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阶》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台阶》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台 阶
第12课
李森祥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题目“台阶”的含义。
2. 结合课文旁批,抓住细节做批注,分析父亲形象。
3. 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把握小说的主题。
课堂导入
《説文解字》:陛,升高階也。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双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陛”代替“坒”。
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中国文学不乏伟大的母亲形象,而父亲却令人遗憾地缺位。我想创作一篇小说来寻找心中终极的父亲形象,让我读懂并理解他。
——李森祥
预习检测
āo dàng
kǎn
hū dā
kāi
zhǎn
qiào

nián

shǎng
chān


gān gà
kuà
chá
词语释义
指话里还有别的意思,但未在言语里明确表示出来。
言外之意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指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读台阶,理情节
关注文中关于台阶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
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自己也衰老了。
读台阶,理情节
梳理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内容和结构层次。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台阶太低,立志造一栋高台阶新屋;(1-9)
半生操劳,准备造台阶;(10-16)
建成九级台阶的新屋;(17-25)
台阶成,人已老。(26-32)
读台阶
结合你的理解,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台阶”对父亲有什么意义?
“台阶”是父亲的 ,因为 。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升自家的地位,是父亲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
台阶是父亲的动力
为了达成目标,父亲的日子过得既辛苦又简单,“高高的台阶”就是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辛苦劳碌半生,用尽了人生中最好的岁月。台阶建成后的父亲不仅身体迅速衰老,精神上变得烦躁失落。
读台阶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__
岁月
青春
健康
父亲付出了
为了
地位级别
获得尊重
希望和理想
品细节,知形象
用圈点批注法,品读细节描写,品析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______的一个人,从文中______读出来的,这里运用了_____写法”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动词,拟声词:脚的粗糙,
写出吃苦耐劳,不怕辛劳
岁月的辛劳
侧面写出了父亲的辛劳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要强的父亲
勤劳的父亲
批注示例
草鞋“磨穿了底”“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表现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生动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而付出之多,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不服老的父亲
打招呼……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谦卑的父亲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这是一位
体壮如牛 吃苦耐劳
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
老实厚道 低眉顺眼
含辛茹苦一辈子
俭朴谦卑 沉默寡言
不怕千辛万苦
不敢低人一等
在坚韧不拔奋斗中老去
的父亲
读变化,悟情感
分别找出低台阶上和高台阶上的父亲不同生活的画面,说说你读到了父亲的哪些变化?
坐在台阶上的感觉
形体外貌
磕烟灰动作
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第2段)
那极短的发,……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第30段)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第14段)
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他就憋住了不磕。(第26段)
很舒服。(第5段)
有些不自在。(第27段)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不只是我的父亲
那一代人的人物群像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课后作业
1.学习创作: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平凡小人物,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特点和故事。
2.深度阅读:课下阅读朱自清《背影》、龙应台《目送》、吴冠中《父爱之舟》、林语堂《父亲·童年》中描写“父亲”的语段,比较人物形象和写法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