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秋瑾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独立作业人文地理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秋瑾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独立作业人文地理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秋瑾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独立作业人文地理试卷
一、判断题(共8题,共8分)
1.(2024八上·绍兴月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建城已有3000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2.(2024八上·绍兴月考)上海早在200多年前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美称,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
3.(2024八上·绍兴月考)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周山脉环绕,具有冬暖、春热、夏早的特点。(  )
4.(2024八上·绍兴月考)台湾,山脉多位于岛屿东中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  )
5.(2024八上·绍兴月考)我国南北跨度约49°,导致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大。(  )
6.(2024八上·绍兴月考)以下省级行政区简称与河流有关:黑、辽、闽、赣、湘。(  )
7.(2024八上·绍兴月考)中国是个大家庭,是一个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8.(2024八上·绍兴月考)中国各种地形面积相差很大,平原所占面积较大,山地所占面积最大。(  )
二、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2024八上·绍兴月考)“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是二十世纪末由中国渔民发现的,考古学家推断该船应是800多年前的冬天从泉州出发航行到华光礁时触礁沉没。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船从泉州出发至华光礁,途中航行状况和气温变化状况分别是(  )
A.逆风降低 B.顺风升高 C.逆风升高 D.顺风降低
10.关于图中岛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永兴岛位于黄岩岛的西北方 B.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
C.海南岛位于台湾岛的东北方 D.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曾母暗沙
11.图中甲省级行政区域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壮族
12.图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乙是(  )
A.越南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
13.(2024八上·绍兴月考)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许多地理界线。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界线a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关于此线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线以东是非季风区,以西是季风区
B.此线大致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C.此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此线以东的河流多属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属于内流河
(2)界线b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关于我国人口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界线b大致从黑龙江省的漠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
C.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我国人口的分布以界线b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2024八上·绍兴月考)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将有法可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B.人口稠密,需水量大
C.地上悬河,支流稀少 D.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15.合理开发黄河,依法保护生态。以下符合这一理念的有(  )
①青海省水能丰富,兴修水利②银川市塞上江南,农业灌溉
③太原市煤炭众多,毁林开山④山东省地势低平,围湖造田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24八上·绍兴月考)读我国北纬45°附近某山地两侧甲、乙两地的气候和地形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乙
1月均温/℃ -19.8 -15.5
7月均温/℃ 19.6 23.5
年降水量/毫米 356.5 446
平均海拔/米 800-1100 130-266
16.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
A.太行山脉 B.横断山脉 C.大兴安岭 D.小兴安岭
17.甲、乙两地区气候特征差异表现为(  )
A.甲地比乙地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B.甲地比乙地降水少,较为干旱
C.乙地比甲地海拔低,冬季气温低
D.乙地比甲地降水多,夏季气温低
18.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
A.吸引外资,对外开放 B.开辟梯田,种植春小麦
C.草原广阔,放牧牛羊 D.商品粮基地,扩种水稻
19.(2024八上·绍兴月考)读“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从气候上看,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从植被上看,甲是温带荒漠,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③从地形区上看,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乙位于东北平原
④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了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差异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乙地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但有制约种植水的不利气候条件,水稻熟制只能(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一熟
(2024八上·绍兴月考)大美新疆,美在自然,美在人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沿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翻越天山山脉,发现准噶尔盆地的植被比塔里木盆地更加茂密,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地势 C.降水 D.海陆位置
21.下列有关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运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绿洲农业
B.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种植热带水果
C.发挥河湖众多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
D.依托广袤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22.(2024八上·绍兴月考)关于下列四省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部地区的省是甲、丁
B.濒临海洋的省是甲、丙
C.每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乙、丙
D.外国朋友要考察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去甲省
23.(2024八上·绍兴月考)一位同学在假期旅游后写了一首记游诗:“自古农耕水土流,到处万壑与千沟。窑洞之中忆革命,听唱一曲信天游。”据此判断,他旅游的地方属于(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
(2024八上·绍兴月考)自古以来,江南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下图代表的区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乡,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大运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巢湖 D.鄱阳湖
25.该图代表的区域河流湖泊众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一自然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土壤肥沃 D.自古就重视水利
26.(2024八上·绍兴月考)某校学生以珠三角为对象开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项目化学习。以下内容属于该项目成果展示的是(  )
A.热烈欢快、幽默活泼的变脸表演
B.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设计描绘
C.摇快船、过三桥的民间习俗演绎
D.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历史解说
三、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27.(2024八上·绍兴月考)今年1月,家住绍兴的小丽跟随父母乘飞机去三亚旅行,出行前她收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图1回答,中国领土最南端A为   ,它所处的纬度带是   。邻国B   ,C为   。
