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卷版+解析版)-【新情境·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卷版+解析版)-【新情境·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 2.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炎黄时期相关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设问1: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依据红山文化梳理文明产生的过程?
1·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
(1)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导致______________ 。
(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_________也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基本场所和必要。
(3)以 ________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私有制、阶级、 ______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设问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发生了那些变化?中华文化有何特点?
1.良渚古城
(1)地点:浙江__________
(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
(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 ________ 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________________ 。
(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玉器众多,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发现反映了良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______________ 能力。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都城
(1)地点:山西 ___________
(2)年代:距今约4300一4000年
(3)构成: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4)规模: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5)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6)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_____________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自主学习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设问3:说一说炎黄子孙的由来?禅让制的含义是什么?
1.神话与传说
2.华夏族的形成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最出名的就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
·各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并,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 _____________之战后,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__________ 之战后,蚩尤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位给贤德之人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总结教训,采用 _____________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阶级分化;城市;王;国家;
自主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余杭;水坝;稻谷;阶级;组织;襄汾;黄河中游;
自主学习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阪泉; 涿鹿;人文初祖;华夏族;禅让制;疏导;
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点拨】
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远古传说难免有夸张虚构的成分;
但不少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且有些已被考古发掘所印证。
【典例】.下图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示意图表明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化表达,其中包含着可以成为史料的资源,蕴含着历史信息,B项正确;远古传说蕴含历史信息,但其中也存在夸大成分,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史实的,A项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远古传说蕴含有一定的历史信息,具有史料价值,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一种符号化表达,但历史记忆并不仅仅局限于远古传说,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1】下列对古代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远古传说是真实可信的
C.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包含某些历史的信息
D.历史史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所以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包含某些历史的信息,C项正确;远古传说不是完全可信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的,AB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历史事实不全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1-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B.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C.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D.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些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不一定准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说明《史记》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虽然不能证明远古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可以为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B项正确;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表述绝对性,排除A项;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表述绝对性,排除B项;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表述绝对性,排除D项。故选B项。
问题二: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意义?
【点拨】
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典例】材料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馨、玉钱、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说出表格中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详解】(2)共同点: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根据材料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馨、玉钱、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得出都出现了礼器等。
意义:宫殿、礼器等的出现,表明我国在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意在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图腾,说明中华民族有着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革故鼎新的问题,排除B项;道法自然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和而不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项正确;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为部落联盟贡献了力量,但并非是人文初祖,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4·江西抚州·模拟预测)相传“尧又(有)子九人,不以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尧便采取各种办法对舜进行考验和培养,证明舜确实合格以后才把权力让给他。材料叙述的是( )
A.农耕文明的起源 B.人类进化的历程 C.华夏族的形成 D.禅让制的实行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和所学知识可知,舜比较贤德,想让让舜继承位子。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D项正确;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排除A项;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几个阶段,排除B项;炎黄联合打败蚩尤后,又经过阪泉之战,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九年级下·吉林长春·专题练习)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C
【详解】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C项正确;神话传说只是载体,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耕,而不是社会平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耕方式,农耕文明,而不是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山西吕梁·三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
A.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B.证实了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C.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D.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知,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多组高等级建筑”“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体现了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些都体现了文明社会的特征,C项正确;“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属于原始农耕文明,无法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排除A项;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发展,与题干描述的古城遗址展现的早期国家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体现不出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贵州黔东南·二模)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被发现。良渚遗址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其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主观想象与推断
C.文献记载 D.古城、宫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发现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因此古城、宫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发现说明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D项正确;神话传说可信度较低,排除A项;主观想象与推断主观性较强,可信度较低,排除B项;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文字,良渚遗址时期还未产生文字,相关文献记载属于后人所著,史料价值没有考古发现高,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山西朔州·模拟预测)良渚遗址是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该遗址的城址布局( )
良渚古城城址布局图
A.体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 B.呈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C.反映了鲜明的社会分工 D.凸显了权力中心的特征
【答案】D
【详解】观察图示可知,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宫殿区位于中心位置,凸显了权力中心的特征,D项正确;图示未体现具体的农作物区,无法得出“发达的稻作农业”的结论,排除A项;图示信息是良渚遗址平面图,未反映具体的建筑,故无法得出“呈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的结论,排除B项;“鲜明的社会分工”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江西·模拟预测)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尧都城所在地,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
A.我国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B.我国部落联盟时代的情景
