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落花生》 课件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2 落花生
第一课时
根根胡须入泥沙,
自造房屋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
地下结果不开花。
打一植物:
花生
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花生的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bǐnɡ)迅速往下生长,钻入土中,在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第2课,学完后就知道作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做笔名了。
读通读懂课文,分清课文的主次,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许地山: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的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字词检测
读一读,读准确。
吩咐 榨油 茅亭 价钱 石榴 爱慕 矮小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去写的。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种花生: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2.收花生: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不可思议, 意想不到的,说明他们很高兴。)
爱。
爱。
爱。
你们爱吃
花生吗?
3.尝花生:
这几部分哪一部分详写?为什么?
议花生。因为议花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花生详细写呢?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几件事?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议花生
1.体会父亲说的话,从中学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人好处的人。
2.学习作者借花生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默读3—15自然段,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花生的
味道很美。
花生可以
榨油。
花生的价钱便宜,
谁都可以买来吃,
都喜欢吃。这就
是它的好处。
谁能把花生
的好处说出
来?
自学提示:
1、“我们”兄弟怎样评论花生?父亲几次评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4、父亲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3、填表
1、“赞花生”(第一次评论)
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父亲第一次议论并填表。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 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学花生”
文中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抓住“印”体会作者的印象深刻。
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题目是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他叫借物喻人。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其实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课文结构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略) (详)
借物——喻——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扎扎实实做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旨
生活中由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身边这样的人。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注意能用到所学写法。(如:普普通通的铅笔、橡皮;像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
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①直抒胸怀。(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②借物喻人。(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推荐阅读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请思考: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你能够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
(感受詹姆斯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