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判断的概述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判断的概述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判断的概述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知道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二)课程标准解读
1.关于判断及其基本特征:要求学生明确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理解断定的方式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判断具有真假之分这一特征,即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是否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例如在分析国际政治局势时,像“某国的对外政策旨在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判断,学生需要思考该判断是对某国政策的肯定性断定,并且要依据该国实际的外交行动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其真假。
2.关于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又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涵盖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2025年的经济热点,如“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我国经济既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学生分析这属于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因为它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情况进行了断定。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判断。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判断的概述》是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中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的第一框内容。本框内容上承概念的学习,下启正确运用各种判断以及推理的相关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判断的基础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推理等内容筑牢根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正确认识事物、准确表达思想以及进行有效论证和反驳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2.教材内容结构: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判断及其基本特征”,首先阐述了使用判断的缘由,明确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接着详细讲解了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以及判断有真假之分,且判断正确与否需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第二目“判断的表达与类型”,说明了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判断与语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则不表达;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最后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习本框的学生处于高二下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逻辑概念,对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基础。但对于判断这一概念,他们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尚未深入探究判断的本质、特征以及类型等方面的知识。
2.学习能力与习惯: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然而,面对判断这一知识内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在将判断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逻辑思维知识有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身边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但由于判断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若教学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精神
通过对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在分析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时,能够依据判断的特征,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性分析,辨别其真假。
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类型判断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能够运用恰当的判断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提升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养成科学精神。
(二)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能够准确运用判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到清晰、准确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以及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能够运用正确的判断形式阐述自己的见解,避免因判断不当而产生误解或沟通障碍。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判断知识,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议题时,学生能够依据客观事实,运用合理的判断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判断的基本特征:理解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这一特征,明确断定的两种方式(肯定和否定),以及判断具有真假之分,这是判断的核心属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准确识别和运用判断。
2.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掌握判断通过语句表达的方式,以及判断与语句之间复杂的关系,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判断,这对于学生正确运用判断进行思维和表达至关重要。
(二)教学难点
1.掌握判断的基本特征:理解判断基本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有所断定与真假之分的关联性,以及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理解判断和表达的关系:判断与语句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存在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不表达;同一判断可用不同语句表达;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表达不同判断等复杂情况,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大量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五、课前准备
(一)教具准备
准备黑板、粉笔用于传统板书教学,直观展示重点知识和逻辑结构。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二)教师准备
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广泛搜集与判断相关的案例,包括时事热点案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科技成果评价等,以及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如商品质量判断、人物性格评价等。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确保案例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时效性,能够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小组讨论话题以及课堂练习题目,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和素材,如 PPT 课件、学习任务单等。
(三)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判断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课。
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和背景知识,为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做好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学:展示一则关于 2025 年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新闻报道,报道中不同国家的专家对该项目的前景发表了不同看法。例如,有专家认为 “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将极大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而另一些专家则表示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存在不确定性”。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些专家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分析专家观点中对项目前景的断定方式,以及这些判断可能存在的真假情况。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讨论,引发学生对判断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判断的概述。
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新课讲授
展示本课思维导图:
探究一: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1.判断的含义:结合导入案例,明确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无论是肯定性的断定,如 “该项目将推动全球科技进步”,还是否定性的断定,如 “项目取得预期成果存在不确定性”,都是对项目这一认识对象的判断。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对事物进行断定的例子,加深对判断含义的理解。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有所断定:强调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方式分为肯定和否定。让学生分析导入案例中专家观点的断定方式,进一步举例说明,如 “今天天气晴朗” 是肯定断定,“这个产品质量不合格” 是否定断定。
