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一、写字(3分)
1.(2025五下·宁海期末) 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整洁
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答案】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需做到字迹正确无误、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美观,体现对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故答案为: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能力,需做到字迹正确无误、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美观,体现对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二、积累、梳理与运用(33分)
2.(2025五下·宁海期末) 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确保飞船成功发射,发射中心的工作者们终日fán máng   。工程师 们精准cāo zòng   仪器,气象人员急速bēn fù   现场,总设计 师盯着图纸chū món huà cè   , 眼里尽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的自信。他们tuán jié   协作,用奉献织就星辰轨迹,赢 得了十四亿人的zūn zhòng   。
【答案】繁忙;操纵;奔赴;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团结;尊重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fán máng” 对应 “繁忙”,形容工作者们忙碌的状态;“cāo zòng” 是 “操纵”,指工程师对仪器的控制;“bēn fù” 为 “奔赴”,体现气象人员赶往现场的急切;“chū móu huà cè” 是 “出谋划策”,符合总设计师思考方案的情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即 “胸有成竹”,表现其自信;“tuán jié” 是 “团结”,描述团队协作;“zūn zhòng” 为 “尊重”,体现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书写时注意 “繁”“纵”“赴”“谋”“尊” 等字的正确字形。
故答案为:繁忙;操纵;奔赴;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团结;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在语境中准确书写词语的能力,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语义,同时掌握汉字的正确写法。
3.(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窘(jǒng) 燕园(yān) 弓弩手(nú) 拖男挈女(qiè)
B.造诣(yì) 倭瓜(wó) 窈窕(tiǎo)龇牙咧嘴(cī)
C.秽物(huì) 拴着(shuān) 拟定(nǐ) 膘肥体壮(biāo)
D.秉性(bǐng) 胚胎(pēi) 琴弦(xuán) 抓耳挠腮(ráo)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困窘” 的 “窘” 应读 “jiǒng”,而非 “jǒng”;“弓弩手” 的 “弩” 应读 “nǔ”,而非 “nú”,故 A 项错误。
B.“龇牙咧嘴” 的 “龇” 应读 “zī”,而非 “cī”,故 B 项错误。
C.所有加点字注音均正确,“秽物(huì)”“拴着(shuān)”“拟定(nǐ)”“膘肥体壮(biāo)” 的读音均符合规范。
D.“琴弦” 的 “弦” 应读 “xián”,而非 “xuán”;“抓耳挠腮” 的 “挠” 应读 “náo”,而非 “ráo”,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注音能力,需准确掌握多音字、易错字的读音,区分声母、韵母及声调的细微差别。
4.(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练 明晃晃 迟延 极目远眺
B.赏识 放肆 霹雳 乐此不疲
C.引荐 军令壮 附庸 良辰美景
D.船艄 秘密 拇指 手急眼快
【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锻练” 应为 “锻炼”,“练” 指练习,“炼” 指冶炼,此处指通过实践增强体质或能力,应用 “炼”,故 A 项错误。
B.所有词语书写均正确,“赏识”“放肆”“霹雳”“乐此不疲” 的字形均符合规范。
C.“军令壮” 应为 “军令状”,“状” 指书面凭证,“军令状” 是古代军事中表示决心的文书,故 C 项错误。
D.“手急眼快” 应为 “手疾眼快”,“疾” 指迅速,形容动作敏捷,而非 “着急” 的 “急”,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需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的细微差别,结合词语含义理解字形的合理性。
5.(2025五下·宁海期末)“缗”(mín) 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
A.人民 B.太阳 C.串联 D.绳子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缗” 字的部首为 “纟”(绞丝旁),通常带有 “纟” 的汉字多与丝、线、绳子等纺织物或相关事物有关。如 “绳”“线”“缆” 等字均以 “纟” 为部首,且含义都与线、绳相关。结合这一构字规律,“缗” 的意思最有可能与 “绳子” 相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汉字部首推测字义的能力,需掌握常见部首的表意特点,通过分析字形结构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6.(2025五下·宁海期末)“及笄之年,父母之庆”中的“及笄”指(  )。
A.女子十三四岁 B.八九岁的孩童
C.女子年满十五岁 D.男子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答案】C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分析】“及笄” 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在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会举行笄礼,将头发绾起,戴上簪子,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婚配。因此,“及笄” 特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中年龄称谓的掌握能力,需了解不同年龄段(尤其是涉及性别差异)的特定称谓及其文化内涵。
7.(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于物无不陷也 B.喜不自胜 引人入胜
C.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不应求 D.请勿自误 勿以善小而不为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冲锋陷阵” 的 “陷” 意为 “攻破、深入”;“于物无不陷也” 的 “陷” 意为 “穿透、刺穿”,二者意思不同。
B.“喜不自胜” 的 “胜” 意为 “承受、禁得起”;“引人入胜” 的 “胜” 意为 “优美的境界”,二者意思不同。
C.“童孙未解供耕织” 的 “供” 意为 “从事、参与”;“供不应求” 的 “供” 意为 “供给、供应”,二者意思不同。
D.“请勿自误” 的 “勿” 和 “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 “勿” 均意为 “不要、别”,二者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词语或句子理解字义,掌握常见多义字的不同义项及使用场景。
8.(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他大多记在心中。
C.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D.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提示语 “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在引语中间,后面应用逗号,而非冒号,标点使用错误。
