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填空题1.(2024五上·平湖期末)司机通过后视镜来观测车后方的情况,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2.(2024五上·平湖期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该诗句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的整体特点是 。(选填“东高西低”或“西高东低”)3.(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中的A是人体手腕处的 ,可以灵活转动。当运动员投掷标枪曲臂时,上臂圆圈中的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选填“收缩”或“舒张”)4.(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制作一个彩色轮,已经将两个扇形分别涂成了红色和绿色,剩下的扇形应该涂成 色,快速旋转起来会观察到表面呈现 色。5.(2024五上·平湖期末)鸡蛋的结构与地球非常相似,鸡蛋中的蛋壳相当于是地球结构中的 ,绝大多数的 发生在这一结构中。6.(2024五上·平湖期末)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7.(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是心脏图片,心脏 时,血液被挤压出心脏进入 ,血液中所携带的养料、 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二、选择题8.(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没有时钟的情况下,下列活动不能让我们用来估计时间的( )。A.数平静时心跳次数 B.看室内蜡烛燃烧的长度C.看天空中太阳的位置 D.听窗外鸟鸣叫的响度9.(2024五上·平湖期末)形成下图雅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侵蚀 B.火山喷发 C.风的作用 D.地震10.(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此时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了两条,是由于(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光的传播速度很快11.(2024五上·平湖期末)睡觉时,眼睛、耳朵等器官处于“休眠”状态,此时我们的心脏( )。A.停止工作 B.跳动次数减少C.跳动次数变多 D.跳动失去规律12.(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装有120毫升水的瓶子正开始往下滴水,前40毫升水滴出的时间需要40秒,那么当这120毫升水全部滴完需要( )。A.120秒 B.小于120秒 C.大于120秒 D.都有可能13.(2024五上·平湖期末)自制水钟时,为了让滴漏速度变慢,我们可以( )。A.滴水孔变小一点 B.滴水孔变大一点C.塑料瓶中增加水量 D.换用更大的量筒14.(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做一个地球模型”的活动中,观察切开的模型剖面,这一过程属于( )。A.设计方案 B.准备材料 C.搭建模型 D.分析模型15.(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人在交通事故中不幸损伤了神经系统,出现了走路不稳、四肢不协调的情况,由此推测受损部位最有可能是图中( )。A.a B.b C.c D.d16.(2024五上·平湖期末)我们看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是因为叶子反射了绿色的光。我们看到纸张是红色的,是因为红纸能( )。A.反射黑光 B.吸收红光 C.吸收白光 D.反射红光17.(2024五上·平湖期末)引起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侵蚀 B.风的作用 C.地壳运动 D.日晒雨淋18.(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水中,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最有可能是( )。A.a B.b C.c D.无法判断19.(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器官可以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工作B.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C.保持正确的坐姿能够保护脊髓D.乘车时系好安全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保护20.(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是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半拼接的塑料盒模拟地壳,泥土模拟岩层B.①号图中泥土出现褶皱现象,这是挤压塑料盒后形成的C.②号图中泥土出现断裂现象,这是拉开塑料盒后形成的D.缓慢拉开塑料盒的过程,就是模拟了高山的形成21.(2024五上·平湖期末)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强烈的光线,容易使人眼受伤。长时间待在雪地中容易患雪盲症,为保护眼睛最好佩戴遮光镜,因为遮光镜可以( )。A.遮住全部反光 B.让反光全透过C.增强透明度 D.遮住一部分反光22.(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是( )。A.每天认真做作业到深夜 B.怕生病经常吃药C.多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D.保持乐观的情绪23.(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可以看到自己头顶的装置,它应该是( )。A. B.C. D.24.(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四个摆中,1分钟内摆动次数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5.(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从底部往上喷涌模拟的是( )。A.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B.地壳处的震动C.地下水受热膨胀喷涌而出 D.板块的分离26.(2024五上·平湖期末)光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声音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40米,下列情形能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快的是( )。A.可以听见门外面的声音,不能看到门外面的人B.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C.舞台上的演员一边跳舞,一边敲击乐器D.科学家测量光往返地月之间的时间,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27.(2024五上·平湖期末)精确计时对我们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下列不需要精确计时的是( )。A.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百米赛跑 B.高铁运行的时刻表C.完成今天科学作业的时间 D.神舟飞船的发射时间三、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用途的学科,亚运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场馆和比赛信息的传播,与光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8.(2024五上·平湖期末)亚运会游泳馆中属于光源的是( )。A.波光粼粼的泳池水 B.洁净明亮的玻璃窗C.干净明亮的瓷砖 D.播放比赛画面的显示屏29.(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果体育场馆内完全处于黑暗中,这时体育馆内的运动员( )。A.可以被看见 B.不能被看见C.一会被看见一会看不见 D.时间久了能被看见30.(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亚运会的游泳比赛中,水面的折射现象对选手的视觉有影响,如果岸边的运动员看到池底在A点,真实的池底应该在A点的 。