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概念的概述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标准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了解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二)课程标准解读1.概念的本质揭示:要求学生明确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这意味着学生要理解如何从事物众多属性中提炼出决定其本质的部分,进而形成准确的概念认知。例如,在学习“商品”概念时,要能从琳琅满目的物品中,抓住“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本质属性来界定商品。2.概念含义的把握:学生需掌握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表达的内容。这涉及到对概念所指对象的清晰认知,像“行星”这一概念,要明确其涵盖的是满足特定天文学定义的天体对象。3.概念基本特征的理解: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内涵规定了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外延则明确了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即“有哪些”的问题。以 “水果”概念为例,内涵是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外延则包括苹果、香蕉、橙子等各种具体水果。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理解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着重阐述抽象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科学思维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形式正确)。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细胞,是后续学习判断和推理的基础。第四课围绕 “概念”主题,深入探究概念的逻辑特征,以及从内涵和外延方向明确概念的方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属性及表达,掌握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为正确进行逻辑思维奠定坚实基础。(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并使用了大量概念,但对于概念的形成机制、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准确把握概念,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例如,学生知道 “动物” 这个概念,但对于如何界定动物与其他生物类别的本质区别,可能并不清晰。2.思维能力方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但在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区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如对于 “矛盾关系” 和 “反对关系” 这两种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辨析。3.学习兴趣方面:概念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枯燥。但如果结合生动实例和有趣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也会对深入理解概念产生浓厚兴趣。比如通过分析生活中因概念混淆引发的笑话或实际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核心素养目标(一)科学精神1.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剖析,如结合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等新兴概念,深入探究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搜集经典概念,像 “哲学”“数学函数” 等,分析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内涵与外延变化,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概念的本质和应用。3.面对复杂的概念和信息,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把握概念的核心要点,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发扬科学精神。(二)公共参与1.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中,遵循规则,积极参与对概念的探讨。例如,在讨论 “文明城市” 概念时,依据相关标准和实际案例,与同学进行理性交流,正确表达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和看法。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概念进行表达和交流,避免因概念不清导致的沟通障碍。比如在参与社区事务讨论时,准确使用相关政策概念,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3.参与概念的定义和划分活动,通过对 “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职责” 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对不同类型志愿者服务范围的划分,提高自身的公共参与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力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明确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别。例如,在分析 “人” 的属性时,能准确区分 “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这一本质属性与 “身高、肤色” 等非本质属性。2.掌握概念的含义、性质,理解概念是如何通过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来反映事物的,以及概念具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3.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能够清晰阐述不同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包括哪些范围。4.熟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如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能通过实例进行准确判断。(二)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概念是如何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明确概念与语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概念,不同语词也可能表达同一概念,这一复杂关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杜鹃” 一词既可以指一种鸟类,也可以指一种花卉,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语词与概念的多样性联系。2.能够准确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关系,如在属种关系中,清晰区分属概念和种概念,避免将两者关系颠倒;在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上,依据概念的外延之和与属概念外延的比较,精准做出判断,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五、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观看视频、分析案例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在探讨 “概念的表达” 时,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因语词误解导致的概念混淆案例,小组内交流看法,共同探究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讲授分析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概念的本质属性、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等,教师进行详细的讲授和分析。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时政热点材料:呈现 2025 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关内容,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明确了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初步感受概念在时政中的应用。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漫画导入:展示一幅与概念误解相关的有趣漫画,如漫画中人物对“打折”概念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从漫画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概念理解不准确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导入新课——概念的概述。(二)新课讲授第一幕:概念的含义议题一:从“方便”二字多重意思中理解概念的含义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老外的尴尬》:视频内容为老外因不理解中文“方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而遭遇尴尬。例如,听到中国人说 “不好意思,我要方便一下”,老外以为是要去做什么方便的事情;又听到 “你方便的时候我请你吃个饭”,更加困惑;看到“方便面”时,完全摸不着头脑。探究问题:分析老外遇到这个尴尬问题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可能指出老外不了解中文词汇多义性,没有正确把握 “方便” 在不同语境中的概念等原因。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老外因为概念认识错误导致尴尬,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概念的含义1、概念与属性(1) 属性:事物的性质和关系:举例说明,“苹果是红色的”,其中“红色”是苹果的性质;“小明比小红高”,“比…… 高”表示小明和小红之间的关系,强调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解释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以 “人” 为例,“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是人的本质属性,而 “发型、穿着风格” 等则是非本质属性。(2)概念: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以 “水果” 概念为例,舍去了苹果、香蕉、橘子等具体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个性特征,抽象出它们 “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并且不专指某一个具体水果,而是涵盖了所有符合这一本质属性的水果,体现了概念的抽象性和概括性。2、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语词表达同一概念:举例 “父亲”“爸爸”“爹爹” 等不同语词,都表达同一个概念,即有子女的男性长辈。