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1.(2024四上·缙云期末)下列声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噪声是( )。A.悠扬的琴声 B.暴雨敲打玻璃声 C.夜间汽车喇叭声2.(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敲击音叉后,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 )。A.位置不变 B.反复跳动 C.跳动一次后停止3.(2024四上·缙云期末)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经常使用耳机B.经常掏耳朵,保持干净C.遇到强的声音时张大嘴巴4.(2024四上·缙云期末)航天员在月球上,不使用无线电面对面讲话也无法听到声音,那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水B.月球上没有空气C.他们讲话声音太轻了5.(2024四上·缙云期末)下图是排箫,用相同的力度从左到右依次吹奏,声音的变化是( )。A.从低到高 B.从高到低 C.从强到弱6.(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在弹奏古筝时,发现“3”这个音听起来偏高,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琴弦调紧一些 B.将琴弦调松一些 C.将琴弦直接换掉7.(2024四上·缙云期末)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A.小组讨论,共同完成B.独立设计,独立制作C.组长制作,组员围观8.(2024四上·缙云期末)人在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A.氮气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减少 C.二氧化碳含量减少9.(2024四上·缙云期末) 小科在下列活动中,呼吸次数增加最明显的是 ( )。A.在阅览室看书 B.在公园散步 C.在操场跑步10.(2024四上·缙云期末)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不合理的是( )。A.分为生食和熟食B.分为主食和副食C.分为喜欢吃和不喜欢吃11.(2024四上·缙云期末)在饮食中,我们应当少量食用的是( )。A.谷薯类 B.油和食盐 C.蔬菜和水果12.(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在统计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时,正确的做法是( )。A.只记录自己认识的B.水和零食不记录C.同一食物多次出现只记录一种13.(2024四上·缙云期末)牙齿是我们重要的消化器官,刷牙齿外侧的方向是( )。A.顺着牙缝刷 B.左下横着刷 C.前后拖着刷14.(2024四上·缙云期末)最早发现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爱迪生 C.伽利略15.(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在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实验中,给小车提供动力的是( )。A.车身 B.棉线 C.垫圈16.(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果要自制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列物品能代替弹簧的是( )。A.棉线 B.橡皮筋 C.回形针17.(2024四上·缙云期末)玩滑梯时,无需用力就可以从上往下滑,这是因为受到了( )的作用。A.重力 B.摩擦力 C.拉力18.(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果从以下不同坡度的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撞击木块,木块移动距离最远的是( )。A. B. C.19.(2024四上·缙云期末)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指针在0刻度的上方,测出来的物体重力为2牛。调零后再次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该( )。A.大于2牛 B.等于2牛 C.小于2牛20.(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A.2.3N B.2.6N C.3.4N二、有关声音的研究。21.(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声音以 的形式向 (填方向)传播。22.(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小科将击打后的音叉浸入水中,小研用耳朵贴着水槽,此时声音传播的路线是:音叉→ →水槽壁→耳朵。23.(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和小研利用纸杯和棉线制作了“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当小科把棉线捏住后再讲话,小研还能听到声音吗? ,你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24.(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准备了如下图所示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将气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在杯口,并在上面放上纸屑。实验中气球皮模拟 ,在气球皮上放纸屑的作用是 ,敲击音叉后靠近气球皮,观察到的现象是 。25.(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和小研想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找来了橡皮筋、小鼓、钢尺等材料进行实验。(1)如上图1,小科用手弹拨橡皮筋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小科发现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产生 现象。(2)接着小研敲起了铝片琴(如图2),用相同的力度依次从左往下敲击铝片琴,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左边 ,下边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第一根铝片,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这是因为铝片的 不同,所以用力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26.(2024四上·缙云期末)有关呼吸的研究。(1)下图装置模拟的是人体的呼吸,吸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 。(2)当气球变大,表示正在进行 (选填“吸气”或“呼气”)。(3)小科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他按照( )步骤进行。①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②展开测量袋,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③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数值。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4)小科三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1700毫升、1800毫升和1750毫升,他的肺活量应该记为 。(5)小科为了提高自己的肺活量,最有效的方法是 。27.(2024四上·缙云期末)食物的营养与消化。周末,小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了很多食物。回家后,小科对下列食物中的营养进行了检测。①花生 ②土豆 ③花菜 ④瘦肉 ⑤田鱼 ⑥黄瓜 ⑦苹果 ⑧白萝卜 ⑨面粉 ⑩西红柿(1)小科可以利用 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检测发现 (选填序号)和 (选填序号)这两种食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变成 色,说明这两种食物含有淀粉。(2)小科要检测以上食物是否含有脂肪,首先要准备 ,然后将不同的食物依次在上面 ,观察发现 (填序号)留下的痕迹和食用油的痕迹一样,说明该食物含有脂肪,除了以上食物,我还知道 也含有丰富的脂肪。(3)以上食物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 (选填序号)。(4)晚餐时,小科提醒妹妹要“细嚼慢咽”,小科说的“嚼”主要是用( )将食物变成碎末,从而减轻其他消化器官的负担。A.门齿 B.犬齿 C.臼齿28.(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找来了一根管子和一个保鲜袋(如下图),想利用剩菜剩饭研究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下图中管子模拟的是 ,它的功能是 食物。保鲜袋模拟的是 ,小科反复揉挤保鲜袋里面的食物,它会慢慢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 食物的功能。29.(2024四上·缙云期末)食物在人体内经过各个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C.口腔→胃→食道→大肠→小肠30.(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小科将同一斜面分别搭在玻璃、毛巾和纸板铺成的平面上,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小车最后停留的位置都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A、B、C对应不同材料铺成的平面,从小车的行驶距离可以判断,平面A上铺的材料是 。(2)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这是因为小车受到 的作用。正常行驶时,小车轮子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属于 摩擦。(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还可通过( )来减小摩擦力。A.加快运动速度 B.减小物体质量 C.使接触面光滑(4)下列做法中,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是( )。A.将风扇转轴做得很光滑B.自行车上使用滚珠轴承C.