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判断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2024三上·瑞安期末)把一杯食盐溶液放在窗台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与水分一起蒸发。【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食盐溶液蒸发时,水会由液态变为气态蒸发到空气中,而食盐(氯化钠)属于可溶性固体,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当水分蒸发后,食盐会以晶体形式析出并留在容器中,不会随水分一同蒸发。这是蒸发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基本原理,因此题干说法错误。2.(2024三上·瑞安期末)水沸腾后,如果继续给这杯水加热,水温会持续升高。【答案】错误【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当水沸腾后,即使继续加热,热量会用于水的汽化(即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而水温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水温会持续升高” 的说法错误。3.(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的云是气态的水。( )【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天空中的云并非气态的水,而是由液态的小水滴或固态的小冰晶组成。当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时,会形成大量微小颗粒聚集在一起,从而构成云。气态的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而云可见,故题干说法错误。4.(2024三上·瑞安期末)没有水温计时,可以用气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气温计【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计类型的认识,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专用温度计,量程为一般在35℃~42℃之间,不能用来测量热水,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5.(2024三上·瑞安期末)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是存在的。( )【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空气虽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可通过多种现象证明其存在。例如用扇子扇风时能感受到气流,气球充气后会鼓起且有重量,风动树叶、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等,都是空气存在的直观证据。从科学角度看,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可通过实验检测其成分并证实其物理性质,因此题干说法正确。6.(2024三上·瑞安期末)不小心将乒乓球捏扁了,我们可以用开水烫,使乒乓球鼓起来。( )【答案】正确【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乒乓球被捏扁后,内部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增大。用开水烫时,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将瘪的部分顶起,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只要乒乓球没有破裂,这种方法可使球恢复原状,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应用,故题干说法正确。7.(2024三上·瑞安期末)在研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时,我们可以选择绿豆或者回形针放在天平上与空气的质量进行比较。【答案】正确【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空气的质量非常轻,直接用天平难以测量。在研究 “一袋空气的质量” 时,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先在天平一端放一袋空气,另一端逐渐添加质量极轻的物体(如绿豆、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通过计算这些物体的总质量间接得知空气的质量。因此该做法正确。8.(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出现纤维、羽毛状的卷云,说明很可能会下雨。( )【答案】错误【知识点】云的种类【解析】【分析】卷云是高空中由微小冰晶组成的云,呈纤维、羽毛状,通常出现在晴朗天气。它的形成与高空干燥冷空气有关,此时大气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下雨前多出现积雨云、雨层云等低空厚重云层。因此,天空中出现卷云时,往往预示着天气晴朗,并非即将下雨。9.(2024三上·瑞安期末)对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日历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答案】正确【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天气日历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气温、降水、风速、云量等天气要素。通过整理分析这些数据,能发现天气要素的变化趋势(如气温升降规律、降水集中时段等),还可归纳出天气变化的周期性或关联性,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规律的基础方法,故题干说法正确。10.(2024三上·瑞安期末)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答案】正确【知识点】测量降水量【解析】【分析】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国际上统一采用 “毫米(mm)” 作为计量单位。它通过雨量器等工具测量,能准确反映降水的多少。例如,24 小时内降水量为 10 毫米,意味着每平方米地面累计积水 10 毫米深,该单位在气象观测和预报中被广泛使用,故题干说法正确。二、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2024三上·瑞安期末)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第3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更强,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 )。A.等一会儿,老师会报出答案,我们只要记录老师的数据B.第3小组的数据可能更准确,我们选择他们的实验数据C.重新领取实验材料,重新实验【答案】C【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科学实验需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小组间实验结果矛盾可能源于操作误差(如水量、温度控制不当)或材料差异。直接依赖老师答案或采信其他小组数据,会丧失实验探究意义。重新实验能排除偶然因素,通过规范操作验证结论,这是科学探究中解决数据矛盾的合理方法,故应选 C。12.(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观察加热水的过程中,下图中( )最有可能是沸腾时记录的。A. B. C.【答案】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加热过程中,气泡从容器底部产生后,会向上运动,且体积逐渐变小,最终可能在上升过程中消失。水沸腾时的典型特征是:水温达到沸点后保持不变,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选项中,A没有气泡产生,B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增大,C由下至上气泡逐渐减小,选项B正确。