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五校联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需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10分)默写。(1) “托物言志”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周敦颐在《爱莲说》里,用“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朴质端庄的高尚品格;郑燮在《竹石》里,用“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正直倔强、永不屈服的高傲风骨。(2) 阅读古诗文,常能感悟到先贤的志趣与情思。我们可以从《黄鹤楼》“______?______”中,感受到崔颢孤立楼头、远眺故土的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望岳》“______,______”中,感悟到杜甫心怀理想、不惧困难的雄心壮志;我们可以从《岳阳楼记》“______,______”中,感悟到范仲淹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12分)【甲】这A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mèi( )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乙】B开始工作了。他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骑兵师,书名不用考虑就出来了:C从这天起,B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这本书的创作。他缓慢地写了一行又一行,写了一页又一页。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xī( )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乏火一般的激情。已经写好的东西,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母亲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衣冠( ______)花明柳 mèi( ______)清 xī( ______)忐( ______)忑不安(2) 语段【甲】中的A指谁?语段【乙】中的B指谁?C处的书名是什么?(3分)A:______(人名)B:______(人名)C:______(书名)(3) 根据以上两个文段,请结合全书内容分别说说你从文段【甲】中的A和文段【乙】中的B身上看到了哪些闪光的精神。(5分)3.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3分)(1) 小皖根据会议记录拟定了活动流程图,请你补全空缺的内容。(每空四个字) (3分)“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会议记录1.活动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准备。2.各小组搜集并整理素材,利用素材设计有创意的形式,如绘画、故事、情景剧等,组内先排演,然后参加班级的成果交流活动。3.宣读《“以和为贵”行动倡议》。4.编写一份简报,对活动进行报道。 班级活动流程图分组准备→① ______ →宣读倡议→② ______小组准备流程图搜集素材→整理素材→③ ______ →组内排演(2) 小语邀请张老师明天活动课期间到多功能教室,现场指导情景剧排演,但张老师接到学校通知,明天要出差,排演需推迟一天,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变。张老师请你把这个信息转告给小语,下列转述简明得体的一项是 ______ (2分)A.张老师让我转告你,她明天出差,情景剧排演推迟一天,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变。B.张老师打算让我转告你,张老师明天出差,情景剧排演推迟一天,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变。C.张老师拜托我转告你,她明天出差,情景剧排演推迟一天,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变。D.张老师打算拜托我转告你,张老师明天出差,情景剧排演推迟一天,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变。(3) 下面是小语和安安(扮演小语的妈妈)所排演情景剧中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4分)小语:(不满地)唉,这车停得,就这样斜挡着人行道的路口,太自私了!妈妈:是不方便,我们侧着身子才能过。但是,① ______ ?小语:(看看四周)好像是没有禁停标志。可是,也不能只顾自己方便啊。妈妈:也许车主有急事呢?也许车主停车技术不好,为了留出过道倒腾半天才停成这样的呢?小语:(若有所思)好像也是哦。这样看,② ______ ?妈妈:也不是你自私,你只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能太单一,还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小语:(开心地)是啊,多一点体谅,就心平气和了。妈妈:心宽了,路就宽了。(4) 活动最后,小唯拟写了《“以和为贵”行动倡议》,其中一段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4分)【甲】 我们尊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古训。践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言谈温和:有争论,以理服人,语气平和;不冷言冷语,更不侮辱谩骂。【乙】 举止谦和:有矛盾,宽以待人,心态宽和;不暴力群殴,更不动手动脚。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二、阅读(55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刘老师的乡土李燕燕①刘老师的丈夫老张是乡里农技站的技术骨干。他们相识于一次家访。那是 1991年,刘老师到一个辍学的五年级学生家里,劝说他的父亲让他复学,在屋里谈了将近一个小时未果。②“别人家的孩子都出门挣钱去了,我家孩子为啥不去?”学生父亲态度很横。③那天,恰逢老张到果园指导村民修剪枝条,学生父亲听到院门外有人吆喝,也匆匆赶过去。不甘心的刘老师跟在他身后,一路追过去,不停地跟他讲道理,可那个倔强的庄稼汉就是不愿搭理她。④在一棵柑橘树旁,刘老师见到了老张,一个高个子、面皮黑黑却极精神的人,他在树旁的空地支起了一个小黑板,一会儿拿起一支粉笔在上面画图,一会儿又操起剪刀给大家现场示范,哪几根枝条应该去除,哪几根枝条应当保留。技术员老张的讲解,虽然力求通俗易懂,可依然时不时会夹上几个专业词语,学生父亲不明就里,只得感叹“如今种树都得有文化”。不想他说的这句话被老张逮住了。老张笑着讲:“现在这个时代,庄稼汉都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刘老师趁机给学生父亲做工作:“你也知道了,现在种树都得有文化,大城市肯定就更不用说了。你家儿子到大城市去,没有文化怕也挣不到钱呀!不如先让他多读点书呢。”