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一、科技点亮生活,创造引领发展。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科创之旅吧。 积累与运用(30分)1.(2025六下·上城期末) 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请你为科创展选出一幅赵体 的题字,应选( )。A. B.C. D.【答案】B【知识点】书法作品【解析】【分析】赵孟頫楷书特点(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 )的识别与运用,需依据该字体特征,从选项字体的笔画形态、运笔风格判断,B 选项字体契合赵体楷书特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风格特征的理解与辨别能力,通过给定赵孟頫楷书特点,要求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其风格的字体,需熟悉赵体楷书运笔、点画等典型特征来准确判断。2.(2025六下·上城期末) 抄写科创展的主题,注意布局合理,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答案】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知识点】汉字书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涵盖对字形的准确呈现(正确书写 )、书写美观度(笔画规范、结构匀称 )及布局合理性(字距、行列安排 )的综合考查,需依据汉字书写规范与审美要求完成书写 。故答案为: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包括字形正确性、书写美观性和整体布局合理性,检验对汉字规范书写及审美布局的掌握,要求书写时兼顾笔画、结构与排版,呈现工整美观的文字作品 。3.(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请根据拼音写词语,将科创展的前言补充完整。只有chè dǐ 地pāo qì 陈旧落后的思想,才能开辟全新的探索lǐng yù 。在创新的道路上,或许我们会有pái huái 、迷茫的时刻,但请记住, 每一次驻足都是在积蓄飞跃的力量。让我们把握时代的jī yù ,共同见证创意火花的 迸发,一起触摸未来科技的温度!【答案】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准确认读拼音,结合语境和词汇积累,写出 “chè dǐ” 对应 “彻底” ,“pāo qì” 是 “抛弃” ,“lǐng yù” 为 “领域” ,“pái huái” 是 “徘徊” ,“jī yù” 即 “机遇” ,书写时注意字形正确,如 “彻底” 的 “彻” 、“抛弃” 的 “抛” 、“领域” 的 “域” 、“徘徊” 的部首及笔画 、“机遇” 的 “遇” 。故答案为: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点评】本题考查拼音认读与汉字书写、词汇运用的综合能力,既检验对拼音的准确识别,又考查汉字字形掌握及在语境中正确书写词语的水平,需熟练拼音规则,牢记汉字结构与词义来作答 。4.(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读下列有关科技展品介绍的四个句子,然后按要求作答。A.这枚火箭能在眨(zhǎ)眼间点燃(rán)推进剂,冲向九宵云外。B.纳米技术打造的防御(yù)系统,让各种潜在危害无处可藏(cáng).C.有了这套搜(shōu)索设备,无论在深海还是在大漠,救援(yuán)工作都能顺力进行。D.这个玻璃罩看上去晶莹剔(tī)透,实则坚不可摧,能有效避(bì)开各种险情。①以上语句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②以上语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答案】C;宵” 改 “霄”“力” 改 “利”【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解析】【分析】C.“搜(shōu)索” 注音有误,应为 “sōu”;A. “九宵云外” 的 “宵” 改为 “霄” ;C . “顺力进行” 的 “力” 改为 “利” 。 所以两个错别字是 “宵” 改 “霄” ,“力” 改 “利” 。故答案为:C;宵” 改 “霄”“力” 改 “利”【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的准确掌握情况,检验对易读错字读音的辨别能力,需精准记忆汉字标准拼音,避免受习惯误读影响 。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依托词语语境判断字形,强调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以及汉字在具体表意中的正确运用 。5.(2025六下·上城期末) 展区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dǐ砺前行,蹲(chuō)厉奋发,用科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根据字典释义,“dǐ 砺”中的“dǐ”字应选择( )。A.抵(dǐ):①挡,拒,用力对撑着。②顶撞,冲突。③代替,相当。B.砥(dǐ):①磨刀石,引申为磨炼。②平细的磨刀石。C.诋(dǐ): 毁谤,污蔑。D.邸(dǐ):①高级官员的住所。②姓。【答案】B【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dǐ砺” 意为磨炼、磨砺,结合语境 “砥砺前行” 指在磨练中奋勇前进。“砥” 有磨刀石、磨炼的意思,符合 “dǐ砺” 中 “dǐ” 的含义;其他选项 “抵”“诋”“邸” 的释义均与 “磨炼” 无关,故选择 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含义和语境选择正确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词语的意思及各选项汉字的释义,匹配出最恰当的汉字。6.(2025六下·上城期末) 同学们边参观边交流,其中用词不当的语句是( )。A.科学家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见微知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给手机充电这一司空见惯的行为,背后涉及电能转化等科学原理,学问大着呢。C.电动汽车非常环保,然而电池续航与回收却面临着严厉的挑战。D.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有一点含糊,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答案】C【知识点】词语搭配【解析】【分析】ABD.正确。C.“严厉” 通常用于形容态度、手段等严格而厉害(如 “严厉的批评”),与 “挑战” 搭配不当,应改为 “严峻”(“严峻的挑战” 为固定搭配,强调挑战的严肃、严重),故该句用词不当。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能力,需结合词语的含义、搭配习惯及语境特点,判断词语使用是否准确,重点关注近义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的掌握。7.(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科学智慧之光”展区,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选项是( )。A.汤姆·索亚利用风筝线探路,根据太阳光线找到山洞出口。B.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使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C.魏格纳发现海岸线凹凸吻合的秘密,提出“大陆漂移说”。D.鲁滨逊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答案】D【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解析】【分析】ABC.正确。D.鲁滨逊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角色,他在孤岛上的主要活动是建造住所、种植庄稼、驯养动物等,并未制作简易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该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及科学史事实的了解,需结合相关知识储备,判断各选项描述与实际内容是否一致。(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发现古诗中藏着不少科学知识,请填一填。8.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因而能抵抗狂风侵袭。这让人不禁想起郑燮的“ ”这两句诗来。9.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悄然渗入土壤,滋养植物,助其生长。这让人很自 然地想起杜甫的“ ”这两句诗来。【答案】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与意象的理解,需结合特定事物的特点匹配对应的诗句。(2)本题考查对古诗所描绘情景的把握,需将自然现象与古诗意境相联系,找出契合的诗句。8.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描绘了竹子经历无数磨难仍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的景象,与 “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能抵抗狂风侵袭” 的特点相符。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描写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情景,与 “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渗入土壤滋养植物” 的科学现象一致。故答案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0.(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快结束时,老师说道: “科学发展靠的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以下语句最有可能被 老师引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答案】A【知识点】格言、名言【解析】【分析】老师的话强调 “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意为靠近水边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体现了通过亲身实践(接近事物)获得认知的道理,与 “实践出真知” 的核心意思一致。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强调不要自认为行动早,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与实践和认知无关。