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2025六下·象山期末)抄写方框里的一段话,要求规范、端正、整洁。
我擦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着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中美洲,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了。”
——选自《别了,语文课》
2.(2025六下·象山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看着日阳光míng mèi   ,城市wàn xiàng gēng xīn   ,再翻开手边的shū jí   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心灵的kōng xū   就随之烟消云散。
3.(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腻(nì) 藤蔓(wàn) 倾覆 万不得已
B.栖息(qī) 僻静(pì) 吻合 五州四海
C.花蕊(ruǐ) 处境(chǔ) 觉查 翻箱倒柜
D.追悼(dào) 华罗庚(huà) 习惯 不可思异
4.(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词语中,意思表示“第三名”的一项是(  )。
A.殿军 B.亚军 C.季军 D.夺魁
5.(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词句与“见微知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小失大
B.坐井观天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6.(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听说要比赛跳绳,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B.她做的番茄炒蛋色香味俱全,尝一口就觉得惟妙惟肖。
C.弟弟在手工课上别出心裁,用树叶拼贴出了一个星空。
D.这篇文章如行云流水,读完让人身心舒畅。
7.(2025六下·象山期末)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方式不一样的(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描述错误的是(  )。
A.《腊八粥》通过八儿等粥和吃粥的情节,展现了传统民俗。
B.《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4月28日”,前后呼应,是为了突出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C.《那个星期天》通过环境变化衬托了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D.《两小儿辩日》中,其中一儿观察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孟”,推理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远”的结论。
9.(2025六下·象山期末)以“诚实比聪明更重要”为辩题正方,以下辩词哪一项不符合(  )
A.诚实是塑造优秀品格的基石,比一时的聪明更珍贵。
B.诚实是聪明的“方向盘”。
C.聪明能解决问题,但没有诚实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信任。
D.一个人虽然诚实,但缺乏聪明,是绝对办不好事的。
10.(2025六下·象山期末)小学即将毕业,同学间相互写了寄语,以下哪一项不恰当(  )
A.逐梦新程,愿你一路向阳!
B.愿身披戎装的你,在军旅征途上一路前行,归来仍是少年!
C.那片夹在书页里的树叶,是我对你说的“再见”。
D.我会深深记得我俩同窗六年的点点滴滴,你也要记得哦。
11.(2025六下·象山期末)在回忆读过的书籍时,同学们发表了评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城记》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定信念,不要放弃。
C.《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虽然在奇异的旅行中遇到困难和危险,受到了锻炼,但回到家中,他又变成了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
D.《童年》中的阿廖沙遇到许许多多的好人,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他逐渐成长为坚强而善良的人。
12.(2025六下·象山期末)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在绿树上 ②各种的虫在草丛中 ③鸟叫 ④狗吠
早晨有____得很好听,夜里有____得很怕人,夏天____叫,秋晚有____唱不同的歌曲。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13.(2025六下·象山期末)按课文原文原句填空。
朱自清在《匆匆》里写道:“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没有声音,也没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   ”的感叹。所以趁年少珍惜时光,不要等到“少壮不努力,   ”才追悔莫及。
14.(2025六下·象山期末)选择其中一个情境,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写(用一两句话)来表现此时心情。
考试 过“六一”儿童节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2025六下·象山期末)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②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③,一毫弗义④弗受也。”
【注释】①许衡:宋元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天文学家 ②啖(dàn):吃。 ③遗:丢失、赠予 ④义:道义。
15.选文第一句中,带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尝试 B.甚:甚至
C.争:努力向上 D.危:挺直
16.用现代文解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7.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许衡(  )的优秀品质。
A.会想办法 B.自律自持
C.注意力专一 D.友好对待朋友
(2025六下·象山期末)人工智能(AI)在身边
【材料一】
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②人工智能(AI)是家庭生活的好帮手。在家庭生活中,人们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利用智能硬件、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一套完整的家居生活圈。这些家居产品都十分智能化,你可以通过设置口令并指挥其自主运行,且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互通,优化家居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③现代交通离不开人工智能(AI)。智能交通是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在交通系统中集成应用的产物,它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包括感知、决策、控制等系统。据新华社北京2024年1月9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会议上消息,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5万公里,全部实现智能化、综合运维精细化。在平常的出行中,智能型汽车已经能够自动规划出行路线和进行辅助驾驶,不但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同时给人们带来了舒适而安全的行驶体验。
④人工智能(AI)满足了人们的就医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 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在辅助诊疗、疾病预测、医疗影像和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比如,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识别、能快速准确识别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⑤人工智能(AI)服务教育发展成为现实。通过图像识别,可以进行机器视觉改造、识题答题等;通过语音识别可以纠正、改进发音;通过人机交互,可以进行在线答疑解惑……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化发展。(选自《新华网》,有改动)
【材料二】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 AI。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选自《科普中国》)
【材料三】
18.读以上三个材料,对人工智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完全代替人的智能的一门技术科学。
B.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 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已经百分之百地可以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C.人工智能主要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D.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为了人工智能的更好发展。
