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更有此人 喃喃 拏一小舟zhēn sōng cuì hàng dàng崇祯 雾凇 毳衣 沆 砀更定 长堤一芥 强饮 铺毡gēng dī jiè qiǎng zhān读准字音gèng nán ná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崇祯五年十二月, 我住在杭州西湖边。文章翻译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这一天初更时,下大雪都消失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湖中 人鸟声 俱绝。 是日更 定矣,余拏一小船, 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完了,结束撑,划鸟兽的细毛大雪下了三天,湖中游人与鸟声都消失了。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央的两三粒人景罢了。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交融在一起),上下全白了。白气弥漫的样子全小草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长堤后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文章翻译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整体感知痴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1.痴行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独”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其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舟子没有这样的雅兴和追求,也未能理解作者的行为和追求。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的表现手法。寥寥几笔,生动地勾勒出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3.情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在1645年。遇知音之喜;故国之思。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写法探究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文章主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大雪三日 雪:__________________(2)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3)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__(4)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下雪消失撑(船)裹、围巩固练习(5)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白汽弥漫的样子(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____更:___________________哪能还(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_____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______我尽力2.词义探源。/新考法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1)小语通过网络,查到“强”的篆文字体(如右图) , 他发现这个字左边部分和右上角合在一起, 就是“弘”,而右下角像“虫”。《说文解字》中提道:“强,蚚也。”所以,根据字形,我们可以推测“强”的本义是:______。虫子(2)随着字形演变,“强”的本义不再使用,引申出其他意义,写出以下词句中的“强”分别是什么意思。①国富民强( )②强人所难( )③倔强不屈(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盛勉强强硬不屈,固执尽力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A.是日更定矣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余拏一小舟 一碧万顷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苍颜白发/精准解析/A.这/这;B.名词用作动词,客居/名词,客人;C.数词/全部,都;D.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形容词,白色的。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C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精准解析/C.朗读节奏应划分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5.理解型默写。(1)与《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营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2023包头)塞北雪后,天地一片苍茫。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文中侧面表现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议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答案] 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案]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案]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答案]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7.[写景角度·教材“思考探究一”变式训练]课文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西湖雪景,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答案] 示例一: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消失,从而写出西湖寂寥凄清的特点。示例二:全景式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浑然难辨,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8.[照应·教材“思考探究二”变式训练]文末舟子之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与前文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映衬,含蓄委婉又饱含深意,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之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既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9~12题。(共12分)【甲】《湖心亭看雪》全文【乙】(西湖)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 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西湖总记》)【注释】 ①董遇:字季直,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左传》。②解人:见事高明能通晓人意者。/乙文段参考译文/西湖在春夏时节最为热闹,秋冬两季却又冷冷清清;二月十五花朝节时人声喧闹,八月十五月夕(即中秋)时节的人却只有零零星星的;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纷纷到来,而雨雪之日又寂寥无比。所以我曾说:“应该用善读书的董遇三余来作体味,而最能体味湖光的也不过董遇三余的境界。董遇说:‘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岭寒梅不让于烟堤岸柳,夜色空蒙更比朝花绰约,烟雨蒙蒙时丝毫不比晴光潋滟时逊色。而这种种的美,在于人们如何去深情领略。”9.根据上下文和下面提示,推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加点词语 提示 意思热闹之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1)_____________晴明则萍 聚 “星散”,本义为像星星散布在天空。联系 上句“喧哄”,“星散”与之对应,这里比喻 人分离四散,冷清的样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点(1分)人们纷纷到来(1分)(共2分)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答案]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2分)11.甲文第2段中,作者借“金陵人”表达了自己的哪些心情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 ①惊喜:大雪三日更定之后、人鸟声俱绝时,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亭上竟然有同样情趣的两人在饮酒,表达了与其相遇的意外和惊喜。②悲伤:“金陵”曾经是明朝的故都,见到故都之人,引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每点2分,共4分)12.结合乙文,说说作者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4分)[答案] ①夜晚、雪天冷寂无人,适于人格高洁、情怀傲岸的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②雪景、夜色,不逊于晴光、朝花;③作者是“解人”,以其高远的见识、卓然独立的审美观念,真正解悟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