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1.2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1.2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
浙科版(2019)生物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下表为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测化验单,请同学们结合该化验结果,思考下列问题:
项 目 测定值 单 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7 IU/L 0-45
肌酐 2.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0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①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②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由此可见: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若某种成分偏离稳态,可能会造成生命活动异常甚至出现病变。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01
2.实验目的
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血浆在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后pH的变化,设计记录表格,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曲线图。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清水、pH为7的磷酸缓冲液、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
血浆(或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3.材料用具

pH计
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4.实验设计
课 题:内环境会因为细胞代谢产物/饮食而剧烈变化吗?
实验对象
自变量
因变量
——生物组织材料
——酸性、碱性物质
——生物体pH的变化
——动物血浆、肝匀浆等
——HCl/NaOH(均为0.1 mol/L)
——检测pH(pH计/pH试纸)
空白对照
已知具有减缓pH变化能力的溶液,标准对照
因变量
自变量
血浆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5.实验结果
材料
(25mL) 0.1mol/L的HCl滴数 0.1mol/L的NaOH滴数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6.8 6.5 6.3 6.0 5.0 4.1 3.8 7.0 8.8 9.4 9.8 10.0 10.5 11.0
缓冲液 7.0 7.0 6.8 6.6 6.5 6.4 6.3 7.0 7.2 7.3 7.5 7.8 8.0 8.2
血浆 6.4 6.2 6.1 6.0 6.0 5.9 5.9 6.3 6.4 6.5 6.7 6.7 6.8 7.0
血浆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01
6.实验结论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吗?
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但变化一般不超过1℃。
③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任务一、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由此可见: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资料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会造成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在内环境中积累,导致“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以及“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并最终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问题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尿毒症的病因。
肾功能衰竭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
汉水丑生侯伟作品
资料2:高原反应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高原性缺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等。
问题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产生高原反应的病因。
环境含氧量骤减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
资料3: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脏(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有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排出,会引起“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下降”等症状。
问题3:结合上述资料,谈谈如何预防糖尿病。
由此可见: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生命活动会出现异常,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P13
=内分泌调节
P13
③免疫调节
任务二、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病例分析(A、 B)
任务二、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讨论:
1.病例A,和病例B内环境中的哪些梨花因子发生了变化?
2.通过对上述两个病例分析,说明内环境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会出现说明情况?
3.内环境理化因子保持稳定对机体的意义是什么?
任务二、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02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外因)
调节能力有限(内因)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任务二、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外界环境
细胞
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
内环境
器官系统协调运行
细胞膜
稳态
基础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调节机制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参与共建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较多的进入血液,血浆的PH基本不变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引起中暑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