19.读【材料一】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说明方法。
A.举例子 列数字 B.打比方 列数字
C.举例子 作比较 D.打比方 作比较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1.根据【材料二】的表格完成:
①请你用一两句话把图的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
②根据正常趋势,可以预测2025年的数值,比“3566”要(  )。 A.大 B. 小
22.有一家企业想投资人工智能产业,你觉得好不好?根据以上材料,列举两条理由说明。
(2025六下·象山期末)生活的泥点子里会沾着花瓣
朱成玉
①一直以来,母亲都是经营生活的高手。
②小时候家里穷,每个月的供应总是不到月底就吃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去山里采各种各样的野菜,回来和米面搭配着吃,艰难地喂饱我们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一件衣服,常常是大约穿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坏了就把衣服扯开重新打些补丁再做成一件大的大的穿,如此循环反复。家里有一台缝纫机,过年的时候,母亲会扯上一些便宜的边边角角的布料,给我们每人缝制出一件好看的衣服来。没钱修补房子,母亲就和父亲自己脱坯盖房子,三伏天里,母亲赤脚在泥浆里劳作,挥汗如雨……贫穷的日子里,却听不到母亲的叹息,只有使劲儿地往好日子奔的脚步声,充满力量和欢愉。母亲喜欢唱歌跳舞,不论一天怎么劳累,也不忘在傍晚的时候和邻居们凑一起扭一段大秧歌。
③再苦再累的生活,也没有磨灭母亲乐观的天性。包括多年以后的失明,让她陷入黑暗的深渊。短暂的忧伤过后,重复又回到那个欢乐的人。她总是拿自己开玩笑,有时候撞倒了门框,不恼,反而自嘲自己像个蒙着头套的拉磨的老驴:“卸磨杀驴,怕是我这老骨头给你们吃都不稀罕吃吧,光是骨头,没肉啦。”
④我却笑不出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⑤母亲一生奔忙,为了儿女们操碎了心,就像那筑巢的燕子。可是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总是笑语郎朗,让我们的贫苦日子有了甜味。
⑥看过丰子恺的一幅漫画《衔泥带得落花归》,画面上一位母亲坐在椅子上,儿女绕膝玩耍,头顶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小女孩张开双臂,试图往住燕子衔泥时捎带着的落花。
⑦很有趣的一幅漫画。每个人看它时大概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吧,而我从那画面上读到了母亲与生活的博弈。母亲用她的乐观阔达化解着生活里的一个个难题,“四两拨千斤”,以隐忍之术推开烦恼的巨石。
⑧勤劳的燕子在辛苦筑巢的时候,不忘捎带着衔来几瓣落花,这多像在苦日子里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母亲呐!
⑨母亲教给我一个朴素的道理:____。
23.第②段中,体现母亲是“经营生活的高手”的事有(照例概括着写)
①挖野菜补充粮食 ②   ③   
24.第②段,“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中的“深不可测”的意思是(  )。
A.胃的构造很复杂 B.胃很有深度
C.饥饿难以填满 D.胃部疾病严重
25.作者在第⑥段用了“燕子”形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写到燕子,是把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一种写法。
B.做勤劳的燕子,母亲用她的人格魅力,化解着生活里的一个个难题。
C.作者感悟到,大自然中的燕子轻盈、美丽,值得赞美。
D.燕子俯视,多么像母亲“四两拨千斤”的生活形象。
26.读完全文,可以知道题目中的“泥点子”是指(  )。
A.田地里的泥土 B.生活中的快乐
C.生活中的苦难 D.泥土里的花瓣
27.联系上下文,给最后一段的横线处补充结尾。
28.读第②段画线句子,请你赏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9.(2025六下·象山期末)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滋味”,可以是对某种食物的体味,也可以是对某件事的体验……先选择一个角度,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450字以上;不出现实实名和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我擦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着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中美洲,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了。” ——选自《别了,语文课》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的句子,补充完整时,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注意布局合理,行款整齐,书写“擦拭”“呜咽”,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考查了汉字书写。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答案】明媚;万象更新;书籍;空虚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明媚”都是左右结构,“媚”偏旁是:“女”,不要写成“眉”,“万象更新”不要写成“万象跟新”;“书籍”的“籍”部首是: ,是上下结构,“空虚”的“虚”偏旁是:虍,是左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空需”。
故答案为:明媚、万象更新、书籍、空虚
【点评】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基础题目类型,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3.【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错误。“五州四海” 应为 “五洲四海”(“州” 指行政区划,“洲” 指大陆,“五洲” 指全球五大洲)。
C.错误。“觉查” 应为 “觉察”(“察” 指仔细看、察觉,“查” 侧重检查,此处应为 “觉察”)。
D.错误。“不可思异” 应为 “不可思议”(“议” 指议论、想象,“异” 指不同,“不可思议” 指无法想象)。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所学课文生字中易读错字的读音及字形的辨析。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确定正确的读音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声调。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其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4.【答案】C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 殿军:原指军队行军时排在最后面的部队,后在比赛中通常指第四名。
B. 亚军:指比赛中的第二名。
C. 季军:指比赛中的第三名,“季” 有次序在后的意思,常用于表示第三。
D. 夺魁:指在比赛中夺得第一名,“魁” 有为首、第一的含义。因此,意思表示 “第三名” 的是季军,选 C。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平常学习积累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作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遇到难懂词语时,可以用 查字典, 请教别人,查阅书籍等方法来理解意思。
5.【答案】D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见微知著” 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强调通过细微之处推知整体或全貌。A. “因小失大” 指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与 “见微知著” 意思无关。
B. “坐井观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侧重目光短浅,与 “见微知著” 相反。
C.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强调坚持不懈就能达成目标,侧重积累和坚持,与题意不符。
D.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指通过一片叶子知道秋天来临,通过豹的一个斑点推知全貌,与 “见微知著” 一样,都是通过细微迹象推知整体,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平常学习积累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作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遇到难懂词语时,可以用 查字典, 请教别人,查阅书籍等方法来理解意思。
6.【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符合 “孩子们听说要比赛跳绳” 的语境,使用正确。
B.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通常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表演等)。句中用于形容 “番茄炒蛋的味道”,属于对象误用,应改为 “回味无穷” 等词语,使用错误。
C. 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形容弟弟用树叶拼贴星空的创意,使用正确。