(填“上方”或“下方”)31.(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通过人眼对准靶心,再对准靶标,从而更容易射中靶心,这是利用光 的特点。32.(2024五上·平湖期末)有时我们需要利用光的反射让场馆内更加明亮,下列示意图中光线经过镜面反射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A. B.C. D.33.(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观看亚运会比赛时,站在下列物体后不影响观赛的是( )。A.一块干净玻璃 B.一面白色墙壁C.一大张海报 D.一大块幕布34.(2024五上·平湖期末)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周围山体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属于(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35.(2024五上·平湖期末)富阳以富春江闻名,下图是富春江的一段弯道,水流湍急,河道两岸侵蚀比较严重的地方是( )。A.a处 B.b处 C.一样严重 D.无法判断36.(2024五上·平湖期末)2022年两位科学老师在富阳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有珊瑚、菊石、贝类化石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里曾发生过地壳运动 B.崤山一带之前可能是一片浅海C.能找到化石的岩石是岩浆岩 D.地球的内部运动可以改变地貌37.(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对场馆屋顶绿化植被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如图所示,制作了两个坡度相同的小山丘模型,此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如果用洒水壶从同一高度喷洒相同的水量冲刷土壤,接住从孔处流出的水量,测得冲刷甲后水的质量为A,冲刷乙后水的质量为B,推测:A B。(填“>”“=”或“<”)四、在学习《计量时间》单元时,某科学小组制作了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请你完成下列问题。38.(2024五上·平湖期末)制作钟摆的项目过程正确的步骤是( )。①实施方案 ②明确任务 ③设计方案 ④评估与改进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39.(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在数摆摆动次数时,若小球从B点出发,小明提出了4种数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B→0→C算一次 B.B→O→C→0算一次C.B→0→C→0→B算一次 D.B→0算一次40.(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面关于制作钟摆的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橡皮筋做摆绳,因为弹性越大越好B.选用泡沫做摆锤,因为越轻越容易摆起来C.测试不需要秒表,我们数一数即可D.可以用螺母、钩码来做摆锤41.(2024五上·平湖期末)要改变摆的快慢,我们可以调试( )。A.摆绳长度 B.摆锤质量 C.摆动幅度 D.以上都可以42.(2024五上·平湖期末)要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可以先调试一个15秒摆动15次的摆B.每次调试后的摆只要测试一次就够了C.测1秒摆动的次数比测15秒摆动的次数更可靠D.每次测试的结果不记录也没有关系43.(2024五上·平湖期末)第6小组的同学利用摆绳减半的方法进行调试,得到摆动次数如下表。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表选择的棉绳长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30 12 11 1215 18 18 19根据“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的任务目标,第6小组的同学接下来应该把摆绳调整为( )A.60厘米 B.45厘米 C.22.5厘米 D.7.5厘米五、9月30日在杭州亚运会男女百米比赛中,谢震业、葛曼棋双双夺冠,为中国队夺得了极为重要的田径金牌。44.(2024五上·平湖期末)两位运动员在起跑时,信号在身体里是怎样传递的?(将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①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 ②耳朵接收到枪声信号③神经中枢做出动作指令 ④指令传到手和脚做出起跑动作 → → → 45.(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短跑中,起跑至关重要,运动员经过反复训练后,起跑反应会有很大的提高,这说明 。46.(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在百米赛后,呼吸频率会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这是因为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47.(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模拟心脏工作,挤压吸耳球的动作模拟的是心脏 (填“收缩”或“舒张”)。48.(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每分钟比普通人要慢。下表是科学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B两组1分钟输出的水量 (填“相同”或“不同”)。由此估算可知,两组1分钟模拟心脏的跳动次数A组 B组(填“>”“=”或“<”),下表中 组模拟了运动员的心跳情况。一次输出水量 每分钟输出水量A组 25毫升 1400毫升B组 18毫升 1400毫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反射【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司机通过后视镜观测车后方情况,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后视镜多为凸面镜,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会遵循反射定律改变传播方向,将车后方的景象反射到司机眼中。凸面镜还能扩大视野范围,让司机更全面地观察后方路况,保障行车安全。2.【答案】西高东低【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江水向东流,表明我国地势整体为西高东低。因为水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诗句中江水自西向东的流向,直观反映出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这种地势使得许多大河向东奔流入海,是我国地形的重要特点之一。3.【答案】关节;收缩【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 A 是人体手腕处的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可使骨的连接灵活转动。当运动员投掷标枪曲臂时,上臂圆圈中的肌肉(肱二头肌)会收缩,通过肌腱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运动,同时肱三头肌舒张,二者协调完成曲臂动作。4.【答案】蓝;白【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制作彩色轮时,已涂红、绿两色扇形,剩下扇形应涂蓝色(三原色需齐全)。快速旋转时,红、绿、蓝光混合遵循色光混合原理,红光和绿光混合成黄光,黄光与蓝光混合最终呈现白色。这是色光加色混合的典型现象。5.【答案】地壳;地震【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鸡蛋中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结构中的地壳,二者均为最外层坚硬结构。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因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发地震波。这体现了鸡蛋结构与地球结构的类比性。6.【答案】相同【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其周期只与摆长有关。