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课堂实录课前导入:播放闪闪红星视频。师:同学们,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电影主题歌曲《红星歌》,重复率特别高的词语,是哪个词?生:红星。师:同学们,老师小时候也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对里面的一句歌词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这句话也一直伴随着老师的成长。我们今天要读的书,名字里面也有“红星”两个字,并且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本书真实客观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那么请大家高声读出这本书的名字。生:《红星照耀中国》。一、读作者,明精神老师想问问各位同学,你们读过这本书吗?读过一半的也算,读过一个章节的也算,读过没有?生:读过。师:你们喜欢读吗?喜欢读的同学请举手。(学生无人举手)师:唉呦。怎么回事?来,同学,你说说看,为什么你不喜欢读呢?生1:因为情节比较平淡。生2:因为这篇作品是比较长的。乏味。生3:我们对这类作品不是特别感兴趣。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有这样一个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收集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摄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之路。师: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特殊的人,埃德加 斯诺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特殊的书。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生思考。师:请同学们读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对这本书的评价。生齐读:“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多少年过去了,他非但没有在书山书海中淹没,反而愈发光采地照耀着中国,我想他的美丽来源于一点,真实。”师:请同学们在序言中找出作者埃德加 斯诺的话印证真实,我们读一遍。生读:“这些故事却是中国的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这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师:作者斯诺亲自来到中国,深入红区,在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采访红军将领、红军战士,还有百姓,从他们身上获得了第一手的最真实的鲜为人知的材料,然后写成了这本书。这就是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曹文轩认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是真实。从刚才读的材料,你觉得埃德加 斯诺这个美国记者是什么样的人?生1:有探求真理的精神。生2:不怕危险。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埃德加 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军队撤出宛平?”他敢于在日军的招待会上去质问日军,当中国人民受到日本人的迫害的时候,斯诺是积极的掩护、帮助中国人民。我们能看出来斯诺的身上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情感?生3:正义感。师:对皖南事变,斯诺如实地报道了,这是他作为新闻记者的什么精神?生4:求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师:这是他给予中国人民的人道关怀。大家要记住斯诺可是一个美国人,他来到中国,来到红区和红军将领战士百姓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以至于这个美国人去世的时候,他的遗言居然是我爱中国,而且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有一半就埋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那里就是他曾经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地方。二、读题目,明红星请同学们再读标题。生:《红星照耀中国》。师:《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除了当年在国土区为了方便出版,曾经改名为《西行漫记》以外,他一直都叫这个名字,我想请问为什么作者不给这本书取名字叫做《红军的故事》,或者叫做《西北建国》,为什么叫《红星照耀中国》呢?你能告诉老师,“红星照耀中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在语文书的67页去寻找答案,我们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师:找到没有?麻烦你读给我们听一下。生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师:好的。麻烦你再把最后一句话读给我们听一下。生: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师: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这里面有一个词语“必将”,“将”是什么意思呢?生:“将”是将要的意思,说明当时还没有照耀到全中国,可是“将”字的前面还有一个词“必”,“必”是“必须”、“一定”的意思,这是斯诺,对红星的一种肯定,一种信心,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充满了信心。师:《红星照耀中国》这个题目其实比《西行漫记》更加适合原著,特别是“照耀”二字,能够更加明确地体现作者的倾向,也是一个大胆而符合现实的推断——当时位于西北的中国红色政权将给未来带来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符合纪实作品标题的特点:“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槪括力和气魄。”三、读目录,明内容师:斯诺为什么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有这么足的信心?这本书又到底记录了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目录,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大胆地猜测一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好,小组开始交流。师:好,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来,小伙子,请你说说看。生1: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些关于红军的故事。生2:记录了斯诺一路西行所见、所听、所想的内容,发现还很真实。生3:记录了一些共产党人的故事。生4:记录了共产党的历史事实。师:同学们,其实在大家没有完全读过这本书的情况之下,已经从目录当中能够知道这些信息就非常了不起了。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红军,还有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四、读文本,明美点1.文学之美师:老师在读到《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二篇,去红都的路上,发现一个小片段蛮有意思,这是作者斯诺和当地的小红军之间的一段对话,这位小红军和在座各位同学年纪差不多大,起先斯洛认为这些小红军是仆人,所以用一个很不尊敬称谓去叫他们,没想到孩子们不理他。