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短歌行
素养目标
1.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2.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法。
3.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一、情景导入
说到“枭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相信有不少同学会想到一曹操。是的,在礼乐崩坏的周代末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建立大魏,曹操的确是历史上不可被忽视的一代枭雄。那么,曹操是靠什么来建立这宏图霸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近《短歌行》,窥探一二。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二、知人论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璀《书断》评为“妙品”。
二、知人论世
2. 了解“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道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二、知人论世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作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与曹操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还是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曹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评价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确实是恰到好处的。他首创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直接影响到唐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从而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之一。曹操的功绩不可磨灭。
二、知人论世
3. 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二、知人论世
4. 了解时代背景
《短歌行》作于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梁赋此《短歌行》。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谦(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2. 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当,对着。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对对方的尊称。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整句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整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掇:拾取,摘取。
越阳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杠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讌:通“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晴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鸟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四、文本研究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四、文本研究
【思考2】感受“情感美”
任务:探讨诗歌的情感发展脉络
明确 忧--思--迎--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忧--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 思--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四、文本研究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阳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 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四、文本研究
【思考3】感受“手法美”
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类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四、文本研究
· 比兴手法
1.何为比兴?
明确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四、文本研究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确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四、文本研究
【思考4】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文本研究
(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明确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
②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技巧点拨--分析语言特色
1.含蓄内敛,庄重典雅诗中选用了多出典故,勇于表达对人才的渴望,更加的含蓄深沉,深刻隽永,如“青青子衿”等。
2.生动形象,贴切自然诗中多用譬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更加的形象贴切。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激昂慷慨,情感充沛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慷慨激昂之气充斥整首诗歌,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明晰主旨
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七、拓展阅读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家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家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七、拓展阅读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