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讲《富贵不能淫》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知识点1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识点2 作品介绍《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知识点3 重点字词(一)词语解释1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2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3 诚:真正,确实。4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5 天下熄: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6 惧:害怕。7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8 是:这,这个。9 焉:怎么,哪里。10 子:你。11 未学:没有学。12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3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14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15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16 嫁:出嫁。17 往:去,到。18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19 往之:前往,到。20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21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谨慎22 违:违背23 夫子:这里指丈夫。24 以:把25 顺:顺从26 为:作为27 正:准则,标准。28 道:方法。29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30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31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32 立:站,站立。33 正:正大。34 大道:光明的大道。35 得:实现。36 志:志向。37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遵循。38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39 淫: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40 移: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41 屈:使……屈服。使动用法。42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放在主谓之间。(二)通假字【女】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2、名词用作动词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3、动词的使动用法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C、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四)古今异义【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子】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丈夫】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淫】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五)一词多义【戒】 ①戒之曰(动词,告诫)②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②得志(动词,实现)【之】 ①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②父命之(代词,指“丈夫”)③往送之门(动词,往,到)4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1.《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者。7.《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8.《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2.《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纵横家)曰:“公孙衍、张仪(二人都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岂(难道)不诚(真正)大丈夫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反问,点明景春的看法,他认为大丈夫能左右诸侯,影响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从而引出孟子的观点。)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这)焉(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你)未学礼乎?(反问,孟子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也包含了他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父命之(教导、训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告诫)之曰:‘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必敬必戒(谨慎),无(通“毋”。不要)违夫子(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妾妇,泛指妇女。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错误的封建伦理。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一直迎合君主的喜好的本质。)。居(居住)天下之广居(住所,比喻“仁”),立天下之正位(比喻“礼”),行天下之大道(比喻“义”)(排比。符合孟子以“仁义”为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得志,与民由(遵从)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守原则。孟子从“得志”和“不得志”两方面,提出成为大丈夫的前提条件。)。富贵不能淫(使迷惑。使动用法),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威武不能屈(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具体指出大丈夫的道德操守。整齐的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解析】公孙衍(犀首)与张仪作为战国纵横家的代表,其政治活动以 “合纵连横” 为核心:公孙衍曾佩五国相印,组织魏、赵、韩等国合纵抗秦;张仪则以连横之术破合纵,助秦国远交近攻。但他们的行为本质是 “以顺为正”——《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当景春称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时,孟子直接否定,因其行为具有三大特征: 无固定政治信仰:纵横家的策略选择完全基于君主需求与现实利益,如张仪为秦国利益可劝楚王绝齐,后又以六里地欺诈楚国,毫无原则可言; 依赖权谋术数:通过挑拨离间、利益诱惑等手段操纵国际局势,如公孙衍策划 “五国伐秦” 实则各怀私心,最终因联军内讧失败; 以迎合君主为最高准则:他们的 “怒” 与 “安” 并非出于道义判断,而是纯粹迎合君王扩张野心,如张仪在秦国推行的连横政策,本质是服务于秦惠王的霸权需求。考点一:词语解释1.其他重点实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安居而天下熄 熄:(3)丈夫之冠也 冠:(4)父命之 命:(5)往[F]之女家 往:(6)无违夫子 夫子:(7)以顺为正者 顺:(8)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9)行天下之大道 大道:(10)与民由之 由:【答案】 真正,确实 停息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去,到 这里指丈夫 顺从 最正确的位置,这里喻指“礼” 最正确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遵从【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答案】 使……迷惑(惑乱) 使 改变(动摇) 使 屈服【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考点二:句子翻译3.