(2)依据图2,描述海南岛高铁线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3)小丽在出行前准备了防晒霜、遮阳帽、沙滩鞋、泳衣等物品。结合以上资料分析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
(4)旅途中小丽体验了一次古寨民族风情,探秘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该少数民族最有可能是(  )
A.侗族 B.满族 C.黎族 D.回族
28.(2024八上·绍兴月考)央视《地理·中国》报道,桥上桥,又名赤水桥,是渭南市和华县的分界桥。下桥始建于1667年,上桥建于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挖出下桥,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赤水桥位于   (填省级行政区域),赤水河河水最终注入   (填海域名称)。与图1中甲、乙两河相关的成语是   。
(2)图1中①、②两河段,“黄河在咆哮”、水流急、水能丰富的是   (填①或②),“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地上河”是   (填①或②)。图1中华县南部的山脉为   。
(3)联系图1、图2,分析图3赤水桥“下桥”历史上被淤埋的自然原因。
29.(2024八上·绍兴月考)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甲地在敦煌的   (方向)。
(2)对图中甲地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资治通鉴》称敦煌在唐代就已“桑麻翳野”(比喻某个地区物产丰富)。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30.(2024八上·绍兴月考)粮安天下,“种”铸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分布图和A省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可充分利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进行种植。近几年,A省多地引进“海水稻”,为A省走出缺粮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1)据材料一描述A省的地理位置,并写出B省简称。
(2)根据材料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A省缺粮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4)同是缺粮区的B省向A省取经,请你帮助概括出一个重要法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北京概况及其城市职能;北京
【解析】【分析】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建城已经有3000年,北部为燕山,西部临太行山,其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判断正确。
【点评】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北京概况及其城市职能
【解析】【分析】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但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并非上海。所以判断错误。
【点评】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川
【解析】【分析】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周山脉环绕,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并非夏早。所以判断错误。
【点评】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四周山脉环绕,特别是北面秦岭、大巴山的屏障,大大减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气的入侵程度,也使夏季热量不易扩散,因而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台湾省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台湾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多位于岛屿的东中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这是台湾岛地形分布的显著特点。该题说法正确。
【点评】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且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
5.【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我国南北跨度约49°,但是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该判断错误。
【点评】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6.【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黑”是黑龙江省的简称,因黑龙江而得名;“辽”是辽宁省的简称,因辽河而得名,“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因闽江而得名;“赣”是江西省的简称,因赣江而得名;“湘”是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而得名。这些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都与河流有关。描述正确。
【点评】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7.【答案】错误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其余是汉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该叙述错误。
【点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余 55 个为少数民族。
8.【答案】错误
【知识点】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山地,山地约占33%;平原所占面积较小,约占12%,该叙述错误。
【点评】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差异显著。其中,山地所占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33%);而平原面积相对较小(约占 12%)。
【答案】9.B
10.C
11.D
12.B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中国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解析】【点评】我国的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
9.冬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偏北风,从泉州出发至华光礁,船只会顺风航行。从泉州到华光礁,纬度逐渐降低,气温会升高,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0.A、永兴岛位于黄岩岛的西北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位于台湾岛的西南方向,C错误,符合题意;
D、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曾母暗沙,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图中甲省级行政区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12.中国海上邻国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国为菲律宾,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3.【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我国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季风区降水丰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1)a线以东是季风区,以西是非季风区,A错误;
此线大致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B正确;
此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C正确;
此线以东的河流多属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属于内流河,D正确。
(2)界线b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A正确;
界线b大致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B错误;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C正确;
我国人口的分布以界线b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D正确。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及人口地理界线,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4.C
15.B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
【解析】【点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受地势的影响,该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注入渤海,黄河属于外流河。
14.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于地面,支流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小,C正确;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这里属于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A错误;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需水量大,进一步减少了河流的补给量,加剧了下游流域的面积变小,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工业发达和污染严重会破坏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但不是导致下游流域的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15.青海省位于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兴修水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①正确;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利用黄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发展农业,②正确;太原市位于黄河中游,这里煤炭资源众多,但毁林开山不利于依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③错误;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地势低平,围湖造田,不利于依法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6.C
