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反射 光源 折射 心脏 堆积 日晷 圭表 侵蚀
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   。
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   现象出现了彩虹。我们可以利用白光通过三棱镜后来观察。
3.(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橘子洲沿岸有很多小沙洲,主要是泥沙的   作用形成的。
4.(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时刻的。
5.(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的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将氧气和养料运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3分,共30分)
6.(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制作墙面,由于光的折射,人们会觉得很刺眼。
7.(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太阳发出的光十分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
8.(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车上时钟显示9:15分。计时工具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生活的有序。
9.(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没有地震的地方,地壳是静止不动的。
10.(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大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1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所以火山喷发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1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我们的生长发育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3.(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水钟、沙漏和燃香能够用来计时,是因为它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4.(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科科和安安进入一间完全无光的暗房中,无论过多久他们都无法看到对方。
15.(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但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分布。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6.(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下列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池塘里树的倒影 B.树下的影子
C.水中的筷子“断了” D.日食
17.(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小科拍摄了一张地貌图片:岩石顶部大,底部小,形似蘑菇。岩石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什么自然作用造成的?(  )
A.风沙的长期侵蚀 B.流水的长期侵蚀
C.陨石撞击 D.地壳运动
18.(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夜间不能用来计时的古代计时工具是(  )。
A.蜡烛 B.日晷 C.沙漏 D.水钟
19.(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被称为“人体司令部”。
A.心脏 B.大脑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20.(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小科看到家乡有许多低矮的山丘,坡度低缓顶部浑圆,推测这是(  )地形。
A.盆地 B.山地 C.平原 D.丘陵
四、识图题(共10分)
2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从自制潜望镜下面的孔可以看到外面的物体,请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五、实验探究题(共20分)
2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降雨会给地表带来变化吗?小科和小强找来了身边的一些材料进行了探究。
(1)这些实验器材分别模拟什么?根据模拟实验连线。
喷水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山丘
泥土堆积的小山丘 地面流动的水
塑料盒中的水 雨水
(2)泥土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是为了   。
(3)小强画出了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降雨对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
(4)水对地表的侵蚀速度是(  )的,地震对地表的影响速度是(  )的。
A.迅速;缓慢 B.缓慢;迅速 C.不确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光源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属于自然光源。区分于月亮等靠反射其他光源发光的物体,光源需具备自主发光的能力,常见的还有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二极管等,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答案】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阳光照射下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带。彩虹的形成同理,雨后空气中的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将阳光折射色散,从而呈现出彩色光谱。这一现象证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3.【答案】堆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橘子洲沿岸小沙洲由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河流流动时携带泥沙,当水流速度减慢(如河道变宽、河岸凹陷处),泥沙因重力作用逐渐沉积。长期累积下,泥沙层层堆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这是河流沉积地貌的典型表现,与流水搬运、流速变化密切相关。