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2)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一:一旦。怒:发怒。而:连词,表顺承,不译。惧:害怕。安:安静。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2)得:实现。志:志向,理想。由:遵从。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独:独自。行:行走。道:道路。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淫:迷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乱,迷惑。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考点三:名句默写4.富贵不能淫(1)《富贵不能淫》中的“ , , ”三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大丈夫的精神核心要坚守“仁”“礼”“义”。(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提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语句是:“ , , ; 。”(3)“ , , ”,《富贵不能淫》中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两千多年来,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答案】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解析】略考点四:内容理解5.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从他提出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主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C.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了极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后,从正面直接点明“大丈夫”应该遵守“仁、礼、义”的原则,强调“大丈夫”不能受“富贵、贫贱、威武”的影响,正面直接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有误;故选C。考点五:文言文阅读6.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B.丈夫之冠也 名冠全球C.与民由之 由表及里D.一怒而诸侯惧 毫无所惧(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善用修辞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结合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4)根据你对文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链接材料中的“文天祥”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者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答案】(1)D(2)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3)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立天下之正位,采取排比的形式、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增强了说服力。(4)文天祥能称得上“大丈夫”。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信念、主张/谈论;B.举行加冠礼/位居第一;C.遵循/自、从;D.害怕/害怕;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二,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三,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句中重点字词“是(这),焉(怎么),乎(句末语气词,呢)”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赏析文段修辞手法。结合第②段“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可知,句子的意思是“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这里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语气地否定了景春的观点;结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意为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由此可知,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天下之……”的句式,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极具气势,将大丈夫的精神的崇高性推到了极致,句式整齐,气势更为强烈,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能叫做大丈夫;结合【链接材料】“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可知,临刑时,文天祥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神色自如,向南面拜后从容赴死。他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称得上是“大丈夫”。【链接材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目标内容 自我评价识记能力 1. 准确默写全文,掌握 “公孙衍”“贫贱”“威武” 等重点字词的书写,无错别字。2. 背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核心语句,能准确引用。3. 识记孟子的名(轲)、字(子舆)、所处时代及 “亚圣” 尊称,了解《孟子》“四书” 之一的地位。理解能力 1.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理解 “妾妇之道” 与 “大丈夫之道” 的对比逻辑。2. 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中 “广居”“正位”“大道” 的象征意义(分别指仁、礼、义)。3. 理解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中孟子对入世与出世的态度。分析能力 1. 梳理文章结构:景春观点→孟子反驳(驳 “妾妇之道”)→提出大丈夫标准,明确论证思路。2. 对比公孙衍、张仪的行为与大丈夫标准,分析孟子否定纵横家的原因(缺乏独立人格、以顺为正)。3. 赏析排比句(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达效果,体会其增强论证气势的作用。应用能力 1. 运用 “大丈夫” 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如文天祥、海瑞),说明其符合标准的具体表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的现象(如抵制金钱诱惑坚守诚信)。3. 用原文语句回应 “如何在校园中践行大丈夫精神” 的问题(如 “独行其道” 对应坚守原则)。知识清单梳理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3.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盂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例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5.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一、基础阅读1.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作者孟子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戒之曰②必敬必戒(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B.子/未学礼乎?C.妾/妇之道也D.行/天下之大道(4)孟子为什么要举妾妇之道的例子?