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时,达尔文对于DNA或者基因组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他是通过观察生物的外表、结构和功能得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所以达尔文从宏观角度上认为,演化是共同的祖先经过长时间变化而形成现代不同物种的一个过程。但是从微观角度上来说,演化的本质其实是祖先物种的基因组不断变化,并以变化后的基因组作为蓝图决定现代物种长什么样子的过程。所以基因组就非常值得演化生物学工作者去关心一下。提到演化生物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达尔文以及他的自然选择学说,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比如说长颈鹿的脖子长得很长,是因为个子高可能会吃到更高处的更多的树叶,这对其生存是有利的,因此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但是例子终归是例子,在科学研究当中往往要通过一个更加定量、严谨的眼光去看待演化,去发现演化过程背后有什么规律和原理。长颈鹿拥有长脖子,除了自然选择,有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驱动演化过程的发生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长颈鹿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基因组里面储存着的遗传信息会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在这个过程当中,基因组的突变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一对长颈鹿父母的后代变高或者变矮都有可能。假如有自然选择存在,高个子对长颈鹿的生存更有利,可以吃到更高处的树叶,自然选择就会保留高个子的突变,这个过程就是适应性演化。假如自然选择的力量并不存在,也就是长颈鹿的个子高矮对它们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那么,长颈鹿后代当中谁能活下来是随机的,个子是高还是矮也就成了随机事件。突变被随机保留或者消失,这个过程就是中性演化过程。我们对于中性演化的理解,跟我们对基因组的认识密不可分。演化生物学家木村资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演化的中性理论。中性演化理论的核心就是说,在我们的基因组当中,哪一些基因突变能保留下来,哪一些基因突变会消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跟自然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这都已经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了,是不是意味着它没有什么规律,很难去预测和研究?并不是这样的。恰恰是因为基因组的中性演化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我们才可以用数学里面的概率论、随机过程等一些工具去描述。我们可以用公式去描述ATCG4种核苷酸之间相互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用计算去研究基因组演化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基因组演化的过程中,中性演化像是一个背景音一样一直存在,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某些特定的基因为了适应某一些特定的环境因素,才会接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发生一个适应性的演化。人类的基因组中的ATCG字符有30亿个那么多,存到电脑里面就是3个G的数据量。但是这里面能够影响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因占多少呢?其实只有60兆这么多。这个结果有点匪夷所思,当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专家看到这个结果之后,也是一脸懵。这好比我们到电影院兴高采烈地想要看一部两个小时的高清电影,最后人家只给你放了一个两分半钟的短视频就把你赶出来了。当然,这60兆的基因其实足够人类生存,但基因组当中剩下的这么多的成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就要用中性演化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基因组在发生突变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没有意义的片段,但如果这些片段没有对人类的生存产生特别不利的影响,那么它们就可能会被随机保留在基因组当中,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所谓的“垃圾”。但是这些“垃圾”是不是永远都一无是处?也并不是这样。这些“垃圾”在演化过程当中可能会随机地产生一些新功能,如果有一新功能正好有利于人类生存,那么自然选择也有可能把它保留下来,所以这些基因组当中的“垃圾”也是我们演化的原材料。有没有基因组当中没有“垃圾”的生物呢?有的。比如大肠杆菌、蓝藻,还有一些病毒。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都非常精致,里面基因排得满满当当的,有的基因还会重叠在一起。但鸟类或者哺乳类这样的大型生物,基因组里往往就有相当多的“垃圾”片段。流行病发生时,很多人可能都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病毒简单却这么厉害。我想从演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可理解为,病毒一方面很容易产生突变,另一方面,它的种群数量非常大,受到的自然选择压力也非常大,所以能够快速地适应在人类社会中的传播。反过来,我们这些复杂生物,正因为有了中性演化保留下来的演化原材料,所以会有更多的演化空间和可能性,可以演化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甚至我们能够产生智慧,能够用科学技术和理性思考去应对病毒的挑战。