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测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测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该候鸟栖息地包含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五个保护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设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保护区主要目的是( )
A.维护生物多样性 B.扩大养殖规模
C.增加耕地面积 D.开设游乐场所
4.以下做法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保护区的设立理念相符合的是( )
A.陡坡开荒 B.修复湿地 C.围湖造田 D.竭泽而渔
2024年4月,我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在东南极冰盖下新发现了46个冰下湖。冰下湖是位于南极冰盖和基岩之间的广阔水体,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冰盖表面融水通过冰裂隙下渗至底部,进一步改变了冰下湖的补给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南极冰下湖能够维持液态的主要条件有( )
①冰盖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热量流失②地热通过基岩向上传导,提供热量
③冰盖底部压力大,降低水的凝固点④深层海水通过冰下裂隙,补给湖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近年来,引起南极冰下湖补给模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地热活动异常 C.湖泊规模变动 D.太阳辐射变化
7.南极冰下湖补给模式变化可能直接导致( )
A.冰盖表面反射率升高 B.冰盖滑动速度加快
C.南极生物多样性增加 D.冰下湖的数量减少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9.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0.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11.从生产方面,保障我国主销区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有( )
①积极拓宽粮食进口渠道,升级改造粮食储备基础设施
②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③协同耕地与生态的保护利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强粮食智慧物流建设,加强粮食“产销区”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下图为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煤改气,导致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措施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部分地区暂缓实施煤改气 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13.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降水较多,河网密布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14.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能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能源效率是指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生态效率则兼顾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要求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强度适配于地球的承载力水平。读1997~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B.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C.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大 D.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16.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图示四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特征的推断,正确的是( )
A.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较快 B.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发达
C.内蒙古三大产业波动大 D.青海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2024年4月,我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在东南极冰盖下新发现了46个冰下湖。冰下湖是位于南极冰盖和基岩之间的广阔水体,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冰盖表面融水通过冰裂隙下渗至底部,进一步改变了冰下湖的补给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推测南极冰下湖能够维持液态的主要条件有( )
①冰盖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热量流失②地热通过基岩向上传导,提供热量
③冰盖底部压力大,降低水的凝固点④深层海水通过冰下裂隙,补给湖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近年来,引起南极冰下湖补给模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地热活动异常 C.湖泊规模变动 D.太阳辐射变化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习性。将马铃薯列为主粮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表为2021年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比较表。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科威特 新西兰 美国 爱尔兰 德国 中国 世界平均
单产(吨/公顷)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
19.为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下列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 )
A.科学技术 B.播种面积 C.劳动力数量 D.复种指数
20.未来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是( )
①易保鲜储存②增产潜力大③环境适应能力强④符合大众饮食习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撂荒是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可分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隐性撂荒指田块上依旧播种农作物,但农业生产投入少,耕作方式粗放,基本不翻耕、不施肥,它会加剧土壤破坏程度。显性撂荒指耕地没有种植农作物而闲置的状态。图1为西南某喀斯特地区耕地景观图,图2示意耕地撂荒与石漠化的关系。
(1)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当地耕地撂荒的原因。
(2)说明耕地隐性撂荒对石漠化形成的促进机制。
(3)为缓解耕地的撂荒现象,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2月,我国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海阳-乳山)在山东海阳核电园区正式开工建设。核电供暖是从核电机组抽取已经发过部分电的蒸汽作为热源,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用户家中。海阳市是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未来,胶东经济圈的青岛、烟台、威海等都有望共享绿色热源(图左)。图右为海阳核能综合利用愿景示意图。
(1)说出与燃煤供暖相比,核能供暖的优势。
(2)评价图示地区发展跨区域核能供暖的地理条件。
(3)运用温室效应原理,说明核能供暖对缓解全球变暖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A 7.B
8.B 9.D 10.C 11.B
12.C 13.A 14.B
15.A 16.A
17.C 18.A
19.A 20.C
21.(1)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地块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耕地土壤肥力低。
(2)耕作方式粗放,水土保持措施(设施)缺乏,水土流失加重;翻耕频次较少,土壤孔隙小(土壤犁底层加厚),水分难以下渗,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肥料投入少,翻耕频次较少(通气、透水性变差),作物与自然植被生长受限,地表裸露率增加。
(3)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等;开展土地平整、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开展规模化经营。
22.(1)取暖成本低;减少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减轻大气污染;减少煤炭消耗,降低铁路运输;降低煤炭储备压力,缓解能源紧张。
(2)有利条件:城市较集中,区域协同发展基础好,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政策支持。不利条件:沿途为丘陵,起伏较大,管道建设难度大;远距离输热过程中能量损耗大。
(3)煤炭供暖比重下降,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缓解全球变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