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相应的信息,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隋文帝得知大儿子杨勇装饰了一件产自蜀地的铠甲,十分生气,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他还把自己穿旧的衣服和一把用过的刀送给杨勇,令其“时复观之,以自警戒”。这表明,隋文帝
A.虚心接受部下进谏 B.积极汲取历史教训
C.坚持推行轻徭薄赋 D.严格考察各级官员
2.隋朝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并为此付出努力的是
A.统一全国 B.科举取士 C.开通运河 D.创新制度
3.隋朝大运河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区间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解决了高差问题、水源问题等,是水利水运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材料重点强调,隋朝大运河是
A.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B.改善当时民生的工程
C.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D.连接南北地区的纽带
4.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对其评价最精准的是
A.严刑酷法,残暴无度 B.颇有作为,推动发展
C.奢靡腐化,心狠手辣 D.政治清明,开元盛世
5.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确立分封制 B.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完善科举制 D.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公元804年,日本留学生菅原清公回国时,赋诗一首表达心情:“我是东蕃客,怀恩入圣唐。欲归情未尽,别泪湿衣裳!”这印证,唐朝
A.放宽留学生的数量 B.礼遇来华留学人员
C.主要传授赋诗技能 D.全部承担相关费用
7.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认为君主与百姓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他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发展科举选拔人才
C.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9.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随着佛教的兴盛,从4世纪到13世纪近千年的时间里,信徒们陆续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现有洞窟735个,塑造了大量精美的佛像,绘制了色彩绚丽壁画,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见敦煌莫高窟是
A.丝路明珠,艺术宝库 B.驼铃声响,商旅驿站
C.藏经宝库,旅游胜地 D.边塞重镇,战略要地
10.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刚劲豪迈社会风气
11.北宋167年间科举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这一数值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而武举共取士868名,年均5人。造就宋代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 B.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
C.实行重文轻武治国政策 D.政府重视行政效率提升
12.如图,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地点大致位于
A. ① (
B. ②
) (
C. ③
) (
D.④
)
13.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4.《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表达了岳飞的
A.思乡之情 B.离别之情 C.报国之情 D.山水之情
15.辽宋夏金时期,中华大地上政权并立,在政治上,他们竞逐“中国”正统,越争斗,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越趋同;在社会方面,各政权都推动所辖区内的族群融合,这些局部性的交融为后来的跨地区深度交融奠定基础,普遍的社会礼俗和共同的心理基础开始形成。这说明
A.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了统一 B.民族交融突破族群地区限制
C.各民族政权的争斗日益激烈 D.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持续发展
16.在宋朝时期,无论是士还是民,皆有饮茶的风尚。士大夫以雅入茶,以茶论道,市民群体食茶知味,以茶为俗,这都促进了茶文化在宋朝的兴盛;北宋皇帝宋徽宗还写了《大观茶论》,对点茶法进行详细论述。由此可见在宋代
A.皇帝十分重视茶艺的总结 B.茶叶成为外贸的日益推广
C.饮茶成为官民的生活习惯 D.茶叶是人们生活首选食物
17.北宋熙宁四年,王安石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这表明,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
A.政府财政困难 B.军队人数膨胀 C.农业发展滞 D.行政效率低下
1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朱元璋
19.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中书省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鸡鸣驿”和“急递铺令牌”都具有鲜明的元代特色。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共1400余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一铺。这主要反映了元朝
A.疆域辽阔 B.贸易繁荣 C.交通发达 D.战争频繁
21.明太祖即位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曾下令没收苏州、嘉兴、松江等地的豪族富民的土地,并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的富裕人家强行迁徙到临濠和南京。明太祖此举旨在
A.完善国家的监察体系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增强政府的军事力量 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2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相权荡然无存 C.特务肆意横行 D.君臣关系恶化
23.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清朝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A.玉米甘薯成为主粮 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24.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A.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C.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25.“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张骞 B.玄奘 C.戚继光 D.郑和
26.清朝君主自谦词的使用相比之前朝代明显减少,康熙以后,绝大部分君主自谦词只出现于与帝王即位、祖先、先帝有关的诏令中,有关具体政事的诏令及面对大臣的语境已很少出现甚至不用自谦词。这反映了
A.八股取士的影响 B.君臣关系的平等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君主专制的加强
27.下表是对明清时期的部分史实的“归类”整理,表中①②③依次填写
史实
政治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雍正设置①
科技文化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②;清代曹雪芹③;京剧艺术
A.军机处《农政全书》《红楼梦》 B.锦衣卫《天工开物》《窦娥冤》
C.军机处《天工开物》《红楼梦》 D.台湾府《农政全书》《西游记》
28.清朝时,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达。清朝此举
A.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B.收回了被沙俄占领的土地
C.巩固了西北边疆 D.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
29.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D.清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0.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巅峰之作的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创立】
材料一
及第谣(节选) [唐]周匡物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材料一中的“风吹金榜”和“春风得意”与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一皇帝执政时 (2分)
【科举发展】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载初(年号)元年二月十四日,武太后试贡举人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武则天对科举制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创新。(4分)
材料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节选自汪洙《神童诗》
(3)根据材料四,说说宋朝时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气。这是宋朝哪一方针造成的 (3分)
【科举停滞】
材料五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多级考试……考试程序过于烦琐,千篇一律,死板僵化……科举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科举制的局限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4)材料五中“考试程序过于烦琐,千篇一律,死板僵化”是指哪一历史事实 根据材料五,概括作者对这一制度的看法。(3分)
32.(16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材料二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材料三
历史现象 出处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东京梦华录》卷十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影响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3.(12分)“人类世界因为这些发明而为之改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源自温州博物馆等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水罗盘的应用场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并概括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4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科技成就”拟定观点,加以论述。(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C B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C D C A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B D D C C A 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2分)
(1)制度:科举制度。皇帝:隋炀帝。(2分)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4分)
(3)社会风气:浓厚的读书风气(或: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方针:崇文抑武。 (3分)
(4)事实:八股取士。看法:科举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选拔了人才,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分)
32.(16分)
(1)答:原因: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答: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4分)
(3)答:变化:唐朝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宋朝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买卖昼夜不绝。(2分)
因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达;纸币的出现和使用。(4分)
33.(12分)
(1)应用场景:航海。发明者:毕昇。特点:宋代科技逐渐成熟或宋代科技成就日益进步或宋代科技成就在传承中有所创新。(4分)
(2)观点:宋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论证:宋代时国内外贸易繁荣,中外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宋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印刷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我们要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努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