(5)张老师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字画挂在书房的墙上,其意在表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儒家(2)①告诫;②谨慎。(3)C(4)孟子举“妾妇之道”的例子是要含蓄地说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5)表明自己不畏强暴,坚持正义。面对富贵、贫贱、威武时,都能坚持“仁、义、礼”。【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文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后人尊其为“亚圣”,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母亲给予训导。戒:告诫。②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C.有误,句意为:是妾妇之道。整体为偏正短语,“妾妇”为一个词,不能在中间断开,“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应在其前断一处,故断为:妾妇/之道也。故选C。(4)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文中所写的“妾妇之道”是以“以顺为正”,而公孙衍、张仪他们听命于权贵,算不上大丈夫。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委婉地表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可知,张老师意在表明自己在富贵后,仍然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在穷困中,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面对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赞美,孟子认为他们是“富贵不能淫”品德的代表。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大意是要求女子顺从丈夫,这是古代对妇女品德的要求。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作者对“大丈夫”的定义,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D.“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答案】2. 焉:怎么,哪里。 命:教导、训诲。 正:常法、原则。 3.(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A【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焉:怎么,哪里。(2)句意: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3)句意: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正:常法、原则。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惧:害怕;熄:平安无事。(2)得志:实现理想;民:老百姓;由:遵从;独:独自;行:走;其:自己的;道:道路。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公孙衍、张仪是,孟子批评的对象,孟了认为他们是“妾归之道”行为的人,没有什么仁义道德,不算是大丈夫。故选A。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阚①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贫好学,与人佣工,尝借人书来看,看过一遍,更不遗忘;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盖知其能言有胆,故欲使献诈降书。泽欣然应诺曰:“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黄盖滚下床来,拜而谢之。泽曰:“事不可缓,即今便行。”盖曰:“书已修下了。”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注释】①阚:kàn,姓。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丈夫之冠也 (2)贫贱不能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大丈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得志,与民由之 匹夫不可夺志C.尝借人书来看 答谢中书书D.孙权召为参谋 为人谋而不忠乎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2处。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9.结合选文,说说在孟子和阚泽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案】5.(1)行冠礼(2)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6.B 7.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8.(1)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或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2)孙权召用他做参谋,和黄盖关系最好。 9.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仁、义、礼”;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动摇(不讲“仁、义、礼”)。阚泽心目中的大丈夫以国事为重,可牺牲自我,建功立业。【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行冠礼。(2)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叫做,称为/认为;B.意思都是“志向”;C.书籍/书信;D.担任/替;故选B。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大丈夫活在世上,如果不能建立功勋成就大业,不就几乎和草木一样腐朽了吗?“大丈夫处世”表达的是大丈夫在世间生存、生活这样一个整体的情境描述;“不能立功建业”进一步阐述了一种行为状态;“不几与草木同腐乎”是对前面情况所导致结果的一种反问。故断为: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焉,怎么,哪里;得,能够;为,算是。(2)召,征召,召唤;为,担任;与,和,同;善:友好,亲善。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孟子: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以“仁”为居住之所,以“礼”为立身之位,以“义”为行事准则,也就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大丈夫无论处于得志还是不得志的境遇,都不会改变对“仁、义、礼”的坚守。得志时,能带领百姓共同遵循正道;不得志时,也会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从面对外界诱惑、困境以及威胁时的态度来界定大丈夫。这意味着即使面对富贵的诱惑、贫贱的处境、武力的威胁,大丈夫都能坚守本心,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不改变自己的操守。阚泽:根据乙文“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可知,阚泽觉得大丈夫活在世上,建功立业是非常重要的,若不能做到这一点,人生就如同草木般毫无价值,突出了他对建功立业的重视。根据“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可知,当黄盖为了报答主公愿意牺牲自己时,阚泽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挺身而出,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体现出他以国事为重,愿意为了国家和主公牺牲自我,所以在阚泽心目中,以国事为重、可牺牲自我、建功立业的人就是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乙】阚泽字德润,是会稽山阴人。他家境贫寒却爱好学习,给别人做雇工,曾经向别人借书来看,看过一遍,就不再遗忘。他口才出众,能言善辩,年少时就有胆量和勇气。孙权征召他担任参谋,他和黄盖最为友好。黄盖知道他能言善辩又有胆量,所以想让他去献诈降书。阚泽高兴地答应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如果不能建立功勋成就大业,不就几乎和草木一样腐朽了吗?您既然能舍弃生命报答主公,我又怎么会吝惜自己的这条小命呢?”黄盖从床上滚下来,下拜感谢他。阚泽说:“事情不能拖延,现在就出发。”黄盖说:“信已经写好了。”阚泽领了书信,就在当夜扮成渔翁,驾着小船,朝着北岸驶去。