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一、科技点亮生活,创造引领发展。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科创之旅吧。 积累与运用(30分)
1.(2025六下·上城期末) 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请你为科创展选出一幅赵体 的题字,应选(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赵孟頫楷书特点(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 )的识别与运用,需依据该字体特征,从选项字体的笔画形态、运笔风格判断,B 选项字体契合赵体楷书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风格特征的理解与辨别能力,通过给定赵孟頫楷书特点,要求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其风格的字体,需熟悉赵体楷书运笔、点画等典型特征来准确判断。
2.(2025六下·上城期末) 抄写科创展的主题,注意布局合理,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答案】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涵盖对字形的准确呈现(正确书写 )、书写美观度(笔画规范、结构匀称 )及布局合理性(字距、行列安排 )的综合考查,需依据汉字书写规范与审美要求完成书写 。
故答案为: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包括字形正确性、书写美观性和整体布局合理性,检验对汉字规范书写及审美布局的掌握,要求书写时兼顾笔画、结构与排版,呈现工整美观的文字作品 。
3.(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请根据拼音写词语,将科创展的前言补充完整。
只有chè dǐ   地pāo qì   陈旧落后的思想,才能开辟全新的探索lǐng yù   。在创新的道路上,或许我们会有pái huái   、迷茫的时刻,但请记住, 每一次驻足都是在积蓄飞跃的力量。让我们把握时代的jī yù   ,共同见证创意火花的 迸发,一起触摸未来科技的温度!
【答案】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准确认读拼音,结合语境和词汇积累,写出 “chè dǐ” 对应 “彻底” ,“pāo qì” 是 “抛弃” ,“lǐng yù” 为 “领域” ,“pái huái” 是 “徘徊” ,“jī yù” 即 “机遇” ,书写时注意字形正确,如 “彻底” 的 “彻” 、“抛弃” 的 “抛” 、“领域” 的 “域” 、“徘徊” 的部首及笔画 、“机遇” 的 “遇” 。
故答案为: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
【点评】本题考查拼音认读与汉字书写、词汇运用的综合能力,既检验对拼音的准确识别,又考查汉字字形掌握及在语境中正确书写词语的水平,需熟练拼音规则,牢记汉字结构与词义来作答 。
4.(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读下列有关科技展品介绍的四个句子,然后按要求作答。
A.这枚火箭能在眨(zhǎ)眼间点燃(rán)推进剂,冲向九宵云外。
B.纳米技术打造的防御(yù)系统,让各种潜在危害无处可藏(cáng).
C.有了这套搜(shōu)索设备,无论在深海还是在大漠,救援(yuán)工作都能顺力进行。
D.这个玻璃罩看上去晶莹剔(tī)透,实则坚不可摧,能有效避(bì)开各种险情。
①以上语句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②以上语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
【答案】C;宵” 改 “霄”“力” 改 “利”
【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C.“搜(shōu)索” 注音有误,应为 “sōu”;A. “九宵云外” 的 “宵” 改为 “霄” ;C . “顺力进行” 的 “力” 改为 “利” 。 所以两个错别字是 “宵” 改 “霄” ,“力” 改 “利” 。
故答案为:C;宵” 改 “霄”“力” 改 “利”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的准确掌握情况,检验对易读错字读音的辨别能力,需精准记忆汉字标准拼音,避免受习惯误读影响 。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依托词语语境判断字形,强调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以及汉字在具体表意中的正确运用 。
5.(2025六下·上城期末) 展区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dǐ砺前行,蹲(chuō)厉奋发,用科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根据字典释义,“dǐ 砺”中的“dǐ”字应选择(  )。
A.抵(dǐ):①挡,拒,用力对撑着。②顶撞,冲突。③代替,相当。
B.砥(dǐ):①磨刀石,引申为磨炼。②平细的磨刀石。
C.诋(dǐ): 毁谤,污蔑。
D.邸(dǐ):①高级官员的住所。②姓。
【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dǐ砺” 意为磨炼、磨砺,结合语境 “砥砺前行” 指在磨练中奋勇前进。“砥” 有磨刀石、磨炼的意思,符合 “dǐ砺” 中 “dǐ” 的含义;其他选项 “抵”“诋”“邸” 的释义均与 “磨炼” 无关,故选择 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含义和语境选择正确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词语的意思及各选项汉字的释义,匹配出最恰当的汉字。
6.(2025六下·上城期末) 同学们边参观边交流,其中用词不当的语句是(  )。
A.科学家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见微知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给手机充电这一司空见惯的行为,背后涉及电能转化等科学原理,学问大着呢。
C.电动汽车非常环保,然而电池续航与回收却面临着严厉的挑战。
D.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有一点含糊,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答案】C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严厉” 通常用于形容态度、手段等严格而厉害(如 “严厉的批评”),与 “挑战” 搭配不当,应改为 “严峻”(“严峻的挑战” 为固定搭配,强调挑战的严肃、严重),故该句用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能力,需结合词语的含义、搭配习惯及语境特点,判断词语使用是否准确,重点关注近义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的掌握。
7.(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科学智慧之光”展区,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选项是(  )。
A.汤姆·索亚利用风筝线探路,根据太阳光线找到山洞出口。
B.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使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
C.魏格纳发现海岸线凹凸吻合的秘密,提出“大陆漂移说”。
D.鲁滨逊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鲁滨逊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角色,他在孤岛上的主要活动是建造住所、种植庄稼、驯养动物等,并未制作简易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该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及科学史事实的了解,需结合相关知识储备,判断各选项描述与实际内容是否一致。
(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发现古诗中藏着不少科学知识,请填一填。
8.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因而能抵抗狂风侵袭。这让人不禁想起郑燮的“    ”这两句诗来。
9.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悄然渗入土壤,滋养植物,助其生长。这让人很自 然地想起杜甫的“   ”这两句诗来。
【答案】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与意象的理解,需结合特定事物的特点匹配对应的诗句。
(2)本题考查对古诗所描绘情景的把握,需将自然现象与古诗意境相联系,找出契合的诗句。
8.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描绘了竹子经历无数磨难仍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的景象,与 “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能抵抗狂风侵袭” 的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描写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情景,与 “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渗入土壤滋养植物” 的科学现象一致。
故答案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快结束时,老师说道: “科学发展靠的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以下语句最有可能被 老师引用的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老师的话强调 “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意为靠近水边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体现了通过亲身实践(接近事物)获得认知的道理,与 “实践出真知” 的核心意思一致。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强调不要自认为行动早,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与实践和认知无关。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侧重时间的检验,而非实践本身。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与实践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俗语含义的理解及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判断其与给定主题的契合度。
11.(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完科创展,同学们纷纷写下心得。请根据要求将内容补充完整。
A同学:科创展上的创新成果真是令人赞不绝口,设计之精妙叫人   ,实用价值 更让人   。此展让我深感科技之魅力,也激励我未来要积极投身于科创。
(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B同学:当看到宇航员在太空出舱那一刻,我紧张极了,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
【答案】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赞不绝口” 意为不住口地称赞,其近义词 “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符合 “设计之精妙” 的语境;“实用价值更让人……” 需体现对实用价值的认可,“叹服” 指赞叹且佩服,与语境匹配。要求运用夸张手法表现 “紧张极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通过夸大心脏的状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紧张程度,符合夸张手法的要求。