D.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的云和流动的水一样,符合 “文章读来舒畅” 的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学生成语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7.【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 “三千尺” 的夸张描述,突出瀑布的雄伟壮观。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百尺”“摘星辰” 是夸张手法,极言楼之高,与题干表达方式一致。
B.“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中,“三万里”“五千仞”“摩天” 是夸张,突出河流之长、山岳之高,与题干一致。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是直白的抒情与叮嘱,没有使用夸张,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对春的珍惜,与题干表达方式不同。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千尺” 是夸张,用潭水的深度夸张地衬托友情之深厚,与题干一致。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8.【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 《腊八粥》围绕八儿等粥时的期待、好奇和吃粥时的满足,生动展现了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传统民俗,描述正确。
B.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 “4 月 28 日” 开头和结尾,形成首尾呼应,强调这个日子对作者的特殊意义,突出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描述正确。
C. 《那个星期天》中,随着主人公等待的心情从期待到失落,环境描写(如光线、声音的变化)也随之变化,用环境衬托心情,描述正确。
D. 《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是一儿的观察,他据此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近大远小),而非 “日始出时去人远”,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答案】D
【知识点】辩论讨论
【解析】【分析】正方辩题是 “诚实比聪明更重要”,辩词需围绕 “诚实的价值高于聪明” 展开。A. 强调诚实是品格基石,比聪明更珍贵,符合正方立场。
B. 将诚实比作聪明的 “方向盘”,暗示诚实对聪明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突出诚实的重要性,符合立场。
C. 承认聪明能解决问题,但指出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强调诚实的不可替代性,符合立场。
D. 认为 “缺乏聪明绝对办不好事”,过度强调聪明的必要性,弱化了诚实的重要性,与 “诚实比聪明更重要” 的核心观点相悖,不符合正方辩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辩论的特点是人员的双边性,辩论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能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
10.【答案】B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小学毕业寄语应贴合小学生的身份和毕业场景,表达对同学未来的祝福、不舍或回忆。A. “逐梦新程,愿你一路向阳” 鼓励同学在新的旅程中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符合毕业寄语的语境。
B. “身披戎装”“军旅征途” 描述的是参军入伍的场景,而小学毕业生的未来方向是进入初中学习,并非直接踏入军旅,该寄语与小学毕业的场景不匹配,不恰当。
C. 用 “夹在书页里的树叶” 象征离别的纪念,含蓄表达 “再见”,充满诗意和不舍,适合毕业寄语。
D. 表达对同窗六年回忆的珍视,叮嘱对方铭记,体现同学间的情谊,恰当。因此,不恰当的一项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1.【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时的经典计策,充分体现了他的智谋,表述正确。
B.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凭借顽强意志生存下来,传达出 “身处逆境不放弃” 的精神,表述正确。
C. 《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在旅行中经历了各种挑战,逐渐从顽皮、不爱学习变得懂事、有责任感。回到家中后,他已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并非 “又变成顽皮孩子”,表述错误。
D. 《童年》中的阿廖沙在苦难环境中,得到外祖母等好人的关怀,这些温暖让他成长为坚强善良的人,表述正确。因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回答时,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12.【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早晨”,通常与自然的、悦耳的声音相关,“鸟叫(③)” 符合早晨的氛围,排除 A、B;第二空 “夜里”,“狗吠(④)” 在夜晚可能显得突兀、令人不安,与 “很怕人” 匹配;第三空 “夏天”,“蝉在绿树上(①)叫” 是夏季典型景象;第四空 “秋晚”,“各种的虫在草丛中(②)唱不同的歌曲” 符合秋季夜晚虫鸣的特点。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13.【答案】流里;影子;何时复西归;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格言、名言;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意思是: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出自《长歌行》。
故答案为:流里、影子、何时复西归、老大徒伤悲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背诵、名言警句、古诗文默写。要求我们对考查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14.【答案】考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选择“考试”情境:心情紧张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心情放松时: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课桌上,试卷上的题目好似一个个友好的伙伴,窗外小鸟欢快的歌声也仿佛在为我加油,此刻考试也变得轻松起来。
故答案为:考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
【点评】考查情景写话。情景写话类试题提供的情景往往密切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答案】15.D
16.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获取它,是不可以的。
17.B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解答这一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重要的动词、介词,还要注意句式的调整,就是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5.A. “尝” 在此处意为 “曾经”,而非 “尝试”,解释错误。B. “甚” 意为 “非常、十分”,形容口渴的程度,而非 “甚至”,解释错误。C. “争” 意为 “争抢、争夺”,而非 “努力向上”,解释错误。D. “危坐” 指 “端正地坐着”,“危” 此处解释为 “挺直”(身体挺直坐端正),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D
16.“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而夺取它,是不可以的。这句话出自《墨子·非攻》,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即反对不正义的战争和掠夺,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之”的用法及意义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东西。
故答案为: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获取它,是不可以的。
17.文中许衡在众人争抢无主之梨时,坚持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即使在 “世乱无主” 的情况下,仍坚守 “吾心有主”,拒绝不义之财。这体现了他坚守道义、自律自持的优秀品质,与 “会想办法”“注意力专一”“友好对待朋友” 无关。因此,答案是:B。
故答案为:B
【答案】18.C
19.A
20.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1.A
22.好。①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点】科学小品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收获知识。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8.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有误。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并非完全代替人的智能。
B.有误。原文是“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医疗需求”,不是“百分之百地可以满足”。
