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教案

资源简介

《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清晰掌握消息的基本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并能精准划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的各结构部分。
深入理解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能从文中找出典型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 “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等词语的妙处。
熟练提取消息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具备概括消息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在 3 分钟内完成单篇消息的内容缩写。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标记、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对比分析两篇消息在内容侧重、结构安排、语言风格上的异同,形成对比分析报告。
参与 “新闻直播间” 角色扮演、“战地快讯” 微型创作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消息文体的理解,提升消息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培养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学会从新闻中汲取信息、洞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记叙文,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历史课上对解放战争有一定了解,知道渡江战役是重要历史事件,但对消息这一文体的专业知识(如结构、特点)较为陌生。
(二)潜在学习困难
难以准确区分消息中背景与主体的界限,尤其是当背景信息穿插在主体中的时候。
对消息语言的 “准确” 与 “生动” 的平衡理解不到位,容易将 “简洁” 误认为 “简单”。
对比分析时,难以从细微处发现两篇消息的差异,如导语的详略与气势的不同。
应对策略:通过实例解剖、思维导图梳理结构,结合具体词句对比朗读,发放 “对比分析指引表” 明确分析维度。
(三)兴趣激发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视化呈现兴趣浓厚,可利用渡江战役纪录片片段导入,引发学习共鸣。
喜欢角色扮演和竞技类活动,“新闻主播评选”“消息创作竞赛” 等形式能有效调动参与积极性。
关注校园生活,结合校园活动进行消息写作练习,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消息的结构要素,能准确划分两篇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理解两篇消息所展现的渡江战役进程,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体会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掌握分析消息语言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两篇消息在报道角度和写作意图上的差异,理解同一事件不同报道的价值。
引导学生将消息写作技巧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写出符合文体要求且有感染力的消息。
从历史新闻中感悟时代精神,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
(三)突破策略
采用 “一表三析” 法(对比分析表 + 结构分析、语言分析、意图分析),小组合作完成对比任务后进行班级展示。
开展 “校园消息工坊” 活动,以校园运动会、艺术节等为素材进行消息写作,教师提供 “写作评分量表” 进行针对性指导。
组织 “历史与当下” 讨论会,结合当下重大新闻事件,如科技突破、救灾行动等,探讨新闻报道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一)文本材料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消息二则》原文。
补充材料:《渡江战役史料简编》(节选)、《人民日报》关于渡江战役的后续报道 2 篇。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渡江战役地图、历史照片、消息结构图解、对比分析表格等。
视频资源:纪录片《渡江战役》片段(5 分钟)、新闻联播播报片段(2 分钟)。
在线资源:中国军网 “渡江战役专题” 网页链接、学习强国平台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内容。
(三)教具学具
消息结构分解图海报(尺寸 1.2m×0.8m)、重点字词卡片(如 “荻港”“芜湖” 等)。
小组任务单(包含对比分析要点、角色扮演脚本框架)、思维导图模板(用于梳理消息要素)。
“新闻主播” 道具:话筒模型、台标卡片、评分板。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渡江战役纪录片片段(含千帆竞发、战士冲锋画面),提问:“1949 年的长江岸边,当这震撼的一幕发生时,人们是如何最快知晓这一消息的?” 引出 “消息” 这一文体,板书课题《消息二则》,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作为新闻撰稿人的身份。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初读感知(7 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完成后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2 名学生汇报,明确消息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结构解析(10 分钟):
展示消息结构分解图,以课文为例讲解:标题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括核心事件;导语是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浓缩关键信息;主体从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到 “诸城进击中”,详述战斗过程;背景隐含在 “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 中;结语是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命令”。
学生用彩色笔在文中划分各结构部分,小组内互相订正。
语言品味(8 分钟):聚焦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等词语,提问:“这些词语如何体现消息语言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摧枯拉朽” 既写出我军攻势迅猛,又暗示敌军不堪一击,用词准确且形象;“纷纷溃退” 简洁勾勒出敌军溃败之态,与我军的英勇形成对比。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新闻主播” 角色扮演:
分组:每组 3 人,分别担任主播、编辑、评论员。
任务:主播用 2 分钟播报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语气坚定;编辑补充 1 个背景信息(如 “防线修建时长”);评论员用 1 句话点评战役意义。
