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第Ⅰ卷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国”从来都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名言颇其代表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者无疑表明,不论身处何时何地,()的都是忧心苍生社稷的家国情怀。而“忧国不谋身”的()表达,则是古代先哲一心担忧国家兴亡,从不为自身谋划的真实写照。家国情怀在戴圣笔下化作“ 甲 ”的治世圭臬,在杜甫心中成为“ 乙 ”的忧国忧民。在陆游终前疑为“ 丙 ”的血脉遗训,在辛弃疾剑中折射成“ 丁 ”的赤胆忠魂。……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感受到家与国、苍生与社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宛若经纬交织的锦绣。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家国情怀如一条()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穷的脊梁。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使家国情怀与情感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以诗文的形式传承B.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家国情怀与情感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诗文的形式传承的C.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使家国情怀与情感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以诗文的形式传承D.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与情感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诗文的形式传承的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一以贯之 简洁 休戚与共 绵绵不绝B.一脉相承 简捷 息息相关 源源不断C.一以贯之 简捷 息息相关 绵绵不绝D.一脉相承 简洁 休戚与共 源源不断3.下列填入文章中甲、乙、丙、丁处的句子,正确的顺序是()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A. 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③②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端于完善而形成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半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材料一:“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雨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靠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新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灭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创作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悉安放与民俗文承》)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2页 (共8页)4.下面是根据材料一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填入思维导图①②③④处的相应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基本功能与价值 B.②以农为本 C.③节日活动 D.④文学作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萌芽于夏商时期,完善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B.“二十四节气”源于“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C.“二十四节气”历史久远,价值很高。它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时人们长期研究天文、气象、物候的结果。D.“二十四节气”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是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人们可以根据节气依次开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社会中,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和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被作为节日保留下来。B.“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干斤”都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出现。C.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二十四节气,这其实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D.文中用“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的谚语来说明古代先民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来指导农业生产。三、(15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骑,学过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缗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饲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宫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3页 (共8页)材料二: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 非谓比兴之不足。铁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颓③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苟或得其高朗,深其深赜②,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暇也,曷足伤其明、距其宝哉 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澜。家修人励,利②精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扎,役同心神者,其可数乎 登文章之策,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馀谁不欲争裂绮绣,互翠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 率皆从容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曰得之为难。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闲者。合乎否乎 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虚今者,比肩运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拔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感!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节选自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材料三:性也,命也,天也,孔子、孟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辩,夫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枝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 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诫。”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注: ①颞: lèi, 缺点, 毛病; ②喷: zé, 幽深难见, 深奥; ③别: wán, 削损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辱问讯 亟:多次B.不敢复齿缙绅 齿:提及,说起C.默其宝哉 陆:贬低,降低D.夫子之所恒言 恒:经常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可数乎 吾其还也B.踯躅而不进 遂而鸡豚C.未之有也 句读之不知D.耻之于人大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4页 (共8页)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B.