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2024五上·莲都期末)首先发现月球上的山脉,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伽利略 C.钟扬2.(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A.开着的电灯、月亮 B.萤火虫、彩虹 C.点燃的蜡烛、太阳3.(2024五上·莲都期末)渔民在河里看到一条鱼(见图),他应把渔叉叉向( )。A.b处 B.c处 C.d处4.(2024五上·莲都期末)科学家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利用了( )原理。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5.(2024五上·莲都期末)潜水艇在水下利用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动静,这说明(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B.光会发生折射C.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6.(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示意图中,潜望镜的镜片安装正确的是( )。A. B. C.7.(2024五上·莲都期末)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身体的各个部分,其中主要控制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8.(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B.经常参加运动,身体会变得更强壮,免疫力也会增强C.人体中的关节非常多,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同的9.(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能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A.河水冲刷 B.火山喷发 C.风的侵蚀10.(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计时工具中,适用于运动会上100米跑比赛的是( )。A.摆钟 B.秒表 C.沙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球内部结构按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地幔、 。12.(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球表面常见的陆地地形多种多样,图中甲的地形是 ,乙的地形是 。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13.(2024五上·莲都期末)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在休息状态下,氧气的需求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14.(2024五上·莲都期末)在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15.(2024五上·莲都期末)人类曾经根据日影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一些计时工具,如 ,但用日影来测量时间存在 等问题。三、实验探究题。(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80分)16.(2024五上·莲都期末)小科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了一个圆形小孔,将卡纸直立在桌上,在第3张卡纸后直立一张未打孔的卡纸作为屏,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0厘米(见图)。(1)矩形卡纸上打的小孔直径最为合适的是( )。A.0.1厘米 B.0.5厘米 C.10厘米(2)图甲中,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纸屏上光斑的形状是 。(3)图乙中,2号卡纸向左移动了1厘米,此时光斑会出现在 号卡纸上。(4)请在图中画出图甲、图乙中光行进的路线。(5)图乙中,若把2号卡纸换成无孔的玻璃片,光斑会出现在 号卡纸上。(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是沿 传播的。17.(2024五上·莲都期末)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科制作了4个土地模型,探究影响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见图)。(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 ,喷水时需要注意 。(2)选择乙、丁实验,可研究 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选择 实验可研究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见下表),发现 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 。这说明 。 甲 乙水流运动 较慢 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 较少 较多(4)比较4个实验, 实验受到侵蚀的程度最严重,理由是 。(5)小科查阅资料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请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出合理建议。18.(2024五上·莲都期末)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并记录了三个摆30秒摆动的次数(见下表)。组别 摆锤 摆绳长度 每30秒摆动次数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甲 40克 20厘米 34 34 34乙 80克 30厘米 28 28 28丙 40克 30厘米 28 28 28(1)摆在摆动时的计数方法正确的是( )。A.摆到最低点算1次 B.一来一回算1次 C.摆到最高点算1次(2)测量时,小科发现各组摆摆动的幅度都会越来越 。(3)选择甲、丙两组进行对比,可以研究摆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实验时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分析乙、丙两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 无关。(5)比较各组数据发现摆具有 性。(6)要把乙摆每30秒摆动的次数调整为30次,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19.(2024五上·莲都期末)红红是一名五年级的女生,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平时她总是有气无力,稍微运动一下就感觉很累,课余时间喜欢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她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如下表所示。红红 五年级女生正常范围体重指数(BMI)(千克/米2) 12.9 肥胖:≥23.0 低体重:≤13.7 超重:20.6~22.9 正常:13.8~20.5肺活量(毫升) 1380 及格:1050~1770 良好:1850~1950 优秀:2050~2250坐位体前屈(厘米) 14.3 及格:2.0~11.9 良好:13.1~15.0 优秀:17.2~19.8一分钟跳绳(个) 118 及格:58~121 良好:128~136 优秀:144~15850米跑(秒) 9.7 及格:11.1~9.3 良好:9.1~8.8 优秀:8.5~8.3(1)红红的体重指数属于 ,造成这种体重指数的原因可能是 。(2)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 、 、 。(3)红红完成一分钟跳绳后,马上测量心跳,测得的1分钟心跳次数最有可能是( )。A.35次 B.60次 C.115次(4)在50米跑的过程中,红红不小心摔破了手,疼得忍不住皱起眉头。红红感受到刺激的器官是 ,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做出 的反应。(5)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 ,竹条模拟的是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 。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 (填“需要”或“不需要”)协同工作完成。20.(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震的成因。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伤亡严重,震中及周边民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小科将泥土和水混合后,平铺在垫有塑料薄膜的两半拼接而成的小盒上进行实验(见图)。(1)本实验属于 实验,和好的泥土用来表示 。(2)等泥变干后,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会 ;若迅速拉开,泥土会 。(均填“断裂”或“弯曲”)(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地震产生的情景,小科推测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 圈层, 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4)根据实验现象,小科推测自然界中( )的形成原因与挤压小盒类似。A.裂谷 B.山脉 C.三角洲(5)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错误的是( )。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21.(2024五上·莲都期末)有趣的光。如图所示,小科将盛有半盆水的脸盆放在阳光下,在不远处立好白色纸板,再将一个平面镜放入盆中,不断调整位置。(1)这时纸板上出现了美丽的人工彩虹,七种颜色依次为红、 、 、绿、蓝、 、紫。(2)之所以能观察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是因为( )。A.水能产生有颜色的光B.水和平面镜共同作用C.平面镜能分解太阳光(3)小科又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制造出彩虹,这是因为太阳光中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的( )不一样。A.反射角度 B.偏折程度 C.散开程度(4)下列情况中,一定不会出现彩虹的是( )。A.阴云密布的夜空 B.晴天洒水车喷水 C.喷泉周围(5)下列现象中,与彩虹的原理相同的是( )。A.手影游戏B.汽车反光镜C.水把铅笔折断了(6)小科用纸板剪出一个圆盘,在圆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在中间穿一根火柴后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可以看到彩色轮变成了 色。这说明 。(7)关于光,除了教材中研究的现象和内容外,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吗?写出你的问题: 22.