鞋底上印花纹三、联系实际,应用科学31.(2024四上·缙云期末)学习了“运动与力”单元后,小科和小研想做一辆小车,他们找来了纸盒、瓶盖、木棍、橡皮筋和气球等材料,一起来探究吧!(1)做一辆小车,小科和小研首先要完成的是( )。A.设计 B.制作 C.测试(2)小科用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这是利用了橡皮筋产生的 ,改变橡皮筋的缠绕圈数后,测试小车的行驶距离,获得以下数据。橡皮筋缠绕圈数 5圈 10圈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行驶距离 1.6米 1.7米 1.8米 3.3米 3.5米 3.6米我的取值 1.7米 3.5米①由上表可知,小科研究的是小车的行驶距离与 的关系,该实验属于 实验。实验过程中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是 、 。②实验过程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③观察小科的取值,发现他的取值方法是 。A.取平均数 B.取中间数 C.取众数④分析数据发现,通过 的方法可以让小车行驶的距离更远。(3)实验过程中,小科发现小车不能走直线,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4)小研利用充气气球产生的 ,制作了一辆小车。测试时,小研发现小车行驶的方向与气球喷气的方向 。(5)调整之后,气球小车正常往前行驶,但是行驶距离不够远,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行驶的距离更远?请写出两种方法。① ;②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噪音【解析】【分析】噪声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A 项 “悠扬的琴声” 通常被视为乐音,能带来愉悦感,不属于噪声;B 项 “暴雨敲打玻璃声” 是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非人为制造;C 项 “夜间汽车喇叭声” 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且夜间环境需要安静,喇叭声会干扰他人休息,属于人为制造的噪声。综上,人为制造且构成干扰的噪声为夜间汽车喇叭声。2.【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敲击音叉时,音叉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属于机械振动且具有持续性。当振动的音叉靠近乒乓球时,音叉的振动会传递给乒乓球,使乒乓球被弹开。由于音叉的振动不会立即停止,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音叉会反复推动或弹开乒乓球,导致乒乓球出现反复跳动的现象。而 A 选项 “位置不变” 不符合振动传递的原理,C 选项 “跳动一次后停止” 忽略了音叉振动的持续性,所以正确答案是 B。3.【答案】C【知识点】保护听力【解析】【分析】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保护耳朵关键在日常 —— 科学用耳、减少伤害、及时防护,才能让我们长久拥有清晰的听力,感受世界的丰富声音。A.“经常使用耳机” 存在隐患,若音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持续损伤鼓膜和听觉神经,易导致听力下降,做法错误。B.“经常掏耳朵” 不可取,耳道皮肤娇嫩,频繁掏挖可能划伤耳道,甚至戳破鼓膜,还可能引发感染,且耳朵有自洁功能,无需频繁清理,做法错误。C.“遇到强的声音时张大嘴巴” 是科学做法,此时口腔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通,张嘴可平衡耳内外压力,避免强声波对鼓膜造成冲击损伤,做法正确。综上,正确保护耳朵的做法是 C。4.【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作为传声介质。航天员面对面讲话时,声音无法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彼此听不到。A 项 “没有水” 与传声无关,水虽可传声,但月球的核心问题是真空;C 项 “声音太轻” 错误,即使声音洪亮,真空环境仍无法传声。综上,无法听到声音的原因是月球上没有空气,选 B。5.【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排箫的发声原理是管内空气柱振动。用相同力度吹奏时,声音的强弱(响度)基本不变(排除 C),而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观察排箫可知,从左到右管子逐渐变短,管内空气柱随之变短。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因此从左到右吹奏,音调会从低到高变化,选 A。6.【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琴弦的音调高低与松紧程度相关:琴弦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琴弦越松,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 这个音偏高,说明其振动频率过高,需降低音调。调松琴弦可使振动频率降低,从而让音调变低,符合需求。A 项调紧会使音调更高,C 项直接换弦无需操作,均不合理。因此正确做法是 B。7.【答案】A【知识点】制作乐器【解析】【分析】设计和制作小乐器是团队任务,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小组讨论能集思广益,优化设计方案;共同完成可分工协作,提高效率,还能培养合作能力。B 项独立设计制作无法体现团队协作,易导致方案单一;C 项组长制作、组员围观会使部分成员参与度低,违背合作原则。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小组讨论、共同完成,选 A。8.【答案】B【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人体呼吸是气体交换过程。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被组织细胞消耗;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氮气在呼吸中不参与反应,含量基本不变(排除 A);呼出气体中,氧气因被消耗而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因产生而含量增加(排除 C)。因此,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选 B。9.【答案】C【知识点】呼吸次数【解析】【分析】在操场跑步属于剧烈运动,身体代谢速度加快,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最为明显。选项C正确。10.【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给食物分类需依据客观标准。A 项按加工方式分为生食(如水果)和熟食(如炒菜),合理;B 项按功能分为主食(如米饭)和副食(如蔬菜),符合饮食逻辑。而 C 项 “喜欢吃和不喜欢吃” 是主观感受,不具备分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可能忽略营养均衡,无法体现食物的本质属性,因此该分类方式不合理,选 C。11.【答案】B【知识点】平衡膳食【解析】【分析】饮食应遵循营养均衡原则。谷薯类是主食,提供能量,需适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是日常必需的营养来源,应保证足量摄入。油和食盐虽为饮食必需,但过量摄入有害健康:油脂过量易导致肥胖,食盐过量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因此,二者需少量食用,符合膳食指南的 “少油少盐” 原则,选 B。12.【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统计一天食物需全面、准确。A 项只记录认识的,会遗漏未知食物,不完整;B 项水是必需营养物质,零食也属于食物,不记录会导致数据缺失;同种食物多次出现只记录一次,做法正确,C选项正确。13.【答案】A【知识点】牙齿【解析】【分析】正确刷牙需遵循保护牙齿和牙龈的原则。顺着牙缝刷能有效清除牙缝内食物残渣,减少对牙龈的刺激,符合科学刷牙方法。B项左下横着刷和C项前后拖着刷,易损伤牙龈和牙釉质,导致牙龈出血或牙齿楔状缺损,是错误的刷牙方式。因此,刷牙齿外侧应顺着牙缝刷,选A。14.【答案】A【知识点】地球的吸引力【解析】【分析】科学家的主要贡献需明确区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这是其经典力学的重要成果。爱迪生是发明家,主要贡献在电灯泡等实用发明;伽利略在天文学和力学有研究,但未提出万有引力的系统性理论。因此,正确答案为A。15.【答案】C【知识点】拉力【解析】【分析】实验中,棉线连接小车和垫圈,垫圈因受到地球引力会向下运动,通过棉线拉动小车前进。车身是被拉动的物体,不提供动力;棉线是传递力的工具,本身无动力。垫圈的重力转化为拉动小车的动力,因此提供动力的是垫圈,选C。16.【答案】B【知识点】弹力【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利用弹性材料受力形变、撤力后恢复原状的特性。橡皮筋具有良好的弹性,受力时会伸长,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撤力后能恢复原状,符合制作测力计的需求。棉线无弹性,受力只会被拉断,无法形变后恢复;回形针弹性极小,形变后难以明显反映拉力大小。因此,能代替弹簧的是橡皮筋,选B。17.【答案】A【知识点】重力【解析】【分析】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玩滑梯时,人体无需用力就能下滑,是因为重力会拉着人沿滑梯表面向下运动。摩擦力会阻碍下滑,而非推动;拉力需要外部施加,此处不存在。因此,使人下滑的力是重力,选A。18.【答案】C【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坡度越大,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越多,小车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越快,撞击木块时的冲击力越大,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就越远。坡度影响小车的动能大小:坡度小则动能小,撞击力弱,木块移动近;坡度大则动能大,撞击力强,木块移动远。因此,坡度最大的选项中木块移动距离最远。C正确。19.【答案】A【知识点】弹簧测力计【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指针在0刻度上方时,说明初始状态已有 “负偏差”。此时测量物体,读数会比实际值偏小 —— 因为指针未调零时,相当于提前占据了部分刻度。调零后,消除了初始偏差,弹簧测力计能准确反映物体的实际重力。因此,原本测出来的 2 牛是偏小的,调零后再次测量,读数会大于 2 牛,选 A。20.【答案】B【知识点】弹簧测力计【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读数需先看量程和分度值。