B.《三国演义》是名著,应用书名号,而非引号,标点使用错误。
C.“经、史、诗、词” 为并列名词,用顿号分隔正确,整体标点使用无误。
D.“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是反问句,句末应用问号,而非句号,标点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需掌握不同标点(如冒号、引号、书名号、顿号、问号等)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区分易混淆标点的用法。
9.(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C.大家讨论并听取了老师关于这次课本剧表演的建议。
D.秦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珍贵历史文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存在两面对一面的语病。“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包含 “是” 和 “否” 两种情况,而 “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仅对应一种肯定结果,前后不匹配,应删去 “是否”。
B.缺少主语。“在…… 过程中” 和 “使” 同时使用,导致句子主语被掩盖,应删去 “在…… 中” 或 “使”,让 “我” 成为主语。
C.语序不当。“讨论并听取” 逻辑顺序有误,应先 “听取” 建议,再进行 “讨论”,故应改为 “听取并讨论”。
D.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没有语病。“秦兵马俑” 为主语,“是…… 文物”“被称为…… 奇迹” 为谓语部分,搭配合理,逻辑通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需掌握常见语病类型(如两面对一面、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识别语病并进行修改。
10.(2025五下·宁海期末)以下是《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在最后一个的 是(  )。
A.大战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D.真假美猴王
【答案】C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分析】A.“大战红孩儿”: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居住在火云洞,情节发生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因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受挫,最终请来观音菩萨收服。
B.“三打白骨精”:发生在取经初期,唐僧师徒行至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变化迷惑唐僧,孙悟空识破并打死白骨精,是较早的经典情节。
C.“三借芭蕉扇”: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期间与牛魔王、铁扇公主多次周旋,是取经后期靠近灵山前的重要情节,排在最后。
D.“真假美猴王”:师徒行至西梁国附近,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模样作乱,真假难辨,最终由如来佛祖识破,情节在大战红孩儿之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游记》核心情节时间线的掌握,需结合取经路线的推进(从东土大唐到西天雷音寺)和关键事件的先后关联(如红孩儿与牛魔王家族的联系为 “三借芭蕉扇” 埋下伏笔)进行排序。
11.(2025五下·宁海期末)学校经典阅读长廊上挂着四个名著故事,其对应的主人公是(  )。
温酒斩华雄 三打祝家庄 七擒孟获 大闹野猪林
A.曹操 宋江 刘备 鲁智深 B.关羽 晁盖 诸葛亮 林冲
C.曹操 晁盖 刘备 林冲 D.关羽 宋江 诸葛亮 鲁智深
【答案】D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温酒斩华雄:出自《三国演义》,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在酒尚温的极短时间内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主人公是关羽。三打祝家庄:出自《水浒传》,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经典情节,最终攻破祝家庄,主人公是宋江。七擒孟获: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为平定南中,对孟获采取 “攻心为上” 策略,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孟获真心归降,主人公是诸葛亮。大闹野猪林:出自《水浒传》,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鲁智深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下即将被公差杀害的林冲,主人公是鲁智深。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四大名著中经典情节及主人公的匹配能力,需熟悉各名著的核心人物及标志性事件,明确情节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2025五下·宁海期末) 根据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2.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   ”是牧童悠闲自在吹笛之乐;“   ,   ”是孩童不顾寒冷,晨起玩冰之乐。
13.诗中之“泪”情感丰富。“   ,   ”是杜甫听到收回失地消息的激动之泪;“   ,   ”是陆游诗中遗民希望落空的悲痛之泪。
【答案】1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的积累与默写,需结合诗句所展现的场景,匹配 “牧童吹笛”“孩童玩冰” 的具体情境。
(2)本题考查对含 “泪” 的古诗的积累与理解,需结合诗句背景,区分不同情感的 “泪” 所对应的具体诗句。
12.第一组诗句出自雷震《村晚》,描绘牧童横坐牛背、随意吹笛的悠闲场景;第二组诗句出自杨万里《稚子弄冰》,刻画孩童清晨脱冰、用彩丝穿冰当银钲玩耍的乐趣,均符合 “儿童生活乐趣” 的语境。
故答案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3.第一组诗句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体现收复失地时的激动;第二组诗句出自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 表达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落空的悲痛,契合 “诗中之‘泪’” 的情感要求。
故答案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阅读与鉴赏(34分)
(2025五下·宁海期末)文言文阅读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③猎。是日④,饮酒乐,天雨⑤。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⑥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⑦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官。③期:约定。④是日:这天。⑤雨(yù):下雨。⑥焉:哪里。⑦罢:取消。
1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吾与虞人期猎   
岂可   
乃往   
15.左右阻止魏文侯外出打猎的两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16.作者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魏文侯(  )。
A.爱喝酒 B.爱打猎 C.讲诚信 D.力气大
【答案】14.打猎;难道;于是,就
15.①今日饮酒乐(今天喝酒正高兴);②天又雨(天又下着雨)。