(摘编自邹征廷《生物演化,就是自然选择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建立在对生物的外表、结构和功能的观察基础上。B.在生物演化中,物种基因组里面储存着的遗传信息一般会由上一代传到下一代。C.中性演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核心为基因突变后的保留与消失不可预测和研究。D.鸟类等大型生物在经过基因突变后往往会产生没有意义的片段,且可能会将其保留。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时候,虽然没有借助DNA或者基因组的相关研究,但并不妨碍他从宏观角度去认识物种的演变。B.形成现代不同物种的自然选择方式与基因组演化的方式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两种角度阐释了物种的进化过程,二者相得益彰。C.在分析中性演化过程时,以长颈鹿的个子高矮对其生存的影响为例,是为了说明中性演化过程的发生是有一些力量来驱动的。D.在基因组演化过程中,中性演化一直存在,但某些特定基因在特定历史时刻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环境因素,会发生适应性演化。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的煤烟熏黑了树干,杀死了树干上附生的地衣,白色的桦尺蛾变成了黑色桦尺蛾,不容易受到鸟类捕食。B.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微小差异,人的眼睛、耳朵大一点、小一点;肤色浅一些、深一些;头发的颜色不同;个子高一点、矮一点。C.鹿群遭狮子围攻,运气好跑得快的活下来,其他的被吃掉,于是鹿群为了生存,只能尽力奔跑,以躲避狮子围攻,种群才得以繁衍。D.燕子属于食肉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空中狩猎的生活方式,尾羽、腿部、喙部的结构都适合在空中捕捉昆虫。4.材料在介绍生物演化时,多处运用了设问句,请简要说明其效果。5.物种在基因突变演化时会有哪几种演化结果?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北平的印象和感想沈从文①十月已临,秋季行将过去。从眼目所及说来,在南方有延长到三十天的满山红叶黄叶,满地白霜。池水清澄明亮,如小孩子眼睛。上早学的孩子,一面走一面哈出白气,两只手不免冻得红红的。于是冬天真来了。在北方则大不相同。一星期狂风,木叶尽脱,只树枝剩余一二红点子,挂枝柿子和海棠果,依稀还留下点秋意。随即是负煤的脏骆驼,成串从四城涌进。从天安门过身时,这些和平生物可能抬起头,用那双忧愁小眼睛望望新油漆过的高大门楼。正在这时,忽然看到停在两个大石狮子前面的一件东西,八个或十个轮子,结结实实,一个钢铁管子,斜斜伸出。这一切,虽用一片油布罩上,这生物可明白,那是一种事实——用来屠杀中国人的美国坦克。说不定在城门洞前时,正值一辆六轮大汽车满载新征发的壮丁由城内驶出来。这一进一出,恰证实冬天真来了。②就在这个时节,我回到了一别九年的北平。心情和二十五年前初到北平下车时相似而不同,我还保留二十岁青年初入百万市民大城的孤独心情在记忆中。在南方,时常听人论国事说:“此后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商业中心,北平是文化中心。”话说得虽动人,并不可靠。政治中心照例拥有权势,商业中心照例拥有财富,这个我相信。至于文化中心,必拥有知识才得人尊敬,必拥有文物才足以刺激后来者怀古感情因而寄希望于未来。北平的知识分子的确不少,但是北平城既那么高,每个人家的墙壁照例又那么厚,知识能否流注交换,能否出城,不免令人怀疑。历史的庄严伟大,在北平文物上,即使不曾保留全部,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可是这些保留下来的,能不能激发一个中国年轻人的生命热忱或思索,引起他对祖国过去和未来深刻的爱?能不能由于爱,此后活得更勇敢些,坚实些,也合理些?若所保留下来的庄严伟大和美丽缺少对于活人的教育作用,只不过供游人赏玩,供党国军政要人宴客开会,北平的文物,作用也就有限。在一个虽有历史却无从让许多人明白历史的情形下,北平的文化价值,如何使中国人对之表示应有的关心尊敬和重视,北平有知识的人,教育人的人,实值得思索,值得重新思索,北平的价值和意义,似乎方有希望让人稍稍明白!③北平入秋的阳光,事实上也就可以教育人。从明朗阳光和澄蓝天空中,使我温习起住过近十年的昆明景象。这时节的云南,雨季大致已经过去,阳光同样如此温暖美好,然而继续下去,却是一切有生机的草木枯死。我奇怪北平八年的沦陷,加上种种新的忌讳,居然还有成群白鸽,敢在用蓝天作背景寒冷空气中自由飞翔。微风刷动路旁的树枝,卷起地面落叶,悉悉率率如对于我的疑问有所回答“这里原有充分的自由,犹如你们在地面,在教室或客厅中……”“你这个话可是存心有点……”“不,鲁迅早死了。讽刺和他同时死去了已多年”。可是你必然完全同意我说及的事实。这个想象的对话很怪,我疑心有人窃听,但没有一个人。街上到处走的是另外一种人。④我起始在北平市大街上散步。人倒很多,可是许多人一眼看去样子都差不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吃的胖胖的特种人物,包含伟人和羊肉馆掌柜,神气之间即有相通处。俨然已多少代都生活在一种无信心,无目的,无理想情形中,脸上各部官能因不曾好好运用,都显出一种疲倦或退化神情。另外一种,即是油滑,市侩乡愿官僚侦探特有的装作憨厚混合谦虚的油滑……然而从深处看,这种人却又一律有种做人的是非与义利冲突,羞耻与无所谓冲突而遮掩不住的凄苦表情。在这种人群中散步,我当然不免要胡思乱想。我们是不是还有方法,可以使这些人恢复正常人的反应,多有一点生存兴趣,能够正常的哭起来笑起来?我们是不是还可望另一种人在北平市不再露面,为的是他明白羞耻二字的含义,自己不好意思露面?我们是不是对于更年轻的一辈,从孩子时代起始,在教育中应加强一点什么成分,如营养中的维他命,使他们生长中的生命得到保护,方可望能抗抵某种抽象恶性疾病的传染,方可望于成年时能对于腐烂人类灵魂的事事物物,能有一点抵抗力?⑤想得太远,路不知不觉也走得远了些。一下子我几乎撞到一个拦路电网上。你们可曾想得到,北平目前还有什么地方没有不固定性的铁丝网点缀胜利一年后的古城?⑥北平的冬天来了,许多人都担心御寒的燃料会有问题。然而,北平十分严重的缺少的不仅仅是煤。煤只能暖和身体,却无从暖和这个大城市中过百万人的疲惫僵硬的心!若我们住在北平城里的读书人,能把缺煤升大火炉的忧虑,转而体会到那零下三十度的地方战事如何在进行,到十二月我们的课堂即再冷一些,年轻学生也不会缺课,或因缺少火炉而生埋怨。