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模拟测试卷(试卷)
2025-2026上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bǎo lǎn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让我世界各地的
fēng jǐng míng shèng zhēn qíng
体 会 人 世 间 的
shí gǎn wàng què
生活中的烦恼。
shū kān lǐ suǒ dāng rán
地成为我心目中
wú jià zhī bǎo qǐ dí
的,给予我生活的,是我
qīn mì
最的朋友。
二、选择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眼睑(yǎn jiǎn) 削弱(xiāo ruò) 完壁归赵 情不自禁
B. 鳞爪(lín zhuǎ) 剔透(tī tòu) 振天动地 心旷神怡
C. 誊写(yù xiě) 岔路(chà lù) 政通人合 哀鸿遍野
D. 垂蔓(chuí wàn) 驯良(xùn liáng) 路不拾遗 生灵涂炭
2.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智慧)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依靠)
C.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讨厌)
D.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来自天南海北,在这里相聚是一种缘分。
B.天气太冷了,我裹得严严实实,畏首畏尾地去上学了。
C.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不怕敌人诡计多端。
D.老师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地教导我们,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
4.与“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B.(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C.榕树茂盛的枝干向四面伸展开来,树叶密不透风,像一把撑开的大伞。
D.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B.赶集的人们边走边看,看卖服饰的,看卖小吃的,还看耍杂技的。
C.朋友送了我这几本书:《刘胡兰小传》、《古丽雅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6.下列句子中的“稀罕”,与“牛郎不稀罕那辆车”中“稀罕”的意思相同的是
( )。
A.今年出现了杏花和雪花齐飞的稀罕景象。
B.没人稀罕你这玩意儿,我们有的是。
C.动物园新来一批动物,我们去看稀罕儿。
D.人工智能现在已经不是稀罕事物了。
7.小明说自己非常喜欢阅读,但他无论读什么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读着读着就跑去玩了。下列最不适合用来劝诫他的一项是(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下列句子与例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不同的是( )。
例: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王亚平要穿着200千克的水下训练服完成攀爬操作等动作,整个过程要持续五六个小时。
A.在王亚平之前,自1984年以来,全球有15名女性进行过太空出舱活动。
B.在太空中看地球,在点点白云的覆盖下,它如同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C.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6个月的飞行任务。
D.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收看“天宫课堂”第一课的总人数达到801.6万。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根据词语不同的义项写句子。(4分)
意思
(1)(趣味):
(2)(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2.请把下面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至少用上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的两种)(2分)
心满意足: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就是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清代诗人龚自珍曾发出“ , ”的呐喊,呼吁朝廷重视人才,选拔人才为国效力;宋代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深情嘱咐儿子:“ ,家祭无忘告乃翁。”
2.书中有含义,需要细细体会。“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岁月不待人”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非是藉秋风”启示我们要有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五、口语交际。(5分)
一天,琳琳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学做菜,您能教我吗 ”可妈妈说:“学什么做菜呀!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别管。”
如果你是琳琳,你会对妈妈说:“ 。”
六、课外阅读。(34分)
(一)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疑渐渐释(放下) B. 读书无疑者(……的人)
C.以至融会贯通(致敬) D.方始是学(方向)
2.短文描述的读书过程是怎样的 请根据短文完成思维导图。(4分)
3、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过上图所示的经历吗 请举例说明。(2分)
(二)中国皮影戏
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②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记载,两千多年前,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心切,不理朝政,术士发明了皮影戏,以解汉武帝相思之苦,这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③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首先将兽皮处理干净,用药物使其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再镂刻成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是独立的,最后用线连成一体,分别加上连杠用以操纵。
④皮人的女性服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矮的仅有10厘米左右。
⑤皮影戏表演时,由艺人在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人,一边唱述故事,同时配以音乐。表演神话、武打故事时,人物或腾云驾雾,或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皮影戏深受观众喜爱。在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五十家。
⑥皮影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对丰富世界艺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⑦在元朝,皮影戏一度随着蒙古大军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后来,皮影戏被法国传教士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1. 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从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 )
(2)皮影戏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 )
2.文章从历史悠久、 、 、艺坛贡献这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皮影戏。(2分)
3.“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矮的仅有10厘米左右。”
(1)这个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2)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左右”能否删除 为什么 (2分)
(三)书 架
冯骥才
①大凡人们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它原先就在走廊贴着墙放着,和人一般高,红木制的,上边有细致的刻花,四条腿裹着厚厚的铜箍。架上也没有一本书,里边一层层堆的都是杂七杂八的,什么破布呀,旧竹篮呀,空瓶子呀等,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十一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见到这位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性情豁朗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书籍。我感到这房间又神秘又宁静,而且高深莫测。这老爷爷一边轻轻捋着老山羊似的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
