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丹城学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丹城学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3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这说明我国( )
A.加强工业建设 B.注重民主协商 C.践行和平外交 D.走向独立自主
2.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据此可知( )
A.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3.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法律文件直接有关(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的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这一情况的出现可能是( )
A.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B.投入“一五”计划建设
C.投身改革开放浪潮 D.响应兴边富民行动
5.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阶级斗争,经济倒退 D.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6.歌曲是时代的记忆。“三面红旗迎风飘,总路线光芒到处照……大跃进的歌声震云霄……要跟时间来赛跑……人民公社真呀真正好……”这首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艰辛前进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见成效 D.新中国国防基础建设大发展
7.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1978年后,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8.下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这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 )
年份 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 77.6 22.4 0 0
1997 25.5 38.1 17.9 18.5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私有制企业占据经济主导
C.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 D.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
9.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的“变”是指( )
A.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C.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到农村农业中去
10.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专属高频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题。以下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是( )
A.解放思想、恢复高考、“一国两制” B.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C.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11.1992年陪同邓小平巡视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
A.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C.广东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D.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12.点、线、面结合,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 ④上海浦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以下理论成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年代尺中时间、会议对应正确的一项(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毛泽东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4.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年代尺体现的主题是首艘航母南海大阅兵是( )
A.劈波斩浪 捍卫海疆 B.联合作战 体系完备
C.战略裁军 科技强军 D.鹰击长空 使命担当
15.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的变革 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文化体育的繁荣 D.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二、辨析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分散个体农民在国家组织引导下,从1953年开始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私有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 】改正: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 】改正:
(4)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17题10分,18题10分,共20分)
17.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部分情况简表
时间 人口数量 来源
1949年 4.75亿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3年 6.02亿 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
1957年 6.57亿 1960年《人民手册》
(1)结合所学,分析引起材料一中我国人口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首先要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需要通过消灭私有制来改变旧的社会分工,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建立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摘编自黄茂兴、张建威《中国推动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与启示》
(2)联系1949—1956年的相关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党是如何“领导中国走出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4分)
材料三 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迎了火车的到来。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6-196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精神面貌”的内涵。(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中国做出的“恶劣举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对此采取的措施及影响。(6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对美国做出的“恶劣举动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4分)
材料二 【珍贵照片】
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5年没有来往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背景。(4分)
材料三 俄乌冲突并未延缓美国对华全面竞争之势,台湾方面,对台军售武器更具威力:政治方面,进一步拱火两岸局势:经济方面,构建对华围堵的“印太经贸小圈子”,金融施压中国企业;军事方面,美国飞机、军舰不断抵近中国领海、领空侦察、挑衅。
——摘自2022中国人民大学《大国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读表,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时期 相关史实 成就(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三大改造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②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③____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的空白处填写。(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主题,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B B B B D A B B D C D A D
二、辨析改错(6分)
16.(1)【×】 把“私有化”改为“集体化”
(2)×,把“根本政治制度”改成“基本政治制度”
(3)√
(4)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为“国际贸易组织”
三、
17.(1)原因: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与发展;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医疗与卫生进步:基层医疗体系建立,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提高婴儿存活率;政策鼓励生育:政府提倡人口增长以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统计体系完善: 1953年首次全国人口普查使数据更准确。(答出两点即可)
(2)如何:发展生产力:通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城市经济扩张;消灭私有制与社会分工变革: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整合城乡资源,推动工商业集中发展;城乡融合探索:通过工农业产品统购统销平衡城乡利益,为城乡融合创造条件。
(3)成就: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以火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核科技取得重大成就。内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18.(1)新中国采取的措施是: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展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
背景:① 国际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需调整战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苏关系恶化。②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意愿:美国希望联合中国抗衡苏联;中国需打破外交孤立,应对苏联威胁。
(3)因素:台湾问题;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利益的不同;外交政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因素。
四、
(1)① 土地改革(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③ 和谐 (各1分)
(2)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2分)
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现代化;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5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围绕国家建设和人民需求,不断调整政策,推动社会进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优越性和发展活力。(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