质),关键词:“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段落能否调换类
表态:不能调换。
析关系:说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总分、因果)。
扣内容:若调换,会导致 ××(如逻辑混乱、与前文矛盾),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五、段落作用分析
【常见题型】
文章开头引用故事 / 现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1.开头段作用
内容上:引出说明对象 ××,或介绍 ×× 的 ×× 特点。
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说明 ×× 做铺垫。
效果上:引用故事 / 现象 / 诗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若有说明方法,需结合其作用)。
2.结尾段作用
内容上:总结全文,强调 ×× 的 ×× 特征,或补充说明 ××(如未来展望、注意事项)。
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效果上:引发读者思考,加深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六、拓展探究类题型
【常见题型】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 在生活中的应用 / 启示。
针对 ×× 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题模板】
结合文本分析:先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如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
联系实际拓展:结合生活经验,分点提出建议或举例说明(如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 ××,因为 ××”)。
语言规范:表述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开放性和针对性。
知识点6 课文深度解析
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简洁而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引用:诗人的比喻引发读者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石拱桥的具体说明。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桥洞呈弧形,外形优美。】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表示程度较轻,表达实事求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运用递进句式,总写石拱桥的特点,是全文的中心句。形式优美,是石拱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石拱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列数字,从使用时间久远上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写石拱桥总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里提到的“旅人桥”,【据记载,这座桥在河南洛阳附近,约建成于西晋时期,后来塌毁了。】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大约”“可能”“几乎”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过渡句。由中国石拱桥的杰作,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这是由一般到个别。】【总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广泛、成就惊人等。】
赵州桥横跨在洨(xiáo)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赵州桥悠久的历史,突出其坚固的特点。“左右”“多”表示不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桥时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它进行的整修。】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及规模,突出了它的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说明赵州桥的构造奇特,突出赵州桥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从时间上限定,“可算”从程度上限定,这样写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桥洞比作一张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然后解释这样设计的原因。】(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zhuó)说【(约658-约730)]唐代文学家】,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新月,又像是入涧饮水的长虹。】。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议论,从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两方面高度评价赵州桥,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全面介绍石桥的典型—赵州桥的结构、外形和设计者。】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赵州桥的雄伟,再具体介绍其特点,最后总体评价其艺术价值。运用了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 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 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列数字。说明卢沟桥修建的规模、石拱数,甚至对石拱的长度都进行了说明,准确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卢沟桥十分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摹状貌、排比,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的装饰优美,突出桥的形式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卢沟桥,交代了卢沟桥的位置和特点】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约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引用马可.波罗的赞语,突出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极具艺术价值。“十分推崇”“特别欣赏”表现了马可.波罗对卢沟桥尤其是栏柱上刻的石狮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人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说明卢沟桥早就闻名中外。】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写卢沟桥的纪念意义。】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运用设问把要说明的问题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本段的中心。】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江东桥修建的例子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其次”“再其次”是表示分项说明的词语,由人到物,由主到次,分析严密,层次清楚。】【写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二部分(3—9):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说明所建的石拱桥的数量之多】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举例子,列数字】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列举“20余万”“150”等数字,从总长和单拱长度方面具体说明我国在钢筋混凝土拱桥事业上的可喜成就。】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第四部分(10):中国石拱桥现如今的发展。
一、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3.用。朝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鹫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5.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解析】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文中将石拱桥的桥洞比作 “虹” 和 “弓”,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解读: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虹” 和 “弓” 作比,将抽象的桥洞形状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概念。这种类比不仅突出了石拱桥 “弧形” 的形式特征,还通过比喻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更易理解桥洞的结构美感。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为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典型,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者均为世界闻名的古桥。
作用解读: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实例,避免了抽象的理论阐述。赵州桥的 “独拱” 与卢沟桥的 “联拱” 形成对比,覆盖了石拱桥的不同类型,使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更具说服力,同时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和全面性。
引用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引用唐朝张嘉贞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和张鹫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的评价。
作用解读: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属于 “引资料” 说明方法,前者从技术角度佐证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后者从文学角度渲染其形式美感。这种引用既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借他人评价佐证观点),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说明兼具科学性与感染力。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如 “赵州桥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约 9 米”,使用精确数字与概数结合的方式。
作用解读:数字说明分为 “确数”(如 50.82 米)和 “概数”(如 “约 9 米”)。确数精准呈现赵州桥的规模,概数则在无法精确测量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通过具体数字,读者能直观感知桥的尺寸,避免了模糊表述,体现说明文 “科学准确” 的本质要求。
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对卢沟桥石刻狮子的描写:“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作用解读:摹状貌属于细节描写,通过刻画狮子的不同姿态(动态、神态),将静止的石刻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说明了卢沟桥 “装饰美” 的特征,还通过文学性的语言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与说明文 “科学性” 和 “通俗性” 的双重要求相契合。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将卢沟桥与永定河两岸河堤对比:“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
