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一、选择题。(请在答题区填涂正确的答案)1.(2025五上·武江期末)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 ( )。A.模拟太阳的长期照射B.将盒中的食物迅速烧熟C.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2.(2025五上·武江期末)观察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 )。A.陆地面积大B.海洋面积大C.海洋陆地面积一样大3.(2025五上·武江期末)妙妙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手指,会感觉疼,这个感觉与人体的哪个系统有关 ( )A.血液循环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4.(2025五上·武江期末)夏天用棉被把棒冰盖起来,棒冰比暴露在阳光下( )。A.化得快 B.化得一样快 C.化得慢5.(2025五上·武江期末)奇奇想做热传导实验,下列材料中导热性最好的是( )A.铜块 B.木头 C.塑料6.(2025五上·武江期末)吃火锅时,把金属勺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种传热方式为(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7.(2025五上·武江期末)冬天,分别用手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觉( )A.金属制品更凉 B.木制品更凉 C.没有区别8.(2025五上·武江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降水形式的是( )。A.冰雹 B.龙卷风 C.下雪9.(2025五上·武江期末)能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的证据是( )。A.岩石成分 B.岩石颜色 C.岩石中的菊石化石10.(2025五上·武江期末)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 )的物体。A.白色 B.红色 C.黑色11.(2025五上·武江期末)黄河又称“浊河”,在黄河上游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大量泥沙 B.带棱角的大石块 C.圆润的卵石12.(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②来不及撤离时,应迅速用书包等较软的物体保护头部,躲在坚固的课桌下等空间小的地方,就地避震;③站着不动;④使用电梯或者汽车逃命。A.③④ B.①④ C.①②13.(2025五上·武江期末)科学家是利用了( )的原理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有七种颜色14.(2025五上·武江期末)“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15.(2025五上·武江期末)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最厚的一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16.(2025五上·武江期末)关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温杯有没有盖子保温效果都一样B.保温杯的双层结构并抽成真空的设计使保温效果更好C.保温杯内壁镀银,可以减少热辐射17.(2025五上·武江期末)人在手指突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到时会迅速把手缩回来,这是人体的( )指挥人体做出的反应。A.眼睛 B.心脏 C.大脑18.(2025五上·武江期末)火山的喷发物不包括 ( )。A.液态的水 B.浓烟 C.岩浆19.(2025五上·武江期末)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20.(2025五上·武江期末)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其原理就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21.(2025五上·武江期末)发生破坏型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的时间,是采取逃生措施的宝贵时间。A.几秒到十几秒 B.几分钟 C.十几分钟22.(2025五上·武江期末)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 )A.江河湖泊 B.冰川 C.海洋23.(2025五上·武江期末)中国的西部多( )。A.高山 B.盆地 C.平原24.(2025五上·武江期末)在对钢勺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水上方的空气中有很多的“白汽”,这些“白汽”其实就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C.雾水25.(2025五上·武江期末)热量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 )A.从物体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B.没有固定的规律C.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二、判断题。(请在答题区填涂正确的答案)(对的涂“T”,错的涂“F”)26.(2025五上·武江期末)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给人们带来了灾害,也带来了好处。27.(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球仪上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 ( )28.(2025五上·武江期末)冬天我们晒太阳时,太阳的热以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我们。( )29.(2025五上·武江期末)看天上的云可以推测天气状况。( )30.(2025五上·武江期末)下过雨后,树叶上的水珠就是露。( )31.(2025五上·武江期末)热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玻璃,中间还抽成了真空,这样可以减少热的传递,达到保温的效果。( )32.(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鸡蛋,蛋壳相当于地幔。( )33.(2025五上·武江期末)白色的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比较,黑色物体表面反射光的本领强。( )34.(2025五上·武江期末)雨过后,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彩虹的形成。( )35.(2025五上·武江期末)人的大脑表面是十分光滑的。 ( )三、连线题。36.(2025五上·武江期末)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杯弓蛇影 海市蜃楼凿壁偷光 立竿见影镜花水月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光的折射 水中折筷日食月食 光的反射 形影不离四、简答题。37.(2025五上·武江期末)写一写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至少列举3条)38.(2025五上·武江期末)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五、综合探究题。39.(2025五上·武江期末)模拟雨形成的实验:(1)实验中在烧杯的上面放一个冰袋,冰袋的作用是 ;为了使烧瓶能均匀受热,要在烧瓶的下面放置 。(2)判断对错。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 )②点燃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为烧瓶中的水加热。 ( )(3)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海洋中的小水滴通过 变成水蒸气,进入空中,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形成 ,它们凝结在一起形成 ,当其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当然,海洋上空的云还会通过 进入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云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河流、湖泊、土壤里的小水滴又会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形成循环。陆地上的水还会通过 或地表径流流回海洋。所以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 之间不断循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的根本原因是地壳深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冲出地表。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环境,使 “岩浆”(如番茄酱等材料)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喷发。太阳照射与火山形成无关,实验也非为烧熟食物,故正确答案为 C。2.