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侧重时间的检验,而非实践本身。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与实践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俗语含义的理解及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判断其与给定主题的契合度。11.(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完科创展,同学们纷纷写下心得。请根据要求将内容补充完整。A同学:科创展上的创新成果真是令人赞不绝口,设计之精妙叫人 ,实用价值 更让人 。此展让我深感科技之魅力,也激励我未来要积极投身于科创。(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B同学:当看到宇航员在太空出舱那一刻,我紧张极了,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答案】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解析】【分析】“赞不绝口” 意为不住口地称赞,其近义词 “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符合 “设计之精妙” 的语境;“实用价值更让人……” 需体现对实用价值的认可,“叹服” 指赞叹且佩服,与语境匹配。要求运用夸张手法表现 “紧张极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通过夸大心脏的状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紧张程度,符合夸张手法的要求。故答案为: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点评】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选择与原词含义相近且表达恰当的词语。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要求通过夸大事物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体现特定的情感状态。二、阅读与鉴赏(40分)(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人形机器人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机械人的记载:马钧,三国之能人,以机巧擅名。钧所作木偶,自施机关,能行拜起坐,应对鼓吹,百戏皆能,观者骇悦。②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③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④其次,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⑤再者,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⑥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而且身体的各重要部位设计了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材料二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宇树H1机器人精彩亮相。这些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动作的精准控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规划技术,16台机器人能实时调整队形,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1秒。更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是,它们还能“听懂”音乐,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来的舞蹈已经是有模有样。材料三对人形机器人,人们有太多期待: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但有期待就有担忧: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三则材料来自《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有删改)12.“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原因有:① ;② ;③ ;④更好地与人社交。13.材料二中运用了大量数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呈现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精确数据,证明机器人的舞蹈水平已超越人类。B.对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数据作严谨的说明,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C.这些数据具体说明了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身体构造、性能特点及技术优势。D.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明白宇树 H1人形机器人可以胜任社会中的各种职业。14.阅读材料三,填写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与担忧。15.再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由材料一、二可知:无论是木偶还是机器人表演都能给观者带来惊喜。 ②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③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必将进化成人,进行各项生产劳动。 16.读了三则材料,你最期待具有怎样功能的人形机器人?联系实际,写下你的想法。【答案】12.可以以人为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13.C14.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15.正确;正确;错误16.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需准确找到对应段落,提炼关键原因。(2)本题考查对说明性材料中数据作用及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材料意图,分析数据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精准定位段落,抓取关于期待和担忧的关键语句。(4)本题考查对多则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与判断能力,需整体把握材料,分析各说法与材料内容的契合度。(5)本题考查基于文本内容的创意表达与联系实际的能力,需结合材料对机器人功能的阐述,拓展想象,提出贴合实际需求的期待。12.从材料一第③ - ⑥段可知,“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 的原因,分别对应③段 “可以以人为师”、④段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⑤段 “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⑥段 “更好地与人社交” ,提取前三个原因填空。故答案为:①可以以人为师;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13.A.材料二数据体现机器人性能,未表明舞蹈水平超越人类,A 错误。B.材料二是说明性文本,呈现数据目的是说明机器人构造、性能等,不是激发购买欲,B 错误。C.“身高 1.8 米,体重 47 公斤,搭载 22 个关节电机” 等数据说明身体构造;“最大关节扭矩达 360 牛米,配合 360 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 等体现性能与技术优势,C 正确。D.数据未表明能胜任各种职业,D 错误。故答案为:C14.从材料三 “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 提取期待内容;从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 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提取担忧内容填空。故答案为: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15.①材料一提到古代木偶 “观者骇悦”,材料二机器人表演令人惊喜,所以该说法正确。②三则材料分别从发展原因、实例、社会期待与担忧等方面体现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所以该说法正确。③人形机器人是科技产物,不会进化成人,该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错误16.结合材料中对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介绍,联系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想象其在医疗手术辅助等方面的功能 。故答案为: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青年与创新①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这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驱动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立于潮头。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当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了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如果他们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创新便无从谈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的精力。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焕发创新活力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17.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主要观点,文章 从 、 、 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8.理解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判断说法是否正确。