作用解读:通过对比 “河堤常被冲毁” 与 “卢沟桥极少出事”,突出卢沟桥在结构上的坚固性。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抗灾能力)在反差中更鲜明,帮助读者理解卢沟桥的工程优势,同时体现说明逻辑的严谨性。
二、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参考答案】
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
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解析】
“大约”“可能”“有记载的” 的限定作用
词语解析:“大约”“可能” 表推测,说明 “旅人桥建成于公元 282 年” 并非确切历史定论;“有记载的” 限定了 “最早” 的范围,即基于现有文献记录,不排除未被记载的更早案例。
准确性体现:若删去这些词语,句子会变为 “建成于公元 282 年,是最早的石拱桥”,语气绝对化。而加上限定词后,既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避免武断),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留有余地” 的严谨性。
“在当时”“可算是” 的语境限定
词语解析:“在当时” 从时间维度限定 “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的判断,即赵州桥的 “最长” 是相对于其建造时代的技术水平;“可算是” 以委婉语气弱化绝对化表述,更符合说明文的客观态度。
准确性体现:若去掉 “在当时”,会忽略时代局限性(如现代桥梁技术可能已超越);去掉 “可算是” 则过于绝对。这两个词语使说明符合事实,避免了因时空变化导致的结论偏差。
“约”“几乎” 的精确表述
词语解析:“桥宽约 8 米” 中 “约” 表示概数,因桥面宽度可能存在细微误差;“几乎与河面平行” 中 “几乎” 强调行但非完全平行,符合实际测量结果。
准确性体现:说明文要求 “实事求是”,该用概数时不用确数(如 “约 8 米” 比 “8 米” 更真实),该留余地时不绝对化(“几乎” 避免夸大)。这些词语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避免因表述绝对化而削弱说明的可信度。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一)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
(二)早就盼望在一个相宜的日子,夜宿卢沟,一览卢沟晓月的景色。今年过节的气氛比往年火炽。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宜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
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
《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一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解析】
内容差异:
材料(一)(《中国桥梁史料》):作为桥梁学专业文献,采用分点说明的方式,严格按 “桥拱 — 桥墩 — 桥面 — 桥栏” 的结构顺序,列举具体数据(如跨径 16 米至 21.6 米、石柱数量 140/141 个),聚焦技术细节(如桥墩 “尖端形” 设计的科学原理)。
课文(科普文章):以 “结构特点 — 石狮子雕刻 — 历史意义” 为脉络,重点突出卢沟桥的 “联拱结构” 和 “石狮艺术价值”,对技术细节(如跨径、柱间距)仅作概括性说明,增加了 “审美价值”“历史事件” 等人文内容。
原因分析:
写作目的不同:专业著作服务于学术研究,需精确呈现建筑技术参数,满足专业人士需求;科普文章面向普通读者,需在有限篇幅内平衡 “知识性” 与 “通俗性”,故选择更具代表性的特征(如石狮)和宏观价值(如历史意义)作为重点。
受众差异:专业著作的读者具备行业知识,可理解技术术语;课文读者为中学生,需避免过于晦涩的内容,侧重直观可感的信息(如形式美、历史故事)。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 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地写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而课文是说明文,基本上是客观而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摹状貌之处,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
【解析】
文体特征:以 “夜宿卢沟桥观晓月” 的游览经历为线索,属于散文体裁。
写法分析:通过环境描写(“晨寒凛冽”“如霜似雪的月光”)、时间推移(从 “五更” 到晓月西沉)和主观感受(“视野深远”“禁不住想起……”),营造诗意意境。对卢沟桥的描写服务于 “晓月” 主题,如 “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485 个大小石狮” 仅作为景物流转的载体,文末引用马可 波罗的评价以抒情收尾。
与课文的对比:
课文作为说明文,以 “客观说明” 为核心,即便使用摹状貌(如石狮描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桥的装饰特点,语言平实、逻辑清晰;材料(二)作为散文,以 “主观抒情” 为核心,通过景物渲染和情感表达,让卢沟桥成为审美对象,语言富有文学性(如 “波光粼粼”“烘云托月”),不追求技术细节的精确性。
本质差异:说明文是 “知识传递”,散文是 “情感表达”,二者因文体功能不同而呈现写法上的根本区别。
考点一:字词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 ),人不知其所以为”。……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 )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 );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 )。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1)请给加点字注音。
洨河( ) 匀称( ) 饮涧( )
(2)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奇特 合并 和睦 美观
B.奇怪 合拢 和睦 壮观
C.奇特 合拢 和谐 美观
D.奇怪 合并 和谐 壮观
【答案】(1) xiáo chèn jiàn
(2)C
【解析】(1)本题考查注音。
洨河,xiáo hé,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
匀称,yún chèn,均匀;比例和谐、协调匀称也可指身材和谐对称。
饮涧,yǐn jiàn,在溪涧中饮水,也指在山谷中生活。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空,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幻:奇异而虚幻。这里指桥的设计令人惊奇,故选“奇特”;
第二空,合共:一共,总共。合拢:合到一起。这里指许多拱圈合在一起,故选“合拢”;
第三空,和睦:指相处融洽有爱,不争吵。和谐:配合得恰当。这里指桥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协调,故选“和谐”;
第四空,美观:(形式)好看,漂亮。壮观:雄伟的景象。这里指石栏石板雕刻得漂亮,故选“美观”;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著名楹联,是我国古代十大名联之一,倍受世人推崇。
B.杭州一群中学生把烧水壶当冰壶、把海绵拖把当冰壶刷……就地取材体验冬奥项目。
C.把盛开的牡丹花雕刻在茶壶上,真是巧妙绝伦的构思。
D.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那充满激情、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推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使用正确;
B.就地取材: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使用正确;
C.巧妙绝伦: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使用正确;
D.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不能形容演讲,使用对象有误;故选D。
考点二:标点符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B.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C.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D.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答案】A
【解析】A.有误。最后一句末句号应该在引号外,表示整句结束。
考点三:病句辨析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阅读介绍中国石拱桥、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了解我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B.“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C.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着自然的造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费的精神富。
D.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答案】D
【解析】D.搭配不当,在句末加“的目标”。故选D。
考点四:说明方法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2)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
【答案】 列数字 摩状貌 打比方 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
(1)句子“50.82米”“9.6米”“9米”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的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将石刻狮子的状貌写得生动具体。
(3)将“桥洞”比作“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河堤常被冲毁”与“桥极少出事”进行比较,说明桥的坚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考点五:说明文语言