故答案为: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点评】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选择与原词含义相近且表达恰当的词语。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要求通过夸大事物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体现特定的情感状态。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人形机器人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机械人的记载:马钧,三国之能人,以机巧擅名。钧所作木偶,自施机关,能行拜起坐,应对鼓吹,百戏皆能,观者骇悦。
②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
④其次,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
⑤再者,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
⑥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而且身体的各重要部位设计了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
材料二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宇树H1机器人精彩亮相。这些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动作的精准控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规划技术,16台机器人能实时调整队形,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1秒。更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是,它们还能“听懂”音乐,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来的舞蹈已经是有模有样。
材料三
对人形机器人,人们有太多期待: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但有期待就有担忧: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三则材料来自《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有删改)
12.“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原因有:①   ;②   ;③   ;④更好地与人社交。
13.材料二中运用了大量数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呈现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精确数据,证明机器人的舞蹈水平已超越人类。
B.对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数据作严谨的说明,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C.这些数据具体说明了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身体构造、性能特点及技术优势。
D.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明白宇树 H1人形机器人可以胜任社会中的各种职业。
14.阅读材料三,填写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与担忧。
15.再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由材料一、二可知:无论是木偶还是机器人表演都能给观者带来惊喜。   
②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③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必将进化成人,进行各项生产劳动。   
16.读了三则材料,你最期待具有怎样功能的人形机器人?联系实际,写下你的想法。
【答案】12.可以以人为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
13.C
14.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15.正确;正确;错误
16.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需准确找到对应段落,提炼关键原因。
(2)本题考查对说明性材料中数据作用及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材料意图,分析数据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精准定位段落,抓取关于期待和担忧的关键语句。
(4)本题考查对多则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与判断能力,需整体把握材料,分析各说法与材料内容的契合度。
(5)本题考查基于文本内容的创意表达与联系实际的能力,需结合材料对机器人功能的阐述,拓展想象,提出贴合实际需求的期待。
12.从材料一第③ - ⑥段可知,“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 的原因,分别对应③段 “可以以人为师”、④段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⑤段 “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⑥段 “更好地与人社交” ,提取前三个原因填空。
故答案为:①可以以人为师;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
13.A.材料二数据体现机器人性能,未表明舞蹈水平超越人类,A 错误。
B.材料二是说明性文本,呈现数据目的是说明机器人构造、性能等,不是激发购买欲,B 错误。
C.“身高 1.8 米,体重 47 公斤,搭载 22 个关节电机” 等数据说明身体构造;“最大关节扭矩达 360 牛米,配合 360 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 等体现性能与技术优势,C 正确。
D.数据未表明能胜任各种职业,D 错误。
故答案为:C
14.从材料三 “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 提取期待内容;从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 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提取担忧内容填空。
故答案为: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15.①材料一提到古代木偶 “观者骇悦”,材料二机器人表演令人惊喜,所以该说法正确。②三则材料分别从发展原因、实例、社会期待与担忧等方面体现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所以该说法正确。③人形机器人是科技产物,不会进化成人,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错误
16.结合材料中对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介绍,联系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想象其在医疗手术辅助等方面的功能 。
故答案为: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青年与创新
①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这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驱动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
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立于潮头。
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当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了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如果他们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创新便无从谈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的精力。
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焕发创新活力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
17.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主要观点,文章 从    、    、    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8.理解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① “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是指北斗系统国际影响力变大。    
② “功亏一篑”具体指培育新水稻品种的试验极为漫长和艰难。   
③“生力军”在文中指具有创新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和青年团队。   
19.文章第③、④两个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第⑤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这样写能更充分地说明观点。
20.以下两则事例可分别放入文中哪个自然段?答案填在下面【】中的横线上。
A.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 骨头。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
B.他们期望“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批批青年才俊 志向高远,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
21.文章开头讲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这一事件,关于其作用,以下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具体事件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详细阐述北斗系统的研发历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C.从真实事件出发,自然引出文章要表达的观点。
D.为后文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17.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18.正确;错误;正确
19.A;C
20.④;③
21.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观点及论述内容的提炼能力,需梳理文章结构,抓住核心观点和分论点。
(2)本题考查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与判断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说理方法 )的识别能力,需分析段落是从正面、反面还是正反结合角度进行论述。
(4)本题考查对事例与观点匹配度的判断能力,需分析事例所体现的精神,对应到论述相应观点的段落。
(5)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事例作用的分析能力,需明确开头事例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支撑观点等方面的作用,判断对其作用理解的正误。
17.文章开篇以北斗团队为例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第②段提出 “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的主要观点,③ - ⑤段分别从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信念、有坚持不懈精神三个方面论述如何焕发创新活力。