① “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是指北斗系统国际影响力变大。 ② “功亏一篑”具体指培育新水稻品种的试验极为漫长和艰难。 ③“生力军”在文中指具有创新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和青年团队。 19.文章第③、④两个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第⑤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这样写能更充分地说明观点。20.以下两则事例可分别放入文中哪个自然段?答案填在下面【】中的横线上。A.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 骨头。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B.他们期望“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批批青年才俊 志向高远,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21.文章开头讲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这一事件,关于其作用,以下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具体事件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详细阐述北斗系统的研发历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C.从真实事件出发,自然引出文章要表达的观点。D.为后文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案】17.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18.正确;错误;正确19.A;C20.④;③21.B【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观点及论述内容的提炼能力,需梳理文章结构,抓住核心观点和分论点。(2)本题考查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与判断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说理方法 )的识别能力,需分析段落是从正面、反面还是正反结合角度进行论述。(4)本题考查对事例与观点匹配度的判断能力,需分析事例所体现的精神,对应到论述相应观点的段落。(5)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事例作用的分析能力,需明确开头事例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支撑观点等方面的作用,判断对其作用理解的正误。17.文章开篇以北斗团队为例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第②段提出 “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的主要观点,③ - ⑤段分别从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信念、有坚持不懈精神三个方面论述如何焕发创新活力。故答案为: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18.①“中国的北斗” 成为 “世界的北斗”,体现北斗系统在国际上被认可,影响力变大,说法正确。②“功亏一篑” 指培育水稻品种时,若缺乏恒心毅力,会使之前努力白费,不是指试验漫长艰难,说法错误。③结合文意,“生力军” 指有创新活力与精神的青年及团队,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19.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队伍、中国海油 “深海一号” 开发生产团队的正面事例论述观点,是正面说理,选 A。第⑤段既列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年轻人员坚持试验的正面事例,又从反面假设 “缺乏恒心与毅力” 的情况,是正反结合说理,选 C。故答案为:AC20.A 事例中港珠澳大桥建设青年突击队 “不怕苦,不畏难,啃硬骨头”,体现不惧困难,与第④段 “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④段。B 事例中 “一批批青年才俊志向高远,逐梦太空”,体现树立远大理想,与第③段 “树立远大的理想”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③段。故答案为:④;③21.文章开头讲述火箭发射事件,是为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激发兴趣、引出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并非详细阐述北斗研发历程,B 理解错误;A、C、D 理解正确。故答案为:B(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①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②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将工业废渣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③这0.1克镭,折射出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2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讲台时“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神色庄重” 体现出居里夫人 ;而“略显疲倦”则暗示出 。23.读第②、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⑴第②自然段“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瓜”“叶”在文中指 ;“藤”“根”在文中指 。⑵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24.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选择正确的答案。⑴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 ⑵居里夫人一生所获荣誉无数,但是她没有躺在荣誉上尽情享受。 ⑶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读文章结尾,对其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不恰当的是( )。A.总结全文,与前文对居里夫人事迹的叙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B.借权威的声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C.爱因斯坦在强调,在世界著名人物当中,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最高。D.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居里夫人,更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即面对成功要坚守初心。26.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你对“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理解。我认为居里夫人的 、 、 跨越百年,特别动人。【答案】22.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23.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24.错误;错误;正确25.C26.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背后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情节、人物行为分析。(2)本题考查对语句中词语比喻义及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联系上下文,把握内容关联与修辞效果。(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段落层次,抓住主要信息,排除片面选项。(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理解语句本意,结合文章主旨判断选项正误。(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与多元解读,需从人物外在、精神、品质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22.“神色庄重” 从人物神态体现其对科学发布的严谨态度;“略显疲倦” 结合后文提炼镭的艰苦过程,可知是因科研的辛劳。故答案为: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23.结合前文 “在她之前…… 偶然的发现” ,可知 “瓜”“叶” 是他人已有的偶然发现,“藤”“根” 是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的深入探究。句子用多个 “变成……” 结构,是排比修辞,突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地位变化。故答案为: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藤”“根” 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探索,如提出放射性概念,发现钋和镭等 。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24.第④段先讲居里夫人美名流传,接着说她获众多荣誉,然后强调她视名利如粪土,捐赠奖金、把奖章给女儿玩,最后说她埋头工作到离世,核心是突出其对待名利和工作的态度,⑶全面概括;⑴只说美名流传,⑵只说没躺在荣誉上,都片面。故答案为: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25.结尾爱因斯坦的话是强调居里夫人没有被盛名宠坏,A 说总结全文、呼应前文,B 说借权威表达崇敬赞美,D 说传达价值观,都正确;C 说强调科学成就最高,文中未体现,错误。故答案为:C26.从文本看,第①段写其外在美定格;第② - ③段写科研的执着、信念;第④段写其淡泊名利。这些美历经百年仍动人,契合标题。故答案为: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三、表达与交流(30分)27.(2025六下·上城期末) 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任务一:我的创新故事要求:①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如设计、制作了科技小发明,发现了学习小窍门,用上了生活小妙招等。