16.C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注重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提取能力,需从对话中筛选关键信息,准确概括理由。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需通过分析人物行为及事件结果,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品质。
14.“吾与虞人期猎” 中,“猎” 结合上下文 “期猎”(约定打猎),可推断为 “打猎”;“岂可” 是反问语气,“岂” 表反问,意为 “难道”;“乃往” 中 “乃” 是副词,结合语境 “于是前往”,解释为 “于是,就”。
故答案为:打猎;难道;于是,就
15.文中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直接点明阻止的两个原因,即饮酒正尽兴和天下雨。
故答案为:①今日饮酒乐(今天喝酒正高兴);②天又雨(天又下着雨)。
16.故事中,魏文侯虽饮酒尽兴且天下雨,但仍坚持赴约并亲自取消打猎(履行告知义务),体现了他重视约定、讲诚信的品质。A、B 是表面行为,D 与内容无关,故 C 正确。
故答案为:C
(2025五下·宁海期末)阅读理解
风筝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鱼谐音“余”,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鱼筝”形如钻石,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一起。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也在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17.判断。
①风筝的起源有斗笠说、树叶说、帆船说和飞鸟说等。   
②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③日本风筝是在中国唐代时传入的。   
④在泰国,女筝称为“鱼筝”,放飞时要七人一起。   
18.“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了“材料一”的哪句话?请用横线在“材料一” 中画出来。
19.在班级制作风筝活动中,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喜鹊”图案,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 “蝙蝠”图案。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他们选择这些图案的理由。
【答案】17.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18.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9.“喜鹊” 图案:“鹊” 与 “喜” 谐音,象征喜庆、吉祥,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蝙蝠” 图案:“蝠” 与 “福” 谐音,象征福气,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与判断能力,需逐一核对题干与原文信息,注意细节表述的一致性。
(2)本题考查对不同材料间内容关联的把握能力,需通过分析材料三的核心信息(宋代放风筝场景),匹配材料一中的对应描述。
(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需结合材料中 “谐音寄寓愿望” 的核心内容,分析具体图案的寓意。
17.材料一明确提到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 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与题干表述一致。材料一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唐朝是 “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明清时期 “达到鼎盛”,题干中 “起源于唐朝” 错误。材料二提到 “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与题干一致。材料二说明 “在泰国…… 女筝称为‘鱼筝’…… 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一起”,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18.材料三描述的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对应材料一中宋代放风筝成为流行活动的内容。
故答案为: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9.材料二提到风筝图案 “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喜鹊” 的 “鹊” 谐音 “喜”,“蝙蝠” 的 “蝠” 谐音 “福”,均符合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喜鹊” 图案:“鹊” 与 “喜” 谐音,象征喜庆、吉祥,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蝙蝠” 图案:“蝠” 与 “福” 谐音,象征福气,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2025五下·宁海期末)阅读理解
天才警察
①我有两个弟弟,他们只差1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
②他们两个每天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比如走路都大摇大摆的,不小心就撞到一块,然后就吵起来,质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相互都这么说同一句话,可是人却慢慢逼近,大有推翻对方的意思。
③这时,如果出个一般化的警察,不用说,根本劝阻不了;出个愚蠢的警察说几句风凉话,火上浇油,更会使他们恨死对方。好在我是这方面的小天才。
④我塞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我说:“这样就不会漏掉想骂的话了。”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
⑤这方法很快就用旧了,于是又想了许多新点子,反正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⑥他们吵完架,又成亲兄弟。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袜子。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⑦这时,天才警察就得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工作,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于是我抢先一步,或者故意在浇花时打湿大弟弟的袜子,逼他换下来;或是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总之,不让不公平的事在眼皮底下发生。大弟弟心中发虚,终于没有大喊起来。
⑧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这个天才警察也就失业了。
⑨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
20.两个弟弟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走路大摇大摆 B.相互不服气
C.相互质问对方 D.抢东西吃
21.第⑦段“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中的“心计” 指什么?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22.仔细阅读第③段,作者写“一般化”与“愚蠢”的警察,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
A.两个弟弟每天都可能爆发战争 B.“我”是天才警察
C.其他警察的无能为力 D.其他警察的智慧
23.“我”是天才警察主要是从哪两个绝招中看出来?完成下面填空。
两个弟弟吵架,即 “我”的绝招:
将打起来
大弟弟在他洗袜子 “我” 的绝招:   
那天不换袜子
24.“我”的两个弟弟除了爱吵架,还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仔细读画横线的句子,概括出两点,并写出理由。
25.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请选择你认为最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写出感受。
