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识字与写字(21分)
1.(2025五下·鄞州期末)抄写下面的语段,注意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答案】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需准确呈现标题、作者与段落内容,注重排版的清晰性,让标题和作者位置突出,段落区分明确,以此检验对文本格式规范的掌握。
故答案为: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抄写的规范操作,涵盖标题、作者的排版呈现以及段落的清晰区分,强调书写过程中对文本格式完整性与美观性的把控。
2.(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消晨,我登上观景台jí mù yuǎn tiào①   , fēng píng làngjìng②   的湖面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被bó wù③   轻柔地lǒng zhào④   着。 岸边游人如织, cù yōng⑤   在观景栏杆旁, xiǎng shòu⑥   着这如诗如 画的美景。看着眼前的景致,我qíng bù zì jīn⑦   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答案】极目远眺;风平浪静;薄雾;笼罩;簇拥;享受;情不自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利用对汉字字形、拼音规则的掌握,将拼音转化为正确汉字 。要关注形声字特点、同音字区分,像 “极目远眺” 的 “眺” ,从 “目” 表意,与看的动作相关;“风平浪静” 需准确书写字形,“薄雾” 的 “薄” 注意结构;“笼罩” 体现覆盖状态;“簇拥” 突出人群聚集;“享受” 是对美景的体验;“情不自禁” 要写准 “禁” 字,以此完成词语拼写,考查对常用词语的音形对应及语境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极目远眺;风平浪静;薄雾;笼罩;簇拥;享受;情不自禁
【点评】本题考查拼音与汉字的对应书写,需结合语境理解语义,准确拼写词语,同时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规范掌握,避免因形近、音近造成书写错误。
3.(2025五下·鄞州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供(gōng) 水浒传(zhuàn)
B.旖(yí)旎 碧波万顷(qǐn)
C.龇(cī)牙 楷(kǎi)书
D.恐吓(hè) 燕(yàn)园胜地
【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提供(gōng)” ,“供” 读 “gōng” 时表供给、供应 ;“水浒传(zhuàn)” ,“传” 在表示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时读 “zhuàn” ,注音均正确。
B.“旖(yǐ)旎” ,“旖” 正确读音是 “yǐ” ,不是 “yí” ;“碧波万顷(qǐng)” ,“顷” 读 “qǐng” ,指面积单位等,“qǐn” 错误。
C.“龇(zī)牙” ,“龇” 读音为 “zī” ,“cī” 错误;“楷(kǎi)书” 注音正确,但因前一个字错误,该选项整体不对。
D.“燕(yān)园胜地” ,“燕” 在指地名等时读 “yān” ,“yàn” 错误;“恐吓(hè)” 注音正确,因前一个字错误,该选项整体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重点是多音字(如 “供”“传”“燕” )、易读错字(如 “旖”“龇”“顷” )的读音辨析,需结合汉字的读音规则与常见用法准确判断。
4.(2025五下·鄞州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瞎闹 疑惑 军令壮 B.部置 拟定 圆滚滚
C.委托 调度 脚腕子 D.尤衷 荣幸 眼巴巴
【答案】C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军令壮” 错误,应为 “军令状” ,“状” 指文书、凭证,“壮” 表意不符。
B.“部置” 错误,应为 “布置” ,“布” 有安排、陈设之意,“部” 不贴合该词表意。
C.“委托、调度、脚腕子” ,字形均正确,符合汉字规范书写。
D.“尤衷” 错误,应为 “由衷” ,“由衷” 指出于本心,“尤” 表意不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需准确识别词语中易错字,依据词语的正确表意和规范书写来判断,考查对常用词语字形的掌握程度。
5.(2025五下·鄞州期末) 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神机妙算,三天借得十万支箭。
B.刷子李技艺高超,刷墙时,他总是胸有成竹,从不手忙脚乱。
C.如今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了。
D.刘伯承手术时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崭新的床单居然被他抓破了。
【答案】C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养尊处优” 指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8。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用 “养尊处优” 来形容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重点考查对成语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情况,需要准确把握成语的语义和感彩,判断其是否与所描述的情境相符。
(2025五下·鄞州期末) 书法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颜真卿的楷书。
6.老师指着下图说:“颜体就是这样(  )。”
A.筋肉丰满,恢宏雄壮 B.骨力劲健,瘦硬通神
C.笔画连绵,流畅奔放 D.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7.宁宁在了解了颜真卿后,赞叹道:“颜真卿真是学识高,技艺高,品性高!” 这三个“高”分别指(  )。
A.高超 高深 高洁 B.高深 高洁 高超
C.高超 高洁 高深 D.高深 高超 高洁
【答案】6.A
7.D
【知识点】书法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颜体楷书书法特点的了解,需熟悉不同书法字体(楷书、草书、行书等 )及颜体自身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区分来选择。
(2)本题考查对人物多方面品质(学识、技艺、品性 )与词语对应关系的理解,需结合对颜真卿的了解,准确匹配不同 “高” 所对应的人物特点维度。
6.颜体楷书的特点是筋肉丰满,恢宏雄壮 。B 选项 “骨力劲健,瘦硬通神” 多形容柳体;C 选项 “笔画连绵,流畅奔放” 是草书特点;D 选项 “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常形容行书。颜体楷书笔画丰厚饱满,结构宽博大气,符合 A 选项描述。
故答案为:A
7.“学识高” 对应 “高深”,指颜真卿学识渊博、造诣深;“技艺高” 对应 “高超”,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品性高” 对应 “高洁”,颜真卿为人正直、品性高尚 。所以三个 “高” 分别指高深、高超、高洁,选 D。
故答案为:D
二、阅读与鉴赏(49分)
8.(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却有一种古朴天然的美。
B.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C.居住在繁华都市,我却不时想起家乡朴素的小院。
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 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答案】B
【知识点】对比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将 “苏州园林” 和 “北京的园林” 在使用彩绘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运用了对比手法。
B.“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是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嗅觉相沟通 )和想象,并非对比,没有将不同事物进行对照比较。
C.把 “繁华都市” 和 “家乡朴素的小院” 进行对比,体现对家乡小院的怀念,运用了对比手法。
D.将 “姑爹的小船(破旧的篷 )” 和 “绍兴的乌篷船(精致 )” 对比,突出对姑爹小船的情感,运用了对比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识别,需明确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分析句子是否存在这种 “对照比较” 来判断。
9.(2025五下·鄞州期末) 我们在做小小讲解员的时候,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可以用动作、表情加以辅助。