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C.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D.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10.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指把笏板插在带间,是古代官员的装束,引申指士大夫,亦作“招绅”“荐绅”。B.比兴,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运用了此手法。C.周朝建立后,周天子管辖的土地称之为“天下”,卿大夫的辖地称之为“国”,诸侯的采邑称之为“家”。D.某,自我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代替本人的名字,《答司马谏议书》“某启”中的“某”就是王安石的自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谢民师的书教及诗赋杂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做到了“辞达”。B.柳宗元认为,文道的显隐、论辩的巧拙、评价的得失、交往的广狭,这些都是与作者自身密切相关的。C.厥炎武认为当下的君子虽可以做到忠、清、不忮、不求,却没有达到“仁”,因此也无法谈论“道”。D.三篇文章都是书信体散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传统,逻辑缜密,文风质朴。第Ⅱ卷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3分)(2)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迭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3分)(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2分)13.三则材料围绕为文治学展开论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人的观点。(3分)14.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关山月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来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狂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5页 (共8页)注:淳熙四年(1177),陆游罢官后闲居成都所作,此时距宋孝宗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已近十五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一二句总领全诗,“十五年”三字突出“和戎诏下”的时间之久,暗含悲愤之意。B.“笛里谁知壮士心”与《扬州慢》中的“清角吹寒”,都是借声音渲染环境氛围,增强诗歌的抒情性。C.“逆胡传子孙”写诗人想象子孙后代没有太平日子,被收人侵犯死伤无数的场景。D.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分别对应三种人物,写出他们不同的境遇和态度。(2)诗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选一处进行分析。(2分)(3)《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陆游第一次改变了这个乐府旧题的内容,用其来书写时事,请分析作者在诗中寄寓的复杂情感。(3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书生意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3) 加之以师旅。 。 (《论语》侍坐)(4)复众人之所过, 。 (《老子》四章)(5)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 , ”两句就可以看出。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日子里的黄河秦岭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阔”,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橘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艟域。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千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 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时刻在提醒:勿回首,向前走,只要把握好日子,你理想中的前面,就在前面不远的前面,等你。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诊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 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面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梁,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未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 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 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有删减)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以“日子,就是一担水”切入,直接点明黄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一担水”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后文围绕其展开对黄河的思考,以小见大。B.文中写外国友人将黄河定义为“哲学的诗”。既体现了黄河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又体现了黄河对东方哲学的贡献。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7页(共8页)C.文章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表现出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才能。D.文中对“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的描写,说明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E.文章多次引用典籍、诗词、民谣,构建起黄河文化的立体图景,赋予文章厚重的历史纵深感。17.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4分)18.分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4分)19.解释第 自然段中“保卫黄河”一词在文中的双重含义,并阐述作为当代人应如何“保卫”黄河。(4分)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这句话的理解。(6分)六、(10分)2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建构阅读不同类型著作的经验,《红楼梦》是长篇小说,《乡土中国》是学术著作,请你从两本书中任选一本,谈谈你是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阅读的,(6分)要求:1.明确所选著作与阅读方法:2.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3.不超过100字。22.文中画线句子有四处语病,请指明其序号并修改。(4分)近年来,非遗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赋能非遗数智转型,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舞蹈《唐宫夜宴》各受欢迎,仿佛从古画中走下来的舞者,在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的交相呼应中,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演员们穿梭于妇好鸭尊、蓬鹤方壶等国宝级文物的影像之间。①让观众感觉仿佛穿越回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②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③《芙蓉池》再现了唐朝上元佳节热闹有趣,④《只此青绿》一舞更是舞出了千年的文化底蕴。⑤唯有文化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⑥就能更好实现文明的传承。⑦无论是幅著惊鸿的《敦煌·飞天》,⑧还是灵动有趣的《唐宫夜宴》,⑨在这一次次火爆出圈的背后,⑩也是一次次非遗的崛起。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是一个敢于做梦。也愿意和大家分享梦想的人。 ————雷军枝繁叶茂是你能看见的,但支撑枝繁叶茂的是它的根系。 ——张颂文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 ————王兴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8页(共8页)和平区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9分,每小题3分)1. D 2. A 3. C二、(9分,每小题3分)4. A 5. C 6. B三、(15分,每小题3分)7. B 8. D 9. A 10. C 11. C四、(25分)12.