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二节第2课时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二节第2课时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课标要求]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INCLUDEPICTURE "新知导学LLL.TIF"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INCLUDEPICTURE "ZK4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ZK46.tif" \* MERGEFORMATINET
(1)突触结构: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中的__________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结合―→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__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__________。
(3)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5)传递特点: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称为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s11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s11a.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自填]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 受体 正离子 动作电位
INCLUDEPICTURE "辨正误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辨正误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
(2)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  )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5)长期服用可卡因,可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
答案:(1)×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 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
(3)×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的方式是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4)×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合作探究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探究1] 观察
INCLUDEPICTURE "26RS11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RS119.TIF" \* MERGEFORMATINET
右图和教材P27图2-10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
(1)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____________ 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 Na+通道 动作电位
(2)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探究2] 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
INCLUDEPICTURE "25YB4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B49.TIF" \* MERGEFORMATINET
(1)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
(2)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INCLUDEPICTURE "微归纳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微归纳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特点及去向
INCLUDEPICTURE "26RS12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RS121.TIF" \* MERGEFORMATINET
[温馨提示]同一神经递质可能使一些神经元兴奋,而使另一些神经元抑制,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有关,如乙酰胆碱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对心肌细胞则是抑制的。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对点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2025·台州山海协作体高二期中)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 "B4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B49.tif" \* MERGEFORMATINET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利用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选D。题图中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②(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利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然保持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无法确定③的膜电位情况,D错误。
2.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选B。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A不合理;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的目的,B合理;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使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C不合理;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D不合理。
INCLUDEPICTURE "易错提醒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易错提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方式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神经递质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中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知识框架】
INCLUDEPICTURE "SWXJ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SWXJ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随堂效果检测LLL.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随堂效果检测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止痛药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止痛药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符合题意。
2.下图为神经兴奋传导中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F37.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F37.TIF" \* MERGEFORMATINET
A.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引起骨骼肌细胞抑制
B.骨骼肌细胞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后膜去极化后就能产生动作电位
D.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以扩散的方式运输
解析:选D。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A错误;骨骼肌细胞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的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突触后膜去极化后会产生电位,当该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膜的去极化,D正确。
3.(2025·诸暨高二期中)下图为科学家研究可卡因的上瘾机制后绘制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26WQA6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WQA66.TIF" \* MERGEFORMATINET
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上有可卡因的受体
C.多巴胺通过转运体从突触前膜释放
D.可卡因会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
解析:选D。神经递质是指由人体细胞合成,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物质,而可卡因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的一种纯化的麻药成分,A错误;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没有可卡因的受体,B错误;多巴胺通过突触小泡从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转运体回收多巴胺到突触前膜中,C错误;根据题图所示,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减少多巴胺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D正确。
4.毒品可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运体,降低多巴胺的回收速度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其被酶分解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出现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
C.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发挥作用
D.可卡因可以延长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
解析:选C。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其被酶分解,A正确;由题意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Na+的内流,使突触后膜出现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B正确;据题意可知,可卡因通过作用于多巴胺的转运体,降低多巴胺的回收速度从而使多巴胺持续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因而可以延长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C错误,D正确。
5.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选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C、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2课时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课标要求]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
考点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
受体
正离子
动作电位
(4)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5)传递特点: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称为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如下图)
×
(1)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   )
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的方式是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长期服用可卡因,可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
×
×
×

[探究1] 观察右图和教材P27图2-10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
(1)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
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____________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
Na+通道
动作电位
(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探究2] 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

(1)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
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特点及去向
[温馨提示]同一神经递质可能使一些神经元兴奋,而使另一些神经元抑制,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有关,如乙酰胆碱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对心肌细胞则是抑制的。

1.(2025·台州山海协作体高二期中)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利用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题图中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②(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利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然保持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无法确定③的膜电位情况,D错误。

2.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A不合理;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的目的,B合理;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使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C不合理;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的目的,D不合理。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方式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神经递质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中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知识框架】
随堂 效果检测

1.止痛药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解析: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止痛药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符合题意。

2.下图为神经兴奋传导中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引起骨骼肌细胞抑制
B.骨骼肌细胞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后膜去极化后就能产生动作电位
D.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以扩散的方式运输
解析: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A错误;骨骼肌细胞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的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突触后膜去极化后会产生电位,当该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膜的去极化,D正确。

3.(2025·诸暨高二期中)下图为科学家研究可卡因的上瘾机制后绘制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上有可卡因的受体
C.多巴胺通过转运体从突触前膜释放
D.可卡因会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
解析:神经递质是指由人体细胞合成,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物质,而可卡因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的一种纯化的麻药成分,A错误;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没有可卡因的受体,B错误;多巴胺通过突触小泡从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转运体回收多巴胺到突触前膜中,C错误;根据题图所示,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减少多巴胺的回收,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D正确。

4.毒品可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运体,降低多巴胺的回收速度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其被酶分解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出现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
C.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发挥作用
D.可卡因可以延长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
解析: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其被酶分解,A正确;由题意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Na+的内流,使突触后膜出现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B正确;据题意可知,可卡因通过作用于多巴胺的转运体,降低多巴胺的回收速度从而使多巴胺持续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因而可以延长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时间,C错误,D正确。

5.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C、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