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竞赛试卷1.(2025八下·鄞州竞赛)地面某处发生一次爆炸,由于爆炸地点的上空有面积较大的浓云层,距离爆炸地点3千米处的某人先后听到两次爆炸声,时间相差6秒.则可以估算出云层下表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假设空气中的声速为1/3千米/秒)( )A.1.5千米 B.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B.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D.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象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象 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 向左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 向右移适当距离4.(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水池的宽度为L,在水池右侧距离池底高度H处有一激光束,水池内无水时恰好在水池的左下角产生一个光斑。已知L=H,现向水池内注水,水面匀速上升,则光斑( )A.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B.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C.减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D.加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5.(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以平面镜的高度为直径作一圆,使圆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垂直,在圆周上有三个发光点 a、 b、c,若a、b、c跟圆心 0 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分别为 α、β、γ,人眼位于圆所 在平面,在镜前一定范围内可看到发光点 a、b、c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本题 中像的观测范围是指边界光线间夹角) ( )A.观测到 a 点像的范围最大B.观测到 c 点像的范围最大C.观测到 a、b、c三点像的范围一样大D.观测到 a、b、c三点像的范围不一样大6.(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两个透镜L1和L2组成的透镜组(两透镜主光轴重合),将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的宽度缩小为原来的1/2,若其中的一个透镜是焦距为f的凸透镜,则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为( )A.f/2 B.3f/2 C.2f D.3f7.(2025八下·鄞州竞赛)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图所示处理:注:①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据图判断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图①与图②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B.图③与图④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C.图⑤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产生部位D.单侧光照射时,图②与图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8.(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和R3均为定值电阻, 为滑动变阻器。当R2的滑片在a端时,闭合电键S,三个电表 和V的示数分别为 I1、I2和U 。现将R2的滑片向b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T1增大;I2不变, U增大 B.I1减小,I2增大, U减小C.I1减小,I2增大, U增大 D.I1增大, 不变,U减小9.(2025八下·鄞州竞赛)某校实验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记录跳绳次数的装置,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AB 间接信号记录仪,R0是定值电阻,R'是一种光敏元件,当 接收不到红外线时,其电阻会变大,信号记录仪会计数一次,已知电源电压为 6V,AB 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 两端电压为 3V 时,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B.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和R0的阻值相等C.R'接收到红外线时,R'的阻值是 的 3 倍D.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会增加 1.5倍10.(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无论电路中的电阻如何变化,设定流入电路的总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当变阻器 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电压表V、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量分别为 则△U/△I ( )A.R1 B.R2 C. D.11.(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电路中,R为滑动变阻器,R1、R2为定值电阻,且 为电压恒定的电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时,通过R、R1、R2电流将发生变化,电流变化值分别为 △I2表示, 则( )A.当滑动片向右滑动时,有B.B.当滑动片向左滑动时,有C.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D.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1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三个定值电阻 R1、R2、R3的电阻值均不相等,在A、B之间接一个电源,在C、D之间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的示数为 I,现将电源、电流表的位置互调,则电流表的示数(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以上均有可能1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 CO(一氧化碳)排放量的检测电路。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已知气敏电阻 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铃应接在 A 和C 之间B.当CO 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C.若U1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原设定值高D.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的滑片向下移14.(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两根绝缘细线吊着一根铜棒,空间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棒中通有向右的电流时两线上拉力 大小均为 F1,若棒中电流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均为 F2,且 则铜棒所受磁场力 大小为( )A.F1+F2 B. C. D.15.(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I图线。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测得路端电压为4.8V.则该电路可能为( )A. B.C. D.16.(2025八下·鄞州竞赛)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加快植物细胞生长速率。生长素含量可以用琼脂块进行收集和检测,科研小组做了均匀光照和单侧光照两组实验,如右图所示。 (图中□代表琼脂块)(1)图中单侧光照组放在转盘上向右匀速转动,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琼脂块A与琼脂块B中生长素含量相等,琼脂块C中生长素含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琼脂块D;(2)单侧光能使植物茎尖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可以从受光一侧移到背光一侧,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还是在尖端下面部位完成 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用植物茎尖、琼脂块、云母片(不透水)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②若甲组琼脂块E中生长素含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琼脂块F,乙组琼脂块G中生长素含量大于琼脂块H,则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在尖端;③对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释,除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受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的解释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 。17.(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1毫秒=0.001秒)(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毫秒。(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猜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如果的确是“温度越高,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8.(2025八下·鄞州竞赛)2n+1个阻值均为 R 的电阻通过导线首尾连成一圆环,相邻的两个电阻之间均可引出一接线柱,从而构 成一个变阻器,则利用该变阻器可获得不同阻值的个数为 个;最大阻值为 。19.(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 为定值电阻。移动滑动变阻器 R2 的滑片 P,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 U-I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20.(2025八下·鄞州竞赛)常用的电压表其实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简称表头)改装而成的.从电路的角度看,表头就是一个电阻,同样遵循欧姆定律.表头与其他电阻的不同仅在于通过表头的电流可从刻度盘上读出来.(1)如图是某一表头G的刻度盘,其量程为0~3mA,内阻(即表头自身电阻)是10Ω.使用时,指针指着某一电流刻度,表示流过表头的电流为某一数值,也意味着表头两端具有一定大小的电压.若指针指在2mA刻度时,对应的电压为 v.(2)将表头改装成电压表就是给表头串联一定值电阻,串联好的表头和定值电阻即为改装后的电压表,这样改装的电压表两端可加的电压范围扩大.现需将(1)中表头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则需串联的电阻阻值为 Ω.(3)若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即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为 V.21.(2025八下·鄞州竞赛)实验室中大量实验表明,通过某一金属氧化物制成的棒中的电流Ⅰ遵循 的规律(其中U表示棒两端的电压,式中 现将该棒与一个遵从欧姆定律的电阻器串联在一起后,接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的6.0V电源上。