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整合——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问题界定: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为临界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为临界问题。2.问题特点:(1)当某物理量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2)注意某现象“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3.分析方法: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进行论证、求解。[应用体验] 1.如图甲、乙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先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1作用于物体上使其恰能沿斜面匀速上滑,若改用水平推力F2作用于物体上,也恰能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则两次的推力之比为( )A.cos θ+μsin θ B.cos θ-μsin θC.1+μtan θ D.1-μtan θ1.问题界定:物体平衡的极值问题,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2.分析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列出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或者根据物体临界条件求极值。(2)图解法: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画出平行四边形或者矢量三角形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应用体验] 2.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所示。用力F拉小球b,使两个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θ=30 °,重力加速度为g,则F的最小值为( )A.mg B.mgC.mg D.mg3.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木楔斜面上时,它正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已知木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静止)。(1)当α=θ时,拉力F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2)当α=θ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微专题整合1.选B 物体在力F1作用下和力F2作用下运动时的受力如图(a)、(b)所示。将重力mg、力F2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正交分解,由平衡条件可得:F1=mgsin θ+f1,N1=mgcos θ,f1=μN1,F2cos θ=mgsin θ+f2,N2=mgcos θ+F2sin θ,f2=μN2,解得:F1=mgsin θ+μmgcos θ,F2=,故=cos θ-μsin θ,B正确。2.选B 以a、b为整体,整体受重力2mg,细线OA的拉力FT及拉力F三个力而平衡,如图所示,三个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中,当力F垂直于细线OA的拉力FT时有最小值,且最小值F=2mgsin θ=mg,B正确。3.解析:木块在木楔斜面上匀速向下运动时,有mgsin θ=μmgcos θ,即μ=tan θ。(1)木块在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有Fcos α=mgsin θ+f,Fsin α+N=mgcos θf=μN解得F===则当α=θ时,F有最小值,为Fmin=mgsin 2θ。(2)因为木块及木楔均处于平衡状态,整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等于F的水平分力,即f′=Fcos(α+θ)当α=θ时,F取最小值mgsin 2θ,所以fm′=Fmincos 2θ=mg·sin 2θ·cos 2θ=mgsin 4θ。答案:(1)mgsin 2θ (2)mgsin 4θ2 / 2(共47张PPT)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微专题整合类型(一) 平衡中的临界问题1.问题界定: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为临界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为临界问题。2.问题特点:(1)当某物理量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2)注意某现象“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3.分析方法: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进行论证、求解。[应用体验] 1.如图甲、乙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先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1作用于物体上使其恰能沿斜面匀速上滑,若改用水平推力F2作用于物体上,也恰能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则两次的推力之比 为( )A.cos θ+μsin θ B.cos θ-μsin θC.1+μtan θ D.1-μtan θ解析:物体在力F1作用下和力F2作用下运动时的受力如图(a)、(b)所示。√类型(二) 平衡中的极值问题1.问题界定:物体平衡的极值问题,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2.分析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列出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或者根据物体临界条件求极值。(2)图解法: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画出平行四边形或者矢量三角形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应用体验] 2. 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所示。用力F拉小球b,使两个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θ=30 °,重力加速度为g,则F的最小值为( )√解析:以a、b为整体,整体受重力2mg,细线OA的拉力FT及拉力F三个力而平衡,如图所示,三个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中,当力F垂直于细线OA的拉力FT时有最小值,且最小值F=2mgsin θ=mg,B正确。3. 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木楔斜面上时,它正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已知木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静止)。(1)当α=θ时,拉力F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解析:木块在木楔斜面上匀速向下运动时,有mgsin θ=μmgcos θ,即μ=tan θ。木块在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有Fcos α=mgsin θ+f,Fsin α+N=mgcos θf=μN(2)当α=θ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解析:因为木块及木楔均处于平衡状态,整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等于F的水平分力,即f′=Fcos(α+θ)课时跟踪检测12345678910111213(选择题1~9小题,每小题4分;11~12小题,每小题6分。本检测卷满分80分)A级—学考达标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B.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678910111213解析: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选项A错误;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相同的变速运动,此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选项B错误;选项C所述情形符合平衡条件,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故不是平衡状态,选项D错误。12345156789101112132.(多选)下列关于共点力的平衡与平衡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则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B.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则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C.