(2024五上·莲都期末)制作水钟。(1)小科设计并制作了水钟(见图),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制作水钟时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来制作。 ②用尺子画出均匀的刻度张贴在瓶身上。 ③打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标刻度的准确性。 ④要考虑制作过程中材料的消耗、时间的花费等因素。 (2)如果要做一个“受水型”水钟,刻度条应贴在 瓶身上。在甲瓶装满水后,水流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3)甲瓶中倒入30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30毫升水用时1分钟,由此推测滴出最后30毫升水用时 (填“大于”或“小于”)1分钟。(4)小科想让制作的水钟水流速度相同,你有什么好的改进建议吗?请在框中用画图或文字的方式标注出来。23.(2024五上·莲都期末)健康生活。小科给自己制订了一份寒假作息计划表,如下表所示。8:00~9:00 起床、吃早餐 16:00~17:30 练书法9:00~11:00 做寒假作业 17:30~18:30 吃晚饭11:00~11:30 休息 18:30~20:00 绘画11:30~12:30 吃午饭 20:00~20:30 看电视12:30~14:00 午睡 20:30~21:00 洗漱14:00~16:00 做寒假作业 21:00 睡觉(1)根据这份计划表,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 小时,夜晚睡眠时间约 小时。(2)下午三点半,小科感觉头晕脑胀,趴在书桌上不想做作业。爸爸批评他学习不认真,他很生气。下列做法中能有效缓解小科情绪的是( )。A.当场和爸爸大声争论B.暴跳如雷C.尝试深呼吸,听音乐(3)这份计划表执行一天后,小科发现计划表有不合理的地方,请至少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合理的地方: ; 。修改的意见: ;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伽利略首先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木星的4颗卫星和太阳黑子,以及茫茫银河中的点点繁星。故选B。2.【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彩虹、镜子、打火机不属于光源;开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夜光玩具属于光源。所以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C。3.【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渔民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鱼的实际位置在虚像b处。4.【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选B。5.【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是一种利用光线反射原理所制作的光学仪器,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将两个平面镜使物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水艇在水下利用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动静,这说明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6.【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光线,使观察者能看到上方物体。镜片需与水平方向成 45° 角且镜面相对,这样光线经两次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B 图镜面角度错误,无法有效反射;C 图镜面未平行或角度不当,会导致光线反射路径偏离,无法形成正确观察视角。故 A 正确。7.【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脑干是脑的一个重要区域,主要负责控制身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例如呼吸、心跳、血压等。大脑主要与高级的思维、意识和感觉有关,而小脑主要与协调运动和平衡有关。故选C。8.【答案】C【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A.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正确;B.经常参加运动,身体会变得更强壮,免疫力也会增强,正确;C、人体中的关节非常多,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同的,错误;各关节活动方式不同,结构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关节既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但是有的关节只能屈伸。9.【答案】B【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如地震、火山,B是正确的选项;AC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10.【答案】B【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运动会的100米赛跑中,用的计时工具是秒表。秒表是电子表中的一类。摆钟携带不方便,和沙漏一样都不能更精确的测量时间。11.【答案】地核;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0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50公里,地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整体厚度约3471千米。地球内部结构按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12.【答案】盆地;平原;西高东低【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貌,多由地壳运动形成,也有因外力侵蚀而成,其内部地形平缓,资源丰富。平原海拔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地表平坦开阔,起伏极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东部逐渐过渡到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有利于河流东流和水汽深入内陆。13.【答案】血管;减少【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心脏与血管是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依靠心脏和血管。在休息状态下,氧气的需求量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14.【答案】天【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15.【答案】日晷;晚上【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人们用不同材料或物体来计算时间,这些物体之间的共性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古时计时工具中有许多计时工具的相同点就是运动有规律,即物体运动的等时性规律。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制作而成的计时工具。日晷的使用受天气状况和昼夜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在阳光充足的白天使用,阴雨天、夜间都不能使用。16.【答案】(1)B(2)圆形(3)2(4)(5)4(6)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需小孔直径足够小(通常 1 毫米左右),才能使不同位置的光线分离形成清晰像。选项B正确。(2)小孔成像中,光斑形状由光源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手电筒光通过小孔时,因光沿直线传播,在纸屏上形成倒立实像。但由于本题中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位置对齐,光线可直线穿过,此时光斑形状直接呈现手电筒光源(灯泡)的轮廓 —— 圆形,而非小孔成像的倒立像。(3)光沿直线传播,当 2 号卡纸左移 1 厘米后,三个小孔不再对齐。此时手电筒的光会被 2 号卡纸遮挡,无法通过后续小孔到达 1 号卡纸。光斑应出现在 2 号卡纸左侧的屏上。(4)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甲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光线会通过小孔继续传播,所以4号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乙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5)光沿直线传播,2 号卡纸换成无孔玻璃片后,由于玻璃是透明物质,光能够穿过透明物质继续传播,光会出现在4号纸上。(6)该实验通过小孔成像现象验证光的传播特性。当小孔对齐时,光可穿过形成光斑;若小孔错位或被遮挡,光斑消失或位置改变。这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不会绕开障碍物传播,而是沿直线路径行进,即 “光沿直线传播”。(1)矩形卡纸上打的小孔直径最为合适的是0.5厘米。0.1厘米的小孔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10厘米的孔太大,光不容易聚集。(2)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的形状相同,因此,图甲中,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纸屏上光斑的形状是圆形。(3)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乙中,2号卡纸向左移动了1厘米,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4)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甲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光线会通过小孔继续传播,所以4号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乙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5)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乙中,若把2号卡纸换成无孔的玻璃片,玻璃片是透明的,光可以传过去,因此光斑会出现在4卡纸上。(6)根据实验可知,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7.【答案】(1)降水;高度要一样等(2)有无植被覆盖;甲丙(3)乙;大;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乙;乙的雨量和坡度都最大(5)植树造林【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过程,降水强度、角度等因素会影响土地侵蚀程度。为保证实验准确性,需控制单一变量,因此喷水时需注意保持喷水高度、水量、喷水速度等条件一致,避免因操作差异导致实验结果偏差。