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拓展学习古代计时器活动目标1. 通过拓展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计时器——日晷、漏刻、土圭、浑象等。2. 知道我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历史,提升民族自豪感。3. 渗透传统文化意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难点】感悟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重点】了解中国古代计时器的一些知识。活动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下面的物品吗?土圭、日晷、漏刻、浑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计时工具。土圭(guī)日晷(guǐ)漏刻浑象活动探究⊙古代计时工具的简介。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懂得计时和发明计时器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很多测量时刻的仪器。日晷(guǐ)是利用日影测时的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它根据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晷面晷针晷针投影然而,一旦遇到阴天或在黑夜,日晷便失去了作用。因此,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仪器“漏刻”。漏刻漏刻由滴壶和漏箭组成,滴壶是盛水的工具,漏箭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其原理是利用水均衡滴漏,观测壶中漏箭上显示的刻度来测定时刻。铜壶滴漏最早的漏刻为周代的单壶泄水型沉箭漏,东汉初期,发明了二级补偿式浮箭漏,唐代初期又发明了四级补偿型浮箭漏。漏箭漏壶作为古代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从周朝起,官方就开始用漏刻来计时了,朝廷还专门设有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设“太子率(lǜ)更(gēng)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为皇家报时。西汉、东汉时期,朝廷也都设有专门掌管漏刻的官员。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漏刻的诗句,如唐代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漏刻靠水的流动计时,但因为我国北方冬天寒冷,水易结冰,所以古代以沙代水,发明了一种靠细沙的流动计时的工具,叫“沙漏”。日晷、漏刻、沙漏等古代计时器都是用来测定一天中不同时刻的,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土圭”“浑象”等计时器。沙漏土圭,也叫圭表,与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来测量时刻的。不同的是,它测的是二十四节气。浑象,也叫浑天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设计并制造的一件天文仪器。它用漏壶滴出的水驱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同步,将天象准确地表示出来。浑象圭表土圭中国古代计时方法独特,包括时辰、刻、更、鼓、点等单位。时辰将一天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辰约相当于现代的2小时。刻则源于漏壶计时,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代,西周时已有专门官员管理。浮箭式漏壶提高了计时精度,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汉代引入圭表计时,结合太阳方位形成时辰概念。隋唐时期确立十二时辰制,明清时期受西方影响采用24小时制。更源于汉代皇宫值班制度,将夜晚分为五更。鼓用于夜间报更,点则源自铜壶滴漏,一更分为五点。古代还有多种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盏茶等,体现了丰富的计时文化。古代的时间单位我国古代在计时和天文学研究方面有很多成就,想了解更多知识的话,自己去查阅资料吧!成语“度日如年”,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相传,古代有一种特殊的钟表,它的指针每转动一周,就代表过去了一年。这种钟表在当时非常珍贵,只有皇族才有资格使用。因此,“度日如年”这一成语便源于此,寓意着在珍贵的时间流逝中,每一刻都是如此的宝贵。成语“度日如年”与古代计时工具一刻千金——“刻”是怎样的单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成语“一刻千金”的意思是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一寸光阴一寸——时间为何用寸计量? 中国古代时间为什么用寸来计量呢?说来很有意思,这涉及到古代所用到的计时器——日晷。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粗针(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晷针穿过晷面的中心。在阳光照耀下,晷针的影子就好像钟表的指针一样慢慢地移动(逆时针方向),晷针的影子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指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是一寸时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天中的几个主要活动,并注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假期实践活动年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2. 从网上收集近五年的年历,并将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在下面的表格中。3.查阅资料,了解年、月、日、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的常识。活动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国古代在计时和天文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土圭、日晷、漏刻、浑象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计时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