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座桥(赵州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港珠澳大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人工岛三个地区。大桥采用了“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全路段呈S形曲线,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②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前后创新项目超过1000个,形成63份技术标准,创造600多项专利(中国国内专利授权53项),形成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1)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不能删去。“当时”起时间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大拱的长度只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而不是现在最长的。删去后不符合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结合材料一“这座桥(赵州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知,“在当时”这个词语明确了时间范围,说明赵州桥大拱长达37.4米,是在它建造的那个时期内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它限定了“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一描述的时间背景,强调了这一结论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言的。如果删去“在当时”,那么句子就变成了“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样的表述就意味着赵州桥的大拱在任何时候都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与实际情况不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后来可能会出现更长的石拱,所以删去“在当时”后会使句子的表述与事实不相符。由此可知,“在当时”这个词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它使关于赵州桥大拱长度的描述更加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删去。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前后创新项目超过1000个,形成63份技术标准,创造600多项专利(中国国内专利授权53项),形成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可知,此句中出现了“超过1000个”“63份”“600多项”“53项”等具体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港珠澳大桥在建设前后创新项目的数量、形成技术标准的份数以及创造专利的数量等情况,让读者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在技术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规模和程度,从而具体地体现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这些成绩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桥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综合国力,以及在技术研发方面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能力层级 知识目标内容 达成情况
识记 1.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如 “拱桥、陡坡、匀称” 等)。2. 记忆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
理解 1. 理解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2. 领会说明文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的作用。3. 分析说明文语言(如 “大约”“在当时”)的准确性特点。
分析 1. 分析文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一般到具体)。2. 剖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结构差异及代表性。3. 区分文中不同段落的说明重点(如技术特征、艺术价值)。
运用 1. 运用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仿写简单说明文段落。2. 结合文中数据说明石拱桥的科学设计原理。3.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地位。
评价 1. 评价文中引用资料(如古籍、名人评价)的作用。2. 评判说明方法使用的合理性(如为何选择赵州桥作例子)。3. 赏析说明文语言严谨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特点。
一、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材料二】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tù)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hǒu),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石刻狮子。你更喜欢哪则材料对石刻狮子的描述?为什么?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赏析加点字词)
(2)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本句表达效果。)
3.结合材料一画横线句子和“知识卡片”,说说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昇,这些语句是怎样体现其科学精神的。
【知识卡片】
卢沟桥的各拱长度如下:中间一孔最长,为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8.6米、16.0米,往南去的五孔是20.6米、19.6米、18.3米、19.0米、16.1米,由中间一孔到南北各孔长度,逐渐缩短。
(选自1982年12月27日,茅以昇致上海育才中学徐萍、蔡骏等同学的回信)
【答案】1.示例一:更喜欢材料一的描述。因为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摹写出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给人亲切、逼真之感。
示例二:更喜欢材料二的描述。因为语言平实准确,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2.(1)“约”表约数,“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这些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进行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3.从回信中可知,茅以昇对11孔的布局和数据了如指掌,足见他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非信口开河;“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的表述十分简洁、精准,足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材料一以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为基础,从历史、建筑和艺术角度全面描绘了卢沟桥的坚固、美观及其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材料二则通过罗英的《中国桥梁史料》,进一步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卢沟桥的结构和细节。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卢沟桥作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性,又体现了其在历史和艺术上的独特价值。整体上,文章语言严谨,信息丰富,既具知识性,又富文化内涵。
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语言。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语言。
(1)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可知,“约”在这里表示桥宽大概是8米,并不是精确的8米,它体现了说明语言对桥宽数据的一种客观、不确定的表述,因为在实际测量或表述中,可能无法得到绝对精确的数值,所以用“约”来表示约数。“几乎”则表明桥面与河面行,但又不是完全平行,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差异。这两个词都对所描述的桥宽和桥面与河面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的限定。由此可知,“约”和“几乎”这些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读者能更准确地了解卢沟桥的实际情况。
(2)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可知,此句把卢沟桥在永定河发水时的情况与两岸河堤在同样情况下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两岸河堤在永定河发水时常常被冲毁,而卢沟桥却极少出事,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卢沟桥在面对洪水时的表现与河堤的不同。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进行比较,更加充分、直观地说明了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坚固程度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及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一第①段“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知,茅以昇在介绍卢沟桥时,准确地说明了石拱的数量以及石拱长度的大致范围,体现了他对卢沟桥基本结构数据的精确把握。
结合“知识卡片”中“卢沟桥的各拱长度如下:中间一孔最长,为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8.6米、16.0米,往南去的五孔是20.6米、19.6米、18.3米、19.0米、16.1米,由中间一孔到南北各孔长度,逐渐缩短”可知,茅以昇对于卢沟桥每个石拱的具体长度都有详细而精准的记录,并且能清晰地阐述各拱长度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茅以昇作为桥梁专家,在介绍卢沟桥时,无论是概括性的说明还是具体数据的呈现,都体现了他严谨、细致、准确的科学精神,对桥梁结构的研究深入透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术和工程问题。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影壁:四合院建筑技艺之窗
赵文新
①提起京城,人们自然想到四合院。如果把四合院看成一首小令,影壁就是词牌;如果把四合院看成一首曲子,影壁就是前奏。影壁与四合院相辅相成,既烘托了其格局,增强了其气势,又凸显出了其建筑技艺上的特点。
②影壁又称“照壁”,古称“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影壁是汉族传统建筑中位于天门内(内照壁)或大门外(外照壁),正对天门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水龙经》中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说法,影壁艺术性地处理古代风水学说,起到隔离场景、趋吉避凶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含蓄、婉转的审美取向一脉相承。
③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建筑也是凝固的思想。中国古代影壁等级分明,春秋时期的《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意思是说,天子的影壁在门外,诸侯的影壁在门内,大夫可以用屏风,而士则只能用幔帐来遮挡。影壁体现身份地位,到明清时期,寻常百姓才可以建造影壁。
④北京著名的影壁,当属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它是皇家龙壁,用黄、白、紫、绿、赭、蓝六种彩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高贵华丽。《三海全咏》道:“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诗中描绘祥龙时而妙趣戏珠,时而翱翔云海,时而破壁飞腾的情景。此外,恭王府中西洋门后的“独乐峰”影壁,也有特点。从南面看像一条鱼,呈现鱼跃龙门之意;从西面看像送子观音,表达人丁兴旺之意。
⑤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三号门外,在老槐树下面有一座影壁,粉刷得黑是黑,白是白,中间油好了二尺见方的大红福字。”文中所描述的影壁颜色鲜明、福字夺目,显然不是他笔下小羊圈胡同老百姓院门前的建筑。
⑥四合院的大门内,影壁多为“一”字形,高与宽为16:9或4:3,暗合黄金比例。影壁有独立式和借山墙式两种。独立式影壁,需要院子进深(深度)大,大门与影壁之间比较宽散;借山墙式影壁,利用东厢房山墙做成,多为平心,上头出檐。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也称为座山影壁。独立式影壁由壁顶、壁身、壁座三部分组成。建筑时从地面往上砌壁座,有的砌须弥座(装饰的底座),也有的是普通座。中心是方形的壁身,一般凸出砖雕图案,或雕福字等吉祥内容,使入门迎来“头见喜”之感。上为壁顶,建造成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很像一座压缩的屋宇。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大多采用琉璃、砖、木、石等材料。普通四合院宅门的影壁,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⑦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世园公园,其中的北京园以“四合院”为核心景观,配有牌楼、胡同、红墙,还有六座各具特色的影壁,彰显浓郁的北京元素。牌楼正对的影壁高大壮观,影壁心为凸出砖雕图案,在图案中间雕有“福”学,取“福气满门”之意。顺着“槐树胡同”“百花深处”往里走,每道门都对着影壁。壁心分别有砖雕的牡丹花开、菊花斗艳、喜鹊登梅、鱼戏荷花,用四种不同的雕花,寓意富贵吉祥、和顺美好。“家山回望”门对着的影壁,是借山墙式影壁,油墨重彩的门梁、斗拱,上书“花坊”,华丽美观。
