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光的直线传播 课件(共18张PPT)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光的直线传播 课件(共18张PPT)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第四章 光现象
想想议议:生活中的光都来自哪里?你知道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水母
萤火虫
国产LW-30激光武器系统
无人机灯光秀
孔明灯
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有薄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
演示实验: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
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玻璃砖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
光线
光线

点光源发出的光
(孔明灯、萤火虫)
平行光源发出的光
(太阳、激光枪)
《墨经》是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光之人,煦若射。”意思是说,光向人照去,犹如箭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光的直进性质,即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光向人照去,犹如箭射,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处,人的上部在下处。为什么呢?因为头部发出的光,被遮去了上部,所以成像在下;足部发出的光,被遮去了下部,所以成像在上。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他写的《梦溪笔谈》弩机篇中有如下记录: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
用眼睛注视箭矢的端点,以瞄准部件来度量虚拟箭矢时的角度,以此来调整箭矢的高下,从而命中目标。这便是应用了光直线传播的原理。
《诗经·小雅》以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一次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我国早在汉代,已可以借助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日食的形成了。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写道:“日蚀者,月往蔽之。”
1. 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作图说明。
课堂练习
可见区域
2. 以下哪一项不是应用光的直线传播?( )
A.过洋牵星
B.海市蜃楼
C.立竿见影
D.天狗食日
打雷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再听到雷声?南宋诗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这样写到:“光发而声随之”。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光比声的传播速度更快。
二、光的传播速度
国防光缆用于军事通信:光信号在光缆里以光速传播,确保军队指挥系统之间信息的高效、准确传输,在现代国防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长城的烽火台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中国古代的烽火台、现代国防光缆,都不约而同的采用光来快速的传递军事信息,原因就在于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真空中光速最快,计为c,达3×108m/s;
3.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真空;
4.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4;
5.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3。
科学世界
古老的光和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
课堂总结
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录了西周时期人们用竹子测量太阳直径的方法:竹空测日。它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元朝初年,诗人王恽在《玉堂嘉话》里写道:“凡日食,于窗隙间穿纸如钱许,取影视之,可见食之多寡,东缺则西见,西缺则东见”。这是较早的对日食的小孔成像的记载。
作业设计
已知太阳光传播到地球需要八分钟,利用小孔成像,我们也可以测算太阳的直径,快动手实验试一试吧!
圭表 是一种古代天文仪器,用于测量日影长度,从而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变化。
古代还有一种测量一天的时间变化的天文仪器--日晷。圭表和日晷都是利用太阳光沿直线传播时被不透明的物体遮挡而留下的影子来工作的。
查阅资料,探究日晷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日晷吧!
皮影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会被阻挡,形成影子。皮影戏利用这一原理,通过操纵剪影人物,利用光照射到白色幕布上,塑造各种造型和场景的表演。
“皖南皮影戏”,流行于宣城市及周边地区,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有青苗戏、谷梅戏、拜年戏等,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请同学们走进绩溪县仁里村,探索皮影戏的奥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