一九四六年八月九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作者通过对北平的观察,表达了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其社会现状的感慨与忧虑。B.作者这次来到北平和二十五年前初次来时的心情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都有孤独之感,不同的是现在作者心情激动。C.虽然在南方时常听到别人说“北平是文化中心”,但作者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北平当时的情况。D.冬天来临,作者认为御寒的燃料只能暖和人们的身体,但不能暖和人们那疲惫僵硬的心,真切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层思考。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那双忧愁小眼睛望望新油漆过的高大门楼”一句运用拟人手法,从骆驼的视角写出了人们对局势的漠不关心。B.文中对美国坦克的样子进行了描绘,而“那是一种事实”“用来屠杀”等议论性的句子则体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C.文章第③段写微风似乎是与“我”对话,释“我”之疑,其话语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没有自由、无人批判的现实。D.文章第⑤段,叙述人称由“我”转到“你们”,将“你们”作为叙述对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方便心灵的交流。8.文章开头写了南方冬天刚来临时的景象,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9.某文学小组在讨论本文时一致认为,沈从文写北平,在思绪之中超越了表层而生发出更深层次的感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①,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②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选自李渤《辨石钟山记》,有删改)材料二: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有删改)材料三: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有删改)[注]①幽栖者:隐居的人,李渤自称。②善长:郦道元。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入之A其B中透漏C玲珑D乳石E如天花F散漫G垂垂H欲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文中指认为,与李斯《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以为”意思相同。B.刊,文中指修改、改正,与成语“不刊之论”“刊心刻骨”中的“刊”意思都不同。C.陋,文中指缺少见识、浅薄,与《陋室铭》“何陋之有”中的“陋”意思不同。D.左右,文中指两边,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左右种梧桐”中的“左右”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栖者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面的弯曲边角处临时住宿,发现两块石头后,就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还“扣而聆之”。B.材料一认为是潭水滋润了这座山,这座山又蕴含了它的精气,潭水和山峰蕴含的精气联合起来凝结成美好的气质,生发成灵异之物。C.曾国藩根据自己长年驻扎在石钟山附近的亲身经历,认为郦道元、苏轼两人所说的石钟山得名由来都是没有经过实地考察的。D.据彭雪琴所说,苏轼游览作记的石钟山是湖口县城东紧靠长江的下钟山,而还有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善长之论,则溯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2)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14.对于石钟山的得名,三则材料的看法各是什么?请分别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注],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注]李子先:黄庭坚的同乡好友,时在并州(山西太原)任小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人”本指隐士,即隐居之人,在本诗中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李子先。B.先前,朋友担任小小吏曹,诗人走在长满青草的长堤上,为朋友送行。C.诗人慨叹世上缺少伯乐,表现了他和朋友李子先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忧伤。D.诗人回忆自己和朋友乘船喝酒打鱼的情景,表达了离开官场的欢快之情。16.本诗的第三句(心随汝水春波动)和《蜀相》的第三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都描绘了景物,但是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写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疲倦的鸟儿飞回巢中。(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以宿命论的观点来宽慰自己,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感叹世态人情凉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 ”,因此他在诗中写自己“ ”,表面上是在煮水煎茶,看似闲适恬静,背后却隐藏着无限的感慨。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一般而言明喻较浅, ① ,而借喻和暗喻较深,较难读懂,往往需要关照全诗,甚至需要具备一些其他相关的知识,才能明白其意。但借喻和暗喻又恰恰使诗意显得含蓄奈读, ② ,也为读者所称道。