13.(2024三上·瑞安期末)把食盐和泥沙等杂质分开,正确的操作过程是( )。A.蒸发→溶解→过滤 B.溶解→过滤→蒸发 C.溶解→蒸发→过滤【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食盐易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先将混合物溶解,食盐融入水中,泥沙残留;过滤可分离出泥沙;再蒸发滤液,水分蒸发后析出食盐晶体。若按 A 或 C 的顺序操作,无法有效分离杂质:蒸发后溶解会重新混合,先蒸发再过滤也无法分离不溶物。该流程符合固液分离及结晶的科学原理,故正确步骤为 B。14.(2024三上·瑞安期末)常温下,比较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样强 B.小苏打强 C.食盐强【答案】C【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解析】【分析】100mL水中可以大约溶解食盐36g,小苏打9.6g.15.(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准备研究“水的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一杯热水、一杯冷水B.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C.放入同样多的食盐【答案】B【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研究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改变水温,其他条件(如水量、食盐量、是否搅拌)应保持一致。选项 B 中 “是否搅拌” 属于额外变量,会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准确验证水温的影响。而 A(控制水温不同)和 C(控制食盐量相同)均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故错误做法为 B。16.(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列方法能最快溶解肥皂的是( )。A.水温30℃,肥皂块 B.水温50℃,肥皂块 C.水温50℃,碎肥皂【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包括温度、颗粒大小和搅拌等。C 选项中,50℃水温高于 A 的 30℃,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溶解更快;碎肥皂比肥皂块的表面积大,与水接触更充分,溶解速度更快。B 虽温度达标但颗粒未粉碎,A 则温度和颗粒均不占优。因此,同时具备高温和小颗粒条件的 C 溶解速度最快。17.(2024三上·瑞安期末)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头放入小瓶子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因为( )。A.水占据了石头的空间B.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C.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解析】【分析】石头是实心物体,放入水中会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当石头沉入瓶底时,水被排挤向上移动,导致水面升高。A 选项错误,水不会主动占据石头的空间;B 选项与现象无关,空气未参与该过程。此现象本质是物体(石头)占据空间后对液体(水)的排挤作用,符合 “占据空间” 的科学原理,故正确答案为 C。18.(2024三上·瑞安期末)如图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我们发现( )。A.活塞不动 B.活塞会往回弹 C.活塞会继续向下压【答案】B【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可以使活塞弹回来。19.(2024三上·瑞安期末)假如把下图的杯子底扎个小孔,我们不会观察到( )。A.杯底的小孔会冒气泡B.纸湿了C.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慢慢增加【答案】C【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杯子底扎孔后,外界空气进入,杯底会冒气泡(A 正确);水会通过小孔渗出,使纸变湿(B 正确)。空气会从孔中流出,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减少,而非增加(C 错误)。20.(2024三上·瑞安期末)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是( )。A.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B.都是摸不到的 C.都是白色的【答案】A【知识点】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解析】【分析】水和空气均属于流体,没有固定形状,会随容器形状改变而变化,故 A 正确。B 错误,水可以摸到;C 错误,两者均为无色。此选项聚焦于物质的状态特征,排除因主观感知或颜色产生的干扰项,体现了气体和液体在 “形状” 属性上的共性。21.(2024三上·瑞安期末)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 )。A.试管、温度计、烧杯B.烧杯、滤纸、搅拌棒C.简易天平、打气筒、皮球【答案】C【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验证空气有质量需通过测量气体质量变化实现。C 选项中,先用简易天平称出未充气皮球的质量,再用打气筒充气后再次称量,若天平示数增加,可证明空气有质量。A 中温度计用于测温度,与质量无关;B 中滤纸、搅拌棒用于过滤等操作,无法测量质量。该组合利用 “充气改变物体质量” 的原理,是验证空气有质量的经典实验材料,故正确答案为 C。22.(2024三上·瑞安期末)整理一个月的天气日历时,下列做法不对的是( )。A.分类别统计B.借助图表汇总C.缺少的数据自己随便补齐【答案】C【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A:分类别统计,正确;B:借助图表汇总,正确;C:缺少的数据自己随便补齐,错误;缺少的数据可以查询资料等,但是不可以自己随便补齐。23.(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云比较多,时常可以看见太阳”,那这一天的天气最可能是( )。A.晴 B.多云 C.阴【答案】B【知识点】云量【解析】【分析】天气现象中,“晴” 指云量极少,太阳清晰可见;“阴” 指云量多且密集,太阳被完全遮蔽;“多云” 指天空中云量较多,但太阳仍可时常看见。题目描述 “云比较多,时常可以看见太阳”,符合 “多云” 的特征 —— 云层未完全覆盖天空,阳光能透过间隙照射,故正确答案为 B。24.(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列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数据收集②发布天气预报③天气会商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⑤气象员做出预报A.①④⑤③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④③⑤【答案】B【解析】【分析】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经过气象要素:观测收集、气象要素预报和预报结果发布三大步骤制作的。25.(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面选项中,风级最大的( )。A.举伞步行艰 B.带叶小树弯 C.青烟随风飘【答案】A【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小树随风晃,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根据风力歌可知,A选项正确。三、组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50分。)26.(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所在小组做水结冰的实验,把实验中水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做了如下记录,分析记录表,完成问题。