C.正确。与材料二中“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l。它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表述一致。
D.错误。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而不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为了人工智能的更好发展。
故答案为:C
19.考查说明方法。“比如,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识别,能快速准确识别病变部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A。
故答案为:A
20.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材料一开篇点明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普遍应用,随后分别从家庭、交通、医疗、教育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应用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即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故答案为: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1.考查图表(漫画)分析。1)通过观察图表可知,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按照正常趋势,2025年的数值会比2024年的“3566”大。故选:A。
故答案为:A
22.考查开放探究。好。理由如下:①结合材料二“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可知,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结合材料三的“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趋势图”可以看出,其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好。①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答案】23.节约利用旧物;脱坯盖房子
24.C
25.C
26.C
27.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28.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收获知识。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23.考查了内容概括。结合第二段中的“一件衣服,常常是大的穿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坏了就把衣服扯开重新打些补丁再做成一件大的给大的穿,如此循环反复”“没钱修补房子,母亲就和父亲自己脱坯盖房子,三伏天里,母亲赤脚在泥浆里劳作,挥汗如雨”可分别概括为:节约利用旧物、脱坯盖房子。
故答案为:②节约利用旧物;③脱坯盖房子
24.考查了字词理解。在第二段中,“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中的“深不可测”的意思是饥饿难以填满。故选:C。
故答案为:C
25.考查了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作者在第⑥段用了“燕子”形象,是为了比喻母亲勤劳、乐观的形象,而不是为了赞美大自然中的燕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26.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比如家里穷、衣服破旧、房子需要修补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苦难,也就是题目中的“泥点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27.考查了补充句子。结合文章的内容补充即可。如: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故答案为: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28.考查了形象分析。从句子“贫穷的日子里,却听不到母亲的叹息,只有使劲儿地往好日子奔的脚步声,充满力量和欢愉”可知,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故答案为: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29.【答案】成长的滋味 有人说,成长的滋味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可我认为,成长的滋味并非如此简单。它就像品一杯苦茶,入口苦涩,可细细一品,总能感受到它那馥郁的芬芳。
还记得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因为有些事,老师晚了一会放学。教室门外的土地上微微泛起一层水,而原本干燥的土地这时也与水汇成了淤泥,让人看了莫名的烦躁,仿佛要将心绪拧成结。我怀着如乱丝般的心绪走出了校门。
蓦地,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爸爸。此时天色微暗,校门口家长已不多了,我依稀看见爸爸的头发上、衣服上、自行车的座位上都蒙了一层淡淡的水雾。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校门口,奔向爸爸。爸爸略带疲惫地冲我笑了笑,拿出一个棉垫垫在有些湿的自行车后座上,迅速跨上自行车,我也侧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爸爸卖力地蹬着车子。一阵略带寒气的风从我耳边掠过,我微微仰头,看见爸爸那乌黑的头发里不知何时闪出了一抹银色。我的鼻子有些酸涩,不由自主地一低头,那垂在自行车一侧的双腿已接近地面了。我仿佛一瞬间猛醒:我已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已经长大了,不该这样让爸爸劳累了。
想到这里,我让爸爸停下了车,在爸爸那一抹略带讶色的眼神里,推起了沉重的自行车,仿佛我就是在推着成长的车轮向前走……
到家了。我将沉重的车把靠在墙上,走进家门,轻轻端起桌上的一杯早已彻好的茶,闻着它那馥郁的芳香,品着它那清苦的味道,仿佛是品味着成长。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习作。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既可以写成长过程中阳光雨露的呵护,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珍惜;也可以写寒风雪霜的相伴,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存高远,实现超越。在这些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作文素材要从生活中撷取,不要凭空虚构编造,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无论写哪种“滋味”,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写时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及收获,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特别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事例叙述生动具体,且与前面的比喻成长的滋味就像品一杯苦茶一脉相承。最后,作者再次将茶与成长完美自然联系在一起。不难看出这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1 / 1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2025六下·象山期末)抄写方框里的一段话,要求规范、端正、整洁。
我擦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着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中美洲,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了。”
——选自《别了,语文课》
【答案】我擦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着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中美洲,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了。” ——选自《别了,语文课》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的句子,补充完整时,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注意布局合理,行款整齐,书写“擦拭”“呜咽”,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考查了汉字书写。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025六下·象山期末)根据拼音写词语。
看着日阳光míng mèi   ,城市wàn xiàng gēng xīn   ,再翻开手边的shū jí   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心灵的kōng xū   就随之烟消云散。
【答案】明媚;万象更新;书籍;空虚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明媚”都是左右结构,“媚”偏旁是:“女”,不要写成“眉”,“万象更新”不要写成“万象跟新”;“书籍”的“籍”部首是: ,是上下结构,“空虚”的“虚”偏旁是:虍,是左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空需”。
故答案为:明媚、万象更新、书籍、空虚
