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4《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4《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佃农、劳碌、私塾、宽厚、管束、慰勉、节衣缩食、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围绕母亲所写的典型事例,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理解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母亲形象的塑造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回忆我的母亲》与胡适的《我的母亲》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创作活动,结合自身经历,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写的母亲的事例及体现的品质,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勤劳、善良、宽厚、坚强等优秀品质,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理解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爱相结合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家国情怀。
珍惜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和散文,对叙事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简单的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中都有与母亲相处的经历,对母爱有切身的感受,这为理解课文情感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文中所描述的母亲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佃农生活、革命时期)的艰辛和付出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完全体会母亲品质的可贵。
对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与叙事内容的关系把握不准,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语句对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分析能力。
对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概括事例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
(三)兴趣激发点
从学生自身与母亲的故事入手,引导他们分享自己母亲的事迹,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创作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情感和创造力,提高参与积极性。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老照片、纪录片片段等,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感受特定时代的母爱。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找事例,说品质” 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中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母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对作者的影响。
把握文中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其表达效果。
在对比阅读中,能从母亲形象、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准确分析《回忆我的母亲》与《我的母亲》的异同。
引导学生将对母爱的理解升华为对亲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文章结构,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思维导图梳理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分析母亲形象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典型事例,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并填写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
针对难点,补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议论和抒情语句,分析其与前文叙事内容的关系,如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句话是如何由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民族和人民的爱。
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文章的特色。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回忆我的母亲》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胡适的《我的母亲》,用于对比阅读。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作者朱德的简介、母亲形象的相关图片、重点字词解析、文章结构梳理、典型事例分析、对比阅读材料、关于母爱的视频片段等。
音频素材:课文的配乐朗读音频、关于母爱的歌曲(如《母亲》),用于营造情感氛围。
视频素材:朱德同志的纪录片片段、反映旧中国农村生活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网络平台链接:关于朱德生平的网站、母爱主题的文学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母亲的典型事例和品质。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创作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表格模板:用于梳理母亲的典型事例与品质、对比阅读时填写异同点。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歌曲《母亲》的片段,同时展示一组不同场景下母亲关爱孩子的图片,营造温馨的氛围。
提问:“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吗?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母亲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学生分享后,导入课题:“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也有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他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用 PPT 展示朱德的画像和简介,重点介绍他的革命经历和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4 年,朱德的母亲去世后,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佃农、劳碌、私塾、宽厚、管束、慰勉、节衣缩食、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等词语,解释含义并让学生造句。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和情感。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第一部分(第 1 段)总述母亲的勤劳一生;第二部分(第 2 - 15 段)具体回忆母亲的事迹,表现母亲的品质;第三部分(第 16 - 17 段)表达对母亲的哀悼和感激之情,以及将对母亲的爱化为革命动力的决心。
分析典型事例(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典型事例,如母亲勤劳持家、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支持作者参加革命等。
小组合作,填写 “母亲的典型事例与品质” 表格。
学生代表展示表格,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初步概括母亲勤劳、善良、节俭、坚强、支持革命等品质。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体会情感(8 分钟):
提问:“作者在回忆母亲的这些事迹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找出文中的抒情语句,如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等,小组讨论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对母亲充满了敬爱、感激和思念之情。
对比阅读引入(7 分钟):
发放胡适《我的母亲》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这篇文章也回忆了母亲,与《回忆我的母亲》相比,在选材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简单讨论,为下节课的深入对比做铺垫。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章结构、母亲的典型事例和作者的情感等。
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母亲的形象,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 分钟)
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谁能说说文中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分析母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深入分析母亲形象(10 分钟):
提问:“母亲的这些品质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形成的?这些品质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母亲生活在旧中国的农村,家境贫寒,但她勤劳、坚强地支撑着家庭,她的品质影响了作者,使作者养成了勤劳、朴实、坚强的性格,也让作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分析写作手法(15 分钟):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品质的?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学生找出文中的叙事、议论和抒情语句,分析其作用。
小组讨论:“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文中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议论和抒情语句则升华了情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既有感染力又有深度。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
学生再次阅读《回忆我的母亲》和胡适《我的母亲》的片段,结合表格从母亲形象、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但《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更具勤劳坚韧的农民特质,情感更侧重于将对母亲的爱与革命事业相结合;《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更注重对作者的教育,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创作活动(7 分钟):
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的故事,运用课文中通过具体细节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创作三行情书,表达对母亲的爱。
学生独立创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评选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用真诚的语言表达情感。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分享创作三行情书的感受和对母爱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回忆我的母亲》通过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母亲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我们要学习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更要在生活中珍惜亲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同时,也要学习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佃农( )_________ 劳碌( )_________ 私塾( )_________
宽厚( )_________ 节衣缩食( )_________ 任劳任怨( )_________
用 “任劳任怨”“慰勉” 造句。
简要概括《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进阶题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回忆我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三)拓展挑战题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回忆自己母亲的文字,要求运用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品质,不少于 200 字。
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和诗歌,制作一份 “母爱主题” 手抄报。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感恩母亲,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字词:佃农、劳碌、私塾、宽厚、节衣缩食、任劳任怨
结构:总述母亲勤劳一生→回忆母亲事迹→表达哀悼与决心
母亲品质:勤劳、善良、节俭、坚强、支持革命
写法: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情感:敬爱、感激、思念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母亲品质的补充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独特感悟。
展示学生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优秀作品。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抒情语句,突出作者的情感。
用蓝色粉笔圈出表现母亲品质的关键词,如 “勤劳”“坚强” 等。
用箭头连接母亲的典型事例与所体现的品质,使逻辑更清晰。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母亲勤劳的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
将课堂上创作的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誊写工整,送给母亲。
(二)选做作业
为《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画一幅肖像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阅读朱德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革命经历和思想。
与父亲交流母亲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感恩亲情” 主题活动,为期两周。
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端水、洗碗等),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采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亲情故事,整理成文字。
两周后在班级内举办 “感恩亲情” 分享会,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
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文章结构和情感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
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能举一反三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能力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母亲品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
创作活动评价: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评价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
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母亲形象和情感 30 分
手法分析 能准确分析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 25 分
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20 分
创意表达 三行情书创作有真情实感,运用所学手法 25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导入环节通过歌曲和图片能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创作活动新颖有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了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分析能力。
不足:在分析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作用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时,学生对两篇文章情感差异的分析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环节不够充分。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深;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提炼情感差异;创作三行情书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描写。
创意表现:在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创作中,学生写出了很多真挚感人的作品,如 “您把皱纹藏进笑容里 / 我把感恩写进成长里 / 母爱是一生读不完的诗”,体现了对母亲的深情和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议论和抒情语句作用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多举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与叙事内容的关联。
对比阅读时,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情感分析角度,如从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差异,加深分析深度。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讨论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
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在创作活动前提供优秀的三行情书范例,讲解细节描写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