B.确定好要讲解什么后,先搜集相关资料,再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解。
C.可以做一些小卡片,标注要讲的关键信息。
D.要根据准备的内容讲解,即使听众不太感兴趣,也要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讲解。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讲解要关注听众反应,若听众不感兴趣,应灵活调整内容、方式,而不是死板按照事先准备的讲,该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 “小小讲解员” 实践活动中正确做法的掌握,需理解讲解过程中要兼顾内容准备与现场互动、灵活调整,以此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2025五下·鄞州期末)班级开展“走近古典名著”活动,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① 年约十四,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③面如黑铁,一对大耳似扇子挂在两侧,身粗肚大。
10.第①个人物年约十四,正是(  )
A.豆蔻年华 B.及笄 C.弱冠 D.而立
11.请写出与第②个人物有关的两个故事《   》《   》。
12.第③个人物是   ,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
【答案】10.A
11.草船借箭;空城计
12.张飞;《三国演义》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代年龄称谓的了解,需准确记忆不同年龄称谓对应的年龄段及适用性别,以此进行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中人物及相关经典情节的掌握,需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主要故事,调用积累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外貌及出处的掌握,需结合名著中人物典型外貌描写与作品关联,准确识别人物和所属名著。
10.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题干中人物年约十四,符合 “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而立指三十岁。所以选 A。
故答案为:A
11.第②个人物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草船借箭” 展现其智谋,“空城计” 体现其临危不乱、足智多谋,围绕他的经典故事还有 “七擒孟获”“舌战群儒” 等,选取两个填写即可。
故答案为:草船借箭;空城计
12.第③个人物外貌 “面如黑铁,一对大耳似扇子挂在两侧,身粗肚大” 符合《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特点,所以人物是张飞,出自《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张飞;《三国演义》
13.(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主题 诗句
童年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①   ,②   ”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劳动的热爱。
壮美山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③   ,④   ”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家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⑤   ,⑥   ”表现了杜甫听说失地收复后的喜极而泣。
【答案】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需依据主题 “童年生活”“壮美山河”“家国情怀”,匹配相应古诗中体现对应内容的诗句,准确填写。要熟悉《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中儿童学农事的诗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描绘山河壮阔的句子,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喜极而泣的经典语句,通过理解诗意、记忆诗句来完成填空。
故答案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诗句的理解性默写,需结合主题把握诗句内涵,准确提取对应内容,考查对古诗积累与诗意理解的融合运用。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荆公改字
王荆公①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眷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吴中②士人家藏其草③。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 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注释】①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罢相后被封为 荆国公。②吴中:苏州。③草:草稿。
14.请选择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①复圈去而改为“入”(  )
A.复习 B.又 C.重复
②旋改为“满”(  )
A.旋转
B.返回
C.再次
③凡如是十许字(  )
A.总共
B.平凡
C.凡是
15.请将王荆公改字的过程补充完整。
16.你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17.从王荆公改字的故事,你感受到了诗人   的精神。
【答案】14.BCA
15.过、入、满
16.用得好。“绿” 字将春风当作有生命力、能染色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大地逐渐变绿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比 “到”“过”“入”“满” 等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把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色彩,让诗句更富表现力 。
17.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理解,需结合文言文语境,准确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推断字词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提取,需从文中找到改字的先后顺序描述,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填空。
(3)本题考查对古诗中炼字的赏析,需结合字词的修辞手法、表意效果等,分析其在诗句中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理解 “绿” 字的独特艺术价值。
(4)本题考查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需从改字的行为(反复修改、追求最佳表达 )中,概括出诗人在创作时秉持的精神,理解其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14.①“复圈去而改为‘入’”,结合语境是又圈去 “过” 改 “入”,“复” 是 “又” 的意思,选 B 。②“旋改为‘满’”,是接着、再次改为 “满”,“旋” 为 “再次、随即” 之意,选 C 。③“凡如是十许字”,是说总共像这样改了十来个字,“凡” 是 “总共”,选 A 。
故答案为:BCA
15.依据文中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可知改字过程是 “到→过→入→满→绿” ,所以补充 “过”“入”“满” 。
故答案为:过、入、满
16.从炼字角度分析,“绿” 字是形容词作动词,赋予春风以动态的染色效果,从表意的生动性、画面感等方面阐述其优势,对比其他字能更突出 “绿” 字的精妙。
故答案为:用得好。“绿” 字将春风当作有生命力、能染色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大地逐渐变绿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比 “到”“过”“入”“满” 等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把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色彩,让诗句更富表现力 。
17.王安石为一个字反复修改十多次,从 “到” 到 “过”“入”“满” ,最终定为 “绿”,体现出他对诗歌创作严谨的态度,追求极致、不断打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
故答案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理解
老李的糖画摊
①小时候,我家附近的老街,是孩子们的欢乐场,而糖画摊则是其中最甜蜜的存在。