C.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 D.“家天下”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尧舜禹属于部落联盟首领,B项正确;我国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可追溯到170万年前,被元谋人、北京人等有关,排除A项;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夏启建立了夏王朝,中国开始“家天下”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4·天津河东·二模)研究者发现,位于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有宫城、观象台、礼器等,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要获得该遗址最可信史料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者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出土的历史遗迹属于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是指借用他人的经验或者成果、后人的著作和评述。考古发掘属于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山西·一模)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地区( )
A.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观象台以及象征军权的玉钺,可知陶寺遗址建立了强制性的权力体系,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材料反映这一地区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与“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这一地区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不能反映该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不能反映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3-24七年级上·重庆綦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良渚遗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良渚遗址在19世纪初被首次发现。( )
B.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
(2)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有多少年,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在材料中找出证明下列历史认识(结论)的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 认识(结论)
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
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答案】(1) 错误 未涉及 正确
(2)5000年,良渚文明(良渚古城)的出现。
(3)
历史叙述 认识(结论)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等。 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
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
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详解】(1)①根据材料“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可知,良渚遗址在19世纪三十年代被首次发现,不是十九世纪初。故本题错误。
②根据材料“良渚遗址”可知,材料涉及的是良渚文化,没有涉及河姆渡人。故本题没有涉及。
③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故本题正确。
(2)时间: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可知,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年。
标志: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可知,良渚文明(良渚古城)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诞生。
(3)渚古城规模宏大:根据材料“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知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根据此材料”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根据材料“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等。”可知,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可知,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
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可知,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 2.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炎黄时期相关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设问1: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依据红山文化梳理文明产生的过程?
1·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
(1)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导致______________ 。
(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_________也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基本场所和必要。
(3)以 ________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私有制、阶级、 ______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设问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发生了那些变化?中华文化有何特点?
1.良渚古城
(1)地点:浙江__________
(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
(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 ________ 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________________ 。
(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玉器众多,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发现反映了良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______________ 能力。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都城
(1)地点:山西 ___________
(2)年代:距今约4300一4000年
(3)构成: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4)规模: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5)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6)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_____________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自主学习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设问3:说一说炎黄子孙的由来?禅让制的含义是什么?
1.神话与传说
2.华夏族的形成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最出名的就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
·各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并,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 _____________之战后,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__________ 之战后,蚩尤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位给贤德之人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总结教训,采用 _____________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阶级分化;城市;王;国家;
自主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余杭;水坝;稻谷;阶级;组织;襄汾;黄河中游;
自主学习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阪泉; 涿鹿;人文初祖;华夏族;禅让制;疏导;
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点拨】
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远古传说难免有夸张虚构的成分;
但不少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且有些已被考古发掘所印证。
【典例】.下图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变式练1-1】下列对古代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远古传说是真实可信的
C.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包含某些历史的信息
D.历史史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变式练1-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B.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C.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D.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问题二: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意义?
【点拨】
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典例】材料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馨、玉钱、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说出表格中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3.(2024·江西抚州·模拟预测)相传“尧又(有)子九人,不以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尧便采取各种办法对舜进行考验和培养,证明舜确实合格以后才把权力让给他。材料叙述的是( )
A.农耕文明的起源 B.人类进化的历程 C.华夏族的形成 D.禅让制的实行
4.(2024九年级下·吉林长春·专题练习)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5.(2024·山西吕梁·三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
A.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B.证实了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C.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D.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2024·贵州黔东南·二模)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被发现。良渚遗址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其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主观想象与推断
C.文献记载 D.古城、宫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发现
7.(2024·山西朔州·模拟预测)良渚遗址是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该遗址的城址布局( )
良渚古城城址布局图
A.体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 B.呈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C.反映了鲜明的社会分工 D.凸显了权力中心的特征
8.(2024·江西·模拟预测)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尧都城所在地,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
A.我国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B.我国部落联盟时代的情景
C.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 D.“家天下”时代的到来
9.(2024·天津河东·二模)研究者发现,位于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有宫城、观象台、礼器等,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要获得该遗址最可信史料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10.(2024·山西·一模)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地区( )
A.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3-24七年级上·重庆綦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良渚遗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良渚遗址在19世纪初被首次发现。( )
B.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
(2)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有多少年,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在材料中找出证明下列历史认识(结论)的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 认识(结论)
良渚古城规模宏大
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
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