只要摆长不变,无论摆动幅度大小,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恒定。这一特性由伽利略首次发现,在计时工具中应用广泛。7.【答案】收缩;血管;氧气【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 心脏收缩时,心肌收缩产生压力,将血液挤压出心脏进入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等)。血液中携带的养料、氧气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8.【答案】D【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A:平静时心跳频率相对稳定(约 60-100 次 / 分钟),可通过计数估算时间。B:蜡烛燃烧速度在固定条件下较均匀,燃烧长度与时间呈正相关。C:太阳位置随时间规律性移动(如东升西落),可据此判断大致时段。D:鸟鸣叫的响度受环境、鸟类状态等影响,与时间无固定关联,无法用于估计时间。9.【答案】C【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雅丹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形成主要是风对地表岩石及松散沉积物的长期侵蚀(如风蚀沟槽、垄脊),加上间歇性流水作用辅助。而流水侵蚀多形成峡谷、瀑布等;火山喷发和地震与雅丹地貌形成无直接关联。故主要原因是风的作用。10.【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鱼缸中的鱼看上去变成两条,是由于光的折射。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看去,会看到鱼的虚像。鱼缸玻璃相当于透镜,可能因折射形成多个像,导致 “一条变两条”,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表现。11.【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睡觉时,人体代谢率降低,各器官需氧量减少,心脏为适应这一状态,跳动次数会减少(正常静息心率约 60-100 次 / 分,睡眠时可降至 50-70 次 / 分),但不会停止工作或失去规律。心脏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需持续泵血保障机体基础代谢,故跳动次数减少是合理生理调节。12.【答案】C【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前 40 毫升水滴出用 40 秒,若按此速度匀速滴水,120 毫升需 120 秒。但实际滴水过程中,瓶内水位下降会导致水压减小,水滴速度逐渐变慢。因此,后 80 毫升滴水时间会长于 80 秒,总时间必然大于 120 秒,这是液体压强随水位降低而减小的典型现象。13.【答案】A【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A:滴水孔变小会减小水流截面积,孔径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能直接让滴漏速度变慢。B:孔径变大则水流截面积增大,滴速会加快,不符合需求。C:增加水量会提高水位,增大水压,反而使滴速变快。D:量筒大小仅影响接水容量,与滴漏速度无关。故缩小滴水孔是直接减慢滴速的方法。14.【答案】D【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在 “做一个地球模型” 活动中,切开模型剖面属于对已搭建模型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剖面是为分析模型内部结构是否符合地球圈层特征(如地壳、地幔、地核),属于 “分析模型” 环节。而设计方案侧重规划步骤,准备材料涉及工具收集,搭建模型是组合部件,均与观察剖面的分析行为不符。15.【答案】B【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走路不稳、四肢不协调是典型的平衡与运动协调功能障碍。神经系统中,小脑(对应图中 b) 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及协调运动。若小脑受损,会导致动作笨拙、步态蹒跚等症状。16.【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物体呈现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红纸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因此当白光(含多种色光)照射时,只有红光被反射进入人眼,故看起来是红色。黑光不存在于可见光谱中,吸收红光会使物体显黑色,吸收白光则不会反射任何色光,均与红纸显色原理不符。17.【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岩层呈现弯曲变形(褶皱),这是典型的地质构造现象。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会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褶皱。而流水侵蚀、风的作用、日晒雨淋均属于外力作用,主要导致岩石的风化、侵蚀等表层破坏,无法使深层岩层产生系统性的弯曲变形。18.【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图中 c 路径符合 “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的规律。19.【答案】B【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构成,故 B 说法错误。A 正确,如四肢活动受神经支配;C 正确,正确坐姿可避免脊髓受压;D 正确,安全带能减少车祸对脑部、脊髓等的损伤,均属于对神经系统的保护。20.【答案】D【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该实验中,两半塑料盒模拟地壳,泥土模拟岩层(A 正确)。挤压塑料盒时,泥土受挤压力形成褶皱(B 正确);拉开塑料盒时,泥土因张力断裂(C 正确)。而高山形成多由板块挤压(如褶皱山),拉开塑料盒模拟的是地壳张裂(如裂谷形成),并非高山形成机制,故 D 错误。21.【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雪地反射的强光会刺激眼睛,遮光镜的作用是减少进入眼睛的光量,而非完全遮住所有反光。若让反光全透过或增强透明度,无法起到保护作用。遮光镜通过遮挡部分强光,降低光线对眼球的刺激,从而预防雪盲症,故D正确。22.【答案】D【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健康生活方式需兼顾生理与心理平衡。A 选项 “做作业到深夜” 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免疫系统;B 选项 “经常吃药” 可能破坏身体正常代谢,甚至产生抗药性;C 选项 “多喝碳酸饮料” 易引发肥胖、龋齿等问题。而 D 选项 “保持乐观情绪” 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属于积极的生活方式。23.【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要看到头顶需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平面镜可通过反射成像,在头顶上方和前方适当位置放置平面镜,头顶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进入人眼,从而实现观察。两面镜子米镜面相对,B正确。24.【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摆动次数由摆长决定,摆长越长,摆动越慢。③的摆线明显最长,摆长越长周期越大,1 分钟内摆动次数越少。25.【答案】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从底部喷涌的过程,对应真实火山爆发时岩浆受地下压力作用从地壳薄弱处喷出的现象。B 选项地壳震动是火山喷发的伴随现象,而非番茄酱模拟的主体;C 选项地下水喷涌与火山岩浆性质不同;D 选项板块分离是火山形成的部分原因,而非喷发时的岩浆喷出过程,故 A 正确。26.【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闪电和雷声同时产生,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直接体现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A 选项涉及障碍物对光和声音的阻挡,与速度无关;C 选项演员动作和声音同时被感知,未体现速度差异;D 选项仅说明光可用于测距,未与声音速度对比。故 B 正确。27.【答案】C【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精确计时在需要严格时间控制或涉及安全、成绩判定的场景至关重要。