(2)乙和丁实验中,土地表面的植被覆盖不同(乙有植被、丁无植被),其他条件(如坡度、雨量等)相同,因此可探究植被覆盖情况对侵蚀的影响。研究雨量大小需控制其他变量一致,仅改变雨量。甲和丙实验中,甲的喷水壶孔径大(模拟大雨)、丙的孔径小(模拟小雨),其余条件相同,故可用于对比雨量大小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乙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最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丁实验受到侵蚀程度最严重,理由是:丁实验中土地无植被覆盖,且可能坡度较大(或喷水强度大)。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弱雨水冲击,无植被时土壤易被水流冲刷;若坡度或雨量更大,侵蚀作用会更显著,导致丁实验的侵蚀程度最严重。(5)植树种草,恢复植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种植耐旱植物(如柠条、沙棘),利用根系固土,减弱雨水冲刷,减少土壤流失。修筑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鱼鳞坑等,降低水流速度,增加地表蓄水能力;打坝淤地可拦截泥沙,抬高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免耕、轮作等技术,减少翻耕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发展生态农业,避免过度放牧和垦荒。(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降水,喷水时需要注意高度要一样等。(2)从图中可分析选择乙、丁实验,可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从图中分析选择甲丙实验可研究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乙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最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比较甲乙丙丁4个实验,乙实验受到侵蚀的程度最严重,理由是乙的雨量和坡度都最大(5)植物对土壤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合理建议是植树造林。18.【答案】(1)B(2)小(3)摆绳长度;摆幅大小;摆锤质量;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4)摆锤质量(5)等时(6)缩短摆绳的长度【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摆的摆动次数计数以 “完成一次全振动” 为标准,即摆从某一位置出发(如最低点或最高点),经另一侧再回到原位置的过程(一来一回)算 1 次。选项 A(最低点)和 C(最高点)仅为摆动中的某一位置,未完成完整周期,故正确计数方法为 B。(2)摆摆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摆绳与悬挂点的摩擦力等外力影响,这些阻力会消耗摆的机械能。随着能量逐渐损失,摆锤摆动的动能减小,导致摆动幅度(即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逐渐变小,这是能量转化和损耗的必然结果。(3)甲、丙两组摆锤重量均为 40 克,仅摆绳长度不同(甲 20 厘米,丙 30 厘米),符合 “控制变量法” 研究摆绳长度对摆动快慢的影响。实验中需控制摆锤重量、摆动幅度等变量不变,避免干扰结果。甲 30 秒摆动 34 次,丙摆动 28 次,说明摆绳更短的甲摆动更快,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成反比。(4)乙、丙两组摆绳长度相同,摆锤质量不同,其每30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5)甲、乙、丙三组摆各自 3 次测量的摆动次数完全相同(甲 34 次、乙 28 次、丙 28 次),说明在相同时间内,同一摆的摆动次数稳定,不受摆锤重量或摆绳长度影响(仅由摆长决定周期)。这种在摆角较小时,摆动周期与幅度无关的特性,即为摆的等时性。(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成反比,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乙摆当前摆绳长 30 厘米,30 秒摆动 28 次,若想增加摆动次数至 30 次,需缩短摆绳长度。通过减小摆长,可缩短摆动周期,使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增加,从而达到目标次数。(1)由于单摆一个来回,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算一次摆动,故计数方法是单摆一来一回算1次,故选B。(2)由于空气阻力和其他摩擦力的存在,使得各组摆摆动的幅度都会越来越小。(3)甲、丙两组进行对比发现摆锤都是40克,但摆绳长度不同,所以,研究的是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在对比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所以摆幅大小和摆锤质量都要相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甲组摆动34次,丙组摆动28次,可以得出,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4)乙、丙两组摆绳长度相同,摆锤质量不同,其每30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5)比较甲、乙、丙三组数据发现,每一个摆,摆动的次数都相同,所以,摆具有等时性。(6)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没有关系,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乙摆每30秒摆动的次数调整为28次,要想变成30次,说明摆速变快,所以要缩短摆绳的长度。19.【答案】(1)低体重;饮食不合理(2)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3)C(4)手(皮肤);皱起眉头(5)肌肉;骨;关节;需要【知识点】测量肺活量;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1)红红的体重指数是12.9 ,小于13.7,因此属于低体重。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因此低体重可能是饮食不合理造成的。(2)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 米跑。肺活量 1380 毫升,在及格范围(1050~1770)内,未达良好标准(1850 毫升以上)。一分钟跳绳 118 个,刚达及格下限(58~121),距良好(128 个)有差距。50 米跑 9.7 秒,超过良好上限(9.1 秒),在及格范围(11.1~9.3)内,未达良好水平。(3)静息状态下,小学生正常心率约为每分钟 80~100 次,而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加快,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跳绳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后心率通常会提升至每分钟 100~140 次。选项中,35 次和 60 次均低于静息心率,不符合运动后的生理反应;115 次处于合理的运动后心率区间,因此最可能。(4)皮肤中分布着痛觉感受器,当手摔破时,皮肤感受到疼痛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等神经中枢,中枢处理后发出指令,经传出神经到达面部肌肉,使肌肉收缩,表现出皱眉的反应,这是神经系统完成的反射活动。(5)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人体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因此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肌肉,竹条模拟的是骨,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需要协同工作完成。(1)红红的体重指数是12.9 ,小于13.7,因此属于低体重。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因此低体重可能是饮食不合理造成的。(2)根据题干可知,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三项。坐位体前屈则是达到了良好级别。(3)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80次/分,人在运动时,呼吸急促,每分钟心跳次数与平静时相比会加快。因此,红红完成一分钟跳绳后,马上测量心跳,测得的1分钟心跳次数最有可能是115次。(4)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在50米跑的过程中,红红不小心摔破了手,疼得忍不住皱起眉头。红红感受到刺激的器官是皮肤,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做出皱起眉头的反应。(5)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人体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因此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肌肉,竹条模拟的是骨,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需要协同工作完成。20.【答案】(1)模拟;两大板块(2)弯曲;断裂(3)地壳;地壳运动(4)B(5)A【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模拟地壳运动的场景来研究地震成因。将泥土与水混合后平铺,模拟地壳岩层的物质组成;垫有塑料薄膜的两半拼接盒,可能模拟地壳板块的边界。当对 “泥土岩层” 施加压力或拉力时,其破裂过程可类比地壳岩层在应力作用下断裂引发地震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模拟实验。(2)挤压时,泥土受到向内的压力,干燥的泥土具有一定脆性,但在缓慢或瞬间挤压下,会先产生形变,表现为弯曲(类似地壳板块碰撞时岩层的褶皱)。拉开时,泥土受到向外的拉力,干燥状态下抗拉强度低,会因应力超过极限而断裂(类似地壳板块张裂时岩层破裂形成断层)。该现象模拟了地壳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3)实验中泥土模拟地壳岩层,挤压与拉伸导致其变形断裂,类比现实中地壳板块因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与释放。地壳是地球的表层坚硬圈层,全球岩石圈板块在此相互碰撞、张裂或错动,当应力超过岩层承受极限时,岩层断裂并释放能量,引发地震,这是地震的主要成因。(4)实验中挤压小盒使泥土弯曲,模拟了地壳板块挤压时岩层的褶皱变形。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由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岩层隆起、褶皱形成,与挤压实验的原理一致。而裂谷由板块张裂形成(对应实验中拉开小盒),三角洲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均与挤压作用无关。