时间 开始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水的变化 水 水中出现小冰块 水中的冰块越来越多 水中大部分是冰块 完全结冰温度变化 5℃ 0℃ 0℃ 0℃ 0℃(1)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 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第 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2)我们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下列( )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A.小科:只用观察水什么时候结冰,不用记录温度的变化B.小明:实验时,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C.小红: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拿数可以更清楚(4)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 ),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A.食盐 B.沙子 C.食用油(5)小科在试管中倒入水后做了一次标记,水完全结冰后又做了一次标记,请你帮他在下边方框的图中画出水完全结冰后的标记。(6)冰是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冰和水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 。(填“受冷了”或“受热了”)(7)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 )。A.水变成水蒸气 B.水蒸气变成水 C.水从杯子里流出来【答案】(1)2;0;8;0(2)0(3)B(4)A(5)(6)固态;是;受冷了(7)B【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1)从记录表可知,水在第 2 分钟时温度降至 0℃且出现小冰块,此时才开始结冰;第 8 分钟水完全结冰,且从第 2 分钟起温度始终保持 0℃。结冰过程中温度恒定为 0℃,这是水的凝固点特征。(2)水的凝固点为 0℃,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始终保持在 0℃,这是晶体凝固的特性。(3)A 选项错误,水结冰实验需同时观察结冰现象与记录温度变化,以验证凝固点;B 正确,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且不碰容器底壁,可确保测量水温准确;C 错误,从水中拿出温度计读数会因环境温度影响导致数值偏差,应保持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故正确做法为 B。(4)在冰块中加入食盐,食盐溶解时会吸收热量,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块在低于 0℃时仍能熔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周围温度。沙子和食用油不具备降低冰点的特性,无法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因此正确做法是加入食盐,选 A。(5)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全部结冰后,和原来试管中的水相比,冰的体积变大,表现为冰面上升。(6)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温度是影响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在结冰过程中,由于周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低于水的温度,所以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7)装冰块的杯子温度很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由气态液化成液态水珠,附着在杯壁外侧。A 选项 “水变水蒸气” 是汽化现象,与题意不符;C 选项 “水从杯子流出” 不符合实际,因杯内冰块未融化成液态水外流。这种液化现象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 B。(1)观察上图可知水从第2分钟开始结冰,温度为0摄氏度;第8分钟完全结冰,温度为0摄氏度。(2)如图,根据上图信息,水结冰时冰块越来越多,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直保持在0摄氏度。(3)本题需要我们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液面再读数。所以答案为B。(4)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使其在融化过程中降低实验的温度。当盐掺在冰里,盐就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使冰的温度降的更低。(5)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全部结冰后,和原来试管中的水相比,冰的体积变大,表现为冰面上升。(6)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温度是影响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在结冰过程中,由于周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低于水的温度,所以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7)装冰块的杯子会从周围吸热,杯子外面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所以B符合题意。27.(2024三上·瑞安期末)我们的地球被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 (填“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的。【答案】多种【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地球的大气层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按体积占比,氮气约占 78%、氧气约 21%,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如氦、氖等)以及水蒸气等其他气体。这些气体共同构成了维持生命活动和气候环境的空气,因此空气并非单一气体,而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28.(2024三上·瑞安期末)充满空气的气球几天后变小了,与之有关的空气特性是( )。A.透明 B.无色无味. C.会流动,易泄漏【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气球几天后变小,是因为空气具有 “会流动、易泄漏” 的特性。空气由极小的分子组成,能通过气球材质的细微孔隙缓慢流出。A 选项 “透明” 和 B 选项 “无色无味” 属于空气的物理性质,但与气球变小现象无关。该现象本质是空气分子的流动性导致泄漏,故正确答案为 C。(2024三上·瑞安期末)我们来做热气球。29.做“热气球”升空实验时,我们需要用到纸筒来帮助我们聚焦热量,我们该如何放置纸筒呢?( )A.口朝右 B.口朝上 C.口朝下30.在给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拎塑料袋所需的力( )。A.慢慢变大 B.慢慢变小 C.始终不变31.袋子飞起来的原因是空气会 运动,袋子下降的原因是空气会 运动。A.受热B.向下C.受冷D.向上【答案】29.C30.B31.B;D【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相反,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冷空气下降。29.热气球升空原理是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从而产生浮力。实验中纸筒口朝下放置时,下方加热产生的热空气会因密度小而向上聚集在纸筒内,形成稳定的热气流,推动 “热气球” 上升。30.给塑料袋内空气加热时,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塑料袋整体重量变轻。