17.B
18.C
【知识点】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
【解析】【点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16.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山脉位于我国北纬45度附近,且该山脉东侧也就是乙地年降水量是446毫米,而西侧也就是甲地年降水量是356.5毫米,由此可以推测该山脉应该是大兴安岭,也就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A、读图表可知,乙地比甲地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A错误;
B、甲地年降水量为 356.5 毫米,乙地年降水量为 446 毫米,甲地比乙地降水少,较为干旱,B正确;
C、乙地比甲地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C错误;
D、乙地比价地降水多,夏季气温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甲地因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条件欠佳,A错误;
该地区以草原为主,不适合开辟梯田种植春小麦,也不适合种植水稻,B、D错误。
甲地在大兴安岭以西,属于内蒙古高原,这里草原广袤,适宜放牧牛羊,C正确;
故答案为:C。
19.【答案】(1)C
(2)D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是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乙是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我国大兴安岭东侧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侧(甲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自然带上看甲地是温带草原带,乙地是温带森林带,并且从乙地向西自然植被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了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差异,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2)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热同期,但是由于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的限制,作物只能够一年一熟。故D选项正确。
【点评】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要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答案】20.C
21.A
【知识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 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大,干旱是其典型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 “三山夹两盆” 为特点,“三山” 即北部阿尔泰山、中部天山、南部昆仑山,“两盆” 为北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河流主要源于三大山脉的积雪与冰川,孕育出塔里木河(我国最大内流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多条内陆河。
20.准噶尔盆地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影响,降水比塔里木盆地多,所以植被更加茂密,C正确;与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因素无关,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1.A、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运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绿洲农业,符合因地制宜原则,A正确;
B、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合种植热带水果,B错误;
C、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河湖较少,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C错误;
D、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这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限制,D错误。
故答案为:A。
22.【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分布;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四省区分别是云南省、广东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只有甲代表的云南省;濒临海洋的只有乙代表的广东省;每年有两年直射的省有甲代表的云南省和乙代表的广东省;外国朋友要考察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去甲云南省,因为该省的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省区的位置及特点,能够根据轮廓判断省区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再加上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侵蚀严重,因此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摇动是当地主要的民居,信天游是当地的民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理解应用题,结合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的街特点进行答题即可。
【答案】24.A
25.B
【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以上海为核心 —— 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南京、杭州则分别是该区域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24.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冲击而成的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东南部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根据图示的a湖泊的轮廓与位置,该湖泊为太湖,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5.A、平原地形对河流湖泊众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
B、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是河流湖泊众多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C、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D、自古就重视水利属于人文因素,不是自然因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6.【答案】B
【知识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解析】【分析】A、变脸表演是川剧的特色,不属于珠三角地区,A错误;
B、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三角地区,粤港湾大湾区的蓝图设计描绘属于以珠三角为对象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示,B正确;
C、摇快船、过三桥的民间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不属于珠三角地区,C错误;
D、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历史解说属于上海的文化成果,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三地持续在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人文相融的优质生活圈。
27.【答案】(1)曾母暗沙;低纬度;越南;马来西亚
(2)环岛分布;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四周地势相对平坦(或河流的下游往往为平原,地势平坦)。
(3)三亚位于低纬度,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紫外线强,所以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C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我国的民族分布;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疆域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纬度大致位于北纬4度,而低纬度一般是指30°N-30°S范围内的区域,因此南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带是低纬度。邻国B是位于中南半岛的越南;C是位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
(2)由图可知,海南岛高铁线路沿岛屿呈环状分布,形成原因:该岛屿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四周地势相对平坦,便于修建铁路。
(3)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三亚属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这里光照强烈,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等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A错误;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B错误;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是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C正确;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D错误。综上,ABD错误,故选C。