(1)(3分)文辞仅仅停止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讲究文采了,这是不对的(完全不是这样的).(2)(3分)而那些推崇古代、贬低当今的人,随处可见(如同肩挨肩、脚叠脚),通常活着时不被赏识,死后却名声显扬的人很多。(3)(2分)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通过反躬自省而达到真诚的状态。13.(3分)苏轼:追求自然、清晰、流畅的表达。柳宗元:有真知灼见,或独到深刻的见解,并被人正确理解是很难做到的。顾炎武:应广泛地学习,知廉耻,识大义。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轼启: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谪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敌旧,不知为什么都象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 几次蒙你亲未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你给我看的信和诗默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是行云流水一般,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却可以在应该流动时就流动,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做到流畅表达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停止于表达出意思,就怀疑似乎不讲究文采了,这是不对的(完全不是这样的)。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够在心里完全了解所写的事物的,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就可以说是“辞达”。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么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件难事,您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 不是说作者在文章中手法运用不充分,意境拓展不深远,钻研精神不到位,偏颇毛病不改正;而是说获得真知灼见不易,这种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就更难了。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第1页 (共3页)如果有了真知灼见,探索精深的道理时,即使有问题,也只是如日月亏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价值呢 自孔子以来,文道得以阐扬,家家学习,人人互勉,殚精竭虑已近千年。这期同耗费纸张、役使心神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 但是能登典入籍,影响后代的文人却不过几十人啊!其余的人谁不想以华美的文幸与日月同晖,傲视万物,称雄百代之后呢 但都只有雄心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致于筋疲力尽,抱憾而亡。所以说欲得真知灼见是一件难事。唉,文道的显隐与人的际遇紧密相连,论辩的巧拙与人的官位高低相应,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系,交际的广狭又与名气大小相关。那么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在文坛上得以张扬,是否合乎条件 这是不可知的。而那些推崇古代、贬低当今的人,随处可见(如同肩挨肩、脚叠脚),通常活着时不被赏识,死后却名声显扬的人很多。杨雄死后,《法言》得以流传:司马迁在世时,《史记》却不为人知。以他们二人的才学精深,尚且如此,何况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 因此,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声名已在当世隐没。所以说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更难。材料三:本性、天命等,是孔子、孟子很少说到的,可现在的君子却常常挂在嘴边;出仕与隐居,离职与就职,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之间的分辨,是孔孟常常谈及的,可今天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做到忠诚和清正也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忠诚、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还说即使不嫉妒、不贪求也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也从未没有过这样的事。这些我真的不敢相信。我所说的圣人之道是怎么样的呢 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做子弟、臣子、朋友以至处理隐居与出仕、交往与离开,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等,都是包含知廉耻的事。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思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通过反躬自省而达到真诚的状态。”呜呼!士如果不把知耻入在首位,则是缺少根本的人:不好古、不多闻,就是空虚的学问。让缺少根本的人去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说要做圣人,但离圣人的标准却越来越远了。虽然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说给同道的人,来给我启发和帮助。14. (1) (3分)C(2)(2分)1.“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权贵生活和军队大营的对比。2.“将不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将军与征人的生活命运作对比。3.“和戎诏下十五年”和“中原干戈古亦闻”,古今对比。4.“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胡人和中原遗民的对比。(选择其中一组分析即可)(3)(3分)对统治者主和、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和愤慨:对戍边战士和百姓的同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苦闷。15.(6分) (1) 挥斥方遒 (2)矮纸斜行闲作草 (3)因之以饥馑(4)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第2页(共3页)(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五、(22分)16. (4分) BD17.(4分)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域,突出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意义,展现了黄河慈母般的胸怀与深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与眷恋。18.(4分)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黄河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对人类文明的孕育,表达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开启下文:黄河是人依存的根脉,是哲学的诗,是艺术地生活,表达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19.(4分)含义:1.民族存亡关头的保家卫国:2.如今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做法:1.技术治理:如修复断流、净化水质等。2.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20.(6分)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表现了黄河儿女对黄河的崇拜与依恋。②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博大,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③我们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黄河的生态,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痛心和忧虑。六、(10分)21. (6分)略22. (4分)(1)②:修改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③:修改为:《芙蓉池》再现了唐朝上元佳节热闹有趣的场景(3)⑥:修改为:才能更好实现文明的传承(4) :修改为:是一次次非遗的崛起七、(60分)23.略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第3页 (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