图中测力计每一大格为 1N,分成 5 小格,分度值是 0.2N。指针位置在 2N 下方第 3 小格处,计算为:2N +(3×0.2N)= 2.6N。因此,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2.6N,选 B。21.【答案】产生水波纹;波;四面八方【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音叉被击打后会振动发声,当它触及水面时,振动会传递给水,使水面产生振动并形成波纹。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即声波。声波具有向各个方向扩散的特性,因此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振动和介质(如空气、水等),音叉的振动通过水的波动直观体现了声波的传播形式和方向。22.【答案】水【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击打后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首先通过周围的水(液体介质)传播;声音到达水槽壁后,通过水槽壁(固体介质)继续传递;最后由水槽壁传到贴近的耳朵,使人听到声音。因此,声音传播路线为:音叉→水→水槽壁→耳朵。23.【答案】棉线;不能;棉线停止振动【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土电话” 的声音主要通过棉线(固体)传播,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气体。当棉线被捏住时,其振动被阻止,声音的振动无法沿着棉线传递到听筒,因此小研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振动,振动停止,传声也会中断。24.【答案】鼓膜;使振动更明显;纸屑跳动【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该实验模拟人耳听声原理。气球皮紧绷且能振动,类似人耳中感受振动的鼓膜。纸屑质量轻,气球皮微小振动会使其明显跳动,起到放大振动、便于观察的作用。敲击音叉后,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传到气球皮,使其振动,从而带动纸屑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以振动形式传播,且能引起其他物体振动。25.【答案】(1)能;不能;能;振动(2)高低;低;高;强弱;振动幅度;强【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鼓面没有振动,无法发声;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会发出声音。对比三个实验可知,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橡皮筋、钢尺)都在振动,而不振动的物体(静止的鼓面)不能发声,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即发声的物体都会产生振动现象。(2)铝片琴的铝片长度不同,相同力度敲击时,振动快慢不同。左边铝片短,振动快,音调高;下边铝片长,振动慢,音调低,故声音高低不同。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铝片,铝片振动幅度不同:力度大则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弱(响度)大;力度小则相反。因此声音强弱不同,由振动幅度决定。(1)当小科用手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小科用手按压鼓面时,鼓面不能产生声音,鼓面没有振动。当小科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同样发出了声音,这进一步验证了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2)高低(音调):小研敲击铝片琴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不同。这是因为铝片的长度不同,导致振动频率不同。左边长铝片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右边短铝片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强弱(响度):当小研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根铝片时,声音的强弱不同。这是因为力度影响了铝片的振动幅度。力度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响度大;力度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26.【答案】(1)肺(2)吸气(3)B(4)1800毫升(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知识点】测量肺活量;呼吸系统【解析】【分析】(1)该装置模拟人体呼吸时的器官功能。吸管中空且连接气球,类似人体中输送气体的气管;气球具有弹性,能随气体进出而膨胀或收缩,这与人体中负责气体交换、会随呼吸扩张和收缩的肺的功能一致。因此,气球模拟的是肺。(2)在模拟呼吸的装置中,气球模拟肺。吸气时,人体胸腔扩张,肺随之扩张,吸入空气后体积变大;呼气时,胸腔收缩,肺体积缩小,排出气体。当装置中气球变大,说明其内部气体增多,模拟的是肺在吸气时扩张的状态,因此表示正在进行吸气。这一现象与人体呼吸时肺的体积变化规律一致:吸气时肺变大,呼气时肺变小。(3)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流程是:先展开测量袋(避免折叠影响气体进入),深吸气后将气体全部呼入袋中;呼出后需立即收紧通气管,防止气体泄漏影响测量准确性;最后读取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顺序错误会导致结果偏差,如先收紧通气管则无法呼气,先读数则气体未完全收集,因此正确步骤为②①③,选 B。(4)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测量时需取最大值。小科三次测量结果中,1800 毫升是最大数值,能反映他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其他数值因可能未完全尽力而偏小,故应记录最大值 1800 毫升。(5)肺活量是肺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受呼吸肌力量和肺弹性影响。体育锻炼能增强呼吸肌收缩力,扩大胸腔活动范围,提升肺的扩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肺活量。其他方法如深呼吸练习虽有帮助,但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更显著,是提高肺活量最有效的方式。(1)气管和肺是呼吸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模拟装置中,吸管代表气管,而气球代表肺。气管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而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当气球变大时,它模拟的是肺在吸气时的膨胀。在吸气过程中,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空气因此被吸入肺中(3)正确的测量步骤是先吸气,然后将气体呼入测量袋,最后读取数值。这是因为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能够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因此,步骤②①③是正确的顺序。选B。(4)肺活量通常记录为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因为这代表了个体在最佳状态下的肺功能。在这个例子中,1800毫升是小科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所以应该记1800毫升。(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肺活量的有效方法。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部的弹性,增加肺容量,从而提高肺活量。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吸烟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接触,也有助于保持和提高肺活量。27.【答案】(1)碘酒;②;⑨;蓝(2)一张白纸;涂抹;①;核桃(3)④⑤(4)C【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牙齿【解析】【分析】(1)淀粉遇碘酒变蓝(或紫色),这是检测淀粉的常用方法。在所给食物中,土豆(②)和面粉(⑨)富含淀粉,加入碘酒后会发生颜色变化,呈现蓝色;其他食物如花生含脂肪、瘦肉和田鱼含蛋白质、蔬菜水果含维生素等,均不与碘酒发生该反应。(2)检测脂肪的常用方法是利用脂肪在白纸上挤压或摩擦后会留下油渍,且不易消失。实验中需准备白纸,将食物在纸上挤压摩擦,观察是否留油渍。所给食物中,花生(①)富含脂肪,挤压后会留下与食用油相似的油渍;其他食物如土豆含淀粉、瘦肉含蛋白质等,不会留下此类痕迹。常见富含脂肪的食物还有核桃、肥肉等。(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来自动物肌肉、鱼类等。在所给食物中:④瘦肉(如猪肉、牛肉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⑤田鱼属于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其他食物中,花生含脂肪,土豆、面粉含淀粉,蔬菜和水果主要含维生素等,均不富含蛋白质。(4)“嚼” 是牙齿对食物的研磨过程。不同牙齿功能不同:门齿主要切断食物,犬齿用于撕裂食物,而臼齿的牙冠宽大、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牙尖,适合对食物进行研磨和咀嚼,能将食物变成碎末。细嚼慢咽中,臼齿的研磨作用可增大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减轻胃肠等后续消化器官的负担,故答案为 C。(1)小科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碘酒与淀粉反应会产生蓝色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检测结果显示土豆(②)和面粉(⑨)变蓝,这表明这两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这与它们的营养成分相符合,因为土豆和面粉都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2)小科可以使用白纸来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将食物涂抹在白纸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食物中的脂肪会在白纸上留下油迹。