②重点描写创新过程中的发现、思考与突破,可适当加入动作、心理等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任务二:我是科学家小助手要求:①假设自己是某某科学家的助手,参与了科学探索,见证了攻坚克难,体会到了科学精神。②能运用对话、场景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情节生动,富有画面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答案】范文:【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次是命题作文创作任务,主题围绕 “我的创新故事”,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与创新相关事件,体裁为记叙文,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创新过程、思考等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创新”“自己经历”“过程描写(发现、思考、突破 )” 。“创新” 指做之前没做过、有新意的事,像科技小发明、学习生活窍门等;“自己经历” 限定必须是亲身发生的;“过程描写” 要求详细写创新中怎么发现问题、思考办法、突破困难。比如写科技小发明,要体现从发现生活不便,到思考怎么解决,再到实际操作克服难题的过程。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自己创新的事件,比如是制作了自动浇花器,还是发现数学解题新方法等,开篇简洁介绍事件核心。为什么:说明创新的起因,是生活中遇到麻烦想解决(如总忘记浇花导致植物枯萎,所以想做自动浇花器 ),还是学习中为提高效率(如数学题总用常规方法麻烦,想找简便思路 ),讲清做这件创新事的缘由。怎么做:重点写创新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时的观察(如发现垃圾桶分类麻烦,垃圾常混放 )、思考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想怎么让分类轻松,想到做智能分类垃圾桶 )、实际操作遇到的困难(材料难找、装置连接不上等 )及突破办法(查资料、请教他人、反复试验 ),加入动作(“我蹲在地上,拿着螺丝刀,小心翼翼拧着螺丝,手都酸了” )、心理(“心想:这次再失败,是不是该换方案?但又不甘心,都试这么多次了” )描写让过程生动。开头写法:可直接点明创新事件,如 “《会‘听话’的分类垃圾桶》 我一直觉得家里分类垃圾桶用着费劲,直到我动手做了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才解决这难题” ;也可用场景引入,“周末整理厨房,垃圾又混在一起,分类分到手酸,我突然冒出个想法……” 。结尾写法:总结创新收获,如 “这次创新让我懂得,创新就是从生活小麻烦里找灵感,敢尝试就有惊喜” ;或升华主题,“一个小创新,不仅改变了扔垃圾的方式,更让我看到创新的力量,未来我要多当‘生活小创客’” 。【立意提取】1.“智能” 分类垃圾桶诞生记:从生活小困扰出发,写制作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创新过程 。2.数学解题 “新武器” :聚焦学习中发现解题新窍门,展现创新思考 。例文:我的创新故事 ——“智能” 分类垃圾桶生活里,我最头疼扔垃圾 —— 家里四个分类垃圾桶,每次扔都得弯腰瞅半天,垃圾还总混放。周末整理厨房,望着杂乱的垃圾袋,我一拍脑袋:“不如做个‘智能’分类垃圾桶,让它‘帮’我分类!”说干就干。我先观察现有垃圾桶,发现问题:分类全靠人判断,麻烦又易错。那咋让垃圾桶 “智能”?我想到:给垃圾桶装 “眼睛”(识别垃圾 )和 “嘴巴”(语音提示 )!找材料时,我翻出旧塑料盒当桶身,又从废品堆淘来红外传感器、小型语音模块。可真正动手,难题一堆。比如,怎么让传感器识别垃圾?我查资料、问表哥,才知道可以用简单图像识别程序,连到传感器上。我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可一想到成果,又来劲了。组装时更难!红外传感器要精准装在桶口,螺丝怎么拧都歪,我急得直冒汗,心里犯嘀咕:“要不放弃?” 但看着杂乱的垃圾,又咬咬牙:“再试一次!” 我调整呼吸,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终于固定好。接着连电路,电线像 “调皮鬼”,不是掉就是短路,我反复检查、重新焊接,手指被烫出小泡,也没喊疼。终于,“智能” 分类垃圾桶初见雏形!我扔个塑料瓶,传感器 “扫” 了扫,语音模块立刻说:“可回收垃圾,请放入蓝色桶!” 准确率还挺高!爸妈试用后直夸,我心里甜滋滋的。这次创新,让我明白:创新不难,从生活小麻烦找灵感,敢想敢做,哪怕过程磕磕绊绊,也能造出 “小奇迹”。未来,我要当 “生活创新家”,让更多小创意点亮日常!【分析】本次为命题作文创作,主题围绕 “我是科学家小助手”,需以第一人称,虚构作为科学家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的经历,体裁是记叙文,要通过故事展现科学探索过程、科学精神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科学家小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对话、场景描写” 。“科学家小助手” 限定身份,要体现协助科学家的行动;“参与科学探索” 需设计具体科研情节,像实验、观察、解决难题等;“科学精神” 包含严谨、执着、创新等,要通过故事传递;“对话、场景描写” 是让故事生动的手法,要合理运用让情节有画面感。比如写协助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就要有在试验田观察、和院士交流讨论、攻克难题的场景与对话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明身份(如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种太阳’—— 种出高产又好吃的水稻” ),简洁进入故事。为什么:说明成为助手的缘由(崇拜科学家、热爱科学探索等 ),或直接进入科研事件,通过经历展现 “为什么” 参与(如发现水稻病虫害,为解决问题加入探索 )。怎么做:重点写作为助手参与的科研过程,用场景描写呈现试验田、实验室环境(“夏日的试验田像个大蒸笼,稻叶上的水珠直往下滚,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仔细查看每一株稻穗” ),用对话体现交流思考(“袁爷爷,这株水稻穗粒少,是肥力不够吗?”“咱们得再观察,说不定是品种抗逆性的问题……” ),还要写遇到困难时的攻坚(如水稻倒伏,一起想办法改进种植方案 ),突出科学精神。开头写法:可场景式开头,“清晨,试验田的雾气还没散,我跟着袁隆平院士的脚步,又开启了一天的水稻探索,我是他的小助手,也是科学梦的追光者” ;或直述身份,“我是屠呦呦教授的小助手,今天,我们要对新提取的青蒿素样本做试验” 。结尾写法:总结科研收获与科学精神感悟,如 “跟着袁爷爷在田里的日子,我懂了科学精神就是永远向着未知弯腰,哪怕汗水湿透衣背,也要为一粒种子的希望坚持,我愿一直当这科学路上的小助手” ;或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夕阳下,试验田的稻穗沉甸甸的,我作为科学小助手的这段经历,像一粒科学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未来,我也要带着这份执着,继续探索” 。【立意提取】1.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随袁隆平研究水稻,展现科研艰辛与执着 。2.跟着屠呦呦教授找 “青蒿的秘密”:协助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体现探索与创新 。例文: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小夏,来看看这株水稻,穗粒数咋少了呢?” 清晨,试验田的露水打湿裤脚,袁隆平院士的声音穿过薄雾,钻进我耳朵。我赶紧放下记录册,快步跑到他身边 ——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找 “增产密码”。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拨开稻叶,眼睛像精密的探测器:“你看,这株稻穗的粒数,比旁边的少了近二十粒。” 我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袁爷爷,稻秆看着挺壮,是肥力没跟上吗?” 他摇摇头:“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品种特性、生长环境找原因,科学研究就得‘揪’着细节不放。”回到临时实验室(其实就是田边的小棚子 ),桌上摆着各类检测仪器。袁爷爷戴上老花镜,把水稻样本切片、染色,我负责记录数据。“小夏,你看这细胞结构,有没有异常?” 透过显微镜,我瞅半天:“好像细胞壁厚度不一样?” 他眼睛一亮:“对喽!这可能和品种抗逆性有关,得再做对比试验。” 那一刻,我懂了科学探索就是在细微处找真相。遇到难题时,袁爷爷也会发愁,但从没说过 “放弃”。有次试验田水稻大面积倒伏,我急得直掉眼泪:“这么久的努力,全白费了?” 他拍拍我肩膀,声音沉稳:“科学路上哪有顺顺当当的?倒伏说明咱们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弱,正好找到改进方向!” 后来,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调整种植方案,给水稻 “加” 了抗倒伏基因,看着重新挺直腰杆的稻穗,我明白科学精神里,执着和韧性最珍贵。夕阳把试验田染成金色,我跟着袁爷爷走在田埂上,他哼起老歌,稻穗沙沙应和。我作为小助手的这段日子,懂得了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脚踩泥土的坚持,是永远向未知发问的勇气。未来,我要把这份科学精神装进行囊,继续在探索路上奔跑。【点评】(1)过程详细生动:创新过程写得很具体,从发现分类垃圾麻烦,到思考解决方案(装 “眼睛”“嘴巴” ),再到找材料、解决组装难题(传感器安装、电路连接 ),每一步都有细节。像 “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 ,动作、状态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努力;“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 ,把安装传感器的艰难体现出来,还加入心理描写(“要不放弃?”“再试一次!” ),让过程真实、有波折。紧扣主题:全程围绕 “创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突出 “我的创新故事” 。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把创新和生活、未来联系,让作文有深度。(2)场景与对话生动:大量场景描写(“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田边的小棚子当实验室” ),让读者身临其境;对话自然(和袁隆平院士讨论水稻问题 ),体现科研交流,突出 “小助手” 身份和探索过程,画面感强。科学精神体现足:通过水稻穗粒少找原因、水稻倒伏不放弃等情节,展现科学探索的严谨(“揪着细节不放” )、执着(遇到倒伏重新研究 ),把科学精神融入故事,不生硬。情感真挚: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发现问题的好奇,到遇到困难的焦急,再到解决问题的欣喜,情感变化自然,体现作为小助手的成长与感悟,让 “科学精神” 有了温度。