老师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把它改编成一个小小的课本剧,下面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我们来来表演片段。我们一个同学来演斯诺,也就是我。一个同学演李克农,一个同学上演新工队员,另外再有个同学演旁白。我们小组内先自己表演一下,试试看,大家注意揣摩人物的角色,这个角色你觉得他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又是什么样的神态?来,开始。师:我们请这组同学表演,大家看一下。生1:(对“红小鬼”喊):喂!给我拿杯水来。生3:孩子不理我,我很诧异,我问李克农。生1:(见“红小鬼”不理自己):克农同志,什么情况,他为什么不理我?生2: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志愿来到这里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生3:一会儿,水来了。点头。我对小鬼致歉,表达谢意。生1:谢谢你,同志。生4: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好的。老师:好的,谢谢你们。大家觉得这几个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可能我们在语气上面稍微加强一下,是吧?好,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试试。另一组表演。师:谢谢你们,演的太棒了。尤其是克农同志,连这一句“咳咳”都表现出来,我觉得很不错。同学们。请问从刚才这两组同学的表演中。你觉得红军将领和小红军之间,他们的地位关系是怎样的?生:平等融洽。师:对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融洽的。我想如果斯诺没有深入到第一线去亲自采访,他一定写不出来如此真实生动又有趣的现场。随后“我”有这样一段感想。说:“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我深入出去以后就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身上,感受到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师:从老师刚才朗读的这番话,你能感觉到斯诺对这些红小鬼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来,你说说看。生1:是对这些小鬼的高度赞扬。生2:我觉得应该是对我们小鬼的赞美。是吧?师:好的,谢谢你们。从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出来,作者对红小鬼是一种赞扬,是一种敬。《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不仅仅是真实地记录了这些他看到的人和事,还在其中融入了他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这也是西方人写作的一大特点。让我们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兴趣,极大的提高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也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之美。当然文学价值,文学趣味,在我们这本书上面还有很多,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仔细的去品读。2.红色之美师:那么大家觉得这本书,是不是只有文学趣味这一方面的趣味性呢?不是,还有什么,来看看这本书出版以后发生的情况。学生读资料材料一:《红星照耀中国》,它是出版界的一个奇迹。从1938年第一个中文版出版至今,八十多年,在国内销售了两千多万册。在国际上也影响巨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传到了上百个国家,不断重印,有人说它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材料二:1937年10月这本书正式出版,随后就开始风行各国,在世界上很快就形成了一批批的斯诺谜,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成了他的粉丝。许多外国人士还迅速地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声援中国抗战的新浪潮。很多国际友人,比如白求恩,甚至于还亲自来到中国参加抗战。还有大批的爱国人士,也纷纷涌入到我们中国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真正具有重要历史和政治意义的著作。师:同学们,这本书的政治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让我们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我请个同学来朗读一下他的摘抄。生: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境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响,博览群书。毛泽东的父亲资产有两三千元,在当时是一笔大财。彭德怀出生在湘潭县一个富裕的农村里,湖南省有些最富有的霓裳就住在那里,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师:同学们,从刚才这个同学朗读的三个人物,你能看出来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家庭怎么样?生:“富裕”师:富裕,有钱。可是这些有钱人,他们为什么不在家里面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而要投身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来,想想为什么?来,你说说看。生1: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师:救亡图存,挽救当时的中国,所以他愿意放弃。生2:我认为是看到当时的百姓群众,不忍心他们在水火之中。想把他们救出来。师:他们是为了救国,为了救民。革命的路上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我们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上摘录下来的,他们的脑袋值多少钱?师生看材料:在当时3000元已经是一笔大财的情况之下,彭德怀的脑袋值6万,周恩来的值8万,毛泽东毛主席的脑袋值25万。师:我们能看出来,他们的处境比一般人的处境更加艰难,更加危险,可谓险象环生。可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还能够出来参加革命,为什么?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讲的一样,因为他们心中有国家,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他们想要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想要拯救万民于水火中。当然他们更加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能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所以他们甘愿放弃家里面如此优越的物质条件,出来参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斯诺就是把他们的理想,他们这种信念记录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面,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就感动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国家也是有许多的人,因为看了这本书,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浪潮当中来,这就是这本书的政治意义,也是它的红色之美。