展示与点评:每组展示后,全班投票选出 “最佳主播”,教师从语言准确性、情感表达等方面总结。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师生共同梳理:这则消息用短短百余字,清晰报道了渡江战役初胜,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提问:“如果要报道更大规模的渡江战况,消息会有怎样的变化?” 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二)第二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回顾上节课消息结构知识,出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提问:“从标题看,这则消息与上一则有什么不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引出本课学习重点 —— 对比分析两篇消息。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自主研读(10 分钟):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思维导图(包含结构划分、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对比分析(15 分钟):
发放对比分析表,小组讨论填写: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如导语部分,前者 “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洁具体,后者 “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气势磅礴,体现消息根据报道范围调整语言风格的特点。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战地快讯” 微型创作:
情境:假设你是 1949 年 4 月 22 日的战地记者,目睹东路军渡江激战,请撰写一则 200 字左右的消息。
要求:包含消息五结构,语言符合消息特点,体现我军英勇。
评价:采用 “三评制”(自评、组评、师评),重点关注结构完整性和语言准确性。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消息虽报道同一战役,但因时间、规模不同,写法各有侧重,却都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必胜信念。联系当下:“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应如何看待新闻的价值?” 引发学生思考。
六、课堂练习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默写下列词语并解释意思:
溃退( ):____________________
锐不可当( ):____________________
荻港( ):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概括两篇消息的主要内容,每篇不超过 50 字。
指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描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的主体段落,并分析其与导语的关系。
(二)能力进阶题
对比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提示:从词语体现的气势、范围等角度分析)
假如你是报社编辑,会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加一个什么样的副标题?说明理由(不超过 30 字)。
(三)拓展挑战题
结合两则消息内容,为渡江战役设计一则宣传标语(15 字以内),要求体现战役意义和我军精神。
查找最近一周的一则国内新闻,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一篇 200 字的赏析短文。
七、板书设计
(一)主框架
消息二则├─ 文体知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准、简、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标题:简洁点题│ ├─ 导语:三十万大军渡江│ └─ 特色:局部聚焦,语言明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标题:气势恢宏 ├─ 导语:百万大军,千华里战线 └─ 特色:整体报道,分路叙述
(二)互动区
学生补充的对比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视觉化要点
结构名称用红色笔标注,突出核心知识。
对比维度用黄色荧光笔标出,强化差异认知。
八、作业布置
(一)必做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基础巩固题和能力进阶题,书写工整。
背诵两篇消息的导语部分,体会其语言特点。
(二)选做作业
为学校最近的一次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撰写一则消息,字数 300 字左右,注意结构完整。
观看纪录片《渡江战役》,写一段 50 字的观后感,联系课文内容。
(三)长周期项目
组成 “校园新闻小组”,每周收集校园热点事件,合作完成一期校园新闻报(包含 3-5 则消息),两周后班级展示评比。
九、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内容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讨论积极性 主动发言 3 次以上 发言 1-2 次 不发言
结构划分准确性 完全正确 错 1 处 错 2 处以上
角色扮演表现 语言生动,情感到位 基本完成任务 偏离要求
(二)随堂检测
课堂默写生字词,正确率 90% 以上为达标。
3 分钟内完成单篇消息结构划分,正确率 100% 为优秀。
(三)成果评价量规(针对 “战地快讯” 创作)
评价维度 标准 分值
结构完整性 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合理体现 30 分
语言准确性 用词准确,无错别字,符合消息简洁特点 30 分
内容真实性 符合历史背景,事件描述合理 20 分
情感表达 能体现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之情 20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新闻主播” 角色扮演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比分析表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课堂参与度较高。
不足:部分学生对背景信息的挖掘不够深入,“战地快讯” 创作中语言的生动性有待提升,时间分配上对比分析环节稍显紧张。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难以区分主体和背景的界限;三路大军的渡江顺序容易混淆。
创意表现:有学生在 “新闻主播” 活动中加入手势动作,增强了播报感染力;部分 “战地快讯” 的标题新颖,如《惊涛骇浪挡不住,东路勇士踏江来》。
(三)改进方向
下次教学中,增加背景信息补充的视频资料(如国民党防线部署图),帮助学生理解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设计 “三路大军渡江时间轴” 教具,直观展示渡江顺序,化解理解难点。
提前发放 “战地快讯” 写作提示卡(包含好词好句参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