A 中百米赛跑成绩以毫秒计,需精确计时;B 高铁时刻表关系列车调度与乘客安全,时间必须精准;D 神舟飞船发射涉及轨道计算等精密操作,需分秒不差。而 C 完成科学作业的时间属于个人学习安排,对时间精度要求较低,无需精确计时。28.【答案】D【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A 泳池水、B 玻璃窗、C 瓷砖均是反射外界光线,自身无法发光,不属于光源;D 显示屏通过电子元件发光显示画面,符合光源定义。其他选项仅为反光物体,故 D 正确。29.【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物体能被看见需有光进入眼睛,体育场馆完全黑暗时没有光线,运动员自身也不会发光,无法反射或发出光线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不管时间多久都不能被看见。A 选项因无光线错误,C 选项不存在光线变化,D 选项时间久也不会产生光线,均不正确。30.【答案】下方【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当岸边运动员观察池底时,池底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因此,若看到池底在 A 点,真实池底应在 A 点的下方。31.【答案】直线传播【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运动员通过人眼、靶心、靶标三点一线来瞄准,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 当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表明光线沿直线从靶标经靶心射入人眼,此时射出的箭或子弹沿直线运动便能命中目标,这是射击瞄准的基本光学原理。32.【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选项C正确。33.【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站在物体后能否观赛取决于物体是否透光。干净玻璃是透明体,光线可透过玻璃传播,站在其后方能看到前方比赛场景;而白色墙壁、海报、幕布均为不透明体,会阻挡光线传播,站在后方无法看到前方景象。因此不影响观赛的是 A 选项。34.【答案】B【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丘陵的典型特征是相对高度较小(通常不超过 500 米),坡度较缓,顶部浑圆。题干中 “山体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符合丘陵的地貌特点。山地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峭;高原海拔高且顶部平坦;平原海拔低、地势平坦,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B。35.【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河道弯道处受惯性离心力影响,水流会向凹岸偏转,导致凹岸侵蚀更严重。图中b处为凹岸,a处为凸岸。水流在b处因冲刷作用更强,河岸侵蚀更明显。B正确。36.【答案】C【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仅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经高温熔融无法保存生物遗迹,故 C 错误。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石林,说明崤山曾是浅海,后因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而地壳运动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可改变地貌。37.【答案】有无植被;>【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实验中两个模型仅植被状况不同(甲可能无植被、乙有植被),故改变的条件是植被的有无。植被能固土涵水,减少水土流失。无植被的甲模型土壤易被冲刷,流出水量更多;有植被的乙模型因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减缓水流,流出水量更少,故 A>B。38.【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制作钟摆的项目流程应遵循工程思维:先②明确任务(如确定钟摆的摆长、摆动频率等要求),再③设计方案(规划材料、结构及制作步骤),接着①实施方案(按设计制作钟摆),最后④评估与改进(测试摆动效果并优化设计)。故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选 C。39.【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钟摆摆动次数的计数以 “完成一次全振动” 为标准,即从起始位置出发,经过中间位置后再回到起始位置的过程。小球从 B 点出发,经 O 到 C,再经 O 回到 B,完成一次完整的来回运动,此为一次摆动。A、B、D 均未完成完整往返,只有 C 符合全振动定义,故选 C。40.【答案】D【知识点】制作钟摆【解析】【分析】摆绳需选用无弹性材料,橡皮筋弹性大易影响摆长稳定性,A 错误;摆锤应选密度大的重物(如螺母、钩码),泡沫过轻易受空气阻力干扰,B 错误、D 正确;测试摆动次数需用秒表计时,凭数算无法准确控制时间,C 错误。41.【答案】A【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快慢由摆绳长度决定,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越长则越慢。摆锤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影响摆动频率。因此,改变摆绳长度可调试摆的快慢,选 A。42.【答案】A【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1 分钟摆动 60 次即每秒 1 次,15 秒摆动 15 次的摆频率与之一致,可通过调试 15 秒摆动次数来验证,A 正确。每次调试需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B 错误;测 15 秒摆动次数因时间长、误差小更可靠,C 错误;不记录测试结果无法对比优化,D 错误。43.【答案】C【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 分钟摆动 60 次即 15 秒摆动 15 次。当前棉绳 30 厘米时 15 秒摆动约 12 次,15 厘米时约 18 次。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成反比,需从 15 厘米减半至 7.5 厘米时摆动次数会翻倍至 36 次,显然过度;而 22.5 厘米(15 厘米的 1.5 倍)可通过比例推算:30 厘米→12 次,15 厘米→18 次,22.5 厘米时次数介于 12-18 次之间,更接近 15 次目标,故选 C。44.【答案】②;①;③;④【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起跑时,耳朵先接收枪声信号(②),信号经听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①),神经中枢处理后发出动作指令(③),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手和脚,使其做出起跑动作(④)。这一过程遵循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的反射弧传导路径。45.【答案】反复训练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这说明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通过反复训练可强化神经反射路径。短跑起跑反应属于条件反射,训练中大脑皮层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缩短信号传导时间。反复刺激能增强神经元间突触传递效率,使听觉信号接收、神经中枢处理及指令传导至效应器的过程更快速协调,从而提升起跑反应速度。46.【答案】变快【知识点】呼吸次数【解析】【分析】百米赛中运动员剧烈运动,肌肉细胞需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以产生能量。为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系统会加快工作频率,表现为呼吸变快,从而吸入更多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适应性调节。47.【答案】收缩【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挤压吸耳球时,球内气体被排出,类似心脏收缩时心室泵血的过程。