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业质量测评卷班级: 学号: 姓名:主题情境 学校举办了以“走近鲁迅先生,感悟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活动一 布置展馆,认识鲁迅一、追忆鲁迅,了解鲁迅。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8分)鲁迅,原名周树人,曾经 jiā jìng( )殷实,13 岁时, jīng lì( )家庭变故,但他并没有tuì suō( ),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成年后,在 cuò zōng fù zá( )的斗争中,他坚持以笔为刃,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他在小说《故乡》中刻画了一个卑微潦倒的中年闰土形象:shòu xuē( ) 的脸, 头戴一顶破zhān mào( ),浑身瑟缩着,已不见孩童时的勇敢和 líng lì( )。二、同学们在布置展馆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忙选一选。(14分)1.展板上出现了很多难读的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参差(cān) 伽蓝(qié) 郑重(zhèng) 《水浒传》(xǔ)B.祭祀(sì) 瞬间(sùn) 胭脂(yān) 皱蹙(cù)C.泼剌(là) 乌桕(jiù) 装弶(jiàng) 獾猪(huān)D.正月(zhèng) 逝世(shì) 秕谷(bǐ) 逃窜(cuàn)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一种蓝色)B.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哀悼死者的对联)C.诸影诸物,无不解散(众)D.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煤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囫囵吞枣地吃完饭,急急忙忙地往学校赶。B.经过老师指点,我才恍然大悟,这道题原来是我做错了。C.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牛羊隐约可见。D.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4.“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表示话语的中断。5.下列关于鲁迅及相关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闰土形象。B.《好的故事》一文告诉我们这个故事非常优美,鲁迅很喜欢在昏沉的夜里做梦。C.《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作者为了表达对伯父的无比怀念、热爱与尊敬之情所作。D.《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6.下面是一副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根据上联,可知应填入下联的语句是( )。上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下联:钦诵二心,憾无一面, 。A.天下黔民识苦辛 B.文坛从此感彷徨C.南天北地遍招魂 D.非徒中国小说史7.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壮壮想用柳公权的字体来写上面的挽联。下列属于柳公权的作品的一项是( )。活动二 参观展馆,走近鲁迅三、参观照片馆,完成练习。(5分)1.根据图片,选择恰当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填序号)(2分)在纪念馆,看到鲁迅的照片,同学们肃然起敬,这是一张( )的脸, 一张( )的脸……A.神采飞扬 B.棱角分明 C.面目一新 D.饱经风霜2.从上面所填的四字词语中选择一个,把你联想到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3分)我选“ ”:四、同学们在展馆里看到了鲁迅作品的标题,回答问题。(前三个空填序号)(5分)①《狂人日记》 ②《阿Q正传》 ③《呐喊》④《彷徨》 ⑤《坟》 ⑥《朝花夕拾》1.上述作品中,以主要人物命题的是 ,以事物命题的是 。(2分)2.我觉得题目 很有意思,因为 。(3分)五、参观展馆后,同学们讨论开了。请把同学们的对话填写完整。(4分)活动三 阅读作品,怀念鲁迅六、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0分)【材料一】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节选)(臧克家)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材料二】 自嘲(鲁迅)运交华盖①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③,管他冬夏与春秋。诠释:①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②泛中流:注释船行至河中。③躲进小楼成一统:“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1.材料一中,“ ”和“ ”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 和对革命者的 。(2分)2.材料二中,“孺子牛”现在常用来比喻 的人,类似这样的词语,我还可以根据提示写出:“ 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3分)3.材料二中表明鲁迅先生立场的诗句是:“ , 。”(2分)4.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3分)(1)材料一写人民对两种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 )(2)材料二“中流”指水深、水急的地方,运用象征手法说明形势非常险恶。 ( )(3)材料二中最后两句诗说明作者从此躲进自家的小楼,不再关心政治。(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活在人类的心里①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②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唏嘘(xī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③只有鲁迅先生。④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⑤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做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⑥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⑦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⑧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⑨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⑩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作者王鲁彦,有删改1.短文第①段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2.短文第④~⑦段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事情 (2分)3.