(1)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 Ω时, 电路中电流为0.16A.(2)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 Ω时,棒两端电压是电阻器 两端电压的2倍。 (结果保留1位小数)2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B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再次出现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简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 如果用N来表示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 。2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某房间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距离点光源为L的地面上,放有一边长为L 且不透光的立方体物块,并且正好挡住了房间内某同学的视线。该同学只好通过安置在天花板上的平面镜来观察光源的像,则平面镜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24.(2025八下·鄞州竞赛)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m25.(2025八下·鄞州竞赛)图甲是小明设计的一款电子距离测量仪, 是一根长2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阻值随长度的变化关系如图乙。物体M只能在导轨上做直线运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P移动,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开始测量前,金属滑片P置于电阻丝中点,电源电压为5伏, 电压表量程为0-3伏,滑动变阻器 的规格为“30欧、0.2安”。(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 的滑片向右移动了 0.5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 (填“减小”、 “增大”、 “不变”)。(2)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则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为 欧 (保留一位小数)(3)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滑动变阻器损坏,临时用一个5欧的定值电阻替代。请在图丙中绘出替换电阻后,电压表示数值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图26.(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甲是科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的一种身高体重秤,体重、身高显示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两个电流表满刻度都是0.6A.已知电源电压为12伏,R0为竖直固定放置的滑动变阻器,滑片P可以随身高的变化竖直上下移动,其接入电路的电阻与接入电路的长度成正比。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压力变化关系如图乙。(1)体重秤上不站人时,体重秤上的“0”刻度对应A上的电流是多少 (2)该秤的身高测量范围为125~175cm,电路中电流表A2示数相对应的变化范围为0.1A~0.6A.请计算: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多少 (3)该秤的电源使用时间过长后电压会变小,如果电源电压变为10.8V时,用该身高体重秤测得某位同学的身高为170cm,则这位同学的实际身高为多少cm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要求云层的高度需要求出经云层反射的声波传播的距离vt,t由题意可以得出,而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高度h。【解答】 如图,A表示爆炸处,O表示反射点,S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从A直接传到s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①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s处所经历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②已知t2-t1=Δt ③联立①②③式,可得。故选B。2.【答案】D【知识点】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体温的调节过程如图:【解答】 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由曲线图知道,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人的体温恒定,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B、从时间t1到时间t2,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同样是保持体温恒定,C正确;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D错误。故选:D。3.【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可确定点S即为焦点。(2)因为是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所以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可得到实像。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 (1)由“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可知S即为焦点,由图可知,焦距大小为两格多,透镜距离光屏5格。(2)因为是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即要得到的是实像,则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即增大物距,则物距大于焦距,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即可得到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S'向左移动适当的距离是可以在光屏上成像的,故B不合题意;C.S'和P不动会有两种可能:①物距和像距都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②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小于一倍焦距,这两种可能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故C符合题意;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则物距大于焦距,即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应在2倍焦距以外,所以应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大小不变,折射角大小不变;(2)根据L=H,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光斑移动的速度和水面上升的速度。【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发生折射,则光斑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当水面上升时,折射光路的变化如图:根据图片可知,水面上升,光斑右移。水面上升的距离h与光斑移动的距离s成正比,即(其中α为折射角);所以当水面匀速上升,光斑必然匀速移动,而不是变速运动。因为L=H,所以激光与水面成45度角入射,所以由图可知,光斑再怎么移也不可能和法线重合,所以速度比水面上升的速度小。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5.【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c的像,然后由像点向平面镜两边缘引线,则两引线在平面镜前所夹的区域即像点的观测区,根据同一个圆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为直角得出答案。【解答】 分别作出发光点a、b、c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c',即为a、b、c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分别由a'、b'、c'向平面镜两边缘引线,则两引线在平面镜前所夹的区域即为a'、b'、c'像点的观测区,因两连线所成的角是同一个圆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为直角,所以,观测到a、b、c三点像的范围一样大。故选C。6.【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通过作图进行分析即可。【解答】A.若另一个透镜为凹透镜,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的凹透镜,此时两透镜的实焦点与虚焦点重合,此时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如下图所示:故A正确不合题意;B.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的凸透镜,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处,如下图所示:故B正确不合题意;C.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2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f的凸透镜,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3f,如下图所示:故D正确不合题意;综上所述,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为2f,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7.【答案】C【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解析】【分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解答】A、 图①与图②中不同的因素是锡箔遮住胚芽鞘的位置不同,故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说法正确。B、 图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图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琼脂不影响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图③如果出现中胚芽鞘不生长,图④中胚芽鞘能生长,说明生长素是向下运输的,故图③与图④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说法正确。C、图⑤缺少对照组,不能用于研究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故说法错误。D、图②与图④中不仅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而且能向下运输,当遇到单侧光照射时,尖端能够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并不均匀的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而会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8.【答案】B【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R1与R2并联后与R3、R0串联;电流表A1测通过R1的电流;A2测通过R2的电流;电压表测量R0之外的电路部分的电压。由滑片的移动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的变化,则可知总电阻的变化;则由欧姆定律可知干路中电流的变化;则对R0由欧姆定律可得R0两端的电压的变化;再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并联部分及R3两端的电压的变化,则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欧姆定律可求得通过R1的电流变化;根据干路电流的变化及R1的电流变化,由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知A2的示数变化。