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2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知识点1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识点2 作品介绍《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知识点3 重点字词1.通假释义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七里之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④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⑤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⑥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⑦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3.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锋利)②城: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以天下之所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4.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地利不如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⑥域(限制,使……定居)民不以(依靠、凭借)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⑨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⑩寡助之至(极点)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1.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结论/点明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地利不如人和(指内部团结一心及人心所向等)。【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作比较,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攻之(代词,它,指城。)而不胜。夫(语气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指示代词,这样,指占了天时)而(转折连词,却)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与“地利”的轻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泛指粮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逃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划分区域)民不以(依靠)封疆之界,固(使……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树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顺从,顺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推行仁政的明君)有不战,战必胜矣。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解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下》,其本质是孟子 “仁政” 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文本来看,孟子先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层层递进,强调 “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继而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 “人和” 的核心指向 “得道”—— 这里的 “道”,指的是符合道义、顺应民心的政治主张与执政理念。当统治者施行仁政时,民众会因认同其执政合法性而主动拥护,形成 “多助” 的局面;反之,若背离道义、暴虐无道,民众便会离心离德,陷入 “寡助” 的困境,甚至引发反抗。这种观点突破了单纯依赖武力或地理优势的战争思维,将政治伦理与军事胜负直接关联,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色彩。考点一:词语解释1.其他重点实词(1)环而攻之 环:(2)池非不深也 池:(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兵:(4)委而去之 委:去:(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利:(8)得道者多助 得道:(9)寡助之至 至:【答案】 围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兵器 放弃; 离开 这里指使 定居 巩固 震慑; 锐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 ,意思是:【答案】 畔 叛 背叛【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考点二:句子翻译3.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2)非:不是。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米粟:粮食。多:充足。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3)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考点三:名句默写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解析】略考点四:内容理解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故选C项。考点五:文言文阅读6.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B.寡助之至 至:到达。C.委而去之 委:放弃。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用两个“不如”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人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两个条件则可以完全忽略。B.“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民本”的政治思想。C.作者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引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文中有不少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子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答案】(1)B(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3)A【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B.句意: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的意思是“极点”,并非“到达”;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固,巩固;②得道者,指施行仁政的君主。寡,少。(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结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可知,天时对攻击方式的选择有影响。结合“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地利的作用大于天时。结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人和的作用大于地利,因此“人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两个条件也对战争有作用,并非可以完全忽略;故选A。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目标内容 达成情况识记 1. 准确背诵全文,掌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等重点语句的默写,无错别字、漏字现象。2. 识记孟子的生平及 “仁政”“民本” 等核心思想,能简述《孟子》一书的基本特点(如以对话体为主、善用比喻论证等)。3. 积累文言实词(如 “道”“寡”“畔”“亲戚”)和虚词(如 “之”“以”“于”)的含义,能结合语境解释其用法。理解 1. 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层层递进关系,明确 “人和” 与 “得道” 的逻辑关联。2.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 的论证思路,说明类比论证(如以战争喻治国)的作用。3. 理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 “道” 的内涵(顺应民心的仁政),区分古今 “亲戚”“池” 等词的词义差异。分析 1. 对比分析文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与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的举例角度,说明其如何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2. 结合楚汉之争事例,分析项羽 “失道” 的具体表现(如焚毁宫室、坑杀降卒)与刘邦 “得道” 的政治举措(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建立事例与观点的论证联系。3. 辨识文中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表达效果,体会其增强论证气势的作用。应用 1. 能运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如商纣王灭亡、唐太宗贞观之治),说明 “民心向背” 对事件结果的影响。2. 借鉴文中类比论证的方法,以 “学习” 为话题,尝试用 “环境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态度” 的结构仿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 在讨论中引用原文语句(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阐述观点,做到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知识清单梳理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一、基础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1.下列词义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根据上下文,“池”与“城”相关,是护城河的意思,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池”意思一样。B.联系学过的“相委而去”来理解本文中的“委而去之”。两句中的“委”都是放弃的意思,两句中的“去”都是前往的意思。C.将“兵”归类整理。①兵器:短兵相接。②士兵,军队:损兵折将、骄兵必败。③军事,战争:纸上谈兵、先礼后兵。“兵革之利”的“兵”归在①。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相对。“寡”与“多”相反,是少的意思。“畔”同“叛”,与“顺”相反,是背叛的意思。2.结合文中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为例,用“必有”“然而”强调没有取胜的原因在于攻城一方没有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B.“城非不高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指出守城一方占据“天时”,但最终“委而去之”,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C.作者连用三个“不以”,从反面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依靠疆域的边界、山河的险要和武器的锐利。D.