【点评】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基础题目类型,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3.(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腻(nì) 藤蔓(wàn) 倾覆 万不得已
B.栖息(qī) 僻静(pì) 吻合 五州四海
C.花蕊(ruǐ) 处境(chǔ) 觉查 翻箱倒柜
D.追悼(dào) 华罗庚(huà) 习惯 不可思异
【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错误。“五州四海” 应为 “五洲四海”(“州” 指行政区划,“洲” 指大陆,“五洲” 指全球五大洲)。
C.错误。“觉查” 应为 “觉察”(“察” 指仔细看、察觉,“查” 侧重检查,此处应为 “觉察”)。
D.错误。“不可思异” 应为 “不可思议”(“议” 指议论、想象,“异” 指不同,“不可思议” 指无法想象)。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所学课文生字中易读错字的读音及字形的辨析。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确定正确的读音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声调。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其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4.(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词语中,意思表示“第三名”的一项是(  )。
A.殿军 B.亚军 C.季军 D.夺魁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 殿军:原指军队行军时排在最后面的部队,后在比赛中通常指第四名。
B. 亚军:指比赛中的第二名。
C. 季军:指比赛中的第三名,“季” 有次序在后的意思,常用于表示第三。
D. 夺魁:指在比赛中夺得第一名,“魁” 有为首、第一的含义。因此,意思表示 “第三名” 的是季军,选 C。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平常学习积累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作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遇到难懂词语时,可以用 查字典, 请教别人,查阅书籍等方法来理解意思。
5.(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词句与“见微知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小失大
B.坐井观天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见微知著” 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强调通过细微之处推知整体或全貌。A. “因小失大” 指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与 “见微知著” 意思无关。
B. “坐井观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侧重目光短浅,与 “见微知著” 相反。
C.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强调坚持不懈就能达成目标,侧重积累和坚持,与题意不符。
D.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指通过一片叶子知道秋天来临,通过豹的一个斑点推知全貌,与 “见微知著” 一样,都是通过细微迹象推知整体,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平常学习积累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作答,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遇到难懂词语时,可以用 查字典, 请教别人,查阅书籍等方法来理解意思。
6.(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听说要比赛跳绳,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B.她做的番茄炒蛋色香味俱全,尝一口就觉得惟妙惟肖。
C.弟弟在手工课上别出心裁,用树叶拼贴出了一个星空。
D.这篇文章如行云流水,读完让人身心舒畅。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符合 “孩子们听说要比赛跳绳” 的语境,使用正确。
B.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通常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表演等)。句中用于形容 “番茄炒蛋的味道”,属于对象误用,应改为 “回味无穷” 等词语,使用错误。
C. 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形容弟弟用树叶拼贴星空的创意,使用正确。
D.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的云和流动的水一样,符合 “文章读来舒畅” 的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学生成语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7.(2025六下·象山期末)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方式不一样的(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 “三千尺” 的夸张描述,突出瀑布的雄伟壮观。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百尺”“摘星辰” 是夸张手法,极言楼之高,与题干表达方式一致。
B.“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中,“三万里”“五千仞”“摩天” 是夸张,突出河流之长、山岳之高,与题干一致。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是直白的抒情与叮嘱,没有使用夸张,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对春的珍惜,与题干表达方式不同。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千尺” 是夸张,用潭水的深度夸张地衬托友情之深厚,与题干一致。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8.(2025六下·象山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描述错误的是(  )。
A.《腊八粥》通过八儿等粥和吃粥的情节,展现了传统民俗。
B.《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4月28日”,前后呼应,是为了突出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C.《那个星期天》通过环境变化衬托了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D.《两小儿辩日》中,其中一儿观察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孟”,推理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远”的结论。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 《腊八粥》围绕八儿等粥时的期待、好奇和吃粥时的满足,生动展现了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传统民俗,描述正确。
B.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 “4 月 28 日” 开头和结尾,形成首尾呼应,强调这个日子对作者的特殊意义,突出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描述正确。
C. 《那个星期天》中,随着主人公等待的心情从期待到失落,环境描写(如光线、声音的变化)也随之变化,用环境衬托心情,描述正确。
D. 《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是一儿的观察,他据此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近大远小),而非 “日始出时去人远”,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2025六下·象山期末)以“诚实比聪明更重要”为辩题正方,以下辩词哪一项不符合(  )
A.诚实是塑造优秀品格的基石,比一时的聪明更珍贵。
B.诚实是聪明的“方向盘”。
C.聪明能解决问题,但没有诚实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信任。
D.一个人虽然诚实,但缺乏聪明,是绝对办不好事的。
【答案】D
【知识点】辩论讨论
【解析】【分析】正方辩题是 “诚实比聪明更重要”,辩词需围绕 “诚实的价值高于聪明” 展开。A. 强调诚实是品格基石,比聪明更珍贵,符合正方立场。
B. 将诚实比作聪明的 “方向盘”,暗示诚实对聪明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突出诚实的重要性,符合立场。
C. 承认聪明能解决问题,但指出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强调诚实的不可替代性,符合立场。
D. 认为 “缺乏聪明绝对办不好事”,过度强调聪明的必要性,弱化了诚实的重要性,与 “诚实比聪明更重要” 的核心观点相悖,不符合正方辩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辩论的特点是人员的双边性,辩论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能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
10.(2025六下·象山期末)小学即将毕业,同学间相互写了寄语,以下哪一项不恰当(  )
A.逐梦新程,愿你一路向阳!