(5)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错误;发生地震时,千万不可以乘坐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正确;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正确。(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地震我们是无法进行实际实验的,因此,本实验属于模拟实验,和好的泥土用来表示两大板块。(2)等泥变干后,若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泥土会断裂,这就是地面出现的裂缝的形成过程;若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会隆起、弯曲,这就是地面出现的褶皱。(3)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因此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弯曲圈层,断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4)岩层受到挤压时,会慢慢隆起形成山脉等地形地貌。当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发生破碎现象,进而发生地震、火山等。因此,自然界中山脉的形成原因与挤压小盒类似。(5)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错误;发生地震时,千万不可以乘坐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正确;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正确。21.【答案】(1)橙;黄;靛(2)B(3)B(4)A(5)C(6)白;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合成(7)光越强,温度会越高吗【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 “水 + 平面镜” 模拟了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水中,再经平面镜反射后从水面射出,再次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白光被分解为七色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与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一致。(2)太阳光(白光)本身是复合光,并非水或平面镜能 “产生有色光”。实验中,水作为介质使光发生折射,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并改变光路,让光再次经水面折射而出。水与平面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将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现象),故 B 正确。A 错误在于水不能产生色光,C 错误在于平面镜仅反射光,无法单独分解太阳光。(3)太阳光为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色光组成。当光通过三棱镜时,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率大,偏折程度大;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率小,偏折程度小。这种 “不同色光偏折程度差异” 导致白光被分解为七色光,形成色散现象。反射角度与散开程度并非色散的核心原因,故 B 正确。(4)彩虹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阳光(光源)、悬浮的小水滴(折射与反射介质)、观察者与光源的特定角度。A 选项中,阴云密布的夜空缺乏阳光照射,且水滴可能以降雨形式存在,无法形成分散的小水滴折射光线;B 和 C 选项中,晴天洒水车喷水或喷泉周围均有阳光和悬浮水滴,满足彩虹形成条件,可能出现彩虹。(5)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汽车反光镜是光的反射,水把铅笔折断了是光的折射,故选C。(6)红、绿、蓝是色光三原色,当三种颜色以适当比例混合时,人眼会感知为白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三种颜色的光在视网膜上持续叠加,相当于色光混合,因此呈现白色。这一现象验证了色光混合原理,与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的显色机制一致。(7)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我们还可以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1)彩虹的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2)观察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是因为水和平面镜共同作用。水和平面镜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故选B。(3)光线进入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不同的色光偏折角度不同,所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会被分散成七种颜色。故选B。(4)彩虹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阳光,所以阴云密布的夜空不会出现彩虹。故选A。(5)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汽车反光镜是光的反射,水把铅笔折断了是光的折射,故选C。(6)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这说明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白色光。(7)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我们还可以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22.【答案】(1)×;×;√;√(2)乙;先快后慢(3)大于(4)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1)① 制作水钟需按设计图规范操作,否则结构或流程偏差会影响计时准确性。② 水钟刻度需通过实验标定(如记录不同时间水位),直接用尺子画均匀刻度不符合水流变速规律。③ 孔过大水流快、过小水流慢,均会导致水位变化不均匀,影响刻度准确性。④ 制作需考虑材料成本和时间效率,合理规划才能保证实验可行性与经济性。(2)受水型水钟通过测量接收水流的容器(受水瓶)中水位上升来计时,故刻度需贴在受水瓶。甲瓶(供水瓶)装满水时,初始水压大,水流速度快;随着水位下降,水压减小,水流速度逐渐减慢。当瓶口压强与外界大气压趋于平衡时,水流速度会相对稳定,但整体趋势是由快变慢。(3)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水压)相关。甲瓶初始水位高,水压大,滴速快,前 30 毫升水用时 1 分钟;随着水不断滴出,瓶内水位下降,水压减小,滴速逐渐变慢。因此,最后 30 毫升水因水压更低,滴完所需时间会超过 1 分钟,体现了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而减慢的规律。(4)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保持容器内水位不变,从而保证水钟滴水的速度均匀,是提高水钟准确性的关键。我们可以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多余的水从这个小口泄出,保证水位不变。(1)①制作水钟时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来制作,错误;设计图是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指导制作过程;②均匀的刻度有助于精确测量时间,错误;水钟的水位不固定,流速就不固定,因此刻度也是不均匀的;③打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标刻度的准确性,正确;④要考虑制作过程中材料的消耗、时间的花费等因素,正确。(2)“受水型”水钟是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即根据水量的增加;其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即乙。(3)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甲瓶中倒入30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30毫升水用时1分钟,由此推测滴出最后30毫升水用时大于1分钟。(4)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保持容器内水位不变,从而保证水钟滴水的速度均匀,是提高水钟准确性的关键。我们可以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多余的水从这个小口泄出,保证水位不变。23.【答案】(1)4;11(2)C(3)绘画时间;无体育锻炼;绘画可以安排在下午;增强体育锻炼活动【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管理【解析】【分析】(1)根据计划表,小科一天中做寒假作业的时间为:9:00~11:00 是 2 小时 14:00~16:00 是 2 小时,所以,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2+2=4小时。夜晚睡眠时间从21:00到第二天的8:00,一共是11小时。(2)A 和 B 选项(大声争论、暴跳如雷)属于消极宣泄,可能激化矛盾或伤害亲子关系,不利于情绪疏导。C 选项中,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缓解生理紧张,听音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刺激大脑愉悦中枢来平复情绪,属于积极的情绪管理方法,能有效帮助小科冷静下来,改善头晕脑胀的状态。(3)不合理的地方:1. 午休时间过长(12:30~14:00 共 1.5 小时),易导致下午精神萎靡;2. 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全天活动以静态学习为主。修改的意见:1. 午休缩短至 1 小时(12:30~13:30),增加下午学习效率;2. 增设 14:00~14:30 体育锻炼时段(如跳绳、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和大脑供氧。(1)根据计划表,小科一天中做寒假作业的时间为:9:00~11:00 是 2 小时 14:00~16:00 是 2 小时,所以,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2+2=4小时。夜晚睡眠时间从21:00到第二天的8:00,一共是11小时。(2)关于缓解情绪的方法,当场和爸爸大声争论和暴跳如雷都是不恰当的做法,这可能会加剧情绪的紧张。尝试深呼吸,听音乐是有效的缓解情绪的方法,所以选择 C。(3)不合理之处:缺乏体育锻炼:整个计划中没有安排体育锻炼,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绘画时间安排:绘画时间安排在晚上,可能会因为光线不足影响视力,且晚上进行较费眼力的活动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修改建议: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下午的练书法和吃晚饭之间安排30分钟至1小时的体育锻炼,如跳绳、慢跑、打球等。