句子:   
我的感受:   
【答案】20.B
21.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
22.B
23.抢先一步,故意打湿大弟弟的袜子或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不让不公平的事发生
24.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25.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 “我” 作为 “天才警察” 的作用,“攥紧了拳头” 与 “找不到恶战的时机” 形成对比,幽默地体现了 “我” 调解的成功,语言风趣,画面感强。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段落主旨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细节的提取与概括能力。
(5)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特点的概括及依据提取能力。
(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风格的体会及表达能力。
20.文中第①段明确提到 “他们只差 1 岁…… 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第②段也描述了因不服气可能引发战争,可见主要原因是相互不服气。
故答案为:B
21.结合第⑦段上下文,“心计” 指的是大弟弟为了偷懒而采取的不公平做法,即文中描述的他在自己该洗袜子的那天不换,留到第二天让小弟弟洗。
故答案为: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
22.第③段写 “一般化” 和 “愚蠢” 的警察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激化矛盾,而 “我” 能成功劝阻,通过对比突出 “我” 是天才警察。
故答案为:B
23.第⑦段详细描述了面对大弟弟的偷懒行为,“我” 采取的措施,即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弟弟换袜子,避免不公平。
故答案为:抢先一步,故意打湿大弟弟的袜子或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不让不公平的事发生
24.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故答案为: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25.选择的句子体现了文章幽默的风格,通过对弟弟们状态和 “我” 作用的描述,展现出轻松有趣的氛围。
故答案为: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 “我” 作为 “天才警察” 的作用,“攥紧了拳头” 与 “找不到恶战的时机” 形成对比,幽默地体现了 “我” 调解的成功,语言风趣,画面感强。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26.(2025五下·宁海期末)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你一定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体验过感动与伤心 请以“那一 次,我▲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要求:⑴把题目补充完整;⑵运用具体事例写出当时的情形和感受;⑶习作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⑷字数4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那一次,我长大了
蝉鸣聒噪的夏日,我攥着满是红叉的数学试卷,指尖把纸角捏出了褶皱。回家的路像被拉长了,每一步都踩着沉重的影子 —— 这是第三次考砸,书包里还藏着上周被我揉掉的家长会通知单。
推开家门,妈妈正在厨房择菜,阳光透过纱窗,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我把头埋得更低,却听见她笑着说:“今天炖了你爱喝的排骨汤。” 餐桌旁,爸爸把试卷铺平,指尖划过错题:“这道题我们上周讲过,是不是又急着下笔了?” 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修车时蹭的油污,那是为了给我买新计算器,周末额外加班赚的。
那晚,我趴在书桌上重做错题,台灯把影子投在墙上,像个狼狈的逃兵。忽然,一杯温牛奶放在手边,妈妈的声音很轻:“累了就歇歇,错题慢慢改,爸爸说你这次选择题进步了。” 我抬头,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温柔,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她悄悄往我书包里塞了颗糖,说 “考试别慌”。
第二天,我主动把家长会通知单递给妈妈,红着脸说:“下次我一定认真。” 她接过单子,却摸了摸我的头:“你知道要努力,我们就放心了。” 那一刻,窗外的蝉鸣好像不那么吵了,我忽然明白,成长不是考出满分,而是敢面对错题,懂体谅父母的眼神。
如今再想起那一次,试卷上的红叉早已模糊,但爸妈的话像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原来长大,是学会把眼泪变成动力,把愧疚变成勇气。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要求以 “那一次,我▲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涉及成功、失败、感动、伤心等成长体验,需补充题目并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当时情形与感受。
【题干分析】题目是半命题作文,“那一次” 限定了是过去发生的某一件具体事件,需聚焦于单个场景或经历;“我▲了” 需补充一个能体现情感或状态的词语(如 “成功”“感动”“后悔”“成长” 等),明确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核心内容。
写作时要运用具体事例,需详细描写事件的经过,包括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要突出 “当时的情形和感受”,将事件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成长感悟结合,避免只叙事不抒情。
开头可采用场景切入法(如 “雨还在下,我攥着那张揉皱的试卷,想起那一次的场景……”)或设问法(“成长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对我来说,是那一次……”);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典型事件(如一次比赛的成败、一次误会的化解、一次他人的帮助等);结尾需升华主题,点明事件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如 “那一次,我明白了坚持的力量”“那一次,我学会了理解与包容”)。
【立意提取】1.那一次,我战胜了自己:通过描写克服胆怯(如上台演讲、参加比赛)的过程,展现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突破,体现成长中的自我超越。
2.那一次,我读懂了母爱:叙述母亲在某件事上的行为(如默默付出、严格要求),当时不理解,后来才体会到其中的爱,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点评】贴合题意,情感真挚:以 “那一次,我长大了” 为题,聚焦 “考砸后理解父母” 的具体事件,通过试卷、排骨汤、修车油污等细节,展现 “当时的情形”;从愧疚到醒悟的心理变化,清晰传递 “成长” 的感受,符合 “用具体事例写感受” 的要求。细节生动,画面感强:对 “捏皱的试卷”“鬓角的白发”“指甲缝的油污” 等细节的描写,让场景可触可感;“阳光镀金”“影子像逃兵” 等比喻,既贴合情境,又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结构完整,主题升华:开头以 “沉重的影子” 铺垫情绪,中间通过父母的言行推动情节,结尾用 “种子发芽” 的比喻点明 “长大是学会担当与体谅”,从事件到感悟过渡自然,升华了成长的主题。
1 / 1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一、写字(3分)
1.(2025五下·宁海期末) 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整洁
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二、积累、梳理与运用(33分)