②那时,老李还不到四十岁,身材挺拔,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他的糖画摊摆在老街的拐弯处,一张略显陈旧却擦得干干净净的小方来,上面放着熬糖的炉子和一个装着麦芽糖的小锅。旁边的木架上,插满了用糖做成的各种图案,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仿佛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③每当有孩子围拢过来,老李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一边用小汤勺舀起铜锅里的糖汁,一边亲切地问:“小朋友,想要个啥样的呀?”得到回答后,他就开始了创作。只见他手腕灵活地摆动,那糖汁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光滑的石板上快速流淌、勾勒。他时而轻描,时而重抹,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跃然石上。比如画一条金鱼,他先画出圆圆的鱼身,再轻轻甩出几条灵动的鱼尾,最后点上眼睛,一条仿佛在水中畅游的金鱼就出现了。紧接着,他迅速用小铲子将禟画铲起,小心翼翼地粘在竹签上,递给眼巴巴等待的孩子。孩子们接过糖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迫不及待地舔上一口,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
④长大后,我去老街的次数越来越少,老街的店铺不断更新,孩子们对糖画的热情逐渐冷却,曾经围绕糖画摊的孩子也少了许多。偶尔路过,还能看到老李的糖画摊。此时的他,头发已添了不少银丝,脸上也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但他制作糖画的专注神情一如往昔。
⑤如今,老街进行改造,变得更加繁华热闹,可也多了许多时尚的零食店和玩具店。再次见到老李时,他的摊位挪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老李有时会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我和他聊了聊,他说现在愿意学糖画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糖画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
⑥但老李从未想过放弃,每天依然早早地来到摊位,认真制作每一幅糖画。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⑦每当我回到老街,还是会去看看老李的糖画摊。他依旧在那里,用那双手,为偶尔路过的孩子们,编织着甜蜜的梦,延续着这门古老手艺的生命。
18.文章第①自然段“糖画摊则是其中最甜蜜的存在”,说说你对“甜蜜”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
19.第⑤自然段老李为什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下面表述不恰当的是(  )
A.许多时尚的零食店和玩具店取代了糖画摊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B.学糖画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无人传承。
C.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没办法继续创作糖画。
D.新兴娱乐方式和零食兴起,糖画受欢迎度降低。
20.文中老李坚持制作糖画的主要原因是(  )
A.制作糖画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改善生活条件。
B.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愿让这项传统手艺失传。
C.受限于年龄和技能,只能继续从事糖画制作维持生计。
D.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每天都有很多人买。
21.根据选文中孩子们对“糖画”的态度和老李的神态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22.文中多次对老李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请你摘抄一处,并写出你从 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摘抄:   。
感受:   。
【答案】18.一是糖画本身味道甜美,孩子们品尝糖画时能感受到甜蜜的滋味;二是糖画摊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回忆,这种回忆是甜蜜的 。
19.C
20.B
21.孩子们:小时候充满期待→长大后热情逐渐冷却→如今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
老李:小时候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长大后专注的神情一如往昔→如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22.摘抄: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感受:从老李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对糖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即使面临手艺受冷落的情况,也决心坚守,希望延续手艺生命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内容,从字面和引申义(情感、回忆角度 )挖掘 “甜蜜” 的多层意思,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丰富内涵。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从第⑤段提取老李忧虑的原因,逐一分析选项与原文是否契合,判断表述的恰当性。
(3)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原因的理解,需抓住老李的语言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分析其坚持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责任感,判断选项正误。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提取,需按 “孩子们态度、老李神态” 的时间线,从文中筛选关键语句,梳理变化过程。
(5)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赏析,需先筛选人物描写的语句,再从语句内容(语言、神态、动作 )中剖析人物的情感、品质、责任感等内心世界。
18.从字面看,糖画的麦芽糖味道甜;从情感角度,糖画摊是孩子们欢乐场,带来的快乐回忆是 “甜蜜” 的引申义,结合文本第③段孩子们接过糖画的快乐、第①段糖画摊是欢乐场等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一是糖画本身味道甜美,孩子们品尝糖画时能感受到甜蜜的滋味;二是糖画摊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回忆,这种回忆是甜蜜的 。
19.ABD.正确。
C.文中未提及老李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创作,属于无中生有,表述不恰当。
故答案为:C
20.A.文中未提制作糖画经济效益显著、能大幅改善生活,与原文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 不符,错误。
B.老李说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愿手艺失传,正确。
C.文中未说老李因年龄、技能限制只能做糖画维持生计,错误。
D.第⑤段提到 “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并非每天很多人买,错误。
故答案为:B
21.依据文本内容,第②段 “那时,老李还不到四十岁,身材挺拔,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第③段孩子们小时候 “眼巴巴等待” 是充满期待;第④段 “长大后…… 孩子们对糖画的热情逐渐冷却”;第⑤段 “如今…… 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老李有时会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提取对应信息填空。
故答案为:孩子们:小时候充满期待→长大后热情逐渐冷却→如今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
老李:小时候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长大后专注的神情一如往昔→如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22.先从文中找出对老李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再分析其体现的内心。比如这句语言描写,直接展现老李对传承手艺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
