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此河”指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2.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有一种耕作工具回转自如,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它是( )A.直辕犁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3.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松赞干布为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一史实说明唐朝( )A.民族关系和睦 B.社会风气开放C.经济文化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北宋与辽和议 B.北宋与金对峙C.北宋与西夏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5.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6.在宋代,不论是北宋汴梁或是南宋临安皆不夜禁,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B.商品经济繁荣C.市民素质的提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7.“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一歌谣出现在( )A.唐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前期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设置伊犁将军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置驻藏大臣9.雍正年间,南京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全城拥有的织机达三万多张;乾隆年间,云南的铜矿业发展兴旺,大矿的矿工数以万计,小矿的矿工亦数以千计。这反映了清朝( )A.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 B.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快C.手工业生产颇具规模 D.发展全国性商业活动10.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A.断绝了中外经济交流B.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C.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D.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二、综合题11.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材料二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万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三他的出使远航,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创举,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所未有的。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3)写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以及此事件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文明融合的浪潮中,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大放异彩?三、材料题12.华夏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文学形式 诗歌 A B C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培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成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文学形式:①小说②调③曲材料二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益)之。欲印,则以一铁范豆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三科技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险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将材料一表格下的文学形式填入表中A、B、C三处。(只填序号)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2)写出材料二反映的科技发明名称及其发明者,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3)请写出材料三科技巨著的作者姓名。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朝中人才济济。他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他在群臣面前谦举下士,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唐太宗自觉遵守的另一个儒家道德就是节俭,他削减了一些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摘编白《剑桥中国史》材料二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拖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崇文抑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摘埔自《大宋兴衰:文与武的博弈》材料三明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清代设军机处,军机处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方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两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并写出这些革新的目的。参考答案1.C2.C3.A4.D5.B6.B7.C8.D9.C10.D11.(1)特点:对外开放多方位的;“大出大进”(唐代文化广泛外传,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史实:“大出”: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大进”:长安汇聚西域乐舞、胡食等外来文化/玄奘西行取经。(2)重视海外贸易原因:海外贸易利润丰厚(“所得动以万计”)。(3)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影响: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航海规模空前。(4)文明交流特点:对等平等、多元多向、打破壁垒、兼收并蓄。建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科技艺术);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12.(1)文学形式与发展趋势填空:A—②(词); B—③(曲); C—①(小说)。趋势:文学形式由诗歌向词、曲、小说演变;逐渐通俗化、市民化。(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优点:效率高(“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成本低(单个字模可重复使用);灵活便捷(排版灵活,修改方便)。(3)作者: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品质:注重实践(“行万里路”考察药物);坚持不懈(耗时27年编写《本草纲目》);严谨治学(参考800余种书籍,亲身验证)。13.(1)唐太宗治国方略: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朝中人才济济);虚心纳谏(尊重臣下意见,接受批评);体恤民力(减轻赋税劳役,提倡节俭)。(2)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影响积极:消除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教繁荣(科举制发展)。消极:军队战斗力削弱(武将地位低下);边防危机(如北宋亡于金)。(3)明清行政革新与目的明朝革新: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地方设三司(布政使司等)。清朝革新:设军机处(皇帝直接掌控,处理军政机密)。共同目的:加强皇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臣威胁皇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