2.(2025五下·宁海期末) 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确保飞船成功发射,发射中心的工作者们终日fán máng   。工程师 们精准cāo zòng   仪器,气象人员急速bēn fù   现场,总设计 师盯着图纸chū món huà cè   , 眼里尽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的自信。他们tuán jié   协作,用奉献织就星辰轨迹,赢 得了十四亿人的zūn zhòng   。
3.(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窘(jǒng) 燕园(yān) 弓弩手(nú) 拖男挈女(qiè)
B.造诣(yì) 倭瓜(wó) 窈窕(tiǎo)龇牙咧嘴(cī)
C.秽物(huì) 拴着(shuān) 拟定(nǐ) 膘肥体壮(biāo)
D.秉性(bǐng) 胚胎(pēi) 琴弦(xuán) 抓耳挠腮(ráo)
4.(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练 明晃晃 迟延 极目远眺
B.赏识 放肆 霹雳 乐此不疲
C.引荐 军令壮 附庸 良辰美景
D.船艄 秘密 拇指 手急眼快
5.(2025五下·宁海期末)“缗”(mín) 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
A.人民 B.太阳 C.串联 D.绳子
6.(2025五下·宁海期末)“及笄之年,父母之庆”中的“及笄”指(  )。
A.女子十三四岁 B.八九岁的孩童
C.女子年满十五岁 D.男子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7.(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于物无不陷也 B.喜不自胜 引人入胜
C.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不应求 D.请勿自误 勿以善小而不为
8.(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他大多记在心中。
C.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D.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9.(2025五下·宁海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C.大家讨论并听取了老师关于这次课本剧表演的建议。
D.秦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珍贵历史文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0.(2025五下·宁海期末)以下是《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在最后一个的 是(  )。
A.大战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D.真假美猴王
11.(2025五下·宁海期末)学校经典阅读长廊上挂着四个名著故事,其对应的主人公是(  )。
温酒斩华雄 三打祝家庄 七擒孟获 大闹野猪林
A.曹操 宋江 刘备 鲁智深 B.关羽 晁盖 诸葛亮 林冲
C.曹操 晁盖 刘备 林冲 D.关羽 宋江 诸葛亮 鲁智深
(2025五下·宁海期末) 根据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2.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   ”是牧童悠闲自在吹笛之乐;“   ,   ”是孩童不顾寒冷,晨起玩冰之乐。
13.诗中之“泪”情感丰富。“   ,   ”是杜甫听到收回失地消息的激动之泪;“   ,   ”是陆游诗中遗民希望落空的悲痛之泪。
三、阅读与鉴赏(34分)
(2025五下·宁海期末)文言文阅读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③猎。是日④,饮酒乐,天雨⑤。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⑥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⑦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官。③期:约定。④是日:这天。⑤雨(yù):下雨。⑥焉:哪里。⑦罢:取消。
1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吾与虞人期猎   
岂可   
乃往   
15.左右阻止魏文侯外出打猎的两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16.作者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魏文侯(  )。
A.爱喝酒 B.爱打猎 C.讲诚信 D.力气大
(2025五下·宁海期末)阅读理解
风筝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鱼谐音“余”,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鱼筝”形如钻石,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一起。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也在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17.判断。
①风筝的起源有斗笠说、树叶说、帆船说和飞鸟说等。   
②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③日本风筝是在中国唐代时传入的。   
④在泰国,女筝称为“鱼筝”,放飞时要七人一起。   
18.“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了“材料一”的哪句话?请用横线在“材料一” 中画出来。
19.在班级制作风筝活动中,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喜鹊”图案,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 “蝙蝠”图案。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他们选择这些图案的理由。
(2025五下·宁海期末)阅读理解
天才警察
①我有两个弟弟,他们只差1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
②他们两个每天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比如走路都大摇大摆的,不小心就撞到一块,然后就吵起来,质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相互都这么说同一句话,可是人却慢慢逼近,大有推翻对方的意思。
③这时,如果出个一般化的警察,不用说,根本劝阻不了;出个愚蠢的警察说几句风凉话,火上浇油,更会使他们恨死对方。好在我是这方面的小天才。
④我塞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我说:“这样就不会漏掉想骂的话了。”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
⑤这方法很快就用旧了,于是又想了许多新点子,反正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⑥他们吵完架,又成亲兄弟。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袜子。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⑦这时,天才警察就得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工作,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于是我抢先一步,或者故意在浇花时打湿大弟弟的袜子,逼他换下来;或是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总之,不让不公平的事在眼皮底下发生。大弟弟心中发虚,终于没有大喊起来。
⑧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这个天才警察也就失业了。
⑨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
20.两个弟弟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走路大摇大摆 B.相互不服气
C.相互质问对方 D.抢东西吃