心脏收缩时,心肌收缩产生压力,将血液泵出至动脉;舒张时则充盈血液。挤压吸耳球使 “血液”(液体)向外流动,与心脏收缩的泵血功能一致,故模拟的是收缩状态。48.【答案】相同;<;A【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A、B 两组每分钟输出水量均为 1400 毫升。每分钟心跳次数 = 输出总量 ÷ 单次输出量,A 组为 1400÷25=56 次,B 组为 1400÷18≈78 次,A 组<B 组。运动员心跳慢但单次泵血量大,A 组单次输出水量更大、心跳次数更少,符合运动员特征。1 / 1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填空题1.(2024五上·平湖期末)司机通过后视镜来观测车后方的情况,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答案】反射【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司机通过后视镜观测车后方情况,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后视镜多为凸面镜,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会遵循反射定律改变传播方向,将车后方的景象反射到司机眼中。凸面镜还能扩大视野范围,让司机更全面地观察后方路况,保障行车安全。2.(2024五上·平湖期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该诗句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的整体特点是 。(选填“东高西低”或“西高东低”)【答案】西高东低【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江水向东流,表明我国地势整体为西高东低。因为水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诗句中江水自西向东的流向,直观反映出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这种地势使得许多大河向东奔流入海,是我国地形的重要特点之一。3.(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中的A是人体手腕处的 ,可以灵活转动。当运动员投掷标枪曲臂时,上臂圆圈中的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选填“收缩”或“舒张”)【答案】关节;收缩【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 A 是人体手腕处的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可使骨的连接灵活转动。当运动员投掷标枪曲臂时,上臂圆圈中的肌肉(肱二头肌)会收缩,通过肌腱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运动,同时肱三头肌舒张,二者协调完成曲臂动作。4.(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制作一个彩色轮,已经将两个扇形分别涂成了红色和绿色,剩下的扇形应该涂成 色,快速旋转起来会观察到表面呈现 色。【答案】蓝;白【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制作彩色轮时,已涂红、绿两色扇形,剩下扇形应涂蓝色(三原色需齐全)。快速旋转时,红、绿、蓝光混合遵循色光混合原理,红光和绿光混合成黄光,黄光与蓝光混合最终呈现白色。这是色光加色混合的典型现象。5.(2024五上·平湖期末)鸡蛋的结构与地球非常相似,鸡蛋中的蛋壳相当于是地球结构中的 ,绝大多数的 发生在这一结构中。【答案】地壳;地震【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鸡蛋中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结构中的地壳,二者均为最外层坚硬结构。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因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发地震波。这体现了鸡蛋结构与地球结构的类比性。6.(2024五上·平湖期末)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答案】相同【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其周期只与摆长有关。只要摆长不变,无论摆动幅度大小,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恒定。这一特性由伽利略首次发现,在计时工具中应用广泛。7.(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是心脏图片,心脏 时,血液被挤压出心脏进入 ,血液中所携带的养料、 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答案】收缩;血管;氧气【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 心脏收缩时,心肌收缩产生压力,将血液挤压出心脏进入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等)。血液中携带的养料、氧气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二、选择题8.(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没有时钟的情况下,下列活动不能让我们用来估计时间的( )。A.数平静时心跳次数 B.看室内蜡烛燃烧的长度C.看天空中太阳的位置 D.听窗外鸟鸣叫的响度【答案】D【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A:平静时心跳频率相对稳定(约 60-100 次 / 分钟),可通过计数估算时间。B:蜡烛燃烧速度在固定条件下较均匀,燃烧长度与时间呈正相关。C:太阳位置随时间规律性移动(如东升西落),可据此判断大致时段。D:鸟鸣叫的响度受环境、鸟类状态等影响,与时间无固定关联,无法用于估计时间。9.(2024五上·平湖期末)形成下图雅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侵蚀 B.火山喷发 C.风的作用 D.地震【答案】C【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雅丹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形成主要是风对地表岩石及松散沉积物的长期侵蚀(如风蚀沟槽、垄脊),加上间歇性流水作用辅助。而流水侵蚀多形成峡谷、瀑布等;火山喷发和地震与雅丹地貌形成无直接关联。故主要原因是风的作用。10.(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此时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了两条,是由于(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光的传播速度很快【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鱼缸中的鱼看上去变成两条,是由于光的折射。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看去,会看到鱼的虚像。鱼缸玻璃相当于透镜,可能因折射形成多个像,导致 “一条变两条”,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表现。11.(2024五上·平湖期末)睡觉时,眼睛、耳朵等器官处于“休眠”状态,此时我们的心脏( )。A.停止工作 B.跳动次数减少C.跳动次数变多 D.跳动失去规律【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睡觉时,人体代谢率降低,各器官需氧量减少,心脏为适应这一状态,跳动次数会减少(正常静息心率约 60-100 次 / 分,睡眠时可降至 50-70 次 / 分),但不会停止工作或失去规律。心脏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需持续泵血保障机体基础代谢,故跳动次数减少是合理生理调节。12.(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装有120毫升水的瓶子正开始往下滴水,前40毫升水滴出的时间需要40秒,那么当这120毫升水全部滴完需要( )。A.120秒 B.小于120秒 C.大于120秒 D.都有可能【答案】C【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前 40 毫升水滴出用 40 秒,若按此速度匀速滴水,120 毫升需 120 秒。但实际滴水过程中,瓶内水位下降会导致水压减小,水滴速度逐渐变慢。