④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儿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放在书架上,显得可怜巴巴,好比在一个大院子里只栽了几棵花,看上去又穷酸又空洞。我就到爸爸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就像小人国的仆役,急于要塞饱格列佛的大肚皮那样,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遛书摊、逛书市的。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和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我有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摆满书架,书架就变得次要、不起眼,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⑥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
⑦书是无穷无尽的。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它们汇成了海洋吗 那么你最多只是站立滩头的弄潮儿而已。大洋深处,有谁到过
⑧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悠然地融成一滴。
⑨这样,我的书架就杂了。还有些绝版的、旧版的书,参差地竖立在书架上,它们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风韵气息,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了。
⑩我爱这一架子书。
1.最初“我”的书架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了,上面摆着什么 在文中用“ ”画出来。最初“我”经常遛书摊、逛书市,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2.下面一段话中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多选)(4分)
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儿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C.场景描写D.语言描写
3.读句子,回答问题。(4分)
(1)大洋深处,有谁到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大洋”指的是什么 )
(2)我爱这一架子的书。(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这一结尾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的体会。(3分)
七、习作。(请另附纸)(25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扬声”“批评声”,有“叮咛声”“唠叨声”……这些声音见证我们的成长,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要求:1.请选择一种令你印象深刻的声音,写一个声音背后的成长故事,题目自拟;
2.文中不可以出现真实的人名和班级;
3.语句通顺连贯,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期末模拟测试卷答案
一、饱览 风景名胜 真情实感 忘却 书刊 理所当然 无价之宝 启迪 亲密
二、1.D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做题时尤其要注意平时易读错的字音和易混淆的形近字。A项“削弱”的“削”应读作 xuē;“完壁归赵”的“壁”应写作“璧”;B项“鳞爪”的“爪”应读作 zhǎo,“振天动地”的“振”应写作“震”;C项“誊写”的“誊”应读作 téng,“政通人合”的“合”应写作“和”。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中的实词的理解。做题时可以结合语境来理解。C 项中加点字“厌”的正确含义是满足。
3.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及运用。A项“天南海北”指天南地北,符合句意;B项“畏首畏尾”指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用来形容天气寒冷时“我”上学的样子,不符合句意;C项“诡计多端”指欺诈的计谋层出不穷,符合句意;D项“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符合句意。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题中将桨在水里划的声音比作一支乐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没有本体和喻体,不属于比喻句;B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将榕树茂盛的枝干比作一把撑开的大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5.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在做题前要明确标点符号正确、规范的用法。C 项句中成分并列的情况下,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的理解。“稀罕”的意思有三个:一是作形容词,形容稀奇;二是作动词,认为稀奇而喜欢;三是作名词,指稀罕的事物。“牛郎不稀罕那辆车”指的是牛郎不喜欢那辆车,“稀罕”作动词。A项中,“稀罕”指的是杏花与雪花齐飞的景象很稀奇,“稀罕”作形容词;B项中,“没人稀罕”指的是对“这玩意儿”不喜欢,“稀罕”作动词;C项中,“稀罕”指新来的一批动物是少见的事物,“稀罕”作名词;D项中,“不是稀罕事物”指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稀奇的事物了、“稀罕”作形容词。
7.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A项的意思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岁月不待人;B项的意思是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C项的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D项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D项体现的是孔子学习和育人的原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不适合用来劝诫小明。
8.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说明方法的能力。例句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A 项中的数字用于说明女性也已成为太空活动的主角;B项中“如同一颗蓝色的水晶球”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项中的数字用于说明航天员此次飞行任务的时间之长;D项中的数字用于说明“天宫课堂”的影响范围广。
三、1.示例:(1)昨天那部电影真有意思。
(2)你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2.示例:不知道为什么,小妹妹突然大哭起来,一连串泪水从她充满悲伤和委屈的小脸上流下来。妈妈说妹妹一定是饿了,果然妹妹喝了奶后就安静了下来,心满意足地睡了。
四、1.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
2.及时当勉励 居高声自远
五、示例:妈妈,好好学习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校也提倡我们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呀。您也不希望我只会学习,不会劳动吧
六、(一)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做题时联系上下文来判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依照语境分析文言文虚词的用法。A 项“疑渐渐释”的“释”应译作“解释”;C项“以至融会贯通”的“至”应译作“达到”;D项“方始是学”的“方”应译作“才”。
2.(1)未知有疑 (2)渐渐有疑 (3)节节有疑(4)有疑,却要无疑
3.示例:有过。在读《红楼梦》时,一开始只注重趣事,后来认真阅读,发现了一些疑难之处,越深入阅读,越感到有很多不解之处,后来查阅资料,弄清疑难之处便豁然开朗。
(二)1.(1)√ (2)×
2.皮影制作 皮影表演
3.(1)作比较 列数字 能更清晰直观地表现出皮影人物的种类和大小
(2)不能删除。删除后变为“矮的仅有 10 厘米”,改变了句意,“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1.架上也没有一本书,里边一层层堆的都是杂七杂八的,什么破布呀,旧竹篮呀,空瓶子呀等,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了。 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遛书摊、逛书市的。
2. ABC
3.(1)“大洋”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海洋,海洋无穷无尽、深不见底;“大洋”的深层含义指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无穷无尽的知识。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只是站在了滩头而已,知识真正的边界我们谁也没有到达过。
(2)既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又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表达出“我”对知识的热爱。
4.示例:每一次读书我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自己就像是一个“书架”,每学习一点儿知识就像是一本书填到了这个“书架”上,想要得到新知识就要不断地学习,探索。
七、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