故答案为: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18.①“中国的北斗” 成为 “世界的北斗”,体现北斗系统在国际上被认可,影响力变大,说法正确。②“功亏一篑” 指培育水稻品种时,若缺乏恒心毅力,会使之前努力白费,不是指试验漫长艰难,说法错误。③结合文意,“生力军” 指有创新活力与精神的青年及团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19.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队伍、中国海油 “深海一号” 开发生产团队的正面事例论述观点,是正面说理,选 A。第⑤段既列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年轻人员坚持试验的正面事例,又从反面假设 “缺乏恒心与毅力” 的情况,是正反结合说理,选 C。
故答案为:AC
20.A 事例中港珠澳大桥建设青年突击队 “不怕苦,不畏难,啃硬骨头”,体现不惧困难,与第④段 “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④段。B 事例中 “一批批青年才俊志向高远,逐梦太空”,体现树立远大理想,与第③段 “树立远大的理想”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③段。
故答案为:④;③
21.文章开头讲述火箭发射事件,是为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激发兴趣、引出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并非详细阐述北斗研发历程,B 理解错误;A、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②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将工业废渣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③这0.1克镭,折射出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2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讲台时“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神色庄重” 体现出居里夫人 ;而“略显疲倦”则暗示出      。
23.读第②、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
⑴第②自然段“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瓜”“叶”在文中指      ;“藤”“根”在文中指 。
⑵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24.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⑴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   
⑵居里夫人一生所获荣誉无数,但是她没有躺在荣誉上尽情享受。   
⑶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读文章结尾,对其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总结全文,与前文对居里夫人事迹的叙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B.借权威的声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C.爱因斯坦在强调,在世界著名人物当中,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最高。
D.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居里夫人,更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即面对成功要坚守初心。
26.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你对“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理解。
我认为居里夫人的    、    、   跨越百年,特别动人。
【答案】22.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23.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
24.错误;错误;正确
25.C
26.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背后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情节、人物行为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语句中词语比喻义及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联系上下文,把握内容关联与修辞效果。
(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段落层次,抓住主要信息,排除片面选项。
(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理解语句本意,结合文章主旨判断选项正误。
(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与多元解读,需从人物外在、精神、品质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22.“神色庄重” 从人物神态体现其对科学发布的严谨态度;“略显疲倦” 结合后文提炼镭的艰苦过程,可知是因科研的辛劳。
故答案为: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
23.结合前文 “在她之前…… 偶然的发现” ,可知 “瓜”“叶” 是他人已有的偶然发现,“藤”“根” 是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的深入探究。句子用多个 “变成……” 结构,是排比修辞,突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地位变化。
故答案为: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藤”“根” 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探索,如提出放射性概念,发现钋和镭等 。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
24.第④段先讲居里夫人美名流传,接着说她获众多荣誉,然后强调她视名利如粪土,捐赠奖金、把奖章给女儿玩,最后说她埋头工作到离世,核心是突出其对待名利和工作的态度,⑶全面概括;⑴只说美名流传,⑵只说没躺在荣誉上,都片面。
故答案为: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结尾爱因斯坦的话是强调居里夫人没有被盛名宠坏,A 说总结全文、呼应前文,B 说借权威表达崇敬赞美,D 说传达价值观,都正确;C 说强调科学成就最高,文中未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C
26.从文本看,第①段写其外在美定格;第② - ③段写科研的执着、信念;第④段写其淡泊名利。这些美历经百年仍动人,契合标题。
故答案为: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7.(2025六下·上城期末) 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我的创新故事
要求:①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如设计、制作了科技小发明,发现了学习小窍门,用上了生活小妙招等。②重点描写创新过程中的发现、思考与突破,可适当加入动作、心理等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任务二:我是科学家小助手
要求:①假设自己是某某科学家的助手,参与了科学探索,见证了攻坚克难,体会到了科学精神。②能运用对话、场景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情节生动,富有画面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答案】范文: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是命题作文创作任务,主题围绕 “我的创新故事”,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与创新相关事件,体裁为记叙文,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创新过程、思考等 。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创新”“自己经历”“过程描写(发现、思考、突破 )” 。“创新” 指做之前没做过、有新意的事,像科技小发明、学习生活窍门等;“自己经历” 限定必须是亲身发生的;“过程描写” 要求详细写创新中怎么发现问题、思考办法、突破困难。比如写科技小发明,要体现从发现生活不便,到思考怎么解决,再到实际操作克服难题的过程。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自己创新的事件,比如是制作了自动浇花器,还是发现数学解题新方法等,开篇简洁介绍事件核心。为什么:说明创新的起因,是生活中遇到麻烦想解决(如总忘记浇花导致植物枯萎,所以想做自动浇花器 ),还是学习中为提高效率(如数学题总用常规方法麻烦,想找简便思路 ),讲清做这件创新事的缘由。怎么做:重点写创新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时的观察(如发现垃圾桶分类麻烦,垃圾常混放 )、思考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想怎么让分类轻松,想到做智能分类垃圾桶 )、实际操作遇到的困难(材料难找、装置连接不上等 )及突破办法(查资料、请教他人、反复试验 ),加入动作(“我蹲在地上,拿着螺丝刀,小心翼翼拧着螺丝,手都酸了” )、心理(“心想:这次再失败,是不是该换方案?但又不甘心,都试这么多次了” )描写让过程生动。
开头写法:可直接点明创新事件,如 “《会‘听话’的分类垃圾桶》 我一直觉得家里分类垃圾桶用着费劲,直到我动手做了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才解决这难题” ;也可用场景引入,“周末整理厨房,垃圾又混在一起,分类分到手酸,我突然冒出个想法……” 。结尾写法:总结创新收获,如 “这次创新让我懂得,创新就是从生活小麻烦里找灵感,敢尝试就有惊喜” ;或升华主题,“一个小创新,不仅改变了扔垃圾的方式,更让我看到创新的力量,未来我要多当‘生活小创客’” 。
【立意提取】1.“智能” 分类垃圾桶诞生记:从生活小困扰出发,写制作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创新过程 。
2.数学解题 “新武器” :聚焦学习中发现解题新窍门,展现创新思考 。
例文:
我的创新故事 ——“智能” 分类垃圾桶
生活里,我最头疼扔垃圾 —— 家里四个分类垃圾桶,每次扔都得弯腰瞅半天,垃圾还总混放。周末整理厨房,望着杂乱的垃圾袋,我一拍脑袋:“不如做个‘智能’分类垃圾桶,让它‘帮’我分类!”
说干就干。我先观察现有垃圾桶,发现问题:分类全靠人判断,麻烦又易错。那咋让垃圾桶 “智能”?我想到:给垃圾桶装 “眼睛”(识别垃圾 )和 “嘴巴”(语音提示 )!
找材料时,我翻出旧塑料盒当桶身,又从废品堆淘来红外传感器、小型语音模块。可真正动手,难题一堆。比如,怎么让传感器识别垃圾?我查资料、问表哥,才知道可以用简单图像识别程序,连到传感器上。我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可一想到成果,又来劲了。
组装时更难!红外传感器要精准装在桶口,螺丝怎么拧都歪,我急得直冒汗,心里犯嘀咕:“要不放弃?” 但看着杂乱的垃圾,又咬咬牙:“再试一次!” 我调整呼吸,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终于固定好。接着连电路,电线像 “调皮鬼”,不是掉就是短路,我反复检查、重新焊接,手指被烫出小泡,也没喊疼。
终于,“智能” 分类垃圾桶初见雏形!我扔个塑料瓶,传感器 “扫” 了扫,语音模块立刻说:“可回收垃圾,请放入蓝色桶!” 准确率还挺高!爸妈试用后直夸,我心里甜滋滋的。
这次创新,让我明白:创新不难,从生活小麻烦找灵感,敢想敢做,哪怕过程磕磕绊绊,也能造出 “小奇迹”。未来,我要当 “生活创新家”,让更多小创意点亮日常!