1 / 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一、科技点亮生活,创造引领发展。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科创之旅吧。 积累与运用(30分)1.(2025六下·上城期末) 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请你为科创展选出一幅赵体 的题字,应选( )。A. B.C. D.2.(2025六下·上城期末) 抄写科创展的主题,注意布局合理,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3.(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请根据拼音写词语,将科创展的前言补充完整。只有chè dǐ 地pāo qì 陈旧落后的思想,才能开辟全新的探索lǐng yù 。在创新的道路上,或许我们会有pái huái 、迷茫的时刻,但请记住, 每一次驻足都是在积蓄飞跃的力量。让我们把握时代的jī yù ,共同见证创意火花的 迸发,一起触摸未来科技的温度!4.(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读下列有关科技展品介绍的四个句子,然后按要求作答。A.这枚火箭能在眨(zhǎ)眼间点燃(rán)推进剂,冲向九宵云外。B.纳米技术打造的防御(yù)系统,让各种潜在危害无处可藏(cáng).C.有了这套搜(shōu)索设备,无论在深海还是在大漠,救援(yuán)工作都能顺力进行。D.这个玻璃罩看上去晶莹剔(tī)透,实则坚不可摧,能有效避(bì)开各种险情。①以上语句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②以上语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5.(2025六下·上城期末) 展区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dǐ砺前行,蹲(chuō)厉奋发,用科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根据字典释义,“dǐ 砺”中的“dǐ”字应选择( )。A.抵(dǐ):①挡,拒,用力对撑着。②顶撞,冲突。③代替,相当。B.砥(dǐ):①磨刀石,引申为磨炼。②平细的磨刀石。C.诋(dǐ): 毁谤,污蔑。D.邸(dǐ):①高级官员的住所。②姓。6.(2025六下·上城期末) 同学们边参观边交流,其中用词不当的语句是( )。A.科学家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见微知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给手机充电这一司空见惯的行为,背后涉及电能转化等科学原理,学问大着呢。C.电动汽车非常环保,然而电池续航与回收却面临着严厉的挑战。D.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有一点含糊,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7.(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科学智慧之光”展区,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选项是( )。A.汤姆·索亚利用风筝线探路,根据太阳光线找到山洞出口。B.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使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C.魏格纳发现海岸线凹凸吻合的秘密,提出“大陆漂移说”。D.鲁滨逊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发现古诗中藏着不少科学知识,请填一填。8.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因而能抵抗狂风侵袭。这让人不禁想起郑燮的“ ”这两句诗来。9.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悄然渗入土壤,滋养植物,助其生长。这让人很自 然地想起杜甫的“ ”这两句诗来。10.(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快结束时,老师说道: “科学发展靠的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以下语句最有可能被 老师引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11.(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完科创展,同学们纷纷写下心得。请根据要求将内容补充完整。A同学:科创展上的创新成果真是令人赞不绝口,设计之精妙叫人 ,实用价值 更让人 。此展让我深感科技之魅力,也激励我未来要积极投身于科创。(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B同学:当看到宇航员在太空出舱那一刻,我紧张极了,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二、阅读与鉴赏(40分)(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人形机器人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机械人的记载:马钧,三国之能人,以机巧擅名。钧所作木偶,自施机关,能行拜起坐,应对鼓吹,百戏皆能,观者骇悦。②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③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④其次,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⑤再者,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⑥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而且身体的各重要部位设计了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材料二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宇树H1机器人精彩亮相。这些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动作的精准控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规划技术,16台机器人能实时调整队形,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1秒。更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是,它们还能“听懂”音乐,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来的舞蹈已经是有模有样。材料三对人形机器人,人们有太多期待: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但有期待就有担忧: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三则材料来自《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有删改)12.“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原因有:① ;② ;③ ;④更好地与人社交。13.材料二中运用了大量数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呈现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精确数据,证明机器人的舞蹈水平已超越人类。B.对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数据作严谨的说明,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C.这些数据具体说明了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身体构造、性能特点及技术优势。D.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明白宇树 H1人形机器人可以胜任社会中的各种职业。14.阅读材料三,填写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与担忧。15.再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由材料一、二可知:无论是木偶还是机器人表演都能给观者带来惊喜。 ②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③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必将进化成人,进行各项生产劳动。 16.读了三则材料,你最期待具有怎样功能的人形机器人?联系实际,写下你的想法。(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青年与创新①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这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驱动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立于潮头。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当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了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如果他们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创新便无从谈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的精力。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焕发创新活力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17.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主要观点,文章 从 、 、 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8.理解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判断说法是否正确。① “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是指北斗系统国际影响力变大。 ② “功亏一篑”具体指培育新水稻品种的试验极为漫长和艰难。 ③“生力军”在文中指具有创新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和青年团队。 19.文章第③、④两个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第⑤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这样写能更充分地说明观点。