拎塑料袋所需的力与塑料袋的重量相关,重量减轻则所需拉力变小。这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加热过程中塑料袋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故拎袋的力会慢慢变小,选 B。31.空气受热时密度减小,会向上运动(热胀冷缩原理),当袋子内空气被加热后,热空气向上运动产生浮力,使袋子飞起。而当袋子内空气受冷时,密度增大,热空气逐渐冷却变回常温,此时空气会向下运动,浮力消失,袋子因重力作用下降。因此袋子飞起是空气受热向上运动的结果,下降是空气受冷后向下运动的表现。32.(2024三上·瑞安期末)如图,在课堂上我们做了模拟风的成因实验,请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实验中,我们发现从A孔流进的是 (填“冷”或“热”)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 (填“冷”或“热”)空气。(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风是因为 形成的。【答案】(1)冷;热(2)空气流动【知识点】风【解析】【分析】(1)风的成因是空气受热不均导致流动。实验中,热源(如蜡烛)加热箱内空气,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从上方 B 孔流出;箱外冷空气密度大,会从下方 A 孔流入补充。这形成了 “冷空气流入、热空气流出” 的循环,模拟了自然界中因温度差产生的空气流动现象,故 A 孔进冷空气,B 孔出热空气。(2)风的形成本质是空气在受热或受冷时密度发生变化,导致流动。当某区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入补充,形成空气的定向运动;反之,受冷区域空气收缩下沉,也会推动空气流动。这种因温度差引发的空气循环流动,就是风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验中通过模拟冷热空气的运动,可直观验证这一原理。(1)热在空气中传递时,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冷热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从A孔流进的是冷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热空气。(2)风是因为空气流动形成的。33.(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学习了天气这一单元后,长期坚持观测天气,并制作了10月份某一周的天气日历。(1)观察上图的记录,根据气象符号判断10月24日的天气应该是 ,10月25日的天气应该是 。(2)这周出现最多的是 (填“晴”“多云”“阴”),有降水的天数有 天。(3)如果在10月27日用风旗来测量风向,则风旗飘向 。除了风旗,小科还可以用 来测量风向。(4)下面三个容器中,测量24小时后,( )中的结果可以作为当天的降水量。A.①号 B.②号 C.①号和③号都可以(5)小科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最好把雨量器放在( )。A.阴凉的大树下 B.通风的走廊 C.开阔的草坪上【答案】(1)多云;晴(2)阴;1(3)西;风向标(4)C(5)C【知识点】雨量器;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1)气象符号中,太阳图标通常代表晴天,云朵覆盖部分太阳的符号表示多云,10月24日的符号显示云朵遮挡部分太阳,说明天空中云量较多但未完全遮蔽太阳,属于多云天气,10月25日的记录符号为太阳,因此天气为晴。通过标准气象符号的含义可准确判断两日的天气状况。(2)这周天气降水天数是1天,阴天是3天,多云是2天,晴天是1天;出现最多的天气是阴天。(3)风旗飘向与风向相反,10 月27日实际风向为东风,风旗飘向西。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工具。(4)测量降水量需使用口径均匀、直筒形的容器(如雨量筒),以确保收集的雨水体积能准确反映降水强度。①号和③号容器均为直筒状,口径一致,符合降水量测量的基本要求;而②号容器下宽上窄的锥形,口径不均匀,会导致雨水收集后体积计算偏差,无法准确反映实际降水量。因此①号和③号均可作为测量工具。(5)测量降水量时,雨量器需放置在四周无遮挡的开阔地带,避免树木、建筑等阻碍雨水正常落入,确保数据准确。大树下易受枝叶遮挡,导致收集雨量偏少;通风走廊属于半封闭环境,气流和建筑结构会影响雨水下落路径,造成测量误差。开阔草坪无遮挡,能直接、完整收集降水,是最合适的放置位置。(1)观察图中所表示的天气符号,10月24日的天气应该是多云,10月25日的天气应该是晴天。(2)这周天气降水天数是1天,阴天是3天,多云是2天,晴天是1天;出现最多的天气是阴天。(3)据图可知,10月27日的风向为东风,风向指风的来向,用风旗来测量风向,则风旗飘向西。除了风旗,小科还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是与风向相同,则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4)为方便观察,下列容器中,最适合制作自制雨量器的是透明的圆筒形。故①号和③号容器都可以。(5)小科要测量降雨量,下面最适合放雨量器的地方是开阔的草坪上。34.(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测量并记录了某一天气温。如下图甲是小科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的气温变化柱状图,图乙是当天10时气温计的示数。(1)根据图乙可以知道当天10时的气温为 ℃。(2)请你帮助小科在图甲中画出10时的柱状图。(3)根据柱状图判断,下午3点后,气温的变化应该是( )。A.慢慢下降 B.保持不变 C.慢慢上升【答案】(1)9(2)(3)A【知识点】认识气温计【解析】【分析】(1)气温计读数时,需先确认刻度分度值(通常为 1℃),再平视液柱顶端对应的刻度。图乙中液柱顶端对齐 9℃刻度线,当天10 时气温为9℃。测量气温时需将温度计放置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百叶箱中,确保数据准确反映实际空气温度,避免环境因素导致测量偏差。(2)根据气温计中的示数,绘制的10时气温9℃的柱状图。(3)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通常呈抛物线趋势,午后 2 时左右达到最高温,之后逐渐下降。柱状图若显示下午 3 点前气温已达峰值(如 14 时为最高点),则 3 点后受太阳辐射减弱影响,气温会缓慢降低。选项中 “慢慢下降” 符合自然气温变化规律,而 “保持不变” 或 “上升” 不符合午后气温的实际变化趋势。(1)从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示数可以看出,10时的气温为9℃。(2)如图甲所示,根据气温计中的示数,绘制的10时气温9℃的柱状图。(3)根据一天中气温的一般变化规律,上午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2点钟左右气温达到日最高值,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由此判断,下午3时以后,随着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减弱,气温的变化应该是慢慢下降。35.(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请你说说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答案】天气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身体健康、动植物的生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天气有时可以给生活带来帮助,例如晴天可以晾晒衣物,雨天能净化空气,雪可以保护农作物,天气有时也会影响生活,例如雾天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冰雹会砸伤行人和损坏设施,暴雨会使农作物减产等。【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解析】【分析】天气对生活影响广泛:晴天适合出游、晾晒;雨天需带伞,影响交通出行;高温天易中暑,需防暑降温;寒潮来袭要添衣保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引发洪涝、滑坡等,威胁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农业生产、航空航运等。