【分析】本次为命题作文创作,主题围绕 “我是科学家小助手”,需以第一人称,虚构作为科学家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的经历,体裁是记叙文,要通过故事展现科学探索过程、科学精神 。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科学家小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对话、场景描写” 。“科学家小助手” 限定身份,要体现协助科学家的行动;“参与科学探索” 需设计具体科研情节,像实验、观察、解决难题等;“科学精神” 包含严谨、执着、创新等,要通过故事传递;“对话、场景描写” 是让故事生动的手法,要合理运用让情节有画面感。比如写协助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就要有在试验田观察、和院士交流讨论、攻克难题的场景与对话 。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明身份(如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种太阳’—— 种出高产又好吃的水稻” ),简洁进入故事。为什么:说明成为助手的缘由(崇拜科学家、热爱科学探索等 ),或直接进入科研事件,通过经历展现 “为什么” 参与(如发现水稻病虫害,为解决问题加入探索 )。怎么做:重点写作为助手参与的科研过程,用场景描写呈现试验田、实验室环境(“夏日的试验田像个大蒸笼,稻叶上的水珠直往下滚,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仔细查看每一株稻穗” ),用对话体现交流思考(“袁爷爷,这株水稻穗粒少,是肥力不够吗?”“咱们得再观察,说不定是品种抗逆性的问题……” ),还要写遇到困难时的攻坚(如水稻倒伏,一起想办法改进种植方案 ),突出科学精神。
开头写法:可场景式开头,“清晨,试验田的雾气还没散,我跟着袁隆平院士的脚步,又开启了一天的水稻探索,我是他的小助手,也是科学梦的追光者” ;或直述身份,“我是屠呦呦教授的小助手,今天,我们要对新提取的青蒿素样本做试验” 。结尾写法:总结科研收获与科学精神感悟,如 “跟着袁爷爷在田里的日子,我懂了科学精神就是永远向着未知弯腰,哪怕汗水湿透衣背,也要为一粒种子的希望坚持,我愿一直当这科学路上的小助手” ;或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夕阳下,试验田的稻穗沉甸甸的,我作为科学小助手的这段经历,像一粒科学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未来,我也要带着这份执着,继续探索” 。
【立意提取】1.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随袁隆平研究水稻,展现科研艰辛与执着 。
2.跟着屠呦呦教授找 “青蒿的秘密”:协助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体现探索与创新 。
例文: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
“小夏,来看看这株水稻,穗粒数咋少了呢?” 清晨,试验田的露水打湿裤脚,袁隆平院士的声音穿过薄雾,钻进我耳朵。我赶紧放下记录册,快步跑到他身边 ——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找 “增产密码”。
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拨开稻叶,眼睛像精密的探测器:“你看,这株稻穗的粒数,比旁边的少了近二十粒。” 我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袁爷爷,稻秆看着挺壮,是肥力没跟上吗?” 他摇摇头:“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品种特性、生长环境找原因,科学研究就得‘揪’着细节不放。”
回到临时实验室(其实就是田边的小棚子 ),桌上摆着各类检测仪器。袁爷爷戴上老花镜,把水稻样本切片、染色,我负责记录数据。“小夏,你看这细胞结构,有没有异常?” 透过显微镜,我瞅半天:“好像细胞壁厚度不一样?” 他眼睛一亮:“对喽!这可能和品种抗逆性有关,得再做对比试验。” 那一刻,我懂了科学探索就是在细微处找真相。
遇到难题时,袁爷爷也会发愁,但从没说过 “放弃”。有次试验田水稻大面积倒伏,我急得直掉眼泪:“这么久的努力,全白费了?” 他拍拍我肩膀,声音沉稳:“科学路上哪有顺顺当当的?倒伏说明咱们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弱,正好找到改进方向!” 后来,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调整种植方案,给水稻 “加” 了抗倒伏基因,看着重新挺直腰杆的稻穗,我明白科学精神里,执着和韧性最珍贵。
夕阳把试验田染成金色,我跟着袁爷爷走在田埂上,他哼起老歌,稻穗沙沙应和。我作为小助手的这段日子,懂得了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脚踩泥土的坚持,是永远向未知发问的勇气。未来,我要把这份科学精神装进行囊,继续在探索路上奔跑。
【点评】(1)过程详细生动:创新过程写得很具体,从发现分类垃圾麻烦,到思考解决方案(装 “眼睛”“嘴巴” ),再到找材料、解决组装难题(传感器安装、电路连接 ),每一步都有细节。像 “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 ,动作、状态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努力;“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 ,把安装传感器的艰难体现出来,还加入心理描写(“要不放弃?”“再试一次!” ),让过程真实、有波折。紧扣主题:全程围绕 “创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突出 “我的创新故事” 。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把创新和生活、未来联系,让作文有深度。
(2)场景与对话生动:大量场景描写(“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田边的小棚子当实验室” ),让读者身临其境;对话自然(和袁隆平院士讨论水稻问题 ),体现科研交流,突出 “小助手” 身份和探索过程,画面感强。科学精神体现足:通过水稻穗粒少找原因、水稻倒伏不放弃等情节,展现科学探索的严谨(“揪着细节不放” )、执着(遇到倒伏重新研究 ),把科学精神融入故事,不生硬。情感真挚: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发现问题的好奇,到遇到困难的焦急,再到解决问题的欣喜,情感变化自然,体现作为小助手的成长与感悟,让 “科学精神” 有了温度。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一、科技点亮生活,创造引领发展。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科创之旅吧。 积累与运用(30分)
1.(2025六下·上城期末) 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请你为科创展选出一幅赵体 的题字,应选(  )。
A. B.
C. D.
2.(2025六下·上城期末) 抄写科创展的主题,注意布局合理,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3.(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请根据拼音写词语,将科创展的前言补充完整。
只有chè dǐ   地pāo qì   陈旧落后的思想,才能开辟全新的探索lǐng yù   。在创新的道路上,或许我们会有pái huái   、迷茫的时刻,但请记住, 每一次驻足都是在积蓄飞跃的力量。让我们把握时代的jī yù   ,共同见证创意火花的 迸发,一起触摸未来科技的温度!