20.以下两则事例可分别放入文中哪个自然段?答案填在下面【】中的横线上。A.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 骨头。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B.他们期望“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批批青年才俊 志向高远,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21.文章开头讲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这一事件,关于其作用,以下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具体事件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详细阐述北斗系统的研发历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C.从真实事件出发,自然引出文章要表达的观点。D.为后文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①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②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将工业废渣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③这0.1克镭,折射出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2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讲台时“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神色庄重” 体现出居里夫人 ;而“略显疲倦”则暗示出 。23.读第②、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⑴第②自然段“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瓜”“叶”在文中指 ;“藤”“根”在文中指 。⑵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24.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选择正确的答案。⑴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 ⑵居里夫人一生所获荣誉无数,但是她没有躺在荣誉上尽情享受。 ⑶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读文章结尾,对其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不恰当的是( )。A.总结全文,与前文对居里夫人事迹的叙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B.借权威的声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C.爱因斯坦在强调,在世界著名人物当中,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最高。D.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居里夫人,更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即面对成功要坚守初心。26.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你对“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理解。我认为居里夫人的 、 、 跨越百年,特别动人。三、表达与交流(30分)27.(2025六下·上城期末) 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任务一:我的创新故事要求:①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如设计、制作了科技小发明,发现了学习小窍门,用上了生活小妙招等。②重点描写创新过程中的发现、思考与突破,可适当加入动作、心理等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任务二:我是科学家小助手要求:①假设自己是某某科学家的助手,参与了科学探索,见证了攻坚克难,体会到了科学精神。②能运用对话、场景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情节生动,富有画面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书法作品【解析】【分析】赵孟頫楷书特点(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 )的识别与运用,需依据该字体特征,从选项字体的笔画形态、运笔风格判断,B 选项字体契合赵体楷书特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风格特征的理解与辨别能力,通过给定赵孟頫楷书特点,要求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其风格的字体,需熟悉赵体楷书运笔、点画等典型特征来准确判断。2.【答案】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知识点】汉字书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涵盖对字形的准确呈现(正确书写 )、书写美观度(笔画规范、结构匀称 )及布局合理性(字距、行列安排 )的综合考查,需依据汉字书写规范与审美要求完成书写 。故答案为: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包括字形正确性、书写美观性和整体布局合理性,检验对汉字规范书写及审美布局的掌握,要求书写时兼顾笔画、结构与排版,呈现工整美观的文字作品 。3.【答案】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准确认读拼音,结合语境和词汇积累,写出 “chè dǐ” 对应 “彻底” ,“pāo qì” 是 “抛弃” ,“lǐng yù” 为 “领域” ,“pái huái” 是 “徘徊” ,“jī yù” 即 “机遇” ,书写时注意字形正确,如 “彻底” 的 “彻” 、“抛弃” 的 “抛” 、“领域” 的 “域” 、“徘徊” 的部首及笔画 、“机遇” 的 “遇” 。故答案为: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点评】本题考查拼音认读与汉字书写、词汇运用的综合能力,既检验对拼音的准确识别,又考查汉字字形掌握及在语境中正确书写词语的水平,需熟练拼音规则,牢记汉字结构与词义来作答 。4.【答案】C;宵” 改 “霄”“力” 改 “利”【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解析】【分析】C.“搜(shōu)索” 注音有误,应为 “sōu”;A. “九宵云外” 的 “宵” 改为 “霄” ;C . “顺力进行” 的 “力” 改为 “利” 。 所以两个错别字是 “宵” 改 “霄” ,“力” 改 “利” 。故答案为:C;宵” 改 “霄”“力” 改 “利”【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的准确掌握情况,检验对易读错字读音的辨别能力,需精准记忆汉字标准拼音,避免受习惯误读影响 。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依托词语语境判断字形,强调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以及汉字在具体表意中的正确运用 。5.【答案】B【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dǐ砺” 意为磨炼、磨砺,结合语境 “砥砺前行” 指在磨练中奋勇前进。“砥” 有磨刀石、磨炼的意思,符合 “dǐ砺” 中 “dǐ” 的含义;其他选项 “抵”“诋”“邸” 的释义均与 “磨炼” 无关,故选择 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含义和语境选择正确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词语的意思及各选项汉字的释义,匹配出最恰当的汉字。6.【答案】C【知识点】词语搭配【解析】【分析】ABD.正确。C.“严厉” 通常用于形容态度、手段等严格而厉害(如 “严厉的批评”),与 “挑战” 搭配不当,应改为 “严峻”(“严峻的挑战” 为固定搭配,强调挑战的严肃、严重),故该句用词不当。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能力,需结合词语的含义、搭配习惯及语境特点,判断词语使用是否准确,重点关注近义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的掌握。7.【答案】D【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解析】【分析】ABC.正确。D.鲁滨逊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角色,他在孤岛上的主要活动是建造住所、种植庄稼、驯养动物等,并未制作简易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该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及科学史事实的了解,需结合相关知识储备,判断各选项描述与实际内容是否一致。【答案】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与意象的理解,需结合特定事物的特点匹配对应的诗句。(2)本题考查对古诗所描绘情景的把握,需将自然现象与古诗意境相联系,找出契合的诗句。8.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描绘了竹子经历无数磨难仍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的景象,与 “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能抵抗狂风侵袭” 的特点相符。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描写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情景,与 “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渗入土壤滋养植物” 的科学现象一致。故答案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0.【答案】A【知识点】格言、名言【解析】【分析】老师的话强调 “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意为靠近水边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体现了通过亲身实践(接近事物)获得认知的道理,与 “实践出真知” 的核心意思一致。