(2)有真假之分:阐述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由于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所以就存在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为真,不符合则为假。以导入案例中的判断为例,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实际成果的展现,专家们之前的判断真假将得以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常见判断的真假,如 “明天股票会上涨”“某种新药品能治愈特定疾病” 等。
(3)判断与实践的关系:讲解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以科技领域的判断为例,如对某种新能源技术可行性的判断,最初可能只是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数据,但最终该技术是否真的可行,需要在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实践在判断中的重要作用。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特征一: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2)特征二: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3)断定和真假的关系:相互联系。
3、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
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②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探究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说明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不表达判断。例如,“请把门关上” 是祈使句,不表达判断;“明天会下雨吗?” 是疑问句,也不表达判断。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陈述句表达了判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判断与语句的表达关系。
2.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
(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进一步详细讲解,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等。如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反问句)表达了应该保护环境的判断;“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啊!”(主谓结构感叹句)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壮丽的肯定判断。而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通常不表达判断,像 “你吃饭了吗?”(询问句)“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设问句)“快过来帮忙!”(祈使句)都不表达判断。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准确区分哪些语句表达判断,哪些不表达。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举例说明,“所有的人都需要呼吸”,还可以表达为 “没有人不需要呼吸”“难道有人不需要呼吸吗?” 等不同语句,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判断。让学生自己尝试举例,加深理解。
(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以 “他走了” 为例,在不同语境下,可能表达 “他离开了某个地方”,也可能表达 “他去世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语境对语句表达判断的影响。
(3)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断定了金属具有导电的性质;“小明和小红是同学” 是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断,表明了小明和小红之间存在同学关系;“我们既要努力学习,又要积极锻炼身体” 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同时对学习和锻炼两方面进行了断定;“要么明天去旅游,要么后天去旅游” 是复合判断中的选言判断,提供了两种选择情况;“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是复合判断中的假言判断,表达了天气好和去爬山之间的条件关系。通过这些丰富的例子,让学生清晰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判断。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1)表达形式: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3)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
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2、判断的类型:划分依据: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判断的含义,即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的基本特征,即有所断定和有真假之分,以及判断与实践的关系;判断的表达与语句的关系,包括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不表达、同一判断可用不同语句表达、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可表达不同判断;判断的类型,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以及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各自包含的具体类型。
强调判断在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也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只有准确把握判断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正确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

(四)课后练习
1.结合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古名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是诗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的直言判断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诗人的理性认识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思维的概括性
D.并非所有人都能长久,“人长久”中的“人”是不周延的
2.20世纪初,日本学者首次提出鲜味概念,这种味道就是“氨基酸”味。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除甜、酸、咸、苦、鲜之外的第六种基本味道的证据,这种味道就是“氯化铵”味。虽然说“氯化铵”味不是一种直观的描述方式,但美食家也许会为之想出一个更好的名字。材料表明( )
①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②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正确断定
③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④下定义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繁花》绽放,根是海派文化,果是城市品格。该判断是( )
A.性质判断 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 D.联言判断
4.诗文引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中国古代对论辩的精确概括。在一次教学中,同学们结合所学对下面两则论辩展开了分析,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孟子)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宣王)日:“楚人胜。”(孟子)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①甲同学:惠子和孟子都违背了同一律
②乙同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肯定判断
③丙同学:孟子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④丁同学:庄子和惠子不是通过举例论证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4年春,乡村教师李某在田间偶然发现一种罕见植物。起初,他仅凭直观感受认为这只是普通野草;后来,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物种。从逻辑学上看,下列属于正确判断的是( )
①李老师在田间发现了一棵植株
②李老师发出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③李老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形成了一种新认识
④李老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特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DDCD
七、教学反思及反馈评价
(一)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达成:通过结合 2025 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时政热点案例,学生对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等知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多数能区分判断类型,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素养得到一定培养,但部分学生对判断与语句复杂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
2.教学过程实施: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不过,新课讲授中对判断基本特征内在联系的讲解可更深入,课堂练习的针对性还能提升,以更好突破难点。
3.改进方向:后续教学需增加更多生活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判断与语句的关系;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反馈评价
1.学生自评: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反思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运用判断解决简单问题。
2.小组互评:在讨论环节,小组内评价成员的参与度、观点合理性,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练习及作业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重点关注对判断特征的理解和判断类型的区分,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