调整绘画时间:将绘画时间调整到白天,比如可以替换掉上午的休息时间或下午的休息时间,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光线,又不会影响晚上的休息。1 / 1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2024五上·莲都期末)首先发现月球上的山脉,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伽利略 C.钟扬【答案】B【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伽利略首先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木星的4颗卫星和太阳黑子,以及茫茫银河中的点点繁星。故选B。2.(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A.开着的电灯、月亮 B.萤火虫、彩虹 C.点燃的蜡烛、太阳【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彩虹、镜子、打火机不属于光源;开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夜光玩具属于光源。所以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C。3.(2024五上·莲都期末)渔民在河里看到一条鱼(见图),他应把渔叉叉向( )。A.b处 B.c处 C.d处【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渔民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鱼的实际位置在虚像b处。4.(2024五上·莲都期末)科学家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利用了( )原理。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选B。5.(2024五上·莲都期末)潜水艇在水下利用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动静,这说明(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B.光会发生折射C.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是一种利用光线反射原理所制作的光学仪器,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将两个平面镜使物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水艇在水下利用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动静,这说明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6.(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示意图中,潜望镜的镜片安装正确的是( )。A. B. C.【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光线,使观察者能看到上方物体。镜片需与水平方向成 45° 角且镜面相对,这样光线经两次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B 图镜面角度错误,无法有效反射;C 图镜面未平行或角度不当,会导致光线反射路径偏离,无法形成正确观察视角。故 A 正确。7.(2024五上·莲都期末)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身体的各个部分,其中主要控制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脑干是脑的一个重要区域,主要负责控制身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例如呼吸、心跳、血压等。大脑主要与高级的思维、意识和感觉有关,而小脑主要与协调运动和平衡有关。故选C。8.(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B.经常参加运动,身体会变得更强壮,免疫力也会增强C.人体中的关节非常多,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同的【答案】C【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A.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正确;B.经常参加运动,身体会变得更强壮,免疫力也会增强,正确;C、人体中的关节非常多,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同的,错误;各关节活动方式不同,结构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关节既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但是有的关节只能屈伸。9.(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能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A.河水冲刷 B.火山喷发 C.风的侵蚀【答案】B【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如地震、火山,B是正确的选项;AC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10.(2024五上·莲都期末)下列计时工具中,适用于运动会上100米跑比赛的是( )。A.摆钟 B.秒表 C.沙漏【答案】B【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运动会的100米赛跑中,用的计时工具是秒表。秒表是电子表中的一类。摆钟携带不方便,和沙漏一样都不能更精确的测量时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球内部结构按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地幔、 。【答案】地核;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0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50公里,地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整体厚度约3471千米。地球内部结构按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12.(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球表面常见的陆地地形多种多样,图中甲的地形是 ,乙的地形是 。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答案】盆地;平原;西高东低【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貌,多由地壳运动形成,也有因外力侵蚀而成,其内部地形平缓,资源丰富。平原海拔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地表平坦开阔,起伏极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东部逐渐过渡到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有利于河流东流和水汽深入内陆。13.(2024五上·莲都期末)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在休息状态下,氧气的需求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答案】血管;减少【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心脏与血管是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依靠心脏和血管。在休息状态下,氧气的需求量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14.(2024五上·莲都期末)在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答案】天【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15.(2024五上·莲都期末)人类曾经根据日影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一些计时工具,如 ,但用日影来测量时间存在 等问题。【答案】日晷;晚上【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人们用不同材料或物体来计算时间,这些物体之间的共性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古时计时工具中有许多计时工具的相同点就是运动有规律,即物体运动的等时性规律。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制作而成的计时工具。日晷的使用受天气状况和昼夜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在阳光充足的白天使用,阴雨天、夜间都不能使用。三、实验探究题。(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80分)16.(2024五上·莲都期末)小科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了一个圆形小孔,将卡纸直立在桌上,在第3张卡纸后直立一张未打孔的卡纸作为屏,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0厘米(见图)。(1)矩形卡纸上打的小孔直径最为合适的是( )。A.0.1厘米 B.0.5厘米 C.10厘米(2)图甲中,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纸屏上光斑的形状是 。(3)图乙中,2号卡纸向左移动了1厘米,此时光斑会出现在 号卡纸上。(4)请在图中画出图甲、图乙中光行进的路线。(5)图乙中,若把2号卡纸换成无孔的玻璃片,光斑会出现在 号卡纸上。(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是沿 传播的。【答案】(1)B(2)圆形(3)2(4)(5)4(6)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需小孔直径足够小(通常 1 毫米左右),才能使不同位置的光线分离形成清晰像。选项B正确。(2)小孔成像中,光斑形状由光源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手电筒光通过小孔时,因光沿直线传播,在纸屏上形成倒立实像。但由于本题中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位置对齐,光线可直线穿过,此时光斑形状直接呈现手电筒光源(灯泡)的轮廓 —— 圆形,而非小孔成像的倒立像。(3)光沿直线传播,当 2 号卡纸左移 1 厘米后,三个小孔不再对齐。此时手电筒的光会被 2 号卡纸遮挡,无法通过后续小孔到达 1 号卡纸。光斑应出现在 2 号卡纸左侧的屏上。(4)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甲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光线会通过小孔继续传播,所以4号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乙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5)光沿直线传播,2 号卡纸换成无孔玻璃片后,由于玻璃是透明物质,光能够穿过透明物质继续传播,光会出现在4号纸上。