【答案】B【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解析】【分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故选:B。3.【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人体感觉疼痛的过程依赖神经系统传导信号。妙妙划破手指时,手指皮肤中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感受到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至脊髓和大脑,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血液循环系统负责运输物质,呼吸系统负责气体交换,均与痛觉产生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4.【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解答】夏天将棒冰盖起来,隔绝了空气与棒冰之间的热传递,导致棒冰的热能不能完全散失在空气中,比暴露在阳光下散失的慢。【分析】热传递是指高温物体通过某些方式把热能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5.【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铜块是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木头、塑料传热能力都很差,是热的不良导体。6.【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吃火锅时,把金属勺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种传热方式为热传导。7.【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金属制品导热快,木制品导热慢,冬天,分别用手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觉金属制品更凉。8.【答案】B【知识点】降水形式【解析】【分析】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冰雹和下雪分别是固态的降水形式。而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空气涡旋,属于天气现象,并非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因此选 B。9.【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螺、海藻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是海陆变迁的例证。10.【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与热【解析】【解答】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的物体,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白色物质吸热能力最差,黑色物质吸热能力最强。11.【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考查水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经过水流的侵蚀,石块会逐渐变的圆润。12.【答案】C【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地震时应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①正确),避免建筑物倒塌伤害;来不及撤离时,用软物护头躲在课桌下等狭小空间(②正确)。站着不动易被坠落物砸伤(③错误),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或汽车失控,使用电梯、汽车逃命会增加危险(④错误),故选 C。13.【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测出来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84403千米。14.【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解答】A.水中的月亮是倒影,不属于光源,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B.天上的月亮的光来自太阳,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C.水中出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C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我们将宇宙中的物体分为可发光的和不可发光的,其中自身可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15.【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约 5 - 70 千米,地核厚度约 3400 千米,而地幔厚度达 2800 余千米,由此可知,地核厚度最厚,选项C符合题意。 16.【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考查热量的传递,保温杯有盖子时的保温效果更好,与保温杯没有盖子时差别很大。17.【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手指被扎后迅速缩手属于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感觉和动作的协调最终由大脑指挥。当手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引发缩手动作,同时信号会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并调控反应过程。眼睛和心脏不直接参与神经反射的指挥,故正确答案为 C。18.【答案】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物主要包括岩浆(液态高温岩石)、火山灰与浓烟(气体和固体颗粒),以及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液态水并非火山喷发的典型产物 —— 火山活动以高温岩浆为核心,水在高温下多以水蒸气形式存在,而非液态喷出。因此液态的水不属于火山喷发物,选 A。19.【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叶遮挡了阳光传播的路径,只有缝隙处能够透过阳光。20.【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21.【答案】A【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几秒到十几秒钟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所以此题选A。22.【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从天空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有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雹等,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附着水汽上升到高空,周围气温降低,空气中水汽易达到饱和状态,将多余的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就形成云降雨。23.【答案】A【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解答】中国的西部多高山,A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其中东部多为平原,西部为多为高原。24.【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解答】A、水蒸气是气态的 ,看不见,不符合题意。B、热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变成“白汽”,符合题意。C、不是雾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水蒸气变成水这是凝结过程。25.【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考查热量传递的方向,热量在固体中是由热量高的一端向热量低的一段传递的。26.【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正确的。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给人们带来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益处,比如在河流下游形成平原。【分析】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27.【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仪【解析】【分析】地球仪通常用不同颜色表示地理事物,绿色代表平原等低海拔陆地,浅黄色或棕黄色代表高原、山地等较高海拔陆地,蓝色表示海洋。这种颜色标识是通用的地理可视化方式,能直观区分地形和海陆分布,因此题干表述正确。28.【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光与热【解析】【分析】 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冬天我们在外面晒太阳觉得很暖和,这种热主要以热热辐射方式传递。29.