故答案为:摘抄: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感受:从老李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对糖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即使面临手艺受冷落的情况,也决心坚守,希望延续手艺生命 。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理解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它始建于公元366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 的规模。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现有洞窟735 个,分布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这些壁画和 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
————选自《国家文物局》网站
材料二
主要年代 莫高窟修建成就
前秦 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标志着莫高窟修建的开始
隋代 洞窟数量大幅增加,壁画题材日益丰富,艺术风格独特
唐代 莫高窟迎来鼎盛,洞窟数量逾千
五代时期 继续开窟,壁画中汉服与胡服并存,反映民族融合
宋代至元代 莫高窟继续扩建和重修,形成了现有的规模和艺术特色
——选自百度百科
23.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   、   和   ;材料二介绍了莫高窟的   。
24.判断题。
①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经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②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③元代继续对莫高窟进行扩建,是莫高窟修筑的鼎盛时期。   
25.莫高窟为什么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从上面材料中至少找到两条理由。
【答案】23.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与艺术瑰宝(洞窟、壁画、彩塑等 );修建历程(不同朝代的修建成就 )
24.正确;正确;错误
25.理由一: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彩塑 2415 尊,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材料一 )。
理由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兴建,历史悠久,且不同朝代有独特修建成就,如唐代鼎盛、五代反映民族融合等,具有深厚文化价值(材料一、二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提取,需分层梳理材料一、二的信息,提炼出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艺术、修建历程等关键内容,考查信息整合能力。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 “现存”“唐代鼎盛” ),对比选项表述,判断正误,考查信息辨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归纳,需从材料中挖掘莫高窟的独特价值(规模、艺术、历史等 ),梳理成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考查内容理解与归纳能力。
23.材料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是地理位置;“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 是建造历史;“现有洞窟 735 个…… 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 是规模与艺术瑰宝。材料二按年代梳理莫高窟修建成就,是修建历程。
故答案为: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与艺术瑰宝(洞窟、壁画、彩塑等 );修建历程(不同朝代的修建成就 )
24.材料一 “它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表述正确;材料一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强调 “现存” ,选项遗漏,表述错误;材料二 “唐代,莫高窟迎来鼎盛” ,并非元代,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正确;错误
25.从材料中找体现莫高窟价值的内容,材料一的规模、艺术瑰宝属性,材料二的悠久历史、历代修建成就,都是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提取并整合这些要点。
故答案为:理由一: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彩塑 2415 尊,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材料一 )。
理由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兴建,历史悠久,且不同朝代有独特修建成就,如唐代鼎盛、五代反映民族融合等,具有深厚文化价值(材料一、二 )。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6.(2025五下·鄞州期末) 凯旋而归 难舍难分 失而复得 乐极生悲 欢欣鼓舞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上面这些词语让你想起了记忆深处的哪些事? 请选取其中一件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把人 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内心。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答案】范文: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组富有生活情感色彩的词语(凯旋而归、难舍难分、失而复得、乐极生悲、欢欣鼓舞 ),围绕生活中因这些情感体验发生的事展开,体裁为记叙文写作素材,需选取词语关联事件,刻画人物展现内心。
【题干分析】词语含义:“凯旋而归” 指获胜后胜利返回,饱含喜悦与成就感;“难舍难分” 形容彼此舍不得分离,体现深厚情感;“失而复得” 指失去后又重新获得,有惊喜、庆幸;“乐极生悲” 是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有情绪转折;“欢欣鼓舞” 形容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这些词语涵盖生活中不同情绪、情节的事件,是写作时叙事的情感与情节线索。
写作思路:首先选一个词语,确定关联事件,比如选 “失而复得”,可写丢失重要物品(如宠物、纪念品 )又找回的过程。要把 “失” 的焦急、寻找的执着、“得” 的惊喜通过动作(丢东西时慌乱翻找,寻找时脚步匆忙 )、语言(焦急询问他人,找回时激动呼喊 )、神态(丢东西时眉头紧皱、眼神慌乱,找回时眼睛发亮、泪花闪烁 )等细节具体呈现,让读者感受人物内心。
【立意提取】1.失而复得的 “宝贝”:围绕丢失与找回重要物品(如奶奶送的钢笔 ),展现失的痛心、找的坚持、得的欣喜,领悟亲情与珍惜的意义。
2.凯旋而归的喜悦:写比赛、竞赛获胜归来,刻画准备时的努力、比赛时的紧张、获胜后凯旋的激动,体现拼搏与收获的快乐。
例文:
失而复得的温暖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桌上,我的 “宝贝”—— 奶奶临终前送我的贝壳手链,却不见了踪影。我瞬间慌了神,像被抽走了力气,瘫在椅子上,眼睛瞪得滚圆,满屋子疯狂地翻找:把书包里的书一本本倒出来,抽屉被拉得哐当作响,床铺也被我掀得乱七八糟。嘴里嘟囔着:“在哪呢?到底在哪啊……” (动作、语言、神态刻画 “失” 的焦急,让读者共情 )
我冲到小区花园,沿着昨天散步的路线,一步一回头,眼睛死死盯着地面,像探测器般搜寻。遇到邻居阿姨,我声音带着哭腔:“阿姨,您看到一串贝壳手链没?奶奶留给我的……” 阿姨摇头时,我感觉希望又灭了一点,脚步愈发沉重。 (寻找过程的动作、语言,体现执着与担忧 )
就在我几乎绝望时,小区保安室的大叔招手叫我。我跑过去,他笑着递过手链:“刚才打扫卫生捡到的,看你着急找,该是你的吧。” 我接过手链,泪水一下子涌出来,声音颤抖:“谢谢您!这对我太重要了……” (“得” 的惊喜通过神态、语言呈现,突出失而复得的感动 )
那一刻,失而复得的不仅是手链,更是奶奶留下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珍贵的东西要好好守护,也让我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如阳光般照亮心。
【点评】紧扣 “失而复得”,把丢失、寻找、找回过程清晰呈现。动作(翻找、搜寻 )、语言(询问、感谢 )、神态(眼睛瞪圆、泪水涌出 )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不同阶段人物内心(焦急、绝望、惊喜 )。结尾升华,从手链延伸到温暖与善意,深化主题。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识字与写字(21分)