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游说,那个男人终于同意让孩子回到课堂。⑤回学校的路上,老张和刘老师碰上了。她感谢他无意中帮了一个大忙。⑥“能帮到你这个敬业的老师,我非常荣幸!”老张笑眯眯地说。⑦刘老师和老张属于“闪婚”,认识半年就结婚了。 30多年来,老张一直为家里有一个好老师而开心。他是1984年毕业的农专生,县里乡里都稀罕的人才。老张曾经有很多次机会调到县城里,但为了照顾刘老师,都主动选择留下来。⑧刘老师很难着家。除了上课,就是在办公室给孩子们讲题,或者是去家访。老人、孩子基本是老张管,刘老师晚上回家直接吃饭。周末家里时不时有学生过来,也是老张负责张罗饭菜。⑨“这个男人能干呢!”刘老师夸老张。⑩刘老师也有过调进县城教书的机会。那是 2014年,她取得函授本科文凭之后。 刘老师拿到函授本科文凭的同时,也收到了工作调动的通知——她即将调到县里新成立的某实验小学任教。 刚开始,她没有想好去还是不去。但孩子们或者说家长们的消息倒很灵通。语文课代表送作业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问道:“刘老师,听说您要走?”她愣了愣:“谁告诉你的?”“我妈说的,她说您要调到县里更好的学校,您走了,我们就要换老师,我们不想换老师。”那个小男孩说。 刘老师告诉他,这件事并没有确定,不要担心。闻言,男孩开心地蹦回了教室。 那一段,村里的人见到刘老师就询问她调动工作的事,一般开口都是“祝贺祝贺”,但家长们会在“祝贺”之外,表达对“继任班主任”或“继任语文老师”的担心。每逢有人问起,刘老师就微笑着回答:“这事没定。” 老张是支持刘老师调走的。他觉得妻子在教学方面的禀赋和成绩,需要也值得更好的平台。他告诉妻子,不要犹豫,现在孩子快大学毕业了,老人身体健康,想去就去。 “我不大想去。我怕住进县城睡不好。”刘老师对老张说。 一个多星期后,刘老师专门找到校长,说:“我过几年就要满 50了,这个年纪到新的学校不合适,机会留给年轻人,我就在这里贡献最后的光和热。” 最后几年,刘老师工作的地方还是发生了变化。 刘老师所在的乡由“乡”改“镇”。城镇化使农村家长们长了见识,更想让孩子多读书,也更稀罕城里的好学校。 2019年,最后一届六年级毕业,村小并入镇中心校——由于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支持,无论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这个寄宿制学校都不比县里的小学逊色。刘老师终于住进了繁华的镇子里。 “我在这里教书已经快 40年了。最早在大山深处的村子里,后来到乡场边,如今在镇上。但无论怎么走,都没有离开过这片熟悉又热爱的乡土。”刘老师说。(刊载于2025年1月17日,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A. 第②段揭示了家长让孩子辍学,深层原因是家庭十分贫困,生计都难以维持。B. 第④段中的“一会儿”“哪几根”反复使用,突出了老张讲解的投入和细心。C. “闻言,男孩开心地蹦回了教室”,侧面表现了刘老师深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D. 最后一段表达了刘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欣慰自豪之情,也照应了文章标题。(2) 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我不大想去。(3) 有人评价本文是充满人情味的小说,请结合第⑦~⑨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4) 刘老师的故事诠释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具体体现。(6分)(5) 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写“老张”,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谈谈你的看法。(5分)【二】(17分)5.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 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浪费问题更不容小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对人们来说,吃得饱、吃得好早已不再是难事。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供需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因此,节约粮食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1日)材料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我国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行动方案》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策部署而制定,旨在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以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全民节粮意识,通过加强引导规范,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内容。当前,不少城市组织了相关活动,提升居民的节约意识。比如,为每个家庭发放节粮教育手册,内容涉及粮食的合理储存方法、剩饭剩菜处理办法、食材的科学搭配等;一些社区还通过家庭竞赛、故事分享会等形式,激发家庭成员之间的节粮意识,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开展节约粮食的教育,传承勤俭节约美德。(《中国城市报》2024年12月16日)材料三:材料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餐饮业高度发达,粮食浪费问题日益凸显,“盛宴”变“剩宴”的情况时有发生。治理餐饮浪费,离不开科技赋能。可加大对智慧餐饮系统的引进,推动食品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融入现代化食堂管理,将消费者餐饮数据、生产链预定数据与现场加工数据精准匹配,提高配餐精确性,提升光盘行动实效。同时,通过对消费者整体口味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按需精准备餐和菜品营养搭配,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比如,江苏连云港灌云县通过云系统记录分析在校师生食堂每日就餐的餐余数据,为餐厅食材订购、菜单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并根据师生的口味偏好研发优质菜品,持续跟踪监测,最大限度减少采购与备餐环节的浪费。治理餐饮浪费,需要依靠餐饮企业落实相关责任。网络外卖平台和线下餐饮企业要顺应消费者健康饮食习惯,做到菜品的口味、食材、分量等信息公开透明,标明建议用餐人数,推出分量适中、搭配营养的“小份菜”“半份菜”套餐等;在设置优惠措施时,杜绝通过起送价格、满减优惠等方式变相诱导消费者过量点餐。(《经济日报》2024年09月12日)(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A. 2022年,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粮食浪费问题不容小觑。