3.精神力量师:同学们,时代变化,10多年过去了,大家觉得这种政治意义还存在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再来读这本书,你觉得还有意义吗?生:我觉得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受这本书启发,我们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去努力。师:太棒了,“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我觉得你说的非常的好。同学们,之所以这本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是一种政治意义的延续。习主席在各个场合不断提到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师:同学们,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再来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做好祖国的接班人。所以老师也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我们刚才读目录的时候发现,作者专门拿第五篇来讲述了长征这段往事。我们之前学过《老三界》,里面讲红军,他们情绪是非常酷的,是吧?好,我请同学们再来读一下这两段话。生读:在大渡河以北,红军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这些南方战士衣衫褴褛,气血虚弱,不适应高原气候,不少人被冻死。毛泽东告诉我,就在这座山峰上有个军团损失了2/3的运输生活,成百名战士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红军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带好战的游牧人所居住的荒野地带,在不断经过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单行时,山区的人民就躲在浓密的树丛中,推下大石头来把他们砸死。藏民的女酋长对不论哪种汉人,不分红白都有不共戴天的夙愿,谁帮助过路的人,他就要把他活活用开水烫死。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一段统计数字,长征的统计数字。生读:长征的统计数字是平均数字,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他们在路上的某个地方,共有15个整天爬大雪山,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的100天,其中许多天在打遭遇战。师:同学们,红军在长征路上,他们被冻死、被砸死、被烫死,还要不断的打仗。你们想一想,这是一段怎样苦难的征程啊?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好好地品读一下这段历史?师朗读:“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类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还觉得长征只是一个25,000里的路程吗?它是什么?他已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力量。师:所以,在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曾经满怀豪情的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斯诺也受到长征精神的感染,受到毛主席的鼓舞,于是把这首诗放在了《红军照耀中国》长征的解读。我请同学们一起满怀豪情地来朗读这首诗。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同学们,感情再充沛一点,再读一下最后一句话。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同学们,你们读的太有感情,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够满怀豪情的去品读这本书。五、读教材,明方法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这堂课目的是希望同学们明白《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然后有兴趣,想要去阅读这本书。当然读这一类纪实文学作品,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些读书方法,下面请大家看语文书的67页,非常详尽的给大家提供了读书方法指导,老师也做了一些摘录,我们来一起读一遍。生齐读: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再次把握透明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阅读纪实作品,是要从我做起,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师:同学们,读事实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要通过读事实明白作者想要说的话,也就是我们要通过文字来深层地去挖掘作者的用意,也就是本书的深层含义。我们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希望大家就像刚才同学讲的一样,要从中去获得启迪,然后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到,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本书。师:咱们课本的68页也给同学们提了一些建议,分了三个专题。我希望大家按专题阅读,能够从中获得启迪,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斯洛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自序里面引用的毛主席的一段话。生齐读:红军,由于他自己的斗争,从军阀手里,争得自由。而生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反日义勇军从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夺得行动自由,也同样地武装了自己。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生再读: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师:红色部分的字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中国人民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六、总结师:同学们,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它就像红星在闪闪发光,在熠熠生辉。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用你们美丽的眼睛,美丽的心灵去发现这部作品的文学之美,去发现它政治意义这一方面体现出来的红色之美,去发现长征和斯诺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之美,再结合我们书上提供的各种你喜欢的阅读方法,去读这本书,去品味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做一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也能够变成毛主席口中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作业设计】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制作阅读计划(阅读内容、时间规划、读书方法)。2.阅读过程中,制作人物卡片,记录人物生平、人物外貌、人物形象等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