⑧延庆区居民盖房都讲究建造影壁,多为砖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砖石上面贴大“福”字的瓷砖,或“松鹤延年”“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等图案,表达幸福愿景。在延庆博物馆里,展示了一处院落造型,影壁在大门内,为砖石结构。影壁体现地区特点,遵循京城百姓人家建筑文化。
⑨影壁,萃取中国建筑线条婉转、流动和韵律的美学内涵,铸就了技艺融合的文化经典,矗立在门和院或门和路之间,在视角上给人以回环之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选自2024年7月26日《科普日报》)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5.本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谈谈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大多采用琉璃、砖、木、石等材料。
7.下列说法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对影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文的结构是“总一分一总”。
B.第①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主要是生动形象。
C.第⑥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独立式和借山墙式两种影壁。
D.第⑦、⑧段主要介绍了影壁上丰富多样的图案及其建造之法。
【答案】4.影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5.运用了作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的记载,说明了中国古代影壁等级分明的特点,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6.不能删去。“几乎”表程度限定,说明了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大部分都有一座影壁,但不是全部都有影壁,删去后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所以不能删去。 7.D
【解析】本文以“影壁”为说明对象,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详尽的描述,全面展示了影壁在四合院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内涵。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概述影壁的地位与功能,随后分述其历史渊源、等级制度、艺术特色及地域特点,最后总结影壁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全文既体现了影壁的建筑技艺,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优秀说明文。
4.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根据第①段中的“影壁与四合院相辅相成,既烘托了其格局,增强了其气势,又凸显出了其建筑技艺上的特点”以及后文围绕影壁展开的对影壁的名称由来(②段)、等级划分(③段)、不同影壁的特点(④⑤段)、影壁的组成结构(⑥段)、影壁的寓意(⑦段)等内容的介绍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影壁。
文章开篇点明影壁与四合院的关系及对四合院的作用,接着介绍影壁的名称古称、风水作用和审美取向,再阐述影壁等级分明的特点,然后举例说明北京著名影壁的特点,之后介绍四合院大门内影壁的形状、类型、组成、材料等,又列举北京世园公园北京园的影壁和延庆区居民影壁的情况,最后总结影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意义。从影壁的基本情况到具体实例,从影壁的外在特点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说明的,所以全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本文第③段画线句中“春秋时期的《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运用了作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句子直接引用了《礼记》中的原文,“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清晰地阐述了在春秋时期,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使用的遮挡物是不同的,天子用在门外的影壁,诸侯用门内的影壁,大夫用屏风,士用幔帐。通过引用这样具有权威性和历史性的资料,能够非常直观且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影壁在等级划分上是十分明确和严格的这一特点,让读者对影壁的等级属性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关于影壁等级分明这一说明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大多采用琉璃、砖、木、石等材料。”这句话中“几乎”一词不能删去。在原句“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中,“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的意思,它对“都有一座影壁”这一情况进行了程度上的限定。也就是说,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中,绝大多数都有影壁,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每一个宫殿院落都存在影壁。如果将“几乎”删去,句子就变成了“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都有一座影壁”,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相符。因为在实际的建筑布局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或历史变迁导致个别宫殿院落没有影壁。而“几乎”一词的使用,使表达更加客观、准确,更符合实际情形。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在描述事物时注重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能够让读者对北京故宫内宫殿院落影壁的实际分布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所以,“几乎”一词不能删去。
7.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D.根据第⑦段中的“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世园公园,其中的北京园以‘四合院’为核心景观,配有牌楼、胡同、红墙,还有六座各具特色的影壁,彰显浓郁的北京元素。牌楼正对的影壁高大壮观,影壁心为凸出砖雕图案,在图案中间雕有‘福’学,取‘福气满门’之意。顺着‘槐树胡同’‘百花深处’往里走,每道门都对着影壁。壁心分别有砖雕的牡丹花开、菊花斗艳、喜鹊登梅、鱼戏荷花,用四种不同的雕花,寓意富贵吉祥、和顺美好”以及第⑧段中的“延庆区居民盖房都讲究建造影壁,多为砖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砖石上面贴大‘福’字的瓷砖,或‘松鹤延年’‘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等图案,表达幸福愿景”可知,第⑦、⑧段主要介绍了北京世园公园北京园和延庆区居民不同影壁的特点、寓意等内容,而不是主要介绍影壁上丰富多样的图案及其建造之法,所以本项表述不符合文意。故选D。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千里 只此青绿
①舞蹈《只此青绿》是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2024年,中国电影人将《只此青绿》搬上大荧屏,更是未映先火。这些都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②《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而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③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④首先是画卷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
⑤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⑥之所以只能说“之一”,是因为论长度还得看清朝。清代宫廷画家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长达30米。更为逆天的是王翚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的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近300米。
⑦收凭长度尚不足为奇,《千里江山图》还完美地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难题。画作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总长近12米的画卷上,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一气呵成。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雕琢。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又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技法的运用,《千里江山图》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它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⑨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⑩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
在这样的作品中,宋徽宗想要建立一种能够代表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以及审美意识——“丰亨豫大”,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以之与当时另一派文人画的审美风格——萧瑟枯寂、雪色寒山相抗衡。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海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天才少年希孟在十八岁的最美年华里绘出最美的图卷,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过后就归于沉寂。在艺术的世界里,像这样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后随即沉寂,一生只留下一部作品的人还有很多。
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永远短暂,唯有作品永恒。
(选文有删改)
【注】丰亨豫大: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B.《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
C.青绿颜料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被广泛使用,这种颜料是由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
D.《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9.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0.请分析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1.下面一则链接材料如果要加入文章中,放在哪段最合适?为什么?
