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与要求】物质的三态变化:1.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2.知道熔化和凝固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3.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教学目标】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熔化、凝固及其热量变化,并用微观粒子模型作简要的解释。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科学含义;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4.体验模型构建,初步掌握模型建立的方法。【教学思路】以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引入物态变化概念,初步认识熔化和凝固的含义。通过实践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推理演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熔点的含义。通过绘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进一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最后应用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教学过程】引言: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从大自然的这些景象中我们发现,水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也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小冰块,很快就会变成水,再过一会儿水不见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冬天,湖水表面会结冰。一、复习旧知,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复习】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引入】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物质状态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三态之间怎样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讨论思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冰熔化过程中,固态和液态是分明的,未熔化的冰仍然坚硬;而石蜡熔化过程中却是先变软再变成液体。那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我们已经知道海波属于晶体,松香属于非晶体,本节课以它们为例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二)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探索实践】器材: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实验装置:过程:1.按图示组装器材,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2.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3.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数据。4.将表格中的每组数据先用点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再用平滑的曲线将坐标图上的各个点连接起来,找出海波熔化的规律。5.测量松香熔化过程的温度值,并绘制熔化曲线。【参考答案】【实验现象】记录物质所处的状态熔化前 熔化中 熔化后海波 固态 增加 固液共存 增加 液态 增加松香 固态 增加 逐渐变软变稀 增加 液态 吸收 增加6.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松香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温度、热量、热能的变化特点。熔化前 熔化中 熔化后温度 热量 热能 温度 热量 热能 温度 热量 热能海波 升高 吸收 增加 不变 吸收 增加 升高 吸收 增加松香 升高 吸收 增加 升高 吸收 增加 升高 吸收 增加(三)晶体和非晶体1.概念:在对其他多种固体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有两类固体: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1)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中有固液共存现象;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上升。(2)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持续上升。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晶体内部粒子排列规则;非晶体的粒子排列无规则;(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4.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四)熔点晶体熔化时具有固定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阅读表格】1.熔点最高的是什么物质?金刚石2.识记冰的熔点。0℃【思考与讨论】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50℃,若把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带去南极,哪支温度计可能无法使用?请说明理由。水银温度计无法使用。水银熔点-39℃,酒精熔点-107℃,水银在南极要凝固。(五)凝固1.概念: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2.凝固规律图像:【思考与讨论】把湿餐布贴在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食品表面,可以将食品粘住并提起,请解释这个现象。由于湿餐布上的水分在接触到冰冷的食品后迅速凝固成冰,从而将湿餐布与食品粘合在一起。三、总结归纳,理清概念,落实课堂任务(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物态变化?什么是熔化和凝固?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2.说说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3.如何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二)随堂任务:例1.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90℃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答案】B【解析】(1)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仪器,熔化过程要记录物质的状态,温度和加热时间。(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此时为固液共存态。例2.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a)。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1)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____℃。(2)在5~8分钟之间,海波要从热水中___________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第10分钟后,试管内仍有少量海波不能熔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48 吸收 固液共存状态 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解析】(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象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2)在5~8分钟之间,海波正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从热水中继续吸收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阶段。(3)由图可知到第10min,试管外热水的温度为48℃,试管内的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海波的熔化将停止,因为晶体熔化要达到熔点,还要能继续吸热。例3.下表是常见物质的熔点(单位:℃)表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钨 3410 锡 232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铁 1535 海波 48 固态水银 -39 固态氮 -210A.生产中人们不能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铁B.232℃的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C.灯丝用钨丝制成是因为钨属于非晶体D.48℃的海波不可能是固液共存的状态【答案】A【解析】A.铝的熔点为660℃,铁的熔点为1535℃,那么当铝得到660℃开始熔化时铁还是固态,因此不能用铝锅熔化铁,故A正确;B.232℃的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C.灯丝用钨丝制成是因为钨的熔点高,不容易熔化,故C错误;D.48℃是海波的熔点,当它熔化时为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板书设计】【课后任务】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2.查阅关于焦耳的科学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