【答案】正确【知识点】云的种类【解析】【分析】云的种类和云的多少都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天气情况。30.【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下过雨后,树叶上的水珠是雨,不是露。31.【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根据热传递的认识,热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的,而且两层之间是真空的,这是因为真空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达到保温的效果。32.【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围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33.【答案】错误【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考查不同颜色对光的反射能力,白色对光的反射能力最强,黑色对光的反射能力最弱。34.【答案】错误【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 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要有阳光的照射才能发生。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35.【答案】错误【知识点】大脑的结构【解析】【分析】人的大脑皮层是高度盘旋的,有沟回,增加表皮面积。老鼠的大脑皮层是光滑的。36.【答案】【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凿壁偷光、立竿见影、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日食月食、形影不离。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不透明物体会形成影子或被遮挡,如立竿见影因竿阻挡光线形成影子。光的反射:杯弓蛇影、镜花水月。原理:光线经镜面或水面反射形成虚像,如 “杯弓蛇影” 是弓在杯中水面反射成 “蛇” 的假象。光的折射:海市蜃楼、水中折筷。原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偏折,如海市蜃楼因空气密度不均折射形成虚像,水中筷子 “折断” 是光从水入空气折射所致。37.【答案】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悟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要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就近躲避: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或墙角,用坐垫、书包护住头部,避免被坠物砸伤。远离危险:避开窗户、吊灯、货架等易倒塌物品,不乘电梯,若在室外则远离高楼、电线杆。保护身体:若被困,用衣物捂住口鼻防灰尘,敲击管道等发出求救信号,保存体力等待救援。38.【答案】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爆发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火山是沿着地表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39.【答案】(1)制造低温;石棉网(2)正确;正确(3)阳光照射;小水滴;云;雨;风;雨;地下河;海陆【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加热烧瓶使水蒸发为水蒸气,冰袋制造低温环境促使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模拟自然界暖湿气流遇冷成雨);石棉网是实验室常用隔热器具,可分散热源让烧瓶受热均匀,保障实验安全。(2)①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水蒸气会凝结为小水滴,状态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这是水的三态变化之一。题目说法正确。②酒精灯外焰因与空气接触充分,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约 500℃),用外焰加热可使物体受热更快更均匀,是实验室加热的规范操作。(3)水循环的过程始于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吸收热量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微粒聚集形成云。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增多到空气无法托举时,便以降水(如雨、雪等)的形式落回地表。海洋上空的云可通过水汽输送(如风力作用)移动至陆地上空,同样因微粒聚集形成降水。陆地表面的水(如河流、湖泊)和土壤中的水分会再次蒸发,而陆地上的水还会通过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如江河流入海洋)返回海洋,从而完成循环。水循环的本质是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不断转化和迁移的过程,体现了地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1 / 1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一、选择题。(请在答题区填涂正确的答案)1.(2025五上·武江期末)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 ( )。A.模拟太阳的长期照射B.将盒中的食物迅速烧熟C.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答案】C【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的根本原因是地壳深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冲出地表。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环境,使 “岩浆”(如番茄酱等材料)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喷发。太阳照射与火山形成无关,实验也非为烧熟食物,故正确答案为 C。2.(2025五上·武江期末)观察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 )。A.陆地面积大B.海洋面积大C.海洋陆地面积一样大【答案】B【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解析】【分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故选:B。3.(2025五上·武江期末)妙妙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手指,会感觉疼,这个感觉与人体的哪个系统有关 ( )A.血液循环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人体感觉疼痛的过程依赖神经系统传导信号。妙妙划破手指时,手指皮肤中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感受到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至脊髓和大脑,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血液循环系统负责运输物质,呼吸系统负责气体交换,均与痛觉产生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4.(2025五上·武江期末)夏天用棉被把棒冰盖起来,棒冰比暴露在阳光下( )。A.化得快 B.化得一样快 C.化得慢【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解答】夏天将棒冰盖起来,隔绝了空气与棒冰之间的热传递,导致棒冰的热能不能完全散失在空气中,比暴露在阳光下散失的慢。【分析】热传递是指高温物体通过某些方式把热能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5.(2025五上·武江期末)奇奇想做热传导实验,下列材料中导热性最好的是( )A.铜块 B.木头 C.塑料【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铜块是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木头、塑料传热能力都很差,是热的不良导体。6.(2025五上·武江期末)吃火锅时,把金属勺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种传热方式为(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吃火锅时,把金属勺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这种传热方式为热传导。7.(2025五上·武江期末)冬天,分别用手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觉( )A.金属制品更凉 B.木制品更凉 C.没有区别【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金属制品导热快,木制品导热慢,冬天,分别用手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觉金属制品更凉。8.(2025五上·武江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降水形式的是( )。