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强调不要自认为行动早,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与实践和认知无关。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侧重时间的检验,而非实践本身。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与实践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俗语含义的理解及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判断其与给定主题的契合度。11.【答案】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解析】【分析】“赞不绝口” 意为不住口地称赞,其近义词 “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符合 “设计之精妙” 的语境;“实用价值更让人……” 需体现对实用价值的认可,“叹服” 指赞叹且佩服,与语境匹配。要求运用夸张手法表现 “紧张极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通过夸大心脏的状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紧张程度,符合夸张手法的要求。故答案为: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点评】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选择与原词含义相近且表达恰当的词语。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要求通过夸大事物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体现特定的情感状态。【答案】12.可以以人为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13.C14.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15.正确;正确;错误16.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需准确找到对应段落,提炼关键原因。(2)本题考查对说明性材料中数据作用及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材料意图,分析数据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精准定位段落,抓取关于期待和担忧的关键语句。(4)本题考查对多则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与判断能力,需整体把握材料,分析各说法与材料内容的契合度。(5)本题考查基于文本内容的创意表达与联系实际的能力,需结合材料对机器人功能的阐述,拓展想象,提出贴合实际需求的期待。12.从材料一第③ - ⑥段可知,“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 的原因,分别对应③段 “可以以人为师”、④段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⑤段 “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⑥段 “更好地与人社交” ,提取前三个原因填空。故答案为:①可以以人为师;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13.A.材料二数据体现机器人性能,未表明舞蹈水平超越人类,A 错误。B.材料二是说明性文本,呈现数据目的是说明机器人构造、性能等,不是激发购买欲,B 错误。C.“身高 1.8 米,体重 47 公斤,搭载 22 个关节电机” 等数据说明身体构造;“最大关节扭矩达 360 牛米,配合 360 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 等体现性能与技术优势,C 正确。D.数据未表明能胜任各种职业,D 错误。故答案为:C14.从材料三 “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 提取期待内容;从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 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提取担忧内容填空。故答案为: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15.①材料一提到古代木偶 “观者骇悦”,材料二机器人表演令人惊喜,所以该说法正确。②三则材料分别从发展原因、实例、社会期待与担忧等方面体现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所以该说法正确。③人形机器人是科技产物,不会进化成人,该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错误16.结合材料中对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介绍,联系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想象其在医疗手术辅助等方面的功能 。故答案为: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答案】17.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18.正确;错误;正确19.A;C20.④;③21.B【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观点及论述内容的提炼能力,需梳理文章结构,抓住核心观点和分论点。(2)本题考查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与判断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说理方法 )的识别能力,需分析段落是从正面、反面还是正反结合角度进行论述。(4)本题考查对事例与观点匹配度的判断能力,需分析事例所体现的精神,对应到论述相应观点的段落。(5)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事例作用的分析能力,需明确开头事例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支撑观点等方面的作用,判断对其作用理解的正误。17.文章开篇以北斗团队为例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第②段提出 “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的主要观点,③ - ⑤段分别从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信念、有坚持不懈精神三个方面论述如何焕发创新活力。故答案为: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18.①“中国的北斗” 成为 “世界的北斗”,体现北斗系统在国际上被认可,影响力变大,说法正确。②“功亏一篑” 指培育水稻品种时,若缺乏恒心毅力,会使之前努力白费,不是指试验漫长艰难,说法错误。③结合文意,“生力军” 指有创新活力与精神的青年及团队,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19.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队伍、中国海油 “深海一号” 开发生产团队的正面事例论述观点,是正面说理,选 A。第⑤段既列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年轻人员坚持试验的正面事例,又从反面假设 “缺乏恒心与毅力” 的情况,是正反结合说理,选 C。故答案为:AC20.A 事例中港珠澳大桥建设青年突击队 “不怕苦,不畏难,啃硬骨头”,体现不惧困难,与第④段 “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④段。B 事例中 “一批批青年才俊志向高远,逐梦太空”,体现树立远大理想,与第③段 “树立远大的理想”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③段。故答案为:④;③21.文章开头讲述火箭发射事件,是为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激发兴趣、引出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并非详细阐述北斗研发历程,B 理解错误;A、C、D 理解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22.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23.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24.错误;错误;正确25.C26.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背后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情节、人物行为分析。(2)本题考查对语句中词语比喻义及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联系上下文,把握内容关联与修辞效果。(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段落层次,抓住主要信息,排除片面选项。(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理解语句本意,结合文章主旨判断选项正误。(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与多元解读,需从人物外在、精神、品质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22.“神色庄重” 从人物神态体现其对科学发布的严谨态度;“略显疲倦” 结合后文提炼镭的艰苦过程,可知是因科研的辛劳。故答案为: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23.结合前文 “在她之前…… 偶然的发现” ,可知 “瓜”“叶” 是他人已有的偶然发现,“藤”“根” 是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的深入探究。句子用多个 “变成……” 结构,是排比修辞,突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地位变化。故答案为: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藤”“根” 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探索,如提出放射性概念,发现钋和镭等 。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24.第④段先讲居里夫人美名流传,接着说她获众多荣誉,然后强调她视名利如粪土,捐赠奖金、把奖章给女儿玩,最后说她埋头工作到离世,核心是突出其对待名利和工作的态度,⑶全面概括;⑴只说美名流传,⑵只说没躺在荣誉上,都片面。故答案为: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25.