(6)该实验通过小孔成像现象验证光的传播特性。当小孔对齐时,光可穿过形成光斑;若小孔错位或被遮挡,光斑消失或位置改变。这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不会绕开障碍物传播,而是沿直线路径行进,即 “光沿直线传播”。(1)矩形卡纸上打的小孔直径最为合适的是0.5厘米。0.1厘米的小孔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10厘米的孔太大,光不容易聚集。(2)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的形状相同,因此,图甲中,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纸屏上光斑的形状是圆形。(3)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乙中,2号卡纸向左移动了1厘米,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4)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甲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光线会通过小孔继续传播,所以4号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乙的四块纸板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斑会出现在2号卡纸上。(5)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乙中,若把2号卡纸换成无孔的玻璃片,玻璃片是透明的,光可以传过去,因此光斑会出现在4卡纸上。(6)根据实验可知,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7.(2024五上·莲都期末)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科制作了4个土地模型,探究影响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见图)。(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 ,喷水时需要注意 。(2)选择乙、丁实验,可研究 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选择 实验可研究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见下表),发现 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 。这说明 。 甲 乙水流运动 较慢 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 较少 较多(4)比较4个实验, 实验受到侵蚀的程度最严重,理由是 。(5)小科查阅资料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请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降水;高度要一样等(2)有无植被覆盖;甲丙(3)乙;大;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乙;乙的雨量和坡度都最大(5)植树造林【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过程,降水强度、角度等因素会影响土地侵蚀程度。为保证实验准确性,需控制单一变量,因此喷水时需注意保持喷水高度、水量、喷水速度等条件一致,避免因操作差异导致实验结果偏差。(2)乙和丁实验中,土地表面的植被覆盖不同(乙有植被、丁无植被),其他条件(如坡度、雨量等)相同,因此可探究植被覆盖情况对侵蚀的影响。研究雨量大小需控制其他变量一致,仅改变雨量。甲和丙实验中,甲的喷水壶孔径大(模拟大雨)、丙的孔径小(模拟小雨),其余条件相同,故可用于对比雨量大小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乙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最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丁实验受到侵蚀程度最严重,理由是:丁实验中土地无植被覆盖,且可能坡度较大(或喷水强度大)。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弱雨水冲击,无植被时土壤易被水流冲刷;若坡度或雨量更大,侵蚀作用会更显著,导致丁实验的侵蚀程度最严重。(5)植树种草,恢复植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种植耐旱植物(如柠条、沙棘),利用根系固土,减弱雨水冲刷,减少土壤流失。修筑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鱼鳞坑等,降低水流速度,增加地表蓄水能力;打坝淤地可拦截泥沙,抬高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免耕、轮作等技术,减少翻耕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发展生态农业,避免过度放牧和垦荒。(1)实验中,喷水壶喷水模拟的是降水,喷水时需要注意高度要一样等。(2)从图中可分析选择乙、丁实验,可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从图中分析选择甲丙实验可研究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3)分析甲、乙两个土地模型的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乙实验中水流运动较快、径流中的泥沙量较多,土地受侵蚀的程度最大,说明相同条件下,水流的速度越快,土地更容易受侵蚀。(4)比较甲乙丙丁4个实验,乙实验受到侵蚀的程度最严重,理由是乙的雨量和坡度都最大(5)植物对土壤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合理建议是植树造林。18.(2024五上·莲都期末)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并记录了三个摆30秒摆动的次数(见下表)。组别 摆锤 摆绳长度 每30秒摆动次数第1次 第2次 第3次甲 40克 20厘米 34 34 34乙 80克 30厘米 28 28 28丙 40克 30厘米 28 28 28(1)摆在摆动时的计数方法正确的是( )。A.摆到最低点算1次 B.一来一回算1次 C.摆到最高点算1次(2)测量时,小科发现各组摆摆动的幅度都会越来越 。(3)选择甲、丙两组进行对比,可以研究摆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实验时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分析乙、丙两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 无关。(5)比较各组数据发现摆具有 性。(6)要把乙摆每30秒摆动的次数调整为30次,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答案】(1)B(2)小(3)摆绳长度;摆幅大小;摆锤质量;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4)摆锤质量(5)等时(6)缩短摆绳的长度【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摆的摆动次数计数以 “完成一次全振动” 为标准,即摆从某一位置出发(如最低点或最高点),经另一侧再回到原位置的过程(一来一回)算 1 次。选项 A(最低点)和 C(最高点)仅为摆动中的某一位置,未完成完整周期,故正确计数方法为 B。(2)摆摆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摆绳与悬挂点的摩擦力等外力影响,这些阻力会消耗摆的机械能。随着能量逐渐损失,摆锤摆动的动能减小,导致摆动幅度(即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逐渐变小,这是能量转化和损耗的必然结果。(3)甲、丙两组摆锤重量均为 40 克,仅摆绳长度不同(甲 20 厘米,丙 30 厘米),符合 “控制变量法” 研究摆绳长度对摆动快慢的影响。实验中需控制摆锤重量、摆动幅度等变量不变,避免干扰结果。甲 30 秒摆动 34 次,丙摆动 28 次,说明摆绳更短的甲摆动更快,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成反比。(4)乙、丙两组摆绳长度相同,摆锤质量不同,其每30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5)甲、乙、丙三组摆各自 3 次测量的摆动次数完全相同(甲 34 次、乙 28 次、丙 28 次),说明在相同时间内,同一摆的摆动次数稳定,不受摆锤重量或摆绳长度影响(仅由摆长决定周期)。这种在摆角较小时,摆动周期与幅度无关的特性,即为摆的等时性。(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成反比,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乙摆当前摆绳长 30 厘米,30 秒摆动 28 次,若想增加摆动次数至 30 次,需缩短摆绳长度。通过减小摆长,可缩短摆动周期,使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增加,从而达到目标次数。(1)由于单摆一个来回,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算一次摆动,故计数方法是单摆一来一回算1次,故选B。(2)由于空气阻力和其他摩擦力的存在,使得各组摆摆动的幅度都会越来越小。(3)甲、丙两组进行对比发现摆锤都是40克,但摆绳长度不同,所以,研究的是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在对比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所以摆幅大小和摆锤质量都要相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甲组摆动34次,丙组摆动28次,可以得出,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4)乙、丙两组摆绳长度相同,摆锤质量不同,其每30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可以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5)比较甲、乙、丙三组数据发现,每一个摆,摆动的次数都相同,所以,摆具有等时性。(6)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没有关系,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乙摆每30秒摆动的次数调整为28次,要想变成30次,说明摆速变快,所以要缩短摆绳的长度。19.(2024五上·莲都期末)红红是一名五年级的女生,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平时她总是有气无力,稍微运动一下就感觉很累,课余时间喜欢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她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如下表所示。红红 五年级女生正常范围体重指数(BMI)(千克/米2) 12.9 肥胖:≥23.0 低体重:≤13.7 超重:20.6~22.9 正常:13.8~20.5肺活量(毫升) 1380 及格:1050~1770 良好:1850~1950 优秀:2050~2250坐位体前屈(厘米) 14.3 及格:2.0~11.9 良好:13.1~15.0 优秀:17.2~19.8一分钟跳绳(个) 118 及格:58~121 良好:128~136 优秀:144~15850米跑(秒) 9.7 及格:11.1~9.3 良好:9.1~8.8 优秀:8.5~8.3(1)红红的体重指数属于 ,造成这种体重指数的原因可能是 。