A.冰雹 B.龙卷风 C.下雪【答案】B【知识点】降水形式【解析】【分析】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冰雹和下雪分别是固态的降水形式。而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空气涡旋,属于天气现象,并非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因此选 B。9.(2025五上·武江期末)能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的证据是( )。A.岩石成分 B.岩石颜色 C.岩石中的菊石化石【答案】C【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螺、海藻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是海陆变迁的例证。10.(2025五上·武江期末)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 )的物体。A.白色 B.红色 C.黑色【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与热【解析】【解答】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的物体,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白色物质吸热能力最差,黑色物质吸热能力最强。11.(2025五上·武江期末)黄河又称“浊河”,在黄河上游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大量泥沙 B.带棱角的大石块 C.圆润的卵石【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考查水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经过水流的侵蚀,石块会逐渐变的圆润。12.(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②来不及撤离时,应迅速用书包等较软的物体保护头部,躲在坚固的课桌下等空间小的地方,就地避震;③站着不动;④使用电梯或者汽车逃命。A.③④ B.①④ C.①②【答案】C【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地震时应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①正确),避免建筑物倒塌伤害;来不及撤离时,用软物护头躲在课桌下等狭小空间(②正确)。站着不动易被坠落物砸伤(③错误),地震可能导致电梯故障或汽车失控,使用电梯、汽车逃命会增加危险(④错误),故选 C。13.(2025五上·武江期末)科学家是利用了( )的原理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有七种颜色【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测出来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84403千米。14.(2025五上·武江期末)“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解答】A.水中的月亮是倒影,不属于光源,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B.天上的月亮的光来自太阳,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C.水中出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C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我们将宇宙中的物体分为可发光的和不可发光的,其中自身可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15.(2025五上·武江期末)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最厚的一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约 5 - 70 千米,地核厚度约 3400 千米,而地幔厚度达 2800 余千米,由此可知,地核厚度最厚,选项C符合题意。 16.(2025五上·武江期末)关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温杯有没有盖子保温效果都一样B.保温杯的双层结构并抽成真空的设计使保温效果更好C.保温杯内壁镀银,可以减少热辐射【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考查热量的传递,保温杯有盖子时的保温效果更好,与保温杯没有盖子时差别很大。17.(2025五上·武江期末)人在手指突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到时会迅速把手缩回来,这是人体的( )指挥人体做出的反应。A.眼睛 B.心脏 C.大脑【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手指被扎后迅速缩手属于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感觉和动作的协调最终由大脑指挥。当手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引发缩手动作,同时信号会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并调控反应过程。眼睛和心脏不直接参与神经反射的指挥,故正确答案为 C。18.(2025五上·武江期末)火山的喷发物不包括 ( )。A.液态的水 B.浓烟 C.岩浆【答案】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物主要包括岩浆(液态高温岩石)、火山灰与浓烟(气体和固体颗粒),以及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液态水并非火山喷发的典型产物 —— 火山活动以高温岩浆为核心,水在高温下多以水蒸气形式存在,而非液态喷出。因此液态的水不属于火山喷发物,选 A。19.(2025五上·武江期末)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叶遮挡了阳光传播的路径,只有缝隙处能够透过阳光。20.(2025五上·武江期末)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其原理就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21.(2025五上·武江期末)发生破坏型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的时间,是采取逃生措施的宝贵时间。A.几秒到十几秒 B.几分钟 C.十几分钟【答案】A【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几秒到十几秒钟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所以此题选A。22.(2025五上·武江期末)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 )A.江河湖泊 B.冰川 C.海洋【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从天空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有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雹等,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附着水汽上升到高空,周围气温降低,空气中水汽易达到饱和状态,将多余的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就形成云降雨。23.(2025五上·武江期末)中国的西部多( )。A.高山 B.盆地 C.平原【答案】A【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解答】中国的西部多高山,A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其中东部多为平原,西部为多为高原。24.(2025五上·武江期末)在对钢勺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水上方的空气中有很多的“白汽”,这些“白汽”其实就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C.雾水【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解答】A、水蒸气是气态的 ,看不见,不符合题意。B、热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变成“白汽”,符合题意。C、不是雾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水蒸气变成水这是凝结过程。25.(2025五上·武江期末)热量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 )A.从物体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B.没有固定的规律C.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考查热量传递的方向,热量在固体中是由热量高的一端向热量低的一段传递的。二、判断题。(请在答题区填涂正确的答案)(对的涂“T”,错的涂“F”)26.(2025五上·武江期末)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给人们带来了灾害,也带来了好处。