1.(2025五下·鄞州期末)抄写下面的语段,注意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2.(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消晨,我登上观景台jí mù yuǎn tiào①   , fēng píng làngjìng②   的湖面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被bó wù③   轻柔地lǒng zhào④   着。 岸边游人如织, cù yōng⑤   在观景栏杆旁, xiǎng shòu⑥   着这如诗如 画的美景。看着眼前的景致,我qíng bù zì jīn⑦   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3.(2025五下·鄞州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供(gōng) 水浒传(zhuàn)
B.旖(yí)旎 碧波万顷(qǐn)
C.龇(cī)牙 楷(kǎi)书
D.恐吓(hè) 燕(yàn)园胜地
4.(2025五下·鄞州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瞎闹 疑惑 军令壮 B.部置 拟定 圆滚滚
C.委托 调度 脚腕子 D.尤衷 荣幸 眼巴巴
5.(2025五下·鄞州期末) 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神机妙算,三天借得十万支箭。
B.刷子李技艺高超,刷墙时,他总是胸有成竹,从不手忙脚乱。
C.如今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了。
D.刘伯承手术时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崭新的床单居然被他抓破了。
(2025五下·鄞州期末) 书法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颜真卿的楷书。
6.老师指着下图说:“颜体就是这样(  )。”
A.筋肉丰满,恢宏雄壮 B.骨力劲健,瘦硬通神
C.笔画连绵,流畅奔放 D.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7.宁宁在了解了颜真卿后,赞叹道:“颜真卿真是学识高,技艺高,品性高!” 这三个“高”分别指(  )。
A.高超 高深 高洁 B.高深 高洁 高超
C.高超 高洁 高深 D.高深 高超 高洁
二、阅读与鉴赏(49分)
8.(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却有一种古朴天然的美。
B.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C.居住在繁华都市,我却不时想起家乡朴素的小院。
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 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9.(2025五下·鄞州期末) 我们在做小小讲解员的时候,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可以用动作、表情加以辅助。
B.确定好要讲解什么后,先搜集相关资料,再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解。
C.可以做一些小卡片,标注要讲的关键信息。
D.要根据准备的内容讲解,即使听众不太感兴趣,也要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讲解。
(2025五下·鄞州期末)班级开展“走近古典名著”活动,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① 年约十四,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③面如黑铁,一对大耳似扇子挂在两侧,身粗肚大。
10.第①个人物年约十四,正是(  )
A.豆蔻年华 B.及笄 C.弱冠 D.而立
11.请写出与第②个人物有关的两个故事《   》《   》。
12.第③个人物是   ,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
13.(2025五下·鄞州期末)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主题 诗句
童年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①   ,②   ”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劳动的热爱。
壮美山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③   ,④   ”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家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⑤   ,⑥   ”表现了杜甫听说失地收复后的喜极而泣。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荆公改字
王荆公①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眷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吴中②士人家藏其草③。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 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注释】①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罢相后被封为 荆国公。②吴中:苏州。③草:草稿。
14.请选择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①复圈去而改为“入”(  )
A.复习 B.又 C.重复
②旋改为“满”(  )
A.旋转
B.返回
C.再次
③凡如是十许字(  )
A.总共
B.平凡
C.凡是
15.请将王荆公改字的过程补充完整。
16.你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17.从王荆公改字的故事,你感受到了诗人   的精神。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理解
老李的糖画摊
①小时候,我家附近的老街,是孩子们的欢乐场,而糖画摊则是其中最甜蜜的存在。
②那时,老李还不到四十岁,身材挺拔,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他的糖画摊摆在老街的拐弯处,一张略显陈旧却擦得干干净净的小方来,上面放着熬糖的炉子和一个装着麦芽糖的小锅。旁边的木架上,插满了用糖做成的各种图案,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仿佛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③每当有孩子围拢过来,老李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一边用小汤勺舀起铜锅里的糖汁,一边亲切地问:“小朋友,想要个啥样的呀?”得到回答后,他就开始了创作。只见他手腕灵活地摆动,那糖汁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光滑的石板上快速流淌、勾勒。他时而轻描,时而重抹,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跃然石上。比如画一条金鱼,他先画出圆圆的鱼身,再轻轻甩出几条灵动的鱼尾,最后点上眼睛,一条仿佛在水中畅游的金鱼就出现了。紧接着,他迅速用小铲子将禟画铲起,小心翼翼地粘在竹签上,递给眼巴巴等待的孩子。孩子们接过糖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迫不及待地舔上一口,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
④长大后,我去老街的次数越来越少,老街的店铺不断更新,孩子们对糖画的热情逐渐冷却,曾经围绕糖画摊的孩子也少了许多。偶尔路过,还能看到老李的糖画摊。此时的他,头发已添了不少银丝,脸上也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但他制作糖画的专注神情一如往昔。
⑤如今,老街进行改造,变得更加繁华热闹,可也多了许多时尚的零食店和玩具店。再次见到老李时,他的摊位挪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老李有时会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我和他聊了聊,他说现在愿意学糖画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糖画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
⑥但老李从未想过放弃,每天依然早早地来到摊位,认真制作每一幅糖画。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⑦每当我回到老街,还是会去看看老李的糖画摊。他依旧在那里,用那双手,为偶尔路过的孩子们,编织着甜蜜的梦,延续着这门古老手艺的生命。