【点评】我国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多姿多彩,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傣族有泼水节,藏族有雪顿节,彝族有火把节,回族有开斋节,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高山族有丰收节,汉族有传统的元宵节。
(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疆域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纬度大致位于北纬4度,而低纬度一般是指30°N-30°S范围内的区域,因此南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带是低纬度。邻国B是位于中南半岛的越南;C是位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
(2)由图可知,海南岛高铁线路沿岛屿呈环状分布,形成原因:该岛屿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四周地势相对平坦,便于修建铁路。
(3)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三亚属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这里光照强烈,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等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A错误;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B错误;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是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C正确;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D错误。综上,ABD错误,故选C。
28.【答案】(1)陕西省;渤海;泾渭分明
(2)①;②;秦岭
(3)根据图①和图②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地处黄土高原;赤水河流经区域南高北低,落差大,水流急,含沙量大;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时,因地势相对平坦,流速变缓,泥沙不断淤积,导致下桥被淤埋。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赤水桥位于陕西省。赤水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最终注入渤海,所以赤水河河水最终也注入渤海。图 1 中的甲河是泾河,乙河是渭河,与它们相关的成语是泾渭分明,用来形容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2)图 1 中①河段位于黄河上游,该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所以 “黄河在咆哮”“水流急、水能丰富” 描述的是①河段。②河段位于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了 “地上河”,出现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 的景象。图 1 中华县南部的山脉是秦岭,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3)从图 1 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赤水河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赤水河流经区域地势南高北低,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时,该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泥沙逐渐淤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下桥被淤埋。
【点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1)读图材料可知,赤水桥位于陕西省,赤水河是黄河的支流渭河的支流,赤水河河水随黄河最终注入渤海,与图1中甲泾河和乙渭河两河相关的成语是泾渭分明。
(2)读图可知,①河流位于黄河的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②所处的为河流的下游河段,该河段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华县以南地势较高,山脉为我国的秦岭。
(3)读材料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地处黄土高原,且赤水河流经的地区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含水量较大,赤水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的时,地形相对平坦,流速变缓,泥沙不断淤积,导致下桥被淤泥填埋。
29.【答案】(1)西北
(2)B
(3)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冷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
【知识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比敦煌离40°N更远,所以从南北来看,甲在敦煌以北;甲地位于80°E和90°E之间,敦煌位于90°E和100°E之间,所以从东西来看,甲地位于敦煌以西。综上所述,甲地位于敦煌的西北方向。
(2)读图可知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①正确;“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反映了新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特点,④正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江淮地区梅雨季节,②错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是河网稠密,而新疆河流稀少,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敦煌所在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敦煌附近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敦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敦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物产丰富。
【点评】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1)读图可知,甲地比敦煌离40°N更远,所以从南北来看,甲在敦煌以北;甲地位于80°E和90°E之间,敦煌位于90°E和100°E之间,所以从东西来看,甲地位于敦煌以西。综上所述,甲地位于敦煌的西北方向。
(2)读图可知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①正确;“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反映了新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特点,④正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江淮地区梅雨季节,②错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是河网稠密,而新疆河流稀少,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3)读图可知,敦煌所在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冷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以上条件使敦煌物产丰富。
30.【答案】(1)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琼。
(2)自然: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人文: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A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海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因此,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相邻。B 省是海南省,其简称是琼。
(2)A为浙江省,从自然条件看,该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从人文条件看,该省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由材料可得,海水稻可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种植,而浙江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可以种植海水稻。海水稻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A 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引进海水稻种植,走出缺粮区,这体现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 B 省可以向 A 省学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解决缺粮问题。
【点评】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读图可知,A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相邻。B省区为海南省,简称是琼。
(2)A为浙江省,从自然条件看,该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从人文条件看,该省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由材料可得,海水稻可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种植,而浙江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可以种植海水稻。海水稻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自然、人文情况开展农业生产。