21.第⑦段“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中的“心计” 指什么?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22.仔细阅读第③段,作者写“一般化”与“愚蠢”的警察,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
A.两个弟弟每天都可能爆发战争 B.“我”是天才警察
C.其他警察的无能为力 D.其他警察的智慧
23.“我”是天才警察主要是从哪两个绝招中看出来?完成下面填空。
两个弟弟吵架,即 “我”的绝招:
将打起来
大弟弟在他洗袜子 “我” 的绝招:   
那天不换袜子
24.“我”的两个弟弟除了爱吵架,还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仔细读画横线的句子,概括出两点,并写出理由。
25.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请选择你认为最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写出感受。
句子:   
我的感受: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26.(2025五下·宁海期末)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你一定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体验过感动与伤心 请以“那一 次,我▲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要求:⑴把题目补充完整;⑵运用具体事例写出当时的情形和感受;⑶习作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⑷字数4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需做到字迹正确无误、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美观,体现对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故答案为: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 种怀古的幽思。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能力,需做到字迹正确无误、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美观,体现对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2.【答案】繁忙;操纵;奔赴;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团结;尊重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fán máng” 对应 “繁忙”,形容工作者们忙碌的状态;“cāo zòng” 是 “操纵”,指工程师对仪器的控制;“bēn fù” 为 “奔赴”,体现气象人员赶往现场的急切;“chū móu huà cè” 是 “出谋划策”,符合总设计师思考方案的情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即 “胸有成竹”,表现其自信;“tuán jié” 是 “团结”,描述团队协作;“zūn zhòng” 为 “尊重”,体现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书写时注意 “繁”“纵”“赴”“谋”“尊” 等字的正确字形。
故答案为:繁忙;操纵;奔赴;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团结;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在语境中准确书写词语的能力,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语义,同时掌握汉字的正确写法。
3.【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困窘” 的 “窘” 应读 “jiǒng”,而非 “jǒng”;“弓弩手” 的 “弩” 应读 “nǔ”,而非 “nú”,故 A 项错误。
B.“龇牙咧嘴” 的 “龇” 应读 “zī”,而非 “cī”,故 B 项错误。
C.所有加点字注音均正确,“秽物(huì)”“拴着(shuān)”“拟定(nǐ)”“膘肥体壮(biāo)” 的读音均符合规范。
D.“琴弦” 的 “弦” 应读 “xián”,而非 “xuán”;“抓耳挠腮” 的 “挠” 应读 “náo”,而非 “ráo”,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注音能力,需准确掌握多音字、易错字的读音,区分声母、韵母及声调的细微差别。
4.【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锻练” 应为 “锻炼”,“练” 指练习,“炼” 指冶炼,此处指通过实践增强体质或能力,应用 “炼”,故 A 项错误。
B.所有词语书写均正确,“赏识”“放肆”“霹雳”“乐此不疲” 的字形均符合规范。
C.“军令壮” 应为 “军令状”,“状” 指书面凭证,“军令状” 是古代军事中表示决心的文书,故 C 项错误。
D.“手急眼快” 应为 “手疾眼快”,“疾” 指迅速,形容动作敏捷,而非 “着急” 的 “急”,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需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的细微差别,结合词语含义理解字形的合理性。
5.【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缗” 字的部首为 “纟”(绞丝旁),通常带有 “纟” 的汉字多与丝、线、绳子等纺织物或相关事物有关。如 “绳”“线”“缆” 等字均以 “纟” 为部首,且含义都与线、绳相关。结合这一构字规律,“缗” 的意思最有可能与 “绳子” 相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汉字部首推测字义的能力,需掌握常见部首的表意特点,通过分析字形结构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6.【答案】C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分析】“及笄” 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在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会举行笄礼,将头发绾起,戴上簪子,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婚配。因此,“及笄” 特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中年龄称谓的掌握能力,需了解不同年龄段(尤其是涉及性别差异)的特定称谓及其文化内涵。
7.【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冲锋陷阵” 的 “陷” 意为 “攻破、深入”;“于物无不陷也” 的 “陷” 意为 “穿透、刺穿”,二者意思不同。
B.“喜不自胜” 的 “胜” 意为 “承受、禁得起”;“引人入胜” 的 “胜” 意为 “优美的境界”,二者意思不同。
C.“童孙未解供耕织” 的 “供” 意为 “从事、参与”;“供不应求” 的 “供” 意为 “供给、供应”,二者意思不同。
D.“请勿自误” 的 “勿” 和 “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 “勿” 均意为 “不要、别”,二者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词语或句子理解字义,掌握常见多义字的不同义项及使用场景。
8.【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提示语 “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在引语中间,后面应用逗号,而非冒号,标点使用错误。
B.《三国演义》是名著,应用书名号,而非引号,标点使用错误。
C.“经、史、诗、词” 为并列名词,用顿号分隔正确,整体标点使用无误。
D.“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是反问句,句末应用问号,而非句号,标点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需掌握不同标点(如冒号、引号、书名号、顿号、问号等)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区分易混淆标点的用法。