检测结果显示花生(①)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相似,说明花生含有较高的脂肪。除花生外,核桃也含有丰富脂肪。(3)瘦肉(④)和田鱼(⑤)都含有丰富蛋白质,瘦肉和鱼类都是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4)小科提醒妹妹要“细嚼慢咽”,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食物。使用臼齿将食物咀嚼成碎末可以增加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故选C。28.【答案】食道;输送;胃;消化【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解析】【分析】在消化过程中,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通道,主要功能是运输食物,对应实验中的管子;胃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通过肌肉收缩揉挤食物,将其变成食糜,实验中保鲜袋模拟胃,反复揉挤模拟胃的蠕动,体现其消化(搅拌、研磨)食物的功能。该实验通过模拟,直观展现了食道的运输作用和胃的物理消化过程。29.【答案】B【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解析】【分析】人体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为:食物先进入口腔,经咀嚼后通过食道运输到胃,在胃中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进行主要消化和吸收,剩余残渣进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选项 A 错在 “胃→食道” 的顺序颠倒;选项 C 既颠倒了食道和胃的顺序,也混淆了小肠和大肠的先后。只有选项B符合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正常路径,故答案为B。30.【答案】(1)毛巾(2)摩擦力;滚动(3)C(4)C【知识点】摩擦力;摩擦力的应用【解析】【分析】(1)实验中,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初始速度相同。平面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行驶距离越远。三种材料中,玻璃表面最光滑,摩擦力最小,小车行驶距离最长;毛巾表面粗糙,摩擦力最大,行驶距离最短;纸板摩擦力介于两者之间。图A对应的小车行驶距离最短,说明其平面摩擦力最大,因此铺的材料是毛巾。(2)小车运动后停下,是因为受到地面施加的摩擦力,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了小车的运动。正常行驶时,小车轮子在地面上滚动,轮子与地面的接触点瞬间相对静止,这种摩擦属于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力小,能让小车更顺畅地运动。因此,两个空分别填摩擦力和滚动。(3)实验中,不同材料的平面(玻璃、毛巾、纸板)导致小车行驶距离不同,核心变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玻璃表面最光滑,摩擦力最小,小车滑行最远,说明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选项 A,加快运动速度不会改变摩擦力大小;选项 B,减小物体质量影响的是压力,实验中未涉及质量变化;只有选项 C “使接触面光滑” 符合实验结论,即通过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可减小摩擦力。(4)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选项 A 中,风扇转轴做得光滑,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选项 B 中,自行车使用滚珠轴承,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以减小摩擦力;选项 C 中,鞋底印花纹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防止打滑。因此,能增大摩擦力的是选项 C。(1)小车在平面A上行驶的距离最短,这意味着在平面A上的摩擦力最大。毛巾的表面通常比玻璃和纸板更粗糙,因此摩擦力也更大。所以,平面A上铺的材料是毛巾。(2)小车在斜面下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这是因为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摩擦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当小车的轮子在地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是滚动摩擦。滚动摩擦通常小于滑动摩擦,因为滚动摩擦涉及到的是物体与表面之间的点接触,而不是面接触。(3)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使接触面光滑可以减少摩擦力,因为光滑的表面减少了物体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故选C。(4)鞋底上印花纹会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这有助于防止滑倒,因为更大的摩擦力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将风扇转轴做得很光滑、自行车上使用滚珠轴承都是减小摩擦力的,故选C。31.【答案】(1)A(2)弹力;橡皮筋缠绕圈数;对比;橡皮筋缠绕圈数;小车的质量;地面光滑程度;避免偶然性;B;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3)车轴不正(4)反冲力;相反(5)用更大的气球;减小小车的质量【知识点】弹力;橡皮筋动力小车;设计小车【解析】【分析】(1)制作小车属于工程实践活动,合理流程应先明确目标和方案,再动手制作,最后测试改进。选项 B “制作” 和 C “测试” 都需在明确设计方案后进行,否则会因目标不清导致返工。首先完成设计,能确定小车结构、动力方式等关键要素,为后续步骤奠定基础。因此,首先要做的是设计,选 A。(2)①橡皮筋被缠绕时发生弹性形变,会产生弹力,这是驱动小车的动力。实验中,唯一变化的是橡皮筋缠绕圈数(5 圈和 10 圈),测量的是小车行驶距离,因此研究的是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这种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实验改变的条件是橡皮筋缠绕圈数;为保证实验公平,小车重量、运动路面、橡皮筋材质等需保持不变。②实验中存在偶然因素,如测量时的读数偏差、路面微小不平等,可能导致单次实验结果不准确。重复多次实验(如表格中各圈数均做 3 次),并取平均值(1.7 米、3.5 米),能降低偶然因素的影响,让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因此,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③表格中,5圈时三次行驶距离分别为1.6米、1.7米、1.8米,取值1.7米;10圈时三次距离为3.3米、3.5米、3.6米,取值3.5米。观察可知,1.7和3.4都是中间数,所以取值方法是B。④实验数据显示,橡皮筋缠绕5圈时,小车平均行驶距离为1.7米;缠绕10圈时,平均距离为3.5米。对比可知,缠绕圈数从5圈增加到10圈后,小车行驶距离明显变长。这是因为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对小车的驱动力更强,故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可让小车行驶更远。(3)小车不能走直线,通常是因为受力不平衡或结构不对称。可能原因包括:车轮安装时左右不平行,导致行驶时受力偏向一侧;车轴弯曲或固定位置不正,使车轮转动方向偏移;左右车轮大小、材质不同,滚动速度不一致等。这些因素会破坏小车直线行驶的平衡条件,导致方向偏离。(4)充气气球放气时,气体向后喷出,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产生一个向前的反冲力,推动小车运动。由于反冲力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因此小车行驶方向与气球喷气方向相反。(5)要让气球小车行驶更远,需从增大动力或减小阻力两方面入手。①增加气球内的气体量:气体越多,喷出时产生的反冲力持续时间越长,驱动力作用更久,能推动小车行驶更远。②减轻小车的总质量:根据运动原理,在相同动力下,质量越小的物体加速度越大,且惯性越小,相同能量下可运动更远。减少小车承载的重物或使用更轻质的材料制作车身,能有效延长行驶距离。(1)小科和小研要做一辆小车,首先需要进行设计,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它确保了实验的目的明确,步骤合理。(2)橡皮筋缠绕发生形变后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橡皮筋动力小车是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小科研究的是小车的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通过改变一个变量(橡皮筋缠绕圈数)来观察其对实验结果(行驶距离)的影响。改变的条件:橡皮筋缠绕圈数。不变的条件:小车的质量、地面光滑程度。这些条件保持不变是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只有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变化会影响行驶距离。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小科通过取中间数的方法来处理数据,这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减少单次实验误差的影响。数据显示,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可以增加小车的行驶距离,这表明橡皮筋储存的弹性势能随着缠绕圈数的增加而增加。(3)小车不能走直线可能是由于车轴不正,这会导致小车在行驶时偏离直线。(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气球小车就是利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驱动的。小车行驶方向与气球喷气方向相反,这是因为反冲力的作用。(5)为了增加行驶距离,小研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① 使用更大的气球:这样可以储存更多的气体,喷气时产生的反冲力更大,从而推动小车行驶得更远。 ② 减小小车的质量:质量越小,小车在相同反冲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越大,因此行驶距离也会增加。