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75练 实验十七: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十八: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75练 实验十七: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十八: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十四章 第75练 实验十七: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十八: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
[分值:60分]
1~3题每小题5分,4、6题每小题9分,5题15分,7题12分,共60分
1.(2024·江苏盐城市期末)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某同学以线状白炽灯为光源,对实验装置进行调节并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涉条纹与双缝垂直
B.单缝和双缝应相互平行放置
C.取下滤光片,光屏上观察不到白光的干涉图样
D.将单缝向双缝靠近,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条数增加
2.(2025·江苏南京市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取的玻璃砖两个光学面a和a'可以不平行
B.A、B、C、D处的四个大头针可以在同一条直线上
C.玻璃砖的折射率n=
D.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砖,频率发生了变化
3.(2024·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检测)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某种单色光的波长。若双缝的间距为d,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l,测得第1条暗条纹中心到第n条暗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为Δ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亮纹最亮最宽
B.测得单色光的波长λ=
C.将单缝向双缝靠近,干涉条纹宽度不变
D.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可以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
4.(9分)(2024·上海卷·5)光的行为曾令物理学家感到困惑。双缝干涉、光电效应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逐渐揭开了光的神秘面纱。人类对光的认识不断深入,引发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物理学革命。
在“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光强分布传感器距离为L。
(1)(3分)实验时测得N条暗条纹间距为D,则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波长为    。
A. B.
C. D.
(2)(3分)在激光器和双缝之间加入一个与光束垂直放置的偏振片,测得的干涉条纹间距与不加偏振片时相比    。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3)(3分)移去偏振片,将双缝换成单缝,能使单缝衍射中央亮纹宽度增大的操作有    。
A.减小缝宽 B.使单缝靠近传感器
C.增大缝宽 D.使单缝远离传感器
5.(15分)(2025·江苏宿迁市期初联考)可发出红、黄、绿三色光的多层警示灯,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电子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工业领域。某同学想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三种色光的波长:
(1)(6分)打开多层示警灯的绿光灯,将遮光筒对准光源放置。在光源和双缝之间还必须放置一个     (选填“滤光片”或“单缝”),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经双缝得到的两列光是     (选填“相干”或“非相干”)光;
(2)(6分)已知双缝之间的距离为0.6 mm,双缝到屏的距离为1.5 m,绿光的干涉图样如图乙所示,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在A位置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128 mm,在B位置时读数如图丙所示,为      mm,则该绿光的波长为      nm(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3分)该同学又进行了几组实验,通过照相底片记录了干涉图样,分别测定了红光、黄光的波长(红光625 nm、黄光570 nm)。图中a、b、c是实验中记录下的三种色光的干涉图样,但被不小心弄混了,经判断绿光产生的干涉图样是图     (选填“a”“b”或“c”)。
6.(9分)(2024·浙江6月选考·16Ⅲ)如图所示,用“插针法”测量一等腰三角形玻璃砖(侧面分别记为A和B、顶角大小为θ)的折射率。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b,并画出其垂线cd,交于O点;
(2)将侧面A沿ab放置,并确定侧面B的位置ef
(3)(3分)在cd上竖直插上大头针P1和P2,从侧面B透过玻璃砖观察P1和P2,插上大头针P3,要求P3能挡住      (选填“P1”“P2”或“P1和P2”)的虚像;
(4)(3分)确定出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第四枚大头针;
(5)(3分)撤去玻璃砖和大头针,测得出射光线与直线ef的夹角为α,则玻璃砖折射率n=      。
7.(12分)(2024·江苏省十三市联考)在“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后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甲所示。
(1)(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越大,误差越小
B.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后,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界面
C.实验时既可用量角器,也可用圆规和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D.判断像与大头针是否在同一直线时,应观察大头针的头部
(2)(3分)请在图乙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3)(3分)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3分)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后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丙所示。图丙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选填“A”或“B”)。
参考解析
1.B [干涉条纹与双缝平行,故A错误;为了获得清晰的干涉亮条纹,单缝和双缝应相互平行放置,故B正确;若取下滤光片,白光直接通过单缝形成白线光源,然后通过双缝形成彩色的干涉条纹,即白光的干涉图样,故C错误;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则要条纹间距减小,根据Δx=λ可知,将单缝向双缝靠近,不会改变条纹的间距,不会改变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故D错误。]
2.A [玻璃砖两个表面是否平行对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测量准确性没有影响,所测折射率n=仍然正确,故玻璃砖的两个光学面可以不平行,故A正确;光线经过玻璃砖两次折射后,光线发生偏移,所以A、B、C、D处的四个大头针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B错误;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可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n=,故C错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砖,频率不变,波长变短,故D错误。]
3.C [根据双缝干涉图样特点可知中央亮纹宽度与其他亮纹宽度相同,A错误;
从第1条暗条纹中心到第n条暗条纹中心共有n-1个暗条纹,根据干涉条纹的宽度与波长的关系可知λ,解得λ=d,B错误;根据条纹间距Δx=λ可知,条纹的宽度与单缝到双缝的距离无关,C正确;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即l变大,根据Δx=λ可知,条纹的间距增大,可观察到的条纹数目减小,D错误。]
4.(1)B (2)B (3)AD
解析 (1)N条暗条纹间距为D,说明相邻两条条纹间距Δx=
又Δx=λ,解得λ=,故选B。
(2)加偏振片不会改变光的波长,因此条纹间距不变,B正确。
(3)移去偏振片,将双缝换成单缝,则会发生单缝衍射现象,根据单缝衍射规律,减小缝的宽度或增加单缝到传感器的距离可以增大中央亮纹宽度。故选A、D。
5.(1)单缝 相干 (2)6.526 540 (3)c
解析 (1)在光源和双缝之间还必须放置一个单缝,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经双缝得到的两列光是相干光。
(2)在B位置时读数为6.5 mm+2.6×0.01 mm=6.526 mm
条纹间距为Δx= mm=1.349 5 mm
由Δx=λ解得该绿光的波长为λ=Δx=×1.349 5×10-3 m=5.398×10-7 m≈540 nm
(3)由波长关系λ红>λ黄>λ绿
则干涉图样条纹间距Δx红>Δx黄>Δx绿
所以绿光的条纹间距最小,则绿光产生的干涉图样是图c。
6.(3)P1和P2 (4)不需要 (5)
解析 (3)要求P1和P2在一条光线上,该光线透过玻璃砖后过P3,故P3要能挡住P1和P2的虚像;
(4)cd与ab垂直,则过P1和P2的光线与ab垂直,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可确定ef边上的入射点,此时只需要找到折射光线上的一点即可确定出射光线,不需要插第四枚大头针;
(5)根据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为θ,折射角为-α,
故n=。
7.(1)C (2)见解析图 (3)1.57 (4)A
解析 (1)入射角尽量大些,折射角也会大些,折射现象较明显,角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会减小,但要注意并不是入射角越大越好,应适度,故A错误;为了防止弄脏玻璃砖,不能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界面,故B错误;实验中需要测角度时可用量角器,也可通过单位圆法用圆规和直尺等工具进行线段的测量,故C正确;判断像与针是否在同一直线时,应观察大头针的整个部分,不能只观察其头部,故D错误。
(2)光路图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取小方格的边长为单位长度,则sin i=≈0.793
sin r=≈0.504
n=≈1.57
(4)光线经由P1、P2射入后光路图如图所示
第一次折射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砖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图可知经P3、A的出射光线符合事实,故对应的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