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huán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选自《论语译注》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知识,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明确《论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学习目标
孔子的画像中,他为何总是露出两颗门牙?
在古代,这种门牙被称作“骈齿”,它的意思是牙齿重叠。
“骈齿”代表的是帝王之像,而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被画出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
所以孔子像上的那两颗门牙是为了突出他的不平凡和圣贤之处。
作者简介
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简介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同时,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这一时期,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识的贤人流散民间。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写作背景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焚书坑儒)。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简介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zuǎn),故谓之《论语》。”
论lún:编纂。语:言论。
《论语》简介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行。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yì》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解题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 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吃饭
形,安逸
连词,表并列
介词,对于
勤勉
小心
连词,表顺承
接近
使动,匡正
“矣”,了
第一章
君子“好学”具体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重在实
践锻炼
重在虚
心请教
就有道而正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重在排
除干扰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君子应轻物质重精神,实践锻炼,虚心请教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他)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 (他)怎样对待乐呢 ”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 把……怎么样、怎样……呢
怎样对待礼呢
如果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乐,包括音乐和舞蹈。
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 即64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48人;大夫用四佾,即32人。
第二章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抒情感,促和谐
分等级,讲秩序



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相辅相成
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礼”“乐”各自有何作用?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
“乐”的关系的?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子曰“朝闻道,夕 死可矣。” (《里仁》)
既然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朝闻夕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追求十分迫切。
孔子说:“在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在晚上为它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三章:用浪漫主义手法,表明愿为“道”自我牺牲的精神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得知道理
为……死
第三章
研读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研读文本
阐述的道理: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追求真理
孔子对“义”与“利”的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知晓,明白
孔子说: “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本章从义利观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
第四章
研读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
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
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
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研读文本
阐述的道理: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重义轻利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知识拓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宾语前置句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
第五章: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代词,他
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名作状,在心里
形作动,向……看齐
第五章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君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第六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孔子认为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成语积累〉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
质:
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
内在的品质(质朴、朴素的本性,内心的仁德)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虚伪、浮夸。
只有合乎“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
什么是“质”,什么又是“文”呢?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文质彬彬)
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七章
曾子认为,士要如何做呢?
“仁”
担当:仁以为己任
坚守:死而后已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有志之士、仁义之人,决不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因勇于牺牲来保全仁义。
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
仁以为己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
“未成一篑”:垂成,垂成之际容易懈怠
“虽覆一篑”:初始,初始之时容易畏难
思考: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第八章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成语积累〉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章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自已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到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其咎在己,进亦在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 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应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第九章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知识拓展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冯梦龙《智囊》)
梁启超文章节选
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目:条目,细则。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请:请允许我,敬语。
颜渊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到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仁者。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些话去实践。”
事:实践,从事。
为仁:实践仁。
第十章
研读第十章
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内有圣人之德),复礼对外(外王:外有王者之政),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礼仪的害处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它绝对相信自身的正确性,其二,它认为与智能、艺术创造力、活力,以及世间其他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相比,人们更需要的是正确的风度。然而,谁要是绝对的自信,那么这种自信本身就足以毁灭全部精神上的发展。伟大的精神力量几乎肯定会伴之以生硬的姿态和令人尴尬的举止。因此,当礼仪对生硬和令人尴尬的模样投以轻蔑时,它就会变成一股破坏力,可以毁灭所有同“礼仪”相联的人们。礼仪自身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因此,礼仪就会用它的举止把僵死的气息传播给不具有“礼仪”的人们,使许多原本富有生气的人也变得僵化起来。对于英国小康和引起小康注意的能人来说,“礼仪”造成的危害不胜其多。
(罗素《论教育》)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言:字。
其:大概,恐怕
于:介词,给
行:实践,奉行。
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第十一章
什么是“恕”?
即为《礼记》中所谓的“絮矩Xié jǔ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絮矩之道: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儒家以“絮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读第十一章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 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仁之纲:忠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仁之纲:忠恕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里仁》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尽己心以待人 恕:推己心以及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学《诗》与成为君子有什么关系吗?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治家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第十二章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的作用(12章)
①《诗》可以兴——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②《诗》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③《诗》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④《诗》可以怨——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思考1: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②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孔子的目的是“事文”“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思考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兴观群怨”?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明确: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研读文本
阐述的道理: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向诗而学
选自《论语译注》
论证方法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谨言慎行、虚心求教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第五章 自我反省,见贤思齐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勇于担当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选自《论语译注》
总结归类
君子人格:
第4、5、6、7、9章
君子之学:
第1、3、8、12章
君子与“仁”:
第2、10、11章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课堂小结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论语》?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 “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 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 “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 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 一个 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
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写 作 特 色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021·河北武强中学高二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2020·山东·高二课时练习)
(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泰伯》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泰伯》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里仁》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论语·里仁》中强调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卫灵公》孔子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仁以为己任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朝问道 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