这天夜里寒星布满天空。三更的时候,早早地就到了曹军的水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举剑拟③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⑤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⑦雪与旃⑧毛并咽之,数日不死。(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拟:比划,用剑做出杀人的样子。④弥山:满山。⑤白:告诉。⑥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⑦啮(niè):咬。⑧旃(zhān):通“毡”。一种毛织物。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与“虽然奔御风,不以疾也”两个句子中,“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B.“律知武终不可胁”一句可以理解为:卫律终于知道苏武没有威胁。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与“与君为兄弟”的“为”,都是“成为”的意思。D.“往之女家”句中的“女”是通假字,与“汝为人臣子”中的“汝”意思相同。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担心苏武投降会威胁到他在单于心中的地位,所以“举剑拟之”。B.卫律对苏武不仅武力威胁,还以富贵诱降,但苏武坚决不向卫律屈服。C.通过对卫律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卫律极其看重名利,投敌叛国求荣。D.单于不给苏武提供食物,苏武靠着吃雪和旃毛才没有饿死。1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单于A愈益B欲降之C乃幽武D置大窖E中F绝不G饮食13.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4.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作分析。【答案】10.D 11.A 12.CDF 13.示例:(你)背叛皇上、背弃亲人,在蛮夷之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14.示例: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坚守气节,毫不动摇,体现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苏武被单于囚禁在大窖中,断绝饮食,他依然不屈服,体现了“贫贱不能移”。【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孟子》和《汉书》中的两段文字,展现了“大丈夫”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体现。甲文中的孟子强调大丈夫应坚守正道,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坚守。乙文中的苏武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气节,宁死不屈,正是孟子所言的“大丈夫”风范。两文通过不同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共同诠释了“大丈夫”的核心内涵:坚守正义、不屈服于外力的精神品质。10.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理解。A. “空以身膏草野”的“以”意思是“介词,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意思是“动词,认为”,二者意义用法不同;B.“律知武终不可胁”应理解为“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而不是“卫律终于知道苏武没有威胁”;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为”意思是“是”,“与君为兄弟”的“为”意思是“成为”,二者意思不同;D.“往之女家”的“女”通“汝”,意思是“你”,与“汝为人臣子”的“汝”意思相同;故选D。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乙文第一段中的“欲因此时降武。律举剑拟之,武不动”表明,卫律“举剑拟之”是单于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卫律奉命行事用来威胁苏武投降,而不是担心苏武投降会威胁到他在单于心中的地位。所以该项对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错误。故选A。12.本题考查断句。“单于愈益欲降之”意思是单于越发想要使苏武投降,表达完整的意思,后面应断开。“乃幽武”中“乃”表示“于是、就”,“幽武”即囚禁苏武,是单于在想让苏武投降的想法下采取的行动,与前面内容可断开。“置大窖中”补充说明把苏武囚禁的地点,与前面“乃幽武”有承接关系,断开后表意更清晰。“绝不饮食”是对苏武被囚禁后的遭遇的进一步说明,即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与前面“置大窖中”应断开。故应在C、D、F三处断开。1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畔:同“叛”,背叛。主:君主。背:背弃。亲:亲人。为:成为。于:在。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何以:以何,凭什么,为什么。汝:你。为:语气助词,无实义。见:看见,这里可理解为“见你”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明确,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从“富贵不能淫”来看,根据乙文中“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应”,卫律向苏武展示自己背叛汉朝投降匈奴后所获得的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富贵生活,并表示如果苏武投降也能有同样的富贵,然而“武不应”,面对富贵的诱惑,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内心和对汉朝的忠诚,没有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立场,符合“富贵不能淫”。从“威武不能屈”来看,由“律举剑拟之,武不动”可知,卫律举起剑做出要杀他的样子来威胁他投降,可苏武“武不动”,丝毫没有被这种武力威胁所吓倒,没有因为生命受到威胁就屈服,体现了面对武力威胁时的坚定不屈,这正符合“威武不能屈”。从“贫贱不能移”来讲,依据“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单于把苏武囚禁在大窖中,断绝他的饮食供应,让他处于极其艰难困苦、缺衣少食的贫贱境地,可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气节,没有因贫贱的处境而改变自己的意志,这与“贫贱不能移”相契合 。综上,苏武完全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是真正的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乙】(单于)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卫律举起剑来做出要杀他的样子,苏武却毫不动摇。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以前背叛汉朝,归顺了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给我封号,让我称王,拥有几万人的部众,马和其他牲畜满山都是,这样富贵!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像我一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不回答。卫律又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办得到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都没有饿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同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札子①奏。臣等伏见前许州司户参军、苏州居住朱长文,经明行修,嘉裕四年乙科登第,堕马伤足,隐居不仕,仅三十年。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阖门著书,孝友之诚,风动闾②里,廉高之行,著于东南。(节选自苏轼《荐朱长文札子》)【注释】①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②闾: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丈夫之冠也 语境类推法:与文中“女子之嫁也”相对应,“冠”和“嫁”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或仪式。