【解答】 因滑片向b移动,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则由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增大;则R0两端的电压增大,因总电压不变,电压表的示数与R0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故电压表示数减小;因R0、R3两端的电压增大,故并联部分的电压减小;则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1的电流减小,A1示数减小;而通过R1的电流与通过R2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而干路电流增大,故通过R2的电流将增大,即A2示数增大;故说明I1减小、I2增大,U减小;故选B。9.【答案】D【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得出R'接收不到红外线时的阻值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和R0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图乙读出AB间的最小电压即为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光敏电阻与定值电阻R0的阻值关系;(2)R'接收到红外线时,AB间的电压最大,根据图乙读出AB间的最大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光敏电阻与定值电阻R0的阻值关系,进一步得出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变化。【解答】 AB.由题意可知,当R'接收不到红外线时,其电阻会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R0两端的电压变小,由图乙可知,AB间的最小电压为UAB=1V,即AB两端电压为1V时,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故A错误;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U光=U-UAB=6V-1V=5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即R'=5R0,故B错误;CD.R'接收到红外线时,AB间的电压最大,由图乙可知,AB间的最大电压为UAB'=2V,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U光'=U-UAB'=6V-2V=4V,此时R'与R0的阻值之比,即R″=2R0,则R'的阻值是R0的2倍,故C错误;由R'=5R0和R″=2R0可知,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会增加1.5倍,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A【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0和R1并联后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变阻器R0的电流,电压表V测量电源电压;由于流入电路的总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R2两端电压U2不变;所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电压表读数的变化量等于电阻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的表达式,即可整理得出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与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解答】 由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0和R1并联后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变阻器R0的电流,电压表V测量电源电压;据题意可知,电源为恒流源,能够提供持续的恒定电流,即:流入电路的干路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根据U=IR可知,电阻R2两端电压U2不变;所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等于电阻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为ΔU,总电流为I,电流表读数为IA。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1两端电压U1=(I-IA)R1,则|ΔU|=|ΔU1|=|IR1-IAR1|=|(I-IA)R1|=|ΔIA|R1,所以,故A正确。故选A。11.【答案】D【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因R1>R2,且电源的电压不变,设R1=2Ω,R2=1Ω,U=1V;先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通过R1的电流,进一步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并联部分的电压和表示出通过R和R2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移动时表示出三者电流的变化,进一步可知三者变化的大小关系。【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且R1>R2,设R1=2Ω,R2=1Ω,U=1V,电路中的总电阻,电路中的电流,并联部分得的电压,因R与R2并联,所以,;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为R'时,,;所以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ΔI>ΔI2>ΔI1。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可画出AB间是电源、CD间是电流表的电路图,以及AB间是电流表、CD间是电源的等效电路图,之后采用赋值法分别对这两种情况下电流表的示数进行分析比较。【解答】 AB间是电源、CD间是电流表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设电源电压U=6V,R1=3Ω,R2=2Ω,R3=6Ω,则总电阻为:,干路电流为:,根据并联分流可知电流表的示数为:;AB间是电流表,CD间是电源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设电源电压U=6V,R1=3Ω,R2=2Ω,R3=6Ω,则总电阻为:,干路电流为:,根据并联分流可知电流表的示数为:;故将电源、电流表的位置互调之后,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故选C。13.【答案】C【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用久后,电源电压会减小,由欧姆定律,只有当阻值变小时,控制电路才能达到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即报警时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解答】A.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衔铁与下面的触点接通,只有电铃在BD部分才能报警,故A错误;B.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故B错误;C.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当电源电压减小时,控制电路部分电流变小,此时电磁铁磁力较小不能将衔铁吸下来报警;只有CO的浓度继续增大,气敏电阻的阻值继续减小,电路电流增大才能再次报警,因此报警时CO的最小浓度设定值偏高,故C正确;D.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当CO的浓度降低时,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大,为了正常报警,变阻器的阻值必须变小,即滑片向上移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C。14.【答案】B【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 由题意知,导体棒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在竖直方向,因为电流反向时磁场力同样反向,又因为反向时,弹簧秤读数增大,由此可知电流自左向右时,导体棒受磁场力方向向上,根据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因为电流反向,磁场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根据导体棒的平衡可以求出安培力的大小表达式。【解答】 令铜棒的重力为G,安培力的大小为F,则由平衡条件得:2F1=G-F--------①当电流反向时,磁场力变为竖直向下,此时同样根据导体棒平衡有:2F2=G+F-------②由①和②可得:G=F1+F2,则:F=F2-F1,故B正确。故选B。15.【答案】B【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图中给出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再根据各项中给出的电路结论进行分析,明确各电路中对应的路端电压和电流是知符合。【解答】 由上图可知电源电动势为6V,电源内阻为:。对A图,,;对B图,,U=IR外=4.8V;对C图,,U=5.68V;对D图,,U=5.4V,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答案】(1)等于(2)云母片所插部位;等于;受光一侧的生长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侧快【知识点】植物激素【解析】【分析】(1)根据“转盘匀速转动”分析解答;(2)①根据描述分析实验探究的变量;②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③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解答】 (1)由于植物受到单侧光照,植物尖端会感受到光照的差异,导致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由于转盘匀速转动,受光均匀,因此背光侧的琼脂块C中生长素含量会等于向光侧的琼脂块D。(2)①实验通过比较云母片所插入的部位来观察植物茎尖的生长素横向运输情况,来研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因此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云母片所插部位。②如果覆盖云母片的甲组琼脂块E中生长素含量等于琼脂块F,说明尖端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区域。同样,如果乙组中覆盖云母片的琼脂块G中生长素含量大于琼脂块H,也支持这一结论。③对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植物向光性不仅因为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还因为受光一侧的生长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侧快,导致植物向光源弯曲。17.【答案】(1)0(2)不变(3)变大【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增大;【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变大,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大。18.【答案】n;【知识点】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因为取不同接线柱时,相当于有两串电阻并联,而只要改变一个接线柱,就可以使两条支路上的阻值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最终得到的并联后的总阻值的大小,从而实现了变阻。【解答】 由题意可知,该变阻器可以得到的电路是一个电阻与2n个电阻并联、两个电阻与2n-1个电阻并联、…n个电阻与n+1个电阻并联,依此类推又为n个电阻与n+1个电阻并联、…两个电阻与2n-1个电阻并联、一个电阻与2n个电阻并联与前面重复,因此利用该变阻器可获得不同阻值的个数为n个。根据电阻值一定时,并联的两个电阻阻值越相近,总阻值越大,所以选择nR和(n+1)R并联时,总阻值最大,由并联电路的阻值特点有:,解得:最大阻值为:。19.