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目标
沉浸于实验物理的“狂人”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1976年凭借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想借这个机会向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走近作者
文本知识
文本—演讲词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准备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证
论据
对于论题的主要观点和见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zh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字词积累
1、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一) 阅读2-5自然段。
1、思考: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细节探究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举例论证
6、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7、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二)阅读6-12自然段,
1、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2、“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3、读第7自然段,“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思考,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什么?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4.读9—11自然段,思考:
重点探究
5、阅读第12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列举自己例子?有什么作用?
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三)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写法探究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
角度
明朝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
反面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传统教育弊端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