1 / 1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1.(2024四上·缙云期末)下列声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噪声是( )。A.悠扬的琴声 B.暴雨敲打玻璃声 C.夜间汽车喇叭声【答案】C【知识点】噪音【解析】【分析】噪声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A 项 “悠扬的琴声” 通常被视为乐音,能带来愉悦感,不属于噪声;B 项 “暴雨敲打玻璃声” 是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非人为制造;C 项 “夜间汽车喇叭声” 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且夜间环境需要安静,喇叭声会干扰他人休息,属于人为制造的噪声。综上,人为制造且构成干扰的噪声为夜间汽车喇叭声。2.(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敲击音叉后,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 )。A.位置不变 B.反复跳动 C.跳动一次后停止【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敲击音叉时,音叉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属于机械振动且具有持续性。当振动的音叉靠近乒乓球时,音叉的振动会传递给乒乓球,使乒乓球被弹开。由于音叉的振动不会立即停止,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音叉会反复推动或弹开乒乓球,导致乒乓球出现反复跳动的现象。而 A 选项 “位置不变” 不符合振动传递的原理,C 选项 “跳动一次后停止” 忽略了音叉振动的持续性,所以正确答案是 B。3.(2024四上·缙云期末)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经常使用耳机B.经常掏耳朵,保持干净C.遇到强的声音时张大嘴巴【答案】C【知识点】保护听力【解析】【分析】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保护耳朵关键在日常 —— 科学用耳、减少伤害、及时防护,才能让我们长久拥有清晰的听力,感受世界的丰富声音。A.“经常使用耳机” 存在隐患,若音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持续损伤鼓膜和听觉神经,易导致听力下降,做法错误。B.“经常掏耳朵” 不可取,耳道皮肤娇嫩,频繁掏挖可能划伤耳道,甚至戳破鼓膜,还可能引发感染,且耳朵有自洁功能,无需频繁清理,做法错误。C.“遇到强的声音时张大嘴巴” 是科学做法,此时口腔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通,张嘴可平衡耳内外压力,避免强声波对鼓膜造成冲击损伤,做法正确。综上,正确保护耳朵的做法是 C。4.(2024四上·缙云期末)航天员在月球上,不使用无线电面对面讲话也无法听到声音,那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水B.月球上没有空气C.他们讲话声音太轻了【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作为传声介质。航天员面对面讲话时,声音无法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彼此听不到。A 项 “没有水” 与传声无关,水虽可传声,但月球的核心问题是真空;C 项 “声音太轻” 错误,即使声音洪亮,真空环境仍无法传声。综上,无法听到声音的原因是月球上没有空气,选 B。5.(2024四上·缙云期末)下图是排箫,用相同的力度从左到右依次吹奏,声音的变化是( )。A.从低到高 B.从高到低 C.从强到弱【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排箫的发声原理是管内空气柱振动。用相同力度吹奏时,声音的强弱(响度)基本不变(排除 C),而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观察排箫可知,从左到右管子逐渐变短,管内空气柱随之变短。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因此从左到右吹奏,音调会从低到高变化,选 A。6.(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在弹奏古筝时,发现“3”这个音听起来偏高,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琴弦调紧一些 B.将琴弦调松一些 C.将琴弦直接换掉【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琴弦的音调高低与松紧程度相关:琴弦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琴弦越松,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 这个音偏高,说明其振动频率过高,需降低音调。调松琴弦可使振动频率降低,从而让音调变低,符合需求。A 项调紧会使音调更高,C 项直接换弦无需操作,均不合理。因此正确做法是 B。7.(2024四上·缙云期末)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A.小组讨论,共同完成B.独立设计,独立制作C.组长制作,组员围观【答案】A【知识点】制作乐器【解析】【分析】设计和制作小乐器是团队任务,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小组讨论能集思广益,优化设计方案;共同完成可分工协作,提高效率,还能培养合作能力。B 项独立设计制作无法体现团队协作,易导致方案单一;C 项组长制作、组员围观会使部分成员参与度低,违背合作原则。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小组讨论、共同完成,选 A。8.(2024四上·缙云期末)人在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A.氮气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减少 C.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答案】B【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人体呼吸是气体交换过程。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被组织细胞消耗;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氮气在呼吸中不参与反应,含量基本不变(排除 A);呼出气体中,氧气因被消耗而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因产生而含量增加(排除 C)。因此,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选 B。9.(2024四上·缙云期末) 小科在下列活动中,呼吸次数增加最明显的是 ( )。A.在阅览室看书 B.在公园散步 C.在操场跑步【答案】C【知识点】呼吸次数【解析】【分析】在操场跑步属于剧烈运动,身体代谢速度加快,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最为明显。选项C正确。10.(2024四上·缙云期末)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不合理的是( )。A.分为生食和熟食B.分为主食和副食C.分为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给食物分类需依据客观标准。A 项按加工方式分为生食(如水果)和熟食(如炒菜),合理;B 项按功能分为主食(如米饭)和副食(如蔬菜),符合饮食逻辑。而 C 项 “喜欢吃和不喜欢吃” 是主观感受,不具备分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可能忽略营养均衡,无法体现食物的本质属性,因此该分类方式不合理,选 C。11.(2024四上·缙云期末)在饮食中,我们应当少量食用的是( )。A.谷薯类 B.油和食盐 C.蔬菜和水果【答案】B【知识点】平衡膳食【解析】【分析】饮食应遵循营养均衡原则。谷薯类是主食,提供能量,需适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是日常必需的营养来源,应保证足量摄入。油和食盐虽为饮食必需,但过量摄入有害健康:油脂过量易导致肥胖,食盐过量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因此,二者需少量食用,符合膳食指南的 “少油少盐” 原则,选 B。12.(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在统计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时,正确的做法是( )。A.只记录自己认识的B.水和零食不记录C.同一食物多次出现只记录一种【答案】C【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统计一天食物需全面、准确。A 项只记录认识的,会遗漏未知食物,不完整;B 项水是必需营养物质,零食也属于食物,不记录会导致数据缺失;同种食物多次出现只记录一次,做法正确,C选项正确。13.(2024四上·缙云期末)牙齿是我们重要的消化器官,刷牙齿外侧的方向是( )。A.顺着牙缝刷 B.左下横着刷 C.前后拖着刷【答案】A【知识点】牙齿【解析】【分析】正确刷牙需遵循保护牙齿和牙龈的原则。顺着牙缝刷能有效清除牙缝内食物残渣,减少对牙龈的刺激,符合科学刷牙方法。B项左下横着刷和C项前后拖着刷,易损伤牙龈和牙釉质,导致牙龈出血或牙齿楔状缺损,是错误的刷牙方式。因此,刷牙齿外侧应顺着牙缝刷,选A。14.(2024四上·缙云期末)最早发现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爱迪生 C.伽利略【答案】A【知识点】地球的吸引力【解析】【分析】科学家的主要贡献需明确区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这是其经典力学的重要成果。爱迪生是发明家,主要贡献在电灯泡等实用发明;伽利略在天文学和力学有研究,但未提出万有引力的系统性理论。因此,正确答案为A。15.(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在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实验中,给小车提供动力的是( )。A.车身 B.棉线 C.垫圈【答案】C【知识点】拉力【解析】【分析】实验中,棉线连接小车和垫圈,垫圈因受到地球引力会向下运动,通过棉线拉动小车前进。车身是被拉动的物体,不提供动力;棉线是传递力的工具,本身无动力。垫圈的重力转化为拉动小车的动力,因此提供动力的是垫圈,选C。16.(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果要自制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列物品能代替弹簧的是( )。