18.文章第①自然段“糖画摊则是其中最甜蜜的存在”,说说你对“甜蜜”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
19.第⑤自然段老李为什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下面表述不恰当的是(  )
A.许多时尚的零食店和玩具店取代了糖画摊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B.学糖画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无人传承。
C.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没办法继续创作糖画。
D.新兴娱乐方式和零食兴起,糖画受欢迎度降低。
20.文中老李坚持制作糖画的主要原因是(  )
A.制作糖画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改善生活条件。
B.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愿让这项传统手艺失传。
C.受限于年龄和技能,只能继续从事糖画制作维持生计。
D.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每天都有很多人买。
21.根据选文中孩子们对“糖画”的态度和老李的神态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22.文中多次对老李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请你摘抄一处,并写出你从 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摘抄:   。
感受:   。
(2025五下·鄞州期末)阅读理解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它始建于公元366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 的规模。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现有洞窟735 个,分布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这些壁画和 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
————选自《国家文物局》网站
材料二
主要年代 莫高窟修建成就
前秦 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标志着莫高窟修建的开始
隋代 洞窟数量大幅增加,壁画题材日益丰富,艺术风格独特
唐代 莫高窟迎来鼎盛,洞窟数量逾千
五代时期 继续开窟,壁画中汉服与胡服并存,反映民族融合
宋代至元代 莫高窟继续扩建和重修,形成了现有的规模和艺术特色
——选自百度百科
23.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   、   和   ;材料二介绍了莫高窟的   。
24.判断题。
①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经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②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③元代继续对莫高窟进行扩建,是莫高窟修筑的鼎盛时期。   
25.莫高窟为什么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从上面材料中至少找到两条理由。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6.(2025五下·鄞州期末) 凯旋而归 难舍难分 失而复得 乐极生悲 欢欣鼓舞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上面这些词语让你想起了记忆深处的哪些事? 请选取其中一件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把人 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内心。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需准确呈现标题、作者与段落内容,注重排版的清晰性,让标题和作者位置突出,段落区分明确,以此检验对文本格式规范的掌握。
故答案为: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抄写的规范操作,涵盖标题、作者的排版呈现以及段落的清晰区分,强调书写过程中对文本格式完整性与美观性的把控。
2.【答案】极目远眺;风平浪静;薄雾;笼罩;簇拥;享受;情不自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利用对汉字字形、拼音规则的掌握,将拼音转化为正确汉字 。要关注形声字特点、同音字区分,像 “极目远眺” 的 “眺” ,从 “目” 表意,与看的动作相关;“风平浪静” 需准确书写字形,“薄雾” 的 “薄” 注意结构;“笼罩” 体现覆盖状态;“簇拥” 突出人群聚集;“享受” 是对美景的体验;“情不自禁” 要写准 “禁” 字,以此完成词语拼写,考查对常用词语的音形对应及语境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极目远眺;风平浪静;薄雾;笼罩;簇拥;享受;情不自禁
【点评】本题考查拼音与汉字的对应书写,需结合语境理解语义,准确拼写词语,同时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规范掌握,避免因形近、音近造成书写错误。
3.【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提供(gōng)” ,“供” 读 “gōng” 时表供给、供应 ;“水浒传(zhuàn)” ,“传” 在表示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时读 “zhuàn” ,注音均正确。
B.“旖(yǐ)旎” ,“旖” 正确读音是 “yǐ” ,不是 “yí” ;“碧波万顷(qǐng)” ,“顷” 读 “qǐng” ,指面积单位等,“qǐn” 错误。
C.“龇(zī)牙” ,“龇” 读音为 “zī” ,“cī” 错误;“楷(kǎi)书” 注音正确,但因前一个字错误,该选项整体不对。
D.“燕(yān)园胜地” ,“燕” 在指地名等时读 “yān” ,“yàn” 错误;“恐吓(hè)” 注音正确,因前一个字错误,该选项整体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重点是多音字(如 “供”“传”“燕” )、易读错字(如 “旖”“龇”“顷” )的读音辨析,需结合汉字的读音规则与常见用法准确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军令壮” 错误,应为 “军令状” ,“状” 指文书、凭证,“壮” 表意不符。
B.“部置” 错误,应为 “布置” ,“布” 有安排、陈设之意,“部” 不贴合该词表意。
C.“委托、调度、脚腕子” ,字形均正确,符合汉字规范书写。
D.“尤衷” 错误,应为 “由衷” ,“由衷” 指出于本心,“尤” 表意不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需准确识别词语中易错字,依据词语的正确表意和规范书写来判断,考查对常用词语字形的掌握程度。
5.【答案】C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养尊处优” 指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8。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用 “养尊处优” 来形容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重点考查对成语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情况,需要准确把握成语的语义和感彩,判断其是否与所描述的情境相符。
【答案】6.A
7.D
【知识点】书法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颜体楷书书法特点的了解,需熟悉不同书法字体(楷书、草书、行书等 )及颜体自身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比区分来选择。
(2)本题考查对人物多方面品质(学识、技艺、品性 )与词语对应关系的理解,需结合对颜真卿的了解,准确匹配不同 “高” 所对应的人物特点维度。
6.颜体楷书的特点是筋肉丰满,恢宏雄壮 。B 选项 “骨力劲健,瘦硬通神” 多形容柳体;C 选项 “笔画连绵,流畅奔放” 是草书特点;D 选项 “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常形容行书。颜体楷书笔画丰厚饱满,结构宽博大气,符合 A 选项描述。
故答案为:A
7.“学识高” 对应 “高深”,指颜真卿学识渊博、造诣深;“技艺高” 对应 “高超”,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品性高” 对应 “高洁”,颜真卿为人正直、品性高尚 。所以三个 “高” 分别指高深、高超、高洁,选 D。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对比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将 “苏州园林” 和 “北京的园林” 在使用彩绘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运用了对比手法。