【答案】9;20【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的左右两部分电阻并联,再与电阻R1串联,电流表测量左边部分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量aP、bP并联部分两端电压;(1)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左半部分电流为0.25A,通过右半部分电流为1A;同理可知通过左半部分电流为1A时,通过右半部分电流为0.25A;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求出干路电流,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电源电压的表达式,解之即可得出电源电压;(2)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即可求出滑动变阻器aP部分的电阻值;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等于aP的电阻值和bP的电阻值之和。【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的左右两部分电阻并联,再与电阻R1串联,电流表测量左边部分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量aP、bP并联部分两端电压;(1)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左边部分电流为0.25A,通过右边部分电流为1A,则干路电流为I=0.25A+1.0A=1.25A,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U总=U+IR1=4V+1.25A×R1---------------①当电压表读数为5V时,左右两部分的电流都为0.5A,则干路电流为I'=0.5A+0.5A=1A,同理可得电源电压:U总=U'+I'R1=5V+1A×R1----------------②解得:U=9V,R1=4Ω;(2)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通过aP的电流为0.25A,通过bP的电流为1A;或通过aP的电流为1A,通过bP的电流为0.25A;由可知,左右两部分的电阻分别为:,;或:,;则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R=RaP+RbP=16Ω+4Ω=20Ω。20.【答案】(1)0.02(2)990(3)1【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1)知道表头的电阻和通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端的电压;(2)知道改装后表头两端的最大电压和通过的最大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表头的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串联电阻的阻值;(3)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解答】 (1)由可得,指针指在2mA刻度时,对应的电压:U=IRG=2×10-3A×10Ω=0.02V;(2)当电流表改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时,表头的总电阻:,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串联电阻R的阻值:R=Rg-RG=1000Ω-10Ω=990Ω;(3)若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U'=I'R=1×10-3A×1000Ω=1V。21.【答案】(1)25(2)1.6【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电路中的电流,根据I=kU3求出此时棒两端的电压,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器的阻值;(2)棒和电阻串联可知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二者电压关系,可知棒两端的电压和R2两端电压,根据I=kU3求出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阻器阻值。【解答】 (1)由I=kU3得棒两端的电压为,R1两端的电压为 U1=E-U=6V-2V=4V,则电阻器的阻值为;(2)棒和电阻R2串联,设棒和R2的电压分别为U棒和U2,则U棒:U2=2:1,又因为U棒+U2=6V,则知U棒=4V,U2=2V,电路中的电流为I'=k(U棒)3=0.02A/V3×(4V)3=1.28A,电阻器阻值为。22.【答案】第二次成像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N-L【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第一次成像时,光屏离凸透镜足够远,说明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2)第二次成像时,凸透镜右移,物像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3)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成像的物距和第二次成像的像距距离是相等的。测量第二次实验的像距,即第一次的物距,即可求出d 的大小。【解答】 如图,第一次实验中物距u=d+L,由于光屏距离凸透镜足够远,所以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点光源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不变,把凸透镜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实验的物距和第二次实验的像距是相等的。所以测量第二次实验成像时,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像距,即第一次实验的物距N,所以N=d+L,所以d=N-L。23.【答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根据反射定律,则过立方体的右顶点作斜率相同方向相反的线与刚才的线相交,因为立方体边长为L,S点距立方体长也为L,然后利用几何知识解答即可。【解答】 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连接某同学的视线与立方体的右顶点并延长,交平面镜于一点O,立方体物块的边长为L,SE=L,已知△SEC、SO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SOB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OA⊥SB,可得SA=AB,,则H=OA=SA=SE+AE=。24.【答案】32【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物体在左右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作出物体在左右平面镜中成像情况,物体在左平面镜中成像又可以在右平面镜中成像,依次作出像在平面镜中成像。【解答】 从右向左在左镜中的第一个像,是物体的像距离物体为:4m+4m=8m,第二个像是物体在右镜所成像的像,距离物体为8m+8m=16m,第3个像是第一个像在右镜中的像,距离物体为24m,左镜所成的第三个像是右边镜中所成的第一个像的像,则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为24m+8m=32m。25.【答案】(1)不变(2)13.3(3)【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1)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根据电压表的内阻特点判断出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0.5米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从而得出电路的总电阻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即为电流表示数的变化;(2)根据图乙读出R1的阻值,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应使滑片移动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R2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3)用5欧的定值电阻R代替滑动变阻器后,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M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且R1是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据此结合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与M移动的距离关系为一次函数,分别求出当滑片位于右端即M右移1m时、滑片位于中点即M没有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从而得出电压表示数变化量与滑片移动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电压表示数为3V时移动的距离,据此做出图象。【解答】 (1)因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所以,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0.5米时,电路的总电阻不变,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不变,即电流表的示数不变;(2)由图乙可知,R1的阻值为20Ω,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则滑片移动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U1=3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此时R2两端的电压U2=U-U1=5V-3V=2V,则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3)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用5欧的定值电阻R代替滑动变阻器后电路中的电流:,因M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电路中的电流不变,且R1是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所以,由U=IR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与M移动的距离关系为一次函数,当滑片位于右端即M右移1m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V,当滑片位于中点即M没有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由以上可知,电压表示数变化2V时,滑片移动的距离为1m,由电压表的量程可知,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3V,当电压表示数从2V变为3V即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为1V时,滑片向左移动0.5m,26.【答案】(1)解:由图甲可知,压敏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R0并联,电流表A1测通过压敏电阻R的电流,电流表A2测通过滑动变阻器R0的电流,由图乙可知,体重秤上不站人时,压敏电阻R的阻值为100Ω,因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则体重秤上不站人时,通过压敏电阻R的电流为:,即体重秤上的“0”刻度对应A1上的电流是0.12A。(2)解:因为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当通过R0的电流为0.1A时,滑动变阻器R0的阻值为:,当通过R0的电流为0.6A时,滑动变阻器R0的阻值为:,则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为:。(3)解:正常电压下,身高170cm时,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为:20Ω+2Ω/cm×(175cm-170cm)=30Ω,所以身高170cm对应A2的示数为:,现电源电压U=10.8V,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则该同学的实际身高为:。【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由图乙可知,体重秤上不站人时,压敏电阻R的阻值为100Ω,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求出电流表A1的示数;(2)先根据并联电路电压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可求出R0的变化范围,从而求出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量;(3)由(2)可求出正常电压下身高为170cm时,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从而求出对应的电流;现电源电压为10.8V时,可求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从而确定该同学的实际身高。