A.棉线 B.橡皮筋 C.回形针【答案】B【知识点】弹力【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利用弹性材料受力形变、撤力后恢复原状的特性。橡皮筋具有良好的弹性,受力时会伸长,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撤力后能恢复原状,符合制作测力计的需求。棉线无弹性,受力只会被拉断,无法形变后恢复;回形针弹性极小,形变后难以明显反映拉力大小。因此,能代替弹簧的是橡皮筋,选B。17.(2024四上·缙云期末)玩滑梯时,无需用力就可以从上往下滑,这是因为受到了( )的作用。A.重力 B.摩擦力 C.拉力【答案】A【知识点】重力【解析】【分析】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玩滑梯时,人体无需用力就能下滑,是因为重力会拉着人沿滑梯表面向下运动。摩擦力会阻碍下滑,而非推动;拉力需要外部施加,此处不存在。因此,使人下滑的力是重力,选A。18.(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果从以下不同坡度的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撞击木块,木块移动距离最远的是( )。A. B. C.【答案】C【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坡度越大,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越多,小车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越快,撞击木块时的冲击力越大,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就越远。坡度影响小车的动能大小:坡度小则动能小,撞击力弱,木块移动近;坡度大则动能大,撞击力强,木块移动远。因此,坡度最大的选项中木块移动距离最远。C正确。19.(2024四上·缙云期末)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指针在0刻度的上方,测出来的物体重力为2牛。调零后再次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该( )。A.大于2牛 B.等于2牛 C.小于2牛【答案】A【知识点】弹簧测力计【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指针在0刻度上方时,说明初始状态已有 “负偏差”。此时测量物体,读数会比实际值偏小 —— 因为指针未调零时,相当于提前占据了部分刻度。调零后,消除了初始偏差,弹簧测力计能准确反映物体的实际重力。因此,原本测出来的 2 牛是偏小的,调零后再次测量,读数会大于 2 牛,选 A。20.(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A.2.3N B.2.6N C.3.4N【答案】B【知识点】弹簧测力计【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读数需先看量程和分度值。图中测力计每一大格为 1N,分成 5 小格,分度值是 0.2N。指针位置在 2N 下方第 3 小格处,计算为:2N +(3×0.2N)= 2.6N。因此,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2.6N,选 B。二、有关声音的研究。21.(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声音以 的形式向 (填方向)传播。【答案】产生水波纹;波;四面八方【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音叉被击打后会振动发声,当它触及水面时,振动会传递给水,使水面产生振动并形成波纹。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即声波。声波具有向各个方向扩散的特性,因此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振动和介质(如空气、水等),音叉的振动通过水的波动直观体现了声波的传播形式和方向。22.(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小科将击打后的音叉浸入水中,小研用耳朵贴着水槽,此时声音传播的路线是:音叉→ →水槽壁→耳朵。【答案】水【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击打后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首先通过周围的水(液体介质)传播;声音到达水槽壁后,通过水槽壁(固体介质)继续传递;最后由水槽壁传到贴近的耳朵,使人听到声音。因此,声音传播路线为:音叉→水→水槽壁→耳朵。23.(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和小研利用纸杯和棉线制作了“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当小科把棉线捏住后再讲话,小研还能听到声音吗? ,你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答案】棉线;不能;棉线停止振动【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土电话” 的声音主要通过棉线(固体)传播,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气体。当棉线被捏住时,其振动被阻止,声音的振动无法沿着棉线传递到听筒,因此小研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振动,振动停止,传声也会中断。24.(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准备了如下图所示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将气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在杯口,并在上面放上纸屑。实验中气球皮模拟 ,在气球皮上放纸屑的作用是 ,敲击音叉后靠近气球皮,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鼓膜;使振动更明显;纸屑跳动【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该实验模拟人耳听声原理。气球皮紧绷且能振动,类似人耳中感受振动的鼓膜。纸屑质量轻,气球皮微小振动会使其明显跳动,起到放大振动、便于观察的作用。敲击音叉后,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传到气球皮,使其振动,从而带动纸屑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以振动形式传播,且能引起其他物体振动。25.(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和小研想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找来了橡皮筋、小鼓、钢尺等材料进行实验。(1)如上图1,小科用手弹拨橡皮筋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小科发现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产生 现象。(2)接着小研敲起了铝片琴(如图2),用相同的力度依次从左往下敲击铝片琴,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左边 ,下边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第一根铝片,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这是因为铝片的 不同,所以用力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答案】(1)能;不能;能;振动(2)高低;低;高;强弱;振动幅度;强【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鼓面没有振动,无法发声;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会发出声音。对比三个实验可知,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橡皮筋、钢尺)都在振动,而不振动的物体(静止的鼓面)不能发声,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即发声的物体都会产生振动现象。(2)铝片琴的铝片长度不同,相同力度敲击时,振动快慢不同。左边铝片短,振动快,音调高;下边铝片长,振动慢,音调低,故声音高低不同。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铝片,铝片振动幅度不同:力度大则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弱(响度)大;力度小则相反。因此声音强弱不同,由振动幅度决定。(1)当小科用手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小科用手按压鼓面时,鼓面不能产生声音,鼓面没有振动。当小科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同样发出了声音,这进一步验证了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2)高低(音调):小研敲击铝片琴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不同。这是因为铝片的长度不同,导致振动频率不同。左边长铝片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右边短铝片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强弱(响度):当小研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根铝片时,声音的强弱不同。这是因为力度影响了铝片的振动幅度。力度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响度大;力度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26.(2024四上·缙云期末)有关呼吸的研究。(1)下图装置模拟的是人体的呼吸,吸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 。(2)当气球变大,表示正在进行 (选填“吸气”或“呼气”)。(3)小科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他按照( )步骤进行。①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②展开测量袋,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③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数值。