4.(2025六下·上城期末) 读下列有关科技展品介绍的四个句子,然后按要求作答。
A.这枚火箭能在眨(zhǎ)眼间点燃(rán)推进剂,冲向九宵云外。
B.纳米技术打造的防御(yù)系统,让各种潜在危害无处可藏(cáng).
C.有了这套搜(shōu)索设备,无论在深海还是在大漠,救援(yuán)工作都能顺力进行。
D.这个玻璃罩看上去晶莹剔(tī)透,实则坚不可摧,能有效避(bì)开各种险情。
①以上语句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②以上语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
5.(2025六下·上城期末) 展区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dǐ砺前行,蹲(chuō)厉奋发,用科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根据字典释义,“dǐ 砺”中的“dǐ”字应选择(  )。
A.抵(dǐ):①挡,拒,用力对撑着。②顶撞,冲突。③代替,相当。
B.砥(dǐ):①磨刀石,引申为磨炼。②平细的磨刀石。
C.诋(dǐ): 毁谤,污蔑。
D.邸(dǐ):①高级官员的住所。②姓。
6.(2025六下·上城期末) 同学们边参观边交流,其中用词不当的语句是(  )。
A.科学家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见微知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给手机充电这一司空见惯的行为,背后涉及电能转化等科学原理,学问大着呢。
C.电动汽车非常环保,然而电池续航与回收却面临着严厉的挑战。
D.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有一点含糊,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7.(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科学智慧之光”展区,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选项是(  )。
A.汤姆·索亚利用风筝线探路,根据太阳光线找到山洞出口。
B.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使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
C.魏格纳发现海岸线凹凸吻合的秘密,提出“大陆漂移说”。
D.鲁滨逊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
(2025六下·上城期末) 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发现古诗中藏着不少科学知识,请填一填。
8.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因而能抵抗狂风侵袭。这让人不禁想起郑燮的“    ”这两句诗来。
9.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悄然渗入土壤,滋养植物,助其生长。这让人很自 然地想起杜甫的“   ”这两句诗来。
10.(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快结束时,老师说道: “科学发展靠的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以下语句最有可能被 老师引用的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1.(2025六下·上城期末) 参观完科创展,同学们纷纷写下心得。请根据要求将内容补充完整。
A同学:科创展上的创新成果真是令人赞不绝口,设计之精妙叫人   ,实用价值 更让人   。此展让我深感科技之魅力,也激励我未来要积极投身于科创。
(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B同学:当看到宇航员在太空出舱那一刻,我紧张极了,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人形机器人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机械人的记载:马钧,三国之能人,以机巧擅名。钧所作木偶,自施机关,能行拜起坐,应对鼓吹,百戏皆能,观者骇悦。
②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
④其次,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
⑤再者,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
⑥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而且身体的各重要部位设计了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
材料二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宇树H1机器人精彩亮相。这些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动作的精准控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规划技术,16台机器人能实时调整队形,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1秒。更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是,它们还能“听懂”音乐,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来的舞蹈已经是有模有样。
材料三
对人形机器人,人们有太多期待: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但有期待就有担忧: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三则材料来自《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有删改)
12.“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原因有:①   ;②   ;③   ;④更好地与人社交。
13.材料二中运用了大量数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呈现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精确数据,证明机器人的舞蹈水平已超越人类。
B.对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数据作严谨的说明,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C.这些数据具体说明了宇树 H1人形机器人的身体构造、性能特点及技术优势。
D.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明白宇树 H1人形机器人可以胜任社会中的各种职业。
14.阅读材料三,填写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与担忧。
15.再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由材料一、二可知:无论是木偶还是机器人表演都能给观者带来惊喜。   
②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③由三则材料可知:人形机器人必将进化成人,进行各项生产劳动。   
16.读了三则材料,你最期待具有怎样功能的人形机器人?联系实际,写下你的想法。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青年与创新
①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这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驱动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
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立于潮头。
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当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了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如果他们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创新便无从谈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的精力。
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焕发创新活力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
17.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主要观点,文章 从    、    、    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8.理解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① “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是指北斗系统国际影响力变大。    
② “功亏一篑”具体指培育新水稻品种的试验极为漫长和艰难。   
③“生力军”在文中指具有创新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和青年团队。   
19.文章第③、④两个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第⑤自然段采用   (A.正面 B.反面 C.正反结合)说理的方法,这样写能更充分地说明观点。
20.以下两则事例可分别放入文中哪个自然段?答案填在下面【】中的横线上。
A.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 骨头。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
B.他们期望“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批批青年才俊 志向高远,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可放入文中第   自然段】
21.文章开头讲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这一事件,关于其作用,以下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具体事件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详细阐述北斗系统的研发历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C.从真实事件出发,自然引出文章要表达的观点。
D.为后文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25六下·上城期末)阅读理解
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②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将工业废渣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③这0.1克镭,折射出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2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讲台时“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神色庄重” 体现出居里夫人 ;而“略显疲倦”则暗示出      。
23.读第②、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