1 / 1浙江省绍兴市秋瑾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份独立作业人文地理试卷
一、判断题(共8题,共8分)
1.(2024八上·绍兴月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建城已有3000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北京概况及其城市职能;北京
【解析】【分析】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建城已经有3000年,北部为燕山,西部临太行山,其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判断正确。
【点评】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2.(2024八上·绍兴月考)上海早在200多年前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美称,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北京概况及其城市职能
【解析】【分析】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但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并非上海。所以判断错误。
【点评】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3.(2024八上·绍兴月考)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周山脉环绕,具有冬暖、春热、夏早的特点。(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川
【解析】【分析】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周山脉环绕,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并非夏早。所以判断错误。
【点评】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四周山脉环绕,特别是北面秦岭、大巴山的屏障,大大减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气的入侵程度,也使夏季热量不易扩散,因而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
4.(2024八上·绍兴月考)台湾,山脉多位于岛屿东中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台湾省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台湾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多位于岛屿的东中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这是台湾岛地形分布的显著特点。该题说法正确。
【点评】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且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
5.(2024八上·绍兴月考)我国南北跨度约49°,导致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大。(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我国南北跨度约49°,但是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该判断错误。
【点评】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6.(2024八上·绍兴月考)以下省级行政区简称与河流有关:黑、辽、闽、赣、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黑”是黑龙江省的简称,因黑龙江而得名;“辽”是辽宁省的简称,因辽河而得名,“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因闽江而得名;“赣”是江西省的简称,因赣江而得名;“湘”是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而得名。这些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都与河流有关。描述正确。
【点评】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7.(2024八上·绍兴月考)中国是个大家庭,是一个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其余是汉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该叙述错误。
【点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余 55 个为少数民族。
8.(2024八上·绍兴月考)中国各种地形面积相差很大,平原所占面积较大,山地所占面积最大。(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山地,山地约占33%;平原所占面积较小,约占12%,该叙述错误。
【点评】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差异显著。其中,山地所占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33%);而平原面积相对较小(约占 12%)。
二、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2024八上·绍兴月考)“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是二十世纪末由中国渔民发现的,考古学家推断该船应是800多年前的冬天从泉州出发航行到华光礁时触礁沉没。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船从泉州出发至华光礁,途中航行状况和气温变化状况分别是(  )
A.逆风降低 B.顺风升高 C.逆风升高 D.顺风降低
10.关于图中岛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永兴岛位于黄岩岛的西北方 B.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
C.海南岛位于台湾岛的东北方 D.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曾母暗沙
11.图中甲省级行政区域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壮族
12.图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乙是(  )
A.越南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
【答案】9.B
10.C
11.D
12.B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中国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解析】【点评】我国的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
9.冬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偏北风,从泉州出发至华光礁,船只会顺风航行。从泉州到华光礁,纬度逐渐降低,气温会升高,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0.A、永兴岛位于黄岩岛的西北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位于台湾岛的西南方向,C错误,符合题意;
D、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曾母暗沙,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图中甲省级行政区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12.中国海上邻国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国为菲律宾,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3.(2024八上·绍兴月考)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许多地理界线。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界线a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关于此线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线以东是非季风区,以西是季风区
B.此线大致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C.此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此线以东的河流多属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属于内流河
(2)界线b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关于我国人口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界线b大致从黑龙江省的漠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
C.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我国人口的分布以界线b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我国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季风区降水丰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1)a线以东是季风区,以西是非季风区,A错误;
此线大致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B正确;
此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C正确;
此线以东的河流多属于外流河,以西的河流多属于内流河,D正确。
(2)界线b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A正确;
界线b大致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B错误;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C正确;
我国人口的分布以界线b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D正确。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及人口地理界线,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八上·绍兴月考)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将有法可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B.人口稠密,需水量大