1 / 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判断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2024三上·瑞安期末)把一杯食盐溶液放在窗台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与水分一起蒸发。2.(2024三上·瑞安期末)水沸腾后,如果继续给这杯水加热,水温会持续升高。3.(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的云是气态的水。( )4.(2024三上·瑞安期末)没有水温计时,可以用气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5.(2024三上·瑞安期末)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是存在的。( )6.(2024三上·瑞安期末)不小心将乒乓球捏扁了,我们可以用开水烫,使乒乓球鼓起来。( )7.(2024三上·瑞安期末)在研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时,我们可以选择绿豆或者回形针放在天平上与空气的质量进行比较。8.(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出现纤维、羽毛状的卷云,说明很可能会下雨。( )9.(2024三上·瑞安期末)对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日历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10.(2024三上·瑞安期末)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2024三上·瑞安期末)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第3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更强,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 )。A.等一会儿,老师会报出答案,我们只要记录老师的数据B.第3小组的数据可能更准确,我们选择他们的实验数据C.重新领取实验材料,重新实验12.(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观察加热水的过程中,下图中( )最有可能是沸腾时记录的。A. B. C.13.(2024三上·瑞安期末)把食盐和泥沙等杂质分开,正确的操作过程是( )。A.蒸发→溶解→过滤 B.溶解→过滤→蒸发 C.溶解→蒸发→过滤14.(2024三上·瑞安期末)常温下,比较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样强 B.小苏打强 C.食盐强15.(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准备研究“水的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一杯热水、一杯冷水B.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C.放入同样多的食盐16.(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列方法能最快溶解肥皂的是( )。A.水温30℃,肥皂块 B.水温50℃,肥皂块 C.水温50℃,碎肥皂17.(2024三上·瑞安期末)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头放入小瓶子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因为( )。A.水占据了石头的空间B.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C.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18.(2024三上·瑞安期末)如图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我们发现( )。A.活塞不动 B.活塞会往回弹 C.活塞会继续向下压19.(2024三上·瑞安期末)假如把下图的杯子底扎个小孔,我们不会观察到( )。A.杯底的小孔会冒气泡B.纸湿了C.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慢慢增加20.(2024三上·瑞安期末)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是( )。A.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B.都是摸不到的 C.都是白色的21.(2024三上·瑞安期末)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 )。A.试管、温度计、烧杯B.烧杯、滤纸、搅拌棒C.简易天平、打气筒、皮球22.(2024三上·瑞安期末)整理一个月的天气日历时,下列做法不对的是( )。A.分类别统计B.借助图表汇总C.缺少的数据自己随便补齐23.(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空中云比较多,时常可以看见太阳”,那这一天的天气最可能是( )。A.晴 B.多云 C.阴24.(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列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数据收集②发布天气预报③天气会商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⑤气象员做出预报A.①④⑤③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④③⑤25.(2024三上·瑞安期末)下面选项中,风级最大的( )。A.举伞步行艰 B.带叶小树弯 C.青烟随风飘三、组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50分。)26.(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所在小组做水结冰的实验,把实验中水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做了如下记录,分析记录表,完成问题。时间 开始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水的变化 水 水中出现小冰块 水中的冰块越来越多 水中大部分是冰块 完全结冰温度变化 5℃ 0℃ 0℃ 0℃ 0℃(1)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 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第 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2)我们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下列( )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A.小科:只用观察水什么时候结冰,不用记录温度的变化B.小明:实验时,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C.小红: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拿数可以更清楚(4)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 ),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A.食盐 B.沙子 C.食用油(5)小科在试管中倒入水后做了一次标记,水完全结冰后又做了一次标记,请你帮他在下边方框的图中画出水完全结冰后的标记。(6)冰是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冰和水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 。(填“受冷了”或“受热了”)(7)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 )。A.水变成水蒸气 B.水蒸气变成水 C.水从杯子里流出来27.(2024三上·瑞安期末)我们的地球被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 (填“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的。28.(2024三上·瑞安期末)充满空气的气球几天后变小了,与之有关的空气特性是( )。A.透明 B.无色无味. C.