“寡助之至”众叛亲离,“多助之至”天下归顺。因此,“得道者”如果攻打“失道者”,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3.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链接材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焉。(取材于《资治通鉴》)唐太宗在与群臣讨论如何止盗时,分析百姓为盗的原因在于:赋税太多,徭役太重,“① ”(原文回答),百姓饥寒交迫。因此,他不同意“② ”(原文回答)。这与孟子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③ 。【答案】1.B 2.B 3. 官吏贪求 重法以禁之 施行仁政(或: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等)【解析】本文出自《孟子》,中心思想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人和”在治国与战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劣,指出得人心的重要性,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依赖于自然条件或武力,而是要赢得民心,才能持久繁荣。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论证有力,与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治理思想相呼应,体现中华古代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1.本题考查字义。B.两句中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不是“前往”。故选B。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城非不高也……” 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指出守城一方占据的是“地利”,而非“天时”,最终“委而去之”,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并非“天时不如地利”。此句通过强调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等优越的地理条件,却依然弃城而逃,突出了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人和)相较于地理优势更为重要。所以该选项对文意理解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在链接材料中,唐太宗明确指出“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里清晰地阐述了百姓为盗的原因,其中除了赋税、徭役的因素,还有“官吏贪求”这一点,所以第一空应填“官吏贪求”。此句准确地概括了百姓为盗在官吏方面的原因,即官吏的贪婪索取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从而被迫为盗。第二空:材料中提到“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曰……安用重法邪!”,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有人提议用重法来禁止盗贼,而唐太宗不同意这种做法,他的回应表明了他不认可“重法以禁之”这一举措,所以第二空填“重法以禁之”。这里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唐太宗对于治理盗贼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他人提议形成对比。第三空: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了“得道”,也就是施行仁政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使天下归顺。而在链接材料里,唐太宗面对百姓为盗的情况,决定“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本质上也是一种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体现。所以他们在治国思想上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施行仁政(或: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等)。这体现了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物在治国理念上的相通之处,都重视百姓的利益,把百姓的生活状况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考量因素。【链接材料】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唐太宗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寒冷切身感受到了,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在野外。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B.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C.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D.委而去之 委:放弃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顺之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以天下之所顺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篇,作者用两个“不如”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人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两个条件则可以完全忽略。B.“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民本”的政治思想。C.作者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引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文中有不少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子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答案】4.C 5.B 6.A【解析】这篇文章摘自《孟子》,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释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的重要性。孟子通过正反对比、层层推理,突出“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道义与民心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文章逻辑紧密,句式多样,如对偶和排比等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节奏感,使其充满文采与气势。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C.有误,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武器;故选C。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天下顺之”意为: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之:代词,指代“得道者”。A.句意:方圆三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之:代词,指代被围攻的城;C.句意: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之:结构助词,的;D.句意: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作者用两个“不如”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说“天时”“地利”可以完全忽略,只是相对“人和”而言,它们的重要性稍次;故选A。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B.委而去之 委:放弃。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D.寡助之至 至:极点。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B.兵革非不坚利也C.亲戚畔之D.以天下之所顺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以战争为例来阐证自己的观点。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话都用双重否定句式,意在突出守城一方具有“地利”。C.在作者看来,“天下顺之”是“人和”的具体表现,而能不能得到“人和”,关键在于统治者能不能“得道”。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表明孟子写此文,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威服天下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答案】7.A 8.C 9.D【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池:护城河,而不是指池塘;B.句意:(守城者)放弃(城池)而离开。委:放弃;C.句意:巩固国家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坚固,巩固;D.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故选A。8.本题考查文言通假字的理解和辨析。A.句意: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B.句意:兵器和铠甲并不是不坚固锐利。兵:指兵器;C.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D.句意: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顺:顺从;故选C。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自然的有利条件(天时)不如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利),地理位置的优越又不如人心的齐一(人和)。在孟子看来,“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故选D。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②,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③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注释】①假:假借。②霸:称霸。③待:需要。10.解释加点词语:(1)委而去之( ) (2)亲戚畔之(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普用排比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点,请从甲文中举一例具体分析。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0. 放弃 同“叛”,背叛 1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2.示例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强调物质条件的不足恃,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形成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极力铺陈守方具备的“地利”条件,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的事实,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气势磅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3.示例:甲文将得道者和失道者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突出“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条件。