B.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C.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酒店、餐厅、饭馆等是浪费最严重的就餐场所,婚丧宴请是浪费最严重的餐饮消费行为。D. 实现按需精准备餐和菜品营养搭配,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需要借助人工对消费者整体口味偏好进行数据分析。(2) 以下是对材料一第二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在今天,吃饱、吃好不难→①______→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②______(3) 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4) 请你根据所给材料,提出三条遏制餐饮浪费的建议。(6分)【三】(16分)6.阅读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孔子曰:“百工居肆①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②,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③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节选自苏轼《日喻》)[注]①肆:手工业作坊。②没(mò)人:善于潜水的人。③苟:随便。(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不知其旨也 ______②教然后知困______③日与水居也 ______④而求其所以没 ______(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其此之谓乎!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4) 【甲】【乙】文段阐述的学习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三、写作(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我们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消极情感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体验消极情感未必是坏事。在生活中,接受挫折的考验,学会转化消极情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断成长。——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五校联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注意“濯”的书写)(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2.(1)guān 媚 晰 tǎn (4分)(2)王冕 保尔 柯察金《暴风雨所诞生的》(3分)(3)王冕有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淡泊名利的精神;保尔 柯察金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分)3.(1)①交流成果②编写简报③创意设计(3分)(2)A (2分)(3)①这里有禁停标志吗②是不是我太自私了(4分)(4)①将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②将“暴力群殴”与“动手动脚”对调。(4分)4.(1)A (3分)(2)“不大”表示程度不深,使刘老师拒绝老张“支持”时的语气显得委婉,也体现了刘老师内心的矛盾与纠结。(4分)(3)示例:老张与刘老师夫妻之间互敬互爱。老张为了照顾刘老师,放弃调到县城的机会;照顾老人、张罗饭菜,全力支持刘老师工作。刘老师夸老张能干,感激老张的体贴和支持。(4分)(4)①刘老师不惧艰难,坚持动员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②刘老师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上,甚至顾不上家庭;③刘老师放弃调进县城工作的机会,几十年坚守乡村教育。(6分)(5)①侧面烘托刘老师的形象。老张欣赏刘老师的敬业,也为家里有一个好老师而开心,以及他支持刘老师调进县城的态度及理由,都侧面体现了刘老师的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②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可信。老张指导村民修剪果树一事促成了刘老师家访成功;老张基本包揽了家务,支持刘老师工作,为刘老师一心扑在教育上提供了客观条件。③使刘老师的故事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深化了主旨。老张指导村民修剪枝条,展现了乡村发展的新形势,显示了知识的重要性,与后文城镇化以及乡村教育的变化相呼应,使刘老师坚守乡村教育的故事与乡村发展、乡土之情息息相关,具有时代意义。(5分)5.(1)D (3分)(2)①粮食供需不平衡;②大兴勤俭节约之风(4分)(3)举例论证。列举江苏连云港灌云县通过云系统记录分析食堂的餐余数据,最大限度减少采购与备餐环节的浪费的事例,论证了“治理餐饮浪费,离不开科技赋能”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4分)(4)①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相关活动,提升居民的节约意识,培养节约习惯;②出台相关文件,加快形成切实有效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以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③加大对智慧餐饮系统的引进,推动食品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④餐饮企业落实相关责任,顺应消费者健康饮食习惯,做到菜品的口味、食材、分量等信息公开透明。(6分)6.(1)①味美 ②困惑 ③每天 ④表示原因(4分)(2)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2分)(3)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到河里去试验,没有不(被)淹死的。(6分)(4)同:都阐述了学习的必要性,即学习是懂得“道”的必由之路。异:【甲】文段侧重教与学对于学习的意义(或:从教人者的角度),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段侧重亲身实践对于学习的意义(或:从学习者的角度),阐述了“君子学以致其道”(或:“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4分)三、写作(55分)参考安徽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卷面书写(5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