(2)不以穷约易其介 成语推断法:移风易俗(3)著于东南 查阅字典法: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加……于上。④穿,戴。(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1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7.小文在朗读甲文段时,拿不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中哪些地方应该重读,请帮他找出要重读的地方,并说明理由。18.理不辩不明,小组决定采用答辩的形式深入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形象。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用自己的话完成答辩。评委团:“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区别?答辩团(小文):“妾妇之道”,是把顺从当作准则,而“大丈夫之道”是(1)评委团:朱长文的哪些行为是大丈夫的体现呢?答辩团(小语):(2)【答案】15. 行冠礼 改变 ① 16.(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7.“焉得”和“未”应该重读。理由:重读“焉得”,能体现出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表现出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重读"未"能体现孟子对景春学到的礼的质疑。 18. 示例:坚守仁、礼、义;不因富贵、贫贱、威势等外部因素而迷乱、动摇、屈服;得志与否都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任意两点即可。) 示例:朱长文不因权势和利害得失而动摇心性,也不因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体现了他是一个不畏强势、安贫乐道的君子。【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富贵不能淫》和《荐朱长文札子》两个文段,探讨了“大丈夫”这一概念。甲文中,孟子通过对“妾妇之道”的批判,提出了“大丈夫”应具备的品德:坚守正道、独立自主、不为外物所动。乙文则通过朱长文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其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印证了“大丈夫”的内涵。两文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大丈夫”的完整形象,即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坚守道德准则,保持独立人格,不为外界所动摇。文章通过对比与例证,深刻阐释了“大丈夫”的精神内核。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根据“语境类推法”,文中“女子之嫁也”说的是女子出嫁这个重要的人生仪式,与之相对应,“丈夫之冠也”中“冠”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仪式。在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所以“冠”在这里的意思是“行冠礼。丈夫之冠也: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2)根据“成语推断法”,“移风易俗”的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其中“易”是“改变”的意思。“不以穷约易其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所以“易”在这里的意思也是“改变”。(3)根据“查阅字典法”,“著于东南”的意思是在东南地区十分显著、出名。结合所给字典中的义项,“著”在这里应取“显露,显著”的意思,即①。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第一个“居”,居住;广居,最宽广的住宅,指“仁”;立,站立;正位,指“礼”;行,行走;大道,指“义” 。1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甲文段“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可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而孟子对此进行反驳。“焉得”强调了孟子对景春观点的强烈否定,突出公孙衍、张仪之流根本称不上大丈夫;“未”则强化了孟子对景春是否学礼的怀疑,暗示景春观点错误是因为没学好礼,所以这两个词应该重读。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1)根据甲文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大丈夫之道”以仁、礼、义为核心准则,强调无论顺逆都坚守内心的道义:得志时与百姓共享正道,失意时独自践行原则。这种“大丈夫”不会因外部环境(富贵、贫贱、强权)改变操守,与“妾妇之道”的被动顺从形成本质区别。(2)根据乙文段“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阖门著书”可知,朱长文拒绝权势诱惑,隐居三十年潜心治学,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他以孝友之风感化乡里,以清廉之行闻名东南,正是“居仁行义”的实践。这些行为与孟子“独行其道”的大丈夫标准高度契合。【点睛】参考译文:【乙】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和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人上呈札子上奏。我们这些臣子看到之前担任许州司户参军、在苏州居住的朱长文,他通晓经典,品行美好。嘉祐四年在乙科科举考试中登第,从马上摔下来伤了脚,便隐居起来不再做官,将近三十年了。他不因为权势和利益而动摇自己的心志,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安于贫困,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闭门著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诚心,影响了乡里,廉洁高尚的品行,在东南地区十分著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讲《富贵不能淫》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第一步:学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第二步:记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第三步:测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知识点1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识点2 作品介绍《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知识点3 重点字词(一)词语解释1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2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3 诚:真正,确实。4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5 天下熄: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6 惧:害怕。7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8 是:这,这个。9 焉:怎么,哪里。10 子:你。11 未学:没有学。12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3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14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15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16 嫁:出嫁。17 往:去,到。18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19 往之:前往,到。20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21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谨慎22 违:违背23 夫子:这里指丈夫。24 以:把25 顺:顺从26 为:作为27 正:准则,标准。28 道:方法。