C.地上悬河,支流稀少 D.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15.合理开发黄河,依法保护生态。以下符合这一理念的有(  )
①青海省水能丰富,兴修水利②银川市塞上江南,农业灌溉
③太原市煤炭众多,毁林开山④山东省地势低平,围湖造田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4.C
15.B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
【解析】【点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受地势的影响,该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注入渤海,黄河属于外流河。
14.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于地面,支流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小,C正确;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这里属于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A错误;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需水量大,进一步减少了河流的补给量,加剧了下游流域的面积变小,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工业发达和污染严重会破坏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但不是导致下游流域的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15.青海省位于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兴修水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①正确;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利用黄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发展农业,②正确;太原市位于黄河中游,这里煤炭资源众多,但毁林开山不利于依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③错误;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地势低平,围湖造田,不利于依法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绍兴月考)读我国北纬45°附近某山地两侧甲、乙两地的气候和地形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乙
1月均温/℃ -19.8 -15.5
7月均温/℃ 19.6 23.5
年降水量/毫米 356.5 446
平均海拔/米 800-1100 130-266
16.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
A.太行山脉 B.横断山脉 C.大兴安岭 D.小兴安岭
17.甲、乙两地区气候特征差异表现为(  )
A.甲地比乙地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B.甲地比乙地降水少,较为干旱
C.乙地比甲地海拔低,冬季气温低
D.乙地比甲地降水多,夏季气温低
18.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
A.吸引外资,对外开放 B.开辟梯田,种植春小麦
C.草原广阔,放牧牛羊 D.商品粮基地,扩种水稻
【答案】16.C
17.B
18.C
【知识点】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
【解析】【点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16.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山脉位于我国北纬45度附近,且该山脉东侧也就是乙地年降水量是446毫米,而西侧也就是甲地年降水量是356.5毫米,由此可以推测该山脉应该是大兴安岭,也就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A、读图表可知,乙地比甲地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A错误;
B、甲地年降水量为 356.5 毫米,乙地年降水量为 446 毫米,甲地比乙地降水少,较为干旱,B正确;
C、乙地比甲地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C错误;
D、乙地比价地降水多,夏季气温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甲地因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条件欠佳,A错误;
该地区以草原为主,不适合开辟梯田种植春小麦,也不适合种植水稻,B、D错误。
甲地在大兴安岭以西,属于内蒙古高原,这里草原广袤,适宜放牧牛羊,C正确;
故答案为:C。
19.(2024八上·绍兴月考)读“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从气候上看,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从植被上看,甲是温带荒漠,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③从地形区上看,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乙位于东北平原
④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了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差异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乙地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但有制约种植水的不利气候条件,水稻熟制只能(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一熟
【答案】(1)C
(2)D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是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乙是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我国大兴安岭东侧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侧(甲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自然带上看甲地是温带草原带,乙地是温带森林带,并且从乙地向西自然植被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山脉东西两侧的差异,显示了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差异,故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2)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热同期,但是由于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的限制,作物只能够一年一熟。故D选项正确。
【点评】导致我国南北方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引发的热量差异,而导致我国东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海陆条件导致的水分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和灌溉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分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同时还要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2024八上·绍兴月考)大美新疆,美在自然,美在人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沿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翻越天山山脉,发现准噶尔盆地的植被比塔里木盆地更加茂密,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地势 C.降水 D.海陆位置
21.下列有关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运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绿洲农业
B.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种植热带水果
C.发挥河湖众多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
D.依托广袤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答案】20.C
21.A
【知识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 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大,干旱是其典型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 “三山夹两盆” 为特点,“三山” 即北部阿尔泰山、中部天山、南部昆仑山,“两盆” 为北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河流主要源于三大山脉的积雪与冰川,孕育出塔里木河(我国最大内流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多条内陆河。
20.准噶尔盆地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影响,降水比塔里木盆地多,所以植被更加茂密,C正确;与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因素无关,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1.A、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运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绿洲农业,符合因地制宜原则,A正确;
B、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合种植热带水果,B错误;
C、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河湖较少,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C错误;
D、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这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限制,D错误。