B.“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是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嗅觉相沟通 )和想象,并非对比,没有将不同事物进行对照比较。
C.把 “繁华都市” 和 “家乡朴素的小院” 进行对比,体现对家乡小院的怀念,运用了对比手法。
D.将 “姑爹的小船(破旧的篷 )” 和 “绍兴的乌篷船(精致 )” 对比,突出对姑爹小船的情感,运用了对比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识别,需明确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分析句子是否存在这种 “对照比较” 来判断。
9.【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讲解要关注听众反应,若听众不感兴趣,应灵活调整内容、方式,而不是死板按照事先准备的讲,该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 “小小讲解员” 实践活动中正确做法的掌握,需理解讲解过程中要兼顾内容准备与现场互动、灵活调整,以此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答案】10.A
11.草船借箭;空城计
12.张飞;《三国演义》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代年龄称谓的了解,需准确记忆不同年龄称谓对应的年龄段及适用性别,以此进行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中人物及相关经典情节的掌握,需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主要故事,调用积累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外貌及出处的掌握,需结合名著中人物典型外貌描写与作品关联,准确识别人物和所属名著。
10.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题干中人物年约十四,符合 “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而立指三十岁。所以选 A。
故答案为:A
11.第②个人物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草船借箭” 展现其智谋,“空城计” 体现其临危不乱、足智多谋,围绕他的经典故事还有 “七擒孟获”“舌战群儒” 等,选取两个填写即可。
故答案为:草船借箭;空城计
12.第③个人物外貌 “面如黑铁,一对大耳似扇子挂在两侧,身粗肚大” 符合《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特点,所以人物是张飞,出自《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张飞;《三国演义》
13.【答案】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需依据主题 “童年生活”“壮美山河”“家国情怀”,匹配相应古诗中体现对应内容的诗句,准确填写。要熟悉《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中儿童学农事的诗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描绘山河壮阔的句子,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喜极而泣的经典语句,通过理解诗意、记忆诗句来完成填空。
故答案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诗句的理解性默写,需结合主题把握诗句内涵,准确提取对应内容,考查对古诗积累与诗意理解的融合运用。
【答案】14.BCA
15.过、入、满
16.用得好。“绿” 字将春风当作有生命力、能染色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大地逐渐变绿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比 “到”“过”“入”“满” 等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把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色彩,让诗句更富表现力 。
17.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理解,需结合文言文语境,准确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推断字词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提取,需从文中找到改字的先后顺序描述,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填空。
(3)本题考查对古诗中炼字的赏析,需结合字词的修辞手法、表意效果等,分析其在诗句中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理解 “绿” 字的独特艺术价值。
(4)本题考查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需从改字的行为(反复修改、追求最佳表达 )中,概括出诗人在创作时秉持的精神,理解其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14.①“复圈去而改为‘入’”,结合语境是又圈去 “过” 改 “入”,“复” 是 “又” 的意思,选 B 。②“旋改为‘满’”,是接着、再次改为 “满”,“旋” 为 “再次、随即” 之意,选 C 。③“凡如是十许字”,是说总共像这样改了十来个字,“凡” 是 “总共”,选 A 。
故答案为:BCA
15.依据文中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可知改字过程是 “到→过→入→满→绿” ,所以补充 “过”“入”“满” 。
故答案为:过、入、满
16.从炼字角度分析,“绿” 字是形容词作动词,赋予春风以动态的染色效果,从表意的生动性、画面感等方面阐述其优势,对比其他字能更突出 “绿” 字的精妙。
故答案为:用得好。“绿” 字将春风当作有生命力、能染色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大地逐渐变绿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比 “到”“过”“入”“满” 等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把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色彩,让诗句更富表现力 。
17.王安石为一个字反复修改十多次,从 “到” 到 “过”“入”“满” ,最终定为 “绿”,体现出他对诗歌创作严谨的态度,追求极致、不断打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
故答案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答案】18.一是糖画本身味道甜美,孩子们品尝糖画时能感受到甜蜜的滋味;二是糖画摊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回忆,这种回忆是甜蜜的 。
19.C
20.B
21.孩子们:小时候充满期待→长大后热情逐渐冷却→如今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
老李:小时候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长大后专注的神情一如往昔→如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22.摘抄: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感受:从老李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对糖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即使面临手艺受冷落的情况,也决心坚守,希望延续手艺生命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需结合文本内容,从字面和引申义(情感、回忆角度 )挖掘 “甜蜜” 的多层意思,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丰富内涵。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从第⑤段提取老李忧虑的原因,逐一分析选项与原文是否契合,判断表述的恰当性。
(3)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原因的理解,需抓住老李的语言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分析其坚持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责任感,判断选项正误。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提取,需按 “孩子们态度、老李神态” 的时间线,从文中筛选关键语句,梳理变化过程。