⑴第②自然段“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瓜”“叶”在文中指      ;“藤”“根”在文中指 。
⑵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24.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⑴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逾百年。   
⑵居里夫人一生所获荣誉无数,但是她没有躺在荣誉上尽情享受。   
⑶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读文章结尾,对其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总结全文,与前文对居里夫人事迹的叙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B.借权威的声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C.爱因斯坦在强调,在世界著名人物当中,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最高。
D.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居里夫人,更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即面对成功要坚守初心。
26.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你对“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理解。
我认为居里夫人的    、    、   跨越百年,特别动人。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7.(2025六下·上城期末) 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我的创新故事
要求:①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如设计、制作了科技小发明,发现了学习小窍门,用上了生活小妙招等。②重点描写创新过程中的发现、思考与突破,可适当加入动作、心理等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任务二:我是科学家小助手
要求:①假设自己是某某科学家的助手,参与了科学探索,见证了攻坚克难,体会到了科学精神。②能运用对话、场景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情节生动,富有画面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赵孟頫楷书特点(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 )的识别与运用,需依据该字体特征,从选项字体的笔画形态、运笔风格判断,B 选项字体契合赵体楷书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书法字体风格特征的理解与辨别能力,通过给定赵孟頫楷书特点,要求从选项中筛选出符合其风格的字体,需熟悉赵体楷书运笔、点画等典型特征来准确判断。
2.【答案】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能力,涵盖对字形的准确呈现(正确书写 )、书写美观度(笔画规范、结构匀称 )及布局合理性(字距、行列安排 )的综合考查,需依据汉字书写规范与审美要求完成书写 。
故答案为:巧手拼搭创千般妙想 童心探索耀万点奇思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包括字形正确性、书写美观性和整体布局合理性,检验对汉字规范书写及审美布局的掌握,要求书写时兼顾笔画、结构与排版,呈现工整美观的文字作品 。
3.【答案】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准确认读拼音,结合语境和词汇积累,写出 “chè dǐ” 对应 “彻底” ,“pāo qì” 是 “抛弃” ,“lǐng yù” 为 “领域” ,“pái huái” 是 “徘徊” ,“jī yù” 即 “机遇” ,书写时注意字形正确,如 “彻底” 的 “彻” 、“抛弃” 的 “抛” 、“领域” 的 “域” 、“徘徊” 的部首及笔画 、“机遇” 的 “遇” 。
故答案为:彻底;抛弃;领域;徘徊;机遇
【点评】本题考查拼音认读与汉字书写、词汇运用的综合能力,既检验对拼音的准确识别,又考查汉字字形掌握及在语境中正确书写词语的水平,需熟练拼音规则,牢记汉字结构与词义来作答 。
4.【答案】C;宵” 改 “霄”“力” 改 “利”
【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C.“搜(shōu)索” 注音有误,应为 “sōu”;A. “九宵云外” 的 “宵” 改为 “霄” ;C . “顺力进行” 的 “力” 改为 “利” 。 所以两个错别字是 “宵” 改 “霄” ,“力” 改 “利” 。
故答案为:C;宵” 改 “霄”“力” 改 “利”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的准确掌握情况,检验对易读错字读音的辨别能力,需精准记忆汉字标准拼音,避免受习惯误读影响 。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依托词语语境判断字形,强调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以及汉字在具体表意中的正确运用 。
5.【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dǐ砺” 意为磨炼、磨砺,结合语境 “砥砺前行” 指在磨练中奋勇前进。“砥” 有磨刀石、磨炼的意思,符合 “dǐ砺” 中 “dǐ” 的含义;其他选项 “抵”“诋”“邸” 的释义均与 “磨炼” 无关,故选择 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词语含义和语境选择正确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词语的意思及各选项汉字的释义,匹配出最恰当的汉字。
6.【答案】C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严厉” 通常用于形容态度、手段等严格而厉害(如 “严厉的批评”),与 “挑战” 搭配不当,应改为 “严峻”(“严峻的挑战” 为固定搭配,强调挑战的严肃、严重),故该句用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能力,需结合词语的含义、搭配习惯及语境特点,判断词语使用是否准确,重点关注近义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的掌握。
7.【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鲁滨逊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角色,他在孤岛上的主要活动是建造住所、种植庄稼、驯养动物等,并未制作简易飞行装置试图离开孤岛,该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及科学史事实的了解,需结合相关知识储备,判断各选项描述与实际内容是否一致。
【答案】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与意象的理解,需结合特定事物的特点匹配对应的诗句。
(2)本题考查对古诗所描绘情景的把握,需将自然现象与古诗意境相联系,找出契合的诗句。
8.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描绘了竹子经历无数磨难仍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的景象,与 “竹子茎干柔韧、根系稳固,能抵抗狂风侵袭” 的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描写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情景,与 “春风携暖湿水汽遇冷凝结成雨,细雨渗入土壤滋养植物” 的科学现象一致。
故答案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老师的话强调 “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意为靠近水边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体现了通过亲身实践(接近事物)获得认知的道理,与 “实践出真知” 的核心意思一致。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强调不要自认为行动早,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与实践和认知无关。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指经过长时间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侧重时间的检验,而非实践本身。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强调读书要用心,与实践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俗语含义的理解及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判断其与给定主题的契合度。
11.【答案】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赞不绝口” 意为不住口地称赞,其近义词 “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符合 “设计之精妙” 的语境;“实用价值更让人……” 需体现对实用价值的认可,“叹服” 指赞叹且佩服,与语境匹配。要求运用夸张手法表现 “紧张极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通过夸大心脏的状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紧张程度,符合夸张手法的要求。
故答案为:叹为观止;叹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来
【点评】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选择与原词含义相近且表达恰当的词语。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要求通过夸大事物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体现特定的情感状态。
【答案】12.可以以人为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
13.C
14.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15.正确;正确;错误
16.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需准确找到对应段落,提炼关键原因。
(2)本题考查对说明性材料中数据作用及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材料意图,分析数据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需精准定位段落,抓取关于期待和担忧的关键语句。
(4)本题考查对多则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与判断能力,需整体把握材料,分析各说法与材料内容的契合度。
(5)本题考查基于文本内容的创意表达与联系实际的能力,需结合材料对机器人功能的阐述,拓展想象,提出贴合实际需求的期待。
12.从材料一第③ - ⑥段可知,“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 的原因,分别对应③段 “可以以人为师”、④段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⑤段 “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⑥段 “更好地与人社交” ,提取前三个原因填空。