(2)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 、 、 。(3)红红完成一分钟跳绳后,马上测量心跳,测得的1分钟心跳次数最有可能是( )。A.35次 B.60次 C.115次(4)在50米跑的过程中,红红不小心摔破了手,疼得忍不住皱起眉头。红红感受到刺激的器官是 ,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做出 的反应。(5)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 ,竹条模拟的是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 。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 (填“需要”或“不需要”)协同工作完成。【答案】(1)低体重;饮食不合理(2)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3)C(4)手(皮肤);皱起眉头(5)肌肉;骨;关节;需要【知识点】测量肺活量;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1)红红的体重指数是12.9 ,小于13.7,因此属于低体重。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因此低体重可能是饮食不合理造成的。(2)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 米跑。肺活量 1380 毫升,在及格范围(1050~1770)内,未达良好标准(1850 毫升以上)。一分钟跳绳 118 个,刚达及格下限(58~121),距良好(128 个)有差距。50 米跑 9.7 秒,超过良好上限(9.1 秒),在及格范围(11.1~9.3)内,未达良好水平。(3)静息状态下,小学生正常心率约为每分钟 80~100 次,而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加快,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跳绳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后心率通常会提升至每分钟 100~140 次。选项中,35 次和 60 次均低于静息心率,不符合运动后的生理反应;115 次处于合理的运动后心率区间,因此最可能。(4)皮肤中分布着痛觉感受器,当手摔破时,皮肤感受到疼痛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等神经中枢,中枢处理后发出指令,经传出神经到达面部肌肉,使肌肉收缩,表现出皱眉的反应,这是神经系统完成的反射活动。(5)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人体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因此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肌肉,竹条模拟的是骨,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需要协同工作完成。(1)红红的体重指数是12.9 ,小于13.7,因此属于低体重。她爱吃青菜,几乎不吃肉类食物,也不喜欢吃零食,因此低体重可能是饮食不合理造成的。(2)根据题干可知,在红红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中,只达到及格范围的项目有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三项。坐位体前屈则是达到了良好级别。(3)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80次/分,人在运动时,呼吸急促,每分钟心跳次数与平静时相比会加快。因此,红红完成一分钟跳绳后,马上测量心跳,测得的1分钟心跳次数最有可能是115次。(4)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在50米跑的过程中,红红不小心摔破了手,疼得忍不住皱起眉头。红红感受到刺激的器官是皮肤,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做出皱起眉头的反应。(5)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人体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因此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同学们制作了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见图),其中橡皮筋模拟的是肌肉,竹条模拟的是骨,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当模拟前臂向上抬起的动作时,橡皮筋、竹条和线绳需要协同工作完成。20.(2024五上·莲都期末)地震的成因。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伤亡严重,震中及周边民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小科将泥土和水混合后,平铺在垫有塑料薄膜的两半拼接而成的小盒上进行实验(见图)。(1)本实验属于 实验,和好的泥土用来表示 。(2)等泥变干后,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会 ;若迅速拉开,泥土会 。(均填“断裂”或“弯曲”)(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地震产生的情景,小科推测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 圈层, 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4)根据实验现象,小科推测自然界中( )的形成原因与挤压小盒类似。A.裂谷 B.山脉 C.三角洲(5)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错误的是( )。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答案】(1)模拟;两大板块(2)弯曲;断裂(3)地壳;地壳运动(4)B(5)A【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模拟地壳运动的场景来研究地震成因。将泥土与水混合后平铺,模拟地壳岩层的物质组成;垫有塑料薄膜的两半拼接盒,可能模拟地壳板块的边界。当对 “泥土岩层” 施加压力或拉力时,其破裂过程可类比地壳岩层在应力作用下断裂引发地震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模拟实验。(2)挤压时,泥土受到向内的压力,干燥的泥土具有一定脆性,但在缓慢或瞬间挤压下,会先产生形变,表现为弯曲(类似地壳板块碰撞时岩层的褶皱)。拉开时,泥土受到向外的拉力,干燥状态下抗拉强度低,会因应力超过极限而断裂(类似地壳板块张裂时岩层破裂形成断层)。该现象模拟了地壳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3)实验中泥土模拟地壳岩层,挤压与拉伸导致其变形断裂,类比现实中地壳板块因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与释放。地壳是地球的表层坚硬圈层,全球岩石圈板块在此相互碰撞、张裂或错动,当应力超过岩层承受极限时,岩层断裂并释放能量,引发地震,这是地震的主要成因。(4)实验中挤压小盒使泥土弯曲,模拟了地壳板块挤压时岩层的褶皱变形。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由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岩层隆起、褶皱形成,与挤压实验的原理一致。而裂谷由板块张裂形成(对应实验中拉开小盒),三角洲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均与挤压作用无关。(5)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错误;发生地震时,千万不可以乘坐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正确;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正确。(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地震我们是无法进行实际实验的,因此,本实验属于模拟实验,和好的泥土用来表示两大板块。(2)等泥变干后,若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泥土会断裂,这就是地面出现的裂缝的形成过程;若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会隆起、弯曲,这就是地面出现的褶皱。(3)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因此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弯曲圈层,断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4)岩层受到挤压时,会慢慢隆起形成山脉等地形地貌。当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发生破碎现象,进而发生地震、火山等。因此,自然界中山脉的形成原因与挤压小盒类似。(5)A.在高楼里,迅速使用电梯逃生,错误;发生地震时,千万不可以乘坐电梯逃生;B.在教室里,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正确;C.在楼房中,迅速躲到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躲避,正确。21.(2024五上·莲都期末)有趣的光。如图所示,小科将盛有半盆水的脸盆放在阳光下,在不远处立好白色纸板,再将一个平面镜放入盆中,不断调整位置。(1)这时纸板上出现了美丽的人工彩虹,七种颜色依次为红、 、 、绿、蓝、 、紫。(2)之所以能观察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是因为( )。A.水能产生有颜色的光B.水和平面镜共同作用C.平面镜能分解太阳光(3)小科又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制造出彩虹,这是因为太阳光中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的( )不一样。A.反射角度 B.偏折程度 C.散开程度(4)下列情况中,一定不会出现彩虹的是( )。A.阴云密布的夜空 B.晴天洒水车喷水 C.喷泉周围(5)下列现象中,与彩虹的原理相同的是( )。A.手影游戏B.汽车反光镜C.水把铅笔折断了(6)小科用纸板剪出一个圆盘,在圆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在中间穿一根火柴后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可以看到彩色轮变成了 色。这说明 。(7)关于光,除了教材中研究的现象和内容外,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吗?写出你的问题: 【答案】(1)橙;黄;靛(2)B(3)B(4)A(5)C(6)白;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合成(7)光越强,温度会越高吗【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 “水 + 平面镜” 模拟了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水中,再经平面镜反射后从水面射出,再次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白光被分解为七色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与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一致。