【链接材料】
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慿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共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答案】8.C 9.通过写央视春晚舞蹈和电影《只此青绿》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数字和《千里江山图》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 11.适合放在第二段。因为第二段和本段材料都是有关作者希孟的介绍,放在第二段可以补充作者的传闻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这一内容。
【解析】这篇说明文以《千里江山图》为核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展现了这幅传世名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背景。文章从舞蹈《只此青绿》的现代传播切入,逐步深入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及其在青绿山水画中的地位。文中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说明方法,如通过与其他名画长度的对比,突出《千里江山图》的独特之处。同时,文章还探讨了青绿颜料的珍贵性及其在皇家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宋徽宗对“丰亨豫大”审美理念的追求。整体结构清晰,语言典雅,既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⑨段“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以及第⑩段“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可知,青绿颜料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并非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被广泛使用;
故选C。
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舞蹈《只此青绿》是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2024年,中国电影人将《只此青绿》搬上大荧屏,更是未映先火。这些都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可知,文段开篇先介绍了央视春晚中舞蹈《只此青绿》的受欢迎程度以及2024年电影《只此青绿》未映先火的情况,然后指出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受到人们的好奇与关注。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写央视春晚舞蹈和电影《只此青绿》的相关内容,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同时,春晚舞蹈和未映先火的电影这些内容本身就比较吸引读者,能够激发读者对《千里江山图》的阅读兴趣。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第⑤段“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可知,文段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画家喜欢长卷以及突出《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列举了《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以及《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这些具体的例子,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使用了“5.3米”“6.9米”“11.9米”这些具体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且将《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的长度与《千里江山图》的长度进行比较,体现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千里江山图》在长度方面的特点,让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由此可知,第⑤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具体数字和《千里江山图》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
11.本题考查说明材料回归。
结合第②段“《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而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可知,第②段主要介绍了《千里江山图》的基本情况,包括画作的性质、现存地点、绘制材料等,还提到了关于作者希孟的一些传闻,如相传是希孟在宋徽宗指导下创作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等内容。
结合【链接材料】“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慿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共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可知,链接材料主要是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希孟的进一步介绍,通过宋蔡京的题跋和清朝收藏家宋荦的诗,补充了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一些细节以及希孟名字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情况。
由此可知,链接材料的内容与第②段中关于作者希孟的介绍相关,且能够补充第②段中关于作者的传闻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这一内容,所以链接材料适合放在第二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中国石拱桥》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六个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家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还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知识点2 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我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加强对华经济制裁,叫嚣“红色中国不攻自倒”的反华论调极为猖獗的时代。在经济贫困,自然灾害连续而至,以及反华势力猖狂叫嚣的情况下,有些人产生了前途渺茫的心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大批进步作家和知识分子写出了大量反映我国人民聪明智慧、坚强不屈精神的科普性文章,大大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斗志。这些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茅以升以其对桥梁专业的深厚造诣,结合我国桥梁发展的悠久历史,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3 生字词语
雄跨 xióng kuà:大幅度跨越。
记载jì zǎi: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
残损cán sǔn:伤残缺损的。
古朴gǔ 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桥墩qiáo dūn:桥墩是位于桥梁的中间部位,支承相邻两跨上部结构的建筑物。
推崇tuī chóng: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侵略qīn lüè:指用非法手段夺取他国的财物等。
序幕xù mù:某些多幕剧置于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
巧妙绝伦qiǎo miào jué lún: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交头接耳jiāo tóu jiē ěr: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相似。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知识点4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及特征
按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
按语言分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说明对象作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三要素
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①现象——本质;②特点——用途;③原因——结果;④整体——部分;⑤主要——次要;⑥概括——具体。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是平行式结构。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常以表时间的词语为标志,如年月、朝代等。如《中国石拱桥》是按石拱桥建造的历史发展顺序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在第⑥段具体介绍卢沟桥时,又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特点、判断标志、作用、示例
举例子 特点: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说明深奥的科学知识。
判断标志:比如、例如、譬如、据说等。
作用: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中国石拱桥》)
列数字 特点: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某事物或物体的特征和本质。
判断标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等。
作用: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具体、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中国石拱桥》)
引资料 特点: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文、俗语、名言警句等进行说明。
判断标志: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
作用: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诗句:引用……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
作比较 特点: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以说明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
判断标志:较……、比……、相对于……、而……等。
作用: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
打比方 特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打比方,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判断标志:像、仿佛、有如、犹如等。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
下定义 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规定性的说明。一般用“……是……”或“这就是……”的格式表述。
判断标志:这就是……、……是……、……叫……。
作用:准确简明/严密精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示例: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
作诠释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判断标志: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等。
作用: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教材八下)《恐龙无处不有》对什么是“泛大陆”的解释。
注: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①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不一定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②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
分类别 特点: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进行说明。