B.愿身披戎装的你,在军旅征途上一路前行,归来仍是少年!
C.那片夹在书页里的树叶,是我对你说的“再见”。
D.我会深深记得我俩同窗六年的点点滴滴,你也要记得哦。
【答案】B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小学毕业寄语应贴合小学生的身份和毕业场景,表达对同学未来的祝福、不舍或回忆。A. “逐梦新程,愿你一路向阳” 鼓励同学在新的旅程中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符合毕业寄语的语境。
B. “身披戎装”“军旅征途” 描述的是参军入伍的场景,而小学毕业生的未来方向是进入初中学习,并非直接踏入军旅,该寄语与小学毕业的场景不匹配,不恰当。
C. 用 “夹在书页里的树叶” 象征离别的纪念,含蓄表达 “再见”,充满诗意和不舍,适合毕业寄语。
D. 表达对同窗六年回忆的珍视,叮嘱对方铭记,体现同学间的情谊,恰当。因此,不恰当的一项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1.(2025六下·象山期末)在回忆读过的书籍时,同学们发表了评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城记》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定信念,不要放弃。
C.《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虽然在奇异的旅行中遇到困难和危险,受到了锻炼,但回到家中,他又变成了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
D.《童年》中的阿廖沙遇到许许多多的好人,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他逐渐成长为坚强而善良的人。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时的经典计策,充分体现了他的智谋,表述正确。
B.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凭借顽强意志生存下来,传达出 “身处逆境不放弃” 的精神,表述正确。
C. 《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在旅行中经历了各种挑战,逐渐从顽皮、不爱学习变得懂事、有责任感。回到家中后,他已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并非 “又变成顽皮孩子”,表述错误。
D. 《童年》中的阿廖沙在苦难环境中,得到外祖母等好人的关怀,这些温暖让他成长为坚强善良的人,表述正确。因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回答时,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12.(2025六下·象山期末)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在绿树上 ②各种的虫在草丛中 ③鸟叫 ④狗吠
早晨有____得很好听,夜里有____得很怕人,夏天____叫,秋晚有____唱不同的歌曲。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答案】D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早晨”,通常与自然的、悦耳的声音相关,“鸟叫(③)” 符合早晨的氛围,排除 A、B;第二空 “夜里”,“狗吠(④)” 在夜晚可能显得突兀、令人不安,与 “很怕人” 匹配;第三空 “夏天”,“蝉在绿树上(①)叫” 是夏季典型景象;第四空 “秋晚”,“各种的虫在草丛中(②)唱不同的歌曲” 符合秋季夜晚虫鸣的特点。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13.(2025六下·象山期末)按课文原文原句填空。
朱自清在《匆匆》里写道:“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没有声音,也没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   ”的感叹。所以趁年少珍惜时光,不要等到“少壮不努力,   ”才追悔莫及。
【答案】流里;影子;何时复西归;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格言、名言;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意思是: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出自《长歌行》。
故答案为:流里、影子、何时复西归、老大徒伤悲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背诵、名言警句、古诗文默写。要求我们对考查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14.(2025六下·象山期末)选择其中一个情境,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写(用一两句话)来表现此时心情。
考试 过“六一”儿童节
【答案】考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选择“考试”情境:心情紧张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心情放松时: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课桌上,试卷上的题目好似一个个友好的伙伴,窗外小鸟欢快的歌声也仿佛在为我加油,此刻考试也变得轻松起来。
故答案为:考试: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窗外的树枝也一动不动,仿佛和我一样紧张,静静等待着这场“挑战”的结果。
【点评】考查情景写话。情景写话类试题提供的情景往往密切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2025六下·象山期末)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②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③,一毫弗义④弗受也。”
【注释】①许衡:宋元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天文学家 ②啖(dàn):吃。 ③遗:丢失、赠予 ④义:道义。
15.选文第一句中,带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尝试 B.甚:甚至
C.争:努力向上 D.危:挺直
16.用现代文解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7.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许衡(  )的优秀品质。
A.会想办法 B.自律自持
C.注意力专一 D.友好对待朋友
【答案】15.D
16.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获取它,是不可以的。
17.B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解答这一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重要的动词、介词,还要注意句式的调整,就是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5.A. “尝” 在此处意为 “曾经”,而非 “尝试”,解释错误。B. “甚” 意为 “非常、十分”,形容口渴的程度,而非 “甚至”,解释错误。C. “争” 意为 “争抢、争夺”,而非 “努力向上”,解释错误。D. “危坐” 指 “端正地坐着”,“危” 此处解释为 “挺直”(身体挺直坐端正),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D
16.“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而夺取它,是不可以的。这句话出自《墨子·非攻》,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即反对不正义的战争和掠夺,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之”的用法及意义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东西。
故答案为: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获取它,是不可以的。
17.文中许衡在众人争抢无主之梨时,坚持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即使在 “世乱无主” 的情况下,仍坚守 “吾心有主”,拒绝不义之财。这体现了他坚守道义、自律自持的优秀品质,与 “会想办法”“注意力专一”“友好对待朋友” 无关。因此,答案是:B。
故答案为:B
(2025六下·象山期末)人工智能(AI)在身边
【材料一】