故答案为:A。
22.(2024八上·绍兴月考)关于下列四省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部地区的省是甲、丁
B.濒临海洋的省是甲、丙
C.每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乙、丙
D.外国朋友要考察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去甲省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分布;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四省区分别是云南省、广东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只有甲代表的云南省;濒临海洋的只有乙代表的广东省;每年有两年直射的省有甲代表的云南省和乙代表的广东省;外国朋友要考察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去甲云南省,因为该省的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省区的位置及特点,能够根据轮廓判断省区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24八上·绍兴月考)一位同学在假期旅游后写了一首记游诗:“自古农耕水土流,到处万壑与千沟。窑洞之中忆革命,听唱一曲信天游。”据此判断,他旅游的地方属于(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
【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再加上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侵蚀严重,因此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摇动是当地主要的民居,信天游是当地的民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理解应用题,结合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的街特点进行答题即可。
(2024八上·绍兴月考)自古以来,江南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下图代表的区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乡,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大运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巢湖 D.鄱阳湖
25.该图代表的区域河流湖泊众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一自然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土壤肥沃 D.自古就重视水利
【答案】24.A
25.B
【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以上海为核心 —— 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南京、杭州则分别是该区域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24.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冲击而成的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东南部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根据图示的a湖泊的轮廓与位置,该湖泊为太湖,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5.A、平原地形对河流湖泊众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
B、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是河流湖泊众多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C、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D、自古就重视水利属于人文因素,不是自然因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6.(2024八上·绍兴月考)某校学生以珠三角为对象开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项目化学习。以下内容属于该项目成果展示的是(  )
A.热烈欢快、幽默活泼的变脸表演
B.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设计描绘
C.摇快船、过三桥的民间习俗演绎
D.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历史解说
【答案】B
【知识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解析】【分析】A、变脸表演是川剧的特色,不属于珠三角地区,A错误;
B、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三角地区,粤港湾大湾区的蓝图设计描绘属于以珠三角为对象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示,B正确;
C、摇快船、过三桥的民间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不属于珠三角地区,C错误;
D、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历史解说属于上海的文化成果,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三地持续在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人文相融的优质生活圈。
三、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27.(2024八上·绍兴月考)今年1月,家住绍兴的小丽跟随父母乘飞机去三亚旅行,出行前她收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图1回答,中国领土最南端A为   ,它所处的纬度带是   。邻国B   ,C为   。
(2)依据图2,描述海南岛高铁线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3)小丽在出行前准备了防晒霜、遮阳帽、沙滩鞋、泳衣等物品。结合以上资料分析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
(4)旅途中小丽体验了一次古寨民族风情,探秘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该少数民族最有可能是(  )
A.侗族 B.满族 C.黎族 D.回族
【答案】(1)曾母暗沙;低纬度;越南;马来西亚
(2)环岛分布;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四周地势相对平坦(或河流的下游往往为平原,地势平坦)。
(3)三亚位于低纬度,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紫外线强,所以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C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我国的民族分布;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疆域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纬度大致位于北纬4度,而低纬度一般是指30°N-30°S范围内的区域,因此南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带是低纬度。邻国B是位于中南半岛的越南;C是位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
(2)由图可知,海南岛高铁线路沿岛屿呈环状分布,形成原因:该岛屿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四周地势相对平坦,便于修建铁路。
(3)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三亚属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这里光照强烈,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等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A错误;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B错误;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是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C正确;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D错误。综上,ABD错误,故选C。
【点评】我国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多姿多彩,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傣族有泼水节,藏族有雪顿节,彝族有火把节,回族有开斋节,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高山族有丰收节,汉族有传统的元宵节。
(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疆域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纬度大致位于北纬4度,而低纬度一般是指30°N-30°S范围内的区域,因此南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带是低纬度。邻国B是位于中南半岛的越南;C是位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
(2)由图可知,海南岛高铁线路沿岛屿呈环状分布,形成原因:该岛屿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四周地势相对平坦,便于修建铁路。
(3)小丽如此准备的原因:三亚属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十分充足(或三亚1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日照充足或三亚1月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高),这里光照强烈,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防晒霜和遮阳帽;三亚濒临海洋,海洋、沙滩等资源丰富,1月平均气温高于20℃,适宜游泳,所以带沙滩鞋和泳衣。
(4)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A错误;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B错误;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是海南最原始的少数民族,C正确;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D错误。综上,ABD错误,故选C。