(2)太阳光(白光)本身是复合光,并非水或平面镜能 “产生有色光”。实验中,水作为介质使光发生折射,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并改变光路,让光再次经水面折射而出。水与平面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将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现象),故 B 正确。A 错误在于水不能产生色光,C 错误在于平面镜仅反射光,无法单独分解太阳光。(3)太阳光为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色光组成。当光通过三棱镜时,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折射率大,偏折程度大;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率小,偏折程度小。这种 “不同色光偏折程度差异” 导致白光被分解为七色光,形成色散现象。反射角度与散开程度并非色散的核心原因,故 B 正确。(4)彩虹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阳光(光源)、悬浮的小水滴(折射与反射介质)、观察者与光源的特定角度。A 选项中,阴云密布的夜空缺乏阳光照射,且水滴可能以降雨形式存在,无法形成分散的小水滴折射光线;B 和 C 选项中,晴天洒水车喷水或喷泉周围均有阳光和悬浮水滴,满足彩虹形成条件,可能出现彩虹。(5)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汽车反光镜是光的反射,水把铅笔折断了是光的折射,故选C。(6)红、绿、蓝是色光三原色,当三种颜色以适当比例混合时,人眼会感知为白色。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三种颜色的光在视网膜上持续叠加,相当于色光混合,因此呈现白色。这一现象验证了色光混合原理,与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的显色机制一致。(7)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我们还可以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1)彩虹的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2)观察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是因为水和平面镜共同作用。水和平面镜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故选B。(3)光线进入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不同的色光偏折角度不同,所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会被分散成七种颜色。故选B。(4)彩虹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阳光,所以阴云密布的夜空不会出现彩虹。故选A。(5)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汽车反光镜是光的反射,水把铅笔折断了是光的折射,故选C。(6)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这说明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白色光。(7)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我们还可以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22.(2024五上·莲都期末)制作水钟。(1)小科设计并制作了水钟(见图),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制作水钟时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来制作。 ②用尺子画出均匀的刻度张贴在瓶身上。 ③打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标刻度的准确性。 ④要考虑制作过程中材料的消耗、时间的花费等因素。 (2)如果要做一个“受水型”水钟,刻度条应贴在 瓶身上。在甲瓶装满水后,水流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3)甲瓶中倒入30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30毫升水用时1分钟,由此推测滴出最后30毫升水用时 (填“大于”或“小于”)1分钟。(4)小科想让制作的水钟水流速度相同,你有什么好的改进建议吗?请在框中用画图或文字的方式标注出来。【答案】(1)×;×;√;√(2)乙;先快后慢(3)大于(4)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1)① 制作水钟需按设计图规范操作,否则结构或流程偏差会影响计时准确性。② 水钟刻度需通过实验标定(如记录不同时间水位),直接用尺子画均匀刻度不符合水流变速规律。③ 孔过大水流快、过小水流慢,均会导致水位变化不均匀,影响刻度准确性。④ 制作需考虑材料成本和时间效率,合理规划才能保证实验可行性与经济性。(2)受水型水钟通过测量接收水流的容器(受水瓶)中水位上升来计时,故刻度需贴在受水瓶。甲瓶(供水瓶)装满水时,初始水压大,水流速度快;随着水位下降,水压减小,水流速度逐渐减慢。当瓶口压强与外界大气压趋于平衡时,水流速度会相对稳定,但整体趋势是由快变慢。(3)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水压)相关。甲瓶初始水位高,水压大,滴速快,前 30 毫升水用时 1 分钟;随着水不断滴出,瓶内水位下降,水压减小,滴速逐渐变慢。因此,最后 30 毫升水因水压更低,滴完所需时间会超过 1 分钟,体现了水流速度随水位下降而减慢的规律。(4)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保持容器内水位不变,从而保证水钟滴水的速度均匀,是提高水钟准确性的关键。我们可以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多余的水从这个小口泄出,保证水位不变。(1)①制作水钟时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来制作,错误;设计图是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指导制作过程;②均匀的刻度有助于精确测量时间,错误;水钟的水位不固定,流速就不固定,因此刻度也是不均匀的;③打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标刻度的准确性,正确;④要考虑制作过程中材料的消耗、时间的花费等因素,正确。(2)“受水型”水钟是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即根据水量的增加;其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即乙。(3)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甲瓶中倒入30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30毫升水用时1分钟,由此推测滴出最后30毫升水用时大于1分钟。(4)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保持容器内水位不变,从而保证水钟滴水的速度均匀,是提高水钟准确性的关键。我们可以在甲上方增加了一个与甲相同的瓶,并且在甲的侧面开了一个小口,多余的水从这个小口泄出,保证水位不变。23.(2024五上·莲都期末)健康生活。小科给自己制订了一份寒假作息计划表,如下表所示。8:00~9:00 起床、吃早餐 16:00~17:30 练书法9:00~11:00 做寒假作业 17:30~18:30 吃晚饭11:00~11:30 休息 18:30~20:00 绘画11:30~12:30 吃午饭 20:00~20:30 看电视12:30~14:00 午睡 20:30~21:00 洗漱14:00~16:00 做寒假作业 21:00 睡觉(1)根据这份计划表,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 小时,夜晚睡眠时间约 小时。(2)下午三点半,小科感觉头晕脑胀,趴在书桌上不想做作业。爸爸批评他学习不认真,他很生气。下列做法中能有效缓解小科情绪的是( )。A.当场和爸爸大声争论B.暴跳如雷C.尝试深呼吸,听音乐(3)这份计划表执行一天后,小科发现计划表有不合理的地方,请至少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合理的地方: ; 。修改的意见: ; 。【答案】(1)4;11(2)C(3)绘画时间;无体育锻炼;绘画可以安排在下午;增强体育锻炼活动【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管理【解析】【分析】(1)根据计划表,小科一天中做寒假作业的时间为:9:00~11:00 是 2 小时 14:00~16:00 是 2 小时,所以,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2+2=4小时。夜晚睡眠时间从21:00到第二天的8:00,一共是11小时。(2)A 和 B 选项(大声争论、暴跳如雷)属于消极宣泄,可能激化矛盾或伤害亲子关系,不利于情绪疏导。C 选项中,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缓解生理紧张,听音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刺激大脑愉悦中枢来平复情绪,属于积极的情绪管理方法,能有效帮助小科冷静下来,改善头晕脑胀的状态。(3)不合理的地方:1. 午休时间过长(12:30~14:00 共 1.5 小时),易导致下午精神萎靡;2. 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全天活动以静态学习为主。修改的意见:1. 午休缩短至 1 小时(12:30~13:30),增加下午学习效率;2. 增设 14:00~14:30 体育锻炼时段(如跳绳、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和大脑供氧。(1)根据计划表,小科一天中做寒假作业的时间为:9:00~11:00 是 2 小时 14:00~16:00 是 2 小时,所以,小科一天之中做寒假作业的总时间为2+2=4小时。夜晚睡眠时间从21:00到第二天的8:00,一共是11小时。(2)关于缓解情绪的方法,当场和爸爸大声争论和暴跳如雷都是不恰当的做法,这可能会加剧情绪的紧张。尝试深呼吸,听音乐是有效的缓解情绪的方法,所以选择 C。(3)不合理之处:缺乏体育锻炼:整个计划中没有安排体育锻炼,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绘画时间安排:绘画时间安排在晚上,可能会因为光线不足影响视力,且晚上进行较费眼力的活动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修改建议: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下午的练书法和吃晚饭之间安排30分钟至1小时的体育锻炼,如跳绳、慢跑、打球等。调整绘画时间:将绘画时间调整到白天,比如可以替换掉上午的休息时间或下午的休息时间,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光线,又不会影响晚上的休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