会流动,易泄漏(2024三上·瑞安期末)我们来做热气球。29.做“热气球”升空实验时,我们需要用到纸筒来帮助我们聚焦热量,我们该如何放置纸筒呢?( )A.口朝右 B.口朝上 C.口朝下30.在给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拎塑料袋所需的力( )。A.慢慢变大 B.慢慢变小 C.始终不变31.袋子飞起来的原因是空气会 运动,袋子下降的原因是空气会 运动。A.受热B.向下C.受冷D.向上32.(2024三上·瑞安期末)如图,在课堂上我们做了模拟风的成因实验,请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实验中,我们发现从A孔流进的是 (填“冷”或“热”)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 (填“冷”或“热”)空气。(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风是因为 形成的。33.(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学习了天气这一单元后,长期坚持观测天气,并制作了10月份某一周的天气日历。(1)观察上图的记录,根据气象符号判断10月24日的天气应该是 ,10月25日的天气应该是 。(2)这周出现最多的是 (填“晴”“多云”“阴”),有降水的天数有 天。(3)如果在10月27日用风旗来测量风向,则风旗飘向 。除了风旗,小科还可以用 来测量风向。(4)下面三个容器中,测量24小时后,( )中的结果可以作为当天的降水量。A.①号 B.②号 C.①号和③号都可以(5)小科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最好把雨量器放在( )。A.阴凉的大树下 B.通风的走廊 C.开阔的草坪上34.(2024三上·瑞安期末)小科测量并记录了某一天气温。如下图甲是小科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的气温变化柱状图,图乙是当天10时气温计的示数。(1)根据图乙可以知道当天10时的气温为 ℃。(2)请你帮助小科在图甲中画出10时的柱状图。(3)根据柱状图判断,下午3点后,气温的变化应该是( )。A.慢慢下降 B.保持不变 C.慢慢上升35.(2024三上·瑞安期末)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请你说说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食盐溶液蒸发时,水会由液态变为气态蒸发到空气中,而食盐(氯化钠)属于可溶性固体,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当水分蒸发后,食盐会以晶体形式析出并留在容器中,不会随水分一同蒸发。这是蒸发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基本原理,因此题干说法错误。2.【答案】错误【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当水沸腾后,即使继续加热,热量会用于水的汽化(即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而水温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水温会持续升高” 的说法错误。3.【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天空中的云并非气态的水,而是由液态的小水滴或固态的小冰晶组成。当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时,会形成大量微小颗粒聚集在一起,从而构成云。气态的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而云可见,故题干说法错误。4.【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气温计【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计类型的认识,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专用温度计,量程为一般在35℃~42℃之间,不能用来测量热水,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5.【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空气虽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可通过多种现象证明其存在。例如用扇子扇风时能感受到气流,气球充气后会鼓起且有重量,风动树叶、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等,都是空气存在的直观证据。从科学角度看,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可通过实验检测其成分并证实其物理性质,因此题干说法正确。6.【答案】正确【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乒乓球被捏扁后,内部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增大。用开水烫时,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将瘪的部分顶起,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只要乒乓球没有破裂,这种方法可使球恢复原状,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应用,故题干说法正确。7.【答案】正确【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空气的质量非常轻,直接用天平难以测量。在研究 “一袋空气的质量” 时,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先在天平一端放一袋空气,另一端逐渐添加质量极轻的物体(如绿豆、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通过计算这些物体的总质量间接得知空气的质量。因此该做法正确。8.【答案】错误【知识点】云的种类【解析】【分析】卷云是高空中由微小冰晶组成的云,呈纤维、羽毛状,通常出现在晴朗天气。它的形成与高空干燥冷空气有关,此时大气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下雨前多出现积雨云、雨层云等低空厚重云层。因此,天空中出现卷云时,往往预示着天气晴朗,并非即将下雨。9.【答案】正确【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天气日历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气温、降水、风速、云量等天气要素。通过整理分析这些数据,能发现天气要素的变化趋势(如气温升降规律、降水集中时段等),还可归纳出天气变化的周期性或关联性,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规律的基础方法,故题干说法正确。10.【答案】正确【知识点】测量降水量【解析】【分析】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国际上统一采用 “毫米(mm)” 作为计量单位。它通过雨量器等工具测量,能准确反映降水的多少。例如,24 小时内降水量为 10 毫米,意味着每平方米地面累计积水 10 毫米深,该单位在气象观测和预报中被广泛使用,故题干说法正确。11.【答案】C【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科学实验需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小组间实验结果矛盾可能源于操作误差(如水量、温度控制不当)或材料差异。直接依赖老师答案或采信其他小组数据,会丧失实验探究意义。重新实验能排除偶然因素,通过规范操作验证结论,这是科学探究中解决数据矛盾的合理方法,故应选 C。12.【答案】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加热过程中,气泡从容器底部产生后,会向上运动,且体积逐渐变小,最终可能在上升过程中消失。水沸腾时的典型特征是:水温达到沸点后保持不变,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选项中,A没有气泡产生,B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增大,C由下至上气泡逐渐减小,选项B正确。13.