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四章 免疫调节浙科版(2019)生物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单元情景资料1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猴痘病毒是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当时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中出现“痘状”传染病,因此得名。自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宣布人类彻底消灭天花以来,猴痘病毒已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正痘病毒。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3.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4.病程及严重程度: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资料2 猴痘病临床特征:核心问题: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猴痘病毒的?问题探讨:这是细胞识别的结果,细胞膜表面具有相同糖蛋白的海绵细胞相互识别并聚集。抗原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概念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本质组成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毒素。资料: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MHC分子具有参与对抗原识别处理,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等作用。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1. 资料中的MHC也是种什么物质?2. 异卵双胞胎为何无相同的MHC标识?糖蛋白异卵双胞胎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含有不同的遗传物质每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自己”),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但外来器官表面的MHC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非己”)。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干扰素等中枢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胸腺中发育成熟)(骨髓中发育成熟)免疫系统组成胸腺骨髓中枢淋巴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脾外周淋巴器官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各种血细胞的起源及分化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淋巴干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和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中性粒细胞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抗体等。概念:来源:种类:免疫系统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抗原抗原×抗体作用: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相关信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免疫系统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干扰素:人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可以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溶菌酶:是可以溶解某些细菌细胞壁的酶,主要由巨噬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分泌,小肠上皮一些特化细胞也可以分泌。免疫系统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和干扰素免疫功能——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即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即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课堂小结C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