乙文将以武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意思对即可)【解析】两篇文言文皆出自《孟子》,围绕治国理政与人心向背展开。甲文以战争为例,通过“天时”“地利”“人和”对比,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人和”为胜战关键。乙文将“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对比,突出以德服人能让人真心顺服,彰显德行在治国及获取人心方面的重要意义,都体现孟子“仁政”主张。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委而去之:放弃城池离开。委:放弃。(2)亲戚畔之:失去道义的人,连亲戚都会背叛他。畔,同“叛”,意思是“背叛”。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故:所以;君子:在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要么不发动战争;战必胜:一旦作战就一定胜利”。12.本题考查分析排比句。示例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修辞角度,这是排比句,“域民”“固国”“威天下”分别从统治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阐述,“不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强调不能仅依靠地理界限、山川险要、武力强大这些物质条件。从作用上,排比增强语势,有力地从反面说明“人和”才是关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示例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此句运用排比,“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极力列举守城方在城墙、护城河、武器装备、粮食储备等方面具备的优越“地利”条件。但实际情况是“委而去之”,通过对比,突出即便有如此好的地利还会失败,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排比使文章气势磅礴,增强了论证力度。13.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甲文把“得道者”和“失道者”进行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者能得到众多支持,失道者则孤立无援,连亲戚都背叛,通过这种对比,凸显出“人和”(即得道,得人心)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增强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服力。乙文将“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对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指出凭借武力使人服从,并非真心,只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依靠德行使人服从,人家会心悦诚服,如孔子弟子对孔子那样。通过对比,突出以德服人的重要性,表明君主治理国家应行仁德,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点睛】参考译文:【乙】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②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选自《近思录》【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铸库兵:熔铸库中兵器。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七里之郭( ) ②委而去之(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追者反曰(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6.《孟子》长于论辩,行文气势充沛。请从【甲】文中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17.请结合乙文中的句子,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答案】14. 外城 放弃 巩固 同“返”,返回 15.凭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那一方。 16.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语气强烈、气势充沛地论证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的道理。 17.得道者,即施行仁政者,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能强大,就如乙文中子奇“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就是一种仁政,得到了阿地的民心,当敌人来犯时,百姓就能“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文和【乙】文两段材料,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甲】文引用了《孟子》中的经典论述,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关系,论证了道德与民心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作用。【乙】文则以子奇治县的故事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仁政和民心所向实现地方治理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的实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与“民心”的紧密联系。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②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③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④句意:追赶的人回来说。反:同“返”,返回。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以:凭借;所顺,所归顺的人;攻:攻打;亲戚:这里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甲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一句中,连续使用了三个“不以……”的句式,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说的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讲的是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表示的是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这三个句子从不同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因素,强调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条件,如封疆、山溪、兵革等,而应该依靠“人和” 。通过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语气更为强烈,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由此可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语气强烈、气势充沛地论证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的道理。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乙文“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可知,“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表明子奇到达阿县后,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成农具,让百姓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这一系列举措是子奇施行的仁政。而“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则体现出当魏国起兵攻打阿县时,阿县的百姓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参战,全力抵抗外敌。这是因为子奇的仁政让百姓受益,得到了阿地的民心,所以百姓愿意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由此可知,得道者,即施行仁政者,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能强大,就如乙文中子奇“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就是一种仁政,得到了阿地的民心,当敌人来犯时,百姓就能“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很好地诠释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点睛】参考译文:【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成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粮食,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参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2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知识点1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识点2 作品介绍《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知识点3 重点字词1.通假释义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七里之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④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⑤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⑥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⑦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3.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锋利)②城: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以天下之所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4.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地利不如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⑥域(限制,使……定居)民不以(依靠、凭借)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⑨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⑩寡助之至(极点)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1.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结论/点明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地利不如人和(指内部团结一心及人心所向等)。【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作比较,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攻之(代词,它,指城。)而不胜。