4.【答案】日晷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时刻的工具。其原理是通过晷针在晷面上的投影位置随太阳运转而变化,对应不同刻度来显示时间。阳光照射时,晷针影子随太阳高度角改变而移动,古人据此将一天划分为若干时辰,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计时装置,体现了对太阳运动规律的应用。
5.【答案】心脏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心脏通过节律性跳动推动血液循环。心肌收缩时将富含氧气和养料的血液泵入动脉,经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由静脉带回心脏。这种持续的泵血功能确保全身器官获得能量供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动力,其跳动频率随机体代谢需求调整,如运动时加快以满足更高的氧气需求。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高楼大厦玻璃墙面让人感觉刺眼,主要原因是光的镜面反射而非折射。玻璃表面光滑,阳光照射时会按固定角度反射,形成强光进入人眼,导致刺眼现象(即光污染)。而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与玻璃墙面的刺眼问题无直接关联。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发出的光包含高强度的紫外线、红外线等不可见光,直接用肉眼观测时,强光会灼伤视网膜,导致视力损伤甚至永久失明。即使是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后仍可能含有危害光线,需通过滤光设备(如专业护目镜)观测,这是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
8.【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计时工具的核心作用是提供统一的时间参照,帮助人们协调活动,这是生活有序的基础。车上时钟显示9:15,这样的计时能够让我们知道一个准确的时间。电子时钟可以方便地安装在车辆上,为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时间参考。如什么时候下车,什么时候到站等。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由地壳运动引发,但地壳始终处于动态活动中,没有地震的区域并非 “静止不动”。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持续缓慢运动,只是部分区域因板块间摩擦力大,能量积累未达到释放阈值,暂时无地震活动,这属于地壳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非绝对静止。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在清醒状态下持续消耗能量并积累代谢废物,睡眠时脑脊液循环加快,能有效清除废物并修复神经细胞。充足睡眠可维持神经元活性,提升记忆力、认知能力,反之会导致反应迟钝、情绪波动。因此,保证睡眠是大脑保持机能的必要条件。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虽会引发熔岩流、火山灰等直接灾害,但也能带来诸多益处。例如,火山灰富含矿物质,可形成肥沃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喷发活动能促进地热资源形成,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此外,火山地貌还可成为独特的旅游景观(如日本富士山)。因此,火山喷发并非 “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长发育受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遗传奠定身高、体型等生理基础,但营养状况(如蛋白质摄入)、睡眠质量(生长激素分泌)、运动强度(促进骨骼发育)及心理环境(压力影响激素平衡)等后天因素也至关重要。例如,同一遗传背景的儿童,因饮食差异可能出现身高差距,说明环境因素不可忽视。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水钟利用水流的均匀性、沙漏依赖沙粒的稳定漏下速度、燃香则通过香料的匀速燃烧来计量时间。这些计时工具的核心原理均基于物质变化的规律性 —— 单位时间内水 / 沙的流失量、香的燃烧长度相对恒定,从而能将时间转化为可观测的物理量,体现了 “规律性变化” 作为计时的本质条件。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需要光线进入眼睛并成像。暗房完全无光时,物体无法反射光线,科科和安安的视网膜接收不到光信号,大脑便无法处理视觉信息。即便停留再久,因缺乏光源,视觉系统始终无法工作,故无法看到对方。这符合 “光为视觉前提” 的物理规律。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中国地形整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阶梯,海拔最高;第二阶梯包含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种地势使得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如长江、黄河。题干中 “东高西低” 的表述与实际地貌特征相悖。
16.【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入眼。
B(影子) 和 D(日食) 由光的直线传播导致,物体阻挡光线形成暗区。
C(筷子 “断了”) 属于折射现象:筷子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视觉上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是光的折射规律的典型体现。
17.【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风沙侵蚀) 是主因。在干旱地区,风沙沿地表运动时,底部沙粒浓度高、磨蚀力强,岩石底部被侵蚀更严重,顶部相对保留更多,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即 “风蚀蘑菇”。
B(流水侵蚀) 多形成峡谷、溶洞等;C(陨石撞击) 会留下环形坑;D(地壳运动) 影响整体地形,均与蘑菇状岩石的局部形态无关。该地貌是风力侵蚀的典型产物。
18.【答案】B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B(日晷) 依赖太阳光投射晷针影子计时,夜间无阳光,无法使用。A(蜡烛) 可通过燃烧长度计时,C(沙漏) 利用沙粒漏下速度,D(水钟) 靠水流均匀性,三者均不依赖光照,昼夜可用。日晷的计时原理受限于光源,是古代 “昼用夜停” 的典型计时工具。