【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食盐易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先将混合物溶解,食盐融入水中,泥沙残留;过滤可分离出泥沙;再蒸发滤液,水分蒸发后析出食盐晶体。若按 A 或 C 的顺序操作,无法有效分离杂质:蒸发后溶解会重新混合,先蒸发再过滤也无法分离不溶物。该流程符合固液分离及结晶的科学原理,故正确步骤为 B。14.【答案】C【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解析】【分析】100mL水中可以大约溶解食盐36g,小苏打9.6g.15.【答案】B【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研究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改变水温,其他条件(如水量、食盐量、是否搅拌)应保持一致。选项 B 中 “是否搅拌” 属于额外变量,会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准确验证水温的影响。而 A(控制水温不同)和 C(控制食盐量相同)均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故错误做法为 B。16.【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包括温度、颗粒大小和搅拌等。C 选项中,50℃水温高于 A 的 30℃,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溶解更快;碎肥皂比肥皂块的表面积大,与水接触更充分,溶解速度更快。B 虽温度达标但颗粒未粉碎,A 则温度和颗粒均不占优。因此,同时具备高温和小颗粒条件的 C 溶解速度最快。17.【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解析】【分析】石头是实心物体,放入水中会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当石头沉入瓶底时,水被排挤向上移动,导致水面升高。A 选项错误,水不会主动占据石头的空间;B 选项与现象无关,空气未参与该过程。此现象本质是物体(石头)占据空间后对液体(水)的排挤作用,符合 “占据空间” 的科学原理,故正确答案为 C。18.【答案】B【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可以使活塞弹回来。19.【答案】C【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杯子底扎孔后,外界空气进入,杯底会冒气泡(A 正确);水会通过小孔渗出,使纸变湿(B 正确)。空气会从孔中流出,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减少,而非增加(C 错误)。20.【答案】A【知识点】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解析】【分析】水和空气均属于流体,没有固定形状,会随容器形状改变而变化,故 A 正确。B 错误,水可以摸到;C 错误,两者均为无色。此选项聚焦于物质的状态特征,排除因主观感知或颜色产生的干扰项,体现了气体和液体在 “形状” 属性上的共性。21.【答案】C【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解析】【分析】验证空气有质量需通过测量气体质量变化实现。C 选项中,先用简易天平称出未充气皮球的质量,再用打气筒充气后再次称量,若天平示数增加,可证明空气有质量。A 中温度计用于测温度,与质量无关;B 中滤纸、搅拌棒用于过滤等操作,无法测量质量。该组合利用 “充气改变物体质量” 的原理,是验证空气有质量的经典实验材料,故正确答案为 C。22.【答案】C【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A:分类别统计,正确;B:借助图表汇总,正确;C:缺少的数据自己随便补齐,错误;缺少的数据可以查询资料等,但是不可以自己随便补齐。23.【答案】B【知识点】云量【解析】【分析】天气现象中,“晴” 指云量极少,太阳清晰可见;“阴” 指云量多且密集,太阳被完全遮蔽;“多云” 指天空中云量较多,但太阳仍可时常看见。题目描述 “云比较多,时常可以看见太阳”,符合 “多云” 的特征 —— 云层未完全覆盖天空,阳光能透过间隙照射,故正确答案为 B。24.【答案】B【解析】【分析】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经过气象要素:观测收集、气象要素预报和预报结果发布三大步骤制作的。25.【答案】A【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小树随风晃,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根据风力歌可知,A选项正确。26.【答案】(1)2;0;8;0(2)0(3)B(4)A(5)(6)固态;是;受冷了(7)B【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1)从记录表可知,水在第 2 分钟时温度降至 0℃且出现小冰块,此时才开始结冰;第 8 分钟水完全结冰,且从第 2 分钟起温度始终保持 0℃。结冰过程中温度恒定为 0℃,这是水的凝固点特征。(2)水的凝固点为 0℃,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始终保持在 0℃,这是晶体凝固的特性。(3)A 选项错误,水结冰实验需同时观察结冰现象与记录温度变化,以验证凝固点;B 正确,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且不碰容器底壁,可确保测量水温准确;C 错误,从水中拿出温度计读数会因环境温度影响导致数值偏差,应保持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故正确做法为 B。(4)在冰块中加入食盐,食盐溶解时会吸收热量,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块在低于 0℃时仍能熔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周围温度。沙子和食用油不具备降低冰点的特性,无法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因此正确做法是加入食盐,选 A。(5)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全部结冰后,和原来试管中的水相比,冰的体积变大,表现为冰面上升。(6)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温度是影响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在结冰过程中,由于周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低于水的温度,所以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7)装冰块的杯子温度很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由气态液化成液态水珠,附着在杯壁外侧。A 选项 “水变水蒸气” 是汽化现象,与题意不符;C 选项 “水从杯子流出” 不符合实际,因杯内冰块未融化成液态水外流。这种液化现象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 B。(1)观察上图可知水从第2分钟开始结冰,温度为0摄氏度;第8分钟完全结冰,温度为0摄氏度。(2)如图,根据上图信息,水结冰时冰块越来越多,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直保持在0摄氏度。(3)本题需要我们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液面再读数。所以答案为B。(4)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使其在融化过程中降低实验的温度。当盐掺在冰里,盐就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使冰的温度降的更低。(5)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全部结冰后,和原来试管中的水相比,冰的体积变大,表现为冰面上升。(6)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温度是影响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在结冰过程中,由于周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低于水的温度,所以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7)装冰块的杯子会从周围吸热,杯子外面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所以B符合题意。