夫(语气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指示代词,这样,指占了天时)而(转折连词,却)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与“地利”的轻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泛指粮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逃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划分区域)民不以(依靠)封疆之界,固(使……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树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顺从,顺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推行仁政的明君)有不战,战必胜矣。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解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下》,其本质是孟子 “仁政” 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文本来看,孟子先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层层递进,强调 “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继而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 “人和” 的核心指向 “得道”—— 这里的 “道”,指的是符合道义、顺应民心的政治主张与执政理念。当统治者施行仁政时,民众会因认同其执政合法性而主动拥护,形成 “多助” 的局面;反之,若背离道义、暴虐无道,民众便会离心离德,陷入 “寡助” 的困境,甚至引发反抗。这种观点突破了单纯依赖武力或地理优势的战争思维,将政治伦理与军事胜负直接关联,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色彩。考点一:词语解释1.其他重点实词(1)环而攻之 环:(2)池非不深也 池:(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兵:(4)委而去之 委:去:(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利:(8)得道者多助 得道:(9)寡助之至 至: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 ,意思是:考点二:句子翻译3.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考点三:名句默写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 , 。考点四:内容理解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考点五:文言文阅读6.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B.寡助之至 至:到达。C.委而去之 委:放弃。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用两个“不如”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人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两个条件则可以完全忽略。B.“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民本”的政治思想。C.作者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引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文中有不少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子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目标内容 达成情况识记 1. 准确背诵全文,掌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等重点语句的默写,无错别字、漏字现象。2. 识记孟子的生平及 “仁政”“民本” 等核心思想,能简述《孟子》一书的基本特点(如以对话体为主、善用比喻论证等)。3. 积累文言实词(如 “道”“寡”“畔”“亲戚”)和虚词(如 “之”“以”“于”)的含义,能结合语境解释其用法。理解 1. 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层层递进关系,明确 “人和” 与 “得道” 的逻辑关联。2.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 的论证思路,说明类比论证(如以战争喻治国)的作用。3. 理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 “道” 的内涵(顺应民心的仁政),区分古今 “亲戚”“池” 等词的词义差异。分析 1. 对比分析文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与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的举例角度,说明其如何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2. 结合楚汉之争事例,分析项羽 “失道” 的具体表现(如焚毁宫室、坑杀降卒)与刘邦 “得道” 的政治举措(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建立事例与观点的论证联系。3. 辨识文中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表达效果,体会其增强论证气势的作用。应用 1. 能运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如商纣王灭亡、唐太宗贞观之治),说明 “民心向背” 对事件结果的影响。2. 借鉴文中类比论证的方法,以 “学习” 为话题,尝试用 “环境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态度” 的结构仿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 在讨论中引用原文语句(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阐述观点,做到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知识清单梳理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一、基础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1.下列词义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根据上下文,“池”与“城”相关,是护城河的意思,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池”意思一样。B.联系学过的“相委而去”来理解本文中的“委而去之”。两句中的“委”都是放弃的意思,两句中的“去”都是前往的意思。C.将“兵”归类整理。①兵器:短兵相接。②士兵,军队:损兵折将、骄兵必败。③军事,战争:纸上谈兵、先礼后兵。“兵革之利”的“兵”归在①。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相对。“寡”与“多”相反,是少的意思。“畔”同“叛”,与“顺”相反,是背叛的意思。2.结合文中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为例,用“必有”“然而”强调没有取胜的原因在于攻城一方没有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B.“城非不高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指出守城一方占据“天时”,但最终“委而去之”,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C.作者连用三个“不以”,从反面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依靠疆域的边界、山河的险要和武器的锐利。D.“寡助之至”众叛亲离,“多助之至”天下归顺。因此,“得道者”如果攻打“失道者”,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3.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链接材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焉。(取材于《资治通鉴》)唐太宗在与群臣讨论如何止盗时,分析百姓为盗的原因在于:赋税太多,徭役太重,“① ”(原文回答),百姓饥寒交迫。因此,他不同意“② ”(原文回答)。这与孟子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③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B.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C.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D.委而去之 委:放弃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顺之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以天下之所顺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篇,作者用两个“不如”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人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两个条件则可以完全忽略。B.“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民本”的政治思想。C.作者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引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文中有不少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子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B.委而去之 委:放弃。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D.寡助之至 至:极点。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B.兵革非不坚利也C.亲戚畔之D.以天下之所顺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以战争为例来阐证自己的观点。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话都用双重否定句式,意在突出守城一方具有“地利”。C.在作者看来,“天下顺之”是“人和”的具体表现,而能不能得到“人和”,关键在于统治者能不能“得道”。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表明孟子写此文,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威服天下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②,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③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注释】①假:假借。②霸:称霸。③待:需要。10.解释加点词语:(1)委而去之( ) (2)亲戚畔之(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普用排比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点,请从甲文中举一例具体分析。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②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选自《近思录》【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铸库兵:熔铸库中兵器。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七里之郭( ) ②委而去之(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追者反曰(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6.《孟子》长于论辩,行文气势充沛。请从【甲】文中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17.请结合乙文中的句子,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doc 第12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