因此,后 80 毫升滴水时间会长于 80 秒,总时间必然大于 120 秒,这是液体压强随水位降低而减小的典型现象。13.(2024五上·平湖期末)自制水钟时,为了让滴漏速度变慢,我们可以( )。A.滴水孔变小一点 B.滴水孔变大一点C.塑料瓶中增加水量 D.换用更大的量筒【答案】A【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A:滴水孔变小会减小水流截面积,孔径越小,水流速度越慢,能直接让滴漏速度变慢。B:孔径变大则水流截面积增大,滴速会加快,不符合需求。C:增加水量会提高水位,增大水压,反而使滴速变快。D:量筒大小仅影响接水容量,与滴漏速度无关。故缩小滴水孔是直接减慢滴速的方法。14.(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做一个地球模型”的活动中,观察切开的模型剖面,这一过程属于( )。A.设计方案 B.准备材料 C.搭建模型 D.分析模型【答案】D【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在 “做一个地球模型” 活动中,切开模型剖面属于对已搭建模型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剖面是为分析模型内部结构是否符合地球圈层特征(如地壳、地幔、地核),属于 “分析模型” 环节。而设计方案侧重规划步骤,准备材料涉及工具收集,搭建模型是组合部件,均与观察剖面的分析行为不符。15.(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人在交通事故中不幸损伤了神经系统,出现了走路不稳、四肢不协调的情况,由此推测受损部位最有可能是图中( )。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走路不稳、四肢不协调是典型的平衡与运动协调功能障碍。神经系统中,小脑(对应图中 b) 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及协调运动。若小脑受损,会导致动作笨拙、步态蹒跚等症状。16.(2024五上·平湖期末)我们看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是因为叶子反射了绿色的光。我们看到纸张是红色的,是因为红纸能( )。A.反射黑光 B.吸收红光 C.吸收白光 D.反射红光【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物体呈现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红纸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因此当白光(含多种色光)照射时,只有红光被反射进入人眼,故看起来是红色。黑光不存在于可见光谱中,吸收红光会使物体显黑色,吸收白光则不会反射任何色光,均与红纸显色原理不符。17.(2024五上·平湖期末)引起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侵蚀 B.风的作用 C.地壳运动 D.日晒雨淋【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岩层呈现弯曲变形(褶皱),这是典型的地质构造现象。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会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褶皱。而流水侵蚀、风的作用、日晒雨淋均属于外力作用,主要导致岩石的风化、侵蚀等表层破坏,无法使深层岩层产生系统性的弯曲变形。18.(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水中,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最有可能是( )。A.a B.b C.c D.无法判断【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图中 c 路径符合 “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的规律。19.(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器官可以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工作B.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C.保持正确的坐姿能够保护脊髓D.乘车时系好安全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保护【答案】B【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构成,故 B 说法错误。A 正确,如四肢活动受神经支配;C 正确,正确坐姿可避免脊髓受压;D 正确,安全带能减少车祸对脑部、脊髓等的损伤,均属于对神经系统的保护。20.(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图是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半拼接的塑料盒模拟地壳,泥土模拟岩层B.①号图中泥土出现褶皱现象,这是挤压塑料盒后形成的C.②号图中泥土出现断裂现象,这是拉开塑料盒后形成的D.缓慢拉开塑料盒的过程,就是模拟了高山的形成【答案】D【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该实验中,两半塑料盒模拟地壳,泥土模拟岩层(A 正确)。挤压塑料盒时,泥土受挤压力形成褶皱(B 正确);拉开塑料盒时,泥土因张力断裂(C 正确)。而高山形成多由板块挤压(如褶皱山),拉开塑料盒模拟的是地壳张裂(如裂谷形成),并非高山形成机制,故 D 错误。21.(2024五上·平湖期末)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强烈的光线,容易使人眼受伤。长时间待在雪地中容易患雪盲症,为保护眼睛最好佩戴遮光镜,因为遮光镜可以( )。A.遮住全部反光 B.让反光全透过C.增强透明度 D.遮住一部分反光【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雪地反射的强光会刺激眼睛,遮光镜的作用是减少进入眼睛的光量,而非完全遮住所有反光。若让反光全透过或增强透明度,无法起到保护作用。遮光镜通过遮挡部分强光,降低光线对眼球的刺激,从而预防雪盲症,故D正确。22.(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是( )。A.每天认真做作业到深夜 B.怕生病经常吃药C.多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D.保持乐观的情绪【答案】D【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健康生活方式需兼顾生理与心理平衡。A 选项 “做作业到深夜” 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免疫系统;B 选项 “经常吃药” 可能破坏身体正常代谢,甚至产生抗药性;C 选项 “多喝碳酸饮料” 易引发肥胖、龋齿等问题。而 D 选项 “保持乐观情绪” 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属于积极的生活方式。23.(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可以看到自己头顶的装置,它应该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要看到头顶需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路。平面镜可通过反射成像,在头顶上方和前方适当位置放置平面镜,头顶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进入人眼,从而实现观察。两面镜子米镜面相对,B正确。24.(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四个摆中,1分钟内摆动次数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摆动次数由摆长决定,摆长越长,摆动越慢。③的摆线明显最长,摆长越长周期越大,1 分钟内摆动次数越少。25.(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从底部往上喷涌模拟的是( )。A.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B.地壳处的震动C.地下水受热膨胀喷涌而出 D.板块的分离【答案】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从底部喷涌的过程,对应真实火山爆发时岩浆受地下压力作用从地壳薄弱处喷出的现象。B 选项地壳震动是火山喷发的伴随现象,而非番茄酱模拟的主体;C 选项地下水喷涌与火山岩浆性质不同;D 选项板块分离是火山形成的部分原因,而非喷发时的岩浆喷出过程,故 A 正确。26.