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②人工智能(AI)是家庭生活的好帮手。在家庭生活中,人们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利用智能硬件、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一套完整的家居生活圈。这些家居产品都十分智能化,你可以通过设置口令并指挥其自主运行,且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互通,优化家居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③现代交通离不开人工智能(AI)。智能交通是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在交通系统中集成应用的产物,它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包括感知、决策、控制等系统。据新华社北京2024年1月9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会议上消息,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5万公里,全部实现智能化、综合运维精细化。在平常的出行中,智能型汽车已经能够自动规划出行路线和进行辅助驾驶,不但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同时给人们带来了舒适而安全的行驶体验。
④人工智能(AI)满足了人们的就医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 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在辅助诊疗、疾病预测、医疗影像和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比如,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识别、能快速准确识别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⑤人工智能(AI)服务教育发展成为现实。通过图像识别,可以进行机器视觉改造、识题答题等;通过语音识别可以纠正、改进发音;通过人机交互,可以进行在线答疑解惑……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化发展。(选自《新华网》,有改动)
【材料二】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 AI。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选自《科普中国》)
【材料三】
18.读以上三个材料,对人工智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完全代替人的智能的一门技术科学。
B.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 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已经百分之百地可以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C.人工智能主要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D.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为了人工智能的更好发展。
19.读【材料一】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说明方法。
A.举例子 列数字 B.打比方 列数字
C.举例子 作比较 D.打比方 作比较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1.根据【材料二】的表格完成:
①请你用一两句话把图的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
②根据正常趋势,可以预测2025年的数值,比“3566”要(  )。 A.大 B. 小
22.有一家企业想投资人工智能产业,你觉得好不好?根据以上材料,列举两条理由说明。
【答案】18.C
19.A
20.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1.A
22.好。①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点】科学小品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收获知识。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18.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有误。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并非完全代替人的智能。
B.有误。原文是“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医疗需求”,不是“百分之百地可以满足”。
C.正确。与材料二中“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l。它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表述一致。
D.错误。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而不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为了人工智能的更好发展。
故答案为:C
19.考查说明方法。“比如,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识别,能快速准确识别病变部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A。
故答案为:A
20.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材料一开篇点明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普遍应用,随后分别从家庭、交通、医疗、教育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应用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即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故答案为:人工智能(AI)在家庭、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1.考查图表(漫画)分析。1)通过观察图表可知,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按照正常趋势,2025年的数值会比2024年的“3566”大。故选:A。
故答案为:A
22.考查开放探究。好。理由如下:①结合材料二“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可知,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结合材料三的“202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趋势图”可以看出,其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好。①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前景广阔。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5六下·象山期末)生活的泥点子里会沾着花瓣
朱成玉
①一直以来,母亲都是经营生活的高手。
②小时候家里穷,每个月的供应总是不到月底就吃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去山里采各种各样的野菜,回来和米面搭配着吃,艰难地喂饱我们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一件衣服,常常是大约穿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坏了就把衣服扯开重新打些补丁再做成一件大的大的穿,如此循环反复。家里有一台缝纫机,过年的时候,母亲会扯上一些便宜的边边角角的布料,给我们每人缝制出一件好看的衣服来。没钱修补房子,母亲就和父亲自己脱坯盖房子,三伏天里,母亲赤脚在泥浆里劳作,挥汗如雨……贫穷的日子里,却听不到母亲的叹息,只有使劲儿地往好日子奔的脚步声,充满力量和欢愉。母亲喜欢唱歌跳舞,不论一天怎么劳累,也不忘在傍晚的时候和邻居们凑一起扭一段大秧歌。
③再苦再累的生活,也没有磨灭母亲乐观的天性。包括多年以后的失明,让她陷入黑暗的深渊。短暂的忧伤过后,重复又回到那个欢乐的人。她总是拿自己开玩笑,有时候撞倒了门框,不恼,反而自嘲自己像个蒙着头套的拉磨的老驴:“卸磨杀驴,怕是我这老骨头给你们吃都不稀罕吃吧,光是骨头,没肉啦。”
④我却笑不出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⑤母亲一生奔忙,为了儿女们操碎了心,就像那筑巢的燕子。可是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总是笑语郎朗,让我们的贫苦日子有了甜味。
⑥看过丰子恺的一幅漫画《衔泥带得落花归》,画面上一位母亲坐在椅子上,儿女绕膝玩耍,头顶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小女孩张开双臂,试图往住燕子衔泥时捎带着的落花。
⑦很有趣的一幅漫画。每个人看它时大概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吧,而我从那画面上读到了母亲与生活的博弈。母亲用她的乐观阔达化解着生活里的一个个难题,“四两拨千斤”,以隐忍之术推开烦恼的巨石。
⑧勤劳的燕子在辛苦筑巢的时候,不忘捎带着衔来几瓣落花,这多像在苦日子里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母亲呐!