判断标志: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摹状貌 特点: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对事物的状貌进行摹写。
判断标志:类似于记叙文中的语句描写,对事物进行细致描摹。
作用: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示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列图表 特点: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对事物进行解说。
判断标志:各种类型的图片、表格等。
作用: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特点 分类 常用词语
准确性严密性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表范围 主要、都、大部分、基本、少数、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
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风格的不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知识点5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一、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常见题型】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模板】
1.说明对象判断
看标题:标题直接点明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为 “中国石拱桥”)。
看首尾段:开头或结尾段落明确提及说明对象。
看关键句:各段落中心句或总结句中提炼。
2.特征概括
找原文:从文中直接提取关键词(如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等)。
归纳总结:若特征分散在各段,需合并同类信息,用 “×× 具有 ××、×× 的特点” 句式概括。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题型】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某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题模板】
1.判断说明方法
举例子:具体事例(如 “例如”“比如” 等关键词)。
列数字:具体数据(如 “3000 米”“50%” 等)。
作比较:将两种事物对比(如 “比……”“相当于……”)。
打比方:运用比喻(如 “像”“仿佛”)。
分类别:分点说明(如 “第一”“另一方面”)。
2.分析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 ×× 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 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 的 ××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作比较:将 ×× 和 ×× 对比,突出强调了 ×× 的 ×× 特征,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打比方:把 ××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的 ××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分类别:对 ×× 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晰地展现了 ×× 的不同方面,使说明更有条理。
三、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常见题型】
文中 “××”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 “××” 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1.词语能否删去类
表态:不能删去。
解词:解释词语含义(如 “大约” 表示估计,“几乎” 表示接近)。
析作用:说明该词在文中的限制作用(如 “大约 3000 年” 说明时间是估计值,非精确数据)。
反面分析:若删去,句子意思变为 ××,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类
释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析作用:结合内容说明该词如何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 “可能” 表示推测,说明结论有不确定性)。
总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若为比喻、拟人等修辞)。
四、梳理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分析。
某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
1.判断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时间先后(如历史时期、制作步骤),关键词:“古代”“现代”“首先”“然后”。
空间顺序:按空间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关键词:“上方”“中间”“背后”。
逻辑顺序:按事物内在逻辑(如因果、主次、现象到本质),关键词:“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段落能否调换类
表态:不能调换。
析关系:说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总分、因果)。
扣内容:若调换,会导致 ××(如逻辑混乱、与前文矛盾),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五、段落作用分析
【常见题型】
文章开头引用故事 / 现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1.开头段作用
内容上:引出说明对象 ××,或介绍 ×× 的 ×× 特点。
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说明 ×× 做铺垫。
效果上:引用故事 / 现象 / 诗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若有说明方法,需结合其作用)。
2.结尾段作用
内容上:总结全文,强调 ×× 的 ×× 特征,或补充说明 ××(如未来展望、注意事项)。
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效果上:引发读者思考,加深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六、拓展探究类题型
【常见题型】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 在生活中的应用 / 启示。
针对 ×× 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题模板】
结合文本分析:先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如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
联系实际拓展:结合生活经验,分点提出建议或举例说明(如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 ××,因为 ××”)。
语言规范:表述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开放性和针对性。
知识点6 课文深度解析
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简洁而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引用:诗人的比喻引发读者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石拱桥的具体说明。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桥洞呈弧形,外形优美。】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表示程度较轻,表达实事求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运用递进句式,总写石拱桥的特点,是全文的中心句。形式优美,是石拱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石拱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列数字,从使用时间久远上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写石拱桥总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里提到的“旅人桥”,【据记载,这座桥在河南洛阳附近,约建成于西晋时期,后来塌毁了。】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大约”“可能”“几乎”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过渡句。由中国石拱桥的杰作,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这是由一般到个别。】【总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广泛、成就惊人等。】
赵州桥横跨在洨(xiáo)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赵州桥悠久的历史,突出其坚固的特点。“左右”“多”表示不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桥时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它进行的整修。】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及规模,突出了它的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说明赵州桥的构造奇特,突出赵州桥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从时间上限定,“可算”从程度上限定,这样写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桥洞比作一张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然后解释这样设计的原因。】(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zhuó)说【(约658-约730)]唐代文学家】,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新月,又像是入涧饮水的长虹。】。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议论,从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两方面高度评价赵州桥,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全面介绍石桥的典型—赵州桥的结构、外形和设计者。】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赵州桥的雄伟,再具体介绍其特点,最后总体评价其艺术价值。运用了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 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 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列数字。说明卢沟桥修建的规模、石拱数,甚至对石拱的长度都进行了说明,准确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卢沟桥十分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摹状貌、排比,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的装饰优美,突出桥的形式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卢沟桥,交代了卢沟桥的位置和特点】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约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引用马可.波罗的赞语,突出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极具艺术价值。“十分推崇”“特别欣赏”表现了马可.波罗对卢沟桥尤其是栏柱上刻的石狮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人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说明卢沟桥早就闻名中外。】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写卢沟桥的纪念意义。】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运用设问把要说明的问题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本段的中心。】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江东桥修建的例子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其次”“再其次”是表示分项说明的词语,由人到物,由主到次,分析严密,层次清楚。】【写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二部分(3—9):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说明所建的石拱桥的数量之多】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举例子,列数字】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列举“20余万”“150”等数字,从总长和单拱长度方面具体说明我国在钢筋混凝土拱桥事业上的可喜成就。】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第四部分(10):中国石拱桥现如今的发展。