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将物体受到的力沿任意方向进行合成,合力都必为0D.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34√√15678910111213解析: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但加速度不一定为0,所以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可能变化,所以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不管将物体受到的力沿哪个方向进行合成,合力都必为0,C正确;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合力为0,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正确。234156789101112133. 如图所示,吸附在竖直玻璃上质量为m的擦窗工具,在竖直平面内受重力、拉力和摩擦力(图中未画出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水平向右,重力加速度为g,则擦窗工具所受摩擦力( )A.大小等于mg B.大小等于 mgC.方向竖直向上 D.方向水平向左234√15678910111213234156789101112134. 如图所示,为晾干一批染色钢管,工人师傅将其通过一轻质细绳搁置于水平天花板和水平地面之间,关于此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绳对钢管的拉力方向可能不沿绳B.钢管相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C.钢管一定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D.地面对钢管的作用力沿竖直方向234√15678910111213解析:细绳对钢管的拉力方向一定沿绳的方向,A错误;细绳的拉力有水平向右的分量,可知钢管相对地面有向右的运动趋势,则钢管一定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B错误,C正确;地面对钢管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则地面对钢管的作用力不是沿竖直方向,D错误。234156789101112135.如图所示,AB、BD为两段轻绳,其中BD段水平,BC为处于伸长状态的轻质弹簧,且AB和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45°。现将BD绳绕B点缓慢向上转动,转动过程中保持B点位置不动,则在转动过程中,BD绳中的张力变化情况是( )A.变大 B.变小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234√15678910111213解析:以结点B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受到绳AB、BD的拉力和弹簧BC的弹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知,F2和F3的合力与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要保持B点的位置不变,BD绳向上转动的角度最大为45°,由于B点的位置不变,因此弹簧的弹力不变,由图解可知,AB绳的拉力变小,BD绳的拉力也变小,故B正确。234156789101112136.如图所示,一只气球在风中处于静止状态,风对气球的作用力水平向右。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绳的拉力为T,则风对气球作用力的大小为( )234√15678910111213解析:对气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将绳的拉力T分解,在水平方向:风对气球的作用力大小F=Tsin α,选项C正确。234156789101112137.如图所示,对称晾挂在光滑等腰三角形衣架上的衣服质量为M,衣架顶角为120°,重力加速度为g,则衣架右侧对衣服的作用力大小为( )234√15678910111213234156789101112138.(2023·浙江1月选考) 如图所示,轻质网兜兜住重力为G的足球,用轻绳挂于光滑竖直墙壁上的A点,轻绳的拉力为FT,墙壁对足球的支持力为FN,则( )A.FTC.FT>G D.FT=G234√15678910111213解析:设轻绳与墙的夹角为θ,对足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得:FTcos θ=G,FTsin θ=FN,可判断:FT>G,FT>FN,故C正确,A、B、D错误。234156789101112139. (2023·河北高考)如图,轻质细杆AB上穿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C,将杆水平置于相互垂直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系统恰好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左侧斜面与水平面成30°角,则左侧斜面对杆AB支持力的大小为( )234√156789101112132341567891011121310.(16分)(选自人教版教材例题)生活中常用一根水平绳拉着悬吊重物的绳索来改变或固定悬吊物的位置。如图,悬吊重物的细绳,其O点被一水平绳BO牵引,使悬绳AO段和竖直方向成θ角。若悬吊物所受的重力为G,则悬绳AO和水平绳BO所受的拉力各等于多少?23415678910111213解析: 法一 用两个力的合力和第三个力平衡的方法求解。如图1,F4为F1和F2的合力,则F4与F3平衡,即F4=F3=G23415678910111213法二 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求解。如图2,以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F2方向为x轴正方向,向上为y轴正方向。F1在两坐标轴方向的分矢量分别为F1x和F1y。因x、y两方向的合力都等于0,可列方程F2-F1x=0F1y-F3=02341567891011121323415678910111213B级—选考进阶 11.(2024·浙江1月选考)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小球A、B上系有不可伸长的细线a、b、c和d,其中a的上端悬挂于竖直固定的支架上,d跨过左侧定滑轮、c跨过右侧定滑轮分别与相同配重P、Q相连,调节左、右两侧定滑轮高度达到平衡。已知小球A、B和配重P、Q质量均为50 g,细线c、d平行且与水平成θ=30°(不计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细线a、b的拉力分别为( )23415678910111213A.2 N 1 N B.2 N 0.5 NC.1 N 1 N D.1 N 0.5 N234√15678910111213解析:由题意可知细线c对A的拉力和细线d对B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可知细线a的拉力大小为Ta=(mA+mB)g=1 N;设细线b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对A、B受力分析分别有Tbsin α+Tcsin θ=mAg,Tbcos α=Tdcos θ,解得Tb=0.5 N。故选D。2341567891011121312.(多选)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为F1,A对B的作用力为F2,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23415678910111213A.F1保持不变,F3缓慢增大B.F1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C.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D.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234√√15678910111213解析:A、B始终保持静止,对B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设A、B圆心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由F2sin α=F1,F2cos α=F+GB可得,当F增大时,F2增大,F1也增大。将A、B看成整体,受力如图乙所示,设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N,对A的摩擦力为f,则由整体平衡得GA+GB+F=N,且f=F1,由此可知,当F增大时,N、f均增大,F3是N与f的合力也增大。所以B、C正确,A、D错误。2341567891011121313. (16分)(选自人教版教材例题)某幼儿园要在空地上做一个滑梯(如图),根据空地的大小,滑梯的水平跨度确定为6 m。设计时,滑板和儿童裤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取0.4,为使儿童在滑梯游戏时能在滑板上滑下,滑梯至少要多高?234答案:2.4 m15678910111213解析: 如图,沿平行和垂直于斜面两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把重力G沿两坐标轴方向分解为F1和F2。设斜面倾角为θ,用l、b和h分别表示AB、AC和BC的长度。23415678910111213234156789101112132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微专题整合——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pptx 微专题整合——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