【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正确的。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给人们带来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益处,比如在河流下游形成平原。【分析】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27.(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球仪上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 (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仪【解析】【分析】地球仪通常用不同颜色表示地理事物,绿色代表平原等低海拔陆地,浅黄色或棕黄色代表高原、山地等较高海拔陆地,蓝色表示海洋。这种颜色标识是通用的地理可视化方式,能直观区分地形和海陆分布,因此题干表述正确。28.(2025五上·武江期末)冬天我们晒太阳时,太阳的热以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我们。( )【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光与热【解析】【分析】 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冬天我们在外面晒太阳觉得很暖和,这种热主要以热热辐射方式传递。29.(2025五上·武江期末)看天上的云可以推测天气状况。( )【答案】正确【知识点】云的种类【解析】【分析】云的种类和云的多少都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天气情况。30.(2025五上·武江期末)下过雨后,树叶上的水珠就是露。( )【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下过雨后,树叶上的水珠是雨,不是露。31.(2025五上·武江期末)热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玻璃,中间还抽成了真空,这样可以减少热的传递,达到保温的效果。( )【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根据热传递的认识,热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的,而且两层之间是真空的,这是因为真空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达到保温的效果。32.(2025五上·武江期末)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鸡蛋,蛋壳相当于地幔。(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围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33.(2025五上·武江期末)白色的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比较,黑色物体表面反射光的本领强。(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考查不同颜色对光的反射能力,白色对光的反射能力最强,黑色对光的反射能力最弱。34.(2025五上·武江期末)雨过后,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彩虹的形成。( )【答案】错误【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 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要有阳光的照射才能发生。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35.(2025五上·武江期末)人的大脑表面是十分光滑的。 ( )【答案】错误【知识点】大脑的结构【解析】【分析】人的大脑皮层是高度盘旋的,有沟回,增加表皮面积。老鼠的大脑皮层是光滑的。三、连线题。36.(2025五上·武江期末)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杯弓蛇影 海市蜃楼凿壁偷光 立竿见影镜花水月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光的折射 水中折筷日食月食 光的反射 形影不离【答案】【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凿壁偷光、立竿见影、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日食月食、形影不离。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不透明物体会形成影子或被遮挡,如立竿见影因竿阻挡光线形成影子。光的反射:杯弓蛇影、镜花水月。原理:光线经镜面或水面反射形成虚像,如 “杯弓蛇影” 是弓在杯中水面反射成 “蛇” 的假象。光的折射:海市蜃楼、水中折筷。原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偏折,如海市蜃楼因空气密度不均折射形成虚像,水中筷子 “折断” 是光从水入空气折射所致。四、简答题。37.(2025五上·武江期末)写一写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至少列举3条)【答案】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悟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要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就近躲避: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或墙角,用坐垫、书包护住头部,避免被坠物砸伤。远离危险:避开窗户、吊灯、货架等易倒塌物品,不乘电梯,若在室外则远离高楼、电线杆。保护身体:若被困,用衣物捂住口鼻防灰尘,敲击管道等发出求救信号,保存体力等待救援。38.(2025五上·武江期末)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爆发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火山是沿着地表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五、综合探究题。39.(2025五上·武江期末)模拟雨形成的实验:(1)实验中在烧杯的上面放一个冰袋,冰袋的作用是 ;为了使烧瓶能均匀受热,要在烧瓶的下面放置 。(2)判断对错。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 )②点燃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为烧瓶中的水加热。 ( )(3)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海洋中的小水滴通过 变成水蒸气,进入空中,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形成 ,它们凝结在一起形成 ,当其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当然,海洋上空的云还会通过 进入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云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形成 落下来,河流、湖泊、土壤里的小水滴又会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形成循环。陆地上的水还会通过 或地表径流流回海洋。所以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 之间不断循环。【答案】(1)制造低温;石棉网(2)正确;正确(3)阳光照射;小水滴;云;雨;风;雨;地下河;海陆【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加热烧瓶使水蒸发为水蒸气,冰袋制造低温环境促使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模拟自然界暖湿气流遇冷成雨);石棉网是实验室常用隔热器具,可分散热源让烧瓶受热均匀,保障实验安全。(2)①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水蒸气会凝结为小水滴,状态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这是水的三态变化之一。题目说法正确。②酒精灯外焰因与空气接触充分,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约 500℃),用外焰加热可使物体受热更快更均匀,是实验室加热的规范操作。(3)水循环的过程始于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吸收热量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微粒聚集形成云。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增多到空气无法托举时,便以降水(如雨、雪等)的形式落回地表。海洋上空的云可通过水汽输送(如风力作用)移动至陆地上空,同样因微粒聚集形成降水。陆地表面的水(如河流、湖泊)和土壤中的水分会再次蒸发,而陆地上的水还会通过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如江河流入海洋)返回海洋,从而完成循环。水循环的本质是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不断转化和迁移的过程,体现了地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