一、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3.用。朝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鹫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5.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解析】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文中将石拱桥的桥洞比作 “虹” 和 “弓”,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解读: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虹” 和 “弓” 作比,将抽象的桥洞形状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概念。这种类比不仅突出了石拱桥 “弧形” 的形式特征,还通过比喻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更易理解桥洞的结构美感。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为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典型,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者均为世界闻名的古桥。
作用解读: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实例,避免了抽象的理论阐述。赵州桥的 “独拱” 与卢沟桥的 “联拱” 形成对比,覆盖了石拱桥的不同类型,使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更具说服力,同时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和全面性。
引用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引用唐朝张嘉贞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和张鹫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的评价。
作用解读: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属于 “引资料” 说明方法,前者从技术角度佐证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后者从文学角度渲染其形式美感。这种引用既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借他人评价佐证观点),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说明兼具科学性与感染力。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如 “赵州桥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约 9 米”,使用精确数字与概数结合的方式。
作用解读:数字说明分为 “确数”(如 50.82 米)和 “概数”(如 “约 9 米”)。确数精准呈现赵州桥的规模,概数则在无法精确测量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通过具体数字,读者能直观感知桥的尺寸,避免了模糊表述,体现说明文 “科学准确” 的本质要求。
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对卢沟桥石刻狮子的描写:“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作用解读:摹状貌属于细节描写,通过刻画狮子的不同姿态(动态、神态),将静止的石刻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说明了卢沟桥 “装饰美” 的特征,还通过文学性的语言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与说明文 “科学性” 和 “通俗性” 的双重要求相契合。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实例分析:将卢沟桥与永定河两岸河堤对比:“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
作用解读:通过对比 “河堤常被冲毁” 与 “卢沟桥极少出事”,突出卢沟桥在结构上的坚固性。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抗灾能力)在反差中更鲜明,帮助读者理解卢沟桥的工程优势,同时体现说明逻辑的严谨性。
二、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参考答案】
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
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解析】
“大约”“可能”“有记载的” 的限定作用
词语解析:“大约”“可能” 表推测,说明 “旅人桥建成于公元 282 年” 并非确切历史定论;“有记载的” 限定了 “最早” 的范围,即基于现有文献记录,不排除未被记载的更早案例。
准确性体现:若删去这些词语,句子会变为 “建成于公元 282 年,是最早的石拱桥”,语气绝对化。而加上限定词后,既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避免武断),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留有余地” 的严谨性。
“在当时”“可算是” 的语境限定
词语解析:“在当时” 从时间维度限定 “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的判断,即赵州桥的 “最长” 是相对于其建造时代的技术水平;“可算是” 以委婉语气弱化绝对化表述,更符合说明文的客观态度。
准确性体现:若去掉 “在当时”,会忽略时代局限性(如现代桥梁技术可能已超越);去掉 “可算是” 则过于绝对。这两个词语使说明符合事实,避免了因时空变化导致的结论偏差。
“约”“几乎” 的精确表述
词语解析:“桥宽约 8 米” 中 “约” 表示概数,因桥面宽度可能存在细微误差;“几乎与河面平行” 中 “几乎” 强调行但非完全平行,符合实际测量结果。
准确性体现:说明文要求 “实事求是”,该用概数时不用确数(如 “约 8 米” 比 “8 米” 更真实),该留余地时不绝对化(“几乎” 避免夸大)。这些词语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避免因表述绝对化而削弱说明的可信度。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一)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
(二)早就盼望在一个相宜的日子,夜宿卢沟,一览卢沟晓月的景色。今年过节的气氛比往年火炽。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宜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
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
《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一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著名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解析】
内容差异:
材料(一)(《中国桥梁史料》):作为桥梁学专业文献,采用分点说明的方式,严格按 “桥拱 — 桥墩 — 桥面 — 桥栏” 的结构顺序,列举具体数据(如跨径 16 米至 21.6 米、石柱数量 140/141 个),聚焦技术细节(如桥墩 “尖端形” 设计的科学原理)。
课文(科普文章):以 “结构特点 — 石狮子雕刻 — 历史意义” 为脉络,重点突出卢沟桥的 “联拱结构” 和 “石狮艺术价值”,对技术细节(如跨径、柱间距)仅作概括性说明,增加了 “审美价值”“历史事件” 等人文内容。
原因分析:
写作目的不同:专业著作服务于学术研究,需精确呈现建筑技术参数,满足专业人士需求;科普文章面向普通读者,需在有限篇幅内平衡 “知识性” 与 “通俗性”,故选择更具代表性的特征(如石狮)和宏观价值(如历史意义)作为重点。
受众差异:专业著作的读者具备行业知识,可理解技术术语;课文读者为中学生,需避免过于晦涩的内容,侧重直观可感的信息(如形式美、历史故事)。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 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地写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而课文是说明文,基本上是客观而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摹状貌之处,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
【解析】
文体特征:以 “夜宿卢沟桥观晓月” 的游览经历为线索,属于散文体裁。
写法分析:通过环境描写(“晨寒凛冽”“如霜似雪的月光”)、时间推移(从 “五更” 到晓月西沉)和主观感受(“视野深远”“禁不住想起……”),营造诗意意境。对卢沟桥的描写服务于 “晓月” 主题,如 “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485 个大小石狮” 仅作为景物流转的载体,文末引用马可 波罗的评价以抒情收尾。
与课文的对比:
课文作为说明文,以 “客观说明” 为核心,即便使用摹状貌(如石狮描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桥的装饰特点,语言平实、逻辑清晰;材料(二)作为散文,以 “主观抒情” 为核心,通过景物渲染和情感表达,让卢沟桥成为审美对象,语言富有文学性(如 “波光粼粼”“烘云托月”),不追求技术细节的精确性。
本质差异:说明文是 “知识传递”,散文是 “情感表达”,二者因文体功能不同而呈现写法上的根本区别。
考点一:字词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 ),人不知其所以为”。……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 )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 );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 )。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1)请给加点字注音。
洨河( ) 匀称( ) 饮涧( )
(2)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奇特 合并 和睦 美观
B.奇怪 合拢 和睦 壮观
C.奇特 合拢 和谐 美观
D.奇怪 合并 和谐 壮观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著名楹联,是我国古代十大名联之一,倍受世人推崇。
B.杭州一群中学生把烧水壶当冰壶、把海绵拖把当冰壶刷……就地取材体验冬奥项目。
C.把盛开的牡丹花雕刻在茶壶上,真是巧妙绝伦的构思。
D.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那充满激情、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考点二:标点符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B.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C.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D.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考点三:病句辨析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阅读介绍中国石拱桥、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了解我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B.“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C.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着自然的造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费的精神富。
D.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考点四:说明方法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2)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
考点五:说明文语言