19.【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B(大脑) 是神经系统最高级中枢,主导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思维意识,如同 “司令部”。它接收全身神经信号,处理后发出指令,调控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
A(心脏) 负责泵血,是循环系统核心;C(传入神经) 和 D(传出神经) 属周围神经系统,分别传递信号至中枢和执行指令,均非调控核心。大脑的神经中枢作用决定其 “司令部” 地位。
20.【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D(丘陵) 的典型特征是海拔较低(一般 200-500 米),山丘低矮、坡度缓和,顶部浑圆,符合题干描述。A(盆地) 是四周高、中间低的闭合地形;B(山地) 海拔高、坡度陡峭,顶部尖锐;C(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均与 “低矮山丘、坡度低缓” 不符。丘陵在我国分布广泛,如东南丘陵,其地貌形态与题干一致。
21.【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光线实现观察。光线从上方开口进入,先经第一块平面镜(与水平成 45°)反射向下,再经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下方观察孔。两次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使观察者能通过弯曲路径看到外界物体,是军事和航海中常用的光学工具。
22.【答案】(1)
(2)便于观察现象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4)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壤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塑料盒中泥土堆积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山丘。
(2)在泥土表面撒有色沙子,是为了通过颜色差异直观标记地表土层的变化。当喷水壶模拟降雨时,有色沙子会随雨水冲刷或径流流动而位移,其分布变化能清晰显示水土流失的位置、范围及程度(如陡坡处更易被侵蚀),帮助研究者直观观察降雨对地表的侵蚀路径和沉积规律,是模拟实验中量化分析地貌变化的常用标记方法。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可以说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水对地表的侵蚀(如河流、降雨冲刷)是长期渐进的过程,需历经数年甚至数百万年才会显著改变地貌,属于缓慢作用。地震通过地壳快速震动和板块错动,短时间内即可引发山体崩塌、地裂或海啸,对地表的改变具有突发性,属于迅速作用。两者分别代表外力(水)与内力(地震)对地表作用的典型时间尺度差异。
(1)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壤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塑料盒中泥土堆积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山丘。
(2)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现象。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可以说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水在地表流过会带走地表的泥沙,水会日复一日的侵袭地表,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地震是地表剧烈震动,会对地表造成破坏,这个过程是迅速的。所以B选项正确。
1 / 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反射 光源 折射 心脏 堆积 日晷 圭表 侵蚀
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   。
【答案】光源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属于自然光源。区分于月亮等靠反射其他光源发光的物体,光源需具备自主发光的能力,常见的还有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二极管等,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   现象出现了彩虹。我们可以利用白光通过三棱镜后来观察。
【答案】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阳光照射下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带。彩虹的形成同理,雨后空气中的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将阳光折射色散,从而呈现出彩色光谱。这一现象证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3.(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橘子洲沿岸有很多小沙洲,主要是泥沙的   作用形成的。
【答案】堆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橘子洲沿岸小沙洲由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河流流动时携带泥沙,当水流速度减慢(如河道变宽、河岸凹陷处),泥沙因重力作用逐渐沉积。长期累积下,泥沙层层堆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这是河流沉积地貌的典型表现,与流水搬运、流速变化密切相关。
4.(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时刻的。
【答案】日晷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时刻的工具。其原理是通过晷针在晷面上的投影位置随太阳运转而变化,对应不同刻度来显示时间。阳光照射时,晷针影子随太阳高度角改变而移动,古人据此将一天划分为若干时辰,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计时装置,体现了对太阳运动规律的应用。
5.(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的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将氧气和养料运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答案】心脏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心脏通过节律性跳动推动血液循环。心肌收缩时将富含氧气和养料的血液泵入动脉,经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由静脉带回心脏。这种持续的泵血功能确保全身器官获得能量供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动力,其跳动频率随机体代谢需求调整,如运动时加快以满足更高的氧气需求。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3分,共30分)