29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30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31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32 立:站,站立。33 正:正大。34 大道:光明的大道。35 得:实现。36 志:志向。37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遵循。38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39 淫: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40 移: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41 屈:使……屈服。使动用法。42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放在主谓之间。(二)通假字【女】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2、名词用作动词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3、动词的使动用法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C、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四)古今异义【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子】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丈夫】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淫】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五)一词多义【戒】 ①戒之曰(动词,告诫)②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②得志(动词,实现)【之】 ①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②父命之(代词,指“丈夫”)③往送之门(动词,往,到)4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知识点4 理解性默写1.《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者。7.《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8.《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2.《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5 课文深度解析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纵横家)曰:“公孙衍、张仪(二人都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岂(难道)不诚(真正)大丈夫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反问,点明景春的看法,他认为大丈夫能左右诸侯,影响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从而引出孟子的观点。)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这)焉(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你)未学礼乎?(反问,孟子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也包含了他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父命之(教导、训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告诫)之曰:‘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必敬必戒(谨慎),无(通“毋”。不要)违夫子(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妾妇,泛指妇女。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错误的封建伦理。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一直迎合君主的喜好的本质。)。居(居住)天下之广居(住所,比喻“仁”),立天下之正位(比喻“礼”),行天下之大道(比喻“义”)(排比。符合孟子以“仁义”为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得志,与民由(遵从)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守原则。孟子从“得志”和“不得志”两方面,提出成为大丈夫的前提条件。)。富贵不能淫(使迷惑。使动用法),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威武不能屈(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具体指出大丈夫的道德操守。整齐的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解析】公孙衍(犀首)与张仪作为战国纵横家的代表,其政治活动以 “合纵连横” 为核心:公孙衍曾佩五国相印,组织魏、赵、韩等国合纵抗秦;张仪则以连横之术破合纵,助秦国远交近攻。但他们的行为本质是 “以顺为正”——《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当景春称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时,孟子直接否定,因其行为具有三大特征: 无固定政治信仰:纵横家的策略选择完全基于君主需求与现实利益,如张仪为秦国利益可劝楚王绝齐,后又以六里地欺诈楚国,毫无原则可言; 依赖权谋术数:通过挑拨离间、利益诱惑等手段操纵国际局势,如公孙衍策划 “五国伐秦” 实则各怀私心,最终因联军内讧失败; 以迎合君主为最高准则:他们的 “怒” 与 “安” 并非出于道义判断,而是纯粹迎合君王扩张野心,如张仪在秦国推行的连横政策,本质是服务于秦惠王的霸权需求。考点一:词语解释1.其他重点实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安居而天下熄 熄:(3)丈夫之冠也 冠:(4)父命之 命:(5)往[F]之女家 往:(6)无违夫子 夫子:(7)以顺为正者 顺:(8)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9)行天下之大道 大道:(10)与民由之 由: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考点二:句子翻译3.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考点三:名句默写4.富贵不能淫(1)《富贵不能淫》中的“ , , ”三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大丈夫的精神核心要坚守“仁”“礼”“义”。(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提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语句是:“ , , ; 。”(3)“ , , ”,《富贵不能淫》中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两千多年来,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考点四:内容理解5.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从他提出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主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C.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了极致。考点五:文言文阅读6.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B.丈夫之冠也 名冠全球C.与民由之 由表及里D.一怒而诸侯惧 毫无所惧(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善用修辞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结合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4)根据你对文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链接材料中的“文天祥”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者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能力层级 目标内容 自我评价识记能力 1. 准确默写全文,掌握 “公孙衍”“贫贱”“威武” 等重点字词的书写,无错别字。