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竞赛试卷1.(2025八下·鄞州竞赛)地面某处发生一次爆炸,由于爆炸地点的上空有面积较大的浓云层,距离爆炸地点3千米处的某人先后听到两次爆炸声,时间相差6秒.则可以估算出云层下表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假设空气中的声速为1/3千米/秒)( )A.1.5千米 B.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要求云层的高度需要求出经云层反射的声波传播的距离vt,t由题意可以得出,而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高度h。【解答】 如图,A表示爆炸处,O表示反射点,S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从A直接传到s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①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s处所经历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②已知t2-t1=Δt ③联立①②③式,可得。故选B。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B.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D.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答案】D【知识点】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体温的调节过程如图:【解答】 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由曲线图知道,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人的体温恒定,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B、从时间t1到时间t2,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同样是保持体温恒定,C正确;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D错误。故选:D。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象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象 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 向左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 向右移适当距离【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可确定点S即为焦点。(2)因为是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所以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可得到实像。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 (1)由“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可知S即为焦点,由图可知,焦距大小为两格多,透镜距离光屏5格。(2)因为是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即要得到的是实像,则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即增大物距,则物距大于焦距,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即可得到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S'向左移动适当的距离是可以在光屏上成像的,故B不合题意;C.S'和P不动会有两种可能:①物距和像距都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②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小于一倍焦距,这两种可能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故C符合题意;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则物距大于焦距,即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应在2倍焦距以外,所以应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水池的宽度为L,在水池右侧距离池底高度H处有一激光束,水池内无水时恰好在水池的左下角产生一个光斑。已知L=H,现向水池内注水,水面匀速上升,则光斑( )A.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B.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C.减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D.加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大小不变,折射角大小不变;(2)根据L=H,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光斑移动的速度和水面上升的速度。【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发生折射,则光斑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当水面上升时,折射光路的变化如图:根据图片可知,水面上升,光斑右移。水面上升的距离h与光斑移动的距离s成正比,即(其中α为折射角);所以当水面匀速上升,光斑必然匀速移动,而不是变速运动。因为L=H,所以激光与水面成45度角入射,所以由图可知,光斑再怎么移也不可能和法线重合,所以速度比水面上升的速度小。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5.(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以平面镜的高度为直径作一圆,使圆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垂直,在圆周上有三个发光点 a、 b、c,若a、b、c跟圆心 0 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分别为 α、β、γ,人眼位于圆所 在平面,在镜前一定范围内可看到发光点 a、b、c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本题 中像的观测范围是指边界光线间夹角) ( )A.观测到 a 点像的范围最大B.观测到 c 点像的范围最大C.观测到 a、b、c三点像的范围一样大D.观测到 a、b、c三点像的范围不一样大【答案】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c的像,然后由像点向平面镜两边缘引线,则两引线在平面镜前所夹的区域即像点的观测区,根据同一个圆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为直角得出答案。【解答】 分别作出发光点a、b、c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c',即为a、b、c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分别由a'、b'、c'向平面镜两边缘引线,则两引线在平面镜前所夹的区域即为a'、b'、c'像点的观测区,因两连线所成的角是同一个圆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为直角,所以,观测到a、b、c三点像的范围一样大。故选C。6.(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两个透镜L1和L2组成的透镜组(两透镜主光轴重合),将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的宽度缩小为原来的1/2,若其中的一个透镜是焦距为f的凸透镜,则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为( )A.f/2 B.3f/2 C.2f D.3f【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通过作图进行分析即可。【解答】A.若另一个透镜为凹透镜,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的凹透镜,此时两透镜的实焦点与虚焦点重合,此时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如下图所示:故A正确不合题意;B.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的凸透镜,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处,如下图所示:故B正确不合题意;C.左边放置一个焦距为2f的凸透镜,右边放置焦距为f的凸透镜,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3f,如下图所示:故D正确不合题意;综上所述,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为2f,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7.(2025八下·鄞州竞赛)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图所示处理:注:①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据图判断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图①与图②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B.图③与图④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C.图⑤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产生部位D.单侧光照射时,图②与图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答案】C【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解析】【分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解答】A、 图①与图②中不同的因素是锡箔遮住胚芽鞘的位置不同,故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说法正确。B、 图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图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琼脂不影响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图③如果出现中胚芽鞘不生长,图④中胚芽鞘能生长,说明生长素是向下运输的,故图③与图④处理可用于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说法正确。C、图⑤缺少对照组,不能用于研究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故说法错误。D、图②与图④中不仅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而且能向下运输,当遇到单侧光照射时,尖端能够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并不均匀的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而会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8.(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和R3均为定值电阻, 为滑动变阻器。当R2的滑片在a端时,闭合电键S,三个电表 和V的示数分别为 I1、I2和U 。现将R2的滑片向b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T1增大;I2不变, U增大 B.I1减小,I2增大, U减小C.I1减小,I2增大, U增大 D.I1增大, 不变,U减小【答案】B【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R1与R2并联后与R3、R0串联;电流表A1测通过R1的电流;A2测通过R2的电流;电压表测量R0之外的电路部分的电压。