28.(2024八上·绍兴月考)央视《地理·中国》报道,桥上桥,又名赤水桥,是渭南市和华县的分界桥。下桥始建于1667年,上桥建于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挖出下桥,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赤水桥位于   (填省级行政区域),赤水河河水最终注入   (填海域名称)。与图1中甲、乙两河相关的成语是   。
(2)图1中①、②两河段,“黄河在咆哮”、水流急、水能丰富的是   (填①或②),“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地上河”是   (填①或②)。图1中华县南部的山脉为   。
(3)联系图1、图2,分析图3赤水桥“下桥”历史上被淤埋的自然原因。
【答案】(1)陕西省;渤海;泾渭分明
(2)①;②;秦岭
(3)根据图①和图②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地处黄土高原;赤水河流经区域南高北低,落差大,水流急,含沙量大;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时,因地势相对平坦,流速变缓,泥沙不断淤积,导致下桥被淤埋。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赤水桥位于陕西省。赤水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最终注入渤海,所以赤水河河水最终也注入渤海。图 1 中的甲河是泾河,乙河是渭河,与它们相关的成语是泾渭分明,用来形容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2)图 1 中①河段位于黄河上游,该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所以 “黄河在咆哮”“水流急、水能丰富” 描述的是①河段。②河段位于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了 “地上河”,出现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 的景象。图 1 中华县南部的山脉是秦岭,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3)从图 1 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赤水河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赤水河流经区域地势南高北低,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时,该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泥沙逐渐淤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下桥被淤埋。
【点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1)读图材料可知,赤水桥位于陕西省,赤水河是黄河的支流渭河的支流,赤水河河水随黄河最终注入渤海,与图1中甲泾河和乙渭河两河相关的成语是泾渭分明。
(2)读图可知,①河流位于黄河的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②所处的为河流的下游河段,该河段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华县以南地势较高,山脉为我国的秦岭。
(3)读材料可知,赤水桥位于赤水河下游,地处黄土高原,且赤水河流经的地区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含水量较大,赤水河水到达赤水桥所在地区的时,地形相对平坦,流速变缓,泥沙不断淤积,导致下桥被淤泥填埋。
29.(2024八上·绍兴月考)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甲地在敦煌的   (方向)。
(2)对图中甲地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资治通鉴》称敦煌在唐代就已“桑麻翳野”(比喻某个地区物产丰富)。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1)西北
(2)B
(3)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冷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
【知识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比敦煌离40°N更远,所以从南北来看,甲在敦煌以北;甲地位于80°E和90°E之间,敦煌位于90°E和100°E之间,所以从东西来看,甲地位于敦煌以西。综上所述,甲地位于敦煌的西北方向。
(2)读图可知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①正确;“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反映了新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特点,④正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江淮地区梅雨季节,②错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是河网稠密,而新疆河流稀少,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敦煌所在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敦煌附近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敦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敦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物产丰富。
【点评】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1)读图可知,甲地比敦煌离40°N更远,所以从南北来看,甲在敦煌以北;甲地位于80°E和90°E之间,敦煌位于90°E和100°E之间,所以从东西来看,甲地位于敦煌以西。综上所述,甲地位于敦煌的西北方向。
(2)读图可知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①正确;“独立洲头一刹间,滚滚黄尘遮碧天”反映了新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特点,④正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江淮地区梅雨季节,②错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是河网稠密,而新疆河流稀少,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3)读图可知,敦煌所在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河流边上绿洲广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冷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绿洲农业的发展;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以上条件使敦煌物产丰富。
30.(2024八上·绍兴月考)粮安天下,“种”铸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分布图和A省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可充分利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进行种植。近几年,A省多地引进“海水稻”,为A省走出缺粮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1)据材料一描述A省的地理位置,并写出B省简称。
(2)根据材料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A省缺粮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4)同是缺粮区的B省向A省取经,请你帮助概括出一个重要法宝。
【答案】(1)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琼。
(2)自然: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人文: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A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海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因此,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相邻。B 省是海南省,其简称是琼。
(2)A为浙江省,从自然条件看,该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从人文条件看,该省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由材料可得,海水稻可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种植,而浙江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可以种植海水稻。海水稻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A 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引进海水稻种植,走出缺粮区,这体现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 B 省可以向 A 省学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解决缺粮问题。
【点评】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读图可知,A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相邻。B省区为海南省,简称是琼。
(2)A为浙江省,从自然条件看,该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耕地面积不足,粮食产量有限。从人文条件看,该省人口密度大,对粮食的消费量比较大,导致粮食短缺。
(3)由材料可得,海水稻可在盐碱地和海洋滩涂种植,而浙江省濒临海洋,港湾和海岛众多,滩涂和盐碱地比较多,可以种植海水稻。海水稻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利用种植海水稻走出缺粮区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4)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自然、人文情况开展农业生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