6.(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制作墙面,由于光的折射,人们会觉得很刺眼。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高楼大厦玻璃墙面让人感觉刺眼,主要原因是光的镜面反射而非折射。玻璃表面光滑,阳光照射时会按固定角度反射,形成强光进入人眼,导致刺眼现象(即光污染)。而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与玻璃墙面的刺眼问题无直接关联。
7.(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太阳发出的光十分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发出的光包含高强度的紫外线、红外线等不可见光,直接用肉眼观测时,强光会灼伤视网膜,导致视力损伤甚至永久失明。即使是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后仍可能含有危害光线,需通过滤光设备(如专业护目镜)观测,这是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
8.(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车上时钟显示9:15分。计时工具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生活的有序。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计时工具的核心作用是提供统一的时间参照,帮助人们协调活动,这是生活有序的基础。车上时钟显示9:15,这样的计时能够让我们知道一个准确的时间。电子时钟可以方便地安装在车辆上,为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时间参考。如什么时候下车,什么时候到站等。
9.(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没有地震的地方,地壳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由地壳运动引发,但地壳始终处于动态活动中,没有地震的区域并非 “静止不动”。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持续缓慢运动,只是部分区域因板块间摩擦力大,能量积累未达到释放阈值,暂时无地震活动,这属于地壳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非绝对静止。
10.(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大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大脑在清醒状态下持续消耗能量并积累代谢废物,睡眠时脑脊液循环加快,能有效清除废物并修复神经细胞。充足睡眠可维持神经元活性,提升记忆力、认知能力,反之会导致反应迟钝、情绪波动。因此,保证睡眠是大脑保持机能的必要条件。
1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所以火山喷发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虽会引发熔岩流、火山灰等直接灾害,但也能带来诸多益处。例如,火山灰富含矿物质,可形成肥沃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喷发活动能促进地热资源形成,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此外,火山地貌还可成为独特的旅游景观(如日本富士山)。因此,火山喷发并非 “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1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我们的生长发育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答案】错误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长发育受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遗传奠定身高、体型等生理基础,但营养状况(如蛋白质摄入)、睡眠质量(生长激素分泌)、运动强度(促进骨骼发育)及心理环境(压力影响激素平衡)等后天因素也至关重要。例如,同一遗传背景的儿童,因饮食差异可能出现身高差距,说明环境因素不可忽视。
13.(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水钟、沙漏和燃香能够用来计时,是因为它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水钟利用水流的均匀性、沙漏依赖沙粒的稳定漏下速度、燃香则通过香料的匀速燃烧来计量时间。这些计时工具的核心原理均基于物质变化的规律性 —— 单位时间内水 / 沙的流失量、香的燃烧长度相对恒定,从而能将时间转化为可观测的物理量,体现了 “规律性变化” 作为计时的本质条件。
14.(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科科和安安进入一间完全无光的暗房中,无论过多久他们都无法看到对方。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需要光线进入眼睛并成像。暗房完全无光时,物体无法反射光线,科科和安安的视网膜接收不到光信号,大脑便无法处理视觉信息。即便停留再久,因缺乏光源,视觉系统始终无法工作,故无法看到对方。这符合 “光为视觉前提” 的物理规律。
15.(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但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分布。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中国地形整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阶梯,海拔最高;第二阶梯包含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种地势使得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如长江、黄河。题干中 “东高西低” 的表述与实际地貌特征相悖。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6.(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下列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池塘里树的倒影 B.树下的影子
C.水中的筷子“断了” D.日食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入眼。