故答案为:①可以以人为师;②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任务。
13.A.材料二数据体现机器人性能,未表明舞蹈水平超越人类,A 错误。
B.材料二是说明性文本,呈现数据目的是说明机器人构造、性能等,不是激发购买欲,B 错误。
C.“身高 1.8 米,体重 47 公斤,搭载 22 个关节电机” 等数据说明身体构造;“最大关节扭矩达 360 牛米,配合 360 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 等体现性能与技术优势,C 正确。
D.数据未表明能胜任各种职业,D 错误。
故答案为:C
14.从材料三 “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 提取期待内容;从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 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提取担忧内容填空。
故答案为:期待: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 ;担忧:抢走重复性岗位 “饭碗”;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15.①材料一提到古代木偶 “观者骇悦”,材料二机器人表演令人惊喜,所以该说法正确。②三则材料分别从发展原因、实例、社会期待与担忧等方面体现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所以该说法正确。③人形机器人是科技产物,不会进化成人,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错误
16.结合材料中对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介绍,联系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想象其在医疗手术辅助等方面的功能 。
故答案为:我期待人形机器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成为精准的手术助手。它可以凭借高精度的操作、稳定的状态,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
【答案】17.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18.正确;错误;正确
19.A;C
20.④;③
21.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观点及论述内容的提炼能力,需梳理文章结构,抓住核心观点和分论点。
(2)本题考查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与判断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说理方法 )的识别能力,需分析段落是从正面、反面还是正反结合角度进行论述。
(4)本题考查对事例与观点匹配度的判断能力,需分析事例所体现的精神,对应到论述相应观点的段落。
(5)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事例作用的分析能力,需明确开头事例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支撑观点等方面的作用,判断对其作用理解的正误。
17.文章开篇以北斗团队为例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第②段提出 “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 的主要观点,③ - ⑤段分别从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信念、有坚持不懈精神三个方面论述如何焕发创新活力。
故答案为:青年应积极焕发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理想;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18.①“中国的北斗” 成为 “世界的北斗”,体现北斗系统在国际上被认可,影响力变大,说法正确。②“功亏一篑” 指培育水稻品种时,若缺乏恒心毅力,会使之前努力白费,不是指试验漫长艰难,说法错误。③结合文意,“生力军” 指有创新活力与精神的青年及团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19.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队伍、中国海油 “深海一号” 开发生产团队的正面事例论述观点,是正面说理,选 A。第⑤段既列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年轻人员坚持试验的正面事例,又从反面假设 “缺乏恒心与毅力” 的情况,是正反结合说理,选 C。
故答案为:AC
20.A 事例中港珠澳大桥建设青年突击队 “不怕苦,不畏难,啃硬骨头”,体现不惧困难,与第④段 “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④段。B 事例中 “一批批青年才俊志向高远,逐梦太空”,体现树立远大理想,与第③段 “树立远大的理想” 观点契合,可放入第③段。
故答案为:④;③
21.文章开头讲述火箭发射事件,是为引出青年与创新话题、激发兴趣、引出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并非详细阐述北斗研发历程,B 理解错误;A、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22.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23.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
24.错误;错误;正确
25.C
26.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背后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情节、人物行为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语句中词语比喻义及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联系上下文,把握内容关联与修辞效果。
(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段落层次,抓住主要信息,排除片面选项。
(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理解语句本意,结合文章主旨判断选项正误。
(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与多元解读,需从人物外在、精神、品质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22.“神色庄重” 从人物神态体现其对科学发布的严谨态度;“略显疲倦” 结合后文提炼镭的艰苦过程,可知是因科研的辛劳。
故答案为:她对待科学发现的严肃、郑重态度;她为研究镭付出了大量精力,经历了艰苦的研究过程 。
23.结合前文 “在她之前…… 偶然的发现” ,可知 “瓜”“叶” 是他人已有的偶然发现,“藤”“根” 是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的深入探究。句子用多个 “变成……” 结构,是排比修辞,突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地位变化。
故答案为: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X 光(人工放射性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藤”“根” 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探索,如提出放射性概念,发现钋和镭等 。排比;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她从学者到成为科学符号、定律、里程碑的转变 。
24.第④段先讲居里夫人美名流传,接着说她获众多荣誉,然后强调她视名利如粪土,捐赠奖金、把奖章给女儿玩,最后说她埋头工作到离世,核心是突出其对待名利和工作的态度,⑶全面概括;⑴只说美名流传,⑵只说没躺在荣誉上,都片面。
故答案为:居里夫人所获荣誉无数,但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直至过世。
25.结尾爱因斯坦的话是强调居里夫人没有被盛名宠坏,A 说总结全文、呼应前文,B 说借权威表达崇敬赞美,D 说传达价值观,都正确;C 说强调科学成就最高,文中未体现,错误。
故答案为:C
26.从文本看,第①段写其外在美定格;第② - ③段写科研的执着、信念;第④段写其淡泊名利。这些美历经百年仍动人,契合标题。
故答案为:美丽容貌与端庄形象(外在美 );对科学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精神美 );视名利如粪土、无私奉献的品质(人格美 ) 。
27.【答案】范文: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是命题作文创作任务,主题围绕 “我的创新故事”,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与创新相关事件,体裁为记叙文,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创新过程、思考等 。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创新”“自己经历”“过程描写(发现、思考、突破 )” 。“创新” 指做之前没做过、有新意的事,像科技小发明、学习生活窍门等;“自己经历” 限定必须是亲身发生的;“过程描写” 要求详细写创新中怎么发现问题、思考办法、突破困难。比如写科技小发明,要体现从发现生活不便,到思考怎么解决,再到实际操作克服难题的过程。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自己创新的事件,比如是制作了自动浇花器,还是发现数学解题新方法等,开篇简洁介绍事件核心。为什么:说明创新的起因,是生活中遇到麻烦想解决(如总忘记浇花导致植物枯萎,所以想做自动浇花器 ),还是学习中为提高效率(如数学题总用常规方法麻烦,想找简便思路 ),讲清做这件创新事的缘由。怎么做:重点写创新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时的观察(如发现垃圾桶分类麻烦,垃圾常混放 )、思考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想怎么让分类轻松,想到做智能分类垃圾桶 )、实际操作遇到的困难(材料难找、装置连接不上等 )及突破办法(查资料、请教他人、反复试验 ),加入动作(“我蹲在地上,拿着螺丝刀,小心翼翼拧着螺丝,手都酸了” )、心理(“心想:这次再失败,是不是该换方案?但又不甘心,都试这么多次了” )描写让过程生动。
开头写法:可直接点明创新事件,如 “《会‘听话’的分类垃圾桶》 我一直觉得家里分类垃圾桶用着费劲,直到我动手做了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才解决这难题” ;也可用场景引入,“周末整理厨房,垃圾又混在一起,分类分到手酸,我突然冒出个想法……” 。结尾写法:总结创新收获,如 “这次创新让我懂得,创新就是从生活小麻烦里找灵感,敢尝试就有惊喜” ;或升华主题,“一个小创新,不仅改变了扔垃圾的方式,更让我看到创新的力量,未来我要多当‘生活小创客’” 。
【立意提取】1.“智能” 分类垃圾桶诞生记:从生活小困扰出发,写制作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创新过程 。
2.数学解题 “新武器” :聚焦学习中发现解题新窍门,展现创新思考 。
例文:
我的创新故事 ——“智能” 分类垃圾桶
生活里,我最头疼扔垃圾 —— 家里四个分类垃圾桶,每次扔都得弯腰瞅半天,垃圾还总混放。周末整理厨房,望着杂乱的垃圾袋,我一拍脑袋:“不如做个‘智能’分类垃圾桶,让它‘帮’我分类!”
说干就干。我先观察现有垃圾桶,发现问题:分类全靠人判断,麻烦又易错。那咋让垃圾桶 “智能”?我想到:给垃圾桶装 “眼睛”(识别垃圾 )和 “嘴巴”(语音提示 )!