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座桥(赵州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港珠澳大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人工岛三个地区。大桥采用了“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全路段呈S形曲线,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②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前后创新项目超过1000个,形成63份技术标准,创造600多项专利(中国国内专利授权53项),形成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1)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能力层级 知识目标内容 达成情况
识记 1.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如 “拱桥、陡坡、匀称” 等)。2. 记忆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
理解 1. 理解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2. 领会说明文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的作用。3. 分析说明文语言(如 “大约”“在当时”)的准确性特点。
分析 1. 分析文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一般到具体)。2. 剖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结构差异及代表性。3. 区分文中不同段落的说明重点(如技术特征、艺术价值)。
运用 1. 运用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仿写简单说明文段落。2. 结合文中数据说明石拱桥的科学设计原理。3.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地位。
评价 1. 评价文中引用资料(如古籍、名人评价)的作用。2. 评判说明方法使用的合理性(如为何选择赵州桥作例子)。3. 赏析说明文语言严谨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特点。
一、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材料二】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tù)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hǒu),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石刻狮子。你更喜欢哪则材料对石刻狮子的描述?为什么?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赏析加点字词)
(2)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本句表达效果。)
3.结合材料一画横线句子和“知识卡片”,说说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昇,这些语句是怎样体现其科学精神的。
【知识卡片】
卢沟桥的各拱长度如下:中间一孔最长,为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8.6米、16.0米,往南去的五孔是20.6米、19.6米、18.3米、19.0米、16.1米,由中间一孔到南北各孔长度,逐渐缩短。
(选自1982年12月27日,茅以昇致上海育才中学徐萍、蔡骏等同学的回信)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影壁:四合院建筑技艺之窗
赵文新
①提起京城,人们自然想到四合院。如果把四合院看成一首小令,影壁就是词牌;如果把四合院看成一首曲子,影壁就是前奏。影壁与四合院相辅相成,既烘托了其格局,增强了其气势,又凸显出了其建筑技艺上的特点。
②影壁又称“照壁”,古称“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影壁是汉族传统建筑中位于天门内(内照壁)或大门外(外照壁),正对天门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水龙经》中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说法,影壁艺术性地处理古代风水学说,起到隔离场景、趋吉避凶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含蓄、婉转的审美取向一脉相承。
③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建筑也是凝固的思想。中国古代影壁等级分明,春秋时期的《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意思是说,天子的影壁在门外,诸侯的影壁在门内,大夫可以用屏风,而士则只能用幔帐来遮挡。影壁体现身份地位,到明清时期,寻常百姓才可以建造影壁。
④北京著名的影壁,当属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它是皇家龙壁,用黄、白、紫、绿、赭、蓝六种彩色琉璃砖瓦镶砌而成,高贵华丽。《三海全咏》道:“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诗中描绘祥龙时而妙趣戏珠,时而翱翔云海,时而破壁飞腾的情景。此外,恭王府中西洋门后的“独乐峰”影壁,也有特点。从南面看像一条鱼,呈现鱼跃龙门之意;从西面看像送子观音,表达人丁兴旺之意。
⑤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三号门外,在老槐树下面有一座影壁,粉刷得黑是黑,白是白,中间油好了二尺见方的大红福字。”文中所描述的影壁颜色鲜明、福字夺目,显然不是他笔下小羊圈胡同老百姓院门前的建筑。
⑥四合院的大门内,影壁多为“一”字形,高与宽为16:9或4:3,暗合黄金比例。影壁有独立式和借山墙式两种。独立式影壁,需要院子进深(深度)大,大门与影壁之间比较宽散;借山墙式影壁,利用东厢房山墙做成,多为平心,上头出檐。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也称为座山影壁。独立式影壁由壁顶、壁身、壁座三部分组成。建筑时从地面往上砌壁座,有的砌须弥座(装饰的底座),也有的是普通座。中心是方形的壁身,一般凸出砖雕图案,或雕福字等吉祥内容,使入门迎来“头见喜”之感。上为壁顶,建造成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很像一座压缩的屋宇。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大多采用琉璃、砖、木、石等材料。普通四合院宅门的影壁,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⑦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世园公园,其中的北京园以“四合院”为核心景观,配有牌楼、胡同、红墙,还有六座各具特色的影壁,彰显浓郁的北京元素。牌楼正对的影壁高大壮观,影壁心为凸出砖雕图案,在图案中间雕有“福”学,取“福气满门”之意。顺着“槐树胡同”“百花深处”往里走,每道门都对着影壁。壁心分别有砖雕的牡丹花开、菊花斗艳、喜鹊登梅、鱼戏荷花,用四种不同的雕花,寓意富贵吉祥、和顺美好。“家山回望”门对着的影壁,是借山墙式影壁,油墨重彩的门梁、斗拱,上书“花坊”,华丽美观。
⑧延庆区居民盖房都讲究建造影壁,多为砖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砖石上面贴大“福”字的瓷砖,或“松鹤延年”“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等图案,表达幸福愿景。在延庆博物馆里,展示了一处院落造型,影壁在大门内,为砖石结构。影壁体现地区特点,遵循京城百姓人家建筑文化。
⑨影壁,萃取中国建筑线条婉转、流动和韵律的美学内涵,铸就了技艺融合的文化经典,矗立在门和院或门和路之间,在视角上给人以回环之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选自2024年7月26日《科普日报》)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5.本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谈谈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故宫内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大多采用琉璃、砖、木、石等材料。
7.下列说法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对影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文的结构是“总一分一总”。
B.第①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主要是生动形象。
C.第⑥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独立式和借山墙式两种影壁。
D.第⑦、⑧段主要介绍了影壁上丰富多样的图案及其建造之法。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千里 只此青绿
①舞蹈《只此青绿》是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2024年,中国电影人将《只此青绿》搬上大荧屏,更是未映先火。这些都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②《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而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③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④首先是画卷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
⑤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⑥之所以只能说“之一”,是因为论长度还得看清朝。清代宫廷画家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长达30米。更为逆天的是王翚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的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近300米。
⑦收凭长度尚不足为奇,《千里江山图》还完美地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难题。画作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总长近12米的画卷上,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一气呵成。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雕琢。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又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技法的运用,《千里江山图》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它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⑨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⑩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
在这样的作品中,宋徽宗想要建立一种能够代表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以及审美意识——“丰亨豫大”,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以之与当时另一派文人画的审美风格——萧瑟枯寂、雪色寒山相抗衡。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海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天才少年希孟在十八岁的最美年华里绘出最美的图卷,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过后就归于沉寂。在艺术的世界里,像这样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后随即沉寂,一生只留下一部作品的人还有很多。
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永远短暂,唯有作品永恒。
(选文有删改)
【注】丰亨豫大: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B.《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
C.青绿颜料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被广泛使用,这种颜料是由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
D.《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9.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0.请分析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1.下面一则链接材料如果要加入文章中,放在哪段最合适?为什么?
【链接材料】
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慿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共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