9.【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存在两面对一面的语病。“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包含 “是” 和 “否” 两种情况,而 “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仅对应一种肯定结果,前后不匹配,应删去 “是否”。
B.缺少主语。“在…… 过程中” 和 “使” 同时使用,导致句子主语被掩盖,应删去 “在…… 中” 或 “使”,让 “我” 成为主语。
C.语序不当。“讨论并听取” 逻辑顺序有误,应先 “听取” 建议,再进行 “讨论”,故应改为 “听取并讨论”。
D.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没有语病。“秦兵马俑” 为主语,“是…… 文物”“被称为…… 奇迹” 为谓语部分,搭配合理,逻辑通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需掌握常见语病类型(如两面对一面、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识别语病并进行修改。
10.【答案】C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分析】A.“大战红孩儿”: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居住在火云洞,情节发生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因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受挫,最终请来观音菩萨收服。
B.“三打白骨精”:发生在取经初期,唐僧师徒行至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变化迷惑唐僧,孙悟空识破并打死白骨精,是较早的经典情节。
C.“三借芭蕉扇”: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期间与牛魔王、铁扇公主多次周旋,是取经后期靠近灵山前的重要情节,排在最后。
D.“真假美猴王”:师徒行至西梁国附近,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模样作乱,真假难辨,最终由如来佛祖识破,情节在大战红孩儿之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游记》核心情节时间线的掌握,需结合取经路线的推进(从东土大唐到西天雷音寺)和关键事件的先后关联(如红孩儿与牛魔王家族的联系为 “三借芭蕉扇” 埋下伏笔)进行排序。
11.【答案】D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温酒斩华雄:出自《三国演义》,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在酒尚温的极短时间内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主人公是关羽。三打祝家庄:出自《水浒传》,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经典情节,最终攻破祝家庄,主人公是宋江。七擒孟获: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为平定南中,对孟获采取 “攻心为上” 策略,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孟获真心归降,主人公是诸葛亮。大闹野猪林:出自《水浒传》,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鲁智深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下即将被公差杀害的林冲,主人公是鲁智深。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四大名著中经典情节及主人公的匹配能力,需熟悉各名著的核心人物及标志性事件,明确情节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答案】1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的积累与默写,需结合诗句所展现的场景,匹配 “牧童吹笛”“孩童玩冰” 的具体情境。
(2)本题考查对含 “泪” 的古诗的积累与理解,需结合诗句背景,区分不同情感的 “泪” 所对应的具体诗句。
12.第一组诗句出自雷震《村晚》,描绘牧童横坐牛背、随意吹笛的悠闲场景;第二组诗句出自杨万里《稚子弄冰》,刻画孩童清晨脱冰、用彩丝穿冰当银钲玩耍的乐趣,均符合 “儿童生活乐趣” 的语境。
故答案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3.第一组诗句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体现收复失地时的激动;第二组诗句出自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 表达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落空的悲痛,契合 “诗中之‘泪’” 的情感要求。
故答案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答案】14.打猎;难道;于是,就
15.①今日饮酒乐(今天喝酒正高兴);②天又雨(天又下着雨)。
16.C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注重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提取能力,需从对话中筛选关键信息,准确概括理由。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需通过分析人物行为及事件结果,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品质。
14.“吾与虞人期猎” 中,“猎” 结合上下文 “期猎”(约定打猎),可推断为 “打猎”;“岂可” 是反问语气,“岂” 表反问,意为 “难道”;“乃往” 中 “乃” 是副词,结合语境 “于是前往”,解释为 “于是,就”。
故答案为:打猎;难道;于是,就
15.文中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直接点明阻止的两个原因,即饮酒正尽兴和天下雨。
故答案为:①今日饮酒乐(今天喝酒正高兴);②天又雨(天又下着雨)。
16.故事中,魏文侯虽饮酒尽兴且天下雨,但仍坚持赴约并亲自取消打猎(履行告知义务),体现了他重视约定、讲诚信的品质。A、B 是表面行为,D 与内容无关,故 C 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7.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18.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9.“喜鹊” 图案:“鹊” 与 “喜” 谐音,象征喜庆、吉祥,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蝙蝠” 图案:“蝠” 与 “福” 谐音,象征福气,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与判断能力,需逐一核对题干与原文信息,注意细节表述的一致性。
(2)本题考查对不同材料间内容关联的把握能力,需通过分析材料三的核心信息(宋代放风筝场景),匹配材料一中的对应描述。
(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需结合材料中 “谐音寄寓愿望” 的核心内容,分析具体图案的寓意。
17.材料一明确提到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 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与题干表述一致。材料一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唐朝是 “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明清时期 “达到鼎盛”,题干中 “起源于唐朝” 错误。材料二提到 “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与题干一致。材料二说明 “在泰国…… 女筝称为‘鱼筝’…… 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一起”,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18.材料三描述的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对应材料一中宋代放风筝成为流行活动的内容。