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4)小科三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1700毫升、1800毫升和1750毫升,他的肺活量应该记为 。(5)小科为了提高自己的肺活量,最有效的方法是 。【答案】(1)肺(2)吸气(3)B(4)1800毫升(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知识点】测量肺活量;呼吸系统【解析】【分析】(1)该装置模拟人体呼吸时的器官功能。吸管中空且连接气球,类似人体中输送气体的气管;气球具有弹性,能随气体进出而膨胀或收缩,这与人体中负责气体交换、会随呼吸扩张和收缩的肺的功能一致。因此,气球模拟的是肺。(2)在模拟呼吸的装置中,气球模拟肺。吸气时,人体胸腔扩张,肺随之扩张,吸入空气后体积变大;呼气时,胸腔收缩,肺体积缩小,排出气体。当装置中气球变大,说明其内部气体增多,模拟的是肺在吸气时扩张的状态,因此表示正在进行吸气。这一现象与人体呼吸时肺的体积变化规律一致:吸气时肺变大,呼气时肺变小。(3)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流程是:先展开测量袋(避免折叠影响气体进入),深吸气后将气体全部呼入袋中;呼出后需立即收紧通气管,防止气体泄漏影响测量准确性;最后读取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顺序错误会导致结果偏差,如先收紧通气管则无法呼气,先读数则气体未完全收集,因此正确步骤为②①③,选 B。(4)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测量时需取最大值。小科三次测量结果中,1800 毫升是最大数值,能反映他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其他数值因可能未完全尽力而偏小,故应记录最大值 1800 毫升。(5)肺活量是肺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受呼吸肌力量和肺弹性影响。体育锻炼能增强呼吸肌收缩力,扩大胸腔活动范围,提升肺的扩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肺活量。其他方法如深呼吸练习虽有帮助,但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更显著,是提高肺活量最有效的方式。(1)气管和肺是呼吸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模拟装置中,吸管代表气管,而气球代表肺。气管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而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当气球变大时,它模拟的是肺在吸气时的膨胀。在吸气过程中,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空气因此被吸入肺中(3)正确的测量步骤是先吸气,然后将气体呼入测量袋,最后读取数值。这是因为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能够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因此,步骤②①③是正确的顺序。选B。(4)肺活量通常记录为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因为这代表了个体在最佳状态下的肺功能。在这个例子中,1800毫升是小科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所以应该记1800毫升。(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肺活量的有效方法。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部的弹性,增加肺容量,从而提高肺活量。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吸烟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接触,也有助于保持和提高肺活量。27.(2024四上·缙云期末)食物的营养与消化。周末,小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了很多食物。回家后,小科对下列食物中的营养进行了检测。①花生 ②土豆 ③花菜 ④瘦肉 ⑤田鱼 ⑥黄瓜 ⑦苹果 ⑧白萝卜 ⑨面粉 ⑩西红柿(1)小科可以利用 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检测发现 (选填序号)和 (选填序号)这两种食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变成 色,说明这两种食物含有淀粉。(2)小科要检测以上食物是否含有脂肪,首先要准备 ,然后将不同的食物依次在上面 ,观察发现 (填序号)留下的痕迹和食用油的痕迹一样,说明该食物含有脂肪,除了以上食物,我还知道 也含有丰富的脂肪。(3)以上食物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 (选填序号)。(4)晚餐时,小科提醒妹妹要“细嚼慢咽”,小科说的“嚼”主要是用( )将食物变成碎末,从而减轻其他消化器官的负担。A.门齿 B.犬齿 C.臼齿【答案】(1)碘酒;②;⑨;蓝(2)一张白纸;涂抹;①;核桃(3)④⑤(4)C【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牙齿【解析】【分析】(1)淀粉遇碘酒变蓝(或紫色),这是检测淀粉的常用方法。在所给食物中,土豆(②)和面粉(⑨)富含淀粉,加入碘酒后会发生颜色变化,呈现蓝色;其他食物如花生含脂肪、瘦肉和田鱼含蛋白质、蔬菜水果含维生素等,均不与碘酒发生该反应。(2)检测脂肪的常用方法是利用脂肪在白纸上挤压或摩擦后会留下油渍,且不易消失。实验中需准备白纸,将食物在纸上挤压摩擦,观察是否留油渍。所给食物中,花生(①)富含脂肪,挤压后会留下与食用油相似的油渍;其他食物如土豆含淀粉、瘦肉含蛋白质等,不会留下此类痕迹。常见富含脂肪的食物还有核桃、肥肉等。(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来自动物肌肉、鱼类等。在所给食物中:④瘦肉(如猪肉、牛肉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⑤田鱼属于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其他食物中,花生含脂肪,土豆、面粉含淀粉,蔬菜和水果主要含维生素等,均不富含蛋白质。(4)“嚼” 是牙齿对食物的研磨过程。不同牙齿功能不同:门齿主要切断食物,犬齿用于撕裂食物,而臼齿的牙冠宽大、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牙尖,适合对食物进行研磨和咀嚼,能将食物变成碎末。细嚼慢咽中,臼齿的研磨作用可增大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减轻胃肠等后续消化器官的负担,故答案为 C。(1)小科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碘酒与淀粉反应会产生蓝色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检测结果显示土豆(②)和面粉(⑨)变蓝,这表明这两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这与它们的营养成分相符合,因为土豆和面粉都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2)小科可以使用白纸来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将食物涂抹在白纸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食物中的脂肪会在白纸上留下油迹。检测结果显示花生(①)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相似,说明花生含有较高的脂肪。除花生外,核桃也含有丰富脂肪。(3)瘦肉(④)和田鱼(⑤)都含有丰富蛋白质,瘦肉和鱼类都是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4)小科提醒妹妹要“细嚼慢咽”,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食物。使用臼齿将食物咀嚼成碎末可以增加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故选C。28.(2024四上·缙云期末)小科找来了一根管子和一个保鲜袋(如下图),想利用剩菜剩饭研究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下图中管子模拟的是 ,它的功能是 食物。保鲜袋模拟的是 ,小科反复揉挤保鲜袋里面的食物,它会慢慢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 食物的功能。【答案】食道;输送;胃;消化【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解析】【分析】在消化过程中,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通道,主要功能是运输食物,对应实验中的管子;胃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通过肌肉收缩揉挤食物,将其变成食糜,实验中保鲜袋模拟胃,反复揉挤模拟胃的蠕动,体现其消化(搅拌、研磨)食物的功能。该实验通过模拟,直观展现了食道的运输作用和胃的物理消化过程。29.(2024四上·缙云期末)食物在人体内经过各个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C.口腔→胃→食道→大肠→小肠【答案】B【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解析】【分析】人体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为:食物先进入口腔,经咀嚼后通过食道运输到胃,在胃中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进行主要消化和吸收,剩余残渣进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选项 A 错在 “胃→食道” 的顺序颠倒;选项 C 既颠倒了食道和胃的顺序,也混淆了小肠和大肠的先后。只有选项B符合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正常路径,故答案为B。30.(2024四上·缙云期末)如下图所示,小科将同一斜面分别搭在玻璃、毛巾和纸板铺成的平面上,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小车最后停留的位置都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A、B、C对应不同材料铺成的平面,从小车的行驶距离可以判断,平面A上铺的材料是 。(2)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这是因为小车受到 的作用。正常行驶时,小车轮子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属于 摩擦。