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1)第②段画“ ”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分)(2)第④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听众的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听众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4分)(3)第⑤⑥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进行了描写,突出“ ”这一特点,表现了鲁迅先生 的特点,突出鲁迅先生所做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3分)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鲁迅的艺术人生【少年时期】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这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这也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求学时期】鲁迅于1898年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等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在此期间,他设计了第一个美术作品,即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它不吉祥,鲁迅倒是很喜欢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文坛先声时期】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用“北大”二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1918年,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民主斗士时期】这一时期,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版画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的大潮。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1.联系短文,可知下列()领域是鲁迅先生所涉猎的。(多选)(2分)A.绘画 B.篆刻 C.设计 D.版画2.细读相关段落,推测下列哪项是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图案 ( )(2分)3.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来阅读这篇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我们想欣赏有关鲁迅的艺术作品,可以重点关注短文右侧的图片。B.我们想了解鲁迅少年时期的故事,可以先快速阅读全文,再找到相关内容仔细读。C.如果我们对版画感兴趣,可以先找到相关段落多读几遍,再查相关资料加深了解。D.为了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我们必须逐字逐句地阅读《鲁迅的艺术人生》这篇短文。4.结合右边的资料袋,对短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敢的人。B.鲁迅想用自己的作品唤醒国人,用文学和艺术医治人们的思想。C.鲁迅过于悲观,只看到世上不好的一面。D.鲁迅的作品无不浸润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品质。5.鲁迅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做宣传,我们也要为宣传家乡的传统艺术尽一份力。请你选择家乡的一种传统艺术,写一两句宣传语。(2分)我要为 做宣传,我的宣传语是:活动四 快乐习作,学习鲁迅九、习作。(30分)鲁迅先生的学识、品格、为人让人敬佩,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成长过程中,你的身边一定也出现过让你佩服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伙伴或陌生人……请以“榜样”为题,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为什么会成为你的榜样。注意写清楚事件,写好当时的场景,并融入自己的感情。第八单元学业质量测评一、家境 经历 退缩 错综复杂瘦削 毡帽 伶俐二、1. C 2. A 3. A 4. C 5. B 6. C 7. A三、1. B D2.示例:饱经风霜 鲁迅先生奋斗了一生,抗争了一生。他的作品和思想,就像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一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能力。“棱角分明”体现了鲁迅坚毅、不屈的性格特点,而“饱经风霜”则体现了他经历过社会苦难,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因此,鲁迅的脸应该用“棱角分明”和“饱经风霜”来形容。选择“饱经风霜”,可以联想到鲁迅先生一生关注人民疾苦,为人民发声,他的作品和思想如同他饱经风霜的脸,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四、1.② ⑤2.示例:③《呐喊》以人的动作为题,表达了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敢于反抗、勇于寻找光明的精神五、深蓝 金黄的圆月 一望无际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六、1.摔垮 记住 痛恨 爱戴2.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 老黄 千里3.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4.(1) (2) (3)×七、1.运用了环境描写。点明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2.记叙了鲁迅先生在北大上“中国小说史”的事情。3.(1)承上启下(2)神态、外貌(动作)反应沉静敏锐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3)极平常 性格沉稳、讲课感染力强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4.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以及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八、1. ABCD2.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用‘北大’二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判断,A项符合题意。北京大学校徽中的“北大”两个篆字是上下排列的。3. D解析:本题考查选择阅读方法的能力。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在绘画、篆刻、设计、版画等方面的成就,对文学作品的介绍较少,所以,想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我们只阅读《鲁迅的艺术人生》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故选 D。4. C5.示例:黄梅戏 感受黄梅戏魅力,传承戏曲文化。九、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