故答案为: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9.材料二提到风筝图案 “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喜鹊” 的 “鹊” 谐音 “喜”,“蝙蝠” 的 “蝠” 谐音 “福”,均符合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喜鹊” 图案:“鹊” 与 “喜” 谐音,象征喜庆、吉祥,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蝙蝠” 图案:“蝠” 与 “福” 谐音,象征福气,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答案】20.B
21.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
22.B
23.抢先一步,故意打湿大弟弟的袜子或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不让不公平的事发生
24.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25.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 “我” 作为 “天才警察” 的作用,“攥紧了拳头” 与 “找不到恶战的时机” 形成对比,幽默地体现了 “我” 调解的成功,语言风趣,画面感强。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段落主旨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细节的提取与概括能力。
(5)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特点的概括及依据提取能力。
(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风格的体会及表达能力。
20.文中第①段明确提到 “他们只差 1 岁…… 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第②段也描述了因不服气可能引发战争,可见主要原因是相互不服气。
故答案为:B
21.结合第⑦段上下文,“心计” 指的是大弟弟为了偷懒而采取的不公平做法,即文中描述的他在自己该洗袜子的那天不换,留到第二天让小弟弟洗。
故答案为: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
22.第③段写 “一般化” 和 “愚蠢” 的警察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激化矛盾,而 “我” 能成功劝阻,通过对比突出 “我” 是天才警察。
故答案为:B
23.第⑦段详细描述了面对大弟弟的偷懒行为,“我” 采取的措施,即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弟弟换袜子,避免不公平。
故答案为:抢先一步,故意打湿大弟弟的袜子或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不让不公平的事发生
24.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故答案为:①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脾气,手劲差不多大。理由: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 “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
②都有孩子气,会因为小事产生矛盾但也能和好。理由:文中提到他们时好时坏,会因为诸如走路撞到、洗袜子等小事可能引发冲突,但在 “我” 的调解下没有恶战。
25.选择的句子体现了文章幽默的风格,通过对弟弟们状态和 “我” 作用的描述,展现出轻松有趣的氛围。
故答案为: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 “我” 作为 “天才警察” 的作用,“攥紧了拳头” 与 “找不到恶战的时机” 形成对比,幽默地体现了 “我” 调解的成功,语言风趣,画面感强。
26.【答案】例文:
那一次,我长大了
蝉鸣聒噪的夏日,我攥着满是红叉的数学试卷,指尖把纸角捏出了褶皱。回家的路像被拉长了,每一步都踩着沉重的影子 —— 这是第三次考砸,书包里还藏着上周被我揉掉的家长会通知单。
推开家门,妈妈正在厨房择菜,阳光透过纱窗,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我把头埋得更低,却听见她笑着说:“今天炖了你爱喝的排骨汤。” 餐桌旁,爸爸把试卷铺平,指尖划过错题:“这道题我们上周讲过,是不是又急着下笔了?” 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修车时蹭的油污,那是为了给我买新计算器,周末额外加班赚的。
那晚,我趴在书桌上重做错题,台灯把影子投在墙上,像个狼狈的逃兵。忽然,一杯温牛奶放在手边,妈妈的声音很轻:“累了就歇歇,错题慢慢改,爸爸说你这次选择题进步了。” 我抬头,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温柔,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她悄悄往我书包里塞了颗糖,说 “考试别慌”。
第二天,我主动把家长会通知单递给妈妈,红着脸说:“下次我一定认真。” 她接过单子,却摸了摸我的头:“你知道要努力,我们就放心了。” 那一刻,窗外的蝉鸣好像不那么吵了,我忽然明白,成长不是考出满分,而是敢面对错题,懂体谅父母的眼神。
如今再想起那一次,试卷上的红叉早已模糊,但爸妈的话像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 原来长大,是学会把眼泪变成动力,把愧疚变成勇气。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要求以 “那一次,我▲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涉及成功、失败、感动、伤心等成长体验,需补充题目并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当时情形与感受。
【题干分析】题目是半命题作文,“那一次” 限定了是过去发生的某一件具体事件,需聚焦于单个场景或经历;“我▲了” 需补充一个能体现情感或状态的词语(如 “成功”“感动”“后悔”“成长” 等),明确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核心内容。
写作时要运用具体事例,需详细描写事件的经过,包括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要突出 “当时的情形和感受”,将事件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成长感悟结合,避免只叙事不抒情。
开头可采用场景切入法(如 “雨还在下,我攥着那张揉皱的试卷,想起那一次的场景……”)或设问法(“成长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对我来说,是那一次……”);事例素材可选取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典型事件(如一次比赛的成败、一次误会的化解、一次他人的帮助等);结尾需升华主题,点明事件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如 “那一次,我明白了坚持的力量”“那一次,我学会了理解与包容”)。
【立意提取】1.那一次,我战胜了自己:通过描写克服胆怯(如上台演讲、参加比赛)的过程,展现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突破,体现成长中的自我超越。
2.那一次,我读懂了母爱:叙述母亲在某件事上的行为(如默默付出、严格要求),当时不理解,后来才体会到其中的爱,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点评】贴合题意,情感真挚:以 “那一次,我长大了” 为题,聚焦 “考砸后理解父母” 的具体事件,通过试卷、排骨汤、修车油污等细节,展现 “当时的情形”;从愧疚到醒悟的心理变化,清晰传递 “成长” 的感受,符合 “用具体事例写感受” 的要求。细节生动,画面感强:对 “捏皱的试卷”“鬓角的白发”“指甲缝的油污” 等细节的描写,让场景可触可感;“阳光镀金”“影子像逃兵” 等比喻,既贴合情境,又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结构完整,主题升华:开头以 “沉重的影子” 铺垫情绪,中间通过父母的言行推动情节,结尾用 “种子发芽” 的比喻点明 “长大是学会担当与体谅”,从事件到感悟过渡自然,升华了成长的主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