(2024五上·平湖期末)光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声音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40米,下列情形能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快的是( )。A.可以听见门外面的声音,不能看到门外面的人B.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C.舞台上的演员一边跳舞,一边敲击乐器D.科学家测量光往返地月之间的时间,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闪电和雷声同时产生,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直接体现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A 选项涉及障碍物对光和声音的阻挡,与速度无关;C 选项演员动作和声音同时被感知,未体现速度差异;D 选项仅说明光可用于测距,未与声音速度对比。故 B 正确。27.(2024五上·平湖期末)精确计时对我们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下列不需要精确计时的是( )。A.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百米赛跑 B.高铁运行的时刻表C.完成今天科学作业的时间 D.神舟飞船的发射时间【答案】C【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精确计时在需要严格时间控制或涉及安全、成绩判定的场景至关重要。A 中百米赛跑成绩以毫秒计,需精确计时;B 高铁时刻表关系列车调度与乘客安全,时间必须精准;D 神舟飞船发射涉及轨道计算等精密操作,需分秒不差。而 C 完成科学作业的时间属于个人学习安排,对时间精度要求较低,无需精确计时。三、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用途的学科,亚运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场馆和比赛信息的传播,与光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8.(2024五上·平湖期末)亚运会游泳馆中属于光源的是( )。A.波光粼粼的泳池水 B.洁净明亮的玻璃窗C.干净明亮的瓷砖 D.播放比赛画面的显示屏【答案】D【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A 泳池水、B 玻璃窗、C 瓷砖均是反射外界光线,自身无法发光,不属于光源;D 显示屏通过电子元件发光显示画面,符合光源定义。其他选项仅为反光物体,故 D 正确。29.(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果体育场馆内完全处于黑暗中,这时体育馆内的运动员( )。A.可以被看见 B.不能被看见C.一会被看见一会看不见 D.时间久了能被看见【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物体能被看见需有光进入眼睛,体育场馆完全黑暗时没有光线,运动员自身也不会发光,无法反射或发出光线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不管时间多久都不能被看见。A 选项因无光线错误,C 选项不存在光线变化,D 选项时间久也不会产生光线,均不正确。30.(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亚运会的游泳比赛中,水面的折射现象对选手的视觉有影响,如果岸边的运动员看到池底在A点,真实的池底应该在A点的 。(填“上方”或“下方”)【答案】下方【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当岸边运动员观察池底时,池底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因此,若看到池底在 A 点,真实池底应在 A 点的下方。31.(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通过人眼对准靶心,再对准靶标,从而更容易射中靶心,这是利用光 的特点。【答案】直线传播【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运动员通过人眼、靶心、靶标三点一线来瞄准,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 当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表明光线沿直线从靶标经靶心射入人眼,此时射出的箭或子弹沿直线运动便能命中目标,这是射击瞄准的基本光学原理。32.(2024五上·平湖期末)有时我们需要利用光的反射让场馆内更加明亮,下列示意图中光线经过镜面反射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选项C正确。33.(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观看亚运会比赛时,站在下列物体后不影响观赛的是( )。A.一块干净玻璃 B.一面白色墙壁C.一大张海报 D.一大块幕布【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站在物体后能否观赛取决于物体是否透光。干净玻璃是透明体,光线可透过玻璃传播,站在其后方能看到前方比赛场景;而白色墙壁、海报、幕布均为不透明体,会阻挡光线传播,站在后方无法看到前方景象。因此不影响观赛的是 A 选项。34.(2024五上·平湖期末)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周围山体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属于(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答案】B【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丘陵的典型特征是相对高度较小(通常不超过 500 米),坡度较缓,顶部浑圆。题干中 “山体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符合丘陵的地貌特点。山地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峭;高原海拔高且顶部平坦;平原海拔低、地势平坦,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B。35.(2024五上·平湖期末)富阳以富春江闻名,下图是富春江的一段弯道,水流湍急,河道两岸侵蚀比较严重的地方是( )。A.a处 B.b处 C.一样严重 D.无法判断【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河道弯道处受惯性离心力影响,水流会向凹岸偏转,导致凹岸侵蚀更严重。图中b处为凹岸,a处为凸岸。水流在b处因冲刷作用更强,河岸侵蚀更明显。B正确。36.(2024五上·平湖期末)2022年两位科学老师在富阳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有珊瑚、菊石、贝类化石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里曾发生过地壳运动 B.崤山一带之前可能是一片浅海C.能找到化石的岩石是岩浆岩 D.地球的内部运动可以改变地貌【答案】C【知识点】化石【解析】【分析】化石仅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经高温熔融无法保存生物遗迹,故 C 错误。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石林,说明崤山曾是浅海,后因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而地壳运动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可改变地貌。37.(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对场馆屋顶绿化植被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如图所示,制作了两个坡度相同的小山丘模型,此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如果用洒水壶从同一高度喷洒相同的水量冲刷土壤,接住从孔处流出的水量,测得冲刷甲后水的质量为A,冲刷乙后水的质量为B,推测:A B。(填“>”“=”或“<”)【答案】有无植被;>【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实验中两个模型仅植被状况不同(甲可能无植被、乙有植被),故改变的条件是植被的有无。植被能固土涵水,减少水土流失。无植被的甲模型土壤易被冲刷,流出水量更多;有植被的乙模型因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减缓水流,流出水量更少,故 A>B。