由滑片的移动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的变化,则可知总电阻的变化;则由欧姆定律可知干路中电流的变化;则对R0由欧姆定律可得R0两端的电压的变化;再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并联部分及R3两端的电压的变化,则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欧姆定律可求得通过R1的电流变化;根据干路电流的变化及R1的电流变化,由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知A2的示数变化。【解答】 因滑片向b移动,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减小,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则由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增大;则R0两端的电压增大,因总电压不变,电压表的示数与R0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故电压表示数减小;因R0、R3两端的电压增大,故并联部分的电压减小;则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1的电流减小,A1示数减小;而通过R1的电流与通过R2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而干路电流增大,故通过R2的电流将增大,即A2示数增大;故说明I1减小、I2增大,U减小;故选B。9.(2025八下·鄞州竞赛)某校实验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记录跳绳次数的装置,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AB 间接信号记录仪,R0是定值电阻,R'是一种光敏元件,当 接收不到红外线时,其电阻会变大,信号记录仪会计数一次,已知电源电压为 6V,AB 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 两端电压为 3V 时,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B.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和R0的阻值相等C.R'接收到红外线时,R'的阻值是 的 3 倍D.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会增加 1.5倍【答案】D【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得出R'接收不到红外线时的阻值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和R0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图乙读出AB间的最小电压即为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光敏电阻与定值电阻R0的阻值关系;(2)R'接收到红外线时,AB间的电压最大,根据图乙读出AB间的最大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光敏电阻与定值电阻R0的阻值关系,进一步得出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变化。【解答】 AB.由题意可知,当R'接收不到红外线时,其电阻会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R0两端的电压变小,由图乙可知,AB间的最小电压为UAB=1V,即AB两端电压为1V时,信号记录仪计数一次,故A错误;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U光=U-UAB=6V-1V=5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即R'=5R0,故B错误;CD.R'接收到红外线时,AB间的电压最大,由图乙可知,AB间的最大电压为UAB'=2V,此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U光'=U-UAB'=6V-2V=4V,此时R'与R0的阻值之比,即R″=2R0,则R'的阻值是R0的2倍,故C错误;由R'=5R0和R″=2R0可知,绳子遮挡红外线时,R'的阻值会增加1.5倍,故D正确。故选D。10.(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无论电路中的电阻如何变化,设定流入电路的总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当变阻器 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电压表V、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量分别为 则△U/△I ( )A.R1 B.R2 C. D.【答案】A【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0和R1并联后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变阻器R0的电流,电压表V测量电源电压;由于流入电路的总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R2两端电压U2不变;所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电压表读数的变化量等于电阻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的表达式,即可整理得出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与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解答】 由图可知,滑动变阻器R0和R1并联后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变阻器R0的电流,电压表V测量电源电压;据题意可知,电源为恒流源,能够提供持续的恒定电流,即:流入电路的干路电流I始终保持恒定;根据U=IR可知,电阻R2两端电压U2不变;所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等于电阻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上滑动时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为ΔU,总电流为I,电流表读数为IA。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1两端电压U1=(I-IA)R1,则|ΔU|=|ΔU1|=|IR1-IAR1|=|(I-IA)R1|=|ΔIA|R1,所以,故A正确。故选A。11.(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电路中,R为滑动变阻器,R1、R2为定值电阻,且 为电压恒定的电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时,通过R、R1、R2电流将发生变化,电流变化值分别为 △I2表示, 则( )A.当滑动片向右滑动时,有B.B.当滑动片向左滑动时,有C.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D.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答案】D【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因R1>R2,且电源的电压不变,设R1=2Ω,R2=1Ω,U=1V;先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通过R1的电流,进一步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并联部分的电压和表示出通过R和R2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移动时表示出三者电流的变化,进一步可知三者变化的大小关系。【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且R1>R2,设R1=2Ω,R2=1Ω,U=1V,电路中的总电阻,电路中的电流,并联部分得的电压,因R与R2并联,所以,;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为R'时,,;所以无论滑动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动,总有ΔI>ΔI2>ΔI1。故选D。1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三个定值电阻 R1、R2、R3的电阻值均不相等,在A、B之间接一个电源,在C、D之间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的示数为 I,现将电源、电流表的位置互调,则电流表的示数(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以上均有可能【答案】C【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可画出AB间是电源、CD间是电流表的电路图,以及AB间是电流表、CD间是电源的等效电路图,之后采用赋值法分别对这两种情况下电流表的示数进行分析比较。【解答】 AB间是电源、CD间是电流表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设电源电压U=6V,R1=3Ω,R2=2Ω,R3=6Ω,则总电阻为:,干路电流为:,根据并联分流可知电流表的示数为:;AB间是电流表,CD间是电源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设电源电压U=6V,R1=3Ω,R2=2Ω,R3=6Ω,则总电阻为:,干路电流为:,根据并联分流可知电流表的示数为:;故将电源、电流表的位置互调之后,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故选C。1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 CO(一氧化碳)排放量的检测电路。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已知气敏电阻 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铃应接在 A 和C 之间B.当CO 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C.若U1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原设定值高D.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的滑片向下移【答案】C【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用久后,电源电压会减小,由欧姆定律,只有当阻值变小时,控制电路才能达到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即报警时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解答】A.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衔铁与下面的触点接通,只有电铃在BD部分才能报警,故A错误;B.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故B错误;C.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当电源电压减小时,控制电路部分电流变小,此时电磁铁磁力较小不能将衔铁吸下来报警;只有CO的浓度继续增大,气敏电阻的阻值继续减小,电路电流增大才能再次报警,因此报警时CO的最小浓度设定值偏高,故C正确;D.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当CO的浓度降低时,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大,为了正常报警,变阻器的阻值必须变小,即滑片向上移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C。14.(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两根绝缘细线吊着一根铜棒,空间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棒中通有向右的电流时两线上拉力 大小均为 F1,若棒中电流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均为 F2,且 则铜棒所受磁场力 大小为( )A.F1+F2 B. C. D.【答案】B【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 由题意知,导体棒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在竖直方向,因为电流反向时磁场力同样反向,又因为反向时,弹簧秤读数增大,由此可知电流自左向右时,导体棒受磁场力方向向上,根据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因为电流反向,磁场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根据导体棒的平衡可以求出安培力的大小表达式。