找材料时,我翻出旧塑料盒当桶身,又从废品堆淘来红外传感器、小型语音模块。可真正动手,难题一堆。比如,怎么让传感器识别垃圾?我查资料、问表哥,才知道可以用简单图像识别程序,连到传感器上。我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可一想到成果,又来劲了。
组装时更难!红外传感器要精准装在桶口,螺丝怎么拧都歪,我急得直冒汗,心里犯嘀咕:“要不放弃?” 但看着杂乱的垃圾,又咬咬牙:“再试一次!” 我调整呼吸,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终于固定好。接着连电路,电线像 “调皮鬼”,不是掉就是短路,我反复检查、重新焊接,手指被烫出小泡,也没喊疼。
终于,“智能” 分类垃圾桶初见雏形!我扔个塑料瓶,传感器 “扫” 了扫,语音模块立刻说:“可回收垃圾,请放入蓝色桶!” 准确率还挺高!爸妈试用后直夸,我心里甜滋滋的。
这次创新,让我明白:创新不难,从生活小麻烦找灵感,敢想敢做,哪怕过程磕磕绊绊,也能造出 “小奇迹”。未来,我要当 “生活创新家”,让更多小创意点亮日常!
【分析】本次为命题作文创作,主题围绕 “我是科学家小助手”,需以第一人称,虚构作为科学家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的经历,体裁是记叙文,要通过故事展现科学探索过程、科学精神 。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及关键词:关键词:“科学家小助手”“参与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对话、场景描写” 。“科学家小助手” 限定身份,要体现协助科学家的行动;“参与科学探索” 需设计具体科研情节,像实验、观察、解决难题等;“科学精神” 包含严谨、执着、创新等,要通过故事传递;“对话、场景描写” 是让故事生动的手法,要合理运用让情节有画面感。比如写协助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就要有在试验田观察、和院士交流讨论、攻克难题的场景与对话 。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明身份(如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种太阳’—— 种出高产又好吃的水稻” ),简洁进入故事。为什么:说明成为助手的缘由(崇拜科学家、热爱科学探索等 ),或直接进入科研事件,通过经历展现 “为什么” 参与(如发现水稻病虫害,为解决问题加入探索 )。怎么做:重点写作为助手参与的科研过程,用场景描写呈现试验田、实验室环境(“夏日的试验田像个大蒸笼,稻叶上的水珠直往下滚,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仔细查看每一株稻穗” ),用对话体现交流思考(“袁爷爷,这株水稻穗粒少,是肥力不够吗?”“咱们得再观察,说不定是品种抗逆性的问题……” ),还要写遇到困难时的攻坚(如水稻倒伏,一起想办法改进种植方案 ),突出科学精神。
开头写法:可场景式开头,“清晨,试验田的雾气还没散,我跟着袁隆平院士的脚步,又开启了一天的水稻探索,我是他的小助手,也是科学梦的追光者” ;或直述身份,“我是屠呦呦教授的小助手,今天,我们要对新提取的青蒿素样本做试验” 。结尾写法:总结科研收获与科学精神感悟,如 “跟着袁爷爷在田里的日子,我懂了科学精神就是永远向着未知弯腰,哪怕汗水湿透衣背,也要为一粒种子的希望坚持,我愿一直当这科学路上的小助手” ;或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夕阳下,试验田的稻穗沉甸甸的,我作为科学小助手的这段经历,像一粒科学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未来,我也要带着这份执着,继续探索” 。
【立意提取】1.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随袁隆平研究水稻,展现科研艰辛与执着 。
2.跟着屠呦呦教授找 “青蒿的秘密”:协助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体现探索与创新 。
例文: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
“小夏,来看看这株水稻,穗粒数咋少了呢?” 清晨,试验田的露水打湿裤脚,袁隆平院士的声音穿过薄雾,钻进我耳朵。我赶紧放下记录册,快步跑到他身边 —— 我是袁隆平院士的小助手,跟着他在水稻田里找 “增产密码”。
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我和袁爷爷蹲在田里,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拨开稻叶,眼睛像精密的探测器:“你看,这株稻穗的粒数,比旁边的少了近二十粒。” 我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袁爷爷,稻秆看着挺壮,是肥力没跟上吗?” 他摇摇头:“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品种特性、生长环境找原因,科学研究就得‘揪’着细节不放。”
回到临时实验室(其实就是田边的小棚子 ),桌上摆着各类检测仪器。袁爷爷戴上老花镜,把水稻样本切片、染色,我负责记录数据。“小夏,你看这细胞结构,有没有异常?” 透过显微镜,我瞅半天:“好像细胞壁厚度不一样?” 他眼睛一亮:“对喽!这可能和品种抗逆性有关,得再做对比试验。” 那一刻,我懂了科学探索就是在细微处找真相。
遇到难题时,袁爷爷也会发愁,但从没说过 “放弃”。有次试验田水稻大面积倒伏,我急得直掉眼泪:“这么久的努力,全白费了?” 他拍拍我肩膀,声音沉稳:“科学路上哪有顺顺当当的?倒伏说明咱们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弱,正好找到改进方向!” 后来,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调整种植方案,给水稻 “加” 了抗倒伏基因,看着重新挺直腰杆的稻穗,我明白科学精神里,执着和韧性最珍贵。
夕阳把试验田染成金色,我跟着袁爷爷走在田埂上,他哼起老歌,稻穗沙沙应和。我作为小助手的这段日子,懂得了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脚踩泥土的坚持,是永远向未知发问的勇气。未来,我要把这份科学精神装进行囊,继续在探索路上奔跑。
【点评】(1)过程详细生动:创新过程写得很具体,从发现分类垃圾麻烦,到思考解决方案(装 “眼睛”“嘴巴” ),再到找材料、解决组装难题(传感器安装、电路连接 ),每一步都有细节。像 “抱着旧平板电脑,对着各种垃圾拍照、录入程序,手指冻得通红” ,动作、状态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努力;“拿镊子夹着螺丝,一点点对准” ,把安装传感器的艰难体现出来,还加入心理描写(“要不放弃?”“再试一次!” ),让过程真实、有波折。紧扣主题:全程围绕 “创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突出 “我的创新故事” 。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把创新和生活、未来联系,让作文有深度。
(2)场景与对话生动:大量场景描写(“试验田像被烤化的绿毯,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田边的小棚子当实验室” ),让读者身临其境;对话自然(和袁隆平院士讨论水稻问题 ),体现科研交流,突出 “小助手” 身份和探索过程,画面感强。科学精神体现足:通过水稻穗粒少找原因、水稻倒伏不放弃等情节,展现科学探索的严谨(“揪着细节不放” )、执着(遇到倒伏重新研究 ),把科学精神融入故事,不生硬。情感真挚: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发现问题的好奇,到遇到困难的焦急,再到解决问题的欣喜,情感变化自然,体现作为小助手的成长与感悟,让 “科学精神” 有了温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