结尾爱因斯坦的话是强调居里夫人没有被盛名宠坏,A 说总结全文、呼应前文,B 说借权威表达崇敬赞美,D 说传达价值观,都正确;C 说强调科学成就最高,文中未体现,错误。故答案为:C26.从文本看,第①段写其外在美定格;第② - ③段写科研的执着、信念;第④段写其淡泊名利。这些美历经百年仍动人,契合标题。故答案为: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27.【答案】范文:【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次是命题作文创作任务,主题围绕 “我的创新故事”,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与创新相关事件,体裁为记叙文,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创新过程、思考等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创新”“自己经历”“过程描写(发现、思考、突破 )” 。“创新” 指做之前没做过、有新意的事,像科技小发明、学习生活窍门等;“自己经历” 限定必须是亲身发生的;“过程描写” 要求详细写创新中怎么发现问题、思考办法、突破困难。比如写科技小发明,要体现从发现生活不便,到思考怎么解决,再到实际操作克服难题的过程。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自己创新的事件,比如是制作了自动浇花器,还是发现数学解题新方法等,开篇简洁介绍事件核心。为什么:说明创新的起因,是生活中遇到麻烦想解决(如总忘记浇花导致植物枯萎,所以想做自动浇花器 ),还是学习中为提高效率(如数学题总用常规方法麻烦,想找简便思路 ),讲清做这件创新事的缘由。怎么做:重点写创新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时的观察(如发现垃圾桶分类麻烦,垃圾常混放 )、思考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想怎么让分类轻松,想到做智能分类垃圾桶 )、实际操作遇到的困难(材料难找、装置连接不上等 )及突破办法(查资料、请教他人、反复试验 ),加入动作(“我蹲在地上,拿着螺丝刀,小心翼翼拧着螺丝,手都酸了” )、心理(“心想:这次再失败,是不是该换方案?但又不甘心,都试这么多次了” )描写让过程生动。开头写法:可直接点明创新事件,如 “《会‘听话’的分类垃圾桶》 我一直觉得家里分类垃圾桶用着费劲,直到我动手做了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才解决这难题” ;也可用场景引入,“周末整理厨房,垃圾又混在一起,分类分到手酸,我突然冒出个想法……” 。结尾写法:总结创新收获,如 “这次创新让我懂得,创新就是从生活小麻烦里找灵感,敢尝试就有惊喜” ;或升华主题,“一个小创新,不仅改变了扔垃圾的方式,更让我看到创新的力量,未来我要多当‘生活小创客’” 。【立意提取】1.“智能” 分类垃圾桶诞生记:从生活小困扰出发,写制作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创新过程 。2.数学解题 “新武器” :聚焦学习中发现解题新窍门,展现创新思考 。例文:我的创新故事 ——“智能” 分类垃圾桶生活里,我最头疼扔垃圾 —— 家里四个分类垃圾桶,每次扔都得弯腰瞅半天,垃圾还总混放。周末整理厨房,望着杂乱的垃圾袋,我一拍脑袋:“不如做个‘智能’分类垃圾桶,让它‘帮’我分类!”说干就干。我先观察现有垃圾桶,发现问题:分类全靠人判断,麻烦又易错。那咋让垃圾桶 “智能”?我想到:给垃圾桶装 “眼睛”(识别垃圾 )和 “嘴巴”(语音提示 )!找材料时,我翻出旧塑料盒当桶身,又从废品堆淘来红外传感器、小型语音模块。可真正动手,难题一堆。比如,怎么让传感器识别垃圾?我查资料、问表哥,才知道可以用简单图像识别程序,连到传感器上。我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可一想到成果,又来劲了。组装时更难!红外传感器要精准装在桶口,螺丝怎么拧都歪,我急得直冒汗,心里犯嘀咕:“要不放弃?” 但看着杂乱的垃圾,又咬咬牙:“再试一次!” 我调整呼吸,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终于固定好。接着连电路,电线像 “调皮鬼”,不是掉就是短路,我反复检查、重新焊接,手指被烫出小泡,也没喊疼。终于,“智能” 分类垃圾桶初见雏形!我扔个塑料瓶,传感器 “扫” 了扫,语音模块立刻说:“可回收垃圾,请放入蓝色桶!” 准确率还挺高!爸妈试用后直夸,我心里甜滋滋的。这次创新,让我明白:创新不难,从生活小麻烦找灵感,敢想敢做,哪怕过程磕磕绊绊,也能造出 “小奇迹”。未来,我要当 “生活创新家”,让更多小创意点亮日常!【分析】本次为命题作文创作,主题围绕 “我是科学家小助手”,需以第一人称,虚构作为科学家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的经历,体裁是记叙文,要通过故事展现科学探索过程、科学精神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科学家小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对话、场景描写” 。“科学家小助手” 限定身份,要体现协助科学家的行动;“参与科学探索” 需设计具体科研情节,像实验、观察、解决难题等;“科学精神” 包含严谨、执着、创新等,要通过故事传递;“对话、场景描写” 是让故事生动的手法,要合理运用让情节有画面感。比如写协助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就要有在试验田观察、和院士交流讨论、攻克难题的场景与对话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明身份(如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种太阳’—— 种出高产又好吃的水稻” ),简洁进入故事。为什么:说明成为助手的缘由(崇拜科学家、热爱科学探索等 ),或直接进入科研事件,通过经历展现 “为什么” 参与(如发现水稻病虫害,为解决问题加入探索 )。怎么做:重点写作为助手参与的科研过程,用场景描写呈现试验田、实验室环境(“夏日的试验田像个大蒸笼,稻叶上的水珠直往下滚,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仔细查看每一株稻穗” ),用对话体现交流思考(“袁爷爷,这株水稻穗粒少,是肥力不够吗?”“咱们得再观察,说不定是品种抗逆性的问题……” ),还要写遇到困难时的攻坚(如水稻倒伏,一起想办法改进种植方案 ),突出科学精神。开头写法:可场景式开头,“清晨,试验田的雾气还没散,我跟着袁隆平院士的脚步,又开启了一天的水稻探索,我是他的小助手,也是科学梦的追光者” ;或直述身份,“我是屠呦呦教授的小助手,今天,我们要对新提取的青蒿素样本做试验” 。结尾写法:总结科研收获与科学精神感悟,如 “跟着袁爷爷在田里的日子,我懂了科学精神就是永远向着未知弯腰,哪怕汗水湿透衣背,也要为一粒种子的希望坚持,我愿一直当这科学路上的小助手” ;或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夕阳下,试验田的稻穗沉甸甸的,我作为科学小助手的这段经历,像一粒科学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未来,我也要带着这份执着,继续探索” 。【立意提取】1.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随袁隆平研究水稻,展现科研艰辛与执着 。2.跟着屠呦呦教授找 “青蒿的秘密”:协助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体现探索与创新 。例文: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小夏,来看看这株水稻,穗粒数咋少了呢?” 清晨,试验田的露水打湿裤脚,袁隆平院士的声音穿过薄雾,钻进我耳朵。我赶紧放下记录册,快步跑到他身边 ——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找 “增产密码”。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拨开稻叶,眼睛像精密的探测器:“你看,这株稻穗的粒数,比旁边的少了近二十粒。” 我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袁爷爷,稻秆看着挺壮,是肥力没跟上吗?” 他摇摇头:“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品种特性、生长环境找原因,科学研究就得‘揪’着细节不放。”回到临时实验室(其实就是田边的小棚子 ),桌上摆着各类检测仪器。袁爷爷戴上老花镜,把水稻样本切片、染色,我负责记录数据。“小夏,你看这细胞结构,有没有异常?” 透过显微镜,我瞅半天:“好像细胞壁厚度不一样?” 他眼睛一亮:“对喽!这可能和品种抗逆性有关,得再做对比试验。” 那一刻,我懂了科学探索就是在细微处找真相。遇到难题时,袁爷爷也会发愁,但从没说过 “放弃”。有次试验田水稻大面积倒伏,我急得直掉眼泪:“这么久的努力,全白费了?” 他拍拍我肩膀,声音沉稳:“科学路上哪有顺顺当当的?倒伏说明咱们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弱,正好找到改进方向!” 后来,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调整种植方案,给水稻 “加” 了抗倒伏基因,看着重新挺直腰杆的稻穗,我明白科学精神里,执着和韧性最珍贵。夕阳把试验田染成金色,我跟着袁爷爷走在田埂上,他哼起老歌,稻穗沙沙应和。我作为小助手的这段日子,懂得了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脚踩泥土的坚持,是永远向未知发问的勇气。未来,我要把这份科学精神装进行囊,继续在探索路上奔跑。【点评】(1)过程详细生动:创新过程写得很具体,从发现分类垃圾麻烦,到思考解决方案(装 “眼睛”“嘴巴” ),再到找材料、解决组装难题(传感器安装、电路连接 ),每一步都有细节。像 “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 ,动作、状态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努力;“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 ,把安装传感器的艰难体现出来,还加入心理描写(“要不放弃?”“再试一次!” ),让过程真实、有波折。紧扣主题:全程围绕 “创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突出 “我的创新故事” 。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把创新和生活、未来联系,让作文有深度。(2)场景与对话生动:大量场景描写(“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田边的小棚子当实验室” ),让读者身临其境;对话自然(和袁隆平院士讨论水稻问题 ),体现科研交流,突出 “小助手” 身份和探索过程,画面感强。科学精神体现足:通过水稻穗粒少找原因、水稻倒伏不放弃等情节,展现科学探索的严谨(“揪着细节不放” )、执着(遇到倒伏重新研究 ),把科学精神融入故事,不生硬。情感真挚: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发现问题的好奇,到遇到困难的焦急,再到解决问题的欣喜,情感变化自然,体现作为小助手的成长与感悟,让 “科学精神” 有了温度。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