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的末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 A )。词人巧借三个具体而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绪,不着痕迹地将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闲愁”,转化成了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并创造出了极其优美的意境。这首词写的是梅雨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样,因而( B ),愁绪万千。于是,闲愁不由得像( C )的如烟青草, ③ ,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纷乱、绵长、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贺铸也因此而获得“贺梅子”的雅称。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可谓决妙。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 D )、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其中,“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真是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由此可见,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式,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改正。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2.下列属于“博喻”的一项是( )A.“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并序》)B.“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C.“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水仙子 重观瀑布》)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阿Q正传》《茶馆》等作品被称为“为国民性号脉”的作品,毫无伪饰的真实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重新看到我们周遭许多见怪不怪的落后的行为习惯、心理模式、民风民性。这种“重新发现”是一种警醒,引起疗救的注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C 3.B 4.①激发思考,引出下文:如“有没有其他力量驱动演化”,引导读者主动参与思考,并引出中性理论。②强化逻辑衔接:如“很难去预测和研究?”,然后回答“并不是这样的”,自然过渡到数学工具的应用。③模拟对话场景,增强科普亲和力:如“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是不是意味着它没有什么规律?”等互动式表达,强调中性演化的规律性等核心内容,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④简化复杂概念,降低理解门槛:如“是不是意味着它没有什么规律,很难去预测和研究?”,通过“以问代讲”的方式,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具体疑问,帮助读者逐步理解。 5.①适应性演化:突变有利生存(如长颈鹿变高吃树叶),被自然选择保留。②中性演化:突变不影响生存(如长颈鹿身高随机),被随机保留或淘汰。③产生演化原材料:中性突变积累成“垃圾”片段,可能随机产生新功能,被自然选择利用。6.B 7.A 8.①与北平冬景形成对比,突出北平冬天的萧瑟与动荡,不仅是自然季节更替,更暗含社会局势紧张;②以南方冬景的宁静温馨反衬北平的压抑,奠定全文对北平现状的忧虑基调;③隐喻和平生活被打破,暗示战争阴影与社会危机,深化“冬天真来了”的双重含义(自然寒冬与社会寒冬)。 9.①质疑“文化中心”的真实性,批判北平文化价值失落,反思文物与知识未能发挥教育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②忧虑民众精神状态,揭示长期动荡下人们的麻木、疲惫与异化,渴望人性复苏;③批判战后社会现实,直指政治压迫与战争威胁,指出北平缺少的不仅是物质(煤),更是能“暖和心灵”的精神力量;④忧思年轻一代教育与民族未来。10.ADG 11.B 12.C 13.(1)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2)凡是有裂缝的地方,风与水相互撞击,都会发出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座山这样呢? 14.①材料一李渤认为石钟山因叩击石头会发出钟声而得名。 ②材料二曾国藩主张山形如覆钟而得名。 ③材料三指出山体空洞如钟覆地,支持以形命名。15.D 16.①“心随汝水春波动”: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汝水春波”的动态景物(春水波动),表达诗人对友人李子先的深切思念和内心情感起伏。春波生机盎然,烘托诗人对友人思念的深切。②“映阶碧草自春色”: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映阶碧草”的静态景物(春草自生),结合“自”字,暗示诸葛亮祠堂的荒凉寂寥,表达对历史人物怀才不遇的感慨和自身孤寂感伤。17.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世味年来薄似纱 晴窗细乳戏分茶18.A.脍炙人口B.百感交集C.无边无际D.虚无缥缈 19.修改为: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真是“摹写声音之至文”)。 20.“关照”改为“观照”;“奈读”改为“耐读”;“决妙”改为“绝妙”;“气式”改为“气势”。 21.①较易理解②富有艺术感染力③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 22.C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