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到唐太宗的评价:“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的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以及易中天的评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他还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些评价展现了曹操复杂而多面的历史形象。
鉴于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揭示其真实的历史形象远非简单的“是”与“否”所能概括。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曹操在夜宴群雄、赋诗时所吟之《短歌行》,以此作为窗口,深入探讨这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诵读诗歌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是“建安风骨”中的杰作,情感真挚,视野宽广,慷慨而深沉。
三、初步感知
(一)通过朗诵,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他究竟忧虑着什么 又是如何解忧的
第一步:独自吟诵诗歌,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板书:
忧与解忧
人生短暂,时不我待难得贤才,礼贤下士功业未成,天下归心。曹操描绘了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他的忧虑并非单纯的消极悲悯,而是对人生的重视,对贤才的珍视。这种“忧”蕴含着一股慷慨激昂之情。
(二)下面是《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与课本的不同。“辍”与“掇”、“无”与“何”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区别 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不同的情绪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 ——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 ——水不厌深。
点拨:辍,意为停止。比喻意义:“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 ”掇,意为拾取。
比喻意义:"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何时能得到 ”视频剪辑展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志在四方的曹操,其行动力超越了单纯的思念,更贴合曹操渴望招揽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家为了剧情需要而塑造的形象。而原诗则更多地表现了曹操的隐忧。“无”字,显示了南行的人才无处可归;而“何枝可依”则描绘了乱世中南行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做出选择,此时的曹操宛如谦卑的山峦、宽广的海洋、渴求贤才的周公,成为贤才们可以依靠的支撑
四、诗歌详析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历代英雄如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皆是如此。曹操的抱负与情怀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的
(一)用典及其效果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创作中引用、变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等。
作用:借助典故,诗歌更显典雅耐读,文采斐然,内涵丰富。
(二)再次朗读诗歌,并依次找出运用典故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对贤才深深的思念与真挚情感。
在古诗《短歌行》中,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贤才的礼遇之情。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句子,流露出诗人对贤人的热烈欢迎。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则映射出诗人对贤才的渴求,愿意广纳英才。诗人自比周公,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诚挚追求,以及以周公的精神自勉的决心。
在诗歌的比兴手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句子,将贤才比作皎洁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难得的珍惜与焦虑。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形象地描绘了贤才徘徊选择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贤才归附的迫切心情。同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也用以比喻诗人广纳贤才的宽广胸怀,强调了以才为本的价值 观。
五、课堂小结
作者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忧愁,以及对招揽贤才、立志成就事业的渴望。通过对诗歌情感与艺术手法的鉴赏,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站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应当具备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及时自勉,因为时间不等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