27.【答案】多种【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地球的大气层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按体积占比,氮气约占 78%、氧气约 21%,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如氦、氖等)以及水蒸气等其他气体。这些气体共同构成了维持生命活动和气候环境的空气,因此空气并非单一气体,而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28.【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特征【解析】【分析】气球几天后变小,是因为空气具有 “会流动、易泄漏” 的特性。空气由极小的分子组成,能通过气球材质的细微孔隙缓慢流出。A 选项 “透明” 和 B 选项 “无色无味” 属于空气的物理性质,但与气球变小现象无关。该现象本质是空气分子的流动性导致泄漏,故正确答案为 C。【答案】29.C30.B31.B;D【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相反,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冷空气下降。29.热气球升空原理是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从而产生浮力。实验中纸筒口朝下放置时,下方加热产生的热空气会因密度小而向上聚集在纸筒内,形成稳定的热气流,推动 “热气球” 上升。30.给塑料袋内空气加热时,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塑料袋整体重量变轻。拎塑料袋所需的力与塑料袋的重量相关,重量减轻则所需拉力变小。这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加热过程中塑料袋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故拎袋的力会慢慢变小,选 B。31.空气受热时密度减小,会向上运动(热胀冷缩原理),当袋子内空气被加热后,热空气向上运动产生浮力,使袋子飞起。而当袋子内空气受冷时,密度增大,热空气逐渐冷却变回常温,此时空气会向下运动,浮力消失,袋子因重力作用下降。因此袋子飞起是空气受热向上运动的结果,下降是空气受冷后向下运动的表现。32.【答案】(1)冷;热(2)空气流动【知识点】风【解析】【分析】(1)风的成因是空气受热不均导致流动。实验中,热源(如蜡烛)加热箱内空气,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从上方 B 孔流出;箱外冷空气密度大,会从下方 A 孔流入补充。这形成了 “冷空气流入、热空气流出” 的循环,模拟了自然界中因温度差产生的空气流动现象,故 A 孔进冷空气,B 孔出热空气。(2)风的形成本质是空气在受热或受冷时密度发生变化,导致流动。当某区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入补充,形成空气的定向运动;反之,受冷区域空气收缩下沉,也会推动空气流动。这种因温度差引发的空气循环流动,就是风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验中通过模拟冷热空气的运动,可直观验证这一原理。(1)热在空气中传递时,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冷热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从A孔流进的是冷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热空气。(2)风是因为空气流动形成的。33.【答案】(1)多云;晴(2)阴;1(3)西;风向标(4)C(5)C【知识点】雨量器;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解析】【分析】(1)气象符号中,太阳图标通常代表晴天,云朵覆盖部分太阳的符号表示多云,10月24日的符号显示云朵遮挡部分太阳,说明天空中云量较多但未完全遮蔽太阳,属于多云天气,10月25日的记录符号为太阳,因此天气为晴。通过标准气象符号的含义可准确判断两日的天气状况。(2)这周天气降水天数是1天,阴天是3天,多云是2天,晴天是1天;出现最多的天气是阴天。(3)风旗飘向与风向相反,10 月27日实际风向为东风,风旗飘向西。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工具。(4)测量降水量需使用口径均匀、直筒形的容器(如雨量筒),以确保收集的雨水体积能准确反映降水强度。①号和③号容器均为直筒状,口径一致,符合降水量测量的基本要求;而②号容器下宽上窄的锥形,口径不均匀,会导致雨水收集后体积计算偏差,无法准确反映实际降水量。因此①号和③号均可作为测量工具。(5)测量降水量时,雨量器需放置在四周无遮挡的开阔地带,避免树木、建筑等阻碍雨水正常落入,确保数据准确。大树下易受枝叶遮挡,导致收集雨量偏少;通风走廊属于半封闭环境,气流和建筑结构会影响雨水下落路径,造成测量误差。开阔草坪无遮挡,能直接、完整收集降水,是最合适的放置位置。(1)观察图中所表示的天气符号,10月24日的天气应该是多云,10月25日的天气应该是晴天。(2)这周天气降水天数是1天,阴天是3天,多云是2天,晴天是1天;出现最多的天气是阴天。(3)据图可知,10月27日的风向为东风,风向指风的来向,用风旗来测量风向,则风旗飘向西。除了风旗,小科还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是与风向相同,则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4)为方便观察,下列容器中,最适合制作自制雨量器的是透明的圆筒形。故①号和③号容器都可以。(5)小科要测量降雨量,下面最适合放雨量器的地方是开阔的草坪上。34.【答案】(1)9(2)(3)A【知识点】认识气温计【解析】【分析】(1)气温计读数时,需先确认刻度分度值(通常为 1℃),再平视液柱顶端对应的刻度。图乙中液柱顶端对齐 9℃刻度线,当天10 时气温为9℃。测量气温时需将温度计放置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百叶箱中,确保数据准确反映实际空气温度,避免环境因素导致测量偏差。(2)根据气温计中的示数,绘制的10时气温9℃的柱状图。(3)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通常呈抛物线趋势,午后 2 时左右达到最高温,之后逐渐下降。柱状图若显示下午 3 点前气温已达峰值(如 14 时为最高点),则 3 点后受太阳辐射减弱影响,气温会缓慢降低。选项中 “慢慢下降” 符合自然气温变化规律,而 “保持不变” 或 “上升” 不符合午后气温的实际变化趋势。(1)从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示数可以看出,10时的气温为9℃。(2)如图甲所示,根据气温计中的示数,绘制的10时气温9℃的柱状图。(3)根据一天中气温的一般变化规律,上午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2点钟左右气温达到日最高值,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由此判断,下午3时以后,随着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减弱,气温的变化应该是慢慢下降。35.【答案】天气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身体健康、动植物的生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天气有时可以给生活带来帮助,例如晴天可以晾晒衣物,雨天能净化空气,雪可以保护农作物,天气有时也会影响生活,例如雾天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冰雹会砸伤行人和损坏设施,暴雨会使农作物减产等。【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解析】【分析】天气对生活影响广泛:晴天适合出游、晾晒;雨天需带伞,影响交通出行;高温天易中暑,需防暑降温;寒潮来袭要添衣保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引发洪涝、滑坡等,威胁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农业生产、航空航运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