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以 “运动” 一词为例,在 “小明喜欢做体育运动” 中,“运动” 指体育活动;在 “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运动变革” 中,“运动” 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强调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示例评析】:展示逻辑推理错误案例 “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分析 “白头翁” 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易混易错】:详细讲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对于 “电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外观、操作它的功能,但头脑中的 “电脑” 概念需要用 “电脑” 这个语词来表达,才能被他人理解和交流,所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前面所举例子。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如 “山”“水”“走”“跑”“美丽” 等;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如 “的”“地”“得”“啊”“呀” 等。但连词 “如果…… 那么……”“或”“而且”“只有…… 才……” 等,组合到判断中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总结,帮助学生清晰区分。| 比较项目 | 区别 | 联系 || 概念与属性 |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决定事物性质,非本质属性不决定事物性质 | 概念通过揭示本质属性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是形成概念的关键依据 || 概念与语词 |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语词是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具有具体性 | 概念借助语词来表达,语词是概念的物质载体,但二者并非一一对应 |知识点小结: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2)分类: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的含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3、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第二幕:概念的基本特征议题二:从“人事”与“人世”曲解中掌握概念的特征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人事”与“人世”》:视频内容为某人将公司通知中的“人事调整”误解为“人世变迁”相关内容,导致工作失误。探究问题:这种判断正确吗?这是用什么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判断不正确,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 “人事”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了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该男子因为把 “人事” 理解成 “人世”,把 “十八层” 理解为 “地狱” 等,混淆了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 —— 内涵与外延(1)内涵:概念内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要理解 “智能手机” 这个概念,首先要清楚它的内涵。强调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内涵的定义: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以“智能手机”为例,其内涵包括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等本质属性。(2)外延:概念外延的作用:以“水果”概念为例,要知道哪些东西属于 “水果”范畴,就要了解其外延。说明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 “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外延的定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水果”的外延包括苹果、香蕉、橙子、草莓等各种具体水果。(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以“商品”概念为例,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外延包括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商品。如果内涵发生变化,如将“用于交换”去掉,那么外延也会相应改变,可能会把自己制作仅供自己使用的物品也包含进来;反之,外延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内涵的理解。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相容关系: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同关系:举例 “等边三角形” 和 “等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即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所有的等角三角形也都是等边三角形。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以 “动物” 和 “哺乳动物” 为例,“动物” 的外延包含着 “哺乳动物” 的全部外延,“动物” 是属概念,“哺乳动物” 是种概念,这是属种关系;反之,“哺乳动物” 与 “动物” 就是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以 “大学生” 和 “共青团员” 为例,有些大学生是共青团员,有些大学生不是共青团员;有些共青团员是大学生,有些共青团员不是大学生,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2)不相容关系 (全异关系): 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举例“金属”和“非金属”,这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物质”这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物质”的外延,不存在既不是金属也不是非金属的其他物质,所以“金属”和“非金属”是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以“红色”和“绿色”为例,它们都包含在“颜色”属概念中,但除了红色和绿色,还有蓝色、黄色等其他颜色,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颜色”的外延,所以“红色”和“绿色”是反对关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团员” 和 “非团员”(矛盾关系)“团员” 和 “党员”(反对关系)“大学生” 和 “学生”(种属关系)“中国人” 和 “台湾人”(属种关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的一部分)“商品” 和 “劳动产品”(种属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知识点小结:二、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3)关系: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②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拓展: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向关系。若概念的内涵增加(或减少),则外延缩小(或扩大))(4)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划分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①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则为相容关系;②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三)课堂小结(四)课后练习1.生活处处有逻辑,把《逻辑与思维》中的形式逻辑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云南某中学高三学生李同学用右下图表示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下列符合图示意思的选项是( )A.S—双曲线P—抛物线B.S—2024巴黎奥运会P—奥运会C.S—我国的政体P--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P—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24年5月,国家修订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其中第二条修改如下:国家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国家技术发明奖;(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据此,下列关于相关概念间外延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外延相同②“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属种关系③“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是不相容关系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矛盾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甲同学在学习“概念的概述”过程中尝试联系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去理解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①图为全同关系,例如:S——市场机制;P——“看不见的手”②图为属种关系,例如:S——战略性新兴产业;P——未来产业③图为矛盾关系,例如:S——国有经济;P——私营经济④图为反对关系,例如:S——集体经济;P——外资经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下图示例中正确的是( )A. B.C. D.5.一位高三同学在复习政治学科的概念外延时,画下了下面四幅图,正确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DCBBD七、教学反思及反馈评价(一)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 “概念的含义与特征” 展开,通过漫画、视频案例及时政素材(如 “现代化人民城市” 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理解抽象逻辑知识。但教学中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对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混淆 “同一语词多义” 与 “多语词同义” 的具体场景;二是概念外延关系的实操练习不足,学生对 “矛盾关系” 与 “反对关系” 的辨析易出错。后续需增加生活化案例对比(如 “男生” 与 “女生”“少年” 与 “老年”),强化直观理解。(二)反馈评价从课堂互动看,学生能积极参与 “老外的尴尬”“人事与人世曲解” 等探究活动,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初步认知。课后检测显示,80% 的学生能准确判断概念的相容关系,但仅 60% 能清晰区分不相容关系中的矛盾与反对关系。整体而言,学生基本掌握概念的核心知识,但逻辑思维的精准性需通过更多情境练习提升。建议后续结合辩论赛(如 “网络热词是否模糊概念边界”),深化对概念运用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