四、在学习《计量时间》单元时,某科学小组制作了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请你完成下列问题。38.(2024五上·平湖期末)制作钟摆的项目过程正确的步骤是( )。①实施方案 ②明确任务 ③设计方案 ④评估与改进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制作钟摆的项目流程应遵循工程思维:先②明确任务(如确定钟摆的摆长、摆动频率等要求),再③设计方案(规划材料、结构及制作步骤),接着①实施方案(按设计制作钟摆),最后④评估与改进(测试摆动效果并优化设计)。故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选 C。39.(2024五上·平湖期末)如图,在数摆摆动次数时,若小球从B点出发,小明提出了4种数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B→0→C算一次 B.B→O→C→0算一次C.B→0→C→0→B算一次 D.B→0算一次【答案】C【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钟摆摆动次数的计数以 “完成一次全振动” 为标准,即从起始位置出发,经过中间位置后再回到起始位置的过程。小球从 B 点出发,经 O 到 C,再经 O 回到 B,完成一次完整的来回运动,此为一次摆动。A、B、D 均未完成完整往返,只有 C 符合全振动定义,故选 C。40.(2024五上·平湖期末)下面关于制作钟摆的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橡皮筋做摆绳,因为弹性越大越好B.选用泡沫做摆锤,因为越轻越容易摆起来C.测试不需要秒表,我们数一数即可D.可以用螺母、钩码来做摆锤【答案】D【知识点】制作钟摆【解析】【分析】摆绳需选用无弹性材料,橡皮筋弹性大易影响摆长稳定性,A 错误;摆锤应选密度大的重物(如螺母、钩码),泡沫过轻易受空气阻力干扰,B 错误、D 正确;测试摆动次数需用秒表计时,凭数算无法准确控制时间,C 错误。41.(2024五上·平湖期末)要改变摆的快慢,我们可以调试( )。A.摆绳长度 B.摆锤质量 C.摆动幅度 D.以上都可以【答案】A【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快慢由摆绳长度决定,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越长则越慢。摆锤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影响摆动频率。因此,改变摆绳长度可调试摆的快慢,选 A。42.(2024五上·平湖期末)要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可以先调试一个15秒摆动15次的摆B.每次调试后的摆只要测试一次就够了C.测1秒摆动的次数比测15秒摆动的次数更可靠D.每次测试的结果不记录也没有关系【答案】A【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解析】【分析】1 分钟摆动 60 次即每秒 1 次,15 秒摆动 15 次的摆频率与之一致,可通过调试 15 秒摆动次数来验证,A 正确。每次调试需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B 错误;测 15 秒摆动次数因时间长、误差小更可靠,C 错误;不记录测试结果无法对比优化,D 错误。43.(2024五上·平湖期末)第6小组的同学利用摆绳减半的方法进行调试,得到摆动次数如下表。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表选择的棉绳长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30 12 11 1215 18 18 19根据“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的任务目标,第6小组的同学接下来应该把摆绳调整为( )A.60厘米 B.45厘米 C.22.5厘米 D.7.5厘米【答案】C【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 分钟摆动 60 次即 15 秒摆动 15 次。当前棉绳 30 厘米时 15 秒摆动约 12 次,15 厘米时约 18 次。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成反比,需从 15 厘米减半至 7.5 厘米时摆动次数会翻倍至 36 次,显然过度;而 22.5 厘米(15 厘米的 1.5 倍)可通过比例推算:30 厘米→12 次,15 厘米→18 次,22.5 厘米时次数介于 12-18 次之间,更接近 15 次目标,故选 C。五、9月30日在杭州亚运会男女百米比赛中,谢震业、葛曼棋双双夺冠,为中国队夺得了极为重要的田径金牌。44.(2024五上·平湖期末)两位运动员在起跑时,信号在身体里是怎样传递的?(将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①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 ②耳朵接收到枪声信号③神经中枢做出动作指令 ④指令传到手和脚做出起跑动作 → → → 【答案】②;①;③;④【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起跑时,耳朵先接收枪声信号(②),信号经听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①),神经中枢处理后发出动作指令(③),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手和脚,使其做出起跑动作(④)。这一过程遵循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的反射弧传导路径。45.(2024五上·平湖期末)在短跑中,起跑至关重要,运动员经过反复训练后,起跑反应会有很大的提高,这说明 。【答案】反复训练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这说明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通过反复训练可强化神经反射路径。短跑起跑反应属于条件反射,训练中大脑皮层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缩短信号传导时间。反复刺激能增强神经元间突触传递效率,使听觉信号接收、神经中枢处理及指令传导至效应器的过程更快速协调,从而提升起跑反应速度。46.(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在百米赛后,呼吸频率会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这是因为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答案】变快【知识点】呼吸次数【解析】【分析】百米赛中运动员剧烈运动,肌肉细胞需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以产生能量。为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系统会加快工作频率,表现为呼吸变快,从而吸入更多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适应性调节。47.(2024五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模拟心脏工作,挤压吸耳球的动作模拟的是心脏 (填“收缩”或“舒张”)。【答案】收缩【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图中挤压吸耳球时,球内气体被排出,类似心脏收缩时心室泵血的过程。心脏收缩时,心肌收缩产生压力,将血液泵出至动脉;舒张时则充盈血液。挤压吸耳球使 “血液”(液体)向外流动,与心脏收缩的泵血功能一致,故模拟的是收缩状态。48.(2024五上·平湖期末)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每分钟比普通人要慢。下表是科学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B两组1分钟输出的水量 (填“相同”或“不同”)。由此估算可知,两组1分钟模拟心脏的跳动次数A组 B组(填“>”“=”或“<”),下表中 组模拟了运动员的心跳情况。一次输出水量 每分钟输出水量A组 25毫升 1400毫升B组 18毫升 1400毫升【答案】相同;<;A【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A、B 两组每分钟输出水量均为 1400 毫升。每分钟心跳次数 = 输出总量 ÷ 单次输出量,A 组为 1400÷25=56 次,B 组为 1400÷18≈78 次,A 组<B 组。运动员心跳慢但单次泵血量大,A 组单次输出水量更大、心跳次数更少,符合运动员特征。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