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沐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质量监测历 史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2. 本部分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时期的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3. 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4. 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中外贸易往来频繁5. 据右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6. 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A.肯定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 B.开启了古代思想理性化C.深受道家唯心思想的影响 D.可为反佛思想提供依据7. 如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据图可知,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汉代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宋朝的秧马)A.交通工具的演变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C.社会习俗的变化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8.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右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9. 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将领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A.丰富市民生活 B.削弱宰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海外贸易10.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这说明A.北方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局面 B.北宋的军事力量总体较为薄弱C.宋辽两国是地位平等的兄弟之国 D.宋辽之间出现了和平友好局面(八思巴印)11. 《中国通史》载: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据此可知,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指A.西域 B.西藏C.岭北 D.琉球12. “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A.行省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13. 阅读下列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A.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C.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14.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从“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我们可知朱熹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是A.知先行后,行重于知 B.知行分离C.行先知后,知重于行 D.知行合一15. 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洋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艺样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A.赋 B.诗 C.词 D.小说16. 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如图是七年级某同学给制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应是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7. “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两股对仗文字。”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A.八股取士 B.法律严酷C.文化繁荣 D.政治腐败18. “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开展贸易 B.宣扬国威C.获取财富 D.增长见识19. 清朝由于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渐渐成为全面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军政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在乾隆年间成为决策机构C.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D.是在乾隆时期20. 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A.造船技术发达 B.海外贸易兴盛C.远洋航行开启 D.海防意识增强21. 据记载,明朝后期的赋税,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征收,而地方官员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负担,或者为了躲避朝廷的责罚,虚报赋税的数额,导致了赋税的不公平和不准确,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里论述的是A.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B.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C.明朝灭亡的直接结果 D.清朝建立的原因22.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A.《尼布楚条约》签订 B.台湾归入清朝版图C.平定噶尔丹叛乱 D.东南沿海倭患解除23. 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这种现象反映了A.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B.清中期以后农民愈发懒惰C.清朝中期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清中期以后出现财政危机24. 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鼓励百姓垦荒◆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晋商开设票号◆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25.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右图中空白方框处应填写A.昆曲 B.元曲C.京剧 D.杂剧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考生使用0.5m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2.本部分共三个大题,共50分。26.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唐宋时我国商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种方格状的坊市结构,到唐代,城市的扩大,居民的众多,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驿站渡口,形成了大的农村市场,这被称为草市。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长途贩运而广泛流通,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因钞易为政府滥用,又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的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的萌动,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也有波澜,但始终具有不断向前的活力。——摘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6分)(3)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明清时期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4分)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回族形成。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土尔扈特部东归;设置伊犁将军。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8分)(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并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4分)28. 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下图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二 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的图书业时期 城市地位 发展辽 辽南京(燕京),北方政治中心之一 辽、宋之间的榷场贸易方便了中原书籍的传入,辽统治者大量购入汉文书籍,燕京的书肆也开始刊刻汉文书籍,少儿启蒙常常以汉人诗词为教材。金 金中都,区域政权的政治中心 金章宗多次下诏求购汉文书籍。中都是金朝图书交易的主要地区,刻售了经史、医学和民间说唱等书籍,重在满足民众的需求。元 元大都,① 大都的书肆大量刻印儒家经典和文史书籍等,城内出现了专营某类图书的专业书肆和有固定场所的书籍市场,方便文人学士购书。——摘编自马建农《北京古旧书业的行业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三 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书名 作(译)者 简介《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①处填写完整。据材料写出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图书业发展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4分)沐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C B D B D B C C D B A D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C C A B A D B B A D C二、材料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26.(每点2分,共16分)(1)唐代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宋代坊市制崩溃;北宋四川发行纸币交子。(三点,6分)(2)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三点,6分)(3)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4分)27.(每点2分,共18分)(1)方式:战争或冲突;和亲;设立机构;册封首领;订立盟约;杂居通婚。(4种方式,共8分)(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6分)(3)特点:时战时和,和是主流。认识和理解: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分)28.(每点2分,共16分)(1)原因:活字印刷术等印刷技术的普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兴起;政府重视文教事业发展,改革发展科举制,文化繁荣。(两点,共4分)(2)全国政治中心;原因:北京是政治中心;辽、金大量购买汉文书籍;书肆刊刻汉文书籍等使北京地区图书业获得发展。(原因三点,8分)(3)新特点:多为总结性著作;吸收借鉴西方科技文化成果。(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