B(影子) 和 D(日食) 由光的直线传播导致,物体阻挡光线形成暗区。
C(筷子 “断了”) 属于折射现象:筷子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视觉上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是光的折射规律的典型体现。
17.(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小科拍摄了一张地貌图片:岩石顶部大,底部小,形似蘑菇。岩石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什么自然作用造成的?(  )
A.风沙的长期侵蚀 B.流水的长期侵蚀
C.陨石撞击 D.地壳运动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风沙侵蚀) 是主因。在干旱地区,风沙沿地表运动时,底部沙粒浓度高、磨蚀力强,岩石底部被侵蚀更严重,顶部相对保留更多,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即 “风蚀蘑菇”。
B(流水侵蚀) 多形成峡谷、溶洞等;C(陨石撞击) 会留下环形坑;D(地壳运动) 影响整体地形,均与蘑菇状岩石的局部形态无关。该地貌是风力侵蚀的典型产物。
18.(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夜间不能用来计时的古代计时工具是(  )。
A.蜡烛 B.日晷 C.沙漏 D.水钟
【答案】B
【知识点】日晷
【解析】【分析】B(日晷) 依赖太阳光投射晷针影子计时,夜间无阳光,无法使用。A(蜡烛) 可通过燃烧长度计时,C(沙漏) 利用沙粒漏下速度,D(水钟) 靠水流均匀性,三者均不依赖光照,昼夜可用。日晷的计时原理受限于光源,是古代 “昼用夜停” 的典型计时工具。
19.(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  )被称为“人体司令部”。
A.心脏 B.大脑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B(大脑) 是神经系统最高级中枢,主导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思维意识,如同 “司令部”。它接收全身神经信号,处理后发出指令,调控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
A(心脏) 负责泵血,是循环系统核心;C(传入神经) 和 D(传出神经) 属周围神经系统,分别传递信号至中枢和执行指令,均非调控核心。大脑的神经中枢作用决定其 “司令部” 地位。
20.(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小科看到家乡有许多低矮的山丘,坡度低缓顶部浑圆,推测这是(  )地形。
A.盆地 B.山地 C.平原 D.丘陵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D(丘陵) 的典型特征是海拔较低(一般 200-500 米),山丘低矮、坡度缓和,顶部浑圆,符合题干描述。A(盆地) 是四周高、中间低的闭合地形;B(山地) 海拔高、坡度陡峭,顶部尖锐;C(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均与 “低矮山丘、坡度低缓” 不符。丘陵在我国分布广泛,如东南丘陵,其地貌形态与题干一致。
四、识图题(共10分)
21.(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从自制潜望镜下面的孔可以看到外面的物体,请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光线实现观察。光线从上方开口进入,先经第一块平面镜(与水平成 45°)反射向下,再经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下方观察孔。两次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使观察者能通过弯曲路径看到外界物体,是军事和航海中常用的光学工具。
五、实验探究题(共20分)
22.(2024五上·宁乡市期末)降雨会给地表带来变化吗?小科和小强找来了身边的一些材料进行了探究。
(1)这些实验器材分别模拟什么?根据模拟实验连线。
喷水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山丘
泥土堆积的小山丘 地面流动的水
塑料盒中的水 雨水
(2)泥土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是为了   。
(3)小强画出了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降雨对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
(4)水对地表的侵蚀速度是(  )的,地震对地表的影响速度是(  )的。
A.迅速;缓慢 B.缓慢;迅速 C.不确定
【答案】(1)
(2)便于观察现象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4)B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壤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塑料盒中泥土堆积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山丘。
(2)在泥土表面撒有色沙子,是为了通过颜色差异直观标记地表土层的变化。当喷水壶模拟降雨时,有色沙子会随雨水冲刷或径流流动而位移,其分布变化能清晰显示水土流失的位置、范围及程度(如陡坡处更易被侵蚀),帮助研究者直观观察降雨对地表的侵蚀路径和沉积规律,是模拟实验中量化分析地貌变化的常用标记方法。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可以说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水对地表的侵蚀(如河流、降雨冲刷)是长期渐进的过程,需历经数年甚至数百万年才会显著改变地貌,属于缓慢作用。地震通过地壳快速震动和板块错动,短时间内即可引发山体崩塌、地裂或海啸,对地表的改变具有突发性,属于迅速作用。两者分别代表外力(水)与内力(地震)对地表作用的典型时间尺度差异。
(1)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壤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塑料盒中泥土堆积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山丘。
(2)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现象。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可以说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水在地表流过会带走地表的泥沙,水会日复一日的侵袭地表,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地震是地表剧烈震动,会对地表造成破坏,这个过程是迅速的。所以B选项正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