(5)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赏析,需先筛选人物描写的语句,再从语句内容(语言、神态、动作 )中剖析人物的情感、品质、责任感等内心世界。
18.从字面看,糖画的麦芽糖味道甜;从情感角度,糖画摊是孩子们欢乐场,带来的快乐回忆是 “甜蜜” 的引申义,结合文本第③段孩子们接过糖画的快乐、第①段糖画摊是欢乐场等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一是糖画本身味道甜美,孩子们品尝糖画时能感受到甜蜜的滋味;二是糖画摊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回忆,这种回忆是甜蜜的 。
19.ABD.正确。
C.文中未提及老李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创作,属于无中生有,表述不恰当。
故答案为:C
20.A.文中未提制作糖画经济效益显著、能大幅改善生活,与原文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 不符,错误。
B.老李说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愿手艺失传,正确。
C.文中未说老李因年龄、技能限制只能做糖画维持生计,错误。
D.第⑤段提到 “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并非每天很多人买,错误。
故答案为:B
21.依据文本内容,第②段 “那时,老李还不到四十岁,身材挺拔,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第③段孩子们小时候 “眼巴巴等待” 是充满期待;第④段 “长大后…… 孩子们对糖画的热情逐渐冷却”;第⑤段 “如今…… 很多孩子被新的零食和电子产品吸引,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老李有时会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提取对应信息填空。
故答案为:孩子们:小时候充满期待→长大后热情逐渐冷却→如今对糖画慢慢失去兴趣
老李:小时候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长大后专注的神情一如往昔→如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22.先从文中找出对老李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再分析其体现的内心。比如这句语言描写,直接展现老李对传承手艺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
故答案为:摘抄:他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感受:从老李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对糖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即使面临手艺受冷落的情况,也决心坚守,希望延续手艺生命 。
【答案】23.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与艺术瑰宝(洞窟、壁画、彩塑等 );修建历程(不同朝代的修建成就 )
24.正确;正确;错误
25.理由一: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彩塑 2415 尊,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材料一 )。
理由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兴建,历史悠久,且不同朝代有独特修建成就,如唐代鼎盛、五代反映民族融合等,具有深厚文化价值(材料一、二 )。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提取,需分层梳理材料一、二的信息,提炼出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艺术、修建历程等关键内容,考查信息整合能力。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 “现存”“唐代鼎盛” ),对比选项表述,判断正误,考查信息辨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归纳,需从材料中挖掘莫高窟的独特价值(规模、艺术、历史等 ),梳理成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考查内容理解与归纳能力。
23.材料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是地理位置;“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 是建造历史;“现有洞窟 735 个…… 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 是规模与艺术瑰宝。材料二按年代梳理莫高窟修建成就,是修建历程。
故答案为:地理位置;建造历史;规模与艺术瑰宝(洞窟、壁画、彩塑等 );修建历程(不同朝代的修建成就 )
24.材料一 “它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表述正确;材料一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强调 “现存” ,选项遗漏,表述错误;材料二 “唐代,莫高窟迎来鼎盛” ,并非元代,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正确;错误
25.从材料中找体现莫高窟价值的内容,材料一的规模、艺术瑰宝属性,材料二的悠久历史、历代修建成就,都是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提取并整合这些要点。
故答案为:理由一: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彩塑 2415 尊,这些壁画和彩塑是艺术上的瑰宝(材料一 )。
理由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过历代兴建,历史悠久,且不同朝代有独特修建成就,如唐代鼎盛、五代反映民族融合等,具有深厚文化价值(材料一、二 )。
26.【答案】范文: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组富有生活情感色彩的词语(凯旋而归、难舍难分、失而复得、乐极生悲、欢欣鼓舞 ),围绕生活中因这些情感体验发生的事展开,体裁为记叙文写作素材,需选取词语关联事件,刻画人物展现内心。
【题干分析】词语含义:“凯旋而归” 指获胜后胜利返回,饱含喜悦与成就感;“难舍难分” 形容彼此舍不得分离,体现深厚情感;“失而复得” 指失去后又重新获得,有惊喜、庆幸;“乐极生悲” 是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有情绪转折;“欢欣鼓舞” 形容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这些词语涵盖生活中不同情绪、情节的事件,是写作时叙事的情感与情节线索。
写作思路:首先选一个词语,确定关联事件,比如选 “失而复得”,可写丢失重要物品(如宠物、纪念品 )又找回的过程。要把 “失” 的焦急、寻找的执着、“得” 的惊喜通过动作(丢东西时慌乱翻找,寻找时脚步匆忙 )、语言(焦急询问他人,找回时激动呼喊 )、神态(丢东西时眉头紧皱、眼神慌乱,找回时眼睛发亮、泪花闪烁 )等细节具体呈现,让读者感受人物内心。
【立意提取】1.失而复得的 “宝贝”:围绕丢失与找回重要物品(如奶奶送的钢笔 ),展现失的痛心、找的坚持、得的欣喜,领悟亲情与珍惜的意义。
2.凯旋而归的喜悦:写比赛、竞赛获胜归来,刻画准备时的努力、比赛时的紧张、获胜后凯旋的激动,体现拼搏与收获的快乐。
例文:
失而复得的温暖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桌上,我的 “宝贝”—— 奶奶临终前送我的贝壳手链,却不见了踪影。我瞬间慌了神,像被抽走了力气,瘫在椅子上,眼睛瞪得滚圆,满屋子疯狂地翻找:把书包里的书一本本倒出来,抽屉被拉得哐当作响,床铺也被我掀得乱七八糟。嘴里嘟囔着:“在哪呢?到底在哪啊……” (动作、语言、神态刻画 “失” 的焦急,让读者共情 )
我冲到小区花园,沿着昨天散步的路线,一步一回头,眼睛死死盯着地面,像探测器般搜寻。遇到邻居阿姨,我声音带着哭腔:“阿姨,您看到一串贝壳手链没?奶奶留给我的……” 阿姨摇头时,我感觉希望又灭了一点,脚步愈发沉重。 (寻找过程的动作、语言,体现执着与担忧 )
就在我几乎绝望时,小区保安室的大叔招手叫我。我跑过去,他笑着递过手链:“刚才打扫卫生捡到的,看你着急找,该是你的吧。” 我接过手链,泪水一下子涌出来,声音颤抖:“谢谢您!这对我太重要了……” (“得” 的惊喜通过神态、语言呈现,突出失而复得的感动 )
那一刻,失而复得的不仅是手链,更是奶奶留下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珍贵的东西要好好守护,也让我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如阳光般照亮心。
【点评】紧扣 “失而复得”,把丢失、寻找、找回过程清晰呈现。动作(翻找、搜寻 )、语言(询问、感谢 )、神态(眼睛瞪圆、泪水涌出 )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不同阶段人物内心(焦急、绝望、惊喜 )。结尾升华,从手链延伸到温暖与善意,深化主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