【解答】 令铜棒的重力为G,安培力的大小为F,则由平衡条件得:2F1=G-F--------①当电流反向时,磁场力变为竖直向下,此时同样根据导体棒平衡有:2F2=G+F-------②由①和②可得:G=F1+F2,则:F=F2-F1,故B正确。故选B。15.(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I图线。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测得路端电压为4.8V.则该电路可能为( )A. B.C. D.【答案】B【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图中给出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再根据各项中给出的电路结论进行分析,明确各电路中对应的路端电压和电流是知符合。【解答】 由上图可知电源电动势为6V,电源内阻为:。对A图,,;对B图,,U=IR外=4.8V;对C图,,U=5.68V;对D图,,U=5.4V,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2025八下·鄞州竞赛)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加快植物细胞生长速率。生长素含量可以用琼脂块进行收集和检测,科研小组做了均匀光照和单侧光照两组实验,如右图所示。 (图中□代表琼脂块)(1)图中单侧光照组放在转盘上向右匀速转动,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琼脂块A与琼脂块B中生长素含量相等,琼脂块C中生长素含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琼脂块D;(2)单侧光能使植物茎尖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可以从受光一侧移到背光一侧,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还是在尖端下面部位完成 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用植物茎尖、琼脂块、云母片(不透水)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②若甲组琼脂块E中生长素含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琼脂块F,乙组琼脂块G中生长素含量大于琼脂块H,则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在尖端;③对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释,除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受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的解释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等于(2)云母片所插部位;等于;受光一侧的生长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侧快【知识点】植物激素【解析】【分析】(1)根据“转盘匀速转动”分析解答;(2)①根据描述分析实验探究的变量;②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③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解答】 (1)由于植物受到单侧光照,植物尖端会感受到光照的差异,导致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由于转盘匀速转动,受光均匀,因此背光侧的琼脂块C中生长素含量会等于向光侧的琼脂块D。(2)①实验通过比较云母片所插入的部位来观察植物茎尖的生长素横向运输情况,来研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因此本实验研究的变量是云母片所插部位。②如果覆盖云母片的甲组琼脂块E中生长素含量等于琼脂块F,说明尖端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区域。同样,如果乙组中覆盖云母片的琼脂块G中生长素含量大于琼脂块H,也支持这一结论。③对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植物向光性不仅因为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还因为受光一侧的生长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侧快,导致植物向光源弯曲。17.(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1毫秒=0.001秒)(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毫秒。(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猜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如果的确是“温度越高,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0(2)不变(3)变大【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增大;【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变大,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大。18.(2025八下·鄞州竞赛)2n+1个阻值均为 R 的电阻通过导线首尾连成一圆环,相邻的两个电阻之间均可引出一接线柱,从而构 成一个变阻器,则利用该变阻器可获得不同阻值的个数为 个;最大阻值为 。【答案】n;【知识点】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因为取不同接线柱时,相当于有两串电阻并联,而只要改变一个接线柱,就可以使两条支路上的阻值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最终得到的并联后的总阻值的大小,从而实现了变阻。【解答】 由题意可知,该变阻器可以得到的电路是一个电阻与2n个电阻并联、两个电阻与2n-1个电阻并联、…n个电阻与n+1个电阻并联,依此类推又为n个电阻与n+1个电阻并联、…两个电阻与2n-1个电阻并联、一个电阻与2n个电阻并联与前面重复,因此利用该变阻器可获得不同阻值的个数为n个。根据电阻值一定时,并联的两个电阻阻值越相近,总阻值越大,所以选择nR和(n+1)R并联时,总阻值最大,由并联电路的阻值特点有:,解得:最大阻值为:。19.(2025八下·鄞州竞赛)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 为定值电阻。移动滑动变阻器 R2 的滑片 P,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 U-I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答案】9;20【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的左右两部分电阻并联,再与电阻R1串联,电流表测量左边部分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量aP、bP并联部分两端电压;(1)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左半部分电流为0.25A,通过右半部分电流为1A;同理可知通过左半部分电流为1A时,通过右半部分电流为0.25A;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求出干路电流,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电源电压的表达式,解之即可得出电源电压;(2)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即可求出滑动变阻器aP部分的电阻值;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等于aP的电阻值和bP的电阻值之和。【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的左右两部分电阻并联,再与电阻R1串联,电流表测量左边部分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量aP、bP并联部分两端电压;(1)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左边部分电流为0.25A,通过右边部分电流为1A,则干路电流为I=0.25A+1.0A=1.25A,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U总=U+IR1=4V+1.25A×R1---------------①当电压表读数为5V时,左右两部分的电流都为0.5A,则干路电流为I'=0.5A+0.5A=1A,同理可得电源电压:U总=U'+I'R1=5V+1A×R1----------------②解得:U=9V,R1=4Ω;(2)根据图乙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通过aP的电流为0.25A,通过bP的电流为1A;或通过aP的电流为1A,通过bP的电流为0.25A;由可知,左右两部分的电阻分别为:,;或:,;则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R=RaP+RbP=16Ω+4Ω=20Ω。20.(2025八下·鄞州竞赛)常用的电压表其实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简称表头)改装而成的.从电路的角度看,表头就是一个电阻,同样遵循欧姆定律.表头与其他电阻的不同仅在于通过表头的电流可从刻度盘上读出来.(1)如图是某一表头G的刻度盘,其量程为0~3mA,内阻(即表头自身电阻)是10Ω.使用时,指针指着某一电流刻度,表示流过表头的电流为某一数值,也意味着表头两端具有一定大小的电压.若指针指在2mA刻度时,对应的电压为 v.(2)将表头改装成电压表就是给表头串联一定值电阻,串联好的表头和定值电阻即为改装后的电压表,这样改装的电压表两端可加的电压范围扩大.现需将(1)中表头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则需串联的电阻阻值为 Ω.(3)若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即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为 V.【答案】(1)0.02(2)990(3)1【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1)知道表头的电阻和通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端的电压;(2)知道改装后表头两端的最大电压和通过的最大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表头的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串联电阻的阻值;(3)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解答】 (1)由可得,指针指在2mA刻度时,对应的电压:U=IRG=2×10-3A×10Ω=0.02V;(2)当电流表改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时,表头的总电阻:,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串联电阻R的阻值:R=Rg-RG=1000Ω-10Ω=990Ω;(3)若指针指在表盘刻度为1mA处,表示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U'=I'R=1×10-3A×1000Ω=1V。21.(2025八下·鄞州竞赛)实验室中大量实验表明,通过某一金属氧化物制成的棒中的电流Ⅰ遵循 的规律(其中U表示棒两端的电压,式中 现将该棒与一个遵从欧姆定律的电阻器串联在一起后,接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的6.0V电源上。(1)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 Ω时, 电路中电流为0.16A.(2)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 Ω时,棒两端电压是电阻器 两端电压的2倍。 (结果保留1位小数)【答案】(1)25(2)1.6【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电路中的电流,根据I=kU3求出此时棒两端的电压,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器的阻值;(2)棒和电阻串联可知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二者电压关系,可知棒两端的电压和R2两端电压,根据I=kU3求出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阻器阻值。