⑨母亲教给我一个朴素的道理:____。
23.第②段中,体现母亲是“经营生活的高手”的事有(照例概括着写)
①挖野菜补充粮食 ②   ③   
24.第②段,“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中的“深不可测”的意思是(  )。
A.胃的构造很复杂 B.胃很有深度
C.饥饿难以填满 D.胃部疾病严重
25.作者在第⑥段用了“燕子”形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写到燕子,是把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一种写法。
B.做勤劳的燕子,母亲用她的人格魅力,化解着生活里的一个个难题。
C.作者感悟到,大自然中的燕子轻盈、美丽,值得赞美。
D.燕子俯视,多么像母亲“四两拨千斤”的生活形象。
26.读完全文,可以知道题目中的“泥点子”是指(  )。
A.田地里的泥土 B.生活中的快乐
C.生活中的苦难 D.泥土里的花瓣
27.联系上下文,给最后一段的横线处补充结尾。
28.读第②段画线句子,请你赏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答案】23.节约利用旧物;脱坯盖房子
24.C
25.C
26.C
27.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28.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收获知识。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23.考查了内容概括。结合第二段中的“一件衣服,常常是大的穿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坏了就把衣服扯开重新打些补丁再做成一件大的给大的穿,如此循环反复”“没钱修补房子,母亲就和父亲自己脱坯盖房子,三伏天里,母亲赤脚在泥浆里劳作,挥汗如雨”可分别概括为:节约利用旧物、脱坯盖房子。
故答案为:②节约利用旧物;③脱坯盖房子
24.考查了字词理解。在第二段中,“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中的“深不可测”的意思是饥饿难以填满。故选:C。
故答案为:C
25.考查了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作者在第⑥段用了“燕子”形象,是为了比喻母亲勤劳、乐观的形象,而不是为了赞美大自然中的燕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26.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比如家里穷、衣服破旧、房子需要修补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苦难,也就是题目中的“泥点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27.考查了补充句子。结合文章的内容补充即可。如: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故答案为: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
28.考查了形象分析。从句子“贫穷的日子里,却听不到母亲的叹息,只有使劲儿地往好日子奔的脚步声,充满力量和欢愉”可知,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故答案为:母亲勤劳能干,乐观豁达,善于利用有限资源,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29.(2025六下·象山期末)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滋味”,可以是对某种食物的体味,也可以是对某件事的体验……先选择一个角度,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450字以上;不出现实实名和人名。
【答案】成长的滋味 有人说,成长的滋味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可我认为,成长的滋味并非如此简单。它就像品一杯苦茶,入口苦涩,可细细一品,总能感受到它那馥郁的芬芳。
还记得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因为有些事,老师晚了一会放学。教室门外的土地上微微泛起一层水,而原本干燥的土地这时也与水汇成了淤泥,让人看了莫名的烦躁,仿佛要将心绪拧成结。我怀着如乱丝般的心绪走出了校门。
蓦地,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爸爸。此时天色微暗,校门口家长已不多了,我依稀看见爸爸的头发上、衣服上、自行车的座位上都蒙了一层淡淡的水雾。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校门口,奔向爸爸。爸爸略带疲惫地冲我笑了笑,拿出一个棉垫垫在有些湿的自行车后座上,迅速跨上自行车,我也侧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爸爸卖力地蹬着车子。一阵略带寒气的风从我耳边掠过,我微微仰头,看见爸爸那乌黑的头发里不知何时闪出了一抹银色。我的鼻子有些酸涩,不由自主地一低头,那垂在自行车一侧的双腿已接近地面了。我仿佛一瞬间猛醒:我已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已经长大了,不该这样让爸爸劳累了。
想到这里,我让爸爸停下了车,在爸爸那一抹略带讶色的眼神里,推起了沉重的自行车,仿佛我就是在推着成长的车轮向前走……
到家了。我将沉重的车把靠在墙上,走进家门,轻轻端起桌上的一杯早已彻好的茶,闻着它那馥郁的芳香,品着它那清苦的味道,仿佛是品味着成长。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习作。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既可以写成长过程中阳光雨露的呵护,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珍惜;也可以写寒风雪霜的相伴,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存高远,实现超越。在这些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作文素材要从生活中撷取,不要凭空虚构编造,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无论写哪种“滋味”,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写时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及收获,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特别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事例叙述生动具体,且与前面的比喻成长的滋味就像品一杯苦茶一脉相承。最后,作者再次将茶与成长完美自然联系在一起。不难看出这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