2. 背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核心语句,能准确引用。3. 识记孟子的名(轲)、字(子舆)、所处时代及 “亚圣” 尊称,了解《孟子》“四书” 之一的地位。理解能力 1.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理解 “妾妇之道” 与 “大丈夫之道” 的对比逻辑。2. 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中 “广居”“正位”“大道” 的象征意义(分别指仁、礼、义)。3. 理解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中孟子对入世与出世的态度。分析能力 1. 梳理文章结构:景春观点→孟子反驳(驳 “妾妇之道”)→提出大丈夫标准,明确论证思路。2. 对比公孙衍、张仪的行为与大丈夫标准,分析孟子否定纵横家的原因(缺乏独立人格、以顺为正)。3. 赏析排比句(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达效果,体会其增强论证气势的作用。应用能力 1. 运用 “大丈夫” 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如文天祥、海瑞),说明其符合标准的具体表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的现象(如抵制金钱诱惑坚守诚信)。3. 用原文语句回应 “如何在校园中践行大丈夫精神” 的问题(如 “独行其道” 对应坚守原则)。知识清单梳理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3.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盂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例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5.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一、基础阅读1.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作者孟子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戒之曰②必敬必戒(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B.子/未学礼乎?C.妾/妇之道也D.行/天下之大道(4)孟子为什么要举妾妇之道的例子?(5)张老师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字画挂在书房的墙上,其意在表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赞美,孟子认为他们是“富贵不能淫”品德的代表。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大意是要求女子顺从丈夫,这是古代对妇女品德的要求。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作者对“大丈夫”的定义,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D.“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阚①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贫好学,与人佣工,尝借人书来看,看过一遍,更不遗忘;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盖知其能言有胆,故欲使献诈降书。泽欣然应诺曰:“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黄盖滚下床来,拜而谢之。泽曰:“事不可缓,即今便行。”盖曰:“书已修下了。”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注释】①阚:kàn,姓。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丈夫之冠也 (2)贫贱不能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大丈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得志,与民由之 匹夫不可夺志C.尝借人书来看 答谢中书书D.孙权召为参谋 为人谋而不忠乎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2处。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9.结合选文,说说在孟子和阚泽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举剑拟③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⑤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⑦雪与旃⑧毛并咽之,数日不死。(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拟:比划,用剑做出杀人的样子。④弥山:满山。⑤白:告诉。⑥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⑦啮(niè):咬。⑧旃(zhān):通“毡”。一种毛织物。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与“虽然奔御风,不以疾也”两个句子中,“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B.“律知武终不可胁”一句可以理解为:卫律终于知道苏武没有威胁。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与“与君为兄弟”的“为”,都是“成为”的意思。D.“往之女家”句中的“女”是通假字,与“汝为人臣子”中的“汝”意思相同。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担心苏武投降会威胁到他在单于心中的地位,所以“举剑拟之”。B.卫律对苏武不仅武力威胁,还以富贵诱降,但苏武坚决不向卫律屈服。C.通过对卫律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卫律极其看重名利,投敌叛国求荣。D.单于不给苏武提供食物,苏武靠着吃雪和旃毛才没有饿死。1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单于A愈益B欲降之C乃幽武D置大窖E中F绝不G饮食13.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4.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作分析。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同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札子①奏。臣等伏见前许州司户参军、苏州居住朱长文,经明行修,嘉裕四年乙科登第,堕马伤足,隐居不仕,仅三十年。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阖门著书,孝友之诚,风动闾②里,廉高之行,著于东南。(节选自苏轼《荐朱长文札子》)【注释】①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②闾: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丈夫之冠也 语境类推法:与文中“女子之嫁也”相对应,“冠”和“嫁”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或仪式。(2)不以穷约易其介 成语推断法:移风易俗(3)著于东南 查阅字典法: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加……于上。④穿,戴。(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1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7.小文在朗读甲文段时,拿不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中哪些地方应该重读,请帮他找出要重读的地方,并说明理由。18.理不辩不明,小组决定采用答辩的形式深入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形象。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用自己的话完成答辩。评委团:“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区别?答辩团(小文):“妾妇之道”,是把顺从当作准则,而“大丈夫之道”是(1)评委团:朱长文的哪些行为是大丈夫的体现呢?答辩团(小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讲《富贵不能淫》(原卷).doc 第13讲《富贵不能淫》(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