【解答】 (1)由I=kU3得棒两端的电压为,R1两端的电压为 U1=E-U=6V-2V=4V,则电阻器的阻值为;(2)棒和电阻R2串联,设棒和R2的电压分别为U棒和U2,则U棒:U2=2:1,又因为U棒+U2=6V,则知U棒=4V,U2=2V,电路中的电流为I'=k(U棒)3=0.02A/V3×(4V)3=1.28A,电阻器阻值为。22.(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B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再次出现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简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 如果用N来表示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 。【答案】第二次成像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N-L【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第一次成像时,光屏离凸透镜足够远,说明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2)第二次成像时,凸透镜右移,物像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3)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成像的物距和第二次成像的像距距离是相等的。测量第二次实验的像距,即第一次的物距,即可求出d 的大小。【解答】 如图,第一次实验中物距u=d+L,由于光屏距离凸透镜足够远,所以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点光源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不变,把凸透镜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实验的物距和第二次实验的像距是相等的。所以测量第二次实验成像时,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像距,即第一次实验的物距N,所以N=d+L,所以d=N-L。23.(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所示,某房间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距离点光源为L的地面上,放有一边长为L 且不透光的立方体物块,并且正好挡住了房间内某同学的视线。该同学只好通过安置在天花板上的平面镜来观察光源的像,则平面镜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答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根据反射定律,则过立方体的右顶点作斜率相同方向相反的线与刚才的线相交,因为立方体边长为L,S点距立方体长也为L,然后利用几何知识解答即可。【解答】 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连接某同学的视线与立方体的右顶点并延长,交平面镜于一点O,立方体物块的边长为L,SE=L,已知△SEC、SO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SOB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OA⊥SB,可得SA=AB,,则H=OA=SA=SE+AE=。24.(2025八下·鄞州竞赛)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m【答案】32【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 物体在左右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作出物体在左右平面镜中成像情况,物体在左平面镜中成像又可以在右平面镜中成像,依次作出像在平面镜中成像。【解答】 从右向左在左镜中的第一个像,是物体的像距离物体为:4m+4m=8m,第二个像是物体在右镜所成像的像,距离物体为8m+8m=16m,第3个像是第一个像在右镜中的像,距离物体为24m,左镜所成的第三个像是右边镜中所成的第一个像的像,则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为24m+8m=32m。25.(2025八下·鄞州竞赛)图甲是小明设计的一款电子距离测量仪, 是一根长2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阻值随长度的变化关系如图乙。物体M只能在导轨上做直线运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P移动,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开始测量前,金属滑片P置于电阻丝中点,电源电压为5伏, 电压表量程为0-3伏,滑动变阻器 的规格为“30欧、0.2安”。(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 的滑片向右移动了 0.5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 (填“减小”、 “增大”、 “不变”)。(2)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则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为 欧 (保留一位小数)(3)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滑动变阻器损坏,临时用一个5欧的定值电阻替代。请在图丙中绘出替换电阻后,电压表示数值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图【答案】(1)不变(2)13.3(3)【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电阻的串联、并联【解析】【分析】 (1)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根据电压表的内阻特点判断出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0.5米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从而得出电路的总电阻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即为电流表示数的变化;(2)根据图乙读出R1的阻值,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应使滑片移动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R2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3)用5欧的定值电阻R代替滑动变阻器后,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M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且R1是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据此结合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与M移动的距离关系为一次函数,分别求出当滑片位于右端即M右移1m时、滑片位于中点即M没有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从而得出电压表示数变化量与滑片移动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电压表示数为3V时移动的距离,据此做出图象。【解答】 (1)因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所以,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0.5米时,电路的总电阻不变,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不变,即电流表的示数不变;(2)由图乙可知,R1的阻值为20Ω,为使测量仪能最大限度的测量,则滑片移动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U1=3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此时R2两端的电压U2=U-U1=5V-3V=2V,则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小值;(3)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用5欧的定值电阻R代替滑动变阻器后电路中的电流:,因M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电路中的电流不变,且R1是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所以,由U=IR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与M移动的距离关系为一次函数,当滑片位于右端即M右移1m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V,当滑片位于中点即M没有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由以上可知,电压表示数变化2V时,滑片移动的距离为1m,由电压表的量程可知,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3V,当电压表示数从2V变为3V即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为1V时,滑片向左移动0.5m,26.(2025八下·鄞州竞赛)如图甲是科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的一种身高体重秤,体重、身高显示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两个电流表满刻度都是0.6A.已知电源电压为12伏,R0为竖直固定放置的滑动变阻器,滑片P可以随身高的变化竖直上下移动,其接入电路的电阻与接入电路的长度成正比。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压力变化关系如图乙。(1)体重秤上不站人时,体重秤上的“0”刻度对应A上的电流是多少 (2)该秤的身高测量范围为125~175cm,电路中电流表A2示数相对应的变化范围为0.1A~0.6A.请计算: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多少 (3)该秤的电源使用时间过长后电压会变小,如果电源电压变为10.8V时,用该身高体重秤测得某位同学的身高为170cm,则这位同学的实际身高为多少cm 【答案】(1)解:由图甲可知,压敏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R0并联,电流表A1测通过压敏电阻R的电流,电流表A2测通过滑动变阻器R0的电流,由图乙可知,体重秤上不站人时,压敏电阻R的阻值为100Ω,因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则体重秤上不站人时,通过压敏电阻R的电流为:,即体重秤上的“0”刻度对应A1上的电流是0.12A。(2)解:因为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当通过R0的电流为0.1A时,滑动变阻器R0的阻值为:,当通过R0的电流为0.6A时,滑动变阻器R0的阻值为:,则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为:。(3)解:正常电压下,身高170cm时,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为:20Ω+2Ω/cm×(175cm-170cm)=30Ω,所以身高170cm对应A2的示数为:,现电源电压U=10.8V,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则该同学的实际身高为:。【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由图乙可知,体重秤上不站人时,压敏电阻R的阻值为100Ω,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求出电流表A1的示数;(2)先根据并联电路电压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可求出R0的变化范围,从而求出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每滑动1cm时阻值变化量;(3)由(2)可求出正常电压下身高为170cm时,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从而求出对应的电流;现电源电压为10.8V时,可求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从而确定该同学的实际身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竞赛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竞赛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