(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还可通过( )来减小摩擦力。A.加快运动速度 B.减小物体质量 C.使接触面光滑(4)下列做法中,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是( )。A.将风扇转轴做得很光滑B.自行车上使用滚珠轴承C.鞋底上印花纹【答案】(1)毛巾(2)摩擦力;滚动(3)C(4)C【知识点】摩擦力;摩擦力的应用【解析】【分析】(1)实验中,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初始速度相同。平面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行驶距离越远。三种材料中,玻璃表面最光滑,摩擦力最小,小车行驶距离最长;毛巾表面粗糙,摩擦力最大,行驶距离最短;纸板摩擦力介于两者之间。图A对应的小车行驶距离最短,说明其平面摩擦力最大,因此铺的材料是毛巾。(2)小车运动后停下,是因为受到地面施加的摩擦力,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了小车的运动。正常行驶时,小车轮子在地面上滚动,轮子与地面的接触点瞬间相对静止,这种摩擦属于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力小,能让小车更顺畅地运动。因此,两个空分别填摩擦力和滚动。(3)实验中,不同材料的平面(玻璃、毛巾、纸板)导致小车行驶距离不同,核心变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玻璃表面最光滑,摩擦力最小,小车滑行最远,说明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选项 A,加快运动速度不会改变摩擦力大小;选项 B,减小物体质量影响的是压力,实验中未涉及质量变化;只有选项 C “使接触面光滑” 符合实验结论,即通过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可减小摩擦力。(4)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选项 A 中,风扇转轴做得光滑,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选项 B 中,自行车使用滚珠轴承,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以减小摩擦力;选项 C 中,鞋底印花纹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防止打滑。因此,能增大摩擦力的是选项 C。(1)小车在平面A上行驶的距离最短,这意味着在平面A上的摩擦力最大。毛巾的表面通常比玻璃和纸板更粗糙,因此摩擦力也更大。所以,平面A上铺的材料是毛巾。(2)小车在斜面下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这是因为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摩擦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当小车的轮子在地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是滚动摩擦。滚动摩擦通常小于滑动摩擦,因为滚动摩擦涉及到的是物体与表面之间的点接触,而不是面接触。(3)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使接触面光滑可以减少摩擦力,因为光滑的表面减少了物体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故选C。(4)鞋底上印花纹会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这有助于防止滑倒,因为更大的摩擦力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将风扇转轴做得很光滑、自行车上使用滚珠轴承都是减小摩擦力的,故选C。三、联系实际,应用科学31.(2024四上·缙云期末)学习了“运动与力”单元后,小科和小研想做一辆小车,他们找来了纸盒、瓶盖、木棍、橡皮筋和气球等材料,一起来探究吧!(1)做一辆小车,小科和小研首先要完成的是( )。A.设计 B.制作 C.测试(2)小科用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这是利用了橡皮筋产生的 ,改变橡皮筋的缠绕圈数后,测试小车的行驶距离,获得以下数据。橡皮筋缠绕圈数 5圈 10圈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行驶距离 1.6米 1.7米 1.8米 3.3米 3.5米 3.6米我的取值 1.7米 3.5米①由上表可知,小科研究的是小车的行驶距离与 的关系,该实验属于 实验。实验过程中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是 、 。②实验过程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③观察小科的取值,发现他的取值方法是 。A.取平均数 B.取中间数 C.取众数④分析数据发现,通过 的方法可以让小车行驶的距离更远。(3)实验过程中,小科发现小车不能走直线,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4)小研利用充气气球产生的 ,制作了一辆小车。测试时,小研发现小车行驶的方向与气球喷气的方向 。(5)调整之后,气球小车正常往前行驶,但是行驶距离不够远,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行驶的距离更远?请写出两种方法。① ;② 。【答案】(1)A(2)弹力;橡皮筋缠绕圈数;对比;橡皮筋缠绕圈数;小车的质量;地面光滑程度;避免偶然性;B;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3)车轴不正(4)反冲力;相反(5)用更大的气球;减小小车的质量【知识点】弹力;橡皮筋动力小车;设计小车【解析】【分析】(1)制作小车属于工程实践活动,合理流程应先明确目标和方案,再动手制作,最后测试改进。选项 B “制作” 和 C “测试” 都需在明确设计方案后进行,否则会因目标不清导致返工。首先完成设计,能确定小车结构、动力方式等关键要素,为后续步骤奠定基础。因此,首先要做的是设计,选 A。(2)①橡皮筋被缠绕时发生弹性形变,会产生弹力,这是驱动小车的动力。实验中,唯一变化的是橡皮筋缠绕圈数(5 圈和 10 圈),测量的是小车行驶距离,因此研究的是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这种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实验改变的条件是橡皮筋缠绕圈数;为保证实验公平,小车重量、运动路面、橡皮筋材质等需保持不变。②实验中存在偶然因素,如测量时的读数偏差、路面微小不平等,可能导致单次实验结果不准确。重复多次实验(如表格中各圈数均做 3 次),并取平均值(1.7 米、3.5 米),能降低偶然因素的影响,让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因此,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③表格中,5圈时三次行驶距离分别为1.6米、1.7米、1.8米,取值1.7米;10圈时三次距离为3.3米、3.5米、3.6米,取值3.5米。观察可知,1.7和3.4都是中间数,所以取值方法是B。④实验数据显示,橡皮筋缠绕5圈时,小车平均行驶距离为1.7米;缠绕10圈时,平均距离为3.5米。对比可知,缠绕圈数从5圈增加到10圈后,小车行驶距离明显变长。这是因为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对小车的驱动力更强,故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可让小车行驶更远。(3)小车不能走直线,通常是因为受力不平衡或结构不对称。可能原因包括:车轮安装时左右不平行,导致行驶时受力偏向一侧;车轴弯曲或固定位置不正,使车轮转动方向偏移;左右车轮大小、材质不同,滚动速度不一致等。这些因素会破坏小车直线行驶的平衡条件,导致方向偏离。(4)充气气球放气时,气体向后喷出,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产生一个向前的反冲力,推动小车运动。由于反冲力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因此小车行驶方向与气球喷气方向相反。(5)要让气球小车行驶更远,需从增大动力或减小阻力两方面入手。①增加气球内的气体量:气体越多,喷出时产生的反冲力持续时间越长,驱动力作用更久,能推动小车行驶更远。②减轻小车的总质量:根据运动原理,在相同动力下,质量越小的物体加速度越大,且惯性越小,相同能量下可运动更远。减少小车承载的重物或使用更轻质的材料制作车身,能有效延长行驶距离。(1)小科和小研要做一辆小车,首先需要进行设计,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它确保了实验的目的明确,步骤合理。(2)橡皮筋缠绕发生形变后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橡皮筋动力小车是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小科研究的是小车的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通过改变一个变量(橡皮筋缠绕圈数)来观察其对实验结果(行驶距离)的影响。改变的条件:橡皮筋缠绕圈数。不变的条件:小车的质量、地面光滑程度。这些条件保持不变是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只有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变化会影响行驶距离。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小科通过取中间数的方法来处理数据,这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减少单次实验误差的影响。数据显示,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可以增加小车的行驶距离,这表明橡皮筋储存的弹性势能随着缠绕圈数的增加而增加。(3)小车不能走直线可能是由于车轴不正,这会导致小车在行驶时偏离直线。(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气球小车就是利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驱动的。小车行驶方向与气球喷气方向相反,这是因为反冲力的作用。(5)为了增加行驶距离,小研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① 使用更大的气球